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信息”

2022-09-11

戴维·克里斯特尔 (David Crystal) 在《英语即全球通用语言》一书所言“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 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人们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是的, 学习英语已变成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 它不再像过去那样, 纯粹是为了增加某种情趣, 或者为了炫耀某种身份, 而是为了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 为了促进科学, 技术,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中国的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比起我们的母语中文来说, 恐怕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花在英语方面的时间和精力, 除了通过中考、高考、公共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的收获外, 留下来的更多的是“哑巴英语”, “聋子英语”这样一个尴尬而严肃的问题。外界通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英语教学“播种的是龙种, 收获的是跳蚤”。作为一名从事英语教育的普通工作者, 反观了目前所教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 感到这句话虽有失偏颇, 但也不无中肯。同时, 作为英语教育者, 更感到英语教学的任重而道远。那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需要把握的一条重要教育手段是在教育中融入文化知识。

1“文化”的概念理解

英国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 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 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 文化覆盖面很广,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此外, Barry Tomalin和Susan Stempleski在《牛津英语教师宝库——文化意识》中把文化分成“成就文化” (achievement culture) [也可称为“大文化” (big culture) ]和“行为文化”[也可称为“小文化” (little culture) ]。“大文化”教学指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的教学, 而“小文化”可具体到称呼、告别、会面、打电话等日常用语方面的规定;人与人之间关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 宗教观念, 道德准则以及人生观, 世界观等内在的价值观念, (如西方强调个人奋斗, 独立, 平等, 隐私权等) ;此外还包括非语言, 如体态语等方面的规定。

2 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与困惑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 “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 甚深广而微妙, 在字典中无从找出, 对文字却极要紧。如过我们不熟悉一国人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 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了, 尤其是在翻译时, 这种文字最不易应付。”在日常生活中, 这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与困惑也不胜枚举。

在一次会议上, 一位外宾说到:“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 (我可以方便一下吗?) 。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成为“某地”, 因而回答:“Y e s, y o u c a n g o anywhere.” (行, 中国你哪都能去) 。外宾听了不禁愕然……

一位大学教英美文化的讲师曾在课堂上给我们将过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几年前, 这位讲师在澳洲学习期间, 有次几位澳洲友人问他一些关于中国的历史及中国目前发展的情况, 这位讲师讲得娓娓动听, 大受欢迎, 讲完后, 友人说:“Y o u c a n s a y t h a t a g a i n!”, 讲师有点不解, 但还是再讲了一遍。事后, 友人告诉他, 在说英语的国家中, “You can say that again”是一句赞美语, 意思是讲得很精彩。讲师告诉我们, 其实这句话在很多英语电影的对白中也经常听到, 只是在具体的生活交流中, 交际因文化原因而受到了影响。

我们中国学生以称呼代替问候, 在英语中则不可以。假如有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叫Linda Davis, 有人用英语这样打招呼:“Miss Davis!”, 那Davis老师听后以为有事找她, 她最自然的回答就是“Y e s?”, 接着打招呼的人就要说明事情的原由。汉语中打招呼通常就对方做的事发问, 如:“吃饭哪”, “到哪儿去”等, 西方人不习惯这类问候, 他们或认为这是明知故问, 或认为涉及隐私。正是由于英语中没有这类问候语, 他们听到这类问候时, 往往会把它当作真实的提问, 并因此产生误解, 弄不好可能会来一句“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 。所以, 与西方人见面打招呼, 我们应该说“Hello/Hi”, “Good morning”,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等。

3 教什么样的文化知识

正如前文所述, 对于文化, 有很多要教的, 但对于起点为初中毕业的高职生, 主要讲授对他们的交际能力影响较大的四个方面。

3.1 注意中西文化习俗, 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异同

很多学生认为, 学好英语就是要学好语音, 语调, 语法和词汇。事实上, 即使这四个方面都没有问题, 若不了解西方文化习俗, 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出现不得体的言行。

在西方, 向别人提供帮助, 关心, 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 一般热情洋溢, 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拥挤的马路, 出于同情心, 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 要送他过去, 但是他得到的是怒目而视。以下是另外一种情况的对照:

Chinese student:Mr.White, you are so pale, and 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 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 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 会认为难道我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 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再则,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 对别人的恭维和夸赞一般应以推辞。如:

“你的英语讲得很好。”

“哪里, 哪里, 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 过奖, 做得不好, 请原谅”。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 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 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Thankyou.”

所以, 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是, 千万不要回答:“No, I don’t think so.”, 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 甚至是虚伪的。

3.2 教师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词汇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学生如不了解一些词的不同的文化内涵, 也会导致交际失误。比如, 开学初, 班长帮我做好了成绩排名, 我说了一句“Thank you”, 她回答说“It’s my duty” (这是我该做的) 。在我们看来, “责任”是褒义, 然而在西方人眼里, “duty”一词具有贬义。他们会认为班长是被要求做的, 她并不乐意这么做。其实, 班长的意思是“Y o u’r e w e l c o m e”or“M y pleasure”。所以误解在于中西文化对“责任” (duty) 一词的不同理解。再如, 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 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dragon”却没有好感, 认为它是一种能喷烟吐火, 凶残可怕的怪物, 是灾难的象征。所以我们说“亚洲四小龙”, 而译成英语时, 为了顾及中英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 巧妙地将它译成了“four tigers of Asia”。

