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2024-04-14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通用8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相比较而言,老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而现在却很少提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

由于先进而简便的计算工具日益普及,社会生活对计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步降低,因此新课标调低了对计算能力的要求。但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因此,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正是这重要的一环,恰恰是老师们最为头疼的地方,也偏偏是学生们最不愿意学习的知识。

一方面,对老师来说,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一目了然,运算顺序是什么,要注意什么,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根本不用老师来教。学生明明会算,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可就是错误不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及时优化。在计算时,有的学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5、教材的编排

计算内容基本都是独立成章,先学加法、减法,再学习乘、除法,都是比较单纯的学习和练习。只要是一进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师生之间就只有练、练、练,很少有关于算理的探讨、交流,只有学生练习熟练与否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优生练习熟练后的心浮气傲,一种是学困生动笔就出错的心惊胆战。

6、评价方式的滞后

新课程标准在降低了计算的要求后,制定了新的评价标准。而在上级部门组织的测试、平时的检测中仍然在使用老课标的评价标准。这让我们一线的教师感到非常困惑,这种困惑带来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无所适从。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必须重新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纠正一些矫枉过正的想法和做法,继承我国传统计算教学的精髓,在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同时,提高计算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2250÷125”,已经有了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二)、加强算理的教学。

1、充分运用学具,加强直观教学。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弱,抽象能力差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调动各种感官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72÷6,学生很难理解6除不着1,2落下来,变成12继续除……教学时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在写的过程中与到一些困难,写出十位上商1以后不知道再如何去做,这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小棒.拿出72根,每10根一捆,余两根.想办法把它平均分成6份.学生动手操作:7捆平均分成6份,每份1捆,余一捆,然后再怎么分呢?在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把一捆拆开与零的2根合在一起变成12根句能继续再分了,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兴致很高,这时及时回到问题:在竖式上如何表示呢”刚才的问题应仞而解.2、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时,我是这样做的:36+87,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8捆加3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11捆合在一起全部得出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先算十位得11,再算出个位以后不能直接写了,必须把十位的数字重新擦掉,再写上正确的结果。教师提出问题:“想个什么办法就不用这么麻烦呢?”学生讨论得出笔算加法计算法则的第三条:从个位算起.这样教学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3、不断发展和完善法则.计算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数域的扩大或计算中新的矛盾出现,它可以断地发展和充实。如百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在个位上加10再减。后来学习万以内退位减法,由于被减数和减数的数位增加了,原来的法则已经不够用,所以万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便发展为:相同位数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矛盾又出现。当万以内的退位减法中,出现连续退位减法的情况时,如:5000-638,退位的次数增加,被减数变化的幅度增大,而万以内的退位减法法则,对如何指导连续退位的计算却没有文字说明。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让学生根据需要对原有计算法则做了必要的补充: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如果前一位上是0,就向前两位或者前三位连续退1作10,直到和本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为止。

(三)、注意算法多样化

1、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计算。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大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标新立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解放自己的思想,敢于放手。只要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好办法,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到时你会发现,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不可低估。请看学生是怎样计算“7+6”的:

生1:摆学具。先摆7个,再摆6个,一共13个;

生2: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生3:把7分成4和3,6+4=10,10+3=13;

生4: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

生5:把7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就是13;

生6:我早就知道6+7=13,所以7+6=13;

生7:6×2=12,12+1=13;

生8:7×2=14,14-1=13;

……………

又如学生在解决33-7=?这个问题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学生借助数小棒、拨珠子等形式想到:①将33分成20与13,先算13-7=6,再算20+6=26;②将33分成10与23,先算10-7=3,再算23+3=26;③将7分成3与4,先算33-3=30,再算30-4=26;④将7看成10,先算33-10=23,再算23+3=26;⑤如果学生说用7-3=4”,你千万不要大惊小怪,不要认为他弄反了,且听他接着怎么说:“因为3比7小4,所以只要在30里面减去一个4就可以了,结果等于26。”……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倡不同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形成创新的习惯。

