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2024-05-07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通用14篇)

篇1: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读后感

1841年12月24日,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制主义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颁布于1810月18日的“旧”书报检查令。此“新”法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论、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书报检查令明显地印刻着“官方的容颜”,代表官方的立场。无论是这项法律本身还是执行它的检察官都不可避免的披着虚伪的面纱。检察机关“不仅调整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调整社会精神的行为。”因此,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在检察官的掌控下,公民得不到应有的自由权利。他进一步分析得出,检察官纵然是行使法律指令的工具,但法律本身存在更多的问题。检察官也就成了专制法律的牺牲品。而法律本身也在玩弄文字游戏。马克思辛辣地嘲弄道:“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从1835年到1842年是马克思从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哲学观,即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在资产阶级激进政治的运动的发展,争取民主反对专制、崇尚理性摒弃神性、追求自由否定强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抨击专制法律并深入分析了法与自由的关系。人类的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有时表现为特权。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其专制,他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精神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的样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这种自由的精神扼杀,最终只能滋长专制和愚昧,世界最终会变得黑暗。但是检查令却指定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表现精神,即严肃和谦逊的态度,这种规定本身就是对自由创作的一种抹杀和限制。

篇2: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此新闻出版自由就同时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这里实质上是采用黑格尔哲学的语言,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观点推到了极点上。这里指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重要性,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人类意志自由的自然权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与张扬。同时马克思提出了自由的整体性,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自由的每一种形式是相互制约的,新闻出版自由作为自由的一种重要形式,若其不能得以实现,就会影响和限制其它形式自由的实现。正如作者说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自由是普遍存在的,是整体存在的,马克思“所主张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自由,而是人民的普遍自由;而自由的形式也应具有普遍性”。自由的每一种形式是相互制约的。人类自由的存在,强调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独立地位和独立意识。柏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理论亦强调自由不受他人干预和限制,自由要自己依赖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而新闻出版自由是个人独立地位、独立意识的集中体现,若其得不到真正实现,人类的其他自由就会成为泡影。

篇3: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一、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写于1845—1846年期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重要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历史中的人的地位的深刻思考。“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两种生产, 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方面是由人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 另一方面又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 因为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形成了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只从人的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考察。人自身的生产, 即每天生产自己生命的人又生产另外一些人, 形成人口的敷衍。在这个过程中, 形成了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家庭。家庭关系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 后来当需求不断增长,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时, 家庭关系才逐渐演变为从属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精辟地指出:“生命的生产, 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 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 就立刻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 则是无关紧要的。”[2]

二、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实践性

把人单纯的只看作是自然的人而忘记了人是社会的人, 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批评的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主要错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是一种自然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同时生产过程又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 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差别。前者是人的自然属性, 后者是人的社会本质。因此,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德国最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但由于他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误解,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而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所说的人, 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 是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抽象的一般的人。虽然他把人看作感性的、物质的存在, 但这种人只是自然的感性, 而不是社会的感性。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虽然也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理想, 但却沉溺于一种抽象的“类的平等化”, 把认识与改变社会的不合理现象, 仅仅局限于理论范围, 停留于空洞的道德说教。[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是一个提纲性的文件, 但却包含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萌芽。马克思阐述了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同以前的所有的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强调实践的意义, 主张人是实践的主体, 人要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不仅批评了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 还批评了法国启蒙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这样, 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这种观点比费尔巴哈前进了一步, 强调了人受制于社会环境的一面。但在马克思看来, 这样的认识还是不够的, 还没有认识到人的实践的本质。因为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教育者本人也要受到教育。不仅社会生活是实践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及其产物, 离开了实践, 也失去了意义。各种思想、观念, 是不是真理, 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嘲笑以往的哲学家, 认为他们费尽心机的构建一个宏大的形而上学的体系去解释世界, 但他们忘记了最根本的任务在于通过实践改变世界。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作为精神武器交给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 让他们去为砸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而努力奋斗。

