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2024-05-05

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共15篇)

篇1: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在本次校举行的公开课活动中,我听了高年级刘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听过这节课后。

我认为优点体现在:

一、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参与的力度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手、眼、口”都得到了锻炼。

不足之处是: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罗嗦,练习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一个饼的四分之三也就是三个饼的四分之一,这个环节结束后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因前面耽误的时间过长,致使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讲完,学生没有理解透彻,教师就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从刘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作为数学教师,怎样上好一节课,怎样让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

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值得去深思:

一、有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改风风火火进行了这么多年,而且一直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只做引导者,可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多,学生说的少,完全还是过去老的教学方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1、教师恐怕学生学不会,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就;2、耽误教学进度;3、教师还没有形成意识……

二、如何“还”?

很大一部分教师,也想把课堂还给学生,可是如何“还”?完全放手行吗?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如果“收、还”不当,还会适得其反,只有“收、还”得当,才会事半功倍。

说起容易做起难,要做到以上两点绝非易事,不仅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更要深入地了解学生、钻研教材。

篇2: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如9/10÷3=09÷3=03(公顷)9/10÷3=(9/10×1/3)÷(3×1/3)=3/10(公顷)9/10÷3=9/10×1/3=3/10(公顷)(因为把一块地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三块,其中的一块就占了这块的1/3,所以直接乘以1/3)等一些方法,通过比较最终得出9/10÷3=9/10×1/3=3/10(公顷)这种方法简便。接着我把9/10该为10/11,让他们再用自己发现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学生们发现还是用这种方法简便,10/11÷3=10/11×1/3=10/33(公顷),最后,让他们观察、讨论、交流9/10÷3=9/10×1/3=3/10(公顷)与10/11÷3=10/11×1/3=10/33(公顷)这两题的计算方法,学生们发现除以整数等于乘以整数的倒数。

第二环节解决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我把例题该为城西中心小学占地约为9/10公顷,如果每块区域占地为3/10公顷,平均分成几块不同的区域?有了第一题的基础,大部分学生马上就想到9/10÷3/10=9/10×10/3=3(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其他方法不用了呢?学生们说马上异口同声的回答,如果你在把9/10换成10/11的话,小数不行,除数转化为1麻烦,反正只要乘以它的倒数就行了。接着我又问如果老师把9/10公顷换成1公顷,你认为又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们说还是乘以它的倒数。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脱口而出。第三环节,做一些练习。

篇3: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的除法》单元共6个例题.例1教学分数除以整数, 例2、例3教学整数除以分数, 例4教学分数除以分数, 例5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 例6是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可分为两个部分, 例1~例4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5、例6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是本单元的教学基础, 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教学重点, 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

1. 以建构为主线

面对这6个例题, 应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遵循什么样的教学主线, 形成什么样的知识、技能, 选择什么样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是教师在此单元教学之前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先从例5、例6开始, 借降低数字难度, 回忆数量关系,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解题方法、列综合算式.然后进入例1~例4的探究阶段, 从意义、画图、算法多角度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规律, 自始至终强调对乘、除两种算式的理解, 避免对计算规律的过分依赖.进入应用阶段, 必须加强对学生能力的检测, 防止不良心理和习惯破坏了我们的教学成果.

对教材通透之后, 选取着力点, 以学生为主, 在建构中实现教学目标.

2. 以智力为主线

根据教材的特点, 在每一个知识点上,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把智力因素发挥到极致, 避免人为地降低、延后甚至放弃该有的水准.

例1~例4的最大误区就是过于看重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结论, 以为有了结论就可以万事大吉, 还兴趣盎然地“征战”于计算题之中, 其实这丝毫不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在数量关系和应用题面前必败无疑.

例1~例4的重点是对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先画图理解题意, 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尤其要理解乘、除两种算式的意义,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 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规律画图、算法、意义是探究中的智力因素, 也是学好分数除法的基本功, 不把这些因素做足, 就不足以掌握数量关系并加以应用.

