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2024-04-17

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共11篇)

篇1: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浅析四肢骨折患者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舒适护理

骨折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是非常大的,为此,护理人员在护理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患者伤口感染。同时保持患者病房干净、整洁,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疗养环境。其次,针对骨折常见疼痛做好预处理准备,并明确各类疼痛的处理方法,不得盲目使用镇痛药。当患者出现疼痛时要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讲述,了解疼痛的病因,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体位,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肿胀、疼痛。

1.2评价标准

护理结束后,以患者的满意度为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分级别。

1.3统计学分析

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所使用的是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达到了96%,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有8例出现疼痛加剧,2例患者的抑郁程度加重,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只有74.7%,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病症,造成四肢骨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来看,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四肢骨折病症越来越多,给人们的健康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当前人们对骨折知识的`认识不足,进而影响到了骨折患者的治疗。

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理护理有着重要作用。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进行优质护理,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护理、运动锻炼。舒适护理等有效措施,不仅消除了患者的心率顾虑,提高了患者对骨折患者的认识,使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此次研究结结果显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达到了96%,而对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只有74.7%,患者的满意度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为此,对四肢骨折画着进行优质护理可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健康,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存质量,并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篇2: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摘 要】目的:分析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而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四肢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骨科疾病。手术治疗后如果护理不科学,将极易引发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康复[1]。另外,四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发生肢体肿胀,影响患者静脉回流与动脉供血,导致患肢的正常血液供应不畅,影响术后创口及骨折的康复和愈合[2]。因而,对四肢骨折患者在术后给予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7-55岁,平均年龄为(36.42±2.15)岁;其中34例为上肢骨折,26例为下肢骨折。对照组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分布在18-54岁,平均年龄为(35.28±1.47)岁;其中32例为上肢骨折,28例为下肢骨折。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包括性别、年龄等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临床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预防压疮及伤口感染护理,严格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并给予便秘护理。

研究组患者施以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功能锻炼相应护理指导:依据患者骨折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如在其伤后的1-2周应对患者进行肌肉收缩指导;在伤后的3-6周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加大肌收缩的力度、时间及次数,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与活动量;在伤后的7-20周应适当增加关节相应主动活动。

(2)心理护理:四肢骨折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较大影响,加之骨折的康复周期较长,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影响疾病的预后,因而应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及循环功能:对上肢患肢的端桡动脉博动情况进行观察,注意是否出现肿胀、青紫或压痛现象,观察下肢足趾是否出现肿胀与青紫现象。

(4)疼痛护理:借助支架对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依据患者病情状况适当调整其体位,使患者身体保持舒适状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身体放松,保持舒适状态。

1.3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肢体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护理后的舒适度及遵医行为。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对此次研究所有统计的各指标数据进行归纳统计,相应计数资料用以()表示,并予以t检验,而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予以检验,若有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两组消肿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消肿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1:

2.2 两组术后废用性肌肉萎缩、并发症等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下表2: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极易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恐惧以及烦躁等不良心理情绪,不利于创伤及骨折的愈合。另外,手?g后如果护理不科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栓塞等诸多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3]。因而在患者康复期间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是依据患者病情,在骨折的不同时期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包括功能锻炼、心理护理、疼痛护理及血液循环与循环功能监测等措施,有助于增加患者舒适感,促进患者创伤及骨折愈合[4]。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短,且废用性肌肉萎缩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偏低,而舒适度与遵医行为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明显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3: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简称支架) 用于四肢骨骨折, 因操作简便、高强度、高稳定、多功能承载等特点, 可使病人活动早、骨质愈合快, 而且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护理方便。我院对600例四肢骨骨折病人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 疗效良好。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0例四肢骨骨折病人中, 男500例, 女100例;年龄17岁~70岁, 平均35岁;其中开放性骨折150例, 闭合性骨折450例;所有病人均进行了X线检查。

