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2024-04-28

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精选13篇)

篇1: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此课是建立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相对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而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得更加普遍,本课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一定的帮助。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例题:学校要举行“环保节”,要求每位同学争当“环保小卫士”,四年(1)班有的同学收集了有关生活垃圾的信息,的同学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处理,要求四年(1)班有多少同学参加了环保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怎么列式?

生列式:

2、师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例题,继续提问题。

生提问题,师让学生根据问题列式解答。

生提问:四(1)班收集信息的同学比处理信息的同学多了多少?

列式。

师把式子中的变成,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反思:通过环境保护的例子,先复习铺垫,上节课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后,很自然的过渡到异分母分数的学习,利于知识的迁移。串联着环保的主线,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感。)

二、动手操作,探索知识。

(1)异分母分数加法。

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计算。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之后,师让学生四个人为一组动手探索为什么要通分。

小组讨论完之后,让学生展示成果。

生1:通过通分,我们知道可以通分成,这样它们的分数单位就一样了,它们就可以直接分子不变,分母相加了。

生2:我们组选择两个圆形,把其中一个圆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1份,表示,把另一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表示,可以转化成,这样两个就可以相加了,。

生3:我们组选择正方形,其中一个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就表示,另一个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的一份表示,因为它们分数单位不一样,所以它们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把通分成,也就是把平均分成4份的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它们分数单位一样了,就变成了,接下来就可以用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来计算了。

生4:我们组选择线段,其中一条线段平均分成8份,另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那么我们把平均分成4份的这个线段再平均分成了8份,这样它们的分数单位都是,这样它们就变成了同分母分数,就可以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了,我们组算出的结果是。

学生弄清楚要通分的原因之后,师让学生总结怎么样通分。

(找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

师根据学生汇报,用课件展示,总结,并板书。

(设计反思:这部分内容是动手实践,课前准备好线段图,正方形图或者圆形图给学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异分母分数相加,实际就是利用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分数相加,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分母一样的数学才能相加,也就是要通分的原因。)

(2)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再把这个式子变成,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生: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具体的说说算理。

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3)师让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

引导学生说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指名几个学生说说。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展示示例图,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2.错题探究。

3.解方程。

篇2: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第二种就是利用通分的方式,把两个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将分母变成一样,然后相加减,在这里有两个点需要孩子们明确,一是要熟练掌握我们学过的通分,二是要知道分数能够直接相加减必须统一分数单位,我也是根据了这两点设置了相应的导入部分。

原来的导入部分是直接开始的,直接引入异分母加减,更改之后的导入部分尝试回顾了3个知识点,通分、约分、相同分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减。我出了几道同分母的加减法,有一题的结果需要约分,这为今天的异分母加减法的结果需要约成最简分数做好铺垫。还有几个简单的通分,顺便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温故可以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我想这三点回顾了,我就出示一道异分母的加减法,问孩子们这个时候还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由于孩子刚刚回顾了必须分数单位一致才能相加减,孩子们就一下子回答不行这里分数单位没有同意不能直接算。那怎么办,要统一分数单位。这个时候就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了,有的孩子通分,有的孩子画图,如果没有画图就要求孩子们用画图去验证。

接着就是全班交流反馈,两种方式全部上黑板,特别重要的是联系沟通这两种方式,一定要让孩子们去发现这两种方式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是一样的,最后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孩子们一般会说通分的方法好,但是也不要忘了说一说直观模型的好处,在方法优化时,当孩子们一心向着其中一种方法时,不忘说一说另外一种方法的好处,不要陷入绝对化的境地,很多方法应该互为补充,毕竟很多方法应用的场景也有不同,只不过有的方法应用的场景会多一点而已。

篇3: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新学课的尝试教学结构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尝试教学理论的精神以及新学课的任务,把一堂新学课大致分为互有联系的六个阶段,所以简称“六段式结构”。以下对新学课中六个阶段的作用、要求和时间分配,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尝试准备(3分钟左右)

首先安排尝试准备环节,把各门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比如数学中的口算、公式、法则,语文中的字、词、句、篇,理化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公式等。这样做,把“加强双基”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同时,开始上课时就进行基本训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能安定学生情绪,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基本训练题、准备题的设计要注意为学生解决尝试题服务。如果准备内容较多,可把准备活动前置到前一日或前几日的家庭作业中穿插完成。