3. 以能力为主线

就是让学生的能力与知识水平相匹配.复习了旧的数量关系, 探究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例5、例6看似简单, 可是偏偏有30人不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是数量关系生疏吗?是计算方法复杂吗?不是, 是作弊行为和作弊心理破坏了我们的教学成果.

一年多以来, 抄袭现象屡禁不止, 有些人毫不知耻, 抓住了也不承认, 甚至动用家长力量, 巩固他的“上帝”地位, 想靠不努力抵消教师的一切努力.根据例5、例6和练习十二的特点, 我终于想到了一个检测的办法.

紧扣数量关系, 制作一个训练模型, 如“甲是乙的23, 乙是丙的34, 甲是25, 丙是多少?”每次只抽查彼此没有联系的一部分人, 对的就算过关, 剩下的人再去做变化后的另一个题目, 如“甲是乙的43, 乙的52是丙, 丙是32, 甲是多少?”直到剩下的人实在不能过关为止.

过关的人吃亏吗?对一次就能胜任全部吗?经过一番理念上的挣扎, 我觉得, “对一题就是对全部”, 至少有这种可能

三、教后反思

1. 通透之后的点悟

课堂教学必须了解单元体系、执教线索和实际着力点有了单元体系、执教线索做后盾, 课时教学就会得心应手, 有法可依, 灵活而不失严谨.与预设不同, 实际着力点有一个寻找的过程, 可创设一种情境, 从易到难, 在一段区域内, 发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从不同的着力点入手, 都必须与线索、体系相适应, 心有所指, 汇入“江河”.对教材通透之后, 才有能力兼顾学生, 才会在每一个位置上, 上演一套暗合线索、体系的活剧.

2. 高难度原则

“顶足”是用稍高于学生能力的题目, 刺激学生智力的发展, 每次顶足的起点和峰值会因学生的进步而有所改变, 各峰值之间也应是一种上升态势.每次顶足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 让所有学生都经历成功、发展和探究的不同心理阶段随教学的深入, 不断剥离掉已经掌握的内容, 逆欠缺而上, 逼近困难的核心, 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人的突破.

3. 对一题就是对全部

什么样的题目能代表全部?研究本单元全部习题, 抽取实质, 形成一个可变的点, 即扎根生活, 又不局限于具体题目, 既涵盖各种类型, 又便于操控, 把这样的点变化使用, 可以达到胜任全部的目的.

“对”有真假, 如果是学生抄袭而对, 再好的题目, 再大的努力, 都会白费, 还会养成学生懒惰的心理.因此, 必须切断学生作弊的渠道, 让学生专心学习, 这才是治理非智力因素的唯一通道.

对一题就是对自身的突破.靠自己本领首次做对的学生, 是对过去作弊心理的清算;从不会到会, 是对笨学生原有智能体系的撬动;从有可能会到成功过关, 是知识、智力、非智力的全面发展.

有了突破, 非智力因素不再起负面作用, 智力因素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所有人都在突破中成长, 并有可能实现知识、智力、非智力的和谐发展, 这就是数学的全部.

参考文献

[1]六年级数学教学用书.

[2]六年级数学教学参考书.

篇4:小学数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之浅见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例题及习题中归纳并掌握寻、定、画、结四个环节。

一、寻

寻,就是找寻到关键句中的分数,这是这四个环节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找出分数后,要让学生同学过的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中的分数进行区别,否则两种题型容易混淆。

例如:1.一根绳长10米,剪去1/5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长10米,剪去1/5,还剩多少米?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不同点:第一道题的分数带了数量单位,是加减法应用题;第二道题的分数没有带数量单位,是乘除法应用题。因此,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中,要经常强调让学生找不带单位的分数。

二、定

定,就是确定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确定准确了,才能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寻”环节中找出分数后,常常反复问学生:“谁的几分之几?”单位“1”是谁?或设计一些判断单位“1”的量的一些题型来巩固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这一环节。

