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2024-04-27

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0篇)

篇1: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张芳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乐观、进取、勤奋、独立、自尊、自信、宽容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变化,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和身体素质,更重要的要有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若能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融入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有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下,方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设计巧妙的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内心愉快,行动积极、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就会最主动、最有效。

(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只有学习动机激发的越激烈,学生就能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还可以使原本陌生的教学内容变的熟悉而容易接近,学生马上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自主选择活动内容,锻炼独立、自主的品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想像力、注意力和思维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数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在自主活动中,培养主体意识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教学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天地里,自主地参加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三、多激励,少批评,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增强学生自信心“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性语言、方式,给予学生适时、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内心中渴望自己教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要将这一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运用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成为生活的强者。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激励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优秀答案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如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流利、干脆,教师可以这样评价:“每一次发言你都会有精彩的表现,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能用心想,还能大胆说,表现真出色!”有的同学回答很有独创性,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解题方法很新颖,有创意,连老师都没有想到,老师想请你把它介绍给其他同学好吗?”这些热切的激励语言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只要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激励学生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发言不正确、感到有困难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更重要,它有利于学生的内心感受,拨动他的心弦,有效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四、从作业布置和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作业布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程度,如果盲目统一布置作业,不但没有效果,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反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因此,在作业布置中要充分体现出三种层次,分别为难、中、易,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要求做不同程度的作业。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并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和自信。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而批改作业,也要给学生激励的评语,如在作业批改中常使用好、很好、你真棒、你真行、请继续努力、你很了不起、你一定会很出色。这样学生从内心里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就会越来越高,作业质量就会越来越好。所以平时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融入心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出发,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求知。所以,不只是数学,各科教学都应围绕着培养心理素质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使学科教学和学校的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又能真正提高本学科的质量和效益。

篇2: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桃源县九溪乡中心小学

余敏华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代与现实的要求,是数学教师的教育责任之一。本文从“营造幸福课堂环境”、“积极体验真实数学”、“构建合作学习超市”、“以人为本促个性发展”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

幸福课堂

心理健康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者“不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则会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如“自卑”、“自闭”、“压抑”、“冷漠”、“仇恨”等等。这不仅影响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学生一生的幸福指数。因此,数学老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我的方法有: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支持性环境

所谓支持性环境,就是指能够接纳、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接纳意味着支持和鼓励,容忍意味着不批判、不压制,尊重学生直接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认知分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分开的,教学需要“沟通”和“合作”。情绪心理学家曼德勒认为:环境刺激引起认识解释,认识解释引起唤醒的知觉,唤醒的知觉导致情绪体验,因此,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环境,就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对话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还包括情感、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通过对话不仅使每个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敞开心扉,还可以使一些自卑的心态转变成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如在教《时、分、秒》时,可这样编:钟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哥时针又胖又矮,二哥分针中等身材,小弟吃饭挑食,又细又瘦。三兄弟淘气极了,老是不 停的跑,结果跑的怎样呢?孩子们听了童话,学了知识,初步感知了时针、分针、秒针的特征。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二、利用生活资源,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感受真实数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生活的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上《百分数的意义》时,首先问学生:“我们常德自己生产了一种酒,很出名,叫什么?”学生自然说到了德山大曲,“知道它的酒精度数吗?”“是38%。”“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类似的表示方法呢?”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提到本地的特产,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再从特产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表示方法,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中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或生活经历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真实数学的力量,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实践操作。小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经验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如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图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说百句不如动半分,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自主探究。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仪权力。如学了商不变性质之后,发现分数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教师的放手,能收到更为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

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学习更为高效,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学生的乐园,生命的狂欢“。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可以使一些性格内向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并能创造小小的成功,鼓励他们获得自信。

四、尊重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获取个性化发展

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写道:“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组织使个体适应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质、性向、外形及生理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 其他个体之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多层次性,鼓励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发新书”时,教师问:“同学们,这里有40本新书,如果我们班每人发一本,够吗?有办法知道吗?请大家想一想、算一算,看谁的方法好?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数一数全班人数,再比较;把各小组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再比较;估计一下,我们班男生19人,女生19人,都比20小,所以够分。„„

