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2024-05-0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通用6篇)

篇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第一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二、辨析题

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3、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参考答案:

二、辨析题

1、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

这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的一句话,原句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句话体现了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关系,因而是正确的。(2分)一方面环境创造人,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内化为自我。(或答客体主体化的过程)(2分)另一方面人也创造环境,人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和客体化,把人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物化在客观对象上,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或答主体客体化的过程)(2分)

在现实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改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它们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统一。(2分)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对人自身的改造,总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并行发展的。(2分)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时,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观点。(1分)所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指思维的内容与思维所反映对象的关系问题。(1分)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思维能否反映客观对象及如何反映客观对象,这是人的认识能力及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问题;(1分)其二是思维内容是否符合客观对象,这是认识的检验标准问题。(1分)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或是否认思维的内容与思维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或是否认了真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问题和真理的检验问题,因而是错误的。(1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而要证明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人的主观范围内是得并不到证明的,同样,客观事物也不会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正确。(1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因为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1分)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1分)所以,“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或答人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

3、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这是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1分)他认为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这种“类”的意识。这种“类”的本质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理性、意志、心。(1分)正是这些“普遍性”潜藏于人的心中,无声无息地把孤立的人类个体“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类”。(1分)这纯粹是从自然的、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1分)针对费尔巴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分)这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两层涵义:一是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的,特别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1分)二是总是处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从事活动的人。(1分)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生活其中的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1分)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只有把人放在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1分)社会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1分)

第六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二、辨析题

1、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

2、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3、分配就是产品的分配,并且由生产决定。

参考答案:

二、辨析题

1、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2分)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社会中进行的。(2分)任何进行生产的个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之中,同其他个人彼此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才能进行生产。(2分)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无法进行生产,从而也就无法作为人而生产下去。(2分)因此,无视或抹杀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把生产理解为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的生产,把单个的孤立的个人当作出发点的观点是错误的。(2分)

2、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

正确。(1分)这个命题表明,要认识人,就必须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分析,(1分)而不能脱离社会和国家来抽象地考察人。(1分)同时它也表明社会性是人的重要属性。(1分)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分)(只答“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1分)即使人天生不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1分)资产经济学家所说的“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是一种虚构,是根本不存在的,(1分)实质上是指摆脱了封建制度的资本家。(1分)“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较为正确地洞见了人的社会历史性,是人的自我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1分)

3、分配就是产品的分配,并且由生产决定。

不完全正确。(1分)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1分)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1分)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并决定产品的分配,(1分)但生产要素的分配本身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决定于生产方式。(1分)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1分)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1分)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1分)就对象而言,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1分)尽管历史上存在分配先于生产的情况,但归根结底是包含在生产之中,并由生产决定的。(1分)

第七章 《共产党宣言》

二、辨析题:

1、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2、“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3、“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阶级。”

4、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1、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劳动。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动起来。也就是说,资本的运动必须有雇佣劳动的存在。因此,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改变的恰恰是财产的社会性质。消除的是它的阶级性质。

2、“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到,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所以,在分析这个判断的时候,要注意到这个判断得出的背景。

这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娴熟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在否定过去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质变的崭新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也没有用以剥削和压迫的工具,诸如宗教和所谓的永恒真理等等。这个社会的存在就是建立在对过去的剥削压迫的斗争和否定的基础上的。

3、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革命的阶级。”

这个问题要运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工具来分析:首先,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

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其次,中间等级,即小手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等。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只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生存。他们是保守的。;再次,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被卷入到革命运动中来。但是,他们本身还是很容易被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这个命题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包含了一下含义:其一,废除先前的所有制,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比如说在资产阶级所有制之前的封建所有制也被资产阶级所有制所取代)。其二,共产主义废除的资产阶级所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这是共产主义的特殊性所在。其三,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了资产阶级所有制,也就从根本上消灭了长期存在的私有制。其四,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产主义决不是要废除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

三、材料分析题:

1、“但是,有人会说,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保持着。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相矛盾的。”

(1)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和分析上述材料包含的基本观点。(8分)

