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印记近现代台湾美术的发展与变迁

2022-10-27

回顾近现代百年间的历史过往, 台湾美术在时代的推动下经历了中华文化母体与外来文化数次的冲突与融合, 在延续前期艺术特点的同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了时代所赋予的独特的多元融合的艺术发展特点。

一、日据时期殖民文化的入侵

甲午战争后, 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为了巩固统治, 日本殖民政府发起“皇民化运动”, 台湾民众被要求改用日本姓氏, 穿和服、讲日语, 此时台湾的基础美术教育也具有浓厚的“日式”色彩。殖民政府通过举办具有官办色彩的台湾美术展览会 (简称:“台展”) , 引导大众的审美趋向, 试图从文化上割裂大陆与台湾的关联,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随着殖民文化的不断渗透, 日式美术是这一时期台湾美术的主流趋势。

一方面日本殖民政府不断试图在文化上同化台湾, 另一方面以台籍精英为主的台湾人民不断对抗日本的同化政策, 他们以研究本土文化的名义组织各种文化团体,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发动了“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成立了以台湾文化协会为代表的文化团体, 通过设立私塾、成立诗社、举办讲习会等形式, 巩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 传播西洋的民主和法律知识。

而日本殖民政府则从1927年开始, 以台湾教育会的名义, 通过日本画协会、黑壶会等在台日本画家组织发起, 开始每年举办“台展” (第十届后更名为“总督府美术展览”, 简称:“府展”) , 至1943年止, 该展览共举办了16届, 入选展品多为以静物、风景、人体为主的西洋画作和日本情调的东洋画作品, 宣扬日本精神, 歌颂殖民统治, 通过生平景象的描绘试图软化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 而中国传统作品以种种理由被拒绝入选, 由于文化上的种种限制, 进行传统美术创作的空间受到挤压, 传统美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遭到扼杀。

二、现代主义的交融与抗争

1945年, 日据时期结束, 为了清除殖民遗毒, 国民党政府成立“台湾接收委员会”, 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建工作。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 包括溥心畲、张大千、黄君壁等一批大陆画家随之赴台, 促进了台湾传统绘画的创作。但国民党政府“整肃”岛内进步知识分子, 推行一系列的反共政策, 恐怖、高压的政治空气, 导致台湾的美术创作处于几乎停滞的状态, 许多书画家为了避免灾祸, 脱离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沉浸于镜花雪月题材的创作。

与此同时, 波普、欧普、包豪斯等西方新艺术借“美援”而大举登录, 台湾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开始兴起。一批美术院校的学生们, 受到世界美术潮流的冲击, 主张突破传统, 探索台湾的现代中国绘画道路, “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这两个在台湾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现代派绘画团体应运而生, 掀起台湾美术界抽象绘画的风潮。台湾现代主义美术的兴起, 是对人们苦闷内心的一种情感宣泄, 是对国民党高压政治的一种反抗, 虽然当时的作品仍以模仿为主, 但青年美术家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开创了台湾美术史的新页。

三、台湾本土艺术的觉醒

20世纪70年代, 整个国际局势呈现出剧烈变动的复杂局面, 台湾政局内忧外患, 岛内的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和认知本土文化, 文化寻根和回归乡土的意识空前凸显。整理、发掘、研究和保护民间美术、台湾原住民艺术和古建筑, 在美术创作中重视对风土人情的描绘, 通过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显现原始生命的气息, 席德进的中国水彩画, 陈东元的农村人物写生, 林智信的农村题材木刻, 均为这一时期的产物, 台湾美术通过回归乡土、关怀现实, 自我面貌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四、多元主义的大众文化发展趋势

纵观台湾近现代美术发展, 官方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历史时期台湾美术的创作取向, 当1987年台湾解除“戒严”后, 宽松的政治环境使台湾美术的发展前景得以改善, 各种艺术语言、表现方法层出不穷, 既有的艺术权威被各种新势力所消解, 台湾经济迅速发展, 开始进入“资讯庞杂, 含混多元”的后工业时代, 艺术风格更加自由, 叙事语言更加多元。

百余年台湾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是台湾本土意识与外来殖民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不断融合与冲突的过程,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底蕴, 台湾美术经历了一段独特的发展过程, 每一个时期都带有时代烙印的风格特点, 近年来, 随着两岸美术交流的不断深入与密切, 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根基不断显现, 两岸的艺术交流呈现更为多元、包容和创新的新局

摘要:近现代台湾美术的发展, 在时代的推动下, 每一个时期都带有时代烙印的风格特点, 是中华文化母体与外来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台湾美术,近现代,发展,变迁,中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明.20世纪台湾美术发展史.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33-297

[2] 刘益昌等.台湾美术史纲.艺术家出版社.2009 (4) :332-453

[3] 萧琼瑞.战后台湾美术史.艺术家出版社.2013 (5) :98-235

[4] 谢世英.日本殖民主义下的台湾美术.国立历史博物馆.2014 (5) :11-24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的非理性购买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下一篇:提高地质实验室岩矿分析测试能力的几个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