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2023-01-20

第一篇: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经典著作读后感

读《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有感

——熊健东

马 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学习之余,我抽空读了《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学习,确实受益匪浅。我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认识的精辟深刻,他对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就我对读这三本著作的认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在《实践论》一文中写到: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在我看来认识和实践是同步发展同步完成的,我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时就是通过一次次实践证明哪一种金属最适合做灯丝,通过无数次实践,取最优的结果,同时也证明了真理的客观性并获得了一系列的认识。而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过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样,如果光讲理论“谈”政治,有可能会延误大好的发展时机,如果老用以前的旧的思想谬理论,虽然当时算是真理,但是并不适用于当今时局,那么认识还是认识,并不是真正的真理,所以对于认识而言,要与时俱进,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更有实用价值,更接近于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其实《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也是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观念的,《反对本本主义》是毛主席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当时,在红军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其主要表现为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六大”决议案。时势是变化的,拿着胜利的经验以为就可以无往不胜,明显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物质运动论。在文中毛泽东写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些都是本本主义的表现形式。不仅当年有本本主义的推崇者,现在也有不少。本本主义最大的危害就是它禁锢人们的思想,本来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轻而易举的获得真理,但是因为有一些过时的教条,使我们顾虑太多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将我们往错误的方向指引,多走弯路不说结果还不好。所以我们除了要在实践中不停验证现有的真理的普适性,还要尽量少受一些不好的旧思想旧理论的禁锢,这样我们才能发展的更快更好。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中的人》中别里科夫就是典型的被教条禁锢而死的人,我们应以此为鉴,给自己以警醒,反对本本主义才是实事求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是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中写到的,正因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造成了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有千差万别。这里说的思想,在我看来应给也是认识的范畴,思想是对客观事物认识之后整合成为自己的独有的见解,然而有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深刻,有的却比较短浅,从而就产生了思想境界之分。正确的思想观念往往是在社会实践中得来的,而这样的社会实践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以前封建帝国的旧思想禁锢了我们那么久,但是民主的思想一旦被社会革命推广开来,就会迅速深入人心,并带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最终结论是认知与实践是统一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

第二篇:马克思著作经典读后感

摘要: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关键词: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

首先老实承认,我真的不爱看马克思经典著作这类的书籍。因为从小到大政治书上的那一套刻板抽象的语言早就令我厌倦,也让我不由地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必然是生涩的,枯燥的,说来说去也就是那几句万能的应试句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云云。我想着大概也是很多同学明明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缺敬而远之的原因吧。但这次没办法,硬是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在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部分内容后,我的想法就完全改观了。

马克思的这本手稿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辩证性,与其说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倒不如说这是一本包含辩证哲学的哲学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充分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思想及其著作,辩证性地汲取,形成一套严密、充满辩证的思想体系,从而达到马克思的目的:揭示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在手稿中,随处可见其辩证性思想,例如,马克思在论证资金和资本的关系时候,明确提出了“资金是土地产品和工业劳动产品的任何积累;资本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积累。”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辩证性地补充“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资本”。对于资本积累的后果,马克思也辩证地看待,对工人的需求增加导致工资上涨,然而,利润率的下降、分工导致生产过剩却又不得不降低工人的工资来补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是由三个笔记组成。

第一手稿,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分析斯密的《国富论》中提到的一些问题的结果。在研究斯密著作的过程中,马克思把注意力集中在三个对象以及他们的斗争的根源——收入源泉。三个对象为工人、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和土地占有者,他们的收入源泉分别是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马克思认为,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是根本不同的三种收入,至少性质上不同。在他看来,工资是处于同资本的利润对抗的关系中,而通过资本的利润又处于同地租对抗的关系中,马克思通过一套严密的体系把它们绑到一起,其辩证性无处不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有三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工人所能获得仅

仅是其中很小份额——工资。如果把工人看成一种商品,那么工资则是工人价值的价格体现,它应该分为两部分: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自然价格是工人满足自己的生存所需的最小价格,它只与社会进步与否有关;而市场价格则是在不同的时期,随着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的不同而不同,需求越大,工人的市场价格越高。资本家总是想要尽可能地压缩市场价格,达到降低工资的目的,所以资本的利润与工资处于对抗地位中,这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斗争的根源所在,然而在这种斗争中工人总处于弱势地位。

