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著作中的经典语录

2024-04-12

列宁著作中的经典语录(精选9篇)

篇1:列宁著作中的经典语录

1、患难识朋友。

2、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3、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4、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5、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6、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7、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8、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9、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先下水。

10、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11、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12、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13、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14、童话不只是儿童们享用的食品。

15、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16、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17、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

18、少说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

19、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20、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

21、群氓接受了精神价值,就会破坏它。

22、大机器工业只是意味着全国电气化。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24、宗教偏见的最深的根源是穷困和愚昧。

25、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机构。

26、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27、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28、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

29、贻误时机或张惶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

3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31、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32、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33、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

34、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

35、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

36、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

37、长空的雄鹰,决不因暴风雨而收起它的翅膀。

38、毁灭一个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摧毁其货币。

39、国家就是从人类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机关。

40、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41、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

42、民主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国家理想的政治外壳。

43、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44、当敌人称赞你的时候,你大概是做了什么傻事了。

45、谁不和我们一起就是反对我们,中立的人最危险。

46、鸡永远飞不了鹰那么高,尽管有时也飞的比鸡低。

47、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

48、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49、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

50、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51、吹牛和扯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灭亡。

52、少来一些政治喧嚷,少发一些知识分子议论,多接近生活。

53、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

54、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的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55、我们每日每时都必须注意培养自己的意志,任何时候,任何地方。

5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57、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58、政治就是参预国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

59、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60、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是慢性自杀。

篇2:列宁著作中的经典语录

2.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是老实人才能经得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3. 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上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

4.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5.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遮掩错误就是躲避真理!

6.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7.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8. 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9. 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10. 吹牛和扯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必然导致政治上的灭亡。

11. 当前的任务是,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挖掘矿石,提炼生铁,铸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与这一世界观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纯钢。

12. 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13. 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两国人民一向是友好的。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根本不同,在中美两国政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是,这种分歧不应当妨碍中美两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国家关系,更不应该导致战争。

14. 这就是我的命运,连续不断的战斗——反对政治上的各种愚蠢思想和庸俗见解,反对机会主义等等。

15. 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16. 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17.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

18. 毁灭一个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摧毁其货币。

19. 长空的雄鹰,决不因暴风雨而收起它的翅膀。

20.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21.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2.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23. 少说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

24. 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篇3:列宁著作中的经典语录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写于1845—1846年期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历史中的人的地位的深刻思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两种生产,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 另一方面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因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形成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只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人自身的生产, 即每天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又生产另外一些人, 形成人口的敷衍。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后来当需求不断增长,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时, 家庭关系才逐渐演变为从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生命的生产, 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 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就立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 则是无关紧要的。”[2]

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

把人单纯的只看作是自然的人而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主要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是一种自然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生产过程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别。前者是人的自然属性, 后者是人的社会本质。因此,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他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说的人,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虽然他把人看作感性的、物质的存在, 但这种人只是自然的感性, 而不是社会的感性。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理想, 但却沉溺于一种抽象的“类的平等化”, 把认识与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 停留于空洞的道德说教。[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的文件, 但却包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以前的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 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 还批评了法国启蒙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这种观点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步, 强调了人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一面。但在马克思看来, 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还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本质。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是实践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产物, 离开了实践, 也失去了意义。各种思想、观念, 是不是真理,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嘲笑以往的哲学家, 认为他们费尽心机的构建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去解释世界, 但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任务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作为精神武器交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让他们去为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三、无产阶级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人是具体的人, 社会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 受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人必然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近代以来, 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一个新兴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曾经伪装成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但一旦掌握了政权, 他们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尖锐化了。资产阶级曾经提出一些革命的口号和词句,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 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革命称为“政治革命”, 资产阶级实现的解放只是狭隘的“政治解放”。[5]在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 无产者与资产者有法律上的平等, 但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同时, 无产阶级却积累着贫困。因此, 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的, 他们所实现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无产者, 多数来自于农村, 他们大都在类似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冲击下, 被迫背井离乡, 来到城市。通常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的贫民区中, 生活困难, 饥寒交迫。当然, 就是因为他们受苦受难, 一无所有, 所以他们革命要求最强烈, 革命性最坚定。他们是一个被锁链束缚的阶级, 挣脱锁链是他们内在的愿望和渴求。在机器工业的时代, 大生产把他们组织起来, 联合起来, 他们的力量逐步壮大, 革命觉悟日益提高。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多数都处在自发的状态, 那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 即19世纪中上叶, 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逐渐走上自觉的阶段。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 如英国、法国和德国, 工人阶级的罢工、起义此起彼伏, 互相呼应。一旦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他们, 无产阶级将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力量, 人类解放的事业就会由他们来完成。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剖析。1843年到1845年,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种盲目增长的趋势, 但资本愈增长就愈意味着生产资本的劳动者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解体, 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 就必须铲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 从根源上获得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

