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

2024-04-09

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共8篇)

篇1: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

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

格理论在生成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格理论在生成语法不同时期的分析和对比,阐述了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特点和动因.

作 者:何晓炜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刊 名:学术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RESEARCH年,卷(期):”“(9)分类号:H0-06关键词:格理论 生成语法 管辖约束理论 最简方案

篇2: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

温州是我国市场发育最早、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导致了在温州的经济社会领域出现了一大批民间商会与行业组织。随着温州的过剩资本被投放到全国各地, 温州商人在外投资创业的逐日增多, 温州企业逐步呈现一种扩大活动范围, 超越地域界限的特点。在此阶段应运而生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异地温州商会, 在短短的几年内, 昆明温州总商会、西安温州商会、四川温州商会、大连温州商会、广州温州商会、南昌温州商会、沈阳温州商会等相继成立, 几乎遍布了全国各个大中城市, 这些商会积极开展了信息交流、对外考察、行业自律、会员培训、企业维权等方面的活动, 活跃在当地政府与在外的民营企业、个体经营户之间, 成为在外创业的温州商人进行组织协调的渠道, 不仅服务了会员企业而且对当地的经济做出了贡献。每种新制度的生成都有其产生的内在原因,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使了异地温州商会这种新的制度的生成与迅速发展呢?我们认为它是制度变迁的结果。

二、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 他强调, 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 并通过一系列制度 (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 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 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因而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 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 即降低制度成本, 提高制度效益。所以, 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关于制度变迁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种划分, 比较典型的是, 将制度变迁划分为渐进式变迁与激进式变迁, 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 需求主导性变迁与供给主导性变迁等不同模式。我们在这里主要从异地商会产生过程中两个主要的主体即企业与政府的角度出发, 主要强调它是企业自发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与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企业与政府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是一种能使双方共赢的制度安排。

三、异地温州商会首先是在外温州商人由于自己的利益需求自发倡导组织实施的结果, 首先是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的产物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之所以会发生, 原因很简单, 它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单个行为主体力图在给定的制度约束下, 谋求确定预期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制度安排和界定, 一旦发现制度的不均衡, 也就是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的净收益小于另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 就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这种制度变迁方式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与分散型决策体制相适应, 一般来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这种制度变迁是一种自发性的变迁, 是由于制度的不均衡, 从而一部分人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制度变迁。

异地温州商会的生成正是由于在外投资的温州商人日益增多, 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意识到, 单打独斗所带来的收益远远低于他们联合起来所产生的收益, 联合起来组建异地温州商会可以解决单个行为主体碰到的多种难题, 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

1. 解决了心理上的不安全, 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在异地温州商会这种新的制度生成之前, 虽然温州商人在商业领域已颇具影响力, 但是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 这些在外的温州人远离家乡, 异地创业, 很不容易, 他们在外漂泊创业, 没有一个自己的“家”, 有困难不知道找谁解决, 有烦恼不知道向谁诉说, 受了委屈更是举目无亲, 眼泪只能往自己肚子里流。异地温州商会的产生能为在外经商的温州人心理上安全感, 能使他们在异地面临困难时有一个组织出面, 使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合作, 不仅如此, 对于家族观念极重的温州人而言, 异地商会还意味着安全、信任与温暖, 意味着经济上和心灵精神上的聚合, 给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2. 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 实现信息共享。

异地温州商会这种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而生成的制度安排, 从区域划分上对分散的温州商人的力量进行了重新整合, 使得商会与温州市之间, 商会与商会之间, 可以交流共享信息, 并在长期积累下, 各地商会也就形成了一个资料库, 这样相比个人而言, 更加具有开放性, 能在更大范围内为在外地商人提供来自内部、商会之间及国际间的商业信息, 缩短商人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时间, 减少讨价还价的费用, 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 弥补个人由于信息的不充分造成的有限理性, 从而实现了潜在的规模经济。分布在各地的商会, 通过整合, 利用已经建立的庞大的销售网络优势, 做到信息互通, 携手合作, 使“温州人经济”实现更大程度的扩张。

3. 弥补制度上的不规范, 提供自我保护。

异地温州商会的普通会员多以本行业中中小企业为主, 这些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的原因在与其他主体的博弈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 市场机制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异地企业的力量更是显得势单力薄。尤其是在与政府的博弈中, 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情, 需要帮助做一些疏通关系的工作。经常遇到的如:注册登记、税收、质检、劳工用工、交通违规等等, 这时就需要商会出面, 通过各种渠道, 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协调、疏通工作, 使一些棘手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一个企业家是没办法与当地政府谈判的, 而一个商会组织却能让政府坐到谈判桌前。

正是由于异地温州商会这种新的制度安排可以满足在外温州商人的多种需求, 可以实现他们在原有制度下无法实现的获利机会, 引发了制度的不均衡, 从而出现了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 在外的温州商人开始积极的自发倡导温州商会的成立。

四、异地温州商会的生成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与支持, 是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下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制度变迁理论指出, 由于个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引发了制度的不均衡, 从而产生了对新制度的需求, 但是对制度的需求能否转化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还涉及到各种利益主体间的力量对比。而且, 政治的因素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就涉及到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 在这种制度变迁中, 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 而这种能力和意愿主要取决于社会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利结构或力量对比, 一般来说, 这个权力中心主要指政府, 政府是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进程及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 而政府的这种优势地位又取决于政府集权的程度、财力集中的程度以及权力中心在国民中的威望等。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长期集权和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来说, 几乎在任何新的制度的产生过程中都离不开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异地温州商会这种制度的生成亦然。

那么当地政府为什么出现提供这种新制度的意愿呢?他们是在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后的决定。当地政府对异地温州商会的态度从刚开始的犹豫转变为后来的坚决支持, 是随着温州民间资本对外扩张加速, 当地政府对温州资本输入的强烈渴求而出现的。温州商会拥有精明的企业家和强大的民间融资渠道, 既能为当地带来巨额的投资, 又成为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渠道, 能有效将政府手中的土地、政策、项目等资源转化为现实产出, 为当地创造巨大的财富, 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正是在外温州商人与当地政府的共同支持下, 在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与政府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作用下, 异地温州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已形成了“民间推动、政府承认 (默认) 、避免抗上”的合作模式。

五、对异地温州商会生成的思考

1. 异地温州商会的生成, 会在当地的政治经济中形成较大的利益集团, 拥有强大的话语权, 是否会带来机会的不均等与利益的不均衡。

2. 异地温州商会生成后由于涉及到当地政府对商会的管理与授权等, 从而可能会对地方治理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异地温州商会生成后给在外商人及当地政府所带来的双赢, 会促使其他民营经济发达省份, 如福建、广东等地也积极探索并建立异地商会, 从而推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

[2]陈剩勇: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程恩复胡乐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

篇3:转换生成语法中X’-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X'-理论 Larson壳 vP壳

1957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TG)的诞生。经过将近60年的发展和变化,其技术内核——短语结构理论也在不断地演进,由最初的短语结构规则演变为X'-理论。1990年之后,X'-理论因合并(merger)操作的提出而被取消。尽管如此,目前的主流研究还是采用X'-图示。基于此,本文将介绍X'-理论的一些发展情况。

