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

2024-04-10

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精选6篇)

篇1: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

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教育论文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得更快。孟子说:“教亦多术矣。”“术”即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而课堂就是45分钟,如何让教师把握好、引领好学生至关重要。我对我的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总结如下:

一、听课时,让学生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

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了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其方法是:

1.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

2.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

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四、实验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时,教师应该首先从实验态度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这也是很关键的。特别是某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实验,如酸碱的腐蚀性、点燃氢气及其它气体(不纯)会爆炸等,更要作好引导,消除学生对实验的恐惧心理。其次,要从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两个方面去导,以确保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做到操作明确、观察有序、记录科学等。由于学生实验是由学生自行进行的,而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层次也各有不同,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就各种各样,教师难以在课前全面完整地加以预测。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实验操作之中,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实验中不同的问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实验操作上个别的问题,宜结合学生操作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普遍性的问题,则宜集中点评,指出错误的原因,演示规范操作,提示操作要领;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应该作为巡视检查的重点对象,教学中既要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又要要求学生耐心细致、努力完成实验;对于实验观察中的问题,则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目的要求,分析思考实验观察要点和重点,做到全面观察又重点突出。

学生操作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实验结束时按照一定的要求清理仪器、搞好试验桌面卫生等。要在实验思维方面加强指导,及时把学生的思维从实验操作中引导到实验总结中来。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便形成了一条“从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从而达到了培养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然而点点滴滴的能力养成,要靠学生平时扎实的基础、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和学风,学生应该多动手、巧动手,做到对所有知识成竹在胸,才能把握科学,而立于不败之地。希望我们从课堂45分钟做起,从每节课做起,向课堂要效益。把握了课堂就把握了成功!

篇2:企业应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一、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一词取“精”字中完美、周密、高品质的词义;取“细”字中细节、细致的词义, 精细化管理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手段, 把服务者的焦点专注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 以获取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 以下从八个方面全面理解精细化管理。

1.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管理是组织将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能的过程,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 必须建立科学量化的标准和可操作、易执行的作业程序, 以及基于作业程序的管理工具。也就是说, 首先要有程序, 其次要有工具。

2.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 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 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我们说它是一种理念, 主要是从态度上来讲的, 从企业对客户的态度、员工对工作的态度、管理者对基层服务的态度。

3.精细化管理排斥人治, 崇尚规则意识。这里讲的规则包含程序和制度, 它要求管理者实现从监督为主的角色向服务为主的角色转变, 更多关注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企业管理中更重要的是程序而不是制度。制度要有、要设, 它主要是防患于未然, 主要是显示出来。这个不是管理核心部分, 管理核心部分是程序, 就是该怎么做。关于程序如果一定要做注解的话, 通俗地说两句话:一是做事的步骤, 二是步骤的标准。

4.精细化管理研究的范围是组织管理的各个单元和例行环节。但更多的是基于原有管理基础上的改进、提升和优化, 因为精细化是个相对概念, 是相对于过去中国企业处在极其粗糙的阶段, 所以它更多的是基于过去管理的基础上来改进和优化。

5.精细化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各类社会组织, 更多关注的是企业, 特别是面临转型期、管理提升期的企业。

6.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基于组织战略清晰化、内部管理规范化、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是组织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综合需要。

7.精细化管理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是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的提升。一句话:精细化管理最终是以培训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把所有精细化管理涉及到的方法、步骤、工具, 教会我们的下属和员工来使用, 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方法。所以, 在西方国家, 员工的培训投入是非常大的。不是说花钱多就是对的, 但是到底应该投入多少, 非常值得思考。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对培训的重视是不够的, 还应该提倡加大投入。

8.精细化管理不是一场运动, 而是永续渐进的过程, 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式管理模式。一个企业到底讲不讲究规则, 体现在它是不是一个正规化的企业、制度化的企业。所谓正规化, 是指一个组织依靠规则、原则、程序来指导员工的行为, 就是员工做事靠规则, 而不是靠领导现场执政。正规的程度主要是规则的程度。

二、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1.细化——大功成于精细。细化的重点不是执行者, 而是管理者。只有上司的管理工作细化了, 才有可能推动下属的工作细化。细节管理不是越细越好, 而是要管好重要的、关键的少数细节, 密切监控容易出问题、差错的细节, 放松一般的、次要的细节, 简化或忽略无关紧要的细节。

