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

2024-05-01

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共8篇)

篇1: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

颅底骨折的护理

1.预防颅内感染,促进瘘口早日闭合

(1)体位:嘱病人去半卧位,头偏向患侧维持特定体位至停止漏液后的3~5日,借重力使脑组织移至颅

底硬膜裂缝

处,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瘘口。

(2)保持局部清洁: 每日清洁2次,消毒外耳道、鼻腔和 口腔,注意棉球不可过湿以避免液体逆流入颅。劝告病人勿挖耳抠鼻。注意不可堵塞鼻腔

(3)避免颅内压骤升:嘱病人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以免颅内压骤升导致气

颅或脑脊液逆流。

(4)对于脑脊液瘘的患者,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胃管,禁止耳鼻滴 药、冲洗和堵塞,禁忌做要穿。

病情观察

(1)明确有无脑脊液瘘:鉴别脑脊液、血液和鼻腔分泌物。脑脊液鉴别方法:a.将血液滴于白色的滤 纸上,若血迹的外周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润圈则 为脑脊液。b.行红细胞计数并与 周围红细胞比 较。c.根据脑脊液中含糖而鼻腔分泌物不含糖来鉴别。

(2)准确估计脑脊液外漏的量: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口松

松的放置干棉球随湿更换记录24小时浸湿的棉球,数估计脑脊液的量。

(3)注意有无继发性的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病人可合并脑组织、血管的损伤。导致癫痫、脑出血、继发性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脑脊液外漏则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的症状的出现。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救治较为困难。因此,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生命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颅内压 增高和脑疝的症状

(4)注意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较多可使颅内压过低引起颅内血管扩张,出现剧烈的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数、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剧,卧位时缓解。若病人出现颅压过低时,可遵医嘱补充大 量的液体以缓解症状。、健康教育

1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和擤鼻涕,勿挖耳、抠鼻或屏气排便,以免鼻窦或乳突气房内的空气被压入颅内,引起气脑或颅内感染。

2告诉门诊病人和家属若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发热、意识模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颅底骨折病人要避免颅内压骤然升降的因素。

篇2: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

一、入院健康教育1、1、向病人进行入院介绍。(如病区环境、床位医生、护士姓名、有关规章制度、公示内容、卫生知识及安全知识)。

2、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检查、化验目的及配合方法。

3、体位指导:向病人和家属讲明绝对卧床休息的意义,如有脑脊液鼻漏及耳漏病人应取半卧位,头偏向患侧。颅底窝骨折的患者取平卧位,骨折愈合后可下床活动。

4、治疗指导:讲明及时应用抗生素药物及保持耳鼻清洁通畅的意义。脑脊液鼻漏病人保持鼻孔及口腔清洁,尽可能避免挖鼻,打喷嚏和咳嗽,严禁经鼻插胃管、吸痰,严禁冲洗,填塞耳鼻,以免引起逆行感染。定时测体温,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颅后窝骨折急性期若有呼吸功能紊乱及颈脊髓受压时,应及早行气管切开,颅骨牵引,必要时辅助呼吸。

5、加强营养,忌辛辣,戒烟酒。

6、保证足够的睡眠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整洁,遵守探陪制度,保持情绪稳定。

7、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8、心理指导:做好思想工作,予以细心的护理,耐心的解释。告知患者耳鼻漏多可在2周内自行封闭愈合,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二、特殊检查健康教育

1、X线平片不显示颅底工作;经头颅CT检查时,有脑脊液耳漏的病人,应头偏向患侧,保持引流通畅,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三、出院健康指导

1、遵医嘱按时服药,不适随诊。

2、注意休息,保证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冒,夏季多饮水,保证机体需要。

篇3:颅底骨折121例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颅底骨折患者121例, 其中男100例, 女21例, 年龄12岁~76岁。脑脊液鼻漏25例, 脑脊液耳漏22例, 脑脊液耳漏合并鼻漏17例, 合并硬膜外血肿8例、硬膜下血肿10例, 合并脑内血肿5例, 单纯颅底骨折34例。致伤原因主要为车祸伤60例、煤矿创伤40例、打击伤21例。均是创伤性脑脊液漏, 经葡萄糖定量测试证实为脑脊液, 所有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

1.2 结果

本组患者经积极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康复出院119例, 转诊1例, 死亡1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颅内压的观察

颅内压即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颅底骨折多伴有脑组织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易引起颅内压增高, 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的变化。颅内高压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乳头水肿, 要特别注重对库欣综合征的观察即血压升高, 脉搏缓慢有力, 呼吸深慢。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密切观察, 一旦发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此外, 颅底骨折患者因有脑脊液外漏, 还可发生低颅压, 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头晕, 厌食, 呕吐, 反应迟钝, 脉搏细弱, 血压偏低等症状。而且脑脊液漏患者常伴有头痛, 颅高压头痛呈持续性, 低颅压患者头痛与体位有关即头痛在立位时加重, 卧位时缓解。若患者出现颅压过低表现时, 应立即去枕平卧休息, 遵医嘱静脉补液, 补充大量水分以缓解症状。