五、让学生在应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才能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家知道,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但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材

2、小学数学课标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莫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

篇3: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课堂气氛,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这个全面发展除了包括身体的全面发展外, 更包括心理的全面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应该学会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质。 下面我就谈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是怎么做的。

一、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只有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 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一直担任低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 为了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每堂课我都会创设情境教学, 从而让可爱的孩子们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学习。 比如在教学“比较大小”时, 我就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森林运动会开始了, 小熊和小猴也去报名参加了, 他们参加了跳绳比赛, 小熊跳了56个, 小猴跳了84个, 小熊和小猴想邀请小朋友们做评委, 到底谁跳得多呢? 另外, 整堂课我还会让这两个动物朋友贯穿其中, 比如:小熊要继续考考你们, 96和100比, 谁大, 谁小?小朋友们, 你们表现得这么好, 小熊和小猴要给你们送礼物了, 你们开心吗? 又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 正好上周学校里组织学生去“白象湾”春游, 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创设“小动物们去春游”的情境, 让学生做小导游, 带领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春游。 在这样的情境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 他们别提多激动, 个个都争当小导游, 向小动物们介绍“哪里最好玩, 去那里要怎么走, 会经过哪些地方”。 这样创设情境, 学生在快乐的游玩中轻松地就把知识给内化。 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是相当重要的, 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心理压力地学习, 从而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

另外, 在课堂中叫上学生的小名, 也是一种很好的营造轻松课堂气氛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上我经常会说:“这个问题请谁来回答呢? 恩, 请我们的元元来回答吧;哇, 今天我们的元元表现得多好啊,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当叫到小朋友的小名时, 孩子们会显得特别放松, 因为这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就像是自己的妈妈亲昵地叫着自己的孩子, 孩子们会觉得特别开心, 因为他 (她) 会觉得老师叫了他 (她) 的小名, 说明老师很喜欢他 (她) , 立刻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 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课堂氛围中, 学生毫无心理压力, 心理素质良好。

二、在作业布置与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机械、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 不但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应付等逆反心理。 所以, 我在作业布置中充分体现出难易, 对不同能力的学生, 要求做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 这样, 所有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作业, 并体验到完成作业的自豪感和乐趣, 增强学习自信心。 而批改作业时, 我也会给学生以激励,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注, 对某些突出问题给予特别指出, 并且在作业本上尽可能地贴上一些带有鼓励性语句的卡通贴纸或者是多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语句。 通过对他们的鼓励, 学生会从内心里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业完成的质量越来越好。 我们班的骧骧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孩子的作业老是要做错一大片, 订正无数遍。 但有一天, 我发现当我在他的作业本上贴上了一张“有进步”的卡通贴纸后, 奇迹发生了, 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错的题目渐渐少了, 字也开始写得认真了。骧骧的点滴进步真是让我看在眼里, 喜在心上, 要知道这孩子以前也是别的班级转过来的问题学生, 上课总喜欢站着, 永远是上语文课做数学作业, 上数学课做语文作业, 没想到就这么一张小小的贴纸悄悄地改变了他。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继续关注他, 当发现他有点滴进步时, 就会贴一张贴纸或是在他的本子上写上一句鼓励的话:“骧骧, 老师最近好喜欢你啊! ”“因为你的进步实在太大了! 继续努力哦! ”一张小小的贴纸, 一句鼓励的话, 看上去是很小的一件事情, 但是它们的作用确是这么的大, 就是这些小小的举动让一个孩子悄悄地改变着……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 在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只有这样做, 孩子才能拥有良好的心理。

三、加强个别辅导, 及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 发现不正常的表现, 应及时进行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对性辅导, 以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学期刚开学, 班级里组织第一次数学单元测验, 测验结束后, 发现第一排有一位学生情绪低落, 上课心不在焉, 与平时判若两人。 课后, 我找他谈话, 了解到单元测验考差了, 他觉得自己比上学期认真多了, 可是成绩却进步不大, 很困惑。 我开导他:“这次考试成绩虽然不好, 可是和以前相比较, 你觉得有没有进步? ”学生说:“有。 ”我说:“那就是了, 总得一步一步来, 不能指望一下子提高很多, 继续努力, 慢慢提高。 ”他点点头, 之后上课就认真多了。 我平时也多注意他, 给他发言和板演的机会。 这样他虽然进步不快, 但心里没有负担。