四、人的解放包括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

从历史上来看, 马克思并不是首先提出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家。比较早的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 表现为宗教神学中的关于个人的救赎的说法。例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禁欲主义, 认为只要放弃尘世间的一切欲望, 人就可以脱离苦海而得到幸福。马克思认为, 宗教神学只不过是套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 是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马克思还批判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的种种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认为, 不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怎么可能铲除宗教观念呢?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只有彻底改造现实, 彻底改造社会, 铲除宗教神学赖以滋生的土壤, 人们才有可能粉碎宗教观念的精神枷锁。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深入到物质层面, 进入历史活动的深处。[7]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旧制度的存在是客观的, 是一个物质的存在, 因此它最终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产生精神, 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物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 指导实践,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8]为了创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致力于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进步的“为人”的目标统一起来, 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事物, 共产主义就根植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过程。

五、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

今天, 我们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 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客观规律的同时, 全面地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存在“误读”, 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 热衷于上大的工程, 搞大的投资, 经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跃进”式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把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下大气力构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 形成社会正气,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 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展示, 人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实现。

2. 要扎实工作,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我们党今天讲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仍然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准则。在经济工作中, 要把生态环境、社会利益、百姓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经济规划中不仅仅只考虑现在, 而且要考虑到将来, 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 要重视社会建设和制度设计, 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 不仅靠思想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领导者要开动脑筋, 做好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问题。在鼓励先进、人尽其才的同时, 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缩小社会差距, 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才能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地全面发展, 创造历史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2]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0.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4.

[4]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5]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6]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

[7]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75.

篇4:浅析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问题;实践

我们一直认为生态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巴黎手稿》《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散见着大量的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也蕴含着许多关于生态问题的科学理论。这些思想观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指导我们进行生态问题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馬克思生态思想的渊源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十分深入,但是他也从未放弃对于自然的关注,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马克思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恰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梳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1.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重视世界整体性的特点,并对其“自我意识”观念进行了细致研究,打破了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强调自然法思想,认为自然界的意义是由自我意识所赋予的,提出了个人主义、世界主义、平等观念等观念,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关系整体上和谐一致的新思想,从而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能动参与者。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扬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人本性和自然主义思想,使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类存在物”,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看作是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开始真正把自然界看做人的对象性存在,自然界成为人的活动所赋予的人化自然。同时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3.马克思一直关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合理成分,化用了李比希新陈代谢的思想,对达尔文进化论中有关生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都给予了热情关注,这都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视角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生态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生态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强调自然的客观先在性,人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生物的基本属性,也需要通过与自然的能量、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人所独有的主观能动性,将对象性的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同样,无人存在的客观自然也只能是潜在的存在物,并无实际意义。

2.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自然与社会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是社会产生的基础,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且具有自然属性,而任何人都必然要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人类生成自然界的过程。自然和社会彼此制约。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而“只有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3.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张在实践中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实践是主客体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实践,人和自然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推进了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的发展,也使人、自然、社会结合为统一体。通过实践,人对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不断将自然界向着人化自然转变。

4.从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劳动本是人自觉自愿的生存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劳动异化成了资本家生产商品的逐利过程,这种“异化劳动”又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人过度的贪欲所打破,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科学预设,也包含着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复归,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也是真正的自然主义。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病已经初露端倪,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构想,我们就会发现他在生态问题方面丰富的理论创造。