2.1.2 脑脊液漏的观察

正常脑脊液为清水样无色透亮的液体, 静置24 h不凝固。脑创伤时, 血性脑脊液易与耳鼻道损伤所致的出血混淆。确定漏出液是否为脑脊液时, 可通过下列方法鉴别[1]: (1) 将漏出液滴于白色吸水纸或纱布上, 血迹外有宽的淡黄色晕圈, 犹如月晕样。 (2) 被脑脊液浸湿的手帕, 没有被鼻涕或组织渗出液浸湿的那样干后变硬的现象。 (3) 收集血性漏出液观察, 血性脑脊液多不易凝固。 (4) 脑脊液含糖量较高, 可用葡萄糖或尿糖试纸测定。 (5) 部分颅底骨折患者, 鼓膜仍完整时, 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至咽部, 患者可自觉有咸味或腥味液体咽下。确诊为脑脊液漏的患者, 要注意观察脑脊液漏出的部位、颜色、量、性质, 流出和停止的时间, 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如一般患者在起坐、垂头时漏液增加, 平卧时停止。本组有1例患者因脑脊液漏25 d时转诊上级医院。

2.1.3 观察有无脑损伤和颅内感染

颅底骨折患者可合并脑组织、血管损伤, 导致癫痫、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水肿等。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 一旦出现症状, 救治更为困难。颅底骨折属于隐性开放性骨折, 当有脑脊液漏存在时, 液体引流不当可引起逆行感染。护理工作者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 特别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头痛加重, 颈项强直等症状时, 应警惕颅内感染的发生, 进一步行血常规与脑脊液的检查。

2.1.4 神经损伤的观察

颅前窝骨折可引起嗅神经及视神经的损伤, 可出现嗅觉、视力障碍。颅中窝骨折可引起面神经和听神经的损伤, 表现为听力障碍和面神经周围性瘫痪。应仔细观察,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争取挽救神经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1.5 患者情绪的观察

颅底骨折属于创伤性比较大的一类损伤, 患者受伤后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耳鼻腔有异常的液体流出, 患者会感到焦虑、恐惧、紧张不安。加之入院后因角色突然转换难以适应新环境, 均存在着如认知水平有限、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煤矿地区尤其是井下工作者此类患者较多, 知识缺乏都认为是鼻涕或中耳炎, 自行填塞、滴药, 我行我素, 不以为然, 不配合治疗与护理, 容易造成颅内感染, 因此需要加强教育。

2.2 护理

2.2.1 体位护理

一旦确定有脑脊液外漏时, 一定要维持特定的体位, 其目的就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硬脑膜破损处, 促使脑膜形成粘连而封闭漏口, 应维持特定的体位至脑脊液漏停止3 d~5 d后[2]。脑脊液漏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 尽量保持安静, 治疗与护理应集中, 床上使用便器, 并向患者说明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和体位对于漏液的意义。颅前窝骨折有脑脊液鼻漏且意识清醒者给予坐位或半卧位, 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颅中窝骨折者有脑脊液耳漏取平卧位或患侧卧位, 让脑脊液自然流出, 同时做好生活护理。大部分患者在伤后1周~2周内瘘口通过非手术治疗常能自行愈合, 若超过3周~4周以上不愈者, 则应考虑手术治疗[3]。因此早期积极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2.2.2 加强耳鼻道护理, 预防颅内感染

重点是保持引流通畅, 预防颅内感染。枕上垫无菌巾, 每日更换消毒。对于漏液较多突然减少的患者要用手电筒照射外耳道和鼻腔是否被堵塞, 如有堵塞要及时清除鼻前庭及外耳道内的血迹和污垢, 防止液体引流受阻。用生理盐水消毒棉球擦洗, 用酒精或碘伏棉球每日消毒2次, 棉球不可过湿。鼻孔处或外耳道口放置一无菌干棉球, 浸湿后及时更换, 记录24 h棉球的数量, 并根据棉球的数量来估计流出脑脊液的量, 看是否每日在减少。做好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勿挖耳、抠鼻、擤鼻涕、用力咳嗽、打喷嚏, 以免脑脊液压力突然升高又降低而使脑脊液反流。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使用开塞露通便。禁止在耳鼻道填塞、冲洗、滴入药液, 注意个人卫生,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脑脊液鼻漏的患者, 不可经鼻腔进行护理操作如吸痰、放置胃管。注意保暖, 防止受凉, 预防感冒。加强口腔护理, 昏迷者口腔护理2次/d, 清醒患者嘱其坚持饭后用漱口液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早期使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感染, 预防性抗生素治疗不应少于2周[4], 并定时化验血常规、血生化。

2.2.3 饮食护理

颅底骨折患者应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选取高热量、高蛋白、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软质食物, 禁食烟酒、咖啡、浓茶、辛辣刺激性、难以咀嚼的食物。勤饮水, 多吃含纤维多的食物, 适当摄取油脂类食物或香蕉、蜂蜜等新鲜水果、蔬菜, 以确保大便通畅。

2.2.4 心理护理

在对患者整个护理过程中, 实施身心的整体护理, 从入院、住院、出院, 制定护理计划, 按计划实施护理。加强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 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 并给予安慰、鼓励和疏导, 努力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症状、发展和预后, 说明外漏性脑脊液类似于血浆, 身体每天可以自生的, 而且脑脊液漏在伤后1周~2周内能愈合,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让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 同时得到家属的支持, 消除患者紧张不安和恐惧的心理,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减轻心理压力,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情绪稳定,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2.2.5 防止交叉感染