篇4:高中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54-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细化和深入,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将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正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转轨。体育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体魄之重要任务,更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青少年的健康心智发挥着添砖加瓦的作用,这是由体育教育的本职功能所决定的。本文介绍了将心理健康教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的意义,更着重阐述了几种能够促进学生在体育教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的方法,用以抛砖引玉。

一、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体育运动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和普通的身体锻炼有着截然不同的作用。因此,学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已不能满足他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就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学生善于快速分析,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任何一种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者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个体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个体心理的发展。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体育课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不仅仅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要有一些能够维持良好状态的措施。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通过体育课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参加体育活动,还要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当学生有疑问还需耐心指导,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会很高,教师要让学生爱自己,信任自己。同时还要不吝啬赞美的话语,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秀等。教师还要尽可能的进入到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做到能够分享学生的哀愁与喜乐,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信任自己,也让他们感觉教师能懂得他们的感受等等。总而言之,只要教师付出了,就一定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有更好的进步,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结合教材做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学科教材中有很多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体操与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动作思维能力与群体意识,在体育课增加的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增加与伙伴的感情,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与自制力,更能陶冶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

3、消除心理障碍

体育课其实是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一个过程,而这里面还包括很多感情上的愉悦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外在表现,例如身体活动、行为、表情、意志等,这些都是根据学生真是内心的写照,所以只要教师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这时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与沟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从而愿意与教师谈心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及时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三、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实现的途径

体育运动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定向价值的实现,需要体育与心理学两方的共同作用,相互渗透来完成。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运动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晨练的人们多数选择在公园,因为那里鸟语花香、绿菌环绕,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能够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及时更新体育设备和器械,改善体育教学环境和学生体育锻炼的环境。我们可以这么设想,当学生走进宽敞明亮的健美馆,踏着柔软的地毯,听着优美的音乐,墙壁上的大镜子映出他们青春活力的身影,必然会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或者,当学生们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蓝天开阔的操场,各种他们喜爱的体育器械一应齐全,学生们的心情该是多么愉悦,多么轻松。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认为,高中体育学科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是定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和重要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和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卫生常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倾向和心理障碍、如何克服等。做到自我诊断、自我预防,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高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要达到标准。其次,体育教师要创设合理、和谐、温暖却又富有挑战性的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情境。最后,体育教师要对高中学生的卫生健康进行教育。

四、结束语

篇5: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历史教学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震

摘要: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据联合国卫生组织报告:“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有一个深刻的教训,就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全社会必须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历史教学 融入

九年级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目标不只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获得了这些知识、技能后,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驾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创造性地从事工作。然而在现实中,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心理学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约4500万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有15%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并且还有上升趋势。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其主渠道则应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目标。

可见,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呼唤,亦符合历史学科的内蕴和学科教育的一般规律,故而既必要又可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规格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心理素质是基础的素质,也是人的核心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对人身心健康的解释认为,身心健康的人不仅指一个人身体健康,没有生理疾病,而且要有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到他们未来的成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下面我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一、教师要不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完先秦历史后,我组织初一学生举办了一场历史故事演讲会。这就需要大家广泛地去搜集历史素材,利用课余时间多读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读物,其中包括从读物中搜集我国丰富的成语故事,从中挖掘对现实社会和现代人生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编写故事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新世纪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强烈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带来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全新变化。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这些先进的设备和资源,让历史“重演”,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感性熟悉,产生感情的共鸣。另外,还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发扬团队

合作精神,学会与别人和睦相处。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熟悉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给学生播放南京大屠杀的视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如何对待这段历史?已达到最佳效果。