1.2 固定方法

开放性骨折经过彻底清创后, 直视下复位;闭合性骨折充分利用“软组织夹板作用”使大多数骨折块复位。然后, 在骨折的近端和远端分别经皮打入两根固定螺丝, 骨折部位对线后, 将单侧外固定支架锁紧并加压固定[1]。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指导

骨折病人以急症、突发居多。任何意外所致的骨折都会使病人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变化。在固定手术前护理人员应讲解有关手术、骨折相关知识[2]。根据病人的认知能力, 由浅入深地讲解手术步骤、麻醉方法以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在与病人及家属说话时尽可能耐心细致、通俗易懂, 用成功的病例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 使其充满信心地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前一般护理

完善各项检查, 及时发现潜在性疾病, 以利提供适当的治疗。对严重复合伤或多发骨折病人, 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抗感染、抗休克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加强营养,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术前1 d常规皮肤准备, 彻底清洁, 75%乙醇消毒手术野皮肤, 用无菌巾包扎。术前30 min肌肉注射抗生素。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肢常肿胀, 应利用牵引床、托马斯架、枕头抬高患肢。如无禁忌, 应早期进行关节和肌肉的主动运动,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注意观察伤肢的末梢循环, 如手指、足趾肤色、皮肤温度和活动情况;对于严重复合伤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若发现病人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和特别护理。

2.4 换药护理

支架固定骨折的四根螺丝钉裸露体外, 加之钉孔周围渗血、组织水肿, 易引起感染, 故术后将乙醇纱布剪开裂口, 覆盖钉孔处, 再以无菌敷料覆盖。术后每日或隔日1次换药, 同时用75%乙醇每日3次滴于钉孔处, 保持局部清洁干净。乙醇过敏者可用氯己定或氯霉素眼药水。钉孔有脓性分泌物, 需及时报告医生培养做药敏试验, 指导使用抗生素。

2.5 早期功能锻炼

支架固定后, 即告诉病人支架固定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一般分3期进行, 早期术后6 h开始, 严重多段粉碎性骨折可适当延长;先指趾关节伸屈活动等, 然后是腕、踝、肘、膝关节的背伸、屈曲、旋转运动。中期是3 d~5 d后, 护士协助病人做床上运动, 伸、屈、旋等由被动逐渐转为主动运动, 加强病人的肌力。晚期2周后病人可扶拐下地行走, 下床时全脚着地, 注意保护防止摔倒。患肢负重需循序渐进, 切忌暴力或过度负重。

2.6 后期护理

定期摄片复查, 6周后可去拐, 8周后有骨痂生长, 可放松延长装置索纽, 使支架动力化, 重力通过断端, 刺激骨愈合。

3 体会

支架使用减轻了护理工作量;给病人支架固定后, 病人可以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下肢骨折固定2周即可带拐下地, 亦能进行少量的自理活动, 尤对年老体弱病人缩短卧床时间, 早期活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支架固定操作简便、创伤小, 不需其他固定, 不影响其他复合伤的抢救和护理。

参考文献

[1]郑永发, 马信龙.混合式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胫腓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比较[J].中华骨科杂志, 2006, 26 (8) :529-534.

篇4: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5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8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标准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标准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有助于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中医临床护理路径;骨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59-02