第二阶段导入新课(2分钟左右)

这一阶段要完成引出新问题,揭示新课题的任务。从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要体现以旧引新的思路,充分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这堂课学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这一步时间不长,只要花一两分钟,但很重要,有助于学生聚焦学习主题。

第三阶段进行新课(15分钟左右)

这是新学课的主要部分。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新课,如学生自学、教师讲解、演示实验、学生合作、反馈评价等。由于时间只有15分钟左右,必须突出重点,集中全力解决关键问题,切不可东拉西扯,拖泥带水。另外,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内容精一些,学得好一些。

第四阶段试探练习(8分钟左右)

这一步事实上是第二次尝试练习。一般采用全班学生同时练、选准典型做法齐反馈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特别要了解学困生的情况。这一步是一次集中反馈,通过板演评析,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补充讲解。这一步可以说是“进行新课”的延续,又为下一步学生课堂独立作业扫除障碍。

第五阶段当堂检测(10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当堂检测,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堂检测”同以前新授课结构中的“课堂作业”有所不同,当堂检测主要是为了检测学生本堂课知识的达成度、能力的发展度,同时也起到了巩固深化的作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很好。当堂检测的处理要体现“当堂完成、当堂校对、当堂订正、当堂解决”的四个策略。

第六阶段课堂总结(2分钟左右)

这段时间里,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由教师将这堂课所学的知识作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了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集中练习,再听教师归纳小结,体会就更深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这堂课的收获中哪一点是最重要的?”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总结。如有必要,再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也可以布置预习明天学习的内容。

以上六段都划定了大致时间,仅供教师参考,做到心中有数,并不作硬性规定,必须根据现场教学情况灵活掌握。这个时间分配,是根据尝试课堂教学要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一个大致的时间分配,教师上课容易失控,会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因此对于时间分配,既要“有”,又要“没有”,这是一个非常辨证的策略。

实践证明,实行这种新学课的尝试教学结构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突出新课教学的重点。新学课主要是进行新知教学,新结构的六个阶段全部围绕新课教学展开,能够保证较好地完成新教材划定的教学任务。

(2)增加练习时间。新的结构几乎安排一堂课的二分之一的时间进行练习,从准备练习到尝试练习,再到巩固练习,要求逐步提高,层次清楚。这样能保证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消化巩固,当堂解决问题,不留尾巴到下一堂课去。

(3)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旧教学方法。新的结构,增加了练习时间,提高了学生主体性活动的量和质,能促使教师淘汰旧的做法,积极采用新课程倡导的新方法。

二、尝试型新学课的教学课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学课教学纪要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做好尝试准备,夯实尝试基础

本堂课的尝试准备主要在课前完成。在前几天的家庭作业中,教师已布置学生完成了两类题目:第一类是通分练习,第二类是计算练习,包括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种类别。在完成计算练习后,要求学生思考、回答这三种类别题目在计算时的共同点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只有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基本算理。

第二阶段出示尝试题目,聚焦尝试主题

学生主要提出了如下问题:(1)复习和练习共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2)复习和学习新知识共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3)练习比复习多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4)学习新知识比练习多占整节课时间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你现在能够解决?哪些暂时还不能?为什么?

通过学生回答,既温习了已经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对“为什么”的追究,不但唤醒了学生“计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计算”的算理储备,而且聚焦了尝试学习的主攻方向———如何化“异”为“同”呢?由此导入新课。

第三阶段组织尝试练习,把握尝试关键

第四阶段二次尝试练习,巩固提升学力

学生独立解决下面一组题目:

教师注意班内学困生的掌握情况,适时给予个别指导。集体讲评时,教师针对“为什么要先通分?”作重点补充讲解。

第五阶段完成当堂检测,反馈学情水平

学生完成当堂检测的三组题目: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四第1题的前4道题目。

2.解下列方程。

学生完成期间,教师注意及时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学生完成后,教师让部分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反馈答案,其他学生自查打分。反馈时,找几个学生谈谈做题的注意事项。

第六阶段进行课堂总结,提炼学习经验

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你认为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简单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三、尝试型新学课的教学建议

1.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

上课一开始,要尽快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课题出示后,教师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主题,也可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认为这堂课要学习什么新内容(或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自己说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并预先做出学习规划。有的教师上课习惯先来一大段的复习、铺垫,直到把新课讲完,才出示课题。这样上课,学生一开始就蒙了,教师教了半天,学生还不知道这堂课学什么,怎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呢?

