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党报思想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列宁在群众与党报的关系、通讯员队伍建设、读者来信研究、群众工作艺术等方面的论述,是党报群众工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列宁党报思想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列宁党报思想分析论文 篇1:

列宁关于如何办好党报党刊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列宁就如何办好党报党刊并使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列宁认为党报党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舆论阵地;党报党刊必须坚持党性、人民性和公开性三个基本原则;要引领党报党刊积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报刊内容要具体且形象生动,报刊的分配要多向基层倾斜并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今做好党报党刊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党报党刊;现实意义

列宁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理论家,同时也是出色的党报党刊编辑者。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年代,列宁充分重视发挥党报党刊对于组织俄国无产阶级、宣传社会主义观点主张以及启发人民革命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列宁把创办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作为建立革命组织的第一步,通过不断努力,不仅使该报的影响力扩展至全国,而且还以其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有效地表达、激起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使该报成为名副其实的“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1]此后,列宁先后还创办或主编了很多党报党刊,如《曙光》、《前进报》、《无产者报》、《新生活报》、《社会民主党人报》以及《真理报》等。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中,列宁就党报党刊应坚持怎么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办好党报党刊等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观点和思想。

一、党报党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指导思想是判断政党性质的一面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办刊方针是无产阶级党报党刊与其他各种刊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在革命早期,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虽然在1898年得以成立,但并没有取得实质上的统一,如何从思想上、组织上实现真正统一以满足革命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就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当时,工人小组林立,小报小刊盛行,各种观点和主张到处传播,思想界状况十分混乱。尤其是各种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思潮通过《工人思想报》、《工人事业》等杂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和攻击,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统一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列宁认为“创办坚持原则的、能够从思想上统一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共同的刊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认为,这是当前运动的迫切要求,是恢复党的活动的必要的准备步骤”。[2]因此,为扫清实现党统一的思想障碍,列宁参与创办的党的机关刊物《火星报》便应运而生。列宁认为,党的机关刊物《火星报》要与各种“经济派”、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等派别和主义划清界限。他明确地指出“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一个形形色色的观点简单堆砌的场所。相反,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3]也就是说作为党的机关报必须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报刊的基本立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如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修正主义,以及彼·司徒卢威等提出的合法马克思主义等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流派和观点。在随后的革命斗争中,列宁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方针贯彻到党创办的机关刊物中,并就此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派别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由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忙于镇压反革命和经济建设,放松了对思想领域的关注。资产阶级及封建残余势力通过出版各种刊物、图书进行唯心主义宣传,乘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肆攻击,以引起思想舆论界的混乱。这一问题引起了苏维埃政权的高度警觉,为了加强思想战线上的斗争,改变苏维埃理论界在批判唯心主义思想言论和反宗教工作方面的软弱无力、战斗性不强的现状,使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1922年创办了旨在为开展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传的哲学和社会经济杂志《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列宁于1922年3月12日写下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这篇充满战斗力量纲领性论著,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该刊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方针,发挥战斗唯物主义精神,有力地揭露、追击各种形形色色“有教养社会”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僧侣主义的有学位的奴仆”的哲学谬论,认清其真实面目、揭穿其唯心主义实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灵魂贯穿于列宁一生创办的各种党报党刊中,同时也正是因为牢牢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使得党报党刊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中能够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保持战斗精神。

二、党报党刊应坚持的三个基本原则

从某种角度来说,原则就是指导思想的具体化。列宁认为,要办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报党刊必须坚持党性、人民性以及公开性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党性原则。所谓党性是指“要求在对事变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4]列宁认为,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报党刊必须予以坚持的首要和基本的原则。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不存在超阶级、超时代的主张和观点,无产阶级报刊反映的必然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必然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在两者之间进行调和就是折中主义的表现。在1905年《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就党的出版物应该堅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和说明。认为党的出版物的原则就是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绝对不是个人的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出版物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报纸应当成为各个党组织的机关报。”[5]在列宁看来,党性原则对于报刊来说就是其观点、思想以及主张等要符合党的基本纲领和策略决议,符合制定的党章以及各国党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经验。这从本质上也就必然要求党报党刊的“日常的宣传和鼓动必须具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性质。党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已经证明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编辑工作。”[6]列宁明确提出要善于将那些缺乏党性,“不完全是纯粹马克思主义的”、“利用党的招牌来鼓吹反党观点的人”[7]清除出党,以避免党从思想上瓦解。同时还要加强党对图书馆、书店和阅览室以及出版物工作的领导和监督,使党性原则贯穿于无产阶级出版事业的全过程。