二、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师益友”。

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职责,然而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各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作用。有学者研究指出:教师的教育能力应该包括“热心、幽默、老实、正直”等实际上多达1000个以上的素质能力。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社会心理学认为,当对某个人的某一方面作出一种或好或坏的判定之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它方面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判定,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光环效应”。一个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老师,他必定有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爱好、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认真负责、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等等。这样的历史老师正是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模拟的对象。学生就会自觉地、潜移默化接受老师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要不断通过激励与表扬,塑造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中国的未来正布满希望地注视着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种、采摘、并长期坚持,系统规划,总结经验,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拓荒者。

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采取不同的激励标准,热情鼓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参与课堂,大胆发言,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学生就不会轻易产生厌学情绪,师生之间就会关系融洽,从而塑造了学生积极成功的自我意象。

四、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学科内容丰富,赋予了活动空间广、方式多,只要教师精心组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辩论会、竞猜、抢答竞赛、小品表演、故事演讲、撰写历史小故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随着活动的日益增多,学生人格也日趋完善和健全,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外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创造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社会为历史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设计课外活动,不断注入“活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五、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提取有效资源,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人格。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当代中学生一般在长辈几乎过分精心的呵护下成长,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当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生活中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就会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正如司马迁所说,学历史是为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历史同样告诉我们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拥有坚强的意志才能顺利地走过人生中的磨难与坎坷。在教学中,我会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优秀的历史人物,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效用的巨大的。如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屡战屡败,终于推翻清朝;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出耐用的碳丝灯泡;居里夫人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四十五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十分之一克的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材料。

2、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规划着自己未来。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在历史课上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升华学生的情感。比如,在学习到李白时,我引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向他学习,改变贪玩的习惯,增强自己的自制力,使学习成为一项自觉的行为,为自己的明天、为自己人生而努力奋斗;讲到周恩来总理时,强调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号召大家向周总理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3、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古语云:“人之挫折十之八九”,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经常会碰到挫折,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提高抗挫能力,做到在面前挫折不气馁、不悲观,坚忍不拔、迎难而上。在平时历史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历史名人故事,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也可以充分利用名言警句,激励学生应对挫折。例如,孔子为宣传自己的思想,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鉴真和尚不顾年老体弱,六次东渡最终成功的精神;牛顿“假如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鲁迅“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等等。这些名人的故事和名言警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勇敢地去面对挫折、战胜挫折。

4、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历史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对历史的观察思考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找到观察熟悉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历史的借鉴作用。

当今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舒适、家庭条件优越,从小是家族长辈围着转的“小皇帝”、“小公主”,娇生惯养,缺乏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在历史教材中,含有大量具有强烈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的史实。如,斯巴达国家对对年满七岁的儿童离家编入团队,进行严格的军事练习,练习忍耐性、顽强的意志及独立生存的能力。“斯巴达”式的教育固然带有残酷和不人道的,但培养出的却是能够战胜一切的勇士。再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历次改朝换代的实现、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等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这些素材坚持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和适应生存环境的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能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我特别强调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到历史教学中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力图使学生通过历史教学,逐渐掌握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成为能够认识历史,把握自己,创造未来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陈国明编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宁波出版社

篇6: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声情并茂的诵读是身心合一的训练

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人声鼎沸, 有时妙语连珠, 有时沉郁顿挫, 有时慷慨激昂, 有时平缓缜密, 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和感情基调, 学生和老师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诵读, 受到的熏陶和由此引发的心境也不尽相同。

当学生群体或个体受到某方面情绪困扰的时候, 教师有意识地选取合适的诵读材料, 让学生听朗读, 指导学生投入地诵读, 宣泄内心情感, 解除学生烦恼。比如当学生遇到很大困难, 产生绝望情绪时, 教师可和学生一起诵读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牛汉的诗《华南虎》等。