1.生态问题形成原因的考察。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的出现,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膨胀是其认识论根源。启蒙运动对个人解放的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历程,促发了资本主义精神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思想的膨胀,加之近代科学技术对人的武装,使人产生了可以主宰自然、征服一切的狂热激情。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人对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取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成了必然的代价。过度开发、盲目生产导致了原本平衡的价值流动和物质交换关系被破坏,也瓦解了人和自然的共同体关系,最终造成了环境的巨大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2.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在这个科学的社会理论构想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合理规划,而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此岸世界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始终是马克思哲学坚持的原则立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是马克思的理想设计,他认识到只有人类本性的合理复归,才能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要使人从异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要以自然规律约束人类行为,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自然的发展代价,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科学预设也蕴含了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其次,马克思提出利用科技手段变革生产方式。他主张通过生产过程的循环减少废料、降低环境污染,并积极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系统改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科技进步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人的提升,最终加快生产力的解放。再次,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生态环境优化的过程也离不开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四、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人道主义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自身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全人类,超越了“人本主义”单纯关注人而忽略自然、“自然中心主义”压抑了人的发展的弊端,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中找到了发展的光明大道。马克思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索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特点,既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内涵,又为现代生态科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马克思生态思想还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可以启迪我们解决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哲学思考,引导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可以提升我们对自然生态问题的认识,对于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有利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l、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王建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篇5:列宁励志经典语录

2.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3.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4.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5.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

6. 政治上采取诚实态度,是有力量的表现,政治上采取欺骗态度,是软弱的表现

7. 应该在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

8.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9. 少说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

10.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11. 枪杆子里出政权

篇6:列宁经典语录摘抄

2. 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

3.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

4. 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精神以及同全世界劳动者的团结一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5.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6. 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的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7. 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8. 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9. 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政治领袖和先进代表,不就可能取得统治地位

10.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1.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12. 国家就是从人类社会中分化出来的管理机关

13.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机器,是使人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14. 因为社会现象极端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倒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一种意见。

15.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16. 要向大的目标走去,就得从小的目标开始

17. 当敌人称赞你的时候,你大概是做了什么傻事了。

18. 知识分子的叫嚣声比他们的力量高千百倍,可是他们是一个出色的晴雨表。

19. 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篇7:列宁经典语录全集

2. 友谊建立在同志中,巩固在真挚上,发展在批评里,断送在奉承中。

3.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4.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5. 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6. 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

7.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8. 患难识朋友。

9.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0.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11. 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12. 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

13. 科学的宗旨就是提供宇宙的真正写真。

14. 道德能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使人类社会摆脱劳动剥削制。

15. 分裂是一件沉痛的事情,但是有时是必要的。在必须分裂时,一切软弱,一切温情都是犯罪。

16. 贻误时机或张惶失措,就等于丧失一切。

17.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

18. 马克思认为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19. 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完全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20.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21. 必须有勇气正视无情的真理。

22. 青年人没有不栽几个跟头的,没有不碰几个钉子的。碰了钉子以后,不要气馁。

23. 欺骗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地锐利的毒箭。

24. 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积极肯干和忠心耿耿的人即使只有两三个,也比十个朝气沉沉的人强。

篇8:引导学生阅读历史经典著作

一、为何要阅读历史经典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J·M·库切说,“经历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就是经典”,经典是“伟大的书”。我认为,经典就是历经几代人传阅而能让人代代传颂,又能体现过去历史之“真实”,折射时代之“特征”的著作。

阅读经典能降低读网络阅读、浅阅读、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肤浅和俗气,让人触类旁通、见迩知遐、见微知著。而阅读历史经典,更能让人在理解文本的同时,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层信息,启悟读者立德求善。

二、如何阅读历史经典

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视角来看,可以从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三个维度制订相应的策略和方法。

所谓课程观,即选择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不同目标的阅读指导。以基础课来说,教师可以从长时段(高一、高二学段)角度考虑,让学生精读一本通史或者专题类的历史经典著作,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樊树志《国史概要》、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插图本)》,将经典章节和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跨年度历史阅读,把这些经典著作作为教材的补充。以选修课或者拓展课来说,教师可以从短时段(一个学期)角度考虑,让学生精读一本专业学术类经典著作,如洛克的《政府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汤因比《历史研究》、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等,这些著作学术味较浓但也不乏趣味性和思想性,可以开拓学生的视界,打开学生的心界,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

