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早已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在衡量生活幸福程度的数项指标中,心理健康指数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初中学生一直以来都面对着心理健康的各类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直到近些年才被重视起来,不过家长和教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实际关注度在很多方面其实还是存在诸多不足。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探究

摘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体育与智力、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使他们形成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体育教学的优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体育教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运动技术与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加强对其心理层面的疏导。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情绪相对脆弱敏感,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形成心理上的问题。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的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和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以此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组织集体活动,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小学生可能会存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能很好地参与到项目活动中来。对此,教师可以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性的活动,营造出积极热情的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借助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逐渐引导他们敞开心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与同学、老师共同完成课堂任务,在充分锻炼体魄的同时,融入到班集体当中,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优化心理品质。

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团结合作,比如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带领学生做热身操,要求学生轮流领做,使其真正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性的集体游戏活动,比如集体跳长绳、接力跑竞赛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合作性,需要学生配合默契、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克服紧张、自卑等情绪,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其合作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体育学习活动中来,让体育课堂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平台。

二、加强情感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渗透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构建尤为重要,教师在教授运动技术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建立起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愿意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心事,接受老师的建议。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努力成为每个学生的朋友,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疑惑,引导其逐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推动师生在体育课上的有效互动,帮助学生消除心中的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与文化课程相比,体育课在活动形式上更加丰富,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聊天谈心,了解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的收获和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跑步、打球等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对学生做出正面的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说:“做的真不错,大家要积极向这位同学学习啊!”对于表现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也要采取激励性的语言,如:“再试一次,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赋予学生情感上的动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己教师的肯定和信任,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体育学练过程中去。

三、关注学生发展,提供個性心理疏导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独立性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小学生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不同,因而心理状态也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不能仅从主观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他们存在的具体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心理疏导方案。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情绪,比如对于害怕失败、不敢尝试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激励,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参与一些竞赛类的运动,激发运动潜能,增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自信心。有些小学生的身体基础素质较弱,教师要适当地降低训练难度,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增强身体素质,不必与其他人比较,只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就好。通过个性化的心理疏导,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小学体育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以体育学习促进学生心智、情感、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明确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高国玺. 体育教学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探究[J]. 考试周刊,2021(20):109-110.

[2] 阮小钰. 体育教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机制探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5):71.

作者:樊晨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初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策略

摘要:伴随着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早已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在衡量生活幸福程度的数项指标中,心理健康指数越来越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初中学生一直以来都面对着心理健康的各类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直到近些年才被重视起来,不过家长和教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实际关注度在很多方面其实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走进初中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实现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心理健康;团体运动;正确评估;定期沟通;生理教育

心理狀况与生理状况一样都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状况,其对人生幸福感的影响更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当今的中学校园里,很多教师一心沉醉于学科教学,这其中不乏有体育教师,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务必要采取行动,力求让中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高效学习、幸福生活。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体育课堂上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出了几点建议,希望给各位教师带来一些启发。

一、团体运动,培养合作精神

现代网络社交媒体让学生在社交上变得更加孤僻,这种亚健康的状态会直接导致其失去有效的社交机会,进而使其无法培养自身的合作精神和良性竞争精神。体育教师要抓住能够领导学生进行集体户外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安排一些体育合作项目或竞争比赛,让学生在与周围人的互动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在“短跑”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之初先给学生介绍了短跑中应当注意的运动技巧,比如发力点、摆臂幅度等,但是通过观察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短跑训练中表现得过于独立,以至于其不愿意与别的学生进行沟通。针对这一情况,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4×100短跑接力比赛,并为其留足了一周的准备时间。在这一周时间的训练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发现单人跑和多人接力跑存在着很多不同,有些学生愿意跑直道,有些学生愿意跑弯道;有些学生善于交棒,有些学生善于接棒。绝大部分学生都通过友好的沟通实现了了合理的跑步顺序安排,在比赛中虽然仍有些小问题,但是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良好的合作精神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特色,通过各种运动项目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二、正确评估,提升运动激情

不论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学生总是存在着种种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在体育课堂上会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教师不重视个体的特点而采用传统的统一化管理,那么学生很快就会丧失运动激情。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条标准来评估学生的体育运动质量,从而使学生在自己的进步中变得更加自信、自强,这种心理教育也会帮助学生保持高涨的体育运动热情,进而保证终身运动的实现。