研究表明[1],四肢骨折作为一个超强度应激源,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其次,患者由于活动量下降,且一直卧床,翻身困难,容易诱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其预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由医护人员共同制定,按照严格的工作顺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从患者入院到出院为其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护理,现已被广泛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带状疱疹等患者的护理[2]。本文以165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骨科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65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③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意愿,可进行书面交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②合并心、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83)和观察组(n=82);对照组:男性52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0.9±12.1)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9例,闭合性骨折34例;上肢骨折44例,下肢骨折32例,复合骨折7例。观察组:男性4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0.1±12.7)岁;其中开放性骨折45例,闭合性骨折37例;上肢骨折44例,下肢骨折33例,复合骨折5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1.2方法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流程,包括:手术配合,监测病人各项生命体征,遵医嘱对其进行相关治疗,做好预防感染、压疮、便秘、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具体步骤:①建立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科室主任、医疗组教授、护士长组成的指导小组和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和责任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等组成实施小组,规定路径、制定运行过程中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角色、工作内容等。②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包括:入院后,由1名护士通知医生,另1名护士按照路径表上的指示内容根据患者需求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过敏史、经济状况及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估,详细介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检验血常规、血型、心肌酶谱、肝肾功能,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出汗等情况,备好抢救器械如除颤仪、呼吸机、起搏器等;术中根据中医“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理论,综合应用移情、疏导、相制的矫正方法,缓解其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术后尽可能使患者处于安静、整洁的环境中,运用沟通交流、耳穴埋豆缓解其不良情绪,运用中医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及归经等学说,指导患者选择食物,做到病食相宜,药食相辅,同时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遵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及进行功能训练。

1.3观察指标运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平分。采用本院自制的满意度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满意度量表共包括:护理人员是否向您详细介绍中医护理临床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 您对护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方式是否满意,您对病房、病床等的干净、整洁度是否满意等10个问题;采用4分制评分(1=不满意;2=基本满意;3=比较满意;4=非常满意);总分为40分;总分≤20分表示不满意;21~26分为基本满意;27~33分为比较满意;34~4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率=基本满意率+比较满意率+非常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SAS、SDS平分比较两组患者SAS、SDS平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据统计[4],其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70%,而随着交通行业的迅猛发展,其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由于其发生较为突然,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推出一种新的护理标准—临床护理路径,其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特定病种或病例制定的标准护理计划,强调护士和患者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护士可主动地、有计划地和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切实有效地把各项护理服务项目落实到各环节中,据文献报道[5],其不仅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同时也明显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的状况,改善其预后。

郭珍辉[6]将临床护理路径与中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并将其应用于四肢骨折患者中,发现其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观察。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标准分明显下降,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给予四肢骨折患者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改善其心理问题,增强其应对能力,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其康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考虑是由于护士有计划性和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而不是机械的按时间顺序排列,减少患者在诊断、治疗、转运过程中的时间,使患者获得更优质的服务,进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此外,陈勇等[7]报道称,将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骨折患者,即使患者出院,也可以将住院时掌握的饮食、生活起居、运动锻炼等知识继续运用,有助于其骨折后功能康复。因此,临床上对于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值得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英.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0):48-49.

[2]范伟英.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应用效果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 (8):70-71.

[3]江偉民. 护理干预对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5):260.

[4]狄亚丹.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205-206.

[5]李明子. 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6]郭珍辉.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四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3):138-139.

[7]陈勇,刘静梅,冯滢洁,等.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87-89.

篇5:骨折病人的护理

骨折是指骨或软骨组织遭受暴力作用时,发生的骨组织或软骨组织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部分或全部中断或丧失,畸形、功能障碍、反常活动是本病的典型症状。严重骨折患者可发生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细菌可从伤口进入,容易造成感染。开放性骨折创口可自外向内形成,例如火器伤骨折,亦可由锐利的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软组织而形成;如耻骨与坐骨支同时骨折时容易导致后尿道和膀胱损伤;骶尾椎骨折可能会刺破直肠。

不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

完全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完全中断,包括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压缩性骨折、骨骺损伤。

好发人群

儿童

儿童玩耍时缺乏自我保护意外出现骨折概率很高。

中年及老年人

从中年以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骼中的有机物减少、无机物增多,骨骼变得更脆,导致骨质强度变差,易发生骨折。

治疗周期

1.不同年龄骨折愈合差异很大,如新生儿股骨骨折2周可达坚固愈合,成人股骨骨折一般需3个月左右。儿童骨折愈合较快,老年人则所需时间更长。

2.健康状况欠佳,特别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如糖尿病、营养不良症、恶性肿瘤以及钙磷代谢紊乱,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