第二,人民性。人民性原则是指党报党刊要密切联系群众,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贯彻到党报党刊的具体工作中去。党报党刊的人民性体现在其创办过程中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1912年6月,列宁在《选举为期不远了,大家行动起来吧!》一文中,就指出 《涅瓦明星报》、《真理报》这些工人报纸是怎么办起来的呢?是靠成千上万工人募集的几个钱办起来的。在其后《半年工作总结》中还对工人捐款情况作了详细的说明。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会有这些工人报纸的诞生。党报党刊人民性还表现在其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列宁在《工人和<真理报>》文中明确提出了工人报纸是工人的讲坛,强调《真理报》是依靠工人支持而得以成立,应该反映无产阶级阶层觉悟和工人的见解和情绪、选举运动以及工人感兴趣的报道,使报纸成为工人的报纸。《在普列斯尼亚区群众大会上的讲话》中,列宁深刻批判资产阶级报刊的反人民性,认为资产阶级报刊散布谎言和诽谤,毒化人民群众的意识;扼杀工人报刊,不准工人报刊对掠夺性战争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意见,迫害反对战争的人,禁止他们集会。而在苏维埃政权下,俄国出版的工人报刊,是为劳动者服务,捍卫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8]同时,党报党刊的人民性要求要重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在1922年《给维·阿·卡尔宾斯基》的信中,列宁强调作为党报党刊要重视群众的来信和意见,并提出要该报每两个月定期给列宁写信以汇报农民群众的基本情绪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公开原则。在革命初期,列宁就希望能够筹办一份布尔什维克的公开杂志,但是由于反动政权的迫害和打压,不得不经常将报刊工作转到国外或转为地下秘密发行。苏维埃政权成立后,列宁认为作为党报党刊必须坚持公开报道的原则,即“报刊应当成为劳动公社的报刊,也就是说,正是要公开报道资本主义企业的领导人竭力不让群众知道的东西。”[9]这是因为在列宁看来,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在形式上保证了报刊的公开报道,但实际上这种报刊却受资本的支配,只是拿一些政治上的琐事供人们消遣,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以及政治生活中这种资本剥削劳动、压迫贫困人民群众的本质。而社会主义事业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只有通过公开报道,才“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参加解决这些与他们最有切身关系的问题。”[10]其本质还就在于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了解到苏维埃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将这些问题交给群众评判并加以解决。列宁很好地将这一原则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如在1921年《致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信中,列宁就要求相关部门要非常认真地注意我们的经济计划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数字,并且经常把这些情况和数字刊登在《经济生活报》上,以便大家公开地批评和审查。[11]

三、办好党报党刊的现实路径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已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其根本任务也随之从领导人民群众夺取政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党报党刊工作并没有很好地适应这一转变的需要,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还没有改变得符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的要求。”[12]旧的习气和思维方式还顽固地占据着苏维埃党报党刊阵地。面对这一突出现象,列宁认为,在新形势下要办好党报党刊就必须要积极引导党报党刊与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其内容要具体形象以便于群众容易接受,同时要最大限度面向基层群众、服务于基層群众。