诵读时, 全身感觉器官被调动起来, 心思集中, 无法去思考其他, 这样就可让学生在特别情境下澄清思虑, 从而受到诵读内容的感染, 走出烦恼阴霾。

这暗合心理治疗的音乐疗法原理。

二.丰富多彩的教材资源是滋养美丽心灵的沃土

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内容包罗万象。

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以抚慰学生心灵, 激励学生上进, 完善学生人格。

而阅读疗法是心理治疗的又一常用疗法。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观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阅读描写名山大川, 溪流飞瀑, 虫草鱼石、日月天光的各类作品, 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神奇, 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窗户, 提供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的机会。如《食物从何处来》《旅鼠之谜》《敬畏自然》这些科技说明文, 或教给学生事物是相关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取舍、相互竞争的道理;或让学生明白生与死的悲壮与艰辛;或使学生知晓人之卑微与伟大, 自然之脆弱与顽强。以此引导学生观照人类与自身, 学会感恩, 学会珍惜, 学会适度牺牲和合作竞争。

《致女儿的一封信》《安塞腰鼓》《俗世奇人》《三峡》《济南的冬天》《春》《与朱元思书》《黄河颂》等文章, 平实中细腻, 生动中见真情;风土人情、人生感悟皆形象地跳跃于字里行间。学生可意会, 不可言传, 甚至学生难意会更不会言传。倘若刚好班级学生有某些心理元素的缺失, 教师就可精心设计问题, 抛给学生去思考, 去讨论, 然后教师再引领。这样, 心灵有缺失的学生在同伴的智慧里汲取营养, 感受力量, 健康成长;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 自然完成心理的辅导, 心灵得到求助与升华, 这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很难做到的辅导于无形的神妙的“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搀扶学生心灵, 为学生心灵补氧的文章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理想、信念类———《在山的那边》《理想》《岳阳楼记》《我的信念》《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海燕》《沁园春·雪》 (毛泽东) ……

生命、人生感悟类———《热爱生命》《人生》《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紫藤萝瀑布》《走一步, 再走一步》……

成功、励志类———《再塑生命》《敬业与乐业》《傅雷家书两则》《送东阳马生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感恩、自省、哲思类——《风筝》《爸爸的花儿落了》《散步》《金色花》《背影》《阿长与山海经》《我的母亲》《事物的正解答案不只一个》……

风土人情、科学类———《云南的歌会》《大自然的语言》《地下森林断想》……

自然千变万化, 物种丰富, 给了学生广阔世界;人类社会精彩纷呈而又多灾多难;人类智慧无穷但情思屡屡受挫……所有这些在语文课堂均有涉及, 有咨询辅导技巧和经验的教师就可以借语文课堂阅读素材, 在语文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疗法辅导,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幸福感, 而且也可促进学生学业的增长、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自由表达与个性写作是宣泄不良情绪、升华心灵的良策。

新课程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的一个大的动作, 就是将在部分地区推行“十分钟生态课堂” (在一堂课内, 老师只能有十分钟的话语权, 其余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

因此, 语文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还给了学生话语权和学习自主权。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在小组、在班级有了更多的当着众人发表见解, 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通过发言, 激活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储备,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吐发自己的心声, 与全组或全班同学沟通交流, 分享, 加深师生间、生生间的了解。同时, 借此机会, 同学间针对同一问题各抒己见, 教师参与并主导问题展开和深入, 因势利导, 促使学生辩证思维, 多角度思考;学会体察他人, 学会倾听, 培养良好的“共情能力”, 以及尊重理解他人的好习惯。

写作是语文教学与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作文教学流派众多, 但无论何种流派, 归根结底依然是教会学生“我手写我心”。

古有“独抒性灵”的写作, 也有“文以载道”的写作。在这里, 探讨“独抒性灵”的个性化写作。

作文教学程式化, 学生写作“新八股化”, 题材内容雷同化, 是当今中学生的写作存在的普遍现象;恐惧写作、厌恶写作的学生有增无减;期望实现“以写促读”, “以读促写”是很难的。语文新课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则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启迪学生去观察人生百态, 思考社会万相, 用笔书写生活, 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 沉淀自己的情感经历, 迸发激情和智慧火花, 从而去贴近生活, 感知时代发展变化。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 成为“第二张嘴”, 自然而然, 学生就有事可写, 有情可抒, 就会想写作, 愿写作, 写好作。

怎样引发学生写作欲望呢?