一、X'-理论的提出

宋国明(1997)指出,可以由单词语法得出有多少句子,就要写出多少规则,但我们用词组这样抽象的符号来替换一串串单词时却能写出精简有效的规则,用这种概念与方式归纳句法规则被称为短语结构语法。短语结构语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规则简单,同时也能利用仅仅几条有限的规则造出无穷的句型。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允许一些替换规则循环不息反复运用。如:S→NP+VP;VP→V+NP;NP→D+N。生成语法的生成性由此得到体现。

1970年,Chomsky为解决名物化问题提出了要以X'-理论(即中节理论)代替以前的短语结构规则,它解释了跨范畴间的平行性。X'的引进克服了短语结构把短语范畴和词汇范畴限制在一对一的关系中,成为管约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技术。XP和其中心词X的中间应有中间层次,这个中间层次被称为X'。有了这个中间层次之后,XP与其中心语X就可用X'结构来表示。这一理论被称为X'理论。因此,任何词组XP都是它的中心语X的最大投射(maximal projection),其结构如下图:

这个结构说明了任何一个XP都存在各自的中间层次X',都可以表征成其中心语(head)、指示语(specifier)和补足语(complement)的X'结构,X'-理论允许词组与词首之间存在任意数量的X',但XP词组必含词首X。

1981年,乔姆斯基出版了《管辖和约束论文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由此,TG进入了管辖约束理论时期。在管约论中,X'-理论的作用得到了扩大和强化。Chomsky(1986)将句子看成向心结构(endocentric construction)并指出句子也在X'结构的表征范围之内,其中心语inflection(INFL/I)就是表示句子主谓一致和时态变化的屈折变化形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Sportiche(1988)、Woolford(1991)以及Kuroda(1992)等人提出VP内主语假说(VP-Internal Subject Hypothesis),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在动词词组VP内生成,然后再移到IP的Spec位置的。

二、句法结构的双分支性

(一)问题的提出

X'-理论体现的一个重要的句法原则就是要维护Kayne(1984)指出的词组的二元句法结构。就是说无论多么复杂的成分关系的结构树都应该是两分叉的,不能是三分叉或更多。这一结构对于二元谓词适用,但是否适用于三元谓词还有待考察。典型的语证就是双宾语结构。Oehrle (1976)就将这两个补足语处理成一种并列的线性关系:

很显然,像(2)这样的表征明显地违背了X'理论的二元句法结构。

乔姆斯基(1981)认为,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域内论元应该是一种层次关系而不是(2)中所表征的结构。如图:

按这一处理方式,(3)中的NP3成分统制(c-command)NP2。但Barss&Lasnik(1986)却认为,双宾语句中的NP2统制NP3。(2)(3)都与二元结构相悖。看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得进一步探索。

(二)Larson 壳

Larson(1988)很好地解决了Barss&Lasnik(1986)给双宾语句结构表征和句法推导提出的问题。Larson(1988)在对英语中的双宾语句和与格句(dative construction)之间的句法转换关系进行研究时发现,英语中的与格句(如I give a gift to Mary.)和双宾语句(如I give Mary a gift.)均是由下面这种底层结构(underlying structure)转换而来的:

(4)a.I give a gift to Mary.

b.TP…[VP[spec I][v '[V givej][VP [a gift][V give j ][pp to Mary]]]]

在(4)中,动词V的最大投射VP有两个,其中上层VP的中心语是空的(用e表示)。像这样在VP之上再加一个空中心语的VP结构就是著名的Larson壳(Larson shell)结构。这样的底层结构经过广义的被动化和格驱动移位才能生成双宾句的表层结构:

(5)a.I give Mary a gift.

b.TP…[VP[spec I][V'[V givej][VP Mary 1[V'[V' givej Mary 1]a gift]]]

在(5)中,NP2成分统制NP3。Larson(1988)对双宾语句的结构推导完全符合Barss & Lasnik(1986)的结论。Larson壳所体现的单补足语原则(Single-complement Hypothesis)(即中心语在每个投射层次上都最多只能有一个补足语)维护了二元句法结构。

(三)轻动词

Larson(1988)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最简方案(如Chomsky[1995]Radford[1997]等)在Larson壳设计的基础上对之加以改进,就形成了用来解释VP结构的基础性的底层结构——vP壳(vP嵌套)。比如说:

(6)a.We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b.The 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

根据Uniform theta-assignment hypothesis (Baker1988),在句法中,两个充当同样词汇作用的论元,在一个给定的谓语的情况下一定占据相同的语法位置。(a)(b)两句中的the ball分别占据了宾语和主语的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呢?一个很自然的解释就是动词roll从它的原始位置(主语之后)上移到了the ball的左边位置。根据Larson(1988,1990),Hale & Keyser(1991),Chomsky(1995),(b)句是个简单的VP结构,(a)句是复杂的双重VP结构,包含了一个VP壳和一个嵌套的VP核心,形成了一个VP壳(VP嵌套)。那么动词为又是如何移位的呢?我们又当如何处理(a)句呢?由此,最简方案引进轻动词(light verb/v)这一概念,形成vP壳。v是一个有致使义的零动词,相当于动词make,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词汇语类,所以(a)句有类似这样的解释“We made the ball roll down the hill.”。另外,v是一个语缀,呈强语素特征,所以要触发嵌套内下层动词移位,并入v来核查其特征。v的指示语为V的域外论元,它的补语是下层动词组VP,其中心语为V,指示语为动词的域内论元,如下:

图(7)表示了最简方案中的vP嵌套结构。那么(a)句可解释为“We made+roll the ball down the hill”结构,很好地回答了我们上面所提出的问题。那么(a)的结构为:

(8)TP…[vP[DPWe][v'[v rolledi][ VP[DPthe ball][V'[V ti][PPdown the hill]]]]]]

在Larson壳基础上改造而成的vP壳操作更加简洁,也遵循了X'-理论的二元句法结构。它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被用来解释双宾现象,许多及物动词的作格现象以及其他复杂谓语结构等等。最简方案力求探索和概括动词结构的普遍规律,证明语法机制在结构表达方式上的简洁性,为经济原则提供更多的实证。vP壳比Larson壳更加具有概括力和解释力,但这也不是说它的设计就是完美的,它的运用还需要具体语言的检验。

三、结语

转换生成语法从诞生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从X'-理论的发展来看,充分体现了TG理论一直在寻找一种以最优和最经济的原则来对句子进行解释的方法,把人类自然语言中纷繁复杂的表层句法现象纳入统一的机制中去生成和解释,逐渐形成了一套解释语言的理论。目前,它仍然处在不断发展之中,需要更多的人继续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周长银,张法科.最简方案中vP壳结构的由来及其设计原则[J].

山东外语教学,2004,(1).

[3]周长银,张法科.Larson壳、vP壳与双宾句[J].山东外语教学,

2002,(5).

[4]Baker.Incorpor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5]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s[M].Mouton:the Hague,

1957.

[6]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Foris:

Dordrect,1981.

[7]Chomsky,N.Barriers[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6.

[8]Barss,A.&H.Lasnik.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J].

Linguistic Inquiry,1986,(17).

[9]Hale,Keyser.On the Syntax of Argument Structure[M]. Cambridge

MIT Press,1991.

[10]Kuroda,S.Y.Japanese Syntax and Semantics:CollectedPapers[C].

Dordrcht: Kluwer,1992.