三、画

画,就是以“寻”环节中的分数,“定”环节中的单位“1”的量绘画出线段图。能否绘画出线段图是这四个环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刚接触时学生对画线段图模糊或不习惯。教师要耐心,激发他们的兴趣,多多鼓励。作业时强调必须先画线段图再解答,对画线段图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画线段图的好习惯。

四、结

篇5: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对分数除法这一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通过整理和复习,把前面分散学习的知识加以梳理,整出头绪,加以归纳,提出要点。

成功之处:

1.在复习概念方面,主要复习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比的意义。通过式子b×3/4=a,明确b的3/4等于a,由b×3/4=a得出a÷3/4= b; a÷b=3/4,a与b的比是3:4,使学生更清晰地感悟乘法与除法,分数与比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在复习计算方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不管被除数、除数是整数(0除外)还是分数,都可以把除转化为乘,即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在复习比的化简方面,通过让学生说出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化简比的.依据,然后完成第3题,结合题目对常用化简方法加以概括总结。

前后项同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分数比 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整数比 最简单整数比

小数比 前后项的小数点右移动相同位数

重点强调了化简比和比值的区别:化简比是以比的形式出现,而比值是一个数。

4.在复习比的应用方面,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变换条件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乘除法形变神不变的内涵。

六年级有男生60人,( ),女生有多少人?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2/3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

(3)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3

(4)男生人数比女生少2/3

(5)女生人数比男生多2/3

(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3

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式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掌握住数量关系,就能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复习中只注重了基本的练习,但是题型千变万化,学生灵活解题能力欠缺。

2.对于实际数量和分率的区别,学生容易出现混淆。

再教设计:

篇6: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师:怎么样?发现什么了?

学生1:发现它们的数量没有变化,鸭12只,鹅4只,鹅是鸭1/3

学生2补充:线段图的结构都一样

师:线段图表示的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线段图结构没有变化,其实是什么没有变啊?

生1:数量关系没有变,都是鸭的只数×1/3=鹅的只数,三道题目中都有这个数量关系。

生3:单位“1”的量也没有变化,都是鸭的只数,第一道题目从问题中找,其他两道题目从条件中找。

师:这三道题目中相同点找得很好,谁来谈谈不一样的地方

生4:问题都不一样。

生5(着急):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解答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3:单位“1”的量,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题目中是已知的,在第三道题目中是未知的,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可以用方程解答。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利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发现单位一的量是未知的就可以用方程解答了。

师:谁还想说?

生6:我认为解题的时候找好单位一的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认真解答题目,做完后好好检查。

师带头鼓掌。

师小结:解答应用题,我们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找准单位一的量,认真解答,做完后要仔细检查,就能做一个解决问题的小能手了。

篇7: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1.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2.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反思这节课,在这一过程中,我在教学之前认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简单,而在实际教学时发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2上:3÷4=(块)的探究上。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真的很难得到3÷4=()(块),开始都猜想是,然后通过动手小组去操作,经历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学生汇报中出现了是1/4,因为他们认为是把3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得了1/4……说明学生在操作中在思考了,同时也暴露出了学生在分数意义的理解上出了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出在把谁看作单位“1”上,问题在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这是难点。学生认为简单,实际上不简单,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说理和交流。把重点放在3÷4=()(块)上,我借助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采取让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辩论解决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把重点放在3÷4=()(块)上,需要注意的是:在指导过程中,不能讲得太多,讲得过多,学生会越来越不清楚。

篇8:“分数除法”教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过程与评析:

案例一:整数除法的意义

师: (出示例1) 上周末, 老师在超市买了3盒水果糖, 每盒水果糖重100克, 3盒有多重?

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列出算式:100×3=300 (克) 。

师:根据100×3=300 (克) , 请改编成两道整数除法算式及问题。

学生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 汇报结果。

生:小组合作完成变式, 汇报结果。

师: (展示学生改编的问题及变式成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整数乘除法的问题和改写后的问题, 得出整数除法和分数除法的联系及分数除法的意义, 即分数除法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评析:“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案例中教师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 直接利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事例引入课题, 这样的导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生活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案例二:分数除以整数

小组讨论: (1) 从折纸实验和计算来看, 你发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2) 整数可以为0吗?