第一,党报党刊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革命取得胜利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日益巩固,政治斗争已经变得十分简单、明朗化,虽然还在继续但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作为党报党刊无需要太多的篇幅就能将这种斗争清晰地表达出来且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积极引导党报党刊实现转型,就是“我们应当而且一定要把报刊从发表耸人听闻的消息的工具,从报道政治新闻的普通工具,从驳斥资产阶级谎言的工具,变成在经济上重新教育群众的工具,变成向群众介绍如何按新的方式组织劳动的工具。”[13]列宁提出尤其是要发挥好报刊在组织经济竞赛中的作用,利用党报党刊,使人民群众了解全国各地区、各公社的经济运行状况,再通过公开报道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把“那些不接受整顿自觉纪律和提高劳动生活率的任何号召和要求的企业和村社登上黑榜,把它们或者列为病态企业,要采取特别的办法(特别的措施和法令)把它们整顿好,或者列为受罚企业,把它们关闭,并且应当把它们的工作人员送交人民法庭受审。”[14]列宁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完全可以使报刊的激励、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即鞭策落后者、激励先进者、教育人民群众积极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列宁认为党报党刊的重要作用在于使各个地区和村社之间能够相互了解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能够进行相互比较,并且将那些做的好的地区和村社树立为典范,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人民群众学习好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普遍提高。1920年,在《关于生产宣传的提纲》这一重要文章中就如何着重加强党报党刊的生产宣传问题作了详细阐述。同年12月,还专门发出指示,要求《消息报》、《真理报》以及《贫苦农民报》等更多地改造成生产性比政治性更强的机关报和生产性报纸,加强报刊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内容要具体、形象生动,易于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列宁反对党报党刊使用抽象的语言和方式来谈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事物,也反对长篇空谈以及大而化之的写作方式,明确指出“不是指‘泛泛的’议论,学究式的评述、书生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空话”。而是指“搜集、周密地审核和研究新生活的实际建设中的各种事实。”[15]列宁特别希望党报党刊能够始终坚持用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具体事实和典型事例来教育群众。因此,列宁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取报道的内容和素材:一是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因为“工厂、农村和连队的日常生活,这里创造的新事物最多,这里最需要关心、报道和公众的批评,最需要抨击坏人坏事,号召学习好人好事。”[16]这是列宁坚持党报党刊人民性的最根本体现;二是要重点报道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实行的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新事物。这些新事物是很普通、很质朴、很平凡,但却代表着生气勃勃的共产主义真正的萌芽。如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幼儿园等等这些设施,虽然由资本主义社会创立,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却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得到普遍推广,而且获得完全公益的性质,不再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又如粮食收购、蔬菜业发展、铁路运输、燃料供应等等这些工作是列宁认为最容易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所理解的事物,对于此党报党刊就应该给予更多的报道。三是要使报刊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通俗易懂,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党报党刊是宣传党的主张和教育人民群众的工具,它面对的是千百万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普通人民群众,因此必须使报刊语言表达方式通俗化,采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列宁强调指出的是通俗化,“但决不能庸俗化。不要降低水平迁就落后读者,而要不断地——十分谨慎地、逐渐地——提高这部分读者的水平。”[17]

第三,报刊的分配要向基层倾斜,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报刊完全被资本家所控制,报刊的创立、发行以及运作等整个过程都受资本的左右,广大人民群众一无所有且又缺少知识,因此,出版自由对于普通人民群众来说是虚假的、毫无意义的,人们的阅读权利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列宁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在取得政权后就提出“把造纸厂和印刷厂变成国家的财产,让每一个达到一定人数(如1万人)的公民团体都享有使用相应数量的纸张和相应数量的印刷劳动的同等权利。”[18]这也是列宁为消除资本对出版的控制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政权出版物能够真正服务于民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革命胜利后的俄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纸张缺乏,印刷机器陈旧不堪,厂房遭到毁坏,这就导致报刊的发行难度加大,总数不多。因此,合理分配和严格节约报刊就成了苏维埃政权职能部门一个重要的任务。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样的工作做得并不尽如人意,根据当时“中央出版物发行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党的三种机关报《消息报》、《真理报》、《贫苦农民报》基本上都被中央机关和政府部门占据,而处于一线工作底层人民所分配的报纸极少。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指出,“张贴用的报纸,即给最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报纸,少得惊人。供给首都‘各机关’等等的报纸——大概是由‘苏维埃官僚主义者’(军人和非军人)侵吞和官僚式地使用的——则多得惊人。”[19]列宁认为基层人民群众求知欲强,希望获得文化、新知识,要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就必须保证有书刊可读,因此“必须不断努力做到使报纸和书籍通常只免费分配给各图书馆和阅览室,分配给合理地为全国,为广大工人、士兵农民服务的图书馆网和阅览室网。”[20]使这些报纸能够具体地分发到普通人民群众的手里。只有更多地向基层倾斜,才能使党报党刊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效应实现最大化。

四、列宁党报党刊思想的现实意义

列宁党报党刊的思想是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工作中紧紧围绕如何办好党报党刊这一中心问题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理论总结,其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超越时代局限且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这对于我们今天做好相关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党报党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是党发声的主渠道,也是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主战场。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列宁都十分强调党报党刊的政治属性,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党报党刊的领导和监督。毛泽东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政治家办报”核心思想,并就如何办好党报党刊作了大量的探索。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发展,利益分化趋势日趋明显,社会思潮逐渐活跃,新闻舆论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对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思想整合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一些由党主办的杂志和刊物中出现了很多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和观点,“吃党的饭、砸党的锅”现象时有发生,如某地方日报时事评论员居然公开发表长篇大论的反共反毛言论,甚至还有党内学者公然附和,在党的舆论阵地中唱着反党的论调,使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面临重大挑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1]因此,党报党刊作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就必须旗帜鲜明地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党报的党性、人民性原则体现到党报党刊的实际工作中去,体现到党报党刊的具体内容上来,把“政治家办报”这一核心要义落實好,不得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正能量。