例如,在“自由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虽然有游泳的基础,但是其摆脱不了蛙泳带来的习惯动作;还有一些学生并不会游泳,并且对泳池的水伴随有初学者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针对这类情况,笔者并没有给学生限定严格的学习时间,而是先给学生展示了自由泳的标准姿态,而后让那些有基础的学生在口头上清晰描述自由泳的注意事项,让初学游泳的学生下水感受水的浮力以克服恐惧心理。经过一两节课的引导和鼓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做出标准的自由泳动作,笔者随即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夸奖,学生在这种正向的激励中,表现出了较快的进步。在体育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通过正向评价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

三、定期沟通,减少消极情绪

初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过渡阶段,其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处于建立期,但是很多初中生往往会有一些社交恐惧心理,严重的话还会使其被长期的消极情绪影响,这同样不利于其健康发展。初中体育教师要把初中生的情绪状况重视起来,体育课堂既是学生锻炼身体的场所,也是让学生宣泄负面情绪、寻求沟通对象的良好场景,体育教师要尽力当一个“心理辅导员”来给学生演示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如何通过体育运动寻找积极情绪。

例如,在“篮球”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给篮球课程划分了很多课时,在中后期笔者专门推举了那些与其他学生相处状况良好的学生做篮球队长。笔者注意到,尽管队员之间在一些小问题上能够进行良好沟通,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使队员和队长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并最终导致了双方消极情绪爆发。笔者就此问题与二者进行了单独交流,并给其提供了一些建议,比如先建议其通过跑步、投篮等运动排解情绪,然后指导其从优缺点两个方面来剖析自己。而后笔者又邀请学生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何解决眼下的篮球问题、如何控制情绪等,学生在这种有效沟通中迅速恢复了积极状态。沟通是化解学生消极心理的良方,是学生心理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四、生理教育,摆脱青春困扰

近年来,国内关于性教育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对中学生生理教育的不足的问题随之暴露在大众视野中,师生如不对其加以重视,那么这种问题轻则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认识不足,重则会导致学生心理扭曲,甚至会使其伤害他人。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指导学生进行生理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从而使其客观、理性地认识青春期第二性征,最终从心理层面使学生彼此之间互相尊重、互敬互爱。

例如,在“健美操”这一小节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换上了练功服而后进行体操动作训练,但是很多学生羞于面对自己的身体,也有部分学生会对其他学生的身体形态随意指点,笔者充分反思了教学方法,然后邀请了另外一位异性教师来给学生进一步普及生理知识,意在消除学生对生理发育的羞耻感。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互相尊重彼此生理特征的重要性,也有很多学生在课下又继续追问了很多与自我生理有关的问题和烦恼,笔者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为学生严格保密。只有在生理教育环节充分发力,才能提前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身体而带来的青春期苦恼,这同样是体育教师要做好的重要心理教育工作。

总而言之,初中体育课上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对学生的在校生活和长久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选择适量的集体竞赛运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用合适的评价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用有效的交流排解学生的情绪,用科学的生理知识使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发育。

参考文献

[1]马校和.初探初中体育健康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7,7(04)

[2]盛久埂.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

作者:王丽丽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小学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摘要:小学体育教育不仅仅要保证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让他们在心理上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提高其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针对当前的现状将心理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是值得教师们深思的问题。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教育局鼓励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课程的目标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学工作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本是不可分割的,而健康不仅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教育局鼓励全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挖掘教材,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例如基本体操、队列练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动作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坚韧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表现和群体合作的意识等;游戏活动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广阔天地,它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同伴的情感,增强交往与合作。例如教学“各种方式的起跑”时,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我以《老鹰和小鸡》的故事导入课堂,让学生认真听故事,了解故事中发生的问题,使学生亲身加入到故事情景中,参与《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扮演好老鹰、小鸡、母鸡的角色。通过游戏,强调学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同心协力,力争第一,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精神。再如参与“木头人”游戏让学生目视前方、一动不动,坚持1分钟训练等有效手段,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雅俗的学习态度,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爱上体育课。

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悉心培养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与信任之情。教师首先要增强民主宽松的意识,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规范应尽可能地争取学生的认同后再执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放开胆子敢表真情,敢吐真言。因此,开学初一般我会采用师生商量式制定学期教学活动:如“我们都喜欢体育课,新学期我们对体育课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希望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本领。所以,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体育课变得更加充实、更有趣好不好?”这种信任学生的方式,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出心中的话,使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需求。