2、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遵循“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这一原则,避免让教师“画点”学生“连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否则学生只能在封闭的预定轨道上运行。开放的目的是让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提供更多的创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填空(1)□+8=□(2)21=□-□ 以第(3)题为例,这是两个两位数在加法计算过程中有进位的情况,两个两位数加法从“10+10”到“99+99”,共有8100种算式,这其中答案为三位数是从“10+90=100”到“99+99=198”的算式,共有4860种。让学生们把这些算式写成笔算的形式,不知不觉中就进行了多次计算练习。制作这些算式时,如能按顺序排列下去的话,就能列举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全部算式,这个活动本身也是具有数学性质的活动。学生可能开始是随机列式,慢慢地有些学生会发现规律,学生一般都能想出许多像“10+90、11+89、……、90+10”答案为100的算式。有些学生经过大量列式后发现这样的规律:先固定加法算式中的第一个加数,从“10+90、10+91、10+92、…、10+98、10+99”到“89+11、89+

12、…、89+98、89+99”,其中各类算式个数依次为10、11、…、89,而从“90+10、90+

11、…、90+98、90+99”到“99+10、99+

11、…、99+98、99+99”这10类算式,他们的算式个数都是90个,因此,容易得到所有算式个数为(10+89)×80÷2+90×10=4860。此类问题结果是开放的,实际上计算过程也是开放的。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一般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让学生完成书上题目,想出尽可能多的答案;第二步让学生也想出类似的题目,并在组内完成。在第一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要填出两个数,必须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数,这时训练学生思考问题要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填出答案;在第二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在这种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便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互议互启,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2.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引导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五)保证适量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2)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练习4×7+4,3×4+1等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2.加强课堂练习。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

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第三,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

(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

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和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兴奋。

(3)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计算360÷25×4时,不少学生往往做成:原式=360÷100=3.6,这是由于“25×4”这个强干扰因素的诱发,使学生忽略了运算的顺序造成错误。一般来说,学生初次练习时发生的错误,在教师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如果是多次重复的某种错误,特别是这种错误在头脑中已经生根,则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状态。

(六)、培养良好的习惯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水平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先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想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便运算等;然后再动笔计算;最后认真检查。

(2)培养认真计算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题时,要做到不急不躁、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计算。计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及检查时的方便明了。

(3)培养耐心检验的习惯: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检验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同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验算的习惯。

(4)重视培养学生在计算中应用估算进行计算习惯: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商等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与能力。

篇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一、农村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不良环境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社会上的“金钱至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己开始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学习成绩又不理想的孩子们来说,网吧、游戏厅等场所无疑是他们消遣时光的最佳去处。一些原来在学习、思想品德等各方面都还不错的学生,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监督,就自觉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开始逃学、旷课、不交作业,以至于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

(二)、家庭内部因素

目前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性格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情的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样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以及隔代监护的不足,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隔代家庭祖辈对孙辈的抚养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大于理智,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和认知,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化孩子,加之农村大多老人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并且有时家中农活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

(三)、学校数学教学设施缺乏。

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比较差,配套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再加上学校领导对小学数学教学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设施不足,一些偏远地区甚至连基本的数学教学设施都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数学是一门实验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依靠各种先进的教学设施,但由于这些设备的种类较多且较昂贵,对于部分农村地区而言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许多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以致教学过程中应该从直观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缺少教学用具的辅助使学生难以懂得知识点的转化和理解,对知识的运用生涩,对知识点的记忆模糊,必然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四)、学生个人知识方面。

1、概念不清。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理解不清或张冠李戴,使计算出现错误。如:2600÷600=4…2在余数除法中,虽然运用了商不变的原则,但是却忽略了余数的位置,即将余数的处理与直接运算的方式相混淆了,致使运算错误。