上述材料包含了主要包含了两大方面的内容:其一,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宗教、道德等等观念在历史发展中会不断改变,但是宗教和政治、法等却始终保持本色未变,而且还存在永恒的东西,诸如自由、正义等等。这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其二,共产主义就是要彻底打破这些,打破这些所谓永恒的东西,因为,共产主义是和当今全部的历史发展相矛盾的。为何是矛盾的呢,因为,共产主义不是去修修补补,而是要革新,是要废除这些所谓的永恒的道德和宗教,也要废除所谓永恒的真理。

(2)对上述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行评述。(12分)

对于上述材料的基本观点进行评述,首先要明白这段材料是出自共产党宣言中。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了深刻的理论论证。从产主义是同过去历史发展相矛盾的,原因就在于以下方面;其一,因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而且剥削和压迫是其共同的特点,所以,就不会存在什么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其二,各个社会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也就是所谓永恒的东西,这些只有在阶级对立消失的时候才能完全消失;其三,共产主义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也是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现最彻底的决裂。

2、“因此,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可是,以往的社会主义同这种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不相容的,正如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辩证法和近代自然科学不相容一样。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它只能简单地把它当作坏东西抛弃掉。它越是激烈地反对同这种生产方式密不可分的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越是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是怎么回事,它是怎样产生的。

但是,问题在于:一方面应当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联系和它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必然性,从而说明它灭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应当揭露这种生产方式的一直还隐蔽着的内在性质。这已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完成了。已经证明,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仍然比他为这种劳动力付出的多;这种剩余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这样就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生产的过程。”

(1)简要总结并评析上述材料反映的主要论点。(12分)

这段材料主要观点是:一,指出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的产物。二,社会主义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三,以往的社会主义虽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四,剩余价值的发现揭露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隐蔽着的内在性质。

这段材料中,恩格斯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的分析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对于资本主义内在基本矛盾性质的发现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即对剩余劳动的发现以及资本秘密的揭示。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恩格斯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即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不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只有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规律才能科学地分析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过程,才能认清楚社会主义的性质、目标和前途。

(2)结合材料,简要评析“两大发现”的意义。(8分)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规律这两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斗争的过程。而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使得人们科学认识人类的发展规律。认识到阶级斗争对于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巨大作用。;剩余价值规律作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工具。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资本主义发展这个特殊阶段的成功运用。它有力地揭示了资本的秘密,使无产阶级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解放的道路和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篇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①《提纲》首次第一次提出了新世界观的根本观点——科学的实践观点。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

②《提纲》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③《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已经彻底摆脱了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标志着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已经产生。

2.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的根本缺陷是什么?马克思是如何批判的? 费尔巴哈所看到的只是人的生物本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的人。他对人的本质的这种理解只是简单地区分了人与动物。这种理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抹杀了人的社会性,否认了人与人的阶级差别,是抽象的人性论。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同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是说费尔巴哈脱离人的社会性,从单个人中抽象出人的共性,如理性、意志、情感、欲望、爱等,以为这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这样只能够把人与动物开来,而无法对人与人进行区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随着规定他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提出和回答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以往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以往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都是意识。点明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包括二个层次:(1)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是现实的个人;(2)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他们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阐述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社会历史观区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是生产实践,而生产实践又是在一定的交往关系中进行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有关论述和其他马列主义文献的有关精神,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

首先,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一般来说,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志趣以及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发展。

其次,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人的才能和个性可以得到自由的发展,人们能够主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

再次,共产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才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面发展其才能和个性的条件,人类总体的发展与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发展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才真正趋于一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不仅包括为了人、尊重人,依靠人,还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为人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如何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

首先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资产阶级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其次,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的论断。既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自己准备也了崛墓人,那么,马克思恩格斯自然地得出了一个结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两个不可避免”的论断。

6.马克思恩格斯预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联合体”就是指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马克思用来指代共产主义社会中代替国家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在那里,没有阶级差别、没有阶级对立,既没有资产阶级也没有无产阶级,只有自由人,只有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

7.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论述,简述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结构。