2.量化——科学见于计量。细化离不开量化。量化是科学管理、严格管理、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里频繁发生的现象, 大多带有不确定性, 而要消除这些不确定性, 寻求客观性, 最有利的工具就是量化管理。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一个领导这样吩咐:“你明天早上8点半之前把20份整理好的会议资料送到会议室。”短短一句话, 把具体时间、完成数量、质量要求都交代得很清楚。这使经办人在头脑中立刻形成非常精确的办事要求, 不容易产生偏差。但是, 如果这句话中没有“量”, 就成了“你把资料送到会议室”。不确定的指挥, 在不同员工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素质一般的员工容易产生偏差。

3.流程化——管理始于流程。流程化管理就是将任务或工作事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有工序单元, 将作业过程细化为工序流程, 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有利于减少工作随意性;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工作衔接配合;有利于管理者工作检查, 发现问题;有利于改进工序, 优化方法。海尔的“国际星级一条龙服务”流程, 被分解为研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回访六个服务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规范化的操作要求。

4.标准化——绩效起于标准。标准化赋予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以标准的工作内容、标准的工作程序、标准的工作质量, 体现着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是克服管理随意性、无序性、粗放性的有效手段, 是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必然过程。例如麦当劳的标准化:面包厚度规定17厘米;牛肉饼重量47.32克, 直径9.85厘米, 厚6.65厘米;炸薯条超过7秒、汉堡超过10分钟则不再出售;烤面包55秒, 煎肉饼1分45秒;可乐与雪碧摄氏4度;柜台高度92厘米;员工消毒双手揉擦时间20秒。

5.协同化——高效来于协作。一个组织分成若干个部门以后, 如果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不能够统一协调起来, 目标的落实将变得十分困难。让各个部门协调起来, 同步行动, 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企业主要有产出链、物料供应链、质量链、财务资金链、成本链、信息链、人力资源链、决策计划链、管理链、执行链、服务链、内外部市场链等十二个链条, 把这十二个链条统一协调起来运作, 发挥最大功效, 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6.经济化——成本在于控制。预算是促进成本费用目标实现的有力工具。通过深化经济活动分析, 不断提高预算管理的导向性和控制力。在分析方法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针对性强、有效可行的经营状况分析评价和预测预警方法与体系, 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在分析内容上, 要切实加强对重点指标、重点事项的关注和分析, 提高分析的针对性;在分析关注重点上, 要真正把分析重点放在问题和矛盾查找上, 通过差异分析、异常分析和专题分析, 查找短板和问题, 揭示原因, 制定措施。

7.实证化——真相见于求证。准确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前提。要获得准确的信息, 就必须要有求真精神和务实态度。二战后期, 已掌握了制空权的美国空军, 开始对德国和日本展开大规模战略轰炸。每天都有成千架轰炸机呼啸而去, 但有很多飞机被地面枪弹击中, 无法返回, 损失惨重。如果要降低损失, 就要在飞机上焊防弹钢板, 如果整个机身都焊上了钢板, 速度、航程、载弹量等都要受影响。怎么办?美国空军请来了统计数学家沃尔德。沃尔德首先对飞机上弹孔的位置进行了统计整理和汇总。结果他发现, 飞机浑身上下布满了窟窿, 只有飞行员座舱和尾翼两个地方是空白。这说明座舱和尾翼这两个地方是关键的要害部位, 需要焊防弹钢板, 其它地方都不需要。

8.精益化——优势源于求精。现代企业要做到“五精四细”:精华 (文化、技术、智慧) ;精髓 (管理的精髓、掌握管理精髓的管理者) ;精品 (质量、品牌) ;精通 (专家型管理者和员工) ;精密 (各种管理、生产关系链接有序、精准) ;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

三、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管理出效益, 从严管理出大效益, 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这里面有一个“五次方”的概念: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想管理、敢管理、会管理, 企业就会出效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承上启下, 认真贯彻高层决策, 按级严格管理到位, 就会产生“二次方”, 公司的管理效应就会放大十几倍, 企业肯定会出大效益。车间领导、班组长直到每个职工都自觉参与管理, 精打细算、精雕细刻、精心操作, “人人明确任务, 人人落实责任, 人人自觉实践”, 企业的管理效应就会变成“五次方”, 放大几百倍几千倍乃至更大, 这样就一定能出最大效益。因为精细化的制度、流程必须加以落实、推进、持续完善即必须执行才是真正的精细化管理。只有具备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条件, 再加以强有力的执行, 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才有支撑和保证。

1.提高制度执行力。明确制度执行的责、权、利。制度执行的责、权、利不明确, 往往会出现执行结果与执行人应该获得的利益和应该付出的成本没有直接关联, 导致好坏一个样。处理好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破窗理论”强化了制度执行的原则性, 而制度执行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 “变通”某些具体实施措施。防止制度执行的干扰, 谋求制度外的待遇和利益, 必然导致对制度执行的干扰。对制度执行干扰的高危人群常常是两种人:位置比较高的干部和制度执行者。