2.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

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时,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老师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书。”其实到这时,新知识基本都清楚了,学生觉得没必要再看书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领自学课本的活动,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及时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3.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安排游戏、竞赛、抢答、猜谜等,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尝试,主动参与。特别提一下,教师具备幽默、机智、亲和的教学风格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优质润滑剂。

4.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新精神

“教师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以后再做练习”,这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倒过来上,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进行讲解。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做到“先练后讲,先学后教”,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方法。

尝试是创造的前提,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出了创新的空间,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5.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

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讲台板演,可以离开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但是自主不等于放纵,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作用。一堂课不能教师带着学生跟着教案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6.激励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

一堂课可以多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也可让学生提问,比如“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这堂课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有些问题可留到课后指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包括上网)解决。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不可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提问了。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问学生,没有学生问教师,不是一堂好课。正所谓:教学,教学,教学生学;学问,学问,引学生问。

7.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组织学生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弊端,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讨论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要留出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让学生体面地坐下。

8.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

现在课堂上普遍教师讲话太多。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练习的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烦。只有从教师讲话那里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练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练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当教师必须懂得一条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生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所以,一堂课学生要在练中学,教师要在练中讲。

9.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订正

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也是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必须增加课内练习。如果课内把大部分作业都完成了,课外作业就变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学生的作业做到当堂完成、当堂订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措施。学生在课外做作业,心情烦躁,注意力分散,造成学习敷衍了事,相互抄袭作业,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10.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

有些课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花样很多,表面看上去热热闹闹,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应该采取的策略是“内容要少一点,学得要好一点”,正所谓: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

“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尝试学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还是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贪多不消化。起步不要太快,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遵照课程标准要求,不能随意拔高。

11.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尝试教学。分层教学包括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等,其中主要是练习分层。学优生多做一点,难度适当高一些;学困生少做一点,难度适当低一些。这样,学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困”,使全体学生都能学好。

分层教学是承认学生有个别差异,而在教学上采用的灵活调控措施。哪些学生在哪个层次上,这是模糊的,流动的,不公开的。例如练习分层的具体做法:课堂作业题布置6道作为基本题,全班同学必须完成,另外再布置3道机动题让学生争取完成。至于哪些同学做6道题,哪些同学做9道题,不要规定,让学生各自争取。对学困生来说,能做6道题已基本完成任务,也不失面子,如再争取做一、二道机动题他就更有尝试的积极性了。

摘要:“新学课”即通常所说的“新授课”,是最常用的课型。新学课一般采用“六段式结构”,包括尝试准备、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试探练习、当堂检测、课堂总结六个阶段。用尝试教学法上新学课,应注意从及早出示课题、尽快打开课本、激发学习兴趣、先让学生尝试、强调主动参与、激励学生提问、组织学生讨论、控制教师讲话、及时反馈纠正、内容不要太多、实施分层教学等多个方面不断进行优化。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新学课,尝试准备,尝试练习,尝试指导,反馈

参考文献

篇4: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教科书第8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练习

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出示图片)

(1)比一比,辣椒和土豆谁种得面积大?黄瓜和番茄谁种得面积大?

(2)比一比茄子和青菜谁种得面积大?

(3)选两个条件,提一个数学问题。

一类: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一类: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几题与其他题不同在哪里呢?(我们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这些都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揭示课题:我们就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课堂助学

1.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

(1)教学例1:

例1.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其中种黄瓜,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师:你认为结果是多少?

④师:如果每次计算异分母分数都去画图,会很不方便,能不能用算式表示计算过程呢?

学生交流:可以先通分变成同分母分数。

师:请同学们用通分的方法试一试,填一填。

答: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 。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由于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学异分母分数减法

(1)明桥小学的同学们打算在秋天的时候,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青菜,种菠菜。青菜的面积比菠菜的面积少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交流。

(2)明桥小学的同学们爱吃番茄,他们打算明年把这块长方形试验田的种黄瓜,其余的都种番茄。番茄的面积占这块试验田的几分之几?

师:认真读一读,你会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师展示学生作业,并让学生交流。

师:你会验算吗?