所谓教材观,即选择的经典著作尽可能和教材紧密结合,教师把教材当做史料的一种类型,通过经典作品与教材互相印证、互相质疑、互相比较,加深学生对教材本身即为史料的认识,不至于过度迷信教材的准确性。推荐著作有伏尔泰《风俗论》、苏珊·邓恩《姐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唐德刚《晚清七十年》(五册)等。

所谓教学观,即打破课堂教学的固有思维,采用基于课外主题活动形式的教学,通过主题活动进行教学补充和辅助。如举办历史专题论文大赛、历史主题演讲、漫画比赛、辩论比赛、历史课题研究、跨学科考察活动等,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我还结合模拟联合国活动、学农社会考察活动、游学活动等开展相关的历史经典阅读,如阅读费孝通《乡土中国》、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三、阅读历史经典的实施步骤

我以基础型课程为例,结合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围绕反犹太主义的主题,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关于历史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写作教学。

1. 激发阅读兴趣,明确目标和时间安排

教师结合历史教材内容,以“德国女子否认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大屠杀获刑”的新闻入手,用“为何是他们?”这个标题,激发学生研究反犹太主义以及犹太人被屠杀历史的兴趣。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手史料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二手史料林达《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托马斯·肯尼利《辛德勒名单》、凯伦·莱温《汉娜的手提箱》、维拉德斯娄·斯普尔曼《钢琴师:二战期间华沙幸存记》等。这些著作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真实的口述、绘画记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 注重过程指导,明确阅读要点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通过文本纲要加强对学生的阶梯式阅读指导。整个阅读阶段分两步走。

首先,在正式阅读前的预测阶段,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思考并回答:是谁在何时写下了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是有意还是无意留下的?作者是目击者还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作者写这部作品的目的可能是什么?你想通过这部作品解答什么问题?在预测阶段,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有准备地阅读,在阅读前清楚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让他从被动吸收知识转为积极主动探索问题,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能理性地与文本作者进行知性对谈。

其次,在正式阅读阶段,教师设计了文本阅读笔记记录表,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摘录阅读时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文本信息,通过文本表层信息发现其背后的深层信息,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和作者对话,也和历史对话。

3. 组织小组讨论,增强阅读理解

当学生阅读完经典著作并写下自己想要和同伴共同探索的问题后,接着就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做以下几件事。首先,在小组口头交流过程中,思考个人对作品哪些方面的理解得到深化,并把思考记录下来,这是反思陈述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思想,也让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理解。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思考: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对你来说有兴趣再深入研究?请说出一个问题,列出你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这种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拓展思路,习得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其目的是通过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争论、质疑、补充,深化个人的阅读理解,帮助学生较为广泛地提取文本材料的信息,理解到位,表达顺畅完整,为之后个人写作铺设基本思路、框架。

4. 小组展示成果,体现集体的智慧

小组展示的成果是学习共同体的智慧成果,它体现了小组成员对主题的把握和理解,旨在通过集体力量厘清主题脉络,扩大学习成果,分享学习体会,引发更多的思考。小组展示成果是团队在“做”课题中形成的,这个治学研究过程也为个人的治学做了示范,即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小组依据历史经典的文本内容,选择一个角度,用一个总的观点(论点)引领各种论据。在挖掘论据的过程中,学生从多元视角收集史料,尽可能做到论据准确,完整表达文本中的信息,并能联系学过的史实,做到论从史出。最后,小组用一两句小结概述总观点,进一步升华总论点,引发其他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5. 个人表达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历史经典著作的阅读是提高个人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最显著体现在个人表达能力上。就历史小论文而言,它不同于其他性质的文章,它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依据史实说话。一分史料一分观点。收集史料的过程就是知识面扩展的过程。而在收集史料的同时和收集到史料之后,又需要对史料进行筛选和甄别,这同样考验着学生的史料甄别能力,同时又可以将所学的史料分类、史料鉴别等能力融入到实践中。撰写历史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因此,通过有方向性的阅读和有目标性的文章撰写,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从证来”的知真、求通、立德的学科精神。教师在这个阶段,应紧紧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独立运用写作技巧,学生在听取小组成果交流、探究之后,通过收集史料信息,结合自己的感受,客观辩证地表达某一论点。

6. 教师点评指点,后续跟踪进展

篇9:列宁著作中的经典语录

关键词:陆德明;经典释文;著录情况;分类;目录书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209-02