小组汇报:

最后, 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算理, 四人小组比较以上两种方法。

生: (通过折纸独立完成例2第二个小问题。)

生:汇报结果。

师:通过比较算式,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分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数,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案例三:一个数除以分数

生:已知小明和小红各自的时间和对应的路程。

师:问题求什么?

生:求谁走的快些?

师:求谁走得快些?就是比较什么?

生:就是比较谁的速度快。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吗?

教师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计算, 汇报展示成果, 教师课件展示:

师生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分数, 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评析:案例三, 教师仍采取了“放”的形式, 让学生对例题中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 团结协作, 尝试解决, 较好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 使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总评:这是王庆书老师开展“小团队计算教学实践”活动的一个教学案例, 这一案例的教学亮点主要有:

1.激发了学习兴趣, 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本案例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易于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使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化抽象为具体, 化抽象为直观。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 对于顺利开展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来说, 是非常必要的。案例中, 教师通过改编除法问题, 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 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等实际操作, 直观地解决了“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三个问题。

3.在观察、对比中感悟。

篇9: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一、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开拓学生视界

利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问题本质,以便其能够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学生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时,教材已经考虑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顾全了有关知识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的衔接问题,给出了较为优的问题解决途径,即用方程解应用题。但是对于教师来讲,没有必要一切皆按教材的要求去做,却不管其他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大胆鼓励学生多尝试其他类型的问题处理途径,同时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分析、研究,以便拓展思路、开拓视界。同时,借助一题多解的模式,学生有了更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从中能够感受到多种方法间的联系与贯通,从而加深对于数量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无形中增强以分数除法原理为依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下面的问题:

按照测算,一个健康成年人体内水分大致占到体重的2/3左右,而儿童体内水分则大致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中有28千克水分,而小明体重是爸爸体重的7/15。根据这些条件请回答小明的重量是多少;小明爸爸的重量是多少?

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教师就完全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处理,以便做到殊途同归,万虑一致。第一种是方程法,假设小明的体重是X千克,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第二种根据已知两数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原理,可用除法直接计算;第三种先把小明体重视为单位1,再平均分成5份,则其中4份都是水,按照这个思路继续解答。

二、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帮助构建模型

借助对比分析的模式,使学生明确问题处理的基本结构,接下来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分数除法为依托的问题模型。在利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各部分间关系同行程问题处理中存在的数量关系有相似之处,即可以按照基本数量关系式,找到其他有用的关系式。若想知道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需要用到乘法予以运算,根据分数乘法所具有的意义,能够给出基本数量关系,即单位1×分率=对应数量,再从这个关系式中推导出其他内容:对应数量÷分率=单位1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到借助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间的对比关系,可以使学生构建模型更加方便快捷,让学生在对比、交流、观察、实践中感受到它们的数量联系,这对于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运用规律都是有好处的,他们可以从中真切地领悟与归纳出借助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特点及思路关键节点。

比如在讲解了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教材例题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进行对比练习的机会:

A:第二小学有1000名学生,女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3/5,女生人数是多少?

B: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男生人数是学生总数的2/5,学生总数是多少?

C:第二小学有400名男生,女生比男生多1/5,女生人数是多少?

……

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即各组每名学生分别处理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的宏观模型,而不是将思维局限在只知套用公式的死角。

三、线段图是形象与抽象的联系纽带

小学高年级正处在思维转变的关键阶段,形象思维渐弱,而抽象思维渐强。如何利用好这个阶段,把握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使其丧失,是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单就分数除法处理实际问题这个课题来看,线段图无疑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问题同条件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无形中进步。

在将分数除法看作基本方略,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那些与基本结构特征不太相符,同时数量关系又稍显复杂的问题,经常置学生于困窘的境地。此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绘制线段来领会题目意图,使学生在数与形的转换中做到游刃有余,摸清数量关系的特征,從而增强问题处理能力。比如下面的问题:

书店要卖一批辞典,当卖出4/5之后,又运回来1495本,这样一来,书店这批辞典的数量比卖出去的还要多50本。那么原来书店有这批辞典多少本?