有条件尽量让患者住单人房间, 房内光线柔和, 避免不良刺激。规定亲属探视时间, 限制探视和陪护人员。病室早晚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即温度为18~20℃, 湿度为50%~60%) 。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房间1次, 走廊门口放置健康手消毒液, 有呼吸道感染者, 严禁进入病房, 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3 出院指导

颅底骨折常为线形骨折, 一般成人需要2年~5年, 小儿需要1年才能愈合。出院后遵医嘱按时服药, 保持充足的睡眠, 多饮水, 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预防感冒, 增强抵抗力。避免用力咳嗽, 打喷嚏等, 半年内避免重体力劳动, 注意安全, 保护头部, 勿使头部受伤, 不去人多聚集的地方。每天锻炼身体做有氧运动如:散步、体操等。定期门诊复查, 如出现头痛、头晕加重, 流清水样鼻涕时应及时就诊。

3 讨论

颅底骨折是一种常见创伤疾病, 可发生颅内感染、颅内积气、颅内高压、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进而威胁生命, 对于颅底骨折患者, 主要是做好病情观察与脑脊液漏的护理, 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同时, 护理人员还要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从而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志美.颅底骨折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30) :7498.

[2]李乐之, 路潜.外科护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12.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69.

篇4:颅底骨折的护理措施

(垦利县人民医院山东垦利275700)【中图分类号】R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77-01 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属隐性开放性骨折,护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2009年0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颅底骨折合并脑脊液漏患者89例,男6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6.5岁。经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无1例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改善病室环境最好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病室,限制、减少探视人员,病室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室1次,每次30min。2 体位与休息正常脑脊液为清水样,无色透亮。颅底骨折早期,血性脑脊液漏易與耳鼻道损伤出血相混淆,可将标本滴于沙布或吸水纸上,如见血迹外有月晕样淡红色浸渍圈,则可判断有脑脊液漏。确诊为脑脊液漏后,让患者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使患者处于头高位,头偏向患侧,其目的是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粘附在硬膜漏孔区,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防止复发,体位应维持到脑脊液漏停止后3-5d,绝大多数病人在伤后1-2w内漏口常能自行愈合。3 加强耳鼻、呼吸道及口腔护理枕上垫无菌巾,及时清除鼻前庭或外耳道内的血迹和污垢,防止液体逆流。在鼻孔处或外耳道口松松放一无菌干棉球,浸湿后及时更换,24h计数以估计漏出量。避免致颅内压增高而加重脑脊液外漏或引起气颅的动作,如擤鼻涕、打喷嚏、用力咳嗽、屏气排便等。禁止挖耳、抠鼻,严禁经鼻腔吸痰或插胃管、耳鼻滴药、冲洗和填塞等,脑脊液漏病人一般不做腰穿。对呼吸道分泌物多的病人,可让病人深呼吸、浅咳,给予生理盐水10ml+沐舒坦10mg+地2007年第15卷第10期塞米松5mg雾化吸入,每日2-3次,使痰液稀湿易于咳出,必要时可经口吸痰。加强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4 饮食护理选择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每日补充果汁或菜泥、香蕉等,也可用温开水冲适量蜂蜜口服,以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不宜进食刺激性和坚硬需用力咀嚼的食物。若出现便秘,可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以免用力排便致颅内高压。5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有无颅内感染征象,每日测体温四次至脑脊液漏停止后3d。引起颅底骨折的暴力较大,一般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脑伤,很可能继发脑水肿、肿胀、颅内血肿,脑脊液漏推迟了颅内高压症状的出现,但一旦出现,抢救更为困难。故必需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情况,注意有无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并做好病情记录;当大量脑脊液外漏时,可导致低颅压,病人表现为意识淡漠、头痛、头昏,视力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发生低颅压时,应取平卧位,减少脑脊液流失,同时遵医嘱静脉补液。6 心理护理患者在住院期间需长时间卧床,日常活动受限,治疗费用高,患者往往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另外,对疾病知识缺乏,担心预后,颅底骨折脑脊液漏的病人大都表现恐惧,尤其是伴有脑损伤症状的病人。护士要做好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让病人了解颅底骨折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另一方面做好家属工作,让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配合,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以促进早日康复。

篇5:骨折病人的护理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措施在骨科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护理措施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不同特点,增强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病人在痊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关键词】 骨折病人 护理措施

一、合理的护理措施对骨折病人痊愈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也在改变。“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是新型医疗模式的核心。表现在骨科病人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上,就是将人性化护理融入到医疗护理的全过程中,在对患者疾病护理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务,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种服务,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亲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1]。通过良好的护理措施有效的缓解病人在痊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充分重视其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使病人的病情恢复调解到最佳状态,以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二、护理目标和护理观察 2.1 护理目标

2.1.1 维持呼吸、循环等正常生理功能。

2.1.2 保证骨折固定效果,确保外固定满意;缓解疼痛,减轻病人的痛苦;科学地指导功能锻炼,使患肢功能恢复与骨折愈合同步发展。

2.1.3 照顾生活,满足生理、文化等生活需求;合理安排营养饮食,保持机体营养代谢需要;有效的预防全身及局部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保持心理健康、并指导提高自我护理、自我照顾能力。2.2 护理观察

