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

2024-04-11

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共6篇)

篇1: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

向45分钟要效益

向高效课堂要成绩

------管窥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营造

清姜路中学 张文利

以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主持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为依托,以“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的教改项目在陈仓教坛正开展的如火如荼。通过对“有效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对高效课堂的营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对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营造的分析、研判使我对如何营造高效课堂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和价值有了全新的理解。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详细阐释:“有效教学”指老师指导下创建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绩效,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过程。“有效教学”不仅是一个教学活动,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这里对教学的高效性、合作性、持续性有了一个科学的考量,那么有效教学最核心的载体就是如何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向45分钟要效益,向高效课堂要成绩”。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

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结果、忽视过程

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主动、自信不足

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同学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总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同学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认为反正不会做又不愿认真复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加考试。教师布置的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抄袭了事,甚至不交。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注意必要的解题格式。

二、数学高效课堂营造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总的来说,首先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1、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为学生将来谋生打下一定的基础。这足以说明,数学并非真像有些学生说的那样无用。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加强学好数学结果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方法新颖形象,自主意识增强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中提出应建构的五大理念,即:“情感生活化、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训练课堂化、过程体验化。”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科学新颖的方式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就成为了思考的重点之一。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和教学形式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

生易于接受。如在教《数据的描述》时,调查我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喜爱情况,接着笔者也说出自己的喜爱情况,然后引导学生用得到的数据绘制成数据图,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参与、积极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再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圆柱学具的底面和侧面,然后让学生观察圆柱的展开图形,了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再思考它的长、宽怎样计算。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全过程地参与表面积这一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学生在轻松的探讨中学习,兴趣盎然,增强自信。

3、让学生经历“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同学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

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体验进步喜悦,挖掘内在潜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而所得到的知识也将会更牢固。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自信心就越强,积极性就越高,学习兴趣就越浓。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欲望,这种欲望会促使他们主动求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三、有效教学模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积极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 的模式,但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简称FFS)值得学习摸索和借鉴探讨。

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简称FFS)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的思路。通过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漫无目的,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解决大部分问题,解决不了的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创设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的情境、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绝大部分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篇2: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学校、家长、学生关心的是语数外升学考试科目,眼里那有信息技术学科。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是会考科目,过关就了事,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门学科上。所以,领导只安排信息技术一周两节课,且基本上没有学习资料,再加上九大课课外作业太多,学生平时根本没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由此可见,这门学科的教学受到重重阻碍。我认为,既然课后我们没时间学习,就必需抓住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氛围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或不听,根本没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墨守成规,没有独立思维的学生。这与当今信息技术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在教育改革正向着解放学生思想,调动学生积极性方向发展的今天,有必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下成长。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教师只是充当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倡导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学生就所遇到的问题,自由发表看法。使其学习状态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个内在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怎样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建议如下: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对具体事物感兴趣,且更热衷于实际生活现象的特点。老师在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引导使学生从听教师讲转变为主动的学,在积极而愉悦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其潜能。如讲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这一节时,可引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多种信息的组合。不仅可以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2、创建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热爱、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易于激发出来,学生的潜力较容易挖掘出来。同时学生对教师也要尊敬、爱戴和理解,师生在这种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效率自然会提高。

营造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差错、失误,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课堂氛围也不会和谐。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对学生要抱有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

3、课堂组织有新异,诱导学生兴趣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把学生分成10组,每组有6个学生,每组都有男生女生。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原则,挑选出那些学习成绩好、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小老师”。同时,选出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差、兴趣淡泊的学生作为被帮助的对象。“小老师”又乐于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会不辞辛苦的帮助她们。例如,在我讲完vb中“print语句”这一节后,让学生练习,题目是:单击命令按钮,窗体上输出“欢迎进入vb世界!”。很简单的一个题目,就有学生在运行时,提示“语法错误!”,他们仔细检查了编写的程序,怎么也发现不了哪里出错了。其实只是一点微小的错误,他们把西文下的双引号写成中文下的双引号了。如果没人指点,可能会困扰学生很长时间,这时“小教师”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宝贵的上机时间,提高课堂上机效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三、精选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拘一格,综合学生、教材、及自身的特点,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潜能。教师要根据以上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word字处理软件时,首先发给学生一份图文并茂的板报,学生看了非常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热情。我采用以实例讲操作的方法,教授学生怎样插入图片以及设置图片格式的方法。然后再给学生要练习的题目,让学生“以任务带知识”方式,进行操作练习。