当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感觉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就算找到思路,也多是用方程的办法来解决,较为复杂。此时教师即可以发挥线段图的功能,引导学生将原有辞典数量看作1,卖出4/5,即可以画线段:

接下来根据已知条件,再于线段上添加50、1495等数量关系,有了线段图的指导,接下来问题如何解决,基本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小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理解能力与运算能力是会受到心理发展特点局限的,特别是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要进行颠倒相乘原理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要制定出真正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不给学生提出超出其接受极限的目标,而是要在其领会能力之内,找出更多富于启发性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应当注意增加分数性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数本身的意义与性质,这是一切分数运算及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处理的基础。

篇10: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一、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性。

1、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的纸,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很快说出了,“1除以2等于二分之一”的正确答案;

2、问:这半张纸,也就是整张纸的二分之一,那么这张纸里有几个这样的二分之一呢?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1除以1/2等于2”的结论。我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3、再问:如果把整张纸每1/3一份,又可以分成多少份呢?每四分之一、每五分之一呢?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很快得出了“1除以1/3等于3,1除以1/4等于4的正确结论”,到了1除以1/5时,根本不用动手折就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总结了“1除以几分之一,就等于几”规律。看着学生们兴奋的表情,我提出了以下的问题:观察以上的算式河的书,你发现了什么?

二、观察讨论,形成规律

学生们通过观察,讨论终于发现了“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它的倒数”,我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大家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也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篇11: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 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 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2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3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4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5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分数除法》数学课教学反思

2.《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3.《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4.《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5.《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6.《分数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7.《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8.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篇12: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

分数除法简单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作了以下的一些教学尝试:

一、从生活入手学数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二、关注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不作任何说明,通过省略题中的一个已知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在计算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篇1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44~45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十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数感,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教具、学具准备】

三张大小相同的圆纸片,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新课

谈话:周末到了, 你们都有什么安排? (学生畅谈:去公园, 去海边, 走亲戚, 去同学家)

如果有同学去你家, 你准备怎样招待他们?

上周小明邀请了三个好朋友来他家做客, 他自己也当起了招待员。

课件出示情境图:

三个好朋友一进门, 小明就给他们端上了一盘苹果。同学们能根据题意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吗? (4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人, 每个人分得多少?)

怎样列算式? (4÷4=1)

二、自主合作, 经历学习的过程

1.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

谈话:中午到了, 小明拿出3块非常好吃的比萨饼。

把这三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 每人分得多少?

(1) 议一议。全班讨论如何分, 有哪些分法。 (让学生充分考虑好后, 说说自己的想法)

(2) 剪一剪、分一分。谈话: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和剪刀剪一剪, 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3) 组织交流, 学生的分发可能有以下几种:

(1) 一块一块地分, 每分一块, 每人分得块, 分完3块, 每人得到3个块。

(2) 一块一块地分之后, 把12个块合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

(3) 把3个圆片叠在一起, 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3块的。

(4) 拼一拼:分好后, 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 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5) 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教师板书:3÷4= (块)

答:每人分得块。

2. 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人

改题目: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教师板书:3÷5。

提问:3除以5, 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5= (块)

3.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 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 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除数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 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板书:a÷b= (b≠0)

谈话:大家考虑, 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不可以, 因为除数不能为0, 所以这里的b≠0)

左侧b≠0, 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 教师标注:b≠0。

小结:在除法中, 除数不能为0, 而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 所以在分数中, 分母不能为0。

谈话: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 你们通过积极开动脑筋, 自己学会了新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板书课题)

4. 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5. 教学“练一练”第1、2题

提问:上面两题与下面两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1. 做练习八第1、2、3题。

2. 做练习八第4题,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 做练习八第5题。

提示:先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 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 并写出得数。

四、课堂小结

篇14: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篇15:数学《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

xiaoxue.xuekeedu.com

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上一篇:找规律课文教案参考下一篇:对生活感悟的文艺说说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