其次,要从政治高度认识到党报党刊的重要性,使其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早在革命的初期,列宁就提出要通过创办无产阶级政治报纸来传播革命思想、表达工人阶级主张,以及进行政治教育以争取更多政治同盟者。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无产阶级越来越赋予党报以更多的组织功能。列宁将报纸的作用比喻成为脚手架的功能,指出要“依靠报纸并通过报纸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个固定的组织,”[22]并使其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组织网,为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提供基础。在列宁的努力下,《火星报》编辑部不仅成为当时党的思想中心而且也成为党的组织中心,为实现党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列宁创建和领导的党的机关报如《前进报》、《真理报》都出色地发挥了这一革命组织功能。列宁强调党报党刊要随着党的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凸显自己不同的职能,在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以后,党报党刊必须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紧迫,作为党报党刊必须牢牢扣住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发挥好价值引导功能和社会力量整合功能,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最后,党报党刊要转变文风,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站在什么样的视角、以什么样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党的观点和主张是考验党报党刊能否办成功的关键环节。在文风上要力戒“假、大、空”,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一定要搞清楚“群众对目的究竟‘关怀’到什么程度,群众对这些目的究竟怀有多大‘热情’。‘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3]从报道内容上来讲,一定要使其内容能够贴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凸显党的观点和理论主张,加强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力度,善于从平民视角来分析当前的一些重大事件。善于开展调查实践,多用事实说话,增强报道的说服力。从报道方式上来说要由一元转向多元。改变传统办报模式,不断调整和转换办报的思路和方式,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高科技传播手段,以更加快捷、便利、经济节约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需要,从而能够更普遍地掌握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语言表达方式上来看,要注重灵活运用语言艺术。语言艺术、语言风格至关重要。要改变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语言风格,提倡个性化、有鲜明特色的用语模式,力戒呆板、模式化的报道,使报道更加新鲜、活泼、生动,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易于理解、接受。

参考文献:

[1][22]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8.

[2][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6、316.

[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3.

[5][7]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94、95.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9.

[8][9][10][13][1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4、136、138、137、138.

[11]列宁全集:第5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40-141.

[12][15][16]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1、92、93.

[17][19][20]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33、335-336.

[18]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7.

[21]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 2016-02-20(01).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责任编辑:卫令海)

作者:姚元军

列宁党报思想分析论文 篇2:

列宁的党报群众观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列宁在群众与党报的关系、通讯员队伍建设、读者来信研究、群众工作艺术等方面的论述,是党报群众工作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我国党报应充分认识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思路,使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中抢占先机;自觉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艺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质量;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增强党报服务群众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列宁;党报;群众观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新闻传播思想,他对党报群众工作有较系统的论述。列宁在20多年中,指导创办和编辑过约40种报纸和杂志,其中多数在国外出版。为了及时而准确地了解国内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他特别关注党报的群众工作,注意与国内的广大报刊通讯员建立联系。十月革命后,他依然十分关注党和苏维埃报刊的群众工作,经常要求各报提供这方面的工作情况和具体的读者来信,通过这条途径了解基层的情绪。列宁关于党报群众工作的论述,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

列宁不仅有丰富的党报群众工作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党报群众工作思想。具体而言,列宁对党报群众工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人民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工人和(真理报)》(1912年9月11日)一文中,列宁高度评价了工人群众对办好党报所起的积极作用,认为,正是由于工人积极捐款、提供材料、参与讨论、为报纸宣传,报纸才得以生存,因此报纸应进一步反映工人生活,关注工人关心的话题,发表工人的言论。在《给同志们的信》(1904年11月29日)中,他指出,最好“让工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给我们写稿,可以写各种各样的问题。尽量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感兴趣的问题和工作情况。没有这种材料,社会民主党机关报就一文不值,我们也不配称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列宁认为,党的报刊要把争取最大多数的读者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在《致(真理报)编辑部》(1913年6月16日)的一封信中谈到,“现在主要的是不要忘记,我们应当为争取达到10万读者而奋斗。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危险是失去广大读者,失去争取读者的阵地”。

第二,系统阐述通讯员队伍建设。列宁认为,党报需要几千个非专门著作家的工作人员,即通讯员和推销代办员,通过这些人同广大读者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是报纸工作的基础。他在《给同志们的信》中写到:“要把机关报办得生动活泼,生气勃勃,有5个负责领导和经常写作的著作家,就需要500个、5000个非著作家撰稿人。”列宁还提出了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他要求“所有社会民主党人都应该为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工作。我们要求所有的人,特别是工人,给我们写通信稿”。