四、完美的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如同聚光灯一样,收拢学生纷繁的思维,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梳成“辫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了然于心,变瞬时记忆为长时记忆。课堂小结,又能将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使其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并加以消化。尽管课堂小结的作用很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对一节课的开头比较重视,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而对课堂小结,则草草了事,甚至干脆没有。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课堂小结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这样的小结根本没有新颖性、简约性、针对性和发展性,既起不到梳理知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起不到画龙点睛、升华知识、发展智能的作用。今后我们在设计课堂小结的时候,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其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勇于探索、更新教育观念。这样一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新的、高效的课堂教学已迈着强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李艺《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06

篇3: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 小学英语课一般课堂时间长 (40分钟) , 一周内课时少 (通常一周只上2节) , 英语教学流于形式, 英语课经常被当做副课对待;且存在教学对象多、时间少, 巩固率低、遗忘率高, 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加之儿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 这些都使英语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集中的横截面, 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教育、传播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英语教学的效果是基于每节课的教学效果之上的, 因此, 激活课堂, 增加教学中的生命意识,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我们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途径和方法

笔者认为要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激发兴趣, 营造良好的英语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状态, 使他们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并加以鼓励,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创建积极的学习氛围。

2.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奠定创造性思维基础

任何一种创造都是以对新学过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性的劳动为前提的。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基础教学方式在改变, 因此, 目前关注学生基础性学习、关注课堂40分钟、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科学有效地发展, 怎样使教学成为有意义的课堂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3. 课堂教学活动要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目标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也是实现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努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整体把握能力, 通过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 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与英语实践能力的习得, 是当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如果不能够明确和把握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目标, 则很难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英语知识与英语能力的要求。

4. 运用媒体, 激活课堂

注重对电教媒体的运用,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导入阶段。导入阶段可以采用录音机播放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英文歌曲, 进而引导学生自然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其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边讲解, 边收看VCD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之中的运用, 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听、说、读能力。

最后, 电教媒体对教学资料的优化。通过电教媒体的运用, 可以使传统纸制教学课件, 逐渐电子化。多元化的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法的相结合, 可以大大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进而活跃课堂。

5. 竞争比赛, 激活课堂

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 无论是参赛的学生, 还是观看的学生, 个个都十分投入;无论是小组比赛还是个人比赛, 学生都满腔热情地参加, 课堂气氛可谓空前的高涨。任教五年来本人从一年级教到五年级, 每一节英语课中, 最热闹的一环——竞争比赛。运用竞赛, 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思维的灵敏性。

总之, 向小学英语课堂40分钟“要”效益的课堂教学的技巧还有很多, 但是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而且也是提高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更应该把有效、高效的英语课堂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 让每一节英语课都使学生能有所收获,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著,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篇4: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一、深入了解学生,透彻钻研教材,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状态的基础上,应透彻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寻找一种最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方法,以保证教学活动中高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时候,就必须先让学生分别掌握上下、前后、左右各个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才能在实际中解决诸如鱼缸要多大玻璃、空调罩要用多少布等问题。

二、确保良好的课堂纪律,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

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曾经说过:“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他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可见,课堂纪律管理不仅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更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途径和方法。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教师施教时每一个关节的衔接。好的课堂纪律管理可以保证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让学生能在短短40分钟高效地学习知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主要抓以下三个方面。

(1)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读数学概念法则,这样既可对概念法则进行巩固,又可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2)在课堂中强调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告诉学生说话时要大胆说,说响亮,说完整!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能“说”的是少数,所以要先让学生学会“听”,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为了让学生听到重点,抓住难点,教师说到重、难点处,应稍作停顿,应提醒学生“眼睛看到黑板了吗”“静心听了吗”“坚持一分钟”诸如此类的话促进学生在课堂最关键处专心致志地听,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引导学生养成专心、静心、快速做题的习惯,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做题时要求学生做到精力集中,静心思考,不做做停停,不讲话。老师可以适时说:“别停笔,一口气做完”“静心做,把字写端正”“某某已经做了多少题”“你讲一句话的时间,可以做一小题练习呢”等。还可以把字迹端正、做题准确的同学的作业本在全班传看,给学生一种正面示范。在潜移默化中、在不断的练习中学生便会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从而提高了作业质量。