马克思从作为社会历史前提和基础的物质生产出发,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并从两者的统一中揭示社会经济形态的一般结构。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意思是说,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三个领域,它们之间既相独立、自成系统,又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即社会经济结构。具体构成是这样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中的政治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政治结构,思想上层建筑构成社会意识结构。

8.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运用‚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现状。

马克思关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深刻体现了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社会的发展遵循着自身的客观规律,决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两个必然”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在时间上的前后继起性。而“两个决不会”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性,当条件不成熟代替就不可能发生。同时,“两个决不会”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力还有发展空间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空间上会并存。我们既要从时间上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继起性,又要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上看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并存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并不是永恒的,从发展的规律来讲,资本主义是旧的生产关系,它的基本矛盾在其内部是不可克服的,所以,它的灭亡最终不可避免的。而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虽然目前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它是正处于上升时期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9.怎样理解《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理论发现,一个是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另一个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这两个伟大的理论发现,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最集中的体现。《资本论》不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之作。《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其精湛的见解,具有多种学科阅读和研究价值。

现实意义:学习《资本论》,有助于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有助于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10.马克思为什么要把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劳动过程;第二个层次是价值形成过程;第三个层次是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这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样适用。考察商品价值形成过程,必先计算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研究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必须先研究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必须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马克思把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

1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它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前提;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难以理解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重要原理,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坚实的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从空想变为科学;如果没有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就会失去理论的归宿,就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革命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也不可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规定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可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1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括号内简答时可以

不要)

自由和必然是揭示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

(1)自由依存于规律。它是不依赖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自由不是脱离必然的主观任意的活动。

(2)必然可以转化为自由。人们通过实践认识和掌握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使“盲目的必然性”转化为“为我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成为必然的主人。

(3)自由在于对客观规律的运用。人只有认识了必然和规律,并利用必然和规律去对世界进行改造,就能够获得自由。(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很难,而有的人却觉得很简单。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会者就是掌握了规律,所以就简单,而没有掌握规律,就不会,就难。)

(4)实践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基础。认识必然、获得自由是离不开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离开实践既不能正确理解自由本身,也不能真正把握必然和自由的辩证转化。

(5)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认识和实践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那么自由也一定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获得自由不是一次性的,一下子获得的,而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13.(什么是“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如何理解‚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且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私有财产都将不存在了,这时无产阶级就会自行消亡,而国家也随之消亡。

阶级随着生产力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消失。

公有制的实行,不仅将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且将实现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公有制的实行,使生产力将得到空前的解放,人类的生存问题将得到根本的解决,人们将摆脱自然规律的束缚和控制,并熟练地运用自然规律,使其服从于人的支配。当然,这一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直到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人类真正熟练地掌握自然规律,摆脱其束缚为止。这时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在认识上,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认

识而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并自觉依照这一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种社会状态。在社会历史中,必然王国指人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和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自己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摆脱了盲目性,能够自觉地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

14.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了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坚持了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社会主义真正获得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5.学习《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何指导意义?

《发展》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发展》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特别指出,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新变化,如垄断组织和国有化的出现,不过都是资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占有形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今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经济运行方式以及分配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没有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实际上还深化和扩展了这些矛盾,比如,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得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积聚和扩大;金融资本的疯狂逐利和盲目放贷引发了巨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新的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16.联系实际,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到底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否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过程可表现为从基本适合到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实质。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7.如何理解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 列宁关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思想理论斗争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等基本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理论为实践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正确理论对实践和事物的未来发展具有预见作用。正确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革命理论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意义,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轻视和否定理论是极其有害的。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广大群众,实现各个历史时期提出的任务。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重视理论的学习。我们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18.联系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灌输的作用,在整个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党始终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宣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行动指南,明确在当前形势下以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来统一思想、认识、行动等等,都是对灌输论的贡献和发展。

灌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灌输论的提出是思想斗争的客观实际所决定的,其实质就在于要不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要不要马克思主义指导,要不要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当前,我们仍然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在突出灌输的强制性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灌输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以求使这一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下来,使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巨大威力,这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又伟大的任务。