2、基本口算不熟。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3、法则记错或记不准。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医错了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丢落某些步骤,很大可能也是因为法则记忆不准确。如:412÷4=13这是因为对计算法则中“哪一位不够除就商0补足数位”没有记准。

(五)、学生心理方面的原因

(1)情感态度。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首先在情感态度方面,有些小学生错误的认为写作业是为了“应付”老师,致使写作业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有些小学生见到数据大,式子长,心理就烦,因而不能认真审题,认真选择算法;有些小学生见到难题,产生畏惧,浅尝辄止,敷衍了事……,诸如此类的现象,必然引起计算错误。

(2)认知局限性。小学生年龄较低,认知能力有限,这写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感知错误。小学生感知事物,往往不能够精确、准确。而计算题形式单一,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兴趣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例如:做填空题:5+54()5+45,有些学生就会填写等号,原因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54和45不同的“弱刺激”。

注意力不稳定、较狭窄。小学生的注意力稳定性较差,而对单调乏味的符号容易疲劳;注意的范围比较狭窄,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下一步计算方法上。

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他可以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的作用,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在计算中,思维定势表现在原有的运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运算法则。

短时记忆较弱。短时记忆是指在1秒钟左右的记忆,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有的学生“短时记忆”能力弱,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造成计算错误。

缺乏比较意识。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如在学习分数的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在解题时,都是按照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而忽视这道题可以考虑用乘法分配律来做较简便。有的老师在讲评试题时,忽略多种解法当中简捷方法的优先性。当然,所有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二、提高农村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改善社会不良风气。

在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应建立起“三教”相结合的校外关爱机制,架设起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政府不但要重视教育成果,更要从制度上约束,人文上关怀,改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避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二)、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父母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许多人认为,除智力低下和受教育机会缺乏外,儿童由于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不良均可导致学习困难。

(三)、加强学生方面培养

1、培养计算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结合教材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新的知识,将干巴巴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让学生自己说:“我能行”。例如:

教师在教学简便运算前,可以给学生讲述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49+50”这5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学生由衷的产生了对数学家的敬仰之情,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学生审题比以往认真了,对题目的分析比以前仔细了,并能灵活利用有关定律、法则,找出解题规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其次,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每天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比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训练计算,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采用比一比,拼一拼,看看谁能得到胜利的小红花;可以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促进;借用卡片、小黑板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答、游戏中计算、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讨厌计算转变为喜爱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当遇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时要沉着冷静,认真分析,逐步计算,不要超之过急。对于学困生,课堂上教师要特别关注、体贴与帮助,要多让他们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后,要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歧视;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冷漠,努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培养坚强的意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平时抓起,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我通常利用授课之前的3至5分钟时间,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口算练习。例如: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开火车”“找朋友”、“找门牌号”、“送信”、“对口令”、“夺红旗”、“闯关”等各种方法进行练习,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4、重视计算方法的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是为了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鼓励每个学生采用与自己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方法进行计算,发展自己的算法,它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平台,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发展适合自己学习策略的途径,满足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需求。算法的优化也是一个逐步感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能把自己认为最优的方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应该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创设各种情境,在引导学生发现多种计算方法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使学生逐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要重视引导学生加以应用,巩固算法,形成技能。这时的教师应是一位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出现的引路人,而非一个慷慨的给予者。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5、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估算与其他数学知识也密不可分。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在计算教学时,要合理渗透估算,能把枯燥的计算变得富有生气,激发对估算兴趣,培养估算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感。捕捉时机,练习估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计算应用作为估算的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光明小学的150个师生去划船,每艘船可以坐12人,租了18艘船,够全校师生坐吗?18艘船有多少个座位?可先进行估算:12×18。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乘数中12接近整十数10,把它看成10再和18相乘,口算得180,或把18看成20,这样口算得240,或把12看作10,18看作20,口算得200,通过这样的估算可判断出这艘船坐得下150人。进而计算就可确定出结果范围在180——240之间,降低了计算错误的风险。上述估算使学生知晓有些估算不止一种方法,学生就会灵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估算。