2.2.1 一般项目 如精神、情绪、饮食、睡眠、营养状况、大小便及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2.2.2 外固定情况 外固定装置是否有效,夹板松紧度是否适宜,石膏有无断裂、石膏筒内肢体是否松动或挤压、牵引重量是否适宜、牵引滑轮是否灵活、牵引锤是否落地等。

2.2.3 疼痛 ①了解疼痛的性质及程度,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②观察发生疼痛时病人 的状况及伴随症状,观察全身及局部情况,检查有无发热、水肿、出血、感觉异常、放射痛、意识障碍等体征。③通过应用缓解疼痛的有效方法,如制动肢体、矫正体位、解除外部压迫等进一步确定引起疼痛的原因。

2.2.4 体位 体位是否正确,肢体是否按治疗要求摆放与固定;患肢外固定处与身体受压处皮肤有无红肿、水疤、破溃,有无胶布过敏反应,骨牵引针孔有无红肿、脓液渗出。

2.2.5 手术后病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外,伤口有无渗血、出血及感染征象;功能锻炼后的反应 锻炼时是否伴有疼痛及疼痛的性质,是否伴有肿胀、麻木等不适。

三、常用的几种护理方法 3.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病人的负性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2]。骨科患者多为意外损伤所致,突然使其强迫性卧位,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除了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生理需要外,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3.1.1 调节病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因素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之一。骨科临床病人多伴有部分的功能障碍和疼痛,多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病人一方面希望得到最好、最快的治疗,另一方面最担心手术能不能恢复功能和解除疼痛等。对手术疑虑重重,担心麻醉意外,手术失败,术中大出血,神经损伤等,病人处于紧张、焦虑之中,会造成治疗上的不配合,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的紊乱、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康复。此时,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给与全面、细致的健康指导,恰当的劝说和解释,以改变病人的认识方式。

3.1.2 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病人从家庭到医院,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陌生的,难免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影响饮食和睡眠。因此,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每一位新入院病人,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满足病人的需要,让病人感到温暖。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其生活,使病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增进健康。指导病人科学有效的功能锻炼,健康指导,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1.3 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完成各项工作重要基础,病人在住院期间这一点也显得十分重要。护理人员与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合作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护理人员的仪表、气质、行为、情绪,潜移默化的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护士与病人交谈时准确感受病人的情感,理解病人的处境和他们的要求,促进相互间信任与理解,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帮助病人尽快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种极有效的鼓舞力量,是医治疾病的良药。病人间的沟通比护患沟通更有效,也是一种较好分散病人注意力的方法。

3.1.4 心理护理的技巧和艺术:第一要善于使用美好语言: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时首先应有礼貌,主动向病人问好,根据病人的年龄进行称呼或称其职务,使用语言亲切温暖、通俗易懂,对不同职业的人采用不同的口吻,使沟通恰到好处,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要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要善于使用安慰性和鼓励性语言,使病人感到心理上的支持,精神愉快,增强治疗信心。在病人情绪不佳时,更应注意关心体贴病人,要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得到病人的信任、理解与合作,积极地使病人投入到整个治疗过程中[3]。第二要避免伤害性语言:伤害性语言不仅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带来消极的情绪,而且通过大脑皮层与内脏相关的机制扰乱内脏与身体的生理平衡。如随意训斥、指责病人,会挫伤其自尊心,给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后果。第四要使用积极的暗示性语言:暗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心理现象。暗示既能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又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所以积极地暗示可使病人得到良好的信息刺激,从而心情愉快,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促使病人积极地配合治疗,使疾病向积极的方向转化。

3.2 饮食营养护理

绝大部分骨折患者虽无内脏损伤,但由于经历了创伤或手术的打击,终日卧床,运动减少,扰乱了原先的生活规律,往往食欲下降,不想吃东西。老年患者,体质较弱或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在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要在饮食上多下功夫,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以刺激食欲。手臂活动不便的要喂饭。适当多吃一些辣椒、西红柿、苋菜、青菜、包菜、萝卜等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疏菜,以促进骨痂生长和伤口愈合。总之,要尽可能让患者心情愉快,吃得好、睡得香,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

3.3 生活护理及预防褥疮

骨折患者经过骨科治疗后后,最好能在医院多观察几天。如立即就回家的,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石膏固定受伤肢体的末稍循环,每隔一两个小时看一次,看手指或脚趾有无发紫,询问病人有无肢端麻木,试着扳动伤肢的手指或脚趾,看有无剧痛的感觉。如有这些症状,或发现皮肤起水泡、感觉减退,可立即就近到医院检查。如有伤口,伤后三四天疼痛不见减轻,反而加重,并伴有发热症状,很可能是感染,要及时到医院复查、换药。如有钢针等固定物留在皮外的病人,要用75%的酒精滴钢针眼,每日2—3次,以防针眼感染。终日卧床的病人,要定时翻身,防止骨骼突起处的皮肤长期受压发红、糜烂,形成褥疮。