2.简述列宁‚灌输‛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灌输‛就是将人们头脑中不可能自发形成的政治观念和主义信仰引入人们的意识并不断提高对其的认知水平。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产生工联主义意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必须靠有教养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到工人阶级头脑中去。

列宁关于‚灌输‛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列宁认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政治意识灌输的主体应该是社会民主党和自己世界观经过改造的知识分子。把无产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的客体。

现实意义:

1、坚持列宁的灌输理论,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坚持和发展列宁的灌输理论,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3、坚持列宁的灌输理论,能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人民群众理解和贯彻党的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19.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又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这一论断,是列宁对辩证法十六要素的概括和总结。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这就点明了全文的主题,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在这里,“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指的就是对立统一,对立面的既对立又统一。这是列宁在总结哲学史上已有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对辩证法的实质所作的科学概括,它表明,光说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是不够的,还要对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加以认识,才能真正把握辩证法的实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

★20.怎样认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阐明了三层意思,以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第一,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条近似于螺旋形曲线;第二,认识曲线的任何一段都可能被片面地夸大成为独立的完整的直线,从而产生唯心主义。也就是说,如果把曲线变成直线,原来唯物主义的,就会成为唯心主义。第三,列宁得出结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总之,脱离辩证法就不会有科学的认识论,要克服唯心主义,就必须自觉地把

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反之,形而上学地看待人的认识,搞直线性、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列宁指出,一旦人们被引入了唯心主义、僧侣主义,“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说唯心主义的不仅有认识论根源,还有阶级根源,即它总是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一致,因而能成为统治阶级的需要,为统治阶级所巩固。

★21.简述‚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认识就是不断的否定,新的认识对旧的认识的否定、继承和发展,在更高阶段上对旧的东西的重复,是连续不断的矛盾运动。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作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具有无比丰富的内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懂得辩证法,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应用于认识的发展过程。可见,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脱离辩证法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列宁认为,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服从同样的辩证法规律,辩证法是人类的认识所固有的,这就是辩证法与认识论的一致。因而也就可以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观点。

辩证法就是认识论,认识论离不开辩证法,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今天我们学习它,对于端正思想路线,改进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区别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

为什么说抓住对立统一规律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这个论断是由列宁提出来的。其内涵是:(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实质。所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所以,联系就是矛盾,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说明事物的联系,了解联系的内容和本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区别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标志。辩证法是永恒发展的科学,只有从对立统一中,才能了解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本内容和实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区别开来。

(3)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把握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唯物辩证法是由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若干范畴所组成。只要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指导,其他规律和范畴便可获得深刻的解释和正确的规定。

综上所述,对立统一规律对于唯物辩证法具有根本性意义。抓住对立统一规律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22.列宁指出:‚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怎样理解马克思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作为统一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是把它们三者作为统一的科学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尽管方法具有不同的方面或作用,但是它总是作为整体,作为认识、研究某个对象的统一方法来运用的。①列宁曾经指出,《资本论》中的经济范畴的运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而这个逻辑进程正是和人类认识经济现象的进程相一致的。②同时,《资本论》中的逻辑和辩证法也是一致的。概念的运动是对客观世界运动的反映。③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④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统一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资本论》中,而且具有普遍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法是关于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作为关于人类认识的规律的科学就是认识论;它作为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就是辩证逻辑。所以,在辩证唯物主义中,辩证法、逻辑学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是一致的,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同一的。

23.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如何‚把国家资本主义变成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管理之下的和公有制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阶级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无产阶级能够加以限制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包括四种形式:第一,租让制。第二,合作制。第三,代购代销制。第四,租借制。

我们要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逐步的将国家资本主义这种经济形式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们控制的公有制形式。

2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中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这是辩证法表示同一系统中同等关系的重要范畴。个别包含着一般,必然具有一般的特性;一般作为共性,是个别的抽象,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和体现出来。

①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事物)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即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③个别包括一般,一般不能完全包括个别。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④一般和个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于不同的层次和范围)。

25.联系实际谈谈《论我国革命》的现实指导意义。

《论我国革命》阐明了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辩证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一是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我国革命》提出“先革命再发展”的理论,这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论我国革命》阐明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三是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列宁指出,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革命胜利后,必须充分发挥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来发展。并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这一制度。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应当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必须进行‚灌输‛的原理。