6、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数学计算容易出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决不能姑息迁就,绝不能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

篇3: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 对老师来说, 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 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 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 一目了然, 运算顺序是什么, 要注意什么, 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 对学生来说, 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 根本不用老师来教。学生明明会算, 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 可就是错误不断。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

1. 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 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 缺少了情境, 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 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 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 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 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 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 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 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 教师一概叫好, 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

3. 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 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 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 翻来覆去说“算理”, 挤占了练习时间, 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 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 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二、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用3~5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学生熟记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 在四则运算中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使他们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2. 培养思维能力

(1) 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 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学生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 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 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当计算遇阻时, 再让学生相互讨论, 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 最后让学生归纳自己得到的结论。

(2) 关注质的提高:目前, 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 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 从质的方面提高。

3. 学以致用, 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我设计了“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 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

4. 保证适量的练习

(1) 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 就会成为“夹生饭”, 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 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 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纠正。

(2) 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 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 练习内容应有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 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 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 练习形式应多样。

(3) 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 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 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篇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针对当前计算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与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各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教学行为摸底调查。同时在一至六年级各个实验教学班中进行了相应计算水平摸底测试。教学行为摸底调查内容有: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协调性;算理与练习设置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算法的融合性、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的平衡性;作业书写习惯和格式的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思想和方法、注重课后反思的意识。

学生测试题由县教研室提供。从学生卷面看,计算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①审题不仔细,看错运算符号或数字,弄错运算顺序;②书写不规范;③错用了简便方法计算,而且开放性简便计算题很多学生填的数字不能使计算简便;④低年级借助自己的手指来算,影响计算速度,不能按时完成卷面。在对教师五个方面评价的统计中反应:第一、二、五这三个方面做得较好;第三方面有近70%的教师不够重视;第四方面大多数教师会指导,但不能持之以恒地落实到位。通过双向调查,为课题组成员进行实施研究明确了方向,同时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

二、对提高小学计算教学效果的思考

计算是重要的数学应用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经常需要进行计算。能不能正确计算影响着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能不能合理计算关系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一)改变教学观念,重视计算教学

计算学习是发展思维的有效载体。小学数学形成运算概念和运算规则,一般从若干具体对象里提取本质的数学内容,这就开展了感知、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应用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要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选用相应的运算与方法,这就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系统的计算教学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计算学习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无论是数学学习还是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结果都应该正确。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事实充分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有着密切联系,计算学习能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口算训练经常化,提高计算速度

1.乘法口诀、常用的数据或算式让学生记住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有些常用的数据或一些算式经常要用到,要让学生花时间进行记忆。如在圆的计算教学中出现的?仔等于几,让学生记住计算结果对于提高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2.口算训练形式多样,训练时空拓展

口算的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是没有帮助的。在口算训练过程中的形式上要创新,在训练的时间与空间上要积极拓展,把口算训练可以放在家里与家长一起来完成。比如当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或“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加减扑克牌点子数”游戏来进行口算训练。又如二年级学生学完了“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玩“算24点”的游戏,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口算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3.适当组织班级竞赛,及时检验口算训练成果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检验,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可以每个星期在班级中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竞赛,比如“算24点”比赛、口算比赛等,通过组织比赛,使我们的教师了解在计算教学的口算训练中哪些知识技能还没有到位,还需要加强;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在口算训练中我还有什么地方是欠缺的,还需要努力。

(三)非智力因素训练系统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教学中老师经常抱怨学生怎么那么粗心,计算会错那么多。客观地分析学生在计算中错误的原因我们发现,题目抄错、计算错误等原因很大成分来自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和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那么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呢?

