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发展

2024-05-23

民主政治发展(精选8篇)

篇1:民主政治发展

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经过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初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政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从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来看,近代以来,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民主权力不断扩大。而我国的每一次民主政治改革其根本目的都是保证人民民主权力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

从理论层面看,我们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每一次飞越,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当家作主是充分实现人民利益的最佳途径。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的各项政治制能够充分反映群众愿望,维护、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政治制度都服务于人民有效行使国家权力,参与国家事务,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离开人民当家作主,不受人民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会脱离正确方向。因此说,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篇2:民主政治发展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二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主备人:周阳阳2008年8月31日

【课标、考纲要求】

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复习要求】

1、识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对民主的破坏。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概况

和法律建设。

3、正确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熟练运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考点梳理】

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二、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原因及方针

2、措施

3、结果

三、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措施及成就

2、“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典例剖析】

1.“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是()

A.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B.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C.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D.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D.文化大革命

【课堂精练】

1、“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的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不开②公检法系统无法正常工作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④

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是()

A.中共八大召开B.“文化大革命”结束

C.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D.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

律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

A.民法B.宪法C.行政法D.刑法

4、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文革”发生的原因的是()

A.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B.国内修正主义的泛滥

C.“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D.林彪.江青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7、阅读材料:

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

你们这么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

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回答问题:

①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践踏民主法制的?

②文革给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了哪些危害?

【习题精选】

1、“文革”期间,造反派夺取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权的狂暴行动首先开始于()

A.北京B.天津C.上海D.重庆

2、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句话科学地

阐明了()

A.社会主义民主的特殊性B.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

C.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D.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3、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5、十年“文革”在政治建设造成方面的最深刻教训是()

A.反对个人崇拜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重视民主法制D.正确认识社会矛盾

6、下列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B.重视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实现了政治路线方面的拨乱反正D.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转移

7、下列关于基层民主选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民主权利的重大举措B.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保证

D.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选举8、1986-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

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A.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B.加强立法工作

C.推行普法教育活动D.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9、1949年至今,中国建立的政治民主制度包括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政治协商

和多党合作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村民选举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标志是()

A.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B.基层民主生活制度的健全

C.公民参政意识大大提高D.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黄炎培问毛泽东: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一执政就腐败,假如共产党人夺得了中国的江山,能不能调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共产党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重蹈覆辙?毛泽东回答: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不腐败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刘少奇被强行批斗。鼻青脸肿的刘少奇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

材料三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四第一条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请回答: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

(2)从材料二到材料四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篇3:民主政治发展

话语是人类赖以沟通的工具, 通过对时代话语的整理, 梳理出特定的时代话语体系和话语的转变可以在一定层面反映社会的存在和变迁。政治话语则是由政治主体创造或认可, 并藉以实现其政治表达的词汇与语义。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王小宁认为, “政治话语是社会话语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人们进行政治交流、沟通和互动的过程。” (1)

为了实现理论上的完整性, 政治话语的表达需要有其核心的范式, 政治话语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改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原生性的自我修正与补充, 另外一种便是应对外部冲击的改变。政治话语的表达借由不同的主体加以实现。在国家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共同体意识尚未建立的时候, 政治话语的表达往往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不同的主体对于政治话语给出自己的表达, 并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话语的霸权化和排他化, 从而垄断政治话语的表达, 实现独白。而当独白实现, 国家和制度层面的共荣体意识形成之后, 在竞争性的选举制度的催生下, 政治话语的表达逐渐转向了不同政党主体的政策层面上的表述。

二、中华民国政治话语范式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其后虽政权几易其手, 但是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一直完整留存。1949年国民政府败退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之后, 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开始逐渐衰落, 在国际社会的政治符号影响力逐年下降, 主权行使只限于台湾地区。

实际上, 中华民国的政治话语范式的真正形成是北伐之后。是时, 经过孙中山“苏式”改造和三民主义洗礼的国民党取得了全国政权, 开始了其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政治话语表达。这时候, 国民党通过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 逐步实现政治话语范式的构建和传播。

台湾由于经受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 国民党的主流政治话语并未实现其在台湾的传播。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后, 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话语传播才得以实现。内战的失利使得国民党患上了“恐败症”和“恐共症” (2) 2, 在台湾宣布戒严, 用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代替宪法, 台湾的政治话语处于高度的意识形态控制之下。三民主义的高度意识形态化使得台湾的政治话语处于国民党的霸权独白阶段, 同时其试图通过“党国一元主义”将三民主义的理念贯彻到整个政治与教育体系之中。除了旧有的三民主义话语的加强以外, 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话语中, 还还增添了“动员戡乱”一类词语, 通过严苛的法律和党禁报禁, 实现对台湾社会的控制。此时, 国民党一手塑造形成了以三民主义和反共复国为核心的政治话语独白。