[11]Larson,R.On the 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12]Chomsky,N.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MIT Press,

1995.

[13]Radford,Syntax:A Minimalist Introduction[M].Cambridge:

MIT Press,1997.

[14]Jamal Ouhalla.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5]Woolford,E.VP-Internal subject in VSO and nonconfigurational

languages[J].Linguistic Inquiry,1991,(22).

[16]Sportiche,D.Atheory of floating quantifiers and its

corollaries for constituent structure[J].Linguistic Inquiry,1988,(19).

篇4: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

顾名思义“语言学”和“学语言”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且二者紧密相连,任何语言理论的变革都会对语言教学产生新的影响和作用。虽然生成语法理论受到外界的质疑和疑问,本文通过介绍该理论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框架以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就是要说明转换生成语法对于外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和理念的构建都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与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创立的,1957年《句法结构》 (Syntactic Structures)的发表被看作是该理论的开端。他认为语言可以看作是固有的规则体系,生成语法理论提出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是具有一定的先验性成分的,又叫做语言习得机制。“人类具有的天赋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二者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核。它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深表层结构、语言习得原理、提升与控制结构等概念都可以运用到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去,为英语教学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

三、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概述

“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是以某种方式体现在人脑这个有限的机体之中的,因此语言知识就是一个由某种规则和原则构成的有限系统。但是一个会说话的人却能讲出并理解他从未听到过的句子以及和我们所听到的不十分相似的句子。 而且,这种能力是无限的。”正像生成语法学家们主张的一样,语言习得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推理和思维的过程。句子虽多虽长,但是有规律可循,这也正是英语教学中所能够运用到的,从而启发和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1.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说的就是说话人所具有的理解和创造句子的能力,是内在的固有的。而语言运用则是另一种体现,是人们使用语言的具体特定的行为,语言习得机制也正是说明了潜在的语言能力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起着作用。

2.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认为深层结构即句子的句法结构,解释的是句子的语义关系,表层结构也就是英语的基本句型,仅仅是人们说话时所表达的句子形式,而深层结构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义,二者之间没有转换关系。

3.语言习得原理。乔姆斯基认为人类根本不是通过学习来懂得理解与运用语言,因为很多的语言知识都是人脑所固有的。普遍语法才是人脑在学习语言前的初始状态,是人类所有语言共有的必备的原则和规矩,更是人类本质的体现。

4.提升与控制结构。何晓炜使用生成语法的约束理论、格位理论、D结构和S结构等内容展示了生成语法在反身代词、被动句、双宾语结构教学的重要作用。

四、转换生成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层结构决定了句子的意思,而表层结构决定的是句子的形式。一个句子的表层结构也会对应多个深层结构,而这也就更加容易理解歧义的句子意义。如:Put the apple on the table

此句至少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把苹果放到桌子上,而不是其他的位置;第二是不要触碰那个苹果,只是把它放到桌子上。因此深表层结构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具有指导作用,这也正是转换生成语法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

2.简单句与复杂句之间的转换。将复杂句转换为简单句不要求改变句意,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因此教师能否运用转换规则定会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 The kindhearted girl adopted the pitiful cat.

进一步转换为以下三个句子:

The girl adopted the cat.

Girl is kindhearted.

The cat is pitiful.

成功运用转换生成语法将复杂句转换为简单句便于理解, 教和学都会变得轻松自如。

3.提升与控制结构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节主要是通过语料研究提升结构和控制结构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如:

a.Linda seemed to sleep in bed.

b.Lucy attempted to go to the cinema.

动词seem无法分配题元角色,因而seem前的主语Linda实际上是sleep的主语,即施事,由此可以得出Linda是从句子中移动到句子开始的位置,即主语位置,此结构为提升结构, seem为提升动词。不同的是attempt,需要一个施动的论元,而go也需要一个施动的论元,但是一个论元只能获取一个题元角色,由此生成语法假设此时句子的施事论元为空语类PRO。此结构为控制结构,attempt为控制动词。

五、结论

篇5:生成语法下看英语句子的结构构成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 题元理论

【Abstract】In the framework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is text used the Theta Theory of the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 as breakthrough point. Beside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English sentences in light of S-V-O model by using deductive method.

【Key Words】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theta theory

一、题元理论

题元理论是管辖与约束理论中的子理论之一,其主要的原则是题元标准,它规定每个主目只能派有一个题元角色。题元角色反映了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句法和语义的接口。题元角色大致分为:施事、受事/感事、处所、源点、目标、工具格、受益格、客体等这样的语义角色。

二、句子结构

英语句子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分别是主语和谓语两部分。主语部分是已知信息,指的是交际双方都已经了解的信息;谓语部分是对主语加以说明的部分是新信息,其结构要比主语复杂。谓语是动词性的,它通常以一定的动词词组及其补足成分如宾语、补语等作为中心成分。本文仅挑选英语陈述句的五种基本句型结构为代表来一一分析。

1.主谓

主谓可以说是英语中最简单的句型。谓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如Mary laughed. 题元角色由动词指派,动词与题元角色之间的关系是动词所要表达的事件或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很清楚看出这个句子中的每个成分。玛丽是施动者,她发起了“笑”这个动作,她是主语,laugh 是谓语动词。但是不是所有主谓结构句子中的主语都是动作的执行者呢?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句子:The gate opened. 这个句子中,名词的题元角色是目标,它表示动作影响的实体,也就是被打开的对象。即使是具有相同结构的句子,可是其中的成分却拥有不同的题元角色。

2.主谓宾

在介绍题元理论时,已经对主谓宾结构有了了解。再长的英语句子都离不开主谓宾这三个最基本的成分,如:I play football. I am playing football in the playground. 由此看出所有的成分都是在主谓宾的基础之上添加,它就像主干一样,找到了主干这个句子的结构就清楚了。在主谓宾结构中,谓语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动词的后面接宾语。如My brother knows the question. 首先先来判断一下the question的题元角色,它在句子中充当宾语的成分。在管辖与约束理论中的子理论之一题元理论中,它充当的是客体这样一个题元角色。

3.主谓补

主谓补结构中,谓语动词只能是Be动词或是其他系动词,而补语在现代语法中是指补充说明谓语的成分,一般是由形容词、名词充当。看下面例子:Tom is an architect. 看看它们各自所扮演的题元角色,例句不仅是一个主谓补的结构,同样也是主系表的结构。is的原型是be,在传统语法里面叫作系动词。Be动词后面的表语成分是对主语的补充说明。在这个句子中, an architect 表明了主语Tom 的身份是一位建筑师。从题元理论来分析这句话,Tom的题元角色是客体,但是an architect 却没有明显的题元角色,这也暴露除了题元理论的一个漏点,有的名词成分还没有一个更好的题元角色名称来分配它。

4.主谓宾宾

在主谓宾宾结构中,只有及物动词可以充当谓语,它之后须跟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这种及物动词在语法上称之为“双宾语及物动词”。我们以双宾语及物动词give为例:They gave him a watch. him 是动词give的直接宾语,a watch是间接宾语。根据题元理论,由动词give指派的名词成分的题元角色分别是:they是客体;him是动作的接受者角色,在题元角色关系中,接受者指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涉及的被动的有生者,一般是直接宾语的角色,但是其他成分也可以充当,举个主谓宾结构的句子:Tom has seen a vision.这个句子中的Tom的题元角色也是接受者,由Tom接受了也就是看到了一个幻象。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谓语动词的语义决定了它带的强制性的成分。对于任何一个句子结构来说,不同的成分有其不用的作用,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导致句子的语义偏差和结构的不完整性。只要是动词的强制性成分,那它就是该动词的主目,且扮演不同的题元角色。通过运用题元理论分析这四种英语的基本句子结构,将句法位置与语义关系相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生动化地进行英语学习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国明. 句法理论概要[M]. 中国社会和血出版社,1997.