1.培养良好的计算兴趣

如果在计算教学中过于程式化,学生对你的计算教学不感兴趣了,那么我们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在计算教学设计中要多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解决问题进行有机整合,教学形式多一些,适当组织一些小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2.低段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低年级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自制力差,在平时的计算时数学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学生作业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审题、抄题,把0~9这十个数字写得端正规范,那么这样长期训练下来学生在计算中就自然养成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3.中段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打草稿习惯

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计算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有序打草稿的习惯。三四年级学生刚开始打数学计算草稿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要有有序性。不要东一个西一个,有些学生习惯差就会在检查时自己也找不到打的草稿在什么地方。训练学生找数学草稿是件小事,但对于计算教学却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4.高段学生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五六年级学生对于自己产生的错误应该有了一个分析的能力,数学老师针对学生的错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计算中的错误进行自我剖析,找出原因,师生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案。

总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篇5:小学数学教学估算教学现状分析

现状——被人遗忘的“百合”

估算在老师的心中到底有多重,学生的估算能力又如何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现象一:善于精算,缺乏“估”的意识

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加减法的估算》。课一开始,老师先创设一个“到文具店买笔”的情景。接着提问:“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100元够吗?你是怎样想的?”,题目一出来,学生自然想到计算2枝笔共需要的钱。于是列式: 19+52。部分口算速度教快的学生,等不及老师要求估算,就说出了准确得数71。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务必”让学生选择估算,于是,老师接着提问:哪些小朋友能不用准确计算也知道100元够呢?在老师的急切“请求”,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回答了下:“我把19当成20,52当成50,20+50=70……” 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自信,但老师还是非常“感激”地请他坐下。在老师的再三表扬下,该生显得得意洋洋,惹来了不少羡慕的眼光。也有一些学生开始体谅教师的“苦心”,学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巩固练习中,遇到一些算式题,忍不住显显他们口算的本领。每每提醒学生不必去计算,学生也很不情愿得说出了大约多少,在说估算方法的时候也是支支吾吾的。总之,直到这堂课结束,不管是老师本人还是听课老师,就是觉得学生不是很乐意去尝试估算,更乐意进行精算。

现象二:只在“估算”中“估算”

很多老师只在教材的“××的估算”那一章、那一节中出现估算。一个学期上一、两节估算课,做十来道估算题,怎能让学生达到自觉用估算的境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估算机会,做到运用估算经常化。

教学中教师要走出“只在‘估算’中‘估算’”的误区,将估算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与挖掘一切估算的资源,经常性地引导学生用估算解决多样化的问题,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估算的基础上,主动地学估算,自觉地用估算。

现象三:随意猜测,偏离估算的实质

一位老师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老师笑着对学生们说:“老师手里有一些小棒,请大家猜一猜,估一估,大概有多少根?

“20根”一位学生说。

“不对,比20根多。”老师说。

“50根。”另一个女孩猜测到。

“不对,比50少。”老师说。

“30根” 。“少了”。

“38根” 。“多了”。

“35根”。

篇6: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班级:()班年龄:岁性别: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你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的老师会根据这份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以此来更好的帮助你学习数学,希望你能积极支持。请按照题目的要求填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将是十分重要的。谢谢合作!

说明:(1)每题答案可填写一个或多个;(2)可在横线上另补充答案。

1、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一直不喜欢

2、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

A、没有B、偶尔有C、经常有D、有过,感觉不明显

3、你对数学学科有何认识?()

A、数学有用B、数学训练思维C、数学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D、数学没有多大用处E、4、你是否想了解数学的历史?()

A、很想B、比较想C、无所谓D、不想

5、你每天花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主时间(不包括数学课)有多少时间?(A、1小时以上B、0.5—1小时C、0.5小时D、0.5小时以内

6、你在上数学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

A、课前常先看书B、老师要求时就预习C、凭自己一时的兴趣

D、没有时间预习E、不愿意预习

7、在学习数学中,你是否会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A、经常提出B、偶尔提出C、从未提出D、没有问题