三、民进党话语体系冲击与台湾政治话语范式的转变

民进党是党外运动各团体于1986年解除戒严与党禁前所整合成立的政党, 作为反对党的身份出现在台湾政治舞台上。随着蒋介石的去世和蒋经国时代的到来, 党外的声势逐渐发展壮大, 并通过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达到高潮。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林劲认为, 民进党根基于台湾历史悲情和政治环境, 台湾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处境, 使党外运动不仅具有浓厚的本土意识, 而且开始关注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 因此逐步导引出国家认同、台湾主权及国家定位问题;作为主要政治任务, 党外运动反对国民党借维护“中华民国法统”, 行专制独裁统治之实, 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制度。 (3)

1986年, 民进党正式成立, 国民党政权当面予以默认。民进党成立当年, 便参加了第一次的立法委员选举与国大代表选举, 总得票率都在20%以上。此后民进党也发动了多次街头游行活动, 争取当局解除戒严、争取国民代表直选与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初期的民进党虽视自己为台湾的“本土政党”, 将国民党政府称为“外来政权”, 但主要的政见还是争取更多的参政议政权, 政治话语表达是与国民党相反的“自由”与“民主”。

1987年, 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令, 民进党继续参与台湾政治, 要求总统直选, 通过了“四个如果”的决议文, 称只有在中国国民党出卖台湾人民利益、中国统一台湾等四个条件成为现实时, 民进党才会支持台独。在1989年-1993年的县市长与立委选举中, 民进党的支持率持续上升。此时, 民进党进一步梳理了其政治话语, 厘定了“台独”的范围。

1994年, 在台北市长的选战当中, 民进党立法委员陈水扁以“快乐、希望”赢得胜选。在竞争性选举制度的催生之下, 当“自由”、“民主”已经成为国家和制度层面的共同体共识表述之后, 民进党开始实现转变, 从以往的“自由”、“民主”政治话语表述转向政策性的政治话语表述。1995年5月, 施明德担任党主席后, 积极为民进党过去的反对形象做转型, 由“台独”政治话语转向政策型的表述。1997年的县市长选举中, 民进党赢得了全台12个县市的执政权, 首次超过中国国民党的县市长席次, “绿色执政”下的人口已占全台湾总人口的71.59%, 民进党“以地方包围中央”的选举路线于焉产生。此时, 其政治话语的表述也逐渐呈现出政策防线, 不再过分进行“自由”“民主”类的政治体制层面的政治话语表述, 而转向了“绿色执政”的政策类话语表述。

1999年, 民进党做出了重大的基本政策调整, 通过了《台湾前途决议文》, 以争取更多的中间选民, 为2000年的中华民国总统大选做准备。此时, 陈水扁采取温和的“新中间路线”, 强调“全民政府”, 任用唐飞担任行政院长, 在就职宣言中提出“四不一没有”等。通过这样的努力, 民进党终于实现夙愿, 成功上台成为执政党, 实现了台湾历史上, 也是华人社会历史上首次通过和平民主机制实现政党和政权轮替。此时, 基于现代民主国家在共同体层面上的共识和合法原则, 国民党和民进党, 以及其他党派的终于在共同体层面上实现了政治表述的一致性, 从而实现了多主体的统一政治话语表达, 即多元共识表达。

在2008年中华民国立法委员选举中, 民进党遭遇创党以来的最严重挫败, 于5月20日后下野, 进入第二次下野期。此时的民进党, 为消除陈水扁案的负面影响, 开始更加务实的政策类型的政治话语表述。2010年, 民进党逐步发表其十年政纲。十年政纲分别从农业、教育和多元族群三个方面, 展望了台湾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这是民进党消除弊案影响, 重塑务实、清廉形象的重要步骤。我们也可以从十年政纲中看出, 民进党的政治话语范式已经发生转移。在竞争性的选举制度下, 民进党已经成长为一个现代性的政党。

台湾政治话语的表述经由了内向输入、独白到质疑和多元化表达, 表现了台湾社会逐步转向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当代政治民主化完成或者即将完成的国家, 政治共同体构建使得政治话语的表达逐渐脱离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范式, 脱离了政党独白的方式, 走向了多元化表达的路径。竞争性政党机制的存在使得政治话语表达逐渐转变为对政策的表达与宣传, 而基于不同政策表达的竞争性选举机制则更加符合选民的利益。