一、概述

《经典释文》是一部注解群经的著作,它是一部以释解专书词语为特点的专书词典。据陆德明《经典释文》自序称:“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微言久绝,大义愈乖……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经钱大昕等人推算和考证,《经典释文》应作于陈时。今本署“唐陆德明撰”,实际上并非撰于唐初,而是到唐初《经典释文》已开始流行。

《经典释文》在清代有徐乾学《通志堂经解》刻本、清乾隆五十六年卢文刊《抱经堂丛书》本、清同治十三尊经书院本等多种刊本。商务印书馆的《四部丛刊》和《丛书集成》也均收录了此书。

《经典释文》成书约一千四百余年,历来备受重视。该书的问世,使得之前各家的音注之书纷纷亡佚。由于其在中国经学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它做整理、介绍、研究、评述的著述历代都有,引其中的资料用于其他研究的就更多。目前,学界对《经典释文》的研究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文献学方面的研究,另一类为对《经典释文》所录材料及其自身的语言本体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缺乏对它的体例、所用术语的含义、所注音切的内容、类别和特点、它本身和它所注音切的性质等的基础研究。

二、《经典释文》在目录书中的归类情况

《经典释文》是一部语言学的重要著作,是汉魏六朝以来群经音义的总集。在古代各类目录书中都归入经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其在经部下小类的归类划分却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经解类

《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将其归到经解类中,《钦定校正补刻通志堂经解目录》亦将其归入经部的总经解类。

(二)小学类

《崇文总目》《崇文总目辑疑补正》《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衢州本郡斋读书志》《昭德先生本郡斋读书志》《遂初唐书目》将《经典释文》归到经部小学类中,《旧山楼书目》也将其归到小学函类。

(三)五经总义类

《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和《爱日精庐藏书志》将其归入五经总义类。

(四)诸经目录·文字音义之属

《书目答问》和《书目答问补正》将其归到诸经目录下的文字音义之属。

(五)其他

另有一些目录书并未将《经典释文》列入上述几类,比如:《旧唐书·经籍志》将其列入经杂解类;《虞山钱遵王藏书目汇编》将其归入经部经总类;《藏园群书经眼录》将其归入群经总义类。另外还有一些目录书,如《读书敏求记》,则仅将《释文》列在经部总目下,并未再加细分。

三、《经典释文》在目录书中的具体著录情况

中国古代的目录编撰极其发达,自汉代到清代,产生了大量的目录著作。从体例上来说,有的只著录了古籍的书名、著者,如宋代尤袤所撰《遂初唐书目》里有关《经典释文》的著录信息就只有作者和书名;有的著录了书名、著者、卷数等基本信息,如钱曾的《虞山钱遵王藏书目汇编》中就著录有:“陆德明《经典释文》三十卷”的信息;还有一些目录书除了著录书名、著者等基本信息外,还对所著录古籍的著者生平、著书缘由、版本信息、流传情况等详细著录,甚至为所录古籍做解题或加小序。此类目录书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傅增湘编著的《藏园群书经眼录》和清代瞿镛所撰《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下面就将《经典释文》在古代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分为书名、著者、卷数类;版本信息类;解题、小序类;其他类等四部分,以列表形式考查其在各目录书中的著录情况。

1.《崇文总目》为宋王尧臣编撰,清嘉庆人钱东垣等辑释,收入《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中。有书名、卷数、著者,还有提要。如《丛刊》第31页《经典释文》著录为:“经典释文三十卷,原释唐陆德明撰;德明为国子博士,以先儒作经典音训,不列注传,全录文颇乖详略,又南北异区音读罕同,乃集诸家之读九经《论语》、《老》、《庄》、《尔雅》皆注其翻语,以增益之。”①(标点为笔者所加)。《崇文总目辑疑补正》补正了钱东垣等辑释的《崇文总目》中对于《释文》的分类情况。补曰:“书录解题(三卷)前世艺文志列于经解类,中兴书目始入之小学类,非也。据此则崇文总目是书尚未入之小学类,与前世志同。”