他十分重视通讯员的培养,在创办《火星报》期间,他曾用近一年时间在国内挑选优秀工人做通讯员,并对他们进行政治和业务训练。他主办的报纸上,1/3以上的文章是通讯员写的。对通讯员的作用和地位他给予充分肯定,在悼念《火星报》通讯员巴布什金的文章《伊万·瓦西里耶维奇·巴布什金》(1910年12月18日)中,列宁写到:“在伊万,瓦西里耶维奇被捕以前,《火星报》从来没有感觉到纯粹工人通讯稿稿源的不足。”他评价巴布什金是“《火星报》最热心的通讯员和最热烈的拥护者”。

主张正确处理通讯员和编辑部之间的关系,通讯员与编辑部之间不是简单的写稿和采用的关系,通讯员和党务工作者要与报刊编辑交流思想,反映人们的情绪和平常的生活,反映他们对运动的不满、疑虑、需求。在《同读者谈话摘录》(1905年9月27日)中,他指出:“没有这种同实际工作者的交换意见,国外报纸的编辑部就永远不可能真正代表全党的呼声。”

为了能够了解真实情况,他要求各级党组织让通讯员直接同编辑部通信。在《给(经济生活报)编辑部的信》(1921年9月1日)中,列宁建议建立地方通讯员网、吸收党员和非党员参与报纸工作、多刊登来自基层的通讯、出版重大经济问题的分析专刊。1921年以后,列宁把建立党的和非党的地方通讯员网,规定为社会主义报纸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

列宁认为,编辑部要认真对待通讯员的来稿,在《致(真理报)编辑部》(1912年7月28日)的信中,他谈到了对通讯员来稿的反馈问题:“一般来说。对没有采用的文章通知一下,也是应该的吧。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为字纸篓’写稿,就是说,写了文章被扔掉,是非常令人不愉快的。未采用的文章应该退还。”在稿件编辑处理过程中,重要观点应该征求作者意见,在给党报通讯员的信《致达·梁赞诺夫》(1901年2月5日)中,列宁写到:“说到删节,那是我们做的。当然,对于作者的实质性的重要观点,事前如不征得他的同意,我们并不认为有权做任何改动。”

通讯员写稿是要给报酬的,在《致高尔基》(1912年10月27日)的信中,列宁写到:“如果所有替工人报纸工作的人都开始多少得到一些报酬,那有什么坏处呢?”为了保持与通讯员的密切联系,编辑部应当及时地而不是拖延地付给撰稿人稿酬,在1913年6月16日《致(真理报)编辑部》的信中,列宁为一位叫尤,加的通讯员得不到稿费准备不再写稿而批评了《真理报》编辑部,他说:“他那篇有关阿列克先科的文章好极了。这位作者无疑能够经常提供这样的文章。可是你们不付稿酬给他,这太不象话!!失去撰稿人,无论对《真理报》还是《启蒙》杂志都寸步难行。因此,我坚决地主张,你们立即作出决定,每月付给尤。加75卢布。对报纸和杂志的固定撰稿人来说,这是最起码的。”为了吸引通讯员来稿,列宁主张提高稿费标准,在《致(涅瓦明星报)编辑部》的信中,他写到:“每行字2戈比的稿费是找不到通讯员的。”

在谈及通讯员的职责时,列宁认为通讯员能够实现对不良风气的有效监督。十月革命后,列宁特别重视通过报刊通讯员揭露党和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主义和各种怠工、腐败现象,即通过通讯员一定程度上实现群众监督。他认为这是通讯员的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

为有利于通讯员正常开展工作,列宁要求党的地方组织不得干预通讯员与报刊编辑部的直接联系和所形成的特殊关系。通讯员所在的党组织(这是指没有取得政权前)和所工作的单位(这是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干预通讯员与报刊编辑部通信,逐渐形成传统。他在《给同志们的信》(1904年11月29日)中指出:“我们想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不要让通信工作只是由委员会和只是由秘书掌管。没有比这种垄断更有害的了。在行动、决策方面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一般互通消息和通信方面统一却是非常不正确的。”