8、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往往:()

A、先自己反复思考,不会再问他人B、先问同学,自己再做

C、先问老师,自己再做D、抛在一边,等待老师讲

9、你在数学学习中,是否有过新的猜想、发现、创新?()

A、没有B、偶尔有C、有几次D、经常会有一些新奇想法

10、是否有解题后验算的习惯?()

A、没有B、只有在考试时验算C、经常验算D、一直坚持

11、每次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

A、要与他人对答案B、自己验算C、经常思考是否有其它方法

D、有时会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后再思考一下E、有时会自己编新题目

12、你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A、积极思考,踊跃发言B、参与思考,不太愿意发言C、不愿意发言

D、无动于衷

13、课外数学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

A、全部由自己做B、大多数自己做

C、半数自己做,其它参考别人的解答D、多数要靠参考他人作业完成14、你是否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

A、经常B、偶尔C、无法解决D、对实际应用没有作用)

15、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A、老师多讲多抄,学生主要听讲和记录

B、老师指点方法,学生先学后教,讲练结合C、老师很少讲解,学生自由看书和练习

D、老师满堂提问,学生集体回答老师的问题

E、16、你喜欢在课堂上自主看书学习和思考问题吗?()

A、喜欢B、比较喜欢C、喜欢看书但不喜欢思考问题D、不喜欢

17、你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A、都喜欢B、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C、喜欢回答同学的问题

D、都不喜欢

18、你在课堂合作学习讨论中经常发言吗?()

A、经常B、偶尔C、只跟同桌同学交流过D、讨论从未发言过

19、近来你在课堂上受过老师的表扬吗?()

A、经常B、偶尔C、受表扬过一两次D、从未受表扬过

20、你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吗?这样的机会多吗?()

A、敢;很多B、敢;很少C、不敢;很多D、不敢;很少

21、你认为你的数学学习成绩:()

A、好B、一般C、差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高年级)

班级:()班年龄:岁性别:

亲爱的同学:

你好!这是一份关于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充分了解你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你的老师会根据这份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上的改进,以此来更好的帮助你学习数学,希望你能积极支持。请按照题目的要求填写自己的真实想法,你的回答对调查结果将是十分重要的。谢谢合作!

说明:(1)每题答案可填写一个或多个;(2)可在横线上另补充答案。

1、你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一直不喜欢

2、你是否有过解决数学问题后的愉悦?()

A、没有B、偶尔有C、经常有D、有过,感觉不明显

3、你对数学学科有何认识?()

A、数学有用B、数学训练思维C、数学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D、数学没有多大用处E、4、你是否想了解数学的历史?()

A、很想B、比较想C、无所谓D、不想

5、你每天花在学习数学上的自主时间(不包括数学课)有多少时间?()

A、1小时以上B、0.5—1小时C、0.5小时D、0.5小时以内

6、你在上数学课前是否有预习的习惯?()

A、课前常先看书B、老师要求时就预习C、凭自己一时的兴趣

D、没有时间预习E、不愿意预习

7、在学习数学中,你是否会自己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A、经常提出B、偶尔提出C、从未提出D、没有问题

8、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你往往:()

A、先自己反复思考,不会再问他人B、先问同学,自己再做

C、先问老师,自己再做D、抛在一边,等待老师讲

9、你在数学学习中,是否有过新的猜想、发现、创新?()

A、没有B、偶尔有C、有几次D、经常会有一些新奇想法

10、是否有解题后验算的习惯?()

A、没有B、只有在考试时验算C、经常验算D、一直坚持

11、每次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后:()

A、要与他人对答案B、自己验算C、经常思考是否有其它方法

D、有时会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后再思考一下E、有时会自己编新题目

12、你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A、积极思考,踊跃发言B、参与思考,不太愿意发言C、不愿意发言

D、无动于衷

13、课外数学作业是否能独立完成?()