3.回顾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 ),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 )。

三、同步训练

1.填空:建议放在同步训练第一题。

2.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帮助改正。

3.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四、课堂小结

总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的结果要(检验)。

五、当堂检测

1.先在算式下面的图形中涂一涂,再写出得救。

【教后反思】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设计“计算教学‘生活化”’的设想,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分数计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取之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

在“改造内容”的同时在情境的创设上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为复习作铺垫,与课标提出的“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数的运算教学要求相吻合,能有效地利用情境中的信息,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温故预习部分,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信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将原本简单枯燥的计算,变得活泼、生动,易于学生接受,也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对课的结构作了一些大胆拓展,以具有开放结构、富于真实意义的数学活动为主,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答例题时采用猜想—验证—说理—总结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时,我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初步领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于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利用课件演示,用直观的图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这样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算理和计算方法。

篇5: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由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出教学的内容,精心组织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通过想一想、辩一辩、动手分一分、试一试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学完这节课,最大的感悟就是学生的差异什么时候都在所难免,统一的教学思路,同层次的练习,实在是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都很好,只是个别学生掉队,使我感到伤心,因材施教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

篇6: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课本80页的例题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4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转化” 的思想。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

五、教学过程 ㈠、复习

1、口算:10米+8米

5吨+10米

2、计算下面各题

32235171+

+

8877991212指名口算,让学生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

㈡、教学新课

1、教例题1.① 出示例题1,指名读题。

11指名回答(板书:+)

24追问:这与复习第2题有什么不同?

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的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② 提出问题:异分母分数加法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试一试

指导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这块长方形的试验田,先通过折一折,涂一

1111涂,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分别表示它的和,再看看与相加

2424的和是多少。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11交流:你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的的数是多少吗?

2411331追问:你是怎样看出+的得数是的?把涂色部分看作时,原来的被看

24442作了几分之几?

11想一想,计算+时,先要做什么?

24学生尝试计算汇报。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1111明确:计算+时,先要把和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2424计算。

2、教学“试一试”

⑴ 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⑵ 汇报交流方法

指名反馈。(在已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加“和减法”。)追问:① 计算561时,你是怎么想的,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319的?你是怎么想到把1转化成的? 99② 你是怎么计算:1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数,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分数。

③ 你会验算吗?你打算怎样验算?不能用同分后的数字。

3、归纳小结

⑴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在小组说一说。

⑵ 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进行验算。

4、完成“练一练”

⑴ 学生独立计算,并验算。⑵ 指名反馈,集体评议。

六、巩固练习。

1、做第1题。⑴ 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写出结果。⑵ 展示学生作业,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第4题。⑴ 理解题意 ⑵ 怎样列式

⑶ 独立完成,并汇报。

七、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篇7: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1)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运用法则,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训练

1、巩固分数的意义。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并指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含有几个分数单位:4/72/3

(2)指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并解释分数的实际意义。

①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

②一批水果卖出了2/5

③一条公路,已修了1/4

④地球表面积约7/10是海洋

⑤一项工程,甲队每天做1/20

(3)分组练习P128(1)

2、巩固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1)视算。

1/2+1/21/2+1/32/3+1/63/4+1/6

1/2―1/21/2―1/32/3―1/63/4―1/6

(2)说说计算方法。

(3)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

(5)通分时,经常会碰到哪三种情况?公分母各应怎么求?

(6)“竞赛”

看谁做得对又快ρ129(3)

二、综合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P129(4)并补充

(1)1减去1/3的差,再减去1/2,等于多少?

(2)3/10与3/5的和,再加上3/4,等于多少?

(3)1减去3/10的差,再加上1/10,和是多少?

(4)1/4加上2/5,再减去3/20,差是多少?

2、题组训练(比较后再列式)

教学过程

备 注

(1)红领巾花圃、计划1/3亩种月季节,1/4亩种杜鹃花,剩下的1/2亩种菊花,这种花圃有多少亩?

(2)红领巾花圃,计划1/3种月季花,1/4种杜鹃花,剩下的种菊花,种菊花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一条路已修了2/5,还剩多少没有修?

(4)修一条1千米长的路,已经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没有修?

3、独立作业:P129(5)

三、提高练习

1、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需20天,乙队单独做需15天,丙队单独做需18天,三队合做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几分之几?

(1)想: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甲队独做20天完成,每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

乙队呢?丙队呢?

(2)学生练习

异分母分数连加如何计算?