三、无产阶级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人是具体的人, 社会的人, 在现实社会中, 受特定的经济关系的制约, 人必然会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近代以来, 当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 一个新兴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也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 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曾经伪装成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的代表, 但一旦掌握了政权, 他们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就尖锐化了。资产阶级曾经提出一些革命的口号和词句, 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 但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现实。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把资产阶级的革命称为“政治革命”, 资产阶级实现的解放只是狭隘的“政治解放”。[5]在资本主义社会,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 无产者与资产者有法律上的平等, 但这种表面的、形式上的平等却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在资产阶级积累财富的同时, 无产阶级却积累着贫困。因此, 资产阶级是不可能完成人类解放的任务的, 他们所实现的只是少数个别人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登上历史舞台的。早期的无产者, 多数来自于农村, 他们大都在类似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冲击下, 被迫背井离乡, 来到城市。通常他们居住在城市郊外的贫民区中, 生活困难, 饥寒交迫。当然, 就是因为他们受苦受难, 一无所有, 所以他们革命要求最强烈, 革命性最坚定。他们是一个被锁链束缚的阶级, 挣脱锁链是他们内在的愿望和渴求。在机器工业的时代, 大生产把他们组织起来, 联合起来, 他们的力量逐步壮大, 革命觉悟日益提高。如果说17世纪和18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多数都处在自发的状态, 那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 即19世纪中上叶, 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已经逐渐走上自觉的阶段。当时欧洲的主要国家, 如英国、法国和德国, 工人阶级的罢工、起义此起彼伏, 互相呼应。一旦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他们, 无产阶级将迸发出惊天动地的革命力量, 人类解放的事业就会由他们来完成。为了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条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进行了剖析。1843年到1845年,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 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 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雇佣劳动制。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 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种盲目增长的趋势, 但资本愈增长就愈意味着生产资本的劳动者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经济根源,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如果不解体, 无产阶级的社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无产阶级要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 就必须铲除资产阶级的经济制度, 从根源上获得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实现全人类的解放。[6]

四、人的解放包括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

从历史上来看, 马克思并不是首先提出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家。比较早的关于人的解放的观点, 表现为宗教神学中的关于个人的救赎的说法。例如基督教、佛教宣扬禁欲主义, 认为只要放弃尘世间的一切欲望, 人就可以脱离苦海而得到幸福。马克思认为, 宗教神学只不过是套在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 是麻醉人民群众的鸦片。马克思还批判了19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的种种唯心主义的错误。马克思认为, 不铲除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怎么可能铲除宗教观念呢?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只有彻底改造现实, 彻底改造社会, 铲除宗教神学赖以滋生的土壤, 人们才有可能粉碎宗教观念的精神枷锁。因此无产阶级的解放必须深入到物质层面, 进入历史活动的深处。[7]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的物质解放与精神解放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先进的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旧制度的存在是客观的, 是一个物质的存在, 因此它最终必须用物质的力量才能摧毁。物质产生精神, 但精神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物质。理论可以走在实践的前面, 指导实践, 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8]为了创造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致力于把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历史进步的“为人”的目标统一起来, 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的远大未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能把共产主义只看作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事物, 共产主义就根植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现实的革命运动中,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人的彻底解放的实现过程。

五、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

今天, 我们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诲, 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在揭示历史客观规律的同时, 全面地肯定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仍然存在“误读”, 把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决定论”, 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看成是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尺度, 热衷于上大的工程, 搞大的投资, 经济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大跃进”式的思维。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在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要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把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下大气力构建“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文化环境, 形成社会正气, 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人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 人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展示, 人的创造力能够充分实现。

2. 要扎实工作,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我们党今天讲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因此,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仍然是衡量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准则。在经济工作中, 要把生态环境、社会利益、百姓生活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经济规划中不仅仅只考虑现在, 而且要考虑到将来, 考虑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3. 要重视社会建设和制度设计, 下大气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的解决, 不仅靠思想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领导者要开动脑筋, 做好各个层面的制度设计, 特别是要逐步建立结构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就业、医疗、养老、生育、住房等问题。在鼓励先进、人尽其才的同时, 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缩小社会差距, 创造共同富裕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才能为每一个人的个性的自由地全面发展, 创造历史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7.