饮食调理

·

骨折患者饮食要均衡搭配,多选择蛋类、奶类、瘦肉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

烹饪方式多选择蒸、煮、炖、烩等方式,尽量不要选择煎、炸、烤等烹饪方式。

·

患者多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以免活动较少导致肠蠕动减慢,容易发生便秘

日常护理

·

患者睡觉时保持平卧,避免压到患肢。

·

患者应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充足。

·

骨折的儿童与老人适当补充钙质、多晒太阳。

·

按照医生的要求循序渐进的活动和锻炼,避免患肢过早负重。

特殊注意事项

·

卧床的骨折病人要多饮水,饮水量少很容易引起大便秘结,尿潴留也容易诱发尿路结石和泌尿系感染。

·

受伤的部位要注意抬高,切不可低垂,否则可能加重肿胀。

·

预防

·

篇6:骨折病人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的变化;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prn;

3.输血输液,补充有效血容量;

4.观察胸腹部有无异常体征;

5.准确记录出入量;

二.骨折部位的处理:

1.妥善固定骨折部位于功能位,绷带加压包扎止血;

2.注意伤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和使用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的加重;

3.如使用止血带则应注意1~2小时放松3~5分钟,注意患肢血循环;

4.TAT测试,使用TAT;

5.镇痛以稳定病人情绪,并且避免过多移动患肢;

6.清洁伤口周围皮肤,肢体肿胀较剧烈时应剪开衣袖或裤管,一切操作都要谨慎轻柔;

7.病人要以最佳状态接受手术:告诉病人和家属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配合手术;剪开污染的衣裤,换上清洁衣裤;取下假牙、眼镜等;给予术前药;

8.病人如意识清醒应配合抢救及治疗:避免各种管道的脱落,避免躁动;有异常不适及时告诉护士;及时告诉护士疼痛性质及部位;避免绷带或止血带脱落;

三.心理安慰及健康教育:

1.简要告知病人及家属采取的抢救措施(如包扎、固定、使用止血带等)的目的,教育家属保持冷静配合抢救,并根据情况留陪护;

2.安慰病人,减轻其恐惧感;

3.医护人员送病人进入手术室,手术室的医生护士要热情接待病人。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前后整体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常规:

1.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染机会;

2.让病人对病情和手术方案有所了解,使其恐惧和紧张度降至最低,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手术,并根据病情落实陪护;

3.讲解此类手术的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患者的康复情况,增强患者信心;

4.卧硬板床休息,疼痛剧烈者给镇痛剂,协助做好术前常规检查,测定并记录生命体征;

5.注意避免受凉,要教会病人有效咳痰深呼吸以及在床上练习使用便器,知道禁饮禁食时间;

6.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配合医生完成手术;

7.术前备皮,12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遵守医嘱使用术前药,带病历药品进手术室;

8.医护人员护送病人到手术室,贵重物品交给家属或护士保管,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热情接待和安慰病人;

二.术后护理常规:

1.介绍手术情况、护理内容以及疼痛的管理知识,使病人及家属对术后护理方式有一定程度了解,并在需要时给予止痛剂,尽可能把病人的疼痛降至最低程度;

2.安慰病人及家属,随时提供治疗信息让其了解恢复情况,解除恢复期的各种顾虑;

3.合理膳食,增强营养,保证睡眠;

4.注意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注意大小便情况,鼓励自解小便,必要时导尿;术后平卧6小时,定时更换体位;重点观察神经根症状和下肢肌力恢复情况;病情出现特殊情况由主管医生和护士解释原因并及时处理;

5.让病人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介绍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动活动双下肢关节肌肉,做直腿抬高锻炼;术后3周后行腰背肌锻炼;坚持功能锻炼,循序渐进。

三.出院前护理常规:

1.加强营养,保持良好心境;

2.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观察功能锻炼后有无不适,功能锻炼坚持3个月以上;