所以一个人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如同拥有一笔无穷的财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以身作则,起榜样表率作用。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兴趣,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便是你提问题他也懒得回答;如果学生感興趣,他可能会自己钻研,找出十个问题来问你。习惯固然重要,但如果光有强制手段、枯燥的说教,学生还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师需要在讲授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积极学习。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求三角形的面积,当底和高单位不同时,教师可以说:“这道题可是有陷阱的,就看你是掉进去还是跳过去了。”这时,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同学们精神高度集中,自然养成了专心、快速地做题的习惯。还比如因为天气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些被动时,可以先把课放放,做做“正话反说”的小游戏,来几道一年级的口算题目,这时的学生精力会高度集中。参与游戏中的同学个个情绪高涨,很快把学生从被动状态拉回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五、注重教学反思,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反思在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因为“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通过几年来对教学反思的实践,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可贵之处,它能将我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一吐为快;它能把我的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从而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历练。

总之,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对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我们愿意努力、愿意付出,肯定有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做得更好。

篇5: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

2004-9-12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说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1]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呢?通过观摩学习,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第一分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开始。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上课。45分钟里的第一分钟做些什么事,说些什么话,这当中大有学问。其基本原则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在教学的第一时间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学参与者进入角色。例如用微笑法感染学生的情绪;用静候观察法收敛学生散乱的心情;用小测法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时空等等。我们留意到,许多时候我们往往被一两个学生的迟到行为所干扰。许多教师觉得这是“偶尔的”、“个别的”,或轻描淡写,或听之任之,以为“无关大局”而“大眼大过”。但有经验的课堂管理者却认为,在这一分钟里的“干扰波”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认为这种迟到行为直接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不消说,这是我们对迟到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地,因为这种行为的存在,在教学时间上,45分钟的课堂变得不完整了;以此而导致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教学目标的不完整……从更深意义上说,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参与者的“生命价值”。

二、充分相信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主体性教学模式,而“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2]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一就是“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不是见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而是可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且伴随着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实实在在的有力武器。说明白点,“充分相信学生”就是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教师设置台阶让学生自己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尊重他们的学习“成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关注以下一些问题:哪些知识应该可以让学生做,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应该设置台阶,设置多高的台阶;哪个环节上需点拨,点拨到什么火候;什么做法应推广,推广的重点是什么;哪些方面应鼓励,鼓励他们向什么方向发展;哪些同学须表扬,表扬面够不够充分;哪个地方需纠正,用什么方式方法来纠正……只有这样,学生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发展,教学模式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三、增强中考意识

应当指出的是,“增强中考意识”并不是“唯中考论”,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是强调文化知识方面应当有针对性地传授和学习,把握教学大纲文化知识方面的重难点。无可否认,仅就这方面来说,中考考点的确有其独特的指导意义的。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中考考点,加强学生对知识重点、难点的认识,更加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目的,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具体说来,以下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新知识讲授前以往届中考题练习引入;讲授完一个新知识点后借往届中考题在设计方面的独到特点引导学生鉴别、理解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巩固新课中以往届中考题作练习以再次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在布置的作业中也可适当安排往届中考题,让学生认识知识点在实际运用中变化的一些特点。更应该指出的是,“增强中考意识”与“唯中考论”仅一步之遥,把握得不恰当就会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这与现代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四、加强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认识水平,解决别的问题。”先生的一席话,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实在的指导意义。从方法学习和掌握的角度来看,过去采用“题海战术”,无非是想通过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悟”出相关的方法。这当中,教师的作用是教解题,而非指导方法,所以我们评价它是“事倍功半”的,不可取的方法。“学”和“习”是不同层面的特殊关系,“学”是为了“习”,丰富了知识、丰富了方法;“习”进上步扩展了“学”的外延,结果是巩固了知识、熟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学”就更有兴趣,也“学”得更好。因此,判断学生学得怎样,不要简单地看学生做了多少道题,对了多少道题;而是要看他们学到了什么方法,会解决什么问题,多少问题。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生“学”和“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开宗明义法。即教师明确地指出让学生掌握某种学习方法。如一位初二物理老师在开始第一单元复习时指出:“这节课我们将第一单元复习一次,这是老师第一次给大家进行单元复习,希望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么复习的;如果觉得我这种方法适合你,在以后的复习中你就可以参照这种方法。”这样,学生更加目的明确地学习这种方法。要不然,这种单元复习方法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在一节课里学生就很难“悟”得出了。