第三,重视对读者来信的分析研究。列宁在报刊活动中用大量时间阅读和回复读者来信,一些来信经常反复读,有的刊登在报纸上。在《致维·卡尔宾斯基》(1922年1月26日,卡尔宾斯基系《贫苦农民报》副主编)的信里,他要求卡尔宾斯基简单回答如下问题:“《贫苦农民报》接到多少封农民来信?在这些信中有什么重要的(特别重要的)和新鲜的东西?情绪如何?迫切问题是什么?能否每两个月给我写一封这样的信(下一次是1922年3月15日)?”从此,分析读者来信,成为社会主义报纸群众工作的又一项基本内容。

第四,重视报纸对广大群众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在《从何着手》(1901年5月)一文中,列宁写到:“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为了更好地鼓动和引导读者,列宁主张报刊的语言要通俗而不是庸俗,在《评(自由)杂志》(1901年秋)一文中,他写到:“庸俗化和哗众取宠绝非通俗化。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深入地思考、深入地研究,他们从最简单、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的推论和恰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材料的主要结论。”

第五,讲究党报群众工作的艺术。列宁认为,党报群众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工作艺术。一方面,党报编辑、记者要善于同群众交朋友。当《火星报》在伦敦出版时,他特别注意在报纸上寻找工人区举行集会的启事,到那里参加工人的活动。每当有通讯员来到编辑部,他经常留他们住几天,同他们进行长谈。他与许多报纸通讯员成为非常知心的朋友。列宁还要求党的宣传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宣传对象,他指出:必须学会特别耐心地慎重地对待群众,以便了解每个阶层、行业群众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使报纸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他要求报纸改变作风,少谈些空论,多接近些生活,多注意工农群众怎样在日常工作中实际地建设新事物。十月革命后,他多次写介绍信,把一批又一批来自最基层的群众介绍到《消息报》或《真理报》,从而把群众工作直接送到了报纸编辑部。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党的优良作风。群众工作一直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群众工作搞得好,对其他各项工作有促进作用,而且群众工作本身就与其他各项工作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前,群众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而党报则应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如果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到其他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度层面、政策层面等方面的因素外,群众工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而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问题上,新闻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又尤其重要。《决定》明确提出:“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实质上是对新闻媒体群众工作的具体要求。

党报作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群众工作中扮演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这是由党报的性质和当前的传媒环境决定的。党报是各级党委的机关报,是党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种性质要求党报既要及时准确地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及时正确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如何使党的政策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如何使人民群众的情况成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这里面除了看宣传艺术方面的功底外,更要看群众工作的功底。

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宣传质量高低和宣传效果的优劣,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报的生存发展。’如果群众:工作做不好,党报也就会失去群众基础,缺乏群众支持,群众远离党报,党报的新闻宣传就成了孤芳自赏,自然也就谈不上对群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党报群众:工作做不好,读者批量流失,势必给在报业改革中面临困难的党报的生存带来威胁。

相对于非党报和其他类别的媒体来说,党报搞群众工作有自身的资源优势。一是权威性优势。机关报的身份决定了党报比其他报刊在信息发布、政策诠释、舆论监督等方面更具有权威性,而这些又是与群众工作密切相关的。群众评判党报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看说话算不算数,有多大作用,而党报比非党报对群众来说在很多方面都更有效,这是群众信赖党报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公信力优势。与市场类媒体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凶杀新闻、明星绯闻泛滥成灾不同的是,党报在新闻内容方面一直比较纯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有较高的公信度,可信是人民群众对党报的基本评价。三是人才资源优势。与市场类媒体编辑记者流动性强不同的是,党报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新闻人才,这些人才无论对于搞群众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四是群众工作经验优势。与市场类媒体一味抢新闻、找卖点、寻轰动不同的是,党报一直比较重视群众工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很多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列宁党报群众观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今天的党报不能简单照搬,必须结合当前我国的社会实际和党报群众工作的实际,对其进行合理地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具体来说,各级党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继承并发展列宁的党报群众观。

第一,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党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又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党报工作应该实现既让领导满意又让群众满意,可是一些党报不太重视后一个满意,具体表现为:内容上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多,而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的内容少;宣传各部门各行业成绩的专版专页多,而有深度的问题报道和反思性报道少;硬梆梆的政策法规条文多,而群众真正需要的实用信息少,党报的服务功能被弱化;歌功颂德多,而批评报道少,人情摆在了群众利益和新闻价值之上,很多有价值的批评报道没法开展,党报的舆论监督功能被异化。党报脱离群众的结果是群众疏远党报,不少党报市场发行打不开局面,自费订阅量严重下滑,影响力越来越小。失去读者被列宁当成“最大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党报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因此,服务群众、争取读者,是党报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就出台了改进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有关规定,为党报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我们应该用好用足政策,使党报内容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党报服务群众,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群众也应讲究方式方法:民生新闻是党报应该重点做的,党报