2.提高工作执行力。着眼于“严”, 积极进取, 增强责任意识。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 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 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 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着眼于“实”, 脚踏实地, 树立实干作风。克服夸夸其谈、评头论足的毛病。真正静下心来,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一件一件抓落实, 一项一项抓成效, 干一件成一件。着眼于“新”, 开拓创新, 改进工作方法。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 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 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篇3:优化课堂教学 向45分钟要效益

关键词:感知 理解 体验 共鸣 吸收

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新颖性。这就要求教师有独特的、高水准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遵循“诱思探究教学思想”,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利用游戏、歌曲、猜谜等形式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性地设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巧妙利用简笔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之目的。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进行了大胆尝试。下面就一节英语课(JEFC初二英语Unit12,What'stheweatherlike?Lesson45),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前热身,带动学生良好的情绪

在讲述这一单元时,恰逢圣诞节,于是播放一曲《铃儿响叮当》的乐曲,再配上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的优美动画画面,教室里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课前三分钟的“EnglishCorner”中,学生自由用英语对话,谈论了“WhenisChristmasDay?”“Whatmakesyouhappyonthatday?”“What's theweatherlike?”“Doyoulikemakingsnowman?”等很多话题。

二、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新课的序曲,不仅要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还要能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进入“我要学”的最佳心态,以教师的“诱”促学生的“学”,充分体现“情、趣、新”三个字。

导入本课时我利用Flash动画展现一个又大又圆的球,让学生猜“What'sit?”学生发挥极大的想象力,有的说“Ithinkit'safootball.”有的说“Maybeit'sasnowball.”学生都积极地猜测着,最后我说:“Ithinkit'sasnowmanthatweseeinthesky!”点击画面,圆球变为一个漂亮的雪人,置身于一场大雪中,然后学生针对此画面说出不同的句子,如:“The snow is tooheavy.”“It's snowing very hard.”等。这时大屏幕上方出现“What'stheweatherlike?”屏幕下方出示snowy单词、音标及其汉语意思,并引出“Whenthesnowistoo heavy,itissnowytoday.”学生在感受真实场景后,对这个词的变化规则掌握得很牢固。在讲学wind与windy这两个词时,让学生首先感受狂风怒吼的声音,学生自然轻松地猜测出wind 这个词,然后展现大风的场面,学生根据上面所讲snowy的变化规则自然想出windy这个词,照此办法讲

学其它的形容词cloudy,rainy,sunny,效果极佳。

三、趣味式教学,寓教于乐

学生对儿歌、谜语、故事、游戏等兴趣很浓,以此贯穿课堂之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寓教于乐、寓知于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学完windy, snowy, cloudy, rainy, sunny等词后,让一个学生用节奏感很强的儿歌“Iseethesun”来发问,其余学生也以此韵律回答:“Itissunny.”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个个笑容满面,并很好地掌握了这些词。又如:在学生对本课的第一部分内容练习完毕后,找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背对全体学生,我出示各种不同天气的图片,让学生以歌谣的形式对其提问:“What'stheweatherliketoday?”如果答案错误,其他学生摇头,并回答:“No, No, No”,然后继续发问,直到正确。采用这种方式,教室里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涨,连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也开始张口大声提问。

四、创设听的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1. 为了培养学生听懂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我从一开始就尽可能地全部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不太懂的地方,适当加以手势语及体态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提高听力。

2. 多听录音。让学生感受地道、纯正的英语,并学说标准、流利的英语。

3. 多创造机会,根据所学内容为学生录制听力短文,并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如在本课为学生录制一篇简短的天气预报,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说出各大城市的天气情况。这样还带动了学生每晚坚持听英文天气预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力能力。

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英语教学,不仅在于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从前的“以学为主”为“学用并重”,提高课堂能力训练和言语交往的质量,提高英语实践能力。我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以口头训练为主进行操练。例如:在本课第一部分,给学生展现九幅不同天气情况的画面,让学生自由地组织对话,进行讨论。在第二部分学感叹句时,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动画画面进行替换、朗读练习,并让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以感叹句造句的形式进行评论、表演。不但加大了课堂操练的广度和密度,还使学生记忆深刻,最大限度地获得语言实践的机会。

六、简笔画教学,为课堂创设趣味情景

简笔画虽然没有声音与气味,但能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本课出现的描述天气情况的形容词,可利用简笔画清晰、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教师讲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篇4: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效益;教学策略;实践研究