[2]诺姆·乔姆斯基. 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M]. 宁春岩,译.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篇6: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与发展概述

1 生成语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诞生之前, 现代语言科学经历了两个主要时期, 一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 指的是欧洲18、19世纪时期的语言学家所进行的语言研究;另一个则是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一般认为是指欧美国家的语言学家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所进行的语言学研究。20世纪的50年代正好是结构主义语言观一统天下的时期。早年的乔姆斯基深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和熏陶, 其硕士论文就是用结构主义方法对希伯来语作了研究。正是在研究的过程中, 他对结构主义的分类方法产生了怀疑。经过五年的思考和探索, 他意识到必须改弦易辙, 与结构主义彻底决裂。

在乔姆斯基看来, 结构主义采用的归纳法有很大局限性并有着原则性的问题。首先, 归纳法不能完整地描写语言;其次, 结构主义片面强调归纳的经验主义, 在研究中不能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 揭示现象背后的东西。正是出于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以上问题解释的不满, 乔姆斯基决定对原有的理论进行批判、否认, 同时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力求建立一套用来解释语言科学, 乃至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即“柏拉图问题”的理论。

乔氏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想在其语言研究中的体现主要包括在三个方面:第一, 乔姆斯基认为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存在着一些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规则, 即“普遍语法”, 这是乔氏语法的理论前提。这些规则虽然数量有限, 但通过对语音和逻辑形式 (语义) 的运算, 它们能生成的句子却是无限。第二, 语言习得机制是乔氏语法的物质基础。乔姆斯基认为, 儿童的大脑中先天的存在着一种能掌握语言的装置, 由于这一装置的存在, 其语言潜能) 在后天语言环境的刺激下会自动激活出来, 这很好地解释了儿童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母语这一现象。第三, 在方法论上, 乔姆斯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者常用的归纳法, 而采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他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语言, 认为可以通过演绎推理得出具体的语法。

以上三个方面相辅相成, 自成体系。人们正是利用普遍语法的相关规则对最初所接触到的有限的语言材料进行验证, 这些材料一旦通过验证与实际语言状况相符, 它们就会激活语言习得机制, 在演绎推理的帮助下, 人们便会从特殊推及到现实语言的一般状况, 从而掌握语言。

2 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阶段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成型到现在经历了发展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古典理论”时期, (1951-1956) 。《语言理论的逻辑结构》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直至1985年才正式出版。它提出形式语言分类法, 并用于自然语言, 通过数学模拟论证了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语法不适用于描写自然语言。在此期间, 乔姆斯基还完成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学业, 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 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转换分析》, 获得博士学位。这一阶段, 乔姆斯基对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并发现结构主义语言学对于语素和音素非常有用, 但是, 对于句子却不是非常有用, 尤其对于句子的递归性无法解释。总体来说, 这个时期, 乔姆斯基对于语言的研究还处于探索与思考阶段。

第二阶段是第一语言模式阶段或“古典理论”时期 (1957-1965) 。《句法结构》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它的出版被人们认为是“乔姆斯基革命”开始的标志, 也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的诞生。期间, 他提出语言通过语法生成, 语法系统由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形态音位规则组成。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主张语法自主, 他认为, 语法理论不应该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上, 而应该用某种严格的、客观的方法去代替对于模糊的语义的依赖。不过, 这一理论在后来的发展中做了重大的修正。

第三阶段是“标准理论”时期 (1965-1970) 。代表作是《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其语法包括四部分规则, 即基础部分、转换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短语结构规则和转换规则是语言句法的两个组成部分:基本组成部分和转换组成部分。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短语结构规则, 这些规则决定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组成部分把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句法学和语义学及音位学的关系理论应是这样的:句法的两个组成部分。转换生成语法认为, 语言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 语法生成“语音表现”和“语义表现”两方面, 并把两者联系起来。这里乔姆斯基所说的“语音表现”是指语法是逻辑上生成的, 或者说是说话人和听声、观念上的抽象语音表现。所谓“语义表现”是指语法所生成的抽象的语义表现。语法家们的任务是描述各个表格里的规则, 这些规则代表了人们说本族语的能力。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来看句子的深层结构, 会给人们以新的启示,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乔姆斯基革命的意义。

第四阶段是“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 (1971-1979) 。20世纪70年代, 乔姆斯基把研究的重点从个别语法转向普遍语法, 明确指出语言理论就是普遍语法的理论。这一阶段不同于标准理论的显著变化就是从规则本身的制定转移到限定规则使用的条件方面来, 也即从规则系统转引到原则系统。乔氏认为这些规则条件就是有关普遍语法的一些假设。《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 (1971) 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 而《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 (1977) 又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做了一些修正, 因而也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

第五阶段是管约论时期 (1979-1986) 。80年代初期的生成语法理论, 一般称作“管辖和约束理论”。在这一时期,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具有组合性, 可以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 先后提出了X价理论、题元理论、格理论、管约理论、界限和控制理论。以《支配和约束论集》 (1981) 为代表, 这本书是根据乔姆斯基1979年在意大利比萨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理论整理成的。这一阶段的理论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在原来的规则系统之外增加了原则系统, 二是提出了“虚范畴”。目前, 支配和约束理论仍然处于不断的修正和发展之中。

第六阶段是“最简方案”时期, 又称“经济核查”时期 (1987年至今) 。代表作为《语言学理论最简方案》与《最简方案》。《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一文标志着生成语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最简方案在理论上对管约论的一系列原则进行了进一步概括和简化, 用更具概括力的特征核查理论来代替管辖理论。乔姆斯基对其理论进一步简约, 放弃了一些原则,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如轻动词理论、中心词理论、特征核查理论等。在这一阶段, 他还提出了语言使用系统中的经济原则, 以及“原则与参数理论”, 增加了用于检验词库中的所有形态在句子中的功能的核查理论。目前, 乔姆斯基的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这种发展变化也正表现了转换生成语言学的成熟。

在生成理论发展的六个阶段, 乔姆斯基理论的研究重心发生了两次重大转折:从研究语言外表化了的客体到研究语法;从研究规则系统运转到研究以约束理论、投射理论为代表的原则系统, 即从早期的生成语法到近期的生成语法的发展。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变化具有如下特点:a.个别语言的具体规则被更抽象、更普遍的原则所取代;b.语法理论的模块化, 整个理论体系由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制约的子理论系统构成;c.语法理论变得越来越简洁, 原来语法中必须做出个别什么的地方在普通的具体规则之下变得多余被去掉;d.新的语法理论越来越精确具有更强大的约束力。

3 结论

生成语法学说从假设人类语言具有普遍性的语法原则出发, 致力于描写并解释自然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 代表着现代语言学发展的一个广阔前景和蓝图。它的发展对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的发展、揭示大脑之迷、认识科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然,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生成理论也不例外。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从语言的描写到语言的解释,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形成了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但是, 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 转换生成语法只算是比较先进的语育理论, 它决不是完美无缺的, 对于研究非本民族语的语言工作者来说, 它还存着很大的局限性。一个更加完善的语法体系还有待于语言工作者去完成。

摘要: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阐释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背景及其发展阶段, 可以使语言研究者对转换生成语法有一个总体和概括性的了解。

关键词: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产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姆斯基.句法结构 (邢公畹等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2]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3]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育林.对乔氏语法发展轨迹的回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5]徐焱伟.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发展与局限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7.