1.利用教材中作家成长的故事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鲁迅、郭沫若、沈从文、汪曾祺、刘绍棠、魏明伦、莫泊桑、安徒生、莎士比亚等作家的成长历程以故事和史实形式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去感悟———成长为一名作家并非需要多高的起点, 并非一定是少年成名;只要有志向, 有东西想表达, 坚持写作, 不断学习, 终将成功。让学生确信, 我也是“作家”———先当作者, 后当作家, 即使成不了“大家”, 至少是自己人生的“作家”。

2.教师暴露自己的经历和学生分享写作甘苦、创作过程,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写作的“榜样”

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爱写作, 须自己不懈地写作, 有写作成果足以让学生信服, 现在有的语文教师急功近利, 把过多精力放在应试训练上, 忽略了自身的提高, 结果, 语文课堂成了技巧课, 纯粹的知识课, 导致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很慢。

语文教师有足够的自信, 就可在课堂上暴露自己的人生历程, 把自己的创作经过原汁原味告诉学生, 把修改后发表的或获奖的作品拿出来和学生品评, 学生有了老师创作的活生生的例子, 就从心底里减少了对写作的排斥———认为写作就是一件寻常事, 就是写写自己, 省却了一些术语、套话对学生写作的桎梏。

3.设置情境, 渲染情感, 触发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范文引导, 故事导入, 音乐布景渲染, “淘出每个人的精彩故事, 感人故事, 心里话”等等。再辅之相关材料, 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情未到深处的文章不写, 写让自己感触最深, 至今回想起来仍激动难抑的事, 不管如何开篇结尾, 只要原原本本把当时的生活感情写出来。让学生明白, 文章贵真贵自然, 贵乎情。对学生的这类作文老师定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让其感受到写作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润色, 结构进行调整。

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 心灵的重负释放了, 写作信心和技巧提高了, 认识水平, 情感态度得到了深化。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讲, 写作是心理咨询中宣泄技术、叙事疗法的最佳手段。

4.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就是主题式团体辅导

新课改新教材重学生能力的发展与迁移运用, 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综合性活动,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有意识地穿插心理辅导技术, 将会让综合性活动、主题式团体辅导完美融合, 二者相得益彰。

例如: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我爱我家”就做了如下课堂活动设计:

(1) 做“生命游戏”

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你最亲近的五个人, 然后按要求选择一个一个划去。

(2) 情感导入。 (略)

(3) 说说为什么最先放弃谁?依次放弃谁, 最后保留谁的理由。

(4) 教师点拨, 学生据此写作《生命中的爱》。

(5) 朗读写作的作品。 (略)

(6) 作业———用你最好的方式及时向亲人表达你的爱。

点评:整个过程按教学要求设计, 达到语文教学情感积极健康的要求, 而学生的取舍过程和讲述理由, 交流作品这些活动, 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内心深处蛰伏的情感, 感悟亲人之爱的脆弱与珍贵。生命和美好的东西需加倍呵护和好好享受, 容不得奢侈挥霍。每个人的发言即是独特的个体体验, 又是对他人的善的提醒, 整体看, 就是以“爱”为主题的一次成功的团体辅导。尤其对那些亲子关系紧张、单亲家庭的孩子有很好的抚慰效果。

篇7: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外部的各种环境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去适应、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个体顺利实现社会功能的前提条件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心理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与挑战,必须让他们从小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简析

国内曾有学者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极不乐观——在我国初中学生中,心理有异常倾向的比例为15.2%,3.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生中较为普遍,其主要表现有:学习压力过大,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出现学习焦虑和过渡焦虑性;不善与人交往,人际关系不和谐,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相处不融洽;常有对抗思想或思想绝对化(非黑即白)。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想法