A、全部由自己做B、大多数自己做

C、半数自己做,其它参考别人的解答D、多数要靠参考他人作业完成14、你是否用数学知识解决过实际问题?()

A、经常B、偶尔C、无法解决D、对实际应用没有作用

15、在数学课上你喜欢:()

A、先看书后听老师讲解B、听老师讲C、主要由自己看书、做题目

D、同学交流讨论

16、你认为在课堂上老师讲数学题的最佳方法是:()

A、老师讲解B、老师分析思路,学生做C、先学生做,再由老师评讲

D、学生先做,再相互交流,最后老师评讲E、17、在数学学习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计算能力B、解决问题能力C、理解能力

18、你对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的看法是:()

A、非常必要,应以老师总结为主B、非常必要,应由学生自我小结,教师补充

C、可有可无D、不需要

19、学习了一章或一个单元内容后,是否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复习?()

A、定期自我复习B、经常复习C、偶尔自我复习D、不复习

20、上数学课是否记课堂笔记?()

A、偶尔记B、每节课记C、记些结论D、只记题目E、尽量多记

21、你对数学考试的态度是:()

A、喜欢考试B、无所谓C、害怕考试D、22、你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是:()

A、学习基础B、智力C、老师D、自身努力E、23、你认为多媒体进入数学课堂:()

A、对数学学习很有用B、无所谓C、不必要D、24、你平时在家里接触电脑的机会:()

A、很多B、偶尔C、几乎不接触D、25、你接触电脑时一般是为了:()

A、上网查阅学习资料B、玩游戏C、学习如何使用D、26、你的父母支持你使用电脑吗?()

A、完全支持B、支持我学习使用但不允许我上网

C.比较支持但是需家长监督D.完全不支持

27、你认为你的数学学习成绩:()

A、好B、一般C、差

28、你认为数学课应如何上才有兴趣?

篇7: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

摘 要: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文章从我国数学教育改革背景入手,简要地分析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 现状 改革

一、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1.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科技的竞争。我国将“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作为其基础的数学休戚相关,“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社会发展是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

2.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主要文化力量,数学素养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作为理性的化身,它已渗透到文化文明的各个领域,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隐到显,由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作为现代公民所需的重要文化素养即数学素养的要求更加突出了,必须反映到新的数学课程中来。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

3.坚实宽厚的基本知识是良好适应能力的根基,是环境变化中迅速更新知识技能的保障。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着普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使得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较扎实的基本功,这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所公认的优势。但是,数学教育的现状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教育作为数学教育的基石,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

二、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

1.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各级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倾向。但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凝固化、模式化,并极力将他们凝固了的模式推行到数学教学的各种场合,自觉、不自觉地夸大自己教学方法的优越性,贬低甚至排斥其它教学方法,忽视不同教学方法之间的互补性。

2. 教学方法的命名,应该能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属性或有别于其他教学方法的显著特征。但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很难反映这一点,主观随意性很大,不够科学。有些教学方法的名称和内容不一致,即名称反映出的内涵与方法实施的具体做法是两回事,名实不符。有些教学方法缺乏教学理论依据,或者说很难用教学理论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论证和说明。

三、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策略

1.在教学内容方面

(1)删减过时、无用、繁难的教学内容: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使小学生能够较早地了解学数学的用处;删减一些繁难的内容,加强收集数据、选择条件的训练,使学生学会一些收集、处理数据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例如设计用表格、图画、文字叙述等形式反映数量关系,这样即可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人们更需要的是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的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将获得的资料、数据转换成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等。面对这样的社会需求,必须改变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重视数学教育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较好地满足社会的数学需求。一方面,应当改造原有的教学内容,用强调从生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运用学生的知识背景发展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等措施,给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注入活力。另一方面,精选在现代或未来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数学知识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例如,估算、统计、概率、计算机的应用,以及与经济活动、信息交流等有密切关系的其它数学知识。