这是因为:

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自发进行的,物质、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改革事业,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自觉进行的伟大实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这些都为人民群众思想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社会主义思想仍然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因为,社会主义思想同任何科学的思想理论一样,是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因此,“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本性则决定了坚持“灌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坚持“灌输”原则,继承“灌输”传统的同时,要注意“灌输”方式的科学性、时代性与多样性。方法是内容的载体和手段,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方法要适宜。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研究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灌输”方式,如论证说理式、潜移默化式、实践参与式等等。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仍然需要坚持“灌输”论原理,如何坚持? 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此为背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理论灌输。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的多样性与指导思想的一元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了思想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一元性。就必须对人民进行灌输。

二是市场经济的选择性与思想灌输的强制性。市场经济的选择性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上,必须强制灌输。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由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而改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

在坚持“灌输”原则,继承“灌输”传统的同时,要注意“灌输”方式的科学性、时代性与多样性。方法是内容的载体和手段,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方法要适宜。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应研究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灌输”方式,如论证说理式、潜移默化式、实践参与式等等。

《宣言》中始终贯穿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贫困在无产阶级身上的积累);

(2)它开拓了世界市场,确实是资产阶级的巨大功绩。但又加深了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不平等贸易,如鸦片贸易、掠夺资源);

(3)它创建了现代大城市,但又加剧了城乡对立;(4)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导致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灭亡。

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

三句话包含三层意思:

(1)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基础;(2)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3)只有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被统治阶级才能获得最后的解放。这三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观点?

历史上几种不同的阶级社会的阶级划分,具有不同的特点。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由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 : 1.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促进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

第二,在社会形态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促进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

3.历史上阶级社会的阶级划分及特点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与以往阶级对立相比,有二个特点:一方面,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制度,撕下了掩盖阶级关系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使阶级对立这一事实暴露得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生产者不断地发生两极分化,绝大多数遭到破产,改变了自己的原来身份。这样,整个社会就明显地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如何理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扮演过非常激进的角色,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推动性的作用。但是,资产阶级又有其极大的局限性。

(1)资产阶级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封建的所有制关系。解放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从而对全部社会不断进行革命。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又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二个积累:财富在资产阶级手中的积累、1.《宣言》是如何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论断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分三个层次展开论述:

首先论述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资产阶级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其次,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的论断。

2.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什么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资本主义、从而提出“两个必然”论断?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篇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一、立足实践,聚精会神做学问

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对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另一种人一门心思参加社会实践而丢掉了理论学习。青年学生的这两种学习状态都是不科学的。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青年学生只有踏实学习专业知识,认真掌握科技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社会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青年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聚精会神地做学问,为自身成长成才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基于现实,科学有效谋发展

《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杰出的理论文献,而且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的实践纲领。因此,《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必读篇目。《宣言》7篇序言的内容之一是提出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宣言》正文第四章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应持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应采取的策略原则……共产党人必须根据各国的情况、条件或历史进程的不同,在坚定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策略。这些原理听上去枯燥乏味,实则对青少年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远大目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家路遥曾在其经典著作《人生》中对青年成长有这样一段描述:“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大学生队伍中一些年轻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为自己制定了宏伟远大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不切实际的规划,最终导致毕业后心理落差较大,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结果荒废了青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年学生应该客观评估自身素质和实力,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理想目标,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有效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而不应该自欺欺人、妄自夸大。

三、置身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并由此引出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晦涩,但依然能让人清晰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每个自然人都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相关联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依然对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新一代大学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是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新一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淡薄等等。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青年学生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任国家领导人均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广大青年学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融入生活学习当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不断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当中去。“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可见,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空洞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更是普通百姓生活工作的宝典,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指向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年学生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现实,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7]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编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4][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

[5]汤文曙、金开好、李宗楼编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年

篇4:国学经典选读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研究。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辅助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篇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姓名:孟雪静

(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石家庄050043)