3.掌握下床活动的正确姿势,注意坐、行走及劳动姿势;

4.给予出院指导,并嘱定期门诊复查,需转入二病区继续治疗者应解释原因消除顾虑。

三.下肢骨折病人整体护理常规

下肢骨折病人的护理内容包括对其心理、生理的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并教会病人进行自我照顾。不同时期对病人的护理情况简介如下:

l 术前护理:

1.根据需要留陪,术前要对病人讲解不良情绪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并发挥自护能力,增强信心,并准确及时陈述不适症状;

2.进行有关疾病的卫生宣教,配合完成术前各种检查,并讲解合理营养的重要性,给予营养丰富饮食;

3.局部制动,置患肢于恰当体位,保持骨折处无移位或移位加重,局部肿胀得到控制;

4.抬高患肢减轻水肿,讲解患肢肿胀的原因以及抬高患肢的重要性,肿胀严重的注意有无骨筋膜综合症的发生;

5.术前一日备皮及药物过敏试验,术前12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术晨遵医嘱给术前药;

6.讲解手术目的和方式,介绍麻醉师及手术医师,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7.避免受凉,保持健侧肢体平常活动。

l 术后护理:

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注意观察神志是否清醒;

2.妥善患肢体位,保持患肢于功能位,保证手术效果;

3.随时给予帮助,并让病人对术后情况及术后护理有一定了解,解除术后的思想顾虑;

4.告诉病人及家属长期卧床易引起并发症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定时更换体位,每日按摩受压部位,自行扩胸运动深呼吸,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多吃水果蔬菜;

5.告知其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使病人能主动配合、遵循原则、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

l 出院前护理:

1.加强营养,注意安全,避免再次骨折;

2.给予出院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定时锻炼,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并嘱其定期复查;

3.了解拐杖的用法;

根据病情需要转科继续二病区治疗的应解释原因消除顾虑。

四.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手术前后整体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常规:

1.进行卫生宣教,讲解有关关节镜手术的知识以及同种疾病病人的恢复情况,使病人对病情和手术有一定的了解、对手术的顾虑减到最低程度;

2.介绍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3.术前戒烟酒,下肢备皮,做麻醉药过敏试验以及生化检查,告诉病人术前术后禁食时间;

二.术后24小时内的护理常规:

1.让病人对术后情况以及护理有所了解并随时提供帮助,可给予止痛剂,把病人术后的不适减到最低;

2.指导正确的冷敷方法防治冻伤,告诉病人正确的活动方法,使其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3.平卧位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观察伤口、患肢血运及感觉运动情况;

三.术后24小时以后的护理常规:

1.讲解有关功能锻炼的知识,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2.指导正确地使用功能康复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教会病人发挥自护能力;

3.保持伤口敷料干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无骨折者可下床活动;

四.出院前护理常规:

1.争取在出院前使膝关节功能恢复到最好程度;

2.给予出院指导,注意出院后继续功能锻炼的方式方法;

3.解答有关康复锻炼的疑问。

五.牵引病人整体护理常规

一.牵引术前护理常规:

1.讲解牵引有关知识、介绍同种疾病的康复情况,使病人能配合术前检查使恐惧和顾虑降至最低,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牵引治疗以减轻疼痛;

2.进行卫生宣教,介绍牵引前后注意事项,并教病人练习床上使用便器;

3.清洁牵引部位皮肤,卧床休息,准备好牵引用物;

二.牵引期间护理常规:

1.解除病人牵引期的各种顾虑,告诉其牵引的效果,并定期测量肢体的长度;

2.冬天注意保暖,注意多喝水和增强营养;

3.不能随意增减牵引重量或中断牵引,而且要避免重物压在牵引绳上;

4.预防穿刺针眼部位感染,介绍如何预防并发症;

5.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鼓励有效的咳痰、深呼吸;

6.保持有效牵引并保持肢体功能位,观察患肢血循环及感觉运动;