3.4 功能锻炼 3.4.1 骨折患者经治疗后应向病人宣传锻炼的意义和方法,使病人充分认识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消除思想顾虑,主动运动锻炼。认真制定锻炼计划,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人的全身状况、骨折愈合进度、功能锻炼后的反应等各项指标不断修订锻炼计划,增删锻炼内容。一切练功活动均须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随着骨折部位稳定程度的增长及周围损伤软组织的逐步修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渐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增强[4]。

3.4.2 骨折后期 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力量[5]。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思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疼痛肿胀逐渐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或骨折部位突发的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暂时停止锻炼并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3.4.3功能锻炼以恢复肢体的固有生理功能为中心。上肢要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重点在训练负重行走能力。功能锻炼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外展运动;内收型肱骨外科颈骨折不能做上肢内收运动;尺桡骨干骨折不能做前臂旋转活动;痉腓骨干骨折不能做足的内外旋转运动。

四、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4.1 生命体征异常改变

严重创伤引起多处骨折、开放性骨折、多脏器损伤时会影响生命体征改变,严重骨折后并发症如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挤压综合征等,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护理措施:

(1)危重病人应尽快转送ICU病房,如果条件不具备,亦应动用各类监护设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的改变。(2)熟悉各种严重创伤、创伤并发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异常能早期做出正确判断,及时提出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监护由专人负责,制定严密的护理观察计划及护理方案,严格履行交接班制度;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以保证输血输液及抢救用药。

(3)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对病人神志、呼吸、脉搏、体温、血压、贫血征象、尿量、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楔压、用药、吸氧情况及反应等均做出详尽的记录。

4.2 疼痛

除创伤、骨折引起病人疼痛以外,固定不满意、创口感染、组织受压、缺血也会引起疼痛。由于病因不同,疼痛的性质也不同。

护理措施:

(1)加强临床观察,区分辨别疼痛的不同性质及临床表现,以确定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一般来说,手术伤口疼痛于术后l一3日剧烈,并逐日递减缓解;创伤、骨折引起的疼痛多在整复固定后明显减轻,并随着肿胀消退而日趋缓解;开放性损伤合并感染多发生在创伤2-4天后,疼痛进行性加重或呈搏动性疼痛,感染处皮肤红、肿、热,伤口可有脓液渗出或臭味,形成脓肿时可出现波动;缺血性疼痛为外固定物包扎过紧或思肢严重肿胀所致,表现为受压组织处或肢体远端剧烈疼痛,并伴有皮肤苍白、麻木、温度降低,缺血范围较大或较严重者可表现出被动伸指(趾)时疼痛加剧。

(2)针对引起疼痛的不同原因对症处理。创伤、骨折伤员在现场急救时予以临时固定,以减轻转运途中的疼痛,并争取及时清创、整复;发现感染时通知医生处理伤口,开放引流,并全身应用有效抗生素;缺血性疼痛须及时解除压迫,松解外固定物,如已发生压疮应及时行褥疮护理。

(3)对疼痛严重而诊断已明确者,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可应用吗啡、度冷丁、强痛定等镇痛药物,减轻病人的痛苦。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防止粗暴剧烈,引起或加重病人疼痛。如治疗护理必须移动病人时,应事先向病人说明必要性,取得病人配合。在移动过程中,对损伤部位重点托扶保护,缓慢移至舒适体位,争取一次性完成。

(4)断肢(指)再植术后病人肢体疼痛应及时判明情况,有效镇痛,防止因疼痛刺激血管痉挛而影响再植肢体的成活。截肢术后如患肢疼痛,应向病人耐心解释,一般可随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失,不须应用镇痛药物镇痛。

4.3 局部组织肿胀

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后伤肢局部发生反应性水肿,另外骨折局部内出血、感染、血循环障碍等也会造成伤肢不同程度的肿胀。

护理措施:

(1)迅速查明引起肿胀的原因,及时对症处理,适当抬高患肢,如无禁忌应早期恢复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促进损伤局部血液循环,以利静脉血液及淋巴液回流,防止、减轻或及早消除肢体肿胀。

(2)损伤早期局部可冷敷,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使损伤破裂的小血管及时凝固止血,减轻肿胀。如肢端肿胀伴有血循环障碍,应检查夹板、石膏等外固定物是否过紧,若固定过紧应及时解除压迫。对严重的肢体肿胀,要誓惕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及时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理。

(3)断肢再植术后引起肢体肿胀的原因很多,包括①静脉回流不足;②清创不彻底、反应性肿胀剧烈f②肢体断面巨大血肿;④离断肢体缺血时间过长,造成相应的细胞肿胀和组织间隙水肿;⑤创面感染、体位不当、淋巴回流障碍等。一旦发生,及时通知主管医师,仔细查明原因,对症处理。

(4)因感染引起的组织肿胀,除通知医师处理局部伤口,拆线、引流、抗生素湿敷外,应及时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4.4 患肢血液循环异常

患肢血液循环异常除骨折时合并主要动静脉血管损伤外,止血带应用不合理,包扎固定过紧,肢体自身肿胀严重等都是造成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观察和防止患肢血液循环障碍,是护理骨折病人的重要内容,对四肢骨折病人尤为重要。护理措施:

(1)由于骨折后的固定包扎,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受伤部位血液循环状况,而肢体远端能间接反应患肢血供情况,因此视为观察重点,严密观察肢端有无剧烈疼痛、肿胀、麻木感,皮肤有无温度降低、苍白或青紫。发生以上情况说明肢端血液循环障碍,须立即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2)肢端甲床充血时间延长和脉搏改变,是患被动脉损伤或受压受阻后的临床表现。但由于动脉压力高,其症状往往迟于静脉受压后的临床表现。因此,此项指标不能做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肢体局部受压,如夹板的棉压垫、石膏内层皱褶或肢体骨凸处可表现为持久性局限性疼痛。当皮肤组织坏死后,疼痛可缓解。(3)对血液循环不良的肢体,除对症治疗外,肢体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如位置过高,会加重缺血,并严禁热敷、按摩、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血、损伤。

4.5 创口感染

伤口感染发生在开放性骨折未得到清创或清创不彻底时,重者可引起化脓性骨髓炎,影响骨折愈合,严重者合并全身性感染,威胁病人生命。

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及时正确,避免伤口二次污染及细菌进入深层组织,争取时间,早期实施清创术。

(2)增强病人体质,注意加强营养,及时治疗贫血、低蛋白、营养不良及糖尿病等疾病,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使用有效抗生素积极控制感染。注意观察伤口,伤口疼痛性质的改变常为最早期征象。此外,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波动感,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进行伤口处理。

(4)对伤口污染或感染严重者,应及时拆除缝线敞开伤口,并实施引流,抗生素湿敷等治疗。

4.6 缺乏手术治病的知识

部分骨折病人需要采取手术治疗,亦有部分病人取得功能复位后没有手术的必要。因此,是否采取手术治疗应根据病情、治疗等情况决定。

护理措施:

(1)对经非手术治疗虽未能达到解剖复位,而已经功能复位达到治疗效果的病人,应体谅其恳切手术的心情,并向其解释治疗的意义及目的,并讲清手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安心治疗。

(2)对须手术的病人应讲明手术治疗的目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成功病例的宣传,打消病人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取得病人的配合。

(3)向病人讲述术前的注意事项,以保证术前有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睡眠;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禁烟、禁酒,术前应根据条件做好洗头、擦浴、更换衣服等卫生准备;向病人介绍术后注意事项,以保证术后能主动配合,如练习深呼吸、床上大小便等。

(4)根据病人的种种顾虑做相应的解释工作,如耽心麻醉意外、医师技术水平等,解除病人的盲目担忧。向病人家属说明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使病人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4.7 应激的心理反应

因病人的个人性格、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社会环境的不同,其心理表现差异很大。特别是伤势较重,可能会遗留较严重的生理功能减退或障碍者,其精神状态势必会受到影响,如忧郁、消沉、悲观失望,过多的考虑到家庭和个人前途等问题,不利于治疗。

护理措施:

(1)有针对性的进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及时了解病人的思想情绪活动,通过谈心、聊天,有的放矢的进行思想工作和心理护理。

(2)对截肢、截瘫等遗留严重残疾的病人,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使之既要敢于面对现实承认残疾,又要树立勇气战胜伤残。

(3)认真帮助病人找出不利于疾病恢复的因素和解决克服的措施,使病人能自觉配合治疗护理。尽可能早期恢复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鼓励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使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4)护理操作要轻柔认真,在病人面前谈话适当,每天注意向病人报告病情好转的佳音,包括微小的病情进展,不谈有损病人情绪的话。

(5)生活上多关心病人,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对家庭经济较困难而顾虑重重的病人,应同医师协商,从各方面注意节约费用,尽量减少经济负担。保持生活规律,动员病人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如聊天、看书看报、收听广播或录音、以及外出活动等。使病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分散精力、克服不良心理。

4.8 恐惧

突然意外的创伤易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

护理措施:

(1)护理人员在病人面前切忌表现出惊慌、忙乱、烦躁或不屑一顾的轻视态度,应以良好认真的服务态度,从容镇定的神情,熟练准确的操作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及时止血、镇痛,使病人脱离生理痛苦反应,从而稳定情绪。(2)对病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卫生宣传,简单介绍病情和同类病人救治成功的病例、医院救治的经验及伤病良性转归的可能,使病人建立安全感。

4.9 长期卧床引起的畸形

骨折后长期卧床病人肌张力持续减少,肌肉废用性萎缩,导致挛缩畸形,重则成为永久性畸形。

护理措施:

(1)长期卧床病人应睡硬板床,忌用各种软床。

(2)除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安置特殊体位以外,四肢关节一般应摆放于功能位。长期卧床病人用砂袋、木板及约束带将足踩固定于功能位,被子等物不要压在足趾上,防止发生垂足畸形。

(3)对瘫痪肢体的关节肌肉要经常按摩、理疗,并注意坚持被动活动锻炼,防止发生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畸形。

4.10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严重骨折、下肢骨折、牵引、手术、截肢、截瘫等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护理措施:

(1)在生活上热情关心病人,尽量满足病人的生活要求,取得病人的信任和依赖,认真帮助病人饮水、进食、排便、翻身、读书、阅报,直至能生活自理。(2)做好病室、病床、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为病人擦浴、洗头、剪指甲、更换衣服床单,使病人感到舒适,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翻身、按摩、做好皮肤护理。