2、讨论思考题。

(1)1/()+1/()=5/12

想:把5/12分拆成()与()的和,再约分。

5/12=1/12+4/12还可以5/12=2/12+3/12

=1/12+1/3=1/6+1/4

1/(12)+1/93)=5/121/(6)+1/(4)=5/12

(2)1/()+1/()+1/()=13/18

A、学生讨论拆分方法

B、反馈13/18=1/18+6/18+6/18

=1/18+1/3+1/3

13/18=(1/18+3/18+9/18)

1/18+1/6+1/2

你能说出几种?有什么规律吗?

(三个加数的分子都应是18的约数)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作业本》

篇8: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P80-81例1、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后计算的道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数学活动,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法则准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自主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

课件,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

口算

为什么前面的题你们算得那么快, 到这里就遇到问题了呢?同分母分数就意味着什么一样?分数单位一样就可以直接进行计算, 而分数单位不一样, 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 探索方法

1.引出例题。

今天是小明的生日, 小明一家准备去必胜客为他庆祝生日。瞧:香喷喷的超级至尊比萨来了。爸爸吃了比萨饼的, 妈妈吃了比萨饼的。爸爸妈妈一共吃了比萨饼的几分之几?列式。

这是一道异分母分数加法, 我们还没有学过, 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请你把计算过程写在老师给你发的纸条上,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老师给你发的学具, 将圆形纸看作比萨饼, 在纸上折一折、涂一涂, 表示出的和。谁写得最工整、涂得最漂亮, 老师就把他的作品拿到大屏幕上让大家看。

2.探索方法。

生1小数。师:你是用小数来进行计算的, 老师想问问你, 你为什么要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进行计算呢?你能把我们不会的知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计算, 真了不起。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是怎么计算0.5+0.25的呢?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也就是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

生2涂色。那老师还想问问你, 你怎么知道涂色部分是呢?

谁知道他把涂色部分看成时, 看成了几分之几?里有, 就是

生3通分。师: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把通分成呢?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进行加法计算。

3.算法优化。

同学们, 你们一共用了小数、涂色、通分三种方法来计算出, 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 就是都在想办法统一计数单位来进行计算。那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实用呢?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来计算

你为什么不选小数?想得很全面, 确实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你为什么不选涂色?例子选得真好, 如果是, 你也去折纸涂色吗?

4.教学减法。

同学们, 你们可真了不起, 不用老师讲自己就探索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请继续看大屏幕,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爸爸比妈妈多吃了这个比萨的几分之几? (列式“) 一共吃了, 还剩几分之几?

你能利用通分的方法, 再参考老师的书写格式自己做出这两道题吗?

师:这一步在干什么?目的是什么?

4/4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把1看成?行吗?

题纸上计算

师:这道题和黑板上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种更好?你有什么建议?

5.提醒验算。

(1) 验算:我们学计算, 一方面要学会计算的方法, 另一方面也要借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小数加减法验算一样。这道加法怎样验算?减法呢?

(2) 约分:作为结果, 能约分的应该怎么办?

6.归纳小结。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 (板书:异分母分数相加, 先通分, 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 巩固提升

1.这是我们班部分同学做的练习题, 请你当一回小老师帮我判断一下, 他们做得对不对。

2.小明家到少年宫一共多少千米?

学生用三种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把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全部学完了, 他们在计算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在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学习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理解了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相加减的算理, 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具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据此, 我将分以下几步精心组织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创设一个小明一家去必胜客吃披比饼的情境, 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 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 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 自主探究。在学生列出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时,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

2.合作探究, 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 小组合作。

在这里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学生一共想到三种计算方法: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

(2) 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独立计算, 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 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 再计算比较合理。

3.巩固内化, 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 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1) 改错题。让学生找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学生会仔细查看每一道题的每一步,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改正, 有助于巩固正确的解题方法。题中的错误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 通过改正练习, 引以为戒。

篇9: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二次研读 教材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A-

0087-03

人教版教材编排呈螺旋上升的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年段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衔接?如何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教学?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们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三年级下册教材已经出现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为何到了五年级下册又再次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呢?此处教学如何与前面教学衔接?不同年级的两次呈现,教学目的是否一致呢?其对后续学习起到怎样的作用?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展开教学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第一次研读。通过研读,我们发现:三年级的同分母分数的计算,学生是从图形等直观演示去掌握算法的。在教学时,教师会借助具体教具,动态地演示加和减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五年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让同学们回顾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启下——即在进一步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理解了单位“1”、在分数单位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它们的计算方法从表面上看截然不同,但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埋下伏笔。