摘要:政治话语的表达与政治话语范式的转变, 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反映一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水平。政治话语的一般发展是:由多元复杂的不同表达逐渐统一为一元表达的霸权独白。而后, 这一元表达的霸权独白经历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 从而发生范式转变, 形成多元主体在共同体层面上的共同表达。最终形成在现代竞争选举制度下的在共同体层次上的多元主体共同表达以及在政策层面上的多元主体纷争的格局。台湾的政治话语正好经历了由国民党政权的强势输入与巩固, 国民党政权的一元霸权独白, 以及后来来自党外集团的冲击, 解除党禁报禁, 开放选举制度后的多元主体在共同体层次上的共同表达, 以致在完成政党轮替后的在共同体层次上的多元主体共同表达以及在政策层面上的多元主体纷争的格局。

关键词:台湾,政治话语,转变

注释

1王小宁.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2刘红, 郑庆勇.国民党在台50年[M].九州出版社, 2001 (3) :21.

篇4:发展民主政治 建设政治文明

推进民主政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也是当前高考最受关注的内容之一。该专题涉及经济、政治、哲学等知识模块内容,在2010年高考复习时建议:适当联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积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现实问题进行综合复习。2010年高考有可能以十七届四中全会、打黑除恶等为载体,多角度综合考查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热点综述】

一、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1. 2009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2. 2009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并通过《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3. 2009年9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 关注民生问题,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 2009年,在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中,有4000亿财政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保人数达8.33亿,给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实惠,对缓解或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3. 2009年用于“家电下乡”工程的财政补贴资金达到了200亿元,预计可拉动1500多亿元的农村消费。

4. 建国60年来,中国教育走过的辉煌足迹。现在,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8.5年和11年,有高等教育学历从业人数超过8200万人,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三、 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1. 2009年6月以来,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打黑除恶的要求,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市拉开了打黑除恶行动的大幕。

2. 200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

3. 2009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中国60年法治建设成就等方面情况。

【理论分析】

一、 从《经济生活》角度看

1. 消费反作用与生产。“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家电下乡进行财政补贴,有利于刺激农民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家电生产企业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发展。

2.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注就业,同时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2009年我国政府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

3.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也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4. 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良好的市场秩序离不开国家健全的法律体系。打黑除恶,切实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四万亿投资计划、“家电下乡”惠民工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都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多项惠民政策都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

二、 从《政治生活》角度看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应该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 我国的国家职能。打黑除恶体现了政治职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家电下乡”惠民工程等体现了政府在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关注教育发展体现了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促进就业等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 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本质是为了崇尚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打黑除恶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

三、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看

1. 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家电下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是落实“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措施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是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生动体现。

2. 实践决定认识。“要继承和发展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成功方法,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党的建设有效管用的新方法,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课题”。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胡锦涛强调,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高度重视探索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高度重视总结运用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建理论,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4.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5. 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党作出改善民生的决策,是在我国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遵循并利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这一决策坚持以人为本,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8.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创新训练】

1. 2009年以来,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过程中,民生问题被置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重大问题都得到了高度关注。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B.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 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2009年8月18日,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指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回答2~3题。

2. 政府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是因为我国政府()

① 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② 是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③ 具有管理经济的职能 ④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 ①②③B. ①③④

C. ②④D. ①③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体现出()

A. 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B. 主次矛盾的关系

C.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

D.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的

C. 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D.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 加快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因为()

A. 任何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B. 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C.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D. 运动和规律是不可分割的

6.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指出: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材料二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致力于“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健康开展,加快推进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2)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4. A 5. B

6. (1)

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

②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2)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篇5: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说明民主和法制的关系,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重点:

1、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完善和发展。

2、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

难点: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如何?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由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贡献入手。

一、曲折:——柳暗(文革)

让学生根据第一子目概括民主法制在文革中践踏的表现。

二、发展:——花明又一春(新时期)

1、让学生总结法制健全的成就;通过村民选举制度和学生们对自己村子里选举的了解,让学生总结民主重建和创新的成就。

2、通过练习册材料题的材料针对重点基层民主建设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认识和启示:——继往开来展宏图

1、通过文革短片放映和江青、林彪集团在文革中行为的了解,分析文革的原因(从内外因)

2、通过《秋菊打官司》影片内容的简介和中国民告官第一案的介绍。让学生分析取得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原因(内因、外因)

3、难点突破:结合以上原因的分析、文革民主法制破坏史实、新时期法制建设的成就。并联系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于弊、近代西方民主与发展的关系的有关史实,谈谈何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如何?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篇6:民主政治发展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中