篇7:从生成语法看汉语词类研究

摘要: 在生成语法中,词类是词的特异属性,登陆于词库,可通过词类分解理论与相关的句法理论进行确认与测试。处于非核心位置的成分只能是短语,而不能是词,哪怕这位置上只有一个词也得认为它是短语。有些非核心位置上的成分可以作为探针匹配的目标,需要有范畴特征上的要求,但这种范畴特征只属于整个短语而不属于其内部的词,特别是只出现一个词的情况。

中图分类号: H04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6)04042805

Key words: category; distribution; categorial decompositional theory; head; categorial feature

Abstract: In generative grammar,the categories,as one of the idiosyncratic properties of particular lexical items,must be specified in the lexicon,which can be confirmed and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the decompositional theory and some relevant syntactic theories.The element in the non-head position must be a phrase,and not a word.Even a single word is in that position; it should also be treated as a phrase.The element in the non-head position should have the requirement of categorial feature,when it is a Goal matching with a Probe.However,the categorial feature belongs to the whole phrase,and not a word inside the phrase,especially when the phrase consists of only one word.

汉语词类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观点,即采用分布观,认为汉语词类也是根据词的(语法)分布状况分出来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生成语法的影响,如沈家煊(2009)[1]所引介的Lyons(1968)的批评,并引进“扩展规约”。为满足扩展规约,沈家煊(2009,2011)[1,2]提出“汉语的动词是名词的一个次类、动词词组是名词词组的一个次类”,推动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从生成语法的角度看,汉语词类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大概就是分布观,分布观强调特定词类或成分的显现,如名词强调数量词与副词,动词形容词强调“很”与宾语等,因此而忽略了相应范畴的零形式,这导致有些学者将状态形容词从形容词中独立出来。第二个问题大概就是忽略了句法成分的短语地位,这会导致学者们在词与句法成分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在生成语法中,如果词有词类的话,那它一定不是根据分布确定的,而是事先通过假定的方式登录于词库的,登录得对不对可以通过一些理论进行确认与检验;同样,在生成语法中,词也不能充当主谓宾定状补这样的句法成分,即使某个句法成分有类别上的要求,也不会影响到句法成分内部的词。

一、词类的确认与检验

词类是词的语法属性,这是共识。生成语法认为词类不能根据词的意义、形态或分布来确定,而是作为词的特异属性登录于词库之中的,这种登录合适与否可通过词类分解理论与句法理论进行确认(confirm)和检验(test)。

第一,词类分解理论

在生成语法中,词类不是最小的原子单位,像音位、义项等一样是可以分解为一束特征的。词类可采用[N]、[V]等范畴特征进行描述,如:

(1)a.N:[+N,V]

b.A:[+N,+V]

c.P:[N,V]

d.V:[+N,V]

名词与形容词具有名词性特征([+N]),动词与介词具有非名词性特征([N]),前者不能为名词性短语指派格,后者可以为名词性短语指派格,其表现是前者不能直接带名词性内部论元,而后者可以直接带名词性内部论元。如:

(2)a.the media's report of that accident

b.She is fond of butterflies.

(3)a.The media reported that accident.

b.John is in the classroom.

(2)中的名词与形容词必须借助于介词如“of”才能带名词性内部论元,(3)中的动词与介词能直接带名词性内部论元。

朱德熙(1982)[3]在区分动词与形容词的时候曾考虑能不能带宾语,即在受“很”修饰的前提下,能够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词,这种考虑反映的实际上就是范畴特征。比如说“喜欢”与“合适”:

(4)a.他很喜欢他很喜欢语言学

b.这个工作对你很合适

这个工作很合适你

如果我们假定“喜欢”与“合适”分别是动词与形容词,则可以通过词类分解理论,因为作为动词的“喜欢”具有[N]特征值,可以直接带宾语;作为形容词的“合适”具有[+N]特征值,不能直接带宾语。

带不带宾语,属于词的分布特征。结构主义语言学根据词的分布特征确定词类,生成语法是根据词类解释的词的分布特征。由词的分布特征确定词类是可疑的,郭锐(2002)[4]曾从单项分布、总体分布、部分分布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最后认为“无论是什么意义的分布,都不能证明词类是分布类”,并指出“认为词类是分布类的观点是不能自圆其说的”。道理也很简单,某种词类本来是可以受另一种词类的扩展,而扩展它的词类因为某种原因有的只能取零形式有的可取有语音的形式,如果我们不考虑零形式,就会误认为它们的分布不同。比如说状态形容词,朱德熙(1982)[3]将汉语形容词分成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但状态形容词并没有表现出形容词的分布特征,如受“很”修饰。北大本《现代汉语》[5]基于分布的不同干脆将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分成两种不同的词类,前者为状态词,后者为形容词。从词类分解理论来看,将状态形容词当作非形容词并不合适。按词类分解理论,词汇范畴只有四类,一种语言可以有名、动、形、介四类词汇范畴,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三种、两种或一种,但不能有四种以上。也就是说,状态形容词如果不是形容词,它就只能是名词、动词或介词,但很显然它不是这三类中的一种。

明确状态形容词仍为形容词,可逼迫我们去寻找论证线索。熊仲儒(2013)[6]认为状态形容词像性质形容词一样能受量度范畴的扩展,只是扩展状态形容词的量度范畴常取零形式而已。在网络语言中,扩展状态形容词的量度范畴还是可以有语音形式,如:

(5)为什么一到冬天我的手脚就很冰冷,而夏天反而身体很烫?

我的皮肤算得上是白,但不是很雪白的那种,有点黄。

孩子的心灵是很雪亮的,所以我们要保持童心。

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后脸上会很通红,有的人就不红?

最近申彗星把自己练得很结实,晒得很黝黑,看上去很男人。

沈家煊(2011)[7]的解释是“状态形容词的摹状性在磨损减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重新增强摹状性”。这可能是一个原因;此外,无语音的量度范畴也为“很”提供了位置。这些状态形容词受“很”修饰,也表明状态形容词确实受量度范畴扩展。北大版《现代汉语》[5]还从能否带补语的角度区分状态(形容)词与(性质)形容词,从语料来看,这种区分并不明显:

(6)此时,湖边一定好冷,巢一定又湿又脏;里头的蛋也冰冷得像颗石头。

泉眼发出刺鼻的火药味,并在土面上留下一层沉淀,雪白得耀眼。

除了沉默,别无选择……触目惊心!令我心里雪亮得再无睡意。

他声音喑哑,呼吸急促,眼睛又暗又绿,而孔紫涨紫涨的,耳朵又通红得可怕!