1、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笔者在刚刚参加工作时,曾努力塑造自己的“严师”形象,不肯放下架子,认为应该在学生面前保持“尊严”。时间久了,发现学生有了对立情绪,甚至产生了疑惧心理。有一次在课间,一位同事来找笔者,笔者对他笑了一下,突然听见下面有位学生说:“老师会笑。”这句话引来其他同学的笑声,也有的同学小声说:“老师从来没对我们笑过。”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笔者,使笔者深深感悟到,在教育教学中,应当用积极的情感去投入,树立“动之以情、以情育人”的观念,以学生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这样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用书中健康的情感充实自己的情感,丰富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2、利用写作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心理咨询研究证明,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于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解而产生的,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话题作文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排解不良情绪,并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一次批改学生周记时,一位顽皮的男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把他寄养在爷爷奶奶家里,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无力给予他更多的关照,因此他以“调皮捣蛋”的方式想赢得大家的关注,却引来了同学们对他的孤立和老师的批评。了解到这种情况,在之后的工作中,笔者给予这位男生偏多的关注,积极地肯定他,并发动同学们团结他,帮助他。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劣迹”逐渐消失。

3、利用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比较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每天早上,利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向同学们讲述历史典故,介绍名言警句,并推荐给他们一些适合阅读的刊物,增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量,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们在语文课外实践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还经常在所带班级中或各个班级之间开展语文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竞争,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赛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

4、丰富生命教育的情感,唤醒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当前,中小学生轻生的新闻越来越多,生命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讲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笔者要求学生用毛巾遮住眼睛听课,以体验作者的处境,并在课后让他们在日记中谈自己的感想。真切的体验使学生深深感受到拥有健康和生命是多么重要,从而唤起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综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其方式也多种多样,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一、更新教育理念,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理论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老师认为成绩和技能优秀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殊不知现实生活中许多看似优秀的学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 有的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自卑, 有的不愿与人交流而自闭, 等等。这都反映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正确的引导, 就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老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教学环节, 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 并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阳光、心理健康的老师给学生的是一个充满欢声笑语、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快乐课堂, 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度过了四十五分钟, 学到了书内书外的知识, 在知识与技能提高的同时, 也学到了老师健康、快乐的一面。相反, 孤僻、心理狭隘的老师带给学生的则是一个沉闷枯燥、毫无活力的课堂, 试想, 这样的课堂学生能学到什么东西?久而久之, 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教师必须先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 并不断地完善提高自身修养, 加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做到在课堂上与学生融为一体,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教学环境。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老师总是高高在上, 使学生望而生畏, 不敢与老师交流, 当学生思想及情绪出现波动时, 学生不愿与老师沟通, 教师也无从把握学生的心理及思想动态, 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课上是老师, 课下是朋友,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当学生有困难时,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师。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把学生当作朋友,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四、课堂激励, 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

激励的教学方法, 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是治疗学生心理创伤的一剂良药。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要时时采用激励的教学方法,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其心理健康指数。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 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回答错误时, 也不要冷嘲热讽, 贬低学生, 而是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关心, 帮助学生找原因, 查根源, 不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成就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以情施教, 让处罚远离学生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 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 作为老师应给予关心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 而不是训斥一通, 甚至体罚学生。当学生“无意识”地犯错误时, 老师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学生进行心对心的交流, 从学生的角度帮他们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指出产生的后果。

总之, 每个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学中,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发展, 真正做一个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都过硬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以适应未来复杂社会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每个职教人努力。

育科教导刊, ()

参考文献

[1]药会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 (教师版) , 2007 (10) .

篇9:张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是重要的一门学科,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快乐地学。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就我个人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看法。

一、关心爱护学生,沟通师生情感

作为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一个人的素养决定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对事业的热爱程度。教师的教学态度、方式决定课堂教学的气氛,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减轻或消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产生自信心、成功感。

尊重学生,给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真正的困难并不是学生的笨拙,而是自卑、畏难的心理状态,对自身的能力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学生又不甘于现状,急切希望得到帮助,这时如果周围的人与事不能吻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便逐步向负面发展,成为与教育相斥的心态,处事待人表现为一讲就烦,一批评就反感,就形成了所谓的逆反心理。教师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唤起良好的学习欲望。

二、树立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责任感、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是优秀人才的可贵品质,离开了责任心,这些可贵品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刚开学的时候,积极性很高,学习不断进步,但过了一段时间,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就降温了,没有持久性。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坚强的意志,没有责任心。确实,任何聪明才智只有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上,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质疑问难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问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积极解决问题。