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

(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

(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中国共产党要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是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体现。

(4)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科学发展观。

(5)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始终把实现、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

2、简要说明中央开展对口援藏工作的政治意义。

①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②有利于落实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③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请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意愿,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族人民和衷共济,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了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第四单元检测题答案

1、(1)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冷热亲疏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利益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相悖是摩擦和冲突的根源。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在扩大,建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是中日双方的内在需求。(10分)

(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为建立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分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全球变暖的谈判中,由于持相同立场的国家具有更多的共同国家利益,不同的立场则反映了国家利益的差异。最终通过协议说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超过了利益的分歧。(4分)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中,不同立场的两方的激烈斗争,并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了协议,体现了当今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这有利于抑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的图谋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4分)

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威胁到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和平稳定,世界各国共同关注拿球气候变暖问题,是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的需要。(3分)

高考期间作业题答案

31、①有利于更好地坚持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1分)

②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1分)

③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1分)④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分)

⑤有利于带动政风民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1分)

32、1)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1分)

2)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创新政府,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服务能力;(1分)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1分)有利于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建设廉洁高效政府;(1分)有利于实现政府的宗旨,促进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分)提高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1分)

33、①山东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使政府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4分)

②山东省政府正确行使权力,诚实守信依法行政,坚持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3分)

③山东省政府全面履行了保障人民民主、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进一步提高了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3分)

34、(1)国家间出现亲疏冷热复杂关系的根本原因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中美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两国间利益的对立是双方分歧、摩擦的根源。

(2)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政府积极发展与美国的“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主张和平解决危机体现这一基本准则。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国政府对伊核问题的主张是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所作出的决策体现了这一立场。③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国政府既反对伊朗发展核武器,又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危机,遵循了这一宗旨。

35、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分)

②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或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2分)

③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2分)

④启动户籍改革、推进城镇化,体现省委坚持科学执政(或民主执政)、省政府依法行政(或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分)

36、(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4分)

(2)①权力监督的核心是依法监督。(1)②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政府依法行政。(2分)

③要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1分)

④政府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权益。(1分)

篇7: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革”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的有关史实;了解改革开放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学生展示,教师点拨,当堂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革”给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治建设的意识。

教学重点:“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教学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目前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依法治国也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发展,通过今天的学习各位会找到答案的。新课:

一、出现曲折——“文化大革命”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内容,思考:“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以及严重危害。

1.“文革”发动的原因

(1)毛泽东个人判断错误

(2)林彪、江青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2.“文革”中民主法制被践踏的表现

篇8:民主政治发展

新中国成立60 多年来, 我国政治民主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也基本实现了政治稳定。分析我国政治发展过程, 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 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 可以更好地把握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 使其更加协调的发展。

一、政治制度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方向, 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政治民主的核心原则要求实现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 然而, 自由和平等的实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到底选择哪种实现方式是由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的。同时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对政治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政治民主化道路和方向。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化。全会决定再次重申了我国政治民主发展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个方向是由我国的基本制度决定的, 同时也从根本上保障了我国政治的稳定发展。

政治制度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的基础。正是因为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才实现了政治的稳定, 经受住了历史和现实的考验。苏联巨变也充分表明政治制度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的基础, 制度自信在政治稳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政治民主是根本政治制度之中的民主。政治民主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和民主, 政治民主是在政治制度之下, 有约束的民主。突破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民主, 搞类似“一人一票”的东西, 表面上看扩大了政治参与, 实质上, 从我国的政治制度看, 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脱离了党的领导, 就会走上邪路, 走上不归路, 对政治稳定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一再强调, 我们绝不照搬国外的政治模式, 绝不搞政治上“飞来峰”, 充分说明, 我们的政治民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从实际出发, 在根本制度之下, 不断完善我们的基本制度, 把政治民主推向深入, 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变味, 才能更好地保持政治一致性, 促进政治稳定发展。

因此,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是我国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的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政治民主制度化、法治化是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

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民主的重要因素, 同时政治参与的“速度和广度”对政治稳定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是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政治参与的可行性、有序性是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协调发展的另一个决定因素。从这个角度讲, 政治民主制度化、法治化就是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

政治民主法治化是政治制度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是政治稳定的重要保障。宪法法律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民政治参与的最有效方式, 离开宪法法律, 任何制度设计都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不仅是权利的参与, 而且更需要过程的参与和监督。把政治民主纳入法治的轨道上, 不仅可以尽量减少政治民主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使公民参与的起点一致, 参与过程更加公平公正, 同时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去监督政治民主。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更加懂得权利和义务的真谛, 可以大幅度提高政治民主程度, 促进政治民主向前发展。