7.骨牵引穿针处局部用酒精消毒每日2次,预防感染;

8.颅骨牵引时应抬高床头,下肢牵引应抬高床尾并保持正确体位;

9.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三.出院前护理常规:

1.解除思想顾虑,指导使其掌握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2.注意皮肤清洁;

篇7: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第九章第十六节 骨盆骨折病人的护理

患者,男性,33 岁。因车祸造成骨盆骨折,如抢救不及时延误了治疗,可出现的并发 症是

篇8: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损伤的护理

1 病例资料

本组26例, 男18例, 女6例;年龄18~58岁;平均33.5岁。致伤原因:全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入院时损伤:股骨骨折伴骨盆骨折5例 (7侧)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12例 (18侧) , 踝关节开放性骨折并足部毁损伤5例 (8侧) , 尺桡骨开放性骨折4例。腹部损伤:肝脾破裂12例, 胰腺损伤5例, 肠管并肠系膜损伤5例, 肾脏损伤4例, 入院时休克15例, 同时合并颅脑外伤3例, 胸部损伤5例。其中1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康复痊愈, 2例死亡, 6例有不同程度皮肤缺损, 经皮瓣转移手术后延期愈合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抢救护理

2.1.1 患者整体评估

骨折合并腹腔内脏损伤早期, 腹部的临床表现往往不突出, 骨折部位剧烈疼痛、出血及功能障碍可能掩盖腹部损伤, 因而容易漏诊误诊。本组患者中有2例入院时肢体损伤严重, 腹部表现轻, 患者无腹部不适主诉, 后在急诊术中血压难以控制时进一步检查才确诊并发腹部损伤。对于多发伤伴有腹部损伤, 不能把任何一处创伤作为孤立的、局部的病变来处理, 必须从整体出发, 护士需积极配合医生, 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正确评估呼吸、循环及重点脏器损伤的情况。有危及患者生命的呼吸道阻塞、活动性大出血的应及时保护呼吸道通畅, 持续心电监护, 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监测, 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2.1.2 止血、维持有效循环

四肢开放性骨折多伴有骨折端周围血管损伤, 出血明显, 有部分患者入院时由于伤时出血较多, 有效循环减少, 血压降低, 伤口出血可能较少或者假性止血。此类患者一旦恢复血容量, 血压上升, 则将继续出血, 故有开放伤口的需积极配合医生及时进行有效止血。需注意观察伤口出血及肢体末梢血运情况, 及时判断出是动脉出血、静脉出血还是折端组织渗血等。动脉损伤后远端皮肤苍白、发凉、毛细血管充盈减慢或消失, 远端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静脉损伤, 远端肢体肿胀、青紫、动脉搏动减弱, 毛细血管充盈快。局部止血的方法有:指压与包扎止血、局部压迫止血、填塞止血、止血带止血及穿抗休克裤。骨折给予简单外固定。局部止血同时给予扩容治疗、快速输血补液可选平衡液, 及时建立有效的输液通道, 用动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 行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并留置通道, 如患者出现休克应在半小时内输入平衡盐3000m L[1], 然后输入胶体液及全血, 及时纠正休克。留置尿管, 记录出入量, 防止休克导致肾功能损伤。

2.1.3 腹部情况观察

接诊此类患者时, 应作认真、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 不要只注意肢体骨折, 而忽视内脏伤, 如发现腹部肿胀、皮肤擦伤或皮下疲斑都要引起重视。有下列情形之一时立即通知医师请相关科室会诊, 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1) 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 (2) 腹穿或灌洗阳性; (3) 腹腔有游离气体; (4) 胃肠道出血; (5) 持续性低血压难以用腹部以外的情况解释的。对于出现以上情况的患者需及时行床旁B超及CT检查, 本组患者有18例患者腹部表现不明显, 但B超检查结果有阳性表现;而有4例B超检查尽发现少量积液, 其余无明显阳性表现, 但患者腹部表现明显, 后探查明确为肠管损伤。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