三、教师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发展

1、教师语言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通常是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的,教师的语言是学生兴奋和沉闷的调和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正确、恰当。尤其在学生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教师应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比如“不错,动作完成的很规范!”、“你是怎样做到的,能给我们展示一下吗?”、“从你掌握动作的情况,我确信你认真听课了!”“动作做得非常完美!”、“你是一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你的想法很独特充满创意!”等等;如果学生动作不正确或不够好时,教师不能责备,讽刺学生,而是以表扬的形式表达批评的意见:“动作做得比以前好多了,继续努力!”、“再努力一下更漂亮了!”、“不信再试试”、“简单的事情要重复着做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继续加油!”等,在指出问题的同时,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诲,认真地把动作做好。而等到他把动作一旦学会,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更加高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教师体态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可以运用体态语言。如在学生学练过程中给予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對学生点点头、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膀等给予肯定的暗示,都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最佳策略之一,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从引导入手,要尽量给他们创造和提供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增添勇气、增强信心,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强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通常都是以老师为模仿对象,并且以老师作为心中的榜样,教师的行为举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重点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2、创设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帮助教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能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学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能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采用轻松、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学习心理,充分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出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影响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健康的心理。

3、改进教学方,加强意志锻炼

体育锻炼需要学生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效果,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使得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需要障碍和困难,甚至产生挫折情绪。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做出意志努力。然而挫折和失败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会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体育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挫折中学生,对待挫折抱有一种积极向上和用于挑战的心理态度,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把困难和挫折换一种方式,并通过有效地教法去激励小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正确和愉悦的接受并和理解困难与挫折。那就要教师改进教法,通过有效的教法去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例如,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尽量布置学生做一些他们轻易做不到,但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比如跑步,上节课他们可以完成800米,那这节课老师就可以要求他们完成1000或1200米的跑步任务。并在完成过程当中,用动作和言语去鼓励他们,配合他们完成自我的超越。这些方法都可激励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力争上游,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了他们的意志锻炼。另外,明确学习目的也是一种锻炼的好方法。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目标。例如一个学生擅长投掷沙包且他可以完成20米的距离。老师就可以给他定下25米至30米的目标。这样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就有一个目标可以完成,体验一次次失败的辛酸的同时也体验一次次更接近的兴奋,最后达到目标后的一种满足和喜悦感。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抗压的过程,一个正确对待挫折和提高意志品质的过程,对他们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4、设计合理有效的场地和器材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这是小学生的一个年龄特点。小学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这样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体育课前,必须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工作,保证课程能安全、顺利的完成。体育器材的摆放要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美观性等。这样学生在上课期间不仅能集中注意力,还能使学生体验到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逐渐舒畅、愉快。

5、丰富教学内容,营造愉悦氛围

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是多变的。老师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也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在发现学生情绪有所变化的时候,通过教学内容的变化来激发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以良好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让他们在这样的变化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和熏陶。可以说体育教学过程离不开情绪的控制,正确的情绪可以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老师注意控制学生的情绪,充分利用好它对学生的影响,让他们一直在愉悦的氛围中锻炼,可以活跃他们的思维,达到自觉发展身心两方面的目的。

例如,在做准备活动时不要就是“慢跑一圈一套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编多种徒手操、行进操、音乐伴奏的韵律操。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保持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练习的积极性也就高了。又如,在教耐久跑时,不要每次课都是围绕跑道跑,可采用跑走交替、计时跑、游戏跑以及自然地形跑等多种形式。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让学生时刻都处在一种愉悦的氛围当中,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6、开展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辅导活动不仅仅是针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日常中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无论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还是心理健康的学生都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方式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同时,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的引导学生排解各方面的压力和烦恼,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发展。

优秀的人才要有开拓、创新、竞争和团队精神。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敏捷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但是作为未来建设祖国生力军的小学生却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小学体育课程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生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锻炼,促进他们身体形态的健全发育,并改善他们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在锻炼的同时,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并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从而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身心俱佳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黄芙蓉.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园,2013.

[2]乔军.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2014.

[3]曹占军.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

[4]邱丽珍.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6,12.

[5]张环.关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2002,12.

[6]关丽霞.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6.

作者:耿学凯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研究论文下一篇:进行有效工程索赔的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