(3)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材中,已经注意了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集合、函数、统计的思想,计算机的编程思想、图形变换的思想、转化的方法、归纳法等等。但是,渗透的力度不够,有些思想或方法完全可以以某种方式让学生较早地体会或初步了解,例如,数的意识、概率的思想、建模思想、优化的思想等等。使小学生能通过数学学习活动积累科学思想、方法的感性经验,逐步形成灵活而缜密、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2.在教学思想方面

(1)数学意识的培养。怎样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认识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解释、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最有效手段和工具;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对变化了的数据情况会通过估计判断,迅速做出反应的能力等等。

(2)自信心的培养。怎样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主动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交流、预测、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成功的自豪感,体验自己能力不断发展的乐趣,树立不怕困难、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而对自己的未来充满自信。

(3)发展能力的培养。当前教育专家们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形成学生的发展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据此观点,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一种科学合理且具有发展活力的知识结构,以及具有发展活力的能力基础。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3]小学数学教师.. (3):31.

篇8: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现象一:“懒得估”。缺乏对估算的兴趣,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拿到一道题目后,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估算, 除非题目规定。

现象二:“算着估”。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 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 然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 缺乏估算意识。

应对策略:

一、感受估算价值, 增强估算意识

1. 结合教学内容, 感受估算的价值。

在教学中, 学生可能有点明白估算在生活中可以带来一些方便, 可能不太明白给自己学习上带来什么。所以在教学中, 经常结合教学内容, 让学生进行估计, 体验估算的乐趣, 从而感受估算价值。

2. 结合生活实际, 感受估算价值。

实践表明, 越贴近学生生活的, 学生熟悉的内容, 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充分联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意识到估算的价值, 增强估算的意识, 从而自觉地应用估算。如:可以介绍一些估算的小故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渗透多种方法, 形成估算策略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各册教材中估算的题材,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 并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 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让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悟、内化、形成较熟练的估算策略。常见的估算方法有: (1) 近似估算法。这是一种较常用的估算方法, 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 即用“四舍五入法”化成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 然后计算出大概是多少。 (2) 数位估算法。计算整数的多位数乘、除法时, 根据因数、被除数、除数的位数, 估算积或商是几位数。 (3) 规律估算法。根据教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 如:“715+265-282=798, 计算是否正确”学生可以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 其结果应比原来的数小”的规律, 减去的282比加上的265大, 因此可以轻松判断出798是错误的。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4) 联系实际估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 根据题意估算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果, 或者列出在实际情况中不可能存在的结果。如:一件工作, 甲独做4小时完成, 乙独做5小时完成, 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 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同, 所以估算的方法往往是灵活多样的。但不管什么方法, 都应当以“快捷、灵活”为原则, 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可不拘一格地去思考, 作为标准答案应是一个误差范围, 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 学生在经历估算的过程时也触及到估算的灵魂。

三、活用估算策略, 养成估算习惯

学生有了一定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后, 教师还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训练, 让学生灵活运用, 养成估算的习惯, 并能把这个习惯应用到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

在数学学习中, 估算的方法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计算前引导估算, 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 就是对照分析解出的得数是否在估算的取值范围内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从而判断出在计算过程中有没有错误。如有错误, 能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其次, 还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灵活运用估算, 如:购物时, 先估算购物款再付钱;对某长度的估计, 重量的估计, 估计某报纸版面的字数, 估计自己月消费情况……等等, 鼓励学生根据问题需要, 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估算习惯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而需要长期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 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把估算和精确测算结合起来,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多制造一些机会, 加以训练, 使估算训练经常化, 估算运用习惯化, 这样做能让学生利用掌握估算方法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估算教学得到了关注。自然而然, 估算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为此, 笔者就估算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想法作简单的阐述, 原与同行们商榷。

上一篇:线路施工进度计划下一篇:网瘾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