读《哥达纲领批判》的心得体会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劳动、个人劳动所得以及社会总产品的分配的深入分析,尖锐地批评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和铁的工资规律,批判了拉萨尔妄图通过“国家帮助”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荒谬论断,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学说,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路线和科学的共产主义原理。

关键词:劳动所得 社会总产品 无产阶级革命专政 机会主义

《哥达纲领批判》的原题为《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它主要是先把德国工人党纲领的一些纲领性的文件罗列出来,然后再对其进行一一分析。对其不恰当的地方做了一系列尖锐的批评,对纲领中的很多不可操作的东西进行了纰漏。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是存在着极大的漏洞的,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而对于“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种说法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如果,一个劳动者拥有了他要劳动所必须的对象和生产资料的时候,那么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也就是说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的时候,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而《德国工人党纲领》中直接就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就肯定了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占有并掌握在了无产阶级工人的手中。然而,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时代,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中的,劳动者根本就不占有这二者。因此,即使工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财富和文化来,创造出来的财富也不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被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无偿占有。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之外,包含着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也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界是人们进行劳动的物质前提,没有自然界人们进

行的劳动就没有依托。马克思在这里的意思主要是在说明《德国工人党纲领》在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上不够彻底,有很大的妥协性在里面,它忽视了自然界创造财富的前提,也就是默认了在资产阶级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合理性。

马克思对“劳动所得应该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也作了尖锐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所得是不可能不折不扣的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的。

首先,劳动所得不可能是不折不扣的。如果我们把“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了,而从这个社会总产品里面应该扣除以下几个部分:(1)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2)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3)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而在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另一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1)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2)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3)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基金,也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因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也就是说人类要想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如果把“劳动所得”不折不扣的分光吃净,社会再生产便要中断,人类便无法继续生存。所以说“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十分荒谬的。

其次,劳动所得也不可能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的“平等”和“公平”都是有阶级性的,在阶级社会里不存在各阶级都能同样接受的“公平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者断定是“公平的”分配,对无产者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分配。离开阶级观点谈“公平”完全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是不能够实现的空谈。要想公平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哥达纲领批判》的第二章中,马克思尖锐的批判了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批判了那种认为工人工资的高低,是由工人数量的多寡决定的。揭示了认为人口的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的不科学性,从本质上批驳了那种认为工人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工人数量激增这样一种错误认识,揭示了雇佣劳动才是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说明了工人阶级要想摆脱其贫困地位就必须废除

雇佣劳动制度。

“为了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德国工人党要求在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下,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这是德国工人党领袖拉萨尔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救世良方”,他不把精力放在如何完美的解决社会问题上,而是去求得普鲁士国家的帮助。我们要知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独立自主,拉萨尔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解决一点社会问题的。但是,把希望寄托在别的国家的身上则完全是一种空想。就像二战初期美国扶植西欧一些国家一样,美国是有它自身目的的。它是不会希望西欧国家真正富强起来的。同样的,拉萨尔寻求国家帮助来解决社会问题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反而会使国家陷入不独立的深渊之中。即使加上了“民主监督”这样的字眼,但是我们很明白:国家是阶级对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无论在国家面前加上什么冠冕堂皇的修饰语,其本质是不变的,仍然是承认阶级对抗和压迫。所以这仅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最终还是会导致失败的。

《德国工人党纲领》中提出国家实行普遍的和平等的国民教育。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这种提法也是根本不能够实现。在阶级没有消灭的情况下谈公平只是一种想象。同样的,教育是不可能平等的对待一切阶级的。上层阶级无疑地接受好的教育,而雇佣工人甚至农民所受到的教育是无法和上层阶级相提并论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原理,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明确地提出共产主义社会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一个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或直接称为共产主义社会;把后者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或直接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指出这里所说的正是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最高的概括。这些方面就是通过人们所说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劳动者成了社会生产的主人,他们的劳动直接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互助合作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所以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比,它的公有制程度还不很高,劳动者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还没有得到充分提高,社会总产品也没有达到极大地丰富等等。