[2]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0.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24.

[4]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5]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6]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5.

[7] (德)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4—75.

篇4:浅析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思想

关键词:生态思想;生态问题;实践

我们一直认为生态问题是现代社会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巴黎手稿》《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散见着大量的关于生态问题的论述,也蕴含着许多关于生态问题的科学理论。这些思想观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指导我们进行生态问题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馬克思生态思想的渊源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十分深入,但是他也从未放弃对于自然的关注,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问题,马克思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恰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梳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生态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

1.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重视世界整体性的特点,并对其“自我意识”观念进行了细致研究,打破了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强调自然法思想,认为自然界的意义是由自我意识所赋予的,提出了个人主义、世界主义、平等观念等观念,创造出了人与自然关系整体上和谐一致的新思想,从而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的能动参与者。

2.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扬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人本性和自然主义思想,使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类存在物”,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看作是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开始真正把自然界看做人的对象性存在,自然界成为人的活动所赋予的人化自然。同时马克思扬弃了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错误,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3.马克思一直关注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合理成分,化用了李比希新陈代谢的思想,对达尔文进化论中有关生态的思想进一步发挥,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都给予了热情关注,这都为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视角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生态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生态思想阐明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强调自然的客观先在性,人是自然的产物,具有自然生物的基本属性,也需要通过与自然的能量、物质交换才能生存。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人所独有的主观能动性,将对象性的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同样,无人存在的客观自然也只能是潜在的存在物,并无实际意义。

2.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自然与社会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界是社会产生的基础,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且具有自然属性,而任何人都必然要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历史的过程也是人类生成自然界的过程。自然和社会彼此制约。马克思说过:“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而“只有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3.从实践的角度看。马克思主张在实践中实现人、自然、社会的统一。实践是主客体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实践,人和自然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推进了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的发展,也使人、自然、社会结合为统一体。通过实践,人对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不断将自然界向着人化自然转变。

4.从发展的角度看。马克思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劳动本是人自觉自愿的生存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关系中,劳动异化成了资本家生产商品的逐利过程,这种“异化劳动”又导致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被人过度的贪欲所打破,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科学预设,也包含着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复归,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也是真正的自然主义。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还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病已经初露端倪,通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合理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构想,我们就会发现他在生态问题方面丰富的理论创造。

1.生态问题形成原因的考察。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的出现,个人主义和自我意识的膨胀是其认识论根源。启蒙运动对个人解放的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历程,促发了资本主义精神所推崇的“个人主义”思想的膨胀,加之近代科学技术对人的武装,使人产生了可以主宰自然、征服一切的狂热激情。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人对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取和对环境的破坏都成了必然的代价。过度开发、盲目生产导致了原本平衡的价值流动和物质交换关系被破坏,也瓦解了人和自然的共同体关系,最终造成了环境的巨大破坏和严重的生态危机。

2.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在这个科学的社会理论构想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合理规划,而这也体现了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此岸世界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始终是马克思哲学坚持的原则立场。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关系是马克思的理想设计,他认识到只有人类本性的合理复归,才能处理好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要使人从异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就要以自然规律约束人类行为,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减少自然的发展代价,改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科学预设也蕴含了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其次,马克思提出利用科技手段变革生产方式。他主张通过生产过程的循环减少废料、降低环境污染,并积极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系统改进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科技进步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人的提升,最终加快生产力的解放。再次,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生态环境优化的过程也离不开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四、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彻底的人道主义原则,把“以人为本”作为自身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彻底解放全人类,超越了“人本主义”单纯关注人而忽略自然、“自然中心主义”压抑了人的发展的弊端,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中找到了发展的光明大道。马克思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索生态问题的解决之道,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特点,既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内涵,又为现代生态科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马克思生态思想还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可以启迪我们解决当下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哲学思考,引导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中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可以提升我们对自然生态问题的认识,对于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有利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l、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