她的眼珠黝黑得像黑色的水晶,脸色却像半透明的云母石。

第二,句法理论

生成语法中的管辖约束理论有很多模块,它能够帮助我们检验特定词项的词类正确与否。比如说移位理论,它要求只有结构体才能移位;比如说约束理论,它要求反身代词在其管辖范畴内必须受成分统制它的名词性短语的约束。比如说被动句中的“被”,汉语学界认为它是介词,因为从分布上看,“被”跟普通的介词如“跟”一样,不能单独作谓语,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如:

(7)a.我跟张三很处得来

张三被李四打了

b.我跟 张三被

c.我跟跟张三很处得来

张三被被李四打了

d.我跟了张三很处得来

张三被了李四打了

但从句法行为上看,它跟跟普通的介词如“跟”并不相同,如:

(8)a.我跟张三很处得来

跟张三我很处得来

b.张三被李四打了 被李四张三打了

(9)a.那封信1被李四带回自己1的家里

那封信被李四1带回自己1的家里

b.张三1跟李四讨论自己1的想法

张三跟李四1讨论自己1的想法

如果“被”是介词,它就会跟后边的名词性短语构成介词短语,根据移位理论,“被李四”可以整体移位,但实际上不能,如(8b);但真正的介词短语如“跟张三”是可以整体移位的,如(8a)。据(8),可以怀疑 “被”为介词,注意这只能怀疑而不是否定。同样,由于“被李四”作为介词短语,其中的“李四”并不能成分统制“自己”,根据约束理论,“李四”应该不能约束“自己”,但事实上“李四”可以约束“自己”;作为介词短语的“被李四”只能充当附加语,根据约束理论,“自己”应该受主语“那封信”的约束,但事实上“那封信”不能约束“自己”,如(9a)。真正介词短语“跟李四”中的“李四”确实不能约束“自己”,而只有主语“张三”才能约束“自己”,符合约束理论,如(9b)。据(9),可以否定“被”为介词。正因为如此,Huang、Li与Li(2009)[8]排除了“被”为介词的可能性,而假定它为动词。“被”是不是动词,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确认和检验。

二、句法成分的短语地位

朱德熙(1985)[9]认为:在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朱德熙这种概括的背后假设是词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其结果不仅直接导致汉语词类研究的第一重困境,即做到了“词有定类”却“类无定职”,也直接导致汉语词类研究的第二重困境,即满足了“简约原则”却违背“扩展规约”(沈家煊 2009)[1]。

第一,非核心位置的成分须为短语

生成语法在表征短语结构时采用的是X'结构。在X'结构中,除了核心之外,其它处于非核心位置的成分都是短语,这意味着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与补语等句法成分都是由短语充当。比如说“张三”“吃”“饭”,假定它们在词库中有如下信息:

(10)a.张三:N,SEM1,PHON1

b.吃:V,{1,2},,[ _NP] ,SEM2,PHON2

c.饭:N,SEM3,PHON3

N、V是词项的词类信息,{1,2}是词项的论元结构信息,是词项的题元结构信息,[_NP]是词项的范畴选择信息,SEM与PHON分别是词项的语义与语音信息。根据X'-理论与投射原则,可表达如下:

(11)a.[NP[N'[N张三]]]

b.[VP[ ][V'[V吃][NP ]]]

c.[NP[N'[N 饭 ]]]

c.[VP[NP张三][V'[V吃][NP饭]]]

在(11a)中,“张三”是所在结构的核心;在(11b)中,“吃”是所在结构的核心;在(11c)中,“饭”是所在结构的核心。将(11a)与(11c)分别插入(11b)的指示语与补足语位置,可获得(11d),这种插入操作,也称为替代操作(substitution)。“张三”是“吃饭”的主语,“饭”是“吃”的宾语,“吃”是结构的核心,充当的主宾语的“张三”与“饭”都是短语,如(11d)。在光杆短语结构理论中,处于非核心位置的“张三”与“饭”也要看作短语,虽然它们是最小的投射,但也须处理为最大投射,即短语。

第二,特定位置上的短语有范畴特征要求

如果句法成分由短语充当,我们就不会从词的角度考虑词类跟句法成分间的对应关系,比如说(12)中的“去”,它至少存在三种结构:

(12)去是有道理的。

a.[CP ...去]是有道理的。

b.[DP ...去]是有道理的。

c.[VP ...去]是有道理的。

CP为子句,DP为限定短语,VP为动词短语。根据Chomsky(2001)[10]的协约理论,作为目标的主语跟作为探针的时制范畴要凭借phi特征集进行匹配,而只有[V]的成分才有phi特征集。这样一来,只有(12a-b)符合要求。(12a)选择子句作主语,(12b)选定限定短语作主语。

将主语位置的动词考虑作子句内成分,可从省略的角度来理解。陆俭明(2015)[11]曾指出:“由于可以大量省略,造成动词、形容词可以在主宾语位置上落单。”比如说:

(13)a.你说吧,干有什么好处?不干有什么害处?

b.抄袭是很不道德的。

表面看(13)中各句是动词性词语“干”“不干”和“抄袭”做主语,但陆俭明(2015)[11]认为:“实际上或者说从本质上说,是小句做主语,只是因为省略的缘故,在句子表面只剩下‘干‘不干和‘抄袭这样的动词性词语了。”如:

(14)a.你说吧,我们干有什么好处?我们不干有什么害处?

b.你抄袭别人的文章是很不道德的。

(12)中的“去”也可以补足相关成分,如:

(15)他暂时不去是有道理的。

从生成语法的角度看,仅指出某些成分因省略而落单为词可能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指出非核心位置的成分皆为短语,该短语可以只出现一个词,如(11c)。

将主语位置的动词考虑作限定短语内成分较难理解,因为汉语的限定范畴一般可以零形式的方式出现。不过限定范畴也可以实现为代词或“的”,如:

(16)a.我深深地理解,这哭,不仅仅是高兴、激动、同情的哭,而是有种更深层的内涵。

b.这哭不是由于难过也不仅因为委屈,并不源于憋闷也不单单为了她生活中所有的获得和所有的失落。

c.他的研究者认为呢,就是说康奈尔大学的这个研究,没有说服力,它这研究主要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

d.如果我们研究两种生物,即使是这研究是周密进行的,除非我们得到大多数的中间连锁,我们就不能辨识一个物种是否是另一变异了的物种的祖先。

(17)a.[DP他的去]是有道理的。

b.[DP他的不去]是有道理的。

c.[DP他的暂时不去]是有道理的。

“去”的结构无论采用(12a)还是(12b),它都只能归结为动词,直接证据是“去”可以受潜在的副词修饰。

尽管时制范畴要求主语必须为非动词性短语,但非动词性短语内部还是可以出现动词的,甚至以动词为词汇核心进行扩展。至于英语动词后边可以出现“ing”,那是别的缘故,即动词短语在扩展为DP之前还受到n的扩展,其中的动词仍然具有动词性,如带宾语和受副词修饰(熊仲儒 2005)[12]:

(18)a.the enemy's suddenly destroying the city

b.the enemy's sudden destroying the city

由此看来,即使某些探针(probe)对某些短语性目标(goal)有范畴或范畴特征上的要求,但它也不会改变其内部成分包括所含词的类别。

三 、结语

词类作为词项的语法属性,是假设或规定的而不是通过分布特征确定的,它的假设或规定是否合适可根据词类分解理论与句法理论进行确认或检验。分布特征具有自身的缺陷,一是只考虑显现形式或潜在的显现形式而不考虑零形式,二是只考虑前后的组合能力所体现的线性分布而不考虑结构的层次性,这使得状态形容词与“被”“把”之类的词在归类上会出现偏离。词项从词库中提取出来是作为核心进行投射的,其最大投射为短语,短语中的非核心位置只能被短语替换,所以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与补语等句法成分只能由短语充当,这些位置上的词实际上是短语内部的词,它的类别与该位置所要求的类别可以无关。也就是说,即使时制范畴要求主语必须为名词性短语或非动词性短语,动词也是可以出现在主语内部的,因为主语做为非核心位置上的成分,它首先必须是短语,哪怕它仅由一个词充当。

参考文献:

[1]沈家煊.我看汉语的词类[J].语言科学,2009(1):112.