2.《中兴馆阁书目辑考》在书名通检中著录了撰者和书名,但在正文中未注撰者名。

3.《郡斋读书志》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每部有大序,45小类中,25类有小序,附在小序类第一部的解题之后。介绍成书背原委、说明书籍的体例、内容;考订真伪;介绍版本情况,概述一书大旨,介绍编撰者生平事迹,补充轶闻逸事、品题是非等。王先谦校勘《郡斋读书志》时对照了《衢州本郡斋读书志》(二十卷)和《袁州本郡斋读书志》(五卷),对两者都进行了查看、比对,并对有歧义的地方做了进一步考证,如《衢州本郡斋读书志》中就著有:“先谦案袁本六,顾氏云当居第十三。德明盖博及群书者也(先谦案旧钞无者字)。”

4.《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是目录著作的集大成者。全书为著录各书包括存目都撰写了提要。每书“先列作者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轶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如《总目》著录有:“德明生于陈季犹浴六代之余波也。其例,诸经皆摘字为音。唯《孝经》以童篆始学、《老子》以众本多乖、各摘全句原本。音经者用墨书,音注者用朱疏,以示分别。今本则经注通为一例。盖刊版不能备朱墨,又分句繁多,不能如本草之作阴阳字,自宋以来已混而■之矣。”

5.《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记载各书版式比较详细,各书的版本、存亡情况也有记载。比如收录《经典释文》宋刊残本,记录为:“经典释文一卷 (宋刊残本) 此春秋左氏音义之六,即《爱日精庐藏书志》所称元崇文阁官书也。起昭七年,经讫后序其第三第九,板心皆有重刊字,不知何时修板。臧君在东跋云林宗影写绛云楼藏本,此卷皆与印合,然以阮氏勘记所载抄本核之,颇有不同……”

6.《爱日精庐藏书志》对所收书间或记载不同的版本,列举不同版本所记内容进行比照。“标题依原书形式,所曾时代及撰者等字,以阴文别之。一书而两本俱胜者,仿《遂初唐书目》例,并存之。”如《经典释文》下著录有:“《释文》自宋本氏影宋椠本外有通志堂、徐氏报经堂、庐氏两本,宋本谬误触目皆是,徐庐两家诚有扑尘,归之功。然亦有宋本不识而今本妄改者。”

7.《藏园群书经眼录》对所收各书皆记录行牌记序跋摘要。先标明书名卷数,其下以小字记作者和存卷;正文首时代、版本、版式、本书序跋、刻工牌记,次后人题识,次收藏印记,最后是作者的鉴定意见或评论,都各自为段。收录《经典释文》七个版本,分别记录为“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存《礼记释文》四卷,内钞配四十九,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刊本;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宋刊递修本;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 存卷三至十,十五、十六、二十一至三十,计二十二卷,影宋本(右影宋椠钞本唐陆元朗经典释文三十卷);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存卷二十一、二十二两卷《公羊》、《梁》音义, 通志堂刊本;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通志堂刊本,臧在东镛堂手校影宋本;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清通志堂经解本,顾之达校,并临惠栋、段玉裁、臧庸堂校及考证语;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通志堂刊本,吴江袁清贺传校宋本。”

四、结语

《经典释文》是一部体系严密的关于诸经音义的著作,揭示了汉魏六朝声音的变迁情况,它的出现对经典的传播及中国经学史的形成都具有重大意义。黄焯在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经典释文》的前言中说:“《释文》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字音韵及词义的变迁,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于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很有帮助。”如此,对今天研究经学、汉语言学史、辞书史和编纂汉语辞书者来说,《经典释文》仍是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参考书。笔者经过对以上目录学著作的分析得出,历代目录书对于《经典释文》著录的差异,主要在于对其的归类,以及由于目录书本身的编撰体例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此中差异经笔者梳理、分类,一可明其归属,二可供研究者查阅之便。

参考文献:

[1][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校[M].黄延祖,重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吴承仕.经典释文序录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C]//中国古文献研究丛书.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刘晋,刘.旧唐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许逸民,常振国.中国历代书目丛刊:第一辑(上、下)[M].北京:现代出版社,1987.

[8][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M](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清]永,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清]钱曾.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4][清]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5][清]钱曾.管庭芳,章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清]赵宗建.旧山楼书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1957.

[17]陶湘.书目丛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8][清]张之洞.书目答问[M].台北:新文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4.

[19]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上一篇:劳生部2012寝室形象设计大赛下一篇:年实践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