至于地租,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地租是租地农场主使用的那些土地自然力的产物,更具地说是扣除或补偿一切可以看作人工产物的东西之后所留下的自然产物。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产物的多少,取决于那些自然力的大小,换句话说,取决于土地的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的大小。马克思却认为不仅仅如此,它辩证地看待了地租的影响因素,在现实中考证了地租与土地的关系。手稿中是这样说明地租的:地租是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斗争平衡的产物。决定租约时,土地所有者总是设法使租地农场主所得的数额,仅够补偿他用于置备种子,支付工资、购买、维持耕畜和其他生产工具的资本,并使他取得当地农场的普通利润,即为土地的自然地租,这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斗争。

然而,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高地租,将变相地转嫁到雇农的工资上。土地所有者向租地农场主索取的地租越高,租地农场主就把工资压得越低,所以,土地所有者的利益同雇农的利益是敌对

的,正如工厂主的利益同他的工人的利益是敌对的一样。

通过这些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三个收入源泉的基础的那种东西——阶级斗争,即为工人(无产阶级)与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的斗争。马克思的这种分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论证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在一个公设的前提下,使人可以利用一段文字去论证另一端文字,并且最终还可以回到公设的前提。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还以精选集中的具体经济材料作为论据,更加充分地论证了这一观点。最终,这些东西熔铸成为马克思本人辩证的思想,或者说是达到了马克思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的目的,并且让人无可辩驳。

马克思认为,在同资本家的竞争斗争中,工人总是失败者,因为资本家没有工人比工人没有资本家能生存得更久。资本家在反对工人的斗争中一开始就已经联合起来了,而工人组织却遭到迫害。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可以把资本的利息或者地租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却不能把任何东西加进自己的工资。

手稿中,马克思列举了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的状态,考察了其中工人所处的地位。第一种:社会财富处于衰弱状态,资本家为了保证资本的利润率,必然压缩工人工资, 工人的贫困只会不断地加剧。

第二种,社会财富正在增加。这可能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因为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家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大于工人的供给,工资不断上升(图二分析:)。然而工资的提高却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缩短工人的寿命。并且这种状态下,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

利润率的下降和生产过剩,最终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停止(即经济不可能永久、持续地增长),到财富顶点的状态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

第三种,在财富已经达到其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润都会降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非常激烈,以致工资缩减到只能维持现有工人人数,国家人口基本饱和,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要死亡。这种状态下,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

一句话,不管彼此斗争的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工人不是得不到任何好处,就是或多或少显然要吃亏,即使工人增加其劳动产品的数量,他们增加的也只是同他们对立的他人的财产。资本的增长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结果工人更加依附于单调的、使人愚钝的工作。这就形成一个辩证的矛盾了。

资本家财富的增加会使这一辩证的矛盾尖锐化,其必然导致的后果是工人的贫困和苦难加剧,工资不可避免地要下降到只能养活自己及其家庭的水平。当低于这个水平时,结果只能是引来一场革命——无产阶级的革命。

总而言之,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于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及其唯物辩证的世界观,与之前相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经济学原理或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对于马克思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其严密的逻辑论证,一环紧扣一环的论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以后的学习或者其他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指导我们进步。能够在看待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求我们会客观地、全面地去理解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因此,我们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并思考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比如我们在人际间的交往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以后的各个方面必定会有好的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科技主导的新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正如学习,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让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得到提高,事物的兴衰变化都有一个自己运行的过程。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普遍存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也各有其特点,既然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如现在在很多人面前存在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总是倾向于美好,而现实又总是背道而驰,不合人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如此境地,关键得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是积极争取还是消极接受。我想,在学习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的知识后,我们能理智的处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刻警醒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努力。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使这一理论得到很好的运用,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根据这一实际制定并实施的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大发展。

根据实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制定学习计划时,切莫好高骛远,认真踏实的做好每一步。也不要急于求成,事事耐心,慢工出细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事实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这种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三: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例如,万有引力揭示了物体间的本质联系。牛顿在苹果成熟后脱落树枝的现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地球存在着引力。规律是从现象中来,却又不属于现象。它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人类的历史只能是向前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规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如四季的更换,昼夜的交替。

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的,人的意识活动会受到规律的制约。正如战国时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然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且可以被利用的。规律的客观性使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然而,人类的智慧是可以正确认识并加以利用,让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所用。人们拦河筑坝,为的是在雨季时储蓄水,在旱季时为农田灌溉。植树造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性质。人类的伟大在于意识的运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客观现实。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创造性,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最终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