[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王建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篇5:读马克思经典著作集读后感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内部刊物《未定稿》(第17期)发表了我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处女作《对所谓“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的否证》、后由《光明日报(哲学版)》(1987年1月5日)公开发表。该文已成为我国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甚至有专家将该文称为国内价值本质及价值哲学方法论研究的首创者(王玉梁:来我国价值哲学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从此,我这个77级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毕业的理科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持续33年(1986-)的漫长道路。

33年来,除了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学博士、博士后,发表科学论文120余篇、出版科学专著三部)之外,我发表了20余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出版哲学专著两部(《从否证到创新: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初探》,人民出版社6月;《资本论(哲学卷)手稿: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提纲》,天津人民出版社9月),初步研究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也许会有人会问:一个理科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干嘛?跟自己的绩效和职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难道是吃饱了撑的吗?

从1986年到,33年对哲学的发展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生涯来说则不算短,我们国家和整个世界在这33年中经历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和发展。之所以能把这33年的哲学研究生涯走下来,一不为职称、二不为绩效,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魅力吸引了我,越研究越能感受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紧密结合、越研究越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所折服。所以,做一个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我思想追求和精神依靠的唯一选择。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

做“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回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则是另一回事,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也困难得多。

,我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完成了《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读: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一文,并在《湖北社会科学》20第5期上刊登发表。该文大胆预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文章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对根据党和国家政策的揣摩、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和前进。

因此,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

陈先生在《伟大的马克思》中(第148页)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多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出版物最多的国家,也是在实践中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当然,我们的理论成果与我们的实践相比,还是差距甚远。我们还缺少能够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进行具有理论深度和说服力的阐述性学术著作。借用一句话,我们的理论研究正处于“有高原无高峰”的境地。

“有高原无高峰”,这是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困境。如何走出这个困境,还是要从基础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入手。

前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不完整,因为漏掉了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因此,应将“剩余价值学说”进行“哲学化”、研究建立“剩余价值哲学”(将适用于“特殊规律”的“剩余价值学说”继承和发展为适用于“一般规律”的“剩余价值哲学”),进而建立完整的(中国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哲学)。

从《资本论》一至四卷的基本结构上不难看出,剩余价值学说在建立系统和完整的哲学逻辑方面并没有进行专门的论述,所以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完全有可能以哲学逻辑为内容形成《资本论》的第五卷:剩余价值哲学。

篇6: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学号: 02130328 姓 名: 余晓东

指导老师: 孙亚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原著选读读后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在马克思墓仪上用英语发表的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事业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 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尽管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了马克思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即唯物史观的发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里,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由政治、法律以及道德、哲学、宗教等构成的上层建筑,规定着它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篇7: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的着作。我读的这一本有点不一般,它没有包括斯大林的着作,不过鉴于他已经被二十大打倒,没有他也就无所谓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革命家的写作风格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马克思与恩格思的文章言简意赅,理论性极强,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和批判性,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基础(主要是西方的),由于我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读起来十分吃力,耗时长却没有完全理解。

列宁的文章主要是对两位思想先驱者的作品的诠释,不过不得不说,他的诠释比原着更理论,读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读康德的哲学着作,晦涩难懂。列宁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作研究文献,而不适宜作阅读材料。

毛泽东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举例丰富洽当,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宣扬。他的《认识论》、《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马原课本上关于矛盾论,辩证法,实践论等讲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着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他同样也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要先发展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单看这些作品,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了。读他的作品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邓小平的文章很实际,他是在十年-之后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之际,根据这些现实国情,把自己的意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发表出来,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可能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惊了。在改革开始之前,他还写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样解开了左倾主义者的思想包袱,也统一稳定了全国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混乱。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根据改革中现实情况,见招拆招,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因而,小平-的文章实用观很强,语言口语化,其中很多独特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了解中国,他的文章不可不读。