一、学生学情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段的变化,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给我们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能更好地基于学生的学情展开有效教学,我们选取了一个班级进行课前测试。前测重要考查三个方面:1.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学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掌握情况;整数、分数、小数的计数单位的掌握情况。2.学生动手能力的了解。3.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算理的感知和迁移的情况了解。

(一)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析与思考】学生第一题的正确率为88%,但他们受以前学习的影响都不会主动约分。学生犯的主要错误有:有4人是看错符号导致计算错误;有2人是计算方法错误,即采用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第二题正确率为76%,共计12人填错。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不会填写计算单位,其中遗忘比较多的是小数的计数单位。第三小题正确率为100%,在说明理由时,40人提到错误的原因是“数位没有对齐”,能进一步指出“5”和“3”的计数单位不同的只有5人,占10%。

从测试情况看,大部分孩子对学过的知识还是掌握得较好,但也有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透、不牢,且随着时间推移,对所学的知识有些遗忘。学生在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更多的是停留在相同数位对齐层面,对计数单位的敏感度不高。

(二)学生的动手能力情况了解

问题四:给一张圆片你能折出它的吗

【分析与思考】测试中,96%的学生能较快折出圆片。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出算理。

(三)学生对同分母分数算理的感知和迁移的情况了解

问题五,结果是几?为什么?

【分析与思考】本题中正确计算出结果的学生有17人,占34%,说明个别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还是有着模糊的感知。这个测试结果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就隔着一层纸,一捅即破。

二、二次研读教材

从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整数、小数加减法“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不敏感,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仍然能计算得准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学情对本次教学有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一次研读教材。

其一,教材对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为“相同数位要对齐”。如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四年级“小数加减法”,教材提到的都是“相同数位要对齐”。受到教材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都比较偏重从数位去判断计算方法是否准确和规范,而很少注意到:相同数位要对齐的背后隐藏着“相同的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本质。

其二,在整数和小数中,数位和计数单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对于分数单位而言,它是没有相对应的数位。所以,学生在理解分数“相同计算单位才能进行加减”时,本身就比整数和小数的要复杂和困难一些。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能沿用整数和小数的“数位对齐”的方法,而要从其本质——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去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分数加减的算法。

三、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思考

通过对“同分母分数”教材的研读和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我们逐步产生了一些思考:1.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起点不同,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2.由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凸显算理的探究,让学生从算法的单纯记忆,进一步演变成思维的一种发展呢?3.在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启下的作用更为明显,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有意识地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思考呢?4.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都比三年级的时候有所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这个优势进行教学呢?5.如何在本节课中,从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相同数位对齐,回到相同单位才能进行加减?6.如何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计算结果化简的习惯?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做了如下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出示一组口算练习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到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起点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并能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从前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也掌握得很牢固。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是忽视它的存在,直接针对“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展开教学,还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展开教学呢?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在试教中,我们也尝试过完全忽视学生已有的这部分知识,重头教学,但最终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做,学生在阐述算理时,还是说不出分母不变的原因,这样就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了。于是,在避无可避的情况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反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知识中去探索、去发现。

(2)比较美羊羊和羊村长的答案谁更好(指出要求:对答案进行化简)。

(3)让学生自己编类似的题目做一做,重点考查学生能否主动对答案进行化简。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我们看到几乎没有学生会主动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小学三年级的计算中,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约分,故不要求学生化简。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使学习了约分之后,也不会主动化简。结合前面的思考,笔者提出:如何让学生逐步养成对计算结果化简的习惯?笔者认为,虽然不能在一两节课就能让学生养成这样的习惯,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习惯,就一定可以让学生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时间适应新的要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除了在这里重点检查,笔者还在后面的练习中选取了一组比较特别的数据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计算结果化简的感受和刺激。