三、赞扬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理

对待学生,我们教师也应该学会赞美,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学生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而应把赞美的话多想学生说,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更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新动力,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新的天地。

四、倡导生生合作,提高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还体现出竞争与合作的结果,因此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可以改变学生对他人的态度,即他人是活的信息的源泉,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必备的基础。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课堂教学时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是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极好机会。只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才能造就出时代所需的人才。

篇10:将健康教育融入生物教学中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物教学,行为习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对健康愈加重视,健康教育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研究表明,健康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中时期是人的智力和体格发育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活方式大都没有定型,是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大好时机。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实施大打折扣。生物学这个与生命有直接联系的学科便肩负着艰巨的使命,尤其是中学生物教学。那么生物学教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呢?就此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的一些体会。

1. 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笔者先使学生明确营养的概念,然后通过一些实例或图片告诉学生合理营养能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增进机体免疫力,提高学习和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反之,则会妨碍人体健康,甚至缩短人的寿命。

在教学中,针对肥胖人日益增多和节食减肥的现象,笔者向学生宣传合理的膳食结构。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每日应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如肉、禽、鱼、蛋等100—150g,牛奶100—250g,尽量多吃些黄豆制品,500g左右的蔬菜,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青少年必须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餐。课前,笔者让学生查阅有关“营养不良”和“食物中毒”的资料,并在课堂上介绍,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于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意识。

2. 呼吸系统

笔者列举了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成因,展示了吸烟者中出现肺癌机率的数据资料及图片,强调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避免中学生染上吸烟的不良嗜好;并向学生介绍异物进入呼吸道或溺水的应急处理办法,增强了学生的自救和救人能力。

在教学《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时,笔者结合大气污染和装修污染等对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的实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了新鲜空气对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3. 眼球和耳朵的结构

笔者以生活实例为依据设计活动,让学生体会失去眼睛或耳朵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爱护眼睛和耳朵的意识。笔者讲解近视眼成因时,针对现在近视青少年人数增多的现象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习惯会促进近视眼的形成?笔者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相关行为,以摒弃不良习惯,培养爱护眼睛的好习惯。在耳朵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让学生选择出噪音,讲述听到噪音的心理感受,并把愉悦的声音放大,由此引出噪音的概念,以及噪音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使学生理解愉悦的声音一旦超过一定限度就会成为噪音,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制造噪音。

4. 细菌和真菌

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采集细菌和真菌的环境,这些环境均为学生经常身处或接触的环境,例如:教室内,家中,公交车,出租车等。最后笔者记录、对比实验结果,将各种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结果用相机拍下并作标记。

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节中,笔者展示了上述探究实验的结果,就此结果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什么样的习惯以促进自身健康呢?培养学生养成经常开门、开窗通风,接触过钱币和外出回家应先洗手,经常洗澡勤换衣和睡前刷牙洗脸等好习惯。

5. 艾滋病

在社会大力宣传下,学生对艾滋病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学生对于艾滋病病毒(HIV)的相关知识还比较陌生。因此,笔者在讲述艾滋病时播放艾滋病的视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艾滋病的症状,传播途径,以及艾滋病病毒的相关知识,并明确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完全可以通过有效措施预防。学生已了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详细分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如:注射毒品,输入含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使用未消毒的、艾滋病病人用过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等,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很多学生都有“谈艾滋色变”的心理,可通过展示“胡锦涛主席到北京地坛医院看望艾滋病人,并与其握手”的新闻,告诉学生与艾滋病人的正常接触不会传染,使学生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做到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和鼓励他们。

社会的健康教育尽管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乃至因特网来加以宣传,但往往不如教育最宝贵的园地———学校来得直接和有效。因此,教师借助生物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范文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健康教育[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09, (1) .

[2]吴庆友.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健康教育[J].新课程研究, 2008.12 (134) .

[3]张燕.在生物教学中应加强营养与健康的教育[J].连云港职业大学学报, 1997, (2) .

上一篇:验货员工作计划下一篇:我爱戴的老师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