[2]沈家煊.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4):719.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郭 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熊仲儒.量度范畴与汉语形容词[J].世界汉语教学,2013,27(3):291303.

[7]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3):310.

[8]Huang,C.T.,Y.H.,Li & Yafei Li.The Syntax of Chine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9]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Chomsky,Noam.Derivation by phase[A]∥Michael Kenstowicz,ed.,Hen Hale:a life in language.Cambridge,Mass.:MIT Press,2001,152.

[11]陆俭明.汉语词类的特点到底是什么[J].汉语学报,2015(3):27.

[12]熊仲儒.以“的”为核心的DP结构[J].当代语言学,2005,7(3):148165.

篇8:从格理论的变迁看生成语法的发展

由科学发展生成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让邯钢沿着“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路子可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邯钢从建厂到现在始终沿着科学发展的路子坚持创新不动摇, 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一次变革, 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一次创新。正是有了创新, 才有了邯钢一步一个脚印的辉煌足迹, 才有了邯钢深入其中为广大职工所尊崇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诞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邯钢坚持“量力而行、滚动前进、梯度发展”原则, 进行扩能改造, 移植国外先进技术、装备, 提升了邯钢装备水平, 使邯钢由一个年产十几万吨钢的地方中小型企业, 跃入了年产百万吨钢的特大型钢铁企业行列, 走出了一条地方钢铁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被誉为地方钢铁企业中开出的一列“特别快车”。20世纪90年代初, 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 邯钢“不等、不靠、不要”,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推墙入海, 独创并推行了“模拟市场核算, 实行成本否决”经营机制,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被国务院树为全国学习的先进典型, 成为“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邯钢沿着科学发展的思路, 在一步步往前走, 正是在这种科学发展中, 生成了邯钢宝贵的创新型企业文化, 与邯钢的发展共融共进, 相促相提。

进入新世纪, 邯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为战略目标, 以“产业升级、管理创新、人才强企、文化推动”为四大支撑战略, 全面实施“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 使邯钢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实现着建设国际水平现代化邯钢的宏伟目标, 也把创新型企业文化内涵表现得愈加充分。

2005年12月31日, 国家发改委核准邯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总体规划 (简称“邯钢新区”) 。经过不到三年的时间, 于2008年4月19日, 新区1号高炉建成投产。之后, 2008年10月新区第一座转炉热负荷试车成功;2010年, 随着邯钢新区2250热连轧工程等一系列新区建设项目的投产, 投资约200亿元的邯钢新区正式建成。同时, 积极推进老区改造, 累计投入约100亿元, 建成一大批先进装备, 老区整体工艺装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 与新区装备达到相当水平。“五年再造了一个新邯钢”。

随着装备水平的提升, 邯钢原来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过程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的要求, 成为制约快速发展的“瓶颈”。时刻冲在市场最前沿、秉持创新理念的邯钢人, 抢抓时机, 强力推进管理创新。邯钢领导班子高瞻远瞩, 超前谋划, 借鉴吸收世界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 导入管理研究的最新科学成果, 创造性地推行了6S精益管理工程, 采用系列化、模块化形式, 构建以21个管理模块为中心、覆盖生产经营各专业的集成创新管理体系, 给“邯钢经验”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管理的进步有力推动了产品的全面升级。如今, 伴随邯钢6S精益管理工程的深入推进和世界一流先进装备集群的功能发挥, 邯钢的产品结构实现了全面升级。

目前, 在邯钢产品的“家谱”中, 清晰地罗列着几百种产品牌号。其中, 中厚板产品包括船体用结构钢系列、桥梁及高层建筑用钢系列、压力容器系列;深加工产品包括高强度镀锌板系列、家电板系列、汽车用板系列、电工钢系列;热轧卷板产品包括高级别管线钢系列、高强度钢及耐候钢系列等一系列产品。

产品升级带来了市场的变化, 而市场的变化对邯钢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邯钢迅速建立起以质量、客户、市场、效益为中心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6S精益管理来带动生产组织、岗位操作等生产的精细化, 以此来适应装备大型化、工艺现代化、产品高端化、生产自动化的战略要求。

当前, 面对钢铁市场严峻的形势, 邯钢人发扬“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 千斤重担众人挑, 人人肩上有指标;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深化发展邯钢经验, 铁前系统挖潜、钢后品质增效;开源节流降成本, 创新驱动增效益, 加快推进挖潜增效、品质增效、管理增效和经营增效, 依靠邯钢自身智慧闯出了一条走出困境扭亏增盈的新路子。今年上半年, 邯钢一批新技术不断涌现, 包括炼钢系统的少渣冶炼, 冷轧系统的高氢快冷, 热轧系统的层流冷却, 焦化系统的煤改湿等;同时, 随着质量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等一批自动化控制项目相继投入, 使邯钢生产流程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这为进一步深化“邯钢经验”, 降本增效, 应对市场挑战创造了条件。今年上半年邯钢累计挖潜增效15.7亿元, 为打赢降本增效攻坚战赢得了主动权。

当创新成为邯钢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它影响的就不只是一个领域、少数几个人, 而是整个邯钢的发展和全体职工的行动。有发展就有创新, 有提升的空间就有创新;从集体到个人, 从领导到职工, 如今的邯钢创新无处不在, 广大职工正沿着创新发展的道路, 向着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的目标奋力挺进。

由协调共进而生成的“和谐型”企业文化, 使邯钢“同心同力共创共享”, 实现着“人、钢铁、自然”和谐共生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 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讲究共同发展、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和不同方面的协调进步。

邯钢由一个地方工业企业发展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钢铁企业, 它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协调发展中前进的, 没有协调共进就不会有邯钢的发展壮大, 由此生成的和谐型企业文化, 对邯钢的发展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 当邯钢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当现代化的精细生产成为生产的模式, 邯钢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调结构、转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上。

作为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 邯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大力实施循环经济、低碳技术,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通过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上马先进的绿色环保设备, 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全部循环利用。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集约效益型的现代化钢铁工业园区, 使邯钢实现人、钢铁、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格局。

2009年5月, 邯钢1959年建成投产的1号、2号高炉和1995年、1996年相继建成投产的3号、6号高炉, 贡献了3005万吨铁水, 走完了艰辛的旅程, 退出邯钢精彩的历史舞台。