3.3 了接一些中西文化基本的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国家人的某些行为方式

中国人非常自豪地认为自己在赡养老人方面比西方人做得好, 但事实上, 西方人比较崇尚独立, 自主, 他们也关爱老人, 但他们的关爱的前提是不妨碍老人的独立行为的生活方式。在课堂上, 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小组讨论式的方式在西方很流行, 但在我们的课堂上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原因就在于, 西方人从小就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自立性的培养, 孩子们从小就学习表达自己的愿望, 做出自己的选择, 而在我们的社会中, 父母和老师为学生决定的太多, 所以学生学会了接受, 习惯于被动地听, 而不擅于也不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学生对文化的价值观有所了解的话, 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本族文化, 也能提高对不同文化差异的认识。

3.4 重视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体态语的认识

有位中国教授去一个美国人家里, 要把一件礼物送给小孩, 当他向小孩招手时, 小孩却不动, 并露出不满。原因:向人示意向其走过来时, 中国人则是掌心向下, 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而美国人看来, 这是招呼动物的手势, 如用在人身上, 则带有侮辱的性质, 正确的做法是, 掌心朝上, 用食指前后摆动。再比如, 英美人从小就受到教育, 避免与陌生人身体接触。除了在亲密无间的时候, 他们通常不愿意与别人有身体的接触, 即便是无意的碰撞, 也要表示歉意。所以, 如果不小心碰到了英美人, 最好说一句“Sorry”, 否则, 他会认为你的行为很“rude”。

当然, 非体态语言远不止这些, 还包括眼神, 面部表情等。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教材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 同时, 教师也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交际手段, 加强学生对此的认识, 培养他们对西方体态语, 特别是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

五年制高等职业英语教材, 比较重视语言与文化的结合, 较广泛地涉及了英语国家的风俗和文化, 在日常的英语课上, 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到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适时进行文化意识及适当补充文化信息的教学。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知识的两个案例:

高职英语教材第二册第13单元Parents and Children, 该篇主要讲述了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孩子通过打工来赚取生活费, 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 (通常是18-21岁) , 则被鼓励离开父母, 独自生活, 而他们也喜欢通过自力更生来证实自己的才能。针对这一信息, 我首先对学生进行了以下提问:“What’s the most Chinese parents attitudes towards their children?”,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 再让学生观看了Family Album, U.S.A. (《走遍美国》) 中Episode 9“It’s up to you” (“选校风云”) ActⅢ那一段, 从Robbie跟他父亲谈话可以看出, 美国人极其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 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事, 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家长可提供参考性意见, 而不是包办代替, 这也有利于他们的精神成长, 然后, 我再问第2个问题, “In comparing with the two different attitud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parents, 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better?Why?”。通过视听资料和第2个问题, 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最后, 我指出, “独立自主, 体现自我”的精神, 已经成为当代美国的社会时尚, 也是民族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英语教材第三册第2单元C a u g h t between Two Cultures (《夹在两种文化之间》) , 该篇讲述了一位从小长在香港, 但现已定居美国六年的美籍女孩, 在一次回港探亲中, 因她西方式的直接和自由的说话方式与中国含蓄的表达方式相抵触, 而受到家人的冷淡。更甚, 美国人因她不纯正的口音和东方脸型, 把她当成外国人, 所以最后作者认为她夹在了中西文化之间, 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这篇文章内容较简单, 而透露的可补充给学生的文化信息却甚为丰富。

首先, 我提问:“There are many famous Chinese Americans, who are they?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学生举例后, 接着问:“What contributions did they m a k e?”…, 根据问题给学生发下一篇关于“Chinese Americans”的文章, 要求学生通过课后阅读, 能更加深刻和系统地了解美籍华人的过去, 发展过程以及目前在美国的社会地位等。

其次, 根据西方交际中的普遍礼仪进行提问:“Do you know some common manners in the west?”, 教师可举出几个例子, 如:“Meeting and Greeting People”, “Table Manners”, 并播放相关视听材料。当然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可提供相关网站, 让学生从网上得到更多关于更多西方礼仪文化的信息, 然后在班上交流, 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 并准备下堂课的延伸讨论, 即“Are these common manners in the west similar to or different from our own cultural manners?”, “In what ways are they similar or different?”。总之,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从教学的高度和深度上, 从文化知识的广泛上, 融入“文化信息”。

5 结语

提高文化意识, 进行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它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之外, 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 即便是优秀的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可能因为文化原因而受到限制。高职英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在强调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 还应注重与语言教学相关的文化点, 同时, 教师本身也要不断拓宽视野,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文化知识, 文化习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化信息。这样, 教师才能教好英语, 学生才能学会英语, 用活英语。

摘要:学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应融入文化教育, 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质的培养。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 也就缺少一定的英语素养, 会影响我们的跨文化交流, 甚至导致交际失败。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信息,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 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2] 蔡澄.当代教育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3] 郑慧琦, 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4] 张德锐, 蔡秀媛.发展性教学辅导系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火落管理技术在5.5米捣固焦炉中的应用下一篇: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