在课改浪潮的推动下,小学品德教学愈来愈接地气,愈来愈注重与学生生活的对接,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笔者听过不少品德课,发现即便教师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仍然有一些新的问题在制约着品德教学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一、回眸:一个人两张皮的尴尬

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媒体连着我和你》的时候,我组织了一个活动:在幻灯片上,出示了数张节目的图片,旁边放着一张垃圾桶图片,要求大家给电视节目归类,把适合学生看的节目列为一排,尽量不看的归至另一排,不适合学生看的则直接“扔”进垃圾桶。

在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涨。他们的认知能力极强,生活经验也很丰富,纷纷“正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把理由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结束后,我却对这一环节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因为在课前氛围轻松的聊天里,我了解到有个别学生不假思索、眉飞色舞地诉说了对暴力片、恐怖片的热衷。可是课堂上,他们居然以出乎意料的“驯服”把那类节目扔进垃圾桶。我不敢说,他们课后真的会远离这些影片,还是会把他们的选择抛诸脑后。

可以看到,本环节的教学资源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电视节目,而教学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活动沦为虚妄的形式,成了徒具花哨而毫无实质的“屠龙术”,何尝不是一种遗憾?知是而言非,言是而行非,课堂里道理一套套而课外我行我素。

二、诊断:导致教学低效的痛点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此类现象在日常的品德教学中并不鲜见,为此,我们要给品德课的最终效益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导致教学低效的痛点在哪里?我们在教学诊断中反思前行。

1.迷茫在应然与实然之间—难于把握的生活实际

品德课堂需要将外部真实世界和内部心理世界、学生行为世界的三维结构系统统一起来,这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上文案例中的活动看似扎根生活,实则蜻蜓点水。品德教学必须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下得到情感态度的体验熏陶、认识水平与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学习方式与行为规范的有效训练,其品德教育价值才能最大化—这是教学的“应然”理想。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实然”具有复杂性和弥散性,教师们普遍反映很难把握和测量,提高教学效益就成为无奈的口号。

2.困顿在真念与标答之间—难于了解的学生意识

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根据教师的态度进行作答,以求准确得出“正确答案”,得到教师的表扬,否则他们将“沦为异类”。所以,“教师想要什么,学生就给什么”,这样怪诞的现象在品德课堂中屡见不鲜。这与学生的真实念头并没太大关联,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仅仅是“标准答案”而已。可这“标准答案”的得出却常常被教师误解为道德意识已被强化,甚至是道德行为已然养成。

3.徘徊在目的与技巧之间—难于沉淀的教学目的

有些教师在“怎么教”的反复斟酌上费尽心机,用尽一切多媒体、道具等手段制造“看点”,却忽略了“为什么教”的根本问题。就拿导入环节来说,教师通过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各种资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手段不能说不到位,但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的能力却降低了。然后,整堂课的教学在如同集市般的热烈气氛中草草收场,各奔东西,本就微薄的教学效果也必将随之烟消云散。

4.彷徨在泛滥与抉择之间—难于筛选的课程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极端泛滥的数据中,如何精准选择教学资源是一道难题。我们常常发现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资源,给予学生庞大的感官刺激,可是学生却不能因此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更有甚者采用这种高耗低效的设计,走向“丢弃教材”的极端,可谓得不偿失。对此,教师们普遍的一句话是:品德课真烦琐!

三、务实:提升教学效益的四个“精”

为了进一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向品德教学要效益,教师必须务实追求,抓住教学中的“四个精”。

1.拿捏厚薄的分寸,精当地解读教材

在如何“用教材教”的问题上,教材需要“同构”和“异构”。“同构”,即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了解教材呈现的内容及要体现的目标,“异构”,即教者和教材产生了同构之后,再根据学生当下的生活,根据自我的教学设计,重新增添、删除、增减、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需把握教学内容的厚薄分寸,不但要在钻研中走一个来回,将课本读厚,也要抓住学生实在的教养,将课本读薄。一节品德课,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进行创造、统筹,再从有利于学生谈感受、体验,有利于学生探究出发,作取舍或拓展。这是对教材的精准掌控。

2.把握学习的起点,精准地了解学情

对学情的精准把握是保障品德教学实效的前提。

其实,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加以正确引导,上文所述“一个人两张皮”的遗憾是完全可以弥补的。为此,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如右上表。

根据调查结果,我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喜欢看的电视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然后确定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沟通点,探讨突出的实际问题,并最终建立一种关注生活、认识生活的态度,发挥教学对生活实践的指导作用。

3.采取适宜的形式,精巧地安排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首先,教师应明确该活动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教学中的什么问题;其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活动形式为内容服务,不哗众取宠,不追求表面。