这样的生产方式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必然是按劳分配,即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在做了各项扣除之后,又全部分配给他。他提供给社会的是各种形式的活劳动,从社会分得的是各种生活资料。分配以劳动证明书为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对马克思提出的按劳分配原则。首先,应当充分肯定其伟大进步性,它是分配制度划时代的革命。因为它彻底否定了一切形式的不劳而获,只承认劳动者才能参加分配的权利。有史以来劳动者第一次成了社会生产的主人,能够按照平等的权利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它的优越性是以往任何一种分配制度都无法比拟的。但在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按劳分配还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和不可避免的弊病。这就是平等的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仍然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法权指的是平等的权利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并且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却是不平等。这是一种弊病,但它的存在是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及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等等相联系的,总之是由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特征决定的,因而是历史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读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使我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使我明白了社会主义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彻底地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彻底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哥达纲领批判》对上述问题的深入透彻的阐述不愧为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2】《马列著作选读讲解》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编》

石家庄铁道大学 SHIJIAZHUANG TIEDAO UNIVERSITY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论文

培养单位_人文学院

学科专业_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任课教师 徐长山

学生姓名 学号

篇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题库

姓名____学号____成绩_____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在是为了______心愿;二是为了______的需要;三是为了科学评价_____哲学。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是______。

3、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的革命的因素,不为人民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只有德国诗人______看到了。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发生过______和______的斗争。争论的焦点是个别事物在先,还是一般概念在先的问题。

5、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______________,即实验和工业。”

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__和_____阶段

6、费尔巴哈的哲学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是用“_______”的方法进行批判地吸收的。

10、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的基础。

11、恩格斯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从而对哲学思维方法产生影响。

12、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唯物主义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1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和_______两大阶段。

8、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

1、庸人的辫子:

2、青年黑格尔派:

3、上帝创世说:

4、经院哲学:

“哲人之石”

扬弃

一神教

不可知论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

1、黑格尔哲学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总的态度是什么?

3、费尔巴哈道德准则的基础和内容是什么?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四、回答下列名句的作者和意思(每小题5分)

1、“正象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一样,在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恩格斯)

2、“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

“真理是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恩格斯)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恩格斯)“他的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就会发现无数的珍宝,这些珍宝就是在今天也还具有充分的价值。”(恩格斯)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恩格斯)

“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费尔巴哈)

3、“向后退时,我同唯物主义者是一致的。但是向前进时就不一致了”。(费尔巴哈)

4、“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费尔巴哈)

5、“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庸俗唯物主义者)

6、“费尔巴哈是唯心主义者,他相信人类的进步”。(施达克)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费尔巴哈)

“如果你因为饥饿、贫困而身体内没有营养物,那末你的头脑中,你的感觉中,以及你的心中便没有供道德用的食物了”。(费尔巴哈)

“对己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费尔巴哈)

五、论述题(8分)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思考题:

第一章

1、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哲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导的?

2、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

3、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中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

4、黑格尔哲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5、黑格尔哲学的阶级本质是什么?

6、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是什么?

7、黑格尔哲学有何成就和影响?

8、黑格尔哲学是怎样解体的?

9、应如何对待黑格尔哲学?

第二章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2、怎样才能驳倒不可知论?

3、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4、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

5、费尔巴哈的哲学偏见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6、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什么?

7、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点及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8、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9、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

10、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标准及原因是什么?

11、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线的?

第三章

1、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总的态度和两个主要错误观点是什么?

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的?

3、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什么?

4、费尔巴哈道德基本准则的基础和内容是什么?

5、恩格斯是怎样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基本观点的?

6、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根源是什么?

第四章

1、恩格斯是怎样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的?

2、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4、恩格斯阐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发展中的革命?

6、费尔巴哈有哪些弊病?

第一,他同黑格尔一样没有越出“科学之科学”的屏障

第二,他是个半截子唯物主义者

第三,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是不正确的。

第四,他的哲学历史观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7、自然科学的发展分为哪两大阶段?(搜集材料、整理材料)

8、三大发现所提供的哲学意义是什么?(细胞学说、能量守衡与转化、达尔文的进化论)

上一篇:台湾交换生心得下一篇:说话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