一方面,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政治民主, 可以消除和缓解政治参与过程中产生的无序和冒进, 使政治参与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合适的范围内, 这在很多方面会减少政治民主改革带来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同时,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政治民主, 公民对政治参与的信任和认可程度会大大提升。这样, 不仅有利于稳步提升政治参与, 同时也使政治民主发展成果更易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政治稳定。

以我国村民自治为例。之所以一些地方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从根本上讲, 不是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 而是公民参与没有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 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 只依靠行政手段很难使政治民主得到有效实施。由此也引发了很多矛盾和问题, 最终使一些村陷入选举艰难, 重复波折的境地, 破坏了政治民主, 影响了政治稳定。

另一方面, 政治稳定要求政治民主是渐进式发展, 而不能是跳跃式发展。渐进式发展就必然要求在一个能支撑其平稳活动的制度上运行。从目前来看, 在党的领导下, 法治是唯一一个能承载起这个重任的制度。当前, 我国全面改革进入深水区, 国内外不稳定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 改革压力增大, 改革阻力也在增大, 破坏团结稳定的因素不断累积。更要求我们要稳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这就要求政治民主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前行。这个范围必然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范围, 也必然要求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内活动。在今天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政治民主法治化是政治稳定的必然要求。

三、反腐倡廉是政治民主的必然选择, 是政治稳定的首要前提

从我国的政治制度来看, 政治民主首先是党内民主, 要做到党内民主, 就必须依法推进反腐败, 清除党内的害群之马,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保持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这无疑是政治稳定的前提。

从政治民主的核心原则自由平等来看, 要实现自由平等, 就必须推进反腐倡廉, 消除特权, 从而保证真正的自由平等。, 要实现政治民主, 就要扩大公民的权利, 也就必然要限制公权力, 而腐败的背后恰恰是公权力的滥用。一方面, 公权力的滥用, 会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公平起点。以选举为例, 如果滥用公权力, 不按法律法规操作, 公民政治参与的诉求就可能被故意忽视。同时, 在选举过程中, 如果不尊重公民的选举自由, 用威胁、利诱等不正当手段来推进选举, 必然会导致政治参与过程的不公, 甚至成为一种形式主义。这就会大大挫伤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甚至引起公民的不满。另一方面, 公权力的滥用, 大量的腐败滋生, 形成一定的“圈子”, 不仅对社会公众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且也会使一些不愿不想腐的党员干部受到排斥, 进而影响党组织建设, 形成党内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 推进反腐倡廉可以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人心所向是政治稳定的首要前提。之所以社会上出现仇富仇官现象, 和腐败蔓延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后, 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反腐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同时, 从一些腐败案件中, 可以看到腐败现象非常严重, 动辄上亿的贪污, 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 同时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劳而获, 权钱交易的风气很容易在社会上模仿滋生。一方面, 这种情况会导致社会严重的不平等, 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权钱交易, 不仅损害了党的利益, 同时会大大影响政治生态, 在权钱交易中形成的既得利益者, 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既有利益, 这就必然会阻挠政治民主的进程, 妨碍政治民主的发展。另一方面, 这种情况不仅会导致公民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 同时也对政治民主失去信心。一旦这种情况出现, 并且在国外势力的鼓动下, 公民有可能把另一种政治民主形式看作是救世良方, 从而动摇政治稳定。

总之, 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不能脱离其存在的客观环境, 忽视了基本国情, 去讨论所谓的政治民主和稳定, 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从我国的国情看, 要想保持政治民主和稳定协调发展, 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发展方向, 从制度化和反腐败入手, 通过制度内在改变, 不断完善政治制度, 促进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同时保证政治稳定。通过外在保障, 不断加强反腐倡廉, 走群众路线, 赢得广大人民的拥护, 才能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 全面推进改革, 促进政治体制改革, 使政治民主纳入法治的轨道, 走上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相辅相成的发展之路。

摘要: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政治发展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同时, 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本身都是相对的概念。政治制度决定着政治民主的方向, 是政治稳定的基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是我国政治民主和政治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所在。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民主的重要因素, 同时政治参与的“速度和广度”对政治稳定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政治稳定的关键所在。反腐倡廉是政治民主的必然选择, 是政治稳定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政治民主,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反腐倡廉

参考文献

[1]王逸舟.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与国际关系[J].学习与探索, 1998 (5) .

[2]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 2000 (05) .

[3]黄晓玉.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及其现实意义[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0.

上一篇:百佳基层党建示范点201下一篇:个人履历和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