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当初,在世界格局极度动荡的困境下,我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革命先驱毅然做出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决策在多年的考验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探索,作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不断积累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事物,在以后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是自己成为有用之士。

参考文献: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彭国甫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第四篇: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马克思的许多著作是思想史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有充分理由信赖他,遵从他,把他的思想解放事业继续传承下去。

第五篇: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模版)

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

通过本学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经典阐述,不仅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及世界观,也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有了进一步奉献人民的思想更加清晰了,心灵得到了洗涤,认识得到了提高。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各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然而,我深感到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如此之浮浅,其思想之深邃,博大精深,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乃需要一定的“修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绝非我们一直以来被灌输并称之为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基础,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具有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组成部分,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而在其中,处于最深层次的便是它的哲学。要正确判断形势,要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科学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为主要的问题是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思考着这一“人究竟怎么活”的问题。人怎么活,不仅仅是作为动物的人所要生存的问题,而更为多的是作为人所必须思考生活的意义的精神上的问题。当一个人没有精神的时候,他只是活着,而且是仅仅活着而已,也就是一具行尸走肉的躯壳而已。只有精神可以永存于世而不朽, 在我们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犹如亲耳聆听他老人家对于世人的谆谆教导,他就像在昨天刚刚与我们交谈过他的思想和心得。马克思不愧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思想家,居于其他思想家之首。我们不能漠视正是他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在当今之中国,影响最为深刻且深远,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已经影响并且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为了自己的幸福和自由及更为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争取。没有谁敢于否定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毫无瓜葛。这也正是马克思所愿望的那样,自己的思想能够增进人类的福祗,造福全人类。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对于马克思著作的误读误解,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去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我们用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话加以整理,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集中体现在:第

一、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无疑体现了注重发展、推动变革的进步意识。 第

二、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立足现实、现向未来的创新意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即面向诸多可能性的未来,如何使理论的前瞻性避免主观预测。 第

三、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遇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这里既包含着自我批判的反省意识,又包含着不畏权势的唯实精神,体现了彻底的科学态度。我认为社会要进步要更好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勇于和敢于坚持批判精神,拿起批判武器的人士。

马克思主义不是“万金油”,能医治一切社会的病态,也不是仅仅一个“主义”就能搞定一切的。马克思在他用自己的理论指导法国的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中也并未成功,但实践的经验是需要积累和摸索出来的,他很快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次革命宝贵的经验。 国际歌中有一句最为著名的话语“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就只能是自己。马克思也是如此,但有了正确的理论的指导就可以少走弯路,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和未来的理想图景,一步步走下去,最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备用:

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能强行分割开来。马克思讲的是真理,是不朽的,但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思想,阅读他的著作的时候不能断章取义,生吞活剥地去读,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其思想,并标榜自己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来使用。这也是我国历来在应用或解释马克思的著作时候经常犯的一种理解者自认为正确的错误,也是对于马克思的盲目崇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一种被歪曲的思想,一种被误读误解的思想,一种被人为强行阉割的思想,我们有怎么能从中领悟其中的真正思想的精髓呢?并以这种思想作为我们的指导,带领我们航向不明的彼岸,想来都是非常之可怕。

毛主席也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因此学好学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我总以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上,不仅要从态度上要老老实实,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知晓一些名句、个别篇目也不行,必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在内容上要精选精学。特别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开始,逐步延伸到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最终做到突出重点、纲举目张、精而管用。

习近平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学习的时候要逐字逐句的读,应该细细琢磨,反复咀嚼,应用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一切从世界出发,充分考虑现实环境和条件等因素,做到活学活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是由于其对现实的敏锐关注和依赖,使得它呈现出与体系化哲学相当不同的特色,也是其最终能够超越其它哲学的根源所在。因此,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发展,其都不可能脱离开实践而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强烈的实践品格这一特质都不会落伍,其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加丰满。

作为一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一员,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在实践中应该自觉运用这一思想武器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都是我们巨大的思想财富,它的魅力也必将是永恒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只要这个社会还有现实的人的存在,就必定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经典著作,在人类社会的中也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一座高峰。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凝聚着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不仅能使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金钥匙。用通俗的语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哲学是基础。学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掌握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今天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从经典中汲取强大思想力量,把学经典的成果转化为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我们就能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上一篇:煤矿工人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煤矿班组安全建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