江总的文章就开始变成死板的官样文章了,比八股还无聊,最可怕的是,这些无聊至极的文章还要全国党员去学习、体悟,唉,可怜的干部!他的文章不能确定是否出自其本人,阅读时只需看小标题和段首句就可,其它的就是对这几句的反复翻译。但可喜的是江总的书还不是最无聊的,-的书延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官样文章,评价他的文章是味同嚼蜡都是高估了。不过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亲笔,这也不算是对他的不敬了,这些以-为名发表的文章只用看标题就行了,浏览小标题就是浪费时间。

篇8:马克思著作读后感

在此文中,他首先提出了一种选择。“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选择对于我们确实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们下一步何去何从。想想我们做过的选择,初中毕业时选择高中,高考后填报志愿,进入大学后,是考研还是就业。。。我们一直在不停的选择中成长,而且它的字典里还没有后悔这个词,因此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要慎之又慎,不能犹豫不决,也不能仓促行事。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很难抉择的事,现实和理想一直在我们内心挣扎,我们甚至会不知所措。而在此文中,马克思为我们指明了最终方向。“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马克思考虑得很深刻,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只有把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选择符合国家需要的事业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找工作时,要看清社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处于此状态的祖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就要努力向那些方面迈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自我实现,又能为社会做贡献,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马克思还告诉了我们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对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不过,如果不对热情的来源本身加以探究,我们又怎么能认清这一切呢?”现实中,有很多人因为被虚荣心、权力、金钱等欲望迷住了心窍,而一头栽进了万丈深渊,一去不复返。此等例子比比皆是。此时,当我们无法用理性来控制自己时,我们应该问问父母,至少他们走过了漫长的生活道路,饱尝了人世辛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冷静下来,仔细思考。

另外,马克思还提出,“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这说明,你选择的职业不能超出你的体质所能承受的范围,否则你就会垮得更快。而如果你不能胜任这份工作,你就会自卑,进而失去热情、希望,甚至责任。因此,我们不能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只限于体质的能力,还有其他方面的。此外,兴趣自然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如果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兴趣,那么我觉得你这一生都是痛苦的。因为只有兴趣才会使我们去探索,去努力,并且一直不会情绪低落。

当我们把一切都考虑之后,马克思又告诉我们,我们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它可能不是最好的职业,确是最可取的职业。而我们就应该朝这方面奋斗,因为我们一旦获得了,将会受益无穷。“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篇9: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在读马克思的经典名著

都给你们高考发给大家度过没事每个时代公司可根据快过节了惹哥哥吗两个美国该哭就哭感觉到了风格单位人提起飞;亲戚io排气污染 防腐剂;啊覅肉额我去请我温柔;就让我让我确认其为人;链接发撒;都发卡收费;发奖金俄日揉揉if我;房屋交付长治久安看今朝;露出解放军;自己擦上飞机;就爱上的风景无法拒绝承担;飞洒进房间额忘记; 进而我去;肉I我去玩io他哟我有一哦我朋友我去哦有人从中。

篇10: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与深入发展,不得不说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共同富但,在看到如此多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现阶段我国的国情: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实现裕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后,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同时一方面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增长,给收入秩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社会补偿能力的提高严重落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贫富分化的在中国呈现非常态的特征。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这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贫富差距并非都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的新型经济板块的出现,使得首先占领新的经济板块的人获得了新的收入。也造成了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的距离加大,这是有它的历史合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社会群体获益程度是不同的。拥有土地的人可以投资房地产,他就可以迅速的成为高收入阶层。所以,这个也是拥有历史合理性的。但是,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正在因为权力介入市场,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断扩大。我们需要遏制的是不合理的贫富差距。

如果一个国家始终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存在,其经济动力发展不足,起伏动荡势出必然,最终会波及每个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再雄辩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会让他们失去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还使人们逐渐失去国家凝聚力。大量人口资源闲置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并没有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幅提高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完善社会保障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

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降低垄断收入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 继续“两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 最突出问题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