民生新闻应有别于都市报民生新闻的支离破碎,在追求民生新闻的实用性、服务性和普遍价值上下工夫;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优势,要通过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来提高党报的公信力;对于“规定动作”的报道,要善于把硬新闻软化,要从群众利益的角度挖掘新闻价值,使其权威性、指导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对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报纸应该重点关注,必要时可以在 版面上组织策划;对于群众反映的一般政策性问题,具有普遍意义的能见报的就见报,不能见报的要么及时回复群众,要么转有关部门解决;对于通过媒体监督和协调有关部门不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可通过内参的形式向有关领导专题汇报;经常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舆情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大力拓展服务群众的网络渠道,实行报网互动,把报纸刊登不了又适合公开发表的稿件在网络上刊发,在论坛、记者博客、热线邮箱等开设记者答疑专栏,等等。

第二,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思路,使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中抢占先机。新闻竞争在很大层面上是新闻源的竞争,与都市报24小时新闻热线、有奖征集新闻线索、重奖新闻线人等竞争手段相比,党报在新闻源竞争上还显得乏力。而党报传统的通讯员队伍建设又出现松懈,具体表现为:有的报社撤销了通联部,放松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有的报社削减了通讯员发稿的版面,通讯员稿件很难见报;有的报社记者随意在通讯员稿件前面加上自己的名字,或者据为自有,严重挫伤了通讯员的积极性等。虽然还不能简单地说这些举动对党报群众工作有多大危害,但一些党报至今没有创新通讯员队伍建设的思路却是事实。列宁曾就通讯员队伍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虽然这些观点在今天的党报群众工作中并不完全实用,但是他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值得肯定。在中心城市新闻源的竞争中,党报不敌都市报,但是党报正好可以利用通讯员网吧触角伸到周边城镇和广大农村,在抢占新闻源的同时,也使党报离群众更近。尽快恢复和完善通讯员网络依然是当前党报群众工作的重要一环,以“报社——通讯员——广大群众”为架构,形成一支扎根基层、快速反应的业余报道队伍;要大胆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开通基层群众提供信息的电子邮箱、短信平台和通讯员远程登录报社采编系统的网络平台等;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电子刊物等形式加强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确立通讯员采访条件、相关待遇等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竞争机制,激发通讯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自觉树立“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积极改进党报群众工作艺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质量。搞群众工作随时都要和群众打交道,列宁不仅善于同群众打交道,而且很乐于同群众交朋友,这一点很值得今天的党报工作者学习。我们要搞好群众工作就应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身边去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帮助群众,而不是整天呆在办公室、目光锁定大都市;对于群众的来信来电来访,要热情接待和认真处理;对于怨气比较大的群众,要做好情绪的疏导和政策的解释工作;要谦虚地向群众学习,以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胡锦涛讲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也是对党报群众工作的要求,群众始终是群众工作的中心,要把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党报群众工作者的自觉要求。

第四,深入细致地研究群众,增强党报服务群众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研究群众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使党报群众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研究群众的渠道很多,列宁不仅在报刊活动中用大量时间阅读、分析和回复读者来信,还要求党报工作者要对群众来信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而当前一些党报,要么是读者来信长期积压处理不及时,要么是有关人员简单看看之后对那些“不入法眼”的信件或扔垃圾箱或向有关部门一转了之,能静下心来研究读者来信的少之又少。研究群众,除了读者来信之外,也要对读者来电来访进行研究,还要研究当前群众阶级阶层构成和分化的新特点,更要研究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新需求,要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党报群众工作是关系社会各项工作和党报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宁党报群众观内涵十分丰富,我们要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和当前党报群众工作的实际,对其进行合理的借鉴和创造性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郑良勤)

作者:张春林

列宁党报思想分析论文 篇3:

试论列宁党报理论中的几点重要原则

摘要:列宁作为苏联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袖,就报刊工作问题发表了大量有独创性的见解。他的党报理论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思想的发展,也对我国报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指导。本文从列宁报刊思想入手,着重探讨了列宁党报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几点观点,分析其优势与不足,进而借鉴列宁的报刊思想讨论党报发展变革中的有益方面。

关键词:列宁 党报理论

总结反思

一、列宁的党报理论概述

(一)产生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产阶级革命中心逐渐转移到俄国,社会主义民主思潮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并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争取合法权益。就在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其内部思想上的分离和组织上的涣散状况却十分棘手。此时,列宁清醒地看到,在落后的俄国,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分散的工人运动迫切需要一个组织能将地方性的力量联合起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列宁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创办一份全俄政治性机关报。列宁于1900年12月创办的《火星报》作为全俄第一张政治报纸,为统一思想和建党大业准备了先决条件。同时,列宁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也逐渐走向成熟。