2.点拨诱导法。就是在教学中或创设情境或抓住契机,用点拨的方法诱导学生去思考、学习某种方法。如一位数学老师提问学生练习填空题时要求学生讲明依据,第一位学生回答得严谨而通俗,同学们在老师的提示下鼓掌鼓励;当第二位学生表现出难于回答第二小题时,老师就提示:“其他同学可按照第一位同学的回答模式来解释。”这位学生及其他也就明白了应如何做了。

3.对照模仿法。即通过模仿相同或相似的方法而学习掌握某种方法。如一位初三物理老师在演示“决定电流做功的多少的因素”实验前,先让学生回忆前面“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方法,运用对照模仿的方法初步掌握了一种科学研究方法。4.构建模型法。即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将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构建成一种模型,从而掌握方法。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授话题作文的写作时就构建了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模型。她先是让学生比较、分析与话题作文相近的材料作文间的异同;然后进一步归纳、概括;再后从审题、文体、结构、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一种话题作文写作的模型供学生写作参考。这样,学生很顺利地掌握了写话题作文的方法。

五、注意激活右脑

右脑活跃与否对课堂教学效率有何影响?日本村田晴彦所著《第四意识的奇迹》一书说到,当人左、右脑不同步,大脑新旧皮质不协调时,人们会感到不舒服,注意力分散,学习、工作效率低。只有左、右脑达到同步,新旧皮质平衡协调时,人脑才处于最佳状态。这种状态下人们感觉心情愉快,头脑清醒,学习、工作效率高,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黄金时期。[3]左脑运用语言进行逻辑性思维,而右脑则用表象进行思维。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表明,人通过“行为→图象→符号→结构”这样的过程来认识事物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注意使学生的右脑活跃起来与左脑一齐参与学习活动。许多教师在激活学生右脑方面通常采取如下一些办法。

1、巧妙地在恰当之处稍作停顿,留下“空白”,让学生发挥想象能力去思考、联想;

2、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事物的形象、规律;

3、尽可能地通过实验、教具、图画、音像、表演等教学手段让右脑参与活动。这样做,可以使左、右脑更同步、更协调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六、唤起学生的需要

需要是源动力。有人提倡“学生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这种提法现在来看是不切合实际,但它不无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学、学来有什么用,他们就会陷于被动而怠于学习,也就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知识来源于实践。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知识存在的价值,就能唤起他们学习的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总是将课本上知识涉及到的事例、例题、故事、现象等内容本地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学习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产生迫切的需要,调动学习积极性。

七、把握“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指的是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会有差异,这个差异形成了所谓的“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可帮助我们不仅看到儿童的今天,更看到儿童的明天,即儿童发展的可能性。[4]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为依据,以“最近发展区”为期望目标,对学生进行最有效指导,让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着力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有高效率课堂的秘诀之一。但我们怎样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实践中应当在一些教学关键处注意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知识的引入、原理的讲解、例题与练习的选取、方法的传授与指导、能力的提高等等。例如例题的选取,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差或根本没有预习,或是课本上的例题对现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课本的例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就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就应当原本地采用;反之,就应当将课本例题变化或另外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进行教学;否则,教学效率就不会高。

八、关注中下生

中下生的存在及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般的学校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势必要关注中下生的学习,让他们跟上教学,得到发展。这里介绍一种课堂分层教学法。它在课堂教学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了层次安排:

1、在目标达成上,结合学生的实际分别制定目标,让中下生通过努力也能够看到进步;促使他们向更高目标跃进;

2、在难点的突破上注意设置层次递进,让中下生上得去的同时,也让优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3、在练习的设置和作业的布置方面作分层安排,让中下生能达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同时期望他们向更高目标迈进。显然,它照顾了学习优生同时关注了中下生,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的作用。

九、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的综合运用,有充实内容、再现过程、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拓宽形式、启迪思考、强化重点、点化难点、直观演示、视听结合等优点。这些优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效率。目前,我市普遍备配的多媒体辅助设备是投影仪。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设备的功能对提高课堂效率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从化中学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充分。不用说其在诸多方面的良好效果,最明显地,它有助于他们进行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例如练习题的抄写、表格的绘制、事例的展示等等用胶片投影,一节课少说也节约2分钟,多则5至10分钟。这是什么概念?它至少意味着学生思考更充分了,思维时间增大了,也就意味着学生学得更深刻了,思维的空间也更大了,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