2011年, 邯钢节能减排累计投资3.5亿元, 实施了60 MW煤气发电、新区饱和余热蒸汽发电、90 m2烧结机脱硫等节能减排项目;高效节能方面, 邯钢推行能源管理模块, 强化能源因素控制, 建立了以能源平衡为中心的生产和检修模式, 实现能源资源系统高效利用, 全年利用二次能源发电30.1亿k W·h, 自发电比例接近50%, 折合吨钢263 k W·h;新区炼钢260吨转炉、三炼钢100吨转炉全工序负能炼钢, 全年平均吨钢负能分别为-11.59 kgce和-14.35 kgce, 稳居行业领先水平;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基本实现“零放散”, 转炉煤气吨钢回收量130 m3, 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炼铁高炉瓦斯灰、炼钢除尘污泥、轧钢氧化铁皮等固体废物料, 全部实现回收利用, 含铁、含碳资源吨铁回收量达到82.6 kg, 同比提高12.6 kg;工业污水实现闭路循环再利用, 吨钢耗新水降至3.08 m3, 树立起节能减排、循环发展的新标杆。

在注重节能减排的同时, 邯钢高度关注职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 下大力气全面推进厂区环境综合整治, 投巨资进行绿化、美化工作, 建起了6个职工服务区、停车场等, 为广大职工营造了整洁亮丽、文明舒适的工作、就餐、洗浴环境。

在人与钢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邯钢大家庭中, 邯钢更加注重职工工作关系的和谐, 注重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进步, 把个人的工作价值与企业价值统一起来, 发展目标融合起来, 使个人与企业协调一致。

从2010年开始, 邯钢在职工中持续开展了“3+X”构建和谐工作关系活动, 主要通过3个方向性提示或目标性引导, 利用“X”给定的创新空间, 创新民主管理形式、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激励措施、畅通沟通渠道, 把关心人与尊重人、理解人与教育人、管理人与成就人统一起来, 把以人为本当做活动核心, 调动和保护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13年, 邯钢巩固和延伸“3+X”构建和谐工作关系成果, 又在全公司开展了“心理激励”活动。“心理激励”是通过观察、感觉、调研、探访等形式, 了解和掌握干部职工的心理趋势及精神需求, 及时对重点人群或重点人进行心理干预和正确引导, 帮助其解除思想顾虑, 舒缓心理压力, 使职工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 提高效率, 保障安全。

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的思想工作者, 要探讨创新的途径, 把职工思想引导到完成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上来, 为实现全年各项任务目标凝聚强大合力;要举办心理咨询知识讲座, 研究心理帮助理论, 开辟心理服务场所, 建立心理咨询及心理服务档案, 培养适应邯钢发展需要的心理咨询师队伍;要把“心理激励”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 正确运用工作方法, 保护职工的隐私权, 尽最大能力给予职工正面的“心理激励”, 促进职工全面健康发展。

为使企业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职工, 邯钢持续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 多方面营造富有亲情、体现关爱、充满和谐的人文环境, 不断提高职工幸福指数, 实现了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

开展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金秋助学”、帮扶困难群体、慰问离退休职工、开展休疗养等活动, 启动职工生活区危旧楼改造工程, 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让职工共享发展成果。定期举办“为邯钢争光奖”和“重阳节”大会、职工运动会等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实现人的和谐成长, 汇聚起企业发展的正能量, 营造出浓浓的和谐文化氛围。

由激励机制而生成的“争先型”企业文化, 引领邯钢不断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奋勇前行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会点燃职工的激情, 促使他们的工作动机更加强烈, 让他们产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 并将潜在的巨大的内驱力释放出来, 为企业的远景目标奉献自己的热情。

在邯钢发展的历史实践中, 建立起的激励机制在邯钢发挥着动力效应, 促进着邯钢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中形成的“争先型”企业文化引领着邯钢职工朝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目标奋力前行。他们把个人梦、邯钢梦、中国梦紧紧相联, 用不断“争先”的勇气和干劲, 决心将“梦”变成现实。

邯钢作为国有特大型钢铁企业, 长期以来十分重视激励人才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尤其是近年来, 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 以强化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岗位操作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更新人才观念, 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企业文化。创新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积极谋划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创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强力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提升人才队伍层次,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抓好干部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 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创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推行考核淘汰与培训上岗制度, 真正实现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创新完善人才选聘机制, 进一步增强了人才队伍活力, 形成三支人才队伍“并驾齐驱、奋勇争先”谋发展的局面。

竞赛鼓动始终是邯钢发挥激励效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每年邯钢都要选定一个主题来开展竞赛, 以此来激发职工的“争先”的力量和热情。

2008年, 河北钢铁集团实施了整合。面对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和严峻的钢铁市场形势, 邯钢党委开展了“争当河北钢铁航母‘先锋号’主题活动”。活动制订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实施纲要, 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应对挑战、深化整合、加快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有力支撑, 同时也使“争先型”企业文化在各项竞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年来, 竞赛活动一直坚持开展, 先后设立了“高炉、轧钢、党员”等13个, 后又扩充成19个, 今年又整合成10个的系列竞赛体系, 横向延伸到生产经营全过程, 纵向覆盖到全员, 层层细化分解近二百项竞赛考核指标, 通过广泛动员迅速掀起了创先进、争先锋的热潮, 形成了挑战新指标、创造新业绩、突出新服务、战胜新困难、争当"先锋号"的滚滚热潮。竞赛的开展使铁前系统、炼钢系统、轧钢系统指标有了很大的改善, 服务系统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10年, 邯钢在全公司全面启动基于系统化的“素质提升”活动, 通过补“短板”抓提升, 适应大型化、现代化企业运行的基本要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挖潜增效、品质增效能力, 增强争创一流的能力, 促使各项工作达到精、准、严、细, 安全高效;通过攻“瓶颈”抓提升, 解决制约生产经营和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性难题, 为“铁前系统挖潜, 钢后品质增效”提供强力支撑, 实现邯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紧紧围绕“调结构, 转方式”目标, 坚持管用、实用、见实效的原则, 以岗位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创新、岗位成才为主要内容, 按专业系统细分措施, 细分步骤,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全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素质提升, 倾力打造德能双馨的职工队伍, 为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现代化邯钢提供丰沛充足的工作能量和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

2013年1月15日, 邯钢启动争做“岗位明星”活动。这是邯钢进一步巩固素质提升活动成果, 推进素质提升活动岗位化、具体化、常态化, 将素质提升活动成果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举措。

这次活动, 以科级及科级以下职工为参评对象, 从政治觉悟、道德修养、生产任务、岗位指标、创新创效等方面综合考量, 挖掘身边的“岗位明星”, 表彰职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 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 激发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的工作热情, 增强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主动性, 为实现全年各项任务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撑。在评选方法上, 采取“月荐年评”, 力求“月月选新星, 年度评明星”。每月由各单位推荐“当月之星”;组织专业人士组成评审委员会, 每月从被推荐人中评选出10名“当月之星”, 并于每月15日前公布上月评选结果;年度“岗位明星”人选将综合“当月之星”产生。在表彰方式上, 除物质奖励、颁发证书等以外, 年度“岗位明星”表彰, 将放在职工备受关注的“为邯钢争光奖”颁奖典礼上, 与“为邯钢争光奖”获奖者一同颁奖。

上一篇:红包激励方案下一篇:慢吞吞王国历险记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