2.深化探究算理。

(1)懒羊羊不服气,提出了两个质疑:A:如果我的答案是错的,那么是比正确答案大了,还是小了呢?B:就算分母不能相加,那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能相加减呢?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出:由于三年级和五年级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算理和算法之间关系,如何在学生掌握算法的基础上,凸显算理的探究?如何让学生从对算法的单纯记忆,进一步演变成思维的一种发展呢?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肯定了学生提到的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的算法。可是,学生并不知道该算法背后的算理——相同的单位才能够相加减。如何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其背后的道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呢?为此,笔者根据整个故事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以懒羊羊的不服气来凸显算理的研究,让学生能从中发展思维。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圆片、彩色笔)来回答懒羊羊的两个问题(可独立研究,也可合作研究)

【设计意图】探索算理,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并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呢?在前测中,我们发现五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分一分、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来想办法证明:懒羊羊的答案为什么错?错在哪里?这样设计的效果是:学生都能主动从最本质的分数单位去分析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他们甚至可以触摸到分数的分母与分子扩大和缩小与计算结果大小的关系。这样的设计,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

(3)师生共同小结出:相同分数单位才能够相加减。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略)。

2.课本做一做(略)。

3.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全路的,第二周修了全路的,两周共修了全路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修?

【设计意图】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选择学生不易发现可化简的分数,进一步强调对计算结果进行化简的必要性。

(四)拓展延伸

羊村长又给了美羊羊一块蛋糕作为奖励,问懒羊羊:“刚才你俩吃了的蛋糕,现在美羊羊又吃了块蛋糕,一共吃了多少蛋糕?还剩多少蛋糕?”如果答对了,羊村长就也给懒羊羊一块蛋糕。

【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教材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这个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的思考中,我们提到: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的思考呢?对此,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引发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思考。本节课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三者的争执,到懒羊羊的争辩,再到羊村长给懒羊羊的一次机会,一步步深入,一层一层地剥离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本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0: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篇1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小学评课稿

一、引入巧妙、新颖。

首先由折纸活动引入,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利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加法意义与整数加法意义相同,体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对算式的分类,巧妙地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并且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出尝试提示:

①可以用纸折一折,涂一涂。

②可以用以前学的知识尝试算一算。

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的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线索,还注重了学生学习间的交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转化的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理解了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堂课中,学生经历了“独立探索——交流——尝试练习——总结算理算法——运用练习”的学习过程,这就是一个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交流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没有急于给学生总结计算方法,而是让学进行尝试练习,在有了更深的学习体验后,再引导学生总结算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整体评价:

一、灵活运用,适当引入情境。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一节计算课,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适当的引入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给平淡的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我出示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两道算式,让学生计算,接着再出示两道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新课做了铺垫,又从问题情境中很顺畅、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大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学导航,重在引发思考。

自学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是帮助学生走路的“拐杖”,因此在设计时从“看图思考”、“尝试解答”、“探索发现”三个方面引领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于是在设计自学指导时我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每个问题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先让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及怎样转化的,学生弄明白了这两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基本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在此基础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因此,在自学指导中指出了自学的重点是图文结合、重在思考,这样的自学才是有效的。

三、后教互动,内化提升新知。

如果把“先学”中的检测看作是发现问题的关键,那么“后教”则是概括、提炼形成思想方法的重要一环。“怎样转化”、“为何转化”是本课在后教环节要让学生弄清的两个方面。

在学生尝试计算完检测题后,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引出“化异为同”“以旧解新”,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实例中走出来,解决了“怎样转化”的问题。此后通过教师的设问“不转化行不行,能否将分母直接相加减?”让学生关注计算过程中表象的实质是“分数单位不同”,让学生明晰其中的道理,解决了“为何转化”的问题。

在计算检测的同时,注重从练中感悟,练中发现,把学生的问题和零碎的收获,及时进行归纳,边练边提炼,使学生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由于后教中注重了堂清,耽误了很多时间,造成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完成。在后面课堂练习时显得有些急躁,没有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只注重了计算结果。

2、对学生不够相信,不能够对学生完全放手,引导过多。

这地方主要体现在后教环节学生汇报时,我显得有些急躁,怕学生说不好,说的不清楚,总想帮学生说,对学生不能完全放手。

3、课堂应变调控能力还需提高

学生自学时我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按自学指导去自学,这时我没有及时进行调控,只是对个别学生进行了个别指导,如果这时叫停对学生重新指导的话,学生的自学效果会比现在好,后教的时间也会缩短。

4、课堂上只关注了少数学困生,而忽略了部分中等生。

教学重建:

篇13:小学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最近, 分别听了两位老师上的苏教版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引发了我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学生回答并说出了思维过程。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例5和上题有什么异同?你能想办法解决吗?