机会平等关键要有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策机制

在机会平等中改善公平,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场机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机制。

机会平等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起点公平

推进机会平等,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

每个人的能力不等、贡献不同。之所以贡献不同,基本问题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柬埔寨、尼泊尔、越南这些人均GDP是中国1/3的国家,都在教育上完全免费了,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让农村的义务教育免费,同时对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

链接地址:

篇11: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后感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 下列选项中,不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是()

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3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适度原则

5 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

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事物符合少数人的利益

c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d新事物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整

6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7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客观性和斗争性

d普遍性和同一性

8 时间是指()

a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b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运动着物质的客观性

d运动着物质的广延性

9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0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途径

12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这说明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空间具有三维性

c时间具有一维性

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

13 辩证否定的实质DD扬弃是指()

a事物内部好坏两方面的结合

b对旧事物的全盘继承

c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

d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14 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语言

b社会性劳动

c人类精神

d物质

15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a细胞学说

b系统论

c生物进化论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篇12: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有感

这些天读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正是由于马克思的主义的传播,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相继出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伟大举措。马克思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创立新哲学的过程中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坚持了彻底的辩证法,从而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给“批判“以正确的规定,说明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他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理论探索的一生就是反思的一生,他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新哲学过程中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哲学以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三次伟大的决裂。纵观马克思的一生理论活动,他曾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过两次的大综合。第一次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时期,马克思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等理论学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二次是在马克思的晚年,马克思在研究认人类学的过程中,反思自己以往的理论,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有关论著,对唯物史观做出重大发展。黑格尔在谈到如何研究哲学时有一个一场精彩的名言——哲学就是哲学史,这是因为,真理是过程,任何真理的发展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从相对真理到道绝对真理的渐进历史过程。

我们作为新一代莘莘学子,必须把实现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以前周总理的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现在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我们可以说马克思是勤奋的天才,经常不分昼夜的工作,在动荡的日子里很多时候都是通宵达旦的工作,直到身体实在不能支撑的时候才停下来稍作休息,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执着值得我们学习。

篇13:摘选道德经典语录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

3、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道德经》)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道德经》)

6、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老子《道德经》)

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8、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9、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1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1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1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

13、子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

14、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

1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

16、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18、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19、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20、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21、、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2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5、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26、一粥一 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7、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28、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2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30、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31、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32、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名言

34、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35、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 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3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7、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缓。

3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9、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42、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欧阳修)

43、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司马光)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司马光)

4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46、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47、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罗斯金(英国)

48、良好的礼貌是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默生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49、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莎士比亚

50、无礼是无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51、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5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53、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54、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55、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56、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57、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58、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 卢梭

59、不是不能见义,怕的是见义而不勇为。 —— 谢觉哉

60、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6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62、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篇14:中秋的经典古诗选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宋·曾几

玉露金波不可孤,相瞻今夕定何如。

氛埃未净雨湔洗,阴翳小留风扫除。

丹桂看来元了了,白榆种得许疏疏。

一杯浊酒非难事,未有新诗报答渠。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宋·曾几

云日晶荧固自佳,幽人有待至昏鸦。

远分岩际松枫树,复乱洲前芦荻花。

曳履商声怜此老,倚楼长笛问谁家。

霜螯玉柱姚江上,作意三年醉月华。

旅舍中秋一首

宋·苏籀

芦笙茆茹野人编,竹几藜床已侈然。

月满光临感珠夜,风高冷过曝衣天。

酒浮炉肆人呼友,雀啅梅花鹭睨莲。

静士兀然方止酒,旧琴不计有无弦。

中秋不见月

宋·林季仲

淹淹一夜雨,脉脉万方情。

勿怪云多妒,从来物恶盈。

水浑珠自莹,垢尽镜还明。

共赏此时月,无论阴与晴。

中秋其一

宋·王之道

静院三更雨,楼台一点风。

新诗愁恨里,故国梦魂中。

节物它乡异,交情我辈同。

上一篇:证明垂直位置关系下一篇:导游欢迎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