篇6:颅骨骨折脑脊液外漏的护理措施

一、为了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颅内压,患者应将床头抬高150^~300,①避免漏出的脑脊液回流人颅内引起逆行性颅内感染;

②借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贴附在硬膜漏孔区,减少脑脊液漏出,促使局部粘连而封闭漏口,以防止复发,将此体位维持到脑脊液漏停止后3~5天。

二、防止医源性感染。除保持鼻前庭及外耳道清洁、通畅外,经常以盐水棉球擦洗、酒精消毒,剪去患侧耳后头发,及时更换置于鼻前庭及外耳道的浸湿棉球或棉垫,不作耳鼻冲洗、滴药,以防液体逆流。

三、仔细进行口腔护理,因口腔与颅内缝隙相通,保持口腔清洁尤为重要。每天2次清洁口腔,以免口腔感染的发生。

四、注意颅内感染:

①观察脑脊液外漏颜色变化。正常脑脊液应无色、无味提供、透明,否则视为异常。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以无菌试管直接接取滴出液送检。

②观察外漏脑脊液量的变化。日出量是否逐渐减少,可间接判断伤口的愈合。③密切观察体温变化。若体温在38℃以上持续不降,且观察脑膜刺激症(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五、准确、及时使用抗生素。应避免使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所致的致霉菌感染,医学教育网.此类病人使用抗生素时应由低档到广谱,同时辅以免疫增强剂,加强支持疗法。严密观察抗生素疗效,控制抗生素滴速,以每分钟30^~40滴为宜。

[康复指导]

一、避免打喷嚏用力咳嗽,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高,空气逸入颅内引起外伤性气颅或感染。

二、禁止冲洗滴药,避免严堵深塞,可在鼻前庭或外耳道处放一干棉球,脑脊液浸透后及时更换。

篇7:颅底骨折患者脑脊液漏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患者, 男31例, 女7例, 年龄20岁~55岁;CT明确颅底骨折27例, 额骨骨折11例;脑脊液鼻漏29例, 脑脊液耳漏15例 (其中同时有脑脊液鼻耳漏6例) 。

2 病情观察

2.1 颅底骨折脑脊液漏患者, 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2.2 脑脊液鼻漏常见于颅前窝骨折。

(1) 呈血性, 须与鼻衄区别, 可将漏出液中红细胞计数与周围血液相比或以尿糖试纸测定, 红细胞计数低或含糖量高者为脑脊液;也可将漏出液滴于纱布块上, 若血迹外有较宽的淡黄色浸渍圈, 且没有被鼻涕或组织渗出液浸湿、干后变硬的现象, 即可确认有脑脊液外漏。 (2) 脑创伤患者伤后有血性液体自鼻腔溢出、眼眶皮下淤血, 俗称熊猫眼。眼结膜下出血,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患者, 发生颅内压骤然增高, 如突然咳嗽、用力时漏出液为清亮的脑脊液, 患者起坐、垂头时漏液增加, 平卧后停止, 一般清晨起床时溢液较多。

2.3 脑脊液耳漏常为颅中窝骨折累及鼓室所致, 骨折伤及中耳腔, 可有血性脑脊液进入鼓室。

(1) 鼓膜有破裂时, 溢液经外耳道流出。 (2) 耳鼓膜完整时, 脑脊液可经耳咽管流向咽部, 甚至由鼻后孔反流到鼻腔, 自鼻孔溢出或被患者咽下, 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腥味液体流至咽部。

2.4 脑脊液伤口漏多见于火器性脑穿通伤, 因硬脑膜修复欠妥或因伤口感染愈合不良引起。

若脑脊液漏直接来自脑室穿通伤时, 患者全身情况低下, 易致严重脑膜炎及脑炎。

3 一般护理

3.1 环境要求有条件者安排单间,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

消毒2次, 减少人员流动, 避免交叉感染, 病房温度要求18~20℃, 湿度50%~60%。

3.2 体位脑脊液鼻漏:

意识清楚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取半坐卧位, 昏迷患者抬高床头30°, 取患侧卧位, 维持半坐卧位至脑脊液漏后3 d~5 d, 目的是借助重力作用使脑组织移向颅底, 使脑膜逐渐形成粘连而封闭脑膜破口;脑脊液耳漏患者取患侧卧位, 目的是防止脑脊液逆流引发感染;大量脑脊液外流者, 可取平卧位;维持以上特定体位至漏液停止后3 d~5 d。

4 防治颅内感染

4.1 按无菌伤口处理, 头部垫无菌小巾或无菌棉垫, 并随时更换。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每日用过氧化氢或生理盐水棉球清洁2次, 消毒鼻前庭或外耳道口, 棉球不宜过湿, 以免液体逆流入颅, 清洁消毒后放置一无菌干棉球于鼻前庭或外耳道口, 棉球饱和后更换。记录24 h浸湿的棉球数, 以估计漏出液是否逐日减少。

4.2 脑脊液漏者, 禁忌堵塞、冲洗鼻腔、耳道和经鼻腔、耳道滴药, 禁止做腰椎穿刺。

脑脊液鼻漏者, 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注意有无颅内感染迹象,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若体温在38℃以上持续不降, 且有脑膜刺激症状 (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 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3 避免颅内压骤升, 嘱患者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 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4.4 行抗感染治疗, 选用大剂量能透过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预防颅内感染。