篇6:向40分钟课堂要效益

——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提高课堂45分钟的质量和效率,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各学科中得到落实。因此,素质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素质教学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是师生共演的舞台,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把“未知”的东西转化“已知”的知识点,从而被记忆和掌握,进一步运用,更重要的是一个深化认识、训练记忆、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将“已知”的知识转化为“他知”的事物从而输出,更要注重对学生教授知识、训练品质、提高能力的实践过程。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谈浅见。

一、做好一手准备: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教师的知识经验多么丰富,若不进行备课就难以将课本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只能说是具备了潜在的教学能力,因此,备课是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就同一教师来说,进行观摩教学时,教学效果一般都比平时好,原因并非观摩教学时,教学能力提高了,而在于教师备课比平时充分得多,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

备课可以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个人备课就是自己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学内容、阅读参考资料、研究有关教学经验以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选择具体恰当的教学方法,编写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案,要做到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集体备课是同年级同备课组的教师统一时间,统一地点,集众人智慧讨论教学重、难点,明确统一的教学过程,可以分工编写教案,求同存异。课后,教师还要就教学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困惑等问题进行反思,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通过课后反思,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针对性,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总之,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教师备课也是教师学习、反思、成长的过程,意义重大。

二、抓好两个部分:开头和结尾

抓好“开头”就是要上好导语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端,成功的导入教学,就会有种先声夺人的力量,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历史课的导入设计方法很多,如复习法、设问法、释题法、情景复现法、谈话法、故事法、乡土法、图示法、典故法、歌曲法、诗歌法、谜语法等。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心理学上迁移的原理,使我们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移注意,激发动机,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讲“九·一八事变”一课时,用一首悲凉深沉的《松花江上》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同学们的情感和探究欲,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抓好“结尾”就是要做好“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孤立的知识贯串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它可以起到巩固新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它可以起到承前启后,衔接前后知识的作用;还可起到及时反馈,从而使教师及时修正和调整教学,以补救学生学习缺陷的作用。“课后小结”是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教学总体思路最明确、最深刻、最集中的阐述,是整节课教学的精华,是检验一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总之,一节课如果能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那么这节肯定是成功的,其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会很好。

三、突出三个主体: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体

1、学生主体。新课改倡导以构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学生为主体,不能仅仅理解为让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学,而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要相信、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现象,是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训练主体。坚持以训练为主线,实现讲授与训练的有机结合。训练的内容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有语言表述的训练,文字书写的训练,自觉能力的训练等等,尤其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满堂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成功的公开课,训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可以复习旧知识,可以指导学生预习新知识,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可以培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训练贯穿其中,当然,有效训练既要有针对性,分层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又要有多样化,使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增强。同时,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分析总结题目类型、解答技巧、注意事项等,以利于学生答题能力的提高。

3、教学目标为主体。实现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最终任务,也是教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层次,使教学组织具有层次感;应明确每堂课的能力培养要求,着力发掘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功能;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完成知识、能力及情感教育任务。

四、把握好四个度:量度、程度、进度、适度

1、量度。指课堂教学容量。很多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如果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学习,时间往往不够用。情急之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会不自觉地又走回到以讲解代替学生自己学习的老路上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依据自己的经验、教学目标、学生的水平以及一些的不可控的因素等,合理设计教学容量,把握好教师的授出量、学生的训练量和师生的双边活动量。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作出调整,如把学生有争论的问题留到课后让他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再讨论,或者把某个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当作课后作业来解决等。

2、程度。指难易度,深广度,灵活度。要体现课标、教材、习题反映的要求,考虑学生可能接受的程度。太容易或者太难了,学生会相应产生骄傲或者厌学情绪。同时要注意面向中等学生,还要兼顾优等生与学困生。如在提问的时候,向好的学生提较难的问题,向学困生提简单的问题;或者练习设计要有梯度,使全体学生都有得到不同程度的掌握。

3、进度。教学点难而学生不易接受,速度应该放慢,反之则应加快。教学过程应该快慢得当。教师不能拘泥于现成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而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随机应变,调整教学进度。这样,虽然有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却使教学内容落到了实处,课堂收到了实效。因此,教师不能再被“一课时要教完一节课”这种传统观念所束缚,不能为了贪多求快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学生吃的都是“半生不熟的夹生饭”。

上一篇:沪教版七年级语文试卷下一篇:〔2007〕27号:甲控材料供应商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