一位老师在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先出示灰色的中国地图,使学生自然关注到颜色的黑暗,揭示“这是1949年10月1日前的黑暗的旧中国”。一段引语后又切换出颜色鲜艳的中国地图,问学生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中国迎来了光明”。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却给予学生巨大的感官冲击,初步获得了一种自豪的体验。

4.探寻真实的生活本原—对作业精心布置

品德作业的布置需精心,需具备可操作、易评价的特性,让学生能真正在生活背景中活动、冲突、体验。笔者在执教《媒体连着我和你》一课时,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请同学们与家长商量,拟定一份看电视的协议,目的是落实对学生的家庭闲暇生活的指导。考虑到闲暇时间要求学生做合理看电视的计划并不合理,所以我要求学生拟订一份看电视协议,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闲暇生活指导中,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远方:有效教学的理想之境

引用高晓松的一句话:“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品德教学又怎会只有眼前的苟且?它的诗与远方,就是有效教学的理想之境。去往远方的路,需要有务实的脚步,需要有对教材、对学情、对活动、对作业的“四个精”的深刻认识,如此才能向品德教学要效益,让品德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建构的主渠道、主阵地,才能实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与改造,开辟出真实的、灵动的、富有积极向上的生命。

篇5: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

一、能引发幼儿讨论的提问

一些问题对绝大多数幼儿来说没有多少探究价值,不需要经过思维加工便能得到答案,如“是不是一样?”“你喜欢吗?”“对不对呢?”这样的提问容易形成幼儿不加思考的机械性的回答。因为这样的提问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引发探索讨论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在相互讨论中得出多种答案,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如“还有呢?”“接下来呢?”等等。

二、充分激发幼儿想象的提问

抓住作品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一个或几个点,由浅入深地对幼儿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扩散想象,让幼儿暂时摆脱文学作品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如学习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后,老师问“假如你是小白兔,你还想把花瓣寄给谁?让花瓣帮他做什么?”幼儿发言踊跃,孩子们都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去体会粉红色的桃花瓣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美好。

三、具有实际意义的提问

为了帮助幼儿正确理解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其心理过程,有利于幼儿自主理解作品、掌握作品。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我问幼儿“假如你是兔子,碰到这样的事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幼儿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然后还可延伸到如果碰到坏人怎么办等等,将提问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也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四、探索性的提问

探索性的提问是一种设置悬念,让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操作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寻求答案的一种提问,通过自己在观察、操作中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想去做去思维,步步深入慢慢接近教学目标。

篇6:教学中应向课堂要效益

高中学校工作以教学工作为主,教学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目前教学改革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每个外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无疑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揭示出课堂教学的规律,对提高外语教育教学质量大有意义。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做好几方面的转变。

一、从填鸭式到精讲多练的转变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指教师主观地将众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是教师在整堂课上只是向学生讲述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的一种教学方法。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短期内效果好,时间一长,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教师上课满堂灌,学生被动,课堂沉闷,效果欠佳,这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最大的弊端之一,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一定要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精讲多练”。具体是指教师有选择性地精讲课本,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开展阅读、表达等活动,使他们在获得字、词、句、篇等语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练就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教学时,特别要对重点、难点或疑点力求精讲,从而使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进行语言实践。而且,精讲多练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应讲中有练、练中有讲、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

二、从分散教学到整体教学法的转变

整体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整体”为工具,利用其与教学内容间的相似性,控制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为核心目标,以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展示为基本动力,以教师的启发、点拨与质疑为激活方式。中学外语教学多年来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词汇教学—语法分析—课文翻译,结果把一篇活生生的语言材料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本达不到大纲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而整体教学法,即从全方位入手,把课文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放到突出的地位,使语言、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基础知识融为一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每次都是一个整体,又各有侧重,层层深入。整体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综合性、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保持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性。

三、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转变

知识渊博并不等于能力超强,高学历不等于高级人才,知识不可以简单地与能力画等号。

知识的多寡,只能说明其学习的经历和掌握知识的程度。通常形容一个人读书多学问大的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和学识渊博,而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的为胸无点墨、不学无术和知识贫乏。知识是指人类文明的成果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经验;而能力是指运用和发挥知识的水平,以实现和达到人类文明的新目标、新成果,使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体现知识就是力量。

教育就是要激发兴趣,开发智能。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试题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从考察知识逐步过渡到考察能力。高考直接指挥着中学课堂教学,这就迫使我们必须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运用的能力。在能力的培养方面,应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还要在答题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四、从应对高考到提高学生整体能力的转变

上一篇:当压岁钱与我相逢作文下一篇: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