4.5 绝大部分患者在伤后1周内瘘口常能自行愈合, 超过3周~4周以上不愈者, 需行脑脊液漏修补术, 修补硬脑膜。

5 休息与营养

注意休息, 预防感冒、劳累、便秘。受伤开始给予低盐流质饮食, 逐步过渡到软食, 忌食冷硬食物以减少用力咀嚼, 减轻脑脊液外流, 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小便通畅,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清晨空腹喝温开水或将一匙蜂蜜兑入温开水服下, 预防便秘, 避免用力排便,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 禁止高压灌肠。

6 控制入量

适当限制液体摄入, 给予减少脑脊液分泌的药物或使用脱水和利尿剂, 减轻脑组织对修补瘘口的压力。

7 观察有无颅内继发性损害

7.1 颅骨骨折患者可合并脑挫伤、颅内出血, 因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外漏可推迟颅内压增高症状的出现, 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救治更为困难。因此, 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活动等情况, 以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早期迹象。

7.2 颅内低压综合征若脑脊液外漏多, 可使颅内压过

低而导致颅内血管扩张, 出现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厌食、反应迟钝、脉搏细弱、血压偏低。头痛在立位时加重, 卧位时缓解。若患者出现颅压过低表现, 可遵医嘱补充大量水分以缓解症状。

8 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 稳定患者情绪。脑脊液漏患者由于活动受限, 活动时间长, 病情反复, 担心治疗效果, 常出现焦虑、烦躁, 另一部分症状较轻者认为生活可以自理, 易出现不遵医嘱行为。因此, 我们应多巡视病房, 随时与患者交流, 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心理需求, 进行健康宣教,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正确面对, 积极配合, 争取早日康复。

篇8:浅谈骨折患者的心理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 骨折患者 心理 心理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10-01

健康和心理教育问题是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正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从而证明了情绪对调整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创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常见,如各种车祸、工伤、意外伤害等。很多患者既往体健,突如其来的伤害改变了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状况,易出现不良情绪反应,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康复。因此,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躁、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属及亲友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骨折患者健康心理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1方法与对象

1.1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20例,女100例,年龄16~75岁,平均住院14d。经心理疏导和疼痛干预心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能顺利配合治疗。

1.2观察组于入院就开始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疏导和疼痛干预,两组将200例名患者平均分配,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出院病人回访一个月,整理各种资料,对X2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心理因素分析

通过我们观察,患者的致病因素与心理活动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护理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不同于正常人,有着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但因其疾病类型,病程长短及其性格,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相应的不同特点。所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2.2 患者入院后心理状态的护理

创伤后患者往往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焦虑、不思饮食睡眠不佳等反应,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都要经过震惊、否定、抑郁、依赖、承认与适应阶段,受伤初期处于一种麻木、冷漠、茫然状态,可能出现一些毫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当认识到自己所受到的创伤将造成伤残时,常产生抑郁反应,表现出心情沉重、悲观、失望,不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入院初期,护士根据以上患者心理,给予实验组对应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并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利于休息和睡眠,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对照组并只给予常规治疗。结果实验组失眠患者3人,入睡患者97人;对照组失眠患者66人,入睡患者34人,结果又明显差异。

2. 3手术期的护理

2.3.1手术前与患者的交流患者面对手术多顾虑重重,担心手术中出现意外、手术后疼痛,担心留后遗症,护士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语言沟通技巧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讲解术者术式、配合手术的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顾虑及恐惧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并请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教,使其很好地配合手术。

2.3.2手术后交流护士给术后回房的患者安置合适、舒适的体位,用温和、诚恳的语言告知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对有切口疼痛、排尿困难、腹胀、发热等症状者护士应安慰、体贴患者,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针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情况做好解释,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并要求家属配合做好思想工作,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使患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安全感。通过给予心理护理,实验组患者对住院护理服务满意100人,不满意0人,对照组满意82人,不满意18人。两组存在明显差异。

2﹒4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每一个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全面评估患者受伤的病因、造成的后果、伤后情绪变化、以及疼痛等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用真诚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同情和尊重患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细致入微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被关注。根据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工作和家庭背景等情况综合考虑,施以相应的心理疏导。认真解释病情,治疗方式、方法及结果。说明各种治疗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及时消除其焦虑、紧张情绪,鼓励同病种患者相互交流治愈情况,增加患者信心,使患者以平衡的心态面对疾病、治疗、手术。尊重患者的感情和志向,不伤害其自心,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减轻其痛苦,引导患者过愉快、充实的生活,并帮助制订康复计划,提高功能锻炼的自觉性,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3体会

在掌握了骨折患者的常见心理变化后,在临床实施心理护理要把握以下几点:要积极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和患者密切交流,关心体贴患者,去得到患者信任;通过交往减少陌生感,了解患者思想情况o家庭情况o爱好和生活习惯,随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在医学心理学里,不仅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也起到治疗作用。骨折患者大多是因车祸、外伤、工伤事故所致,针对患者病因和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完成心理护理要求每一个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培养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专业素质,以便更好地掌握并应用护理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为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

上一篇:校园DM杂志以及发展我的看法下一篇:对醉驾入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