学生比较出两题分母的不同, 想出了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大小比较的方法。

师:你还能想出其他的办法进行大小比较吗?

学生又想出了用画图的方法。

然后, 教师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画图和通分的方法。此后的练习也很顺利, 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学生和教师配合顺畅,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 学生练习的正确率也很高。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看的页数多呢?

师:想一想, 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陷入思考中, 教师走入各小组进行巡视、观察……

约5分钟后, 师:我看到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请你在小组将你的想法与同学们分享, 并请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

各小组同学按组长的要求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争论。

教师看到小组内交流基本完成时, 师:我看到每一个小组交流得都很热烈, 每一组都想出了几种办法, 下面请小组长上台来展示你们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在全班交流中展示了6种方法。

方法2:用画图的方法比较。

方法3:用画数轴的方法比较。

看到黑板上写满的不同方法, 老师感慨地说:哦, 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能告诉我你最喜欢的方法吗?

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方法1、4和5。

师:看来大家都嫌画图太麻烦。那么你能举个适合你的方法的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例子吗?

学生分别举例, 其他同学讨论每一个例子是否适合各方法。

师:看来, 不同的方法适合不同的情况, 你能总结一下这些方法分别适合哪些情况吗?

生1:我发现当分母比较小, 又能化成有限小数时, 化成小数简便。

生2:我发现通分的方法用得比较广, 一般情况下都可以。

生4:我发现当分母大, 而分子比较小时, 化成同分子比较简便。

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的应用比较广?为什么呢?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入练习环节。整节课没有形式丰富的多媒体使用, 但学生思维活跃, 过程体验丰富。

【案例分析】

在片段一中, 教师用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迁移到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将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入到要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 变相地告诉了学生结论, 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从中可以看出, 由于教师不放心或节省时间等诸多考虑, 在数学课堂中仍存在过多讲解、用匆忙的结论代替学生探究过程的现象。原本应该由学生自己经历、体验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被多媒体丰富的演示所替代, 草草得出结论, 将大量时间用在知识的练习巩固上。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置于教师精心的预设之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缺乏必要的切身体验, 这种预设只着眼于教师的教, 限制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思维创新, 学生课堂练习的正确率只是学生机械地重复和记忆,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较低。

在片段二中, 教师没有用多媒体演示, 只有简单的小黑板出示例题。通过例题, 创设了一个异分母分数如何进行大小比较的问题情境, 请学生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学生运用其全部的经验进行属于自己的探究和尝试, 形成指向于问题解决的积极心理倾向。在探究中, 学生会经历失败的沮丧, 也会收获成功的喜悦。由于没有教师先入为主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智慧得到释放。在学生探索出初步方法后, 教师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让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方法。这里作介绍的同学既需要将自己的方法进行思维和逻辑的整理, 使之更为条理化和概括化, 又要考虑如何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他人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再体验和再提高的过程。而作为倾听的同学, 势必要思考别人的方法与自己的异同, 从别人的介绍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思考。小组和全班交流中的争议和讨论更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资源, 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师让学生为每一种方法举一个最适合的例子, 既是一个方法的提取和应用, 又适时引导了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深入。整节课, 教师没有面面俱到的预设, 而是给学生充分地提供了体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深刻的、难忘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创造了多种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而每一种方法都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体现, 无不闪现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案例反思】

(1) 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数学地思考, 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教学就是要创设情境,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领学生经历茫然、痛苦、惊喜的探究历程, 体验探索的艰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因此, 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教案的演绎过程, 而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实践与完善的过程, 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诚如大爱无声、大道无形一样, 作为教师不要总是用自己预设的学习过程代替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的过程, 要给学生创设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断尝试、粗略的发现和简单的说理来学习数学, 使课堂成为一个资源生成和智慧生成的过程。

(2) 体验需要交流与分享。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 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些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 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 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学习不是简单地告诉, 而是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和积淀。个体对学习过程的独立思考、探索, 通过与同伴交流、分享, 在意义的共享和协调中, 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同时, 在交流与分享中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 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品质和合作精神, 将小组中学生之间差异的“势能”转化为学习的“动能”, 促进了学生多元、适性地发展。

上一篇:郎士元——《柏林寺南望》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