(二)列宁党报理论中的重要原则

1.党性原则思想

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列宁系统阐述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在党报要坚持党性这一问题上给予了坚定的回答。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和集中表现,共产党人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理论就是:消灭私有制。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把“党性”的概念描述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性、集中统一的严密的组织性和铁的纪律性。

对于党报,列宁提倡将一切党的出版物置于党的组织和管理之下,在组织上属于党,听党的指挥。党的报刊是党事业的一部分,党报工作者也应当站在党的立场上为人民服务,具有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弘扬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新闻观。

2.新闻出版自由思想

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十月革命之前,列宁将写作事业分为两类:一种是被亚洲式的书报检查制度和欧洲资产阶级玷污的写作事业;一种是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写作天地。因而,当书报检查制度取消之后,列宁是欣慰和赞成的,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进步,是新闻自由真正到来的先兆。然而,历经十月革命后,列宁看到仅仅取消书报检查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劳动者依然没有真正自由,阶级性的严格分化依然存在。此时,列宁认识到新闻自由应当是相对的,为了实现真正的出版自由,维护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应当剥夺资本家的出版权,同时对广告实行垄断,彻底摧毁资本家利用报刊发财的基础。

3.报刊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列宁始终重视经济建设。在俄国军事和政治斗争为主的形势下,列宁始终把生产建设作为始终追求的工作重心。在此基础上,列宁提出“报刊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这一思想,即报刊要成为宣传优良、抨击黑恶的阵地,在日常报道中对人民进行经济教育,使得民众在报刊所宣传思想的指引下积极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加强组织。这一点也是列宁在夺得无产阶级政权后,对于马恩新闻思想的反思和补充。

二、对列宁党报理论的总结和反思

(一)列宁党报理论中值得借鉴的三方面

第一,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主要问题,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列宁在《火星报》编辑部声明的开篇中便提到“我们正处在俄国工人运动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历史上极端重要的时刻”。一方面,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思潮蓬勃发展,工人阶级独立运动也呈现星火燎原的态势,地方性社会主义小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另一方面,列宁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运动的“手工业性质”即运动的分散状态是目前的最大特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这样的形势下,列宁创办《火星报》并坚定不移地贯彻党报的党性原则,将报刊的主导权牢牢把握在党的手中,这样能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方便组织的上传下达,也能防止敌对势力的侵入。

第二,在原则不动摇的情况下倡导自由办报,提出新闻自由是有条件、有限度的自由。列宁办报是在有明确的思想指导前提下的,他坚定地要求与其他派别划清界限,不是否定其他思想,而是用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即确立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在这个原则下,列宁也鼓励“全体俄国同志把我们的出版物看做自己的机关刊物”,给各地的每个小组都提供介绍自身经验、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并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小组参与到全俄的无产阶级运动之中,更加紧密地团结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是属于绝大多数人的,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自由是属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

第三,把经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让党报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点是列宁报刊思想中的创新,也是对无产阶级报刊提出的新要求。马恩时期,虽然无产阶级有过夺取政权的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因而马恩理论中,较少有无产阶级政权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作为俄国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人,面临俄国落后的国情和危机,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将党报和经济建设相结合,就是在思想上指引劳动实践,就是将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二)对列宁党报理论的反思

列宁党报理论的形成是特殊历史时期和马恩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来看,其中不免有不足之处。一方面,列宁过于强调政党对党刊的控制,十分重视党报的党性,这样会使得党报死板、缺乏批判和自我批判。党报是宣传阵地,更是党自我修正、自我监督的明镜,要给予报纸一定自由,才能使得党报长久发展,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列宁完全剥夺了资产阶级的新闻出版自由,对广告施行国家垄断,这样的政策有些偏激。即使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被打倒,但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来说,不可能一步跨进社会主义。对各个阶级的态度应当是明确的,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应当是循序渐进的。在新闻事业上来看,适当给资产阶级一些生存空间,国家相对放宽把持,有助于经济的复苏和恢复,有助于彻底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列宁.怎么办[A].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第二单元)[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A].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第二单元)[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

[4]《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火星报》编辑部声明[A].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第二单元)[C].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责编 张翼翔)

作者:李奥娜

上一篇:高速铁路工程造价论文下一篇:教学媒体综合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