术后清醒后半卧抬高患肢, 半卧尽量让腹腔残留液体流入盆腔, 预防膈下血肿及膈下气肿的形成。小腿以下损伤者术后伤肢抬高放置, 保持于功能位, 肢体1周后患肢可取自由体位;对于骨盆骨折及股骨骨折者则取半卧肢体中立位放置。定时观察伤口部位渗血情况, 若渗血, 则在外敷料上划出渗血范畴, 如渗血不止, 血色变深,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放置引流者, 保持引流通畅并记录引流量、色的变化;观察患肢伤口周围及肢端的皮肤色泽和温度。单纯腹部损伤要求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促进胃肠蠕动, 但对于本组患者均伴有肢体损伤, 不能早期下床活动, 致使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慢, 本组患者多于术后第4~5天才排气, 较单纯腹部损伤术后通气时间明显延后。

2.2.2 管道护理

对带管患者, 护士要了解各引流管的作用及护理方法。检查伤口负压引流管、胃管、导尿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是否通畅, 并妥善固定。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 胃管应在肛门排气后1d拔除, 非空腔脏器损伤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在24h后拔除, 腹腔引流管、伤口负压引流管一般在术后24~48h拔除[2]。留置尿管者需间断进行膀胱冲洗, 预防泌尿系感染。腹部创伤加上不能早期下床活动, 术后患者腹胀者多见, 可于必要时给以肛管排气减轻患者腹胀。对于软组织缺损明显, 术后局部无法覆盖者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 促进组织修复, 注意观察局部引流情况, 防止负压消失和引流不畅。

2.2.3 心理护理

创伤患者除尽可能恢复机体功能外, 心理康复也很重要。患者常因伤势突发、病情危重、肢体残废及伤时的濒死感等, 使患者心理障碍, 如震惊、否认、悲观、焦虑等[3], 本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夜间言语不清, 不辨亲人, 心率增快, 最快可达200次/分。针对各种心理障碍,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病情程度和心理特点由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 关心安慰患者, 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法, 取得患者信任, 发挥主观能动性, 顺利渡过特殊的心理反应期[4]。护士应善于观察疏导、细致、耐心护理, 以增进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 从而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除尽量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特殊需求外, 还应征得家属支持, 医护、患者、家属三方面配合, 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2.2.4 术后营养

本组患者因为腹部手术、麻醉等均可导致胃肠蠕动减弱, 原则上肛门排气后进食。但禁食时间长, 患者会由于能量不足而导致恶性循环, 并且患者伴有肢体严重损伤, 术后营养不能及时补充, 将影响组织修复。本组患者由于术前及术中的大量失血, 术后多伴有贫血及低蛋白情况, 低蛋白大大影响损伤组织的修复。对于肠道损伤患者术后需计算患者能量、必须氨基酸及脂肪乳等基本营养物需求情况, 给以肠外营养支持, 待排气后逐渐恢复普食;必要时给以输血和输白蛋白。对于实质性脏器损伤患者, 我们一般采用术后24h进食[5], 未发生不良影响, 早进食为患者提供了合理的营养, 减少输液量。

2.2.5 患肢功能锻炼

本组患者都发生多个肢体严重损伤, 术后肢体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 不仅能缓解腹部胀满等症状, 且可防止了、髋、膝、踝、肘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同时, 在内、外固定坚强牢固的情况下, 早期下床, 适当给骨折端以应力刺激, 促进骨折愈合。对于近关节部位的损伤, 可早期行CPM机辅助功能锻炼。

3 体会

严重创伤导致肢体多发开放性骨折并发腹部闭合性损伤常常威胁患者的生命, 且多遗留肢体障碍。此类患者院前急救、入院后抢救、治疗后护理等方面存在者急、危、重、复杂等特点, 要求医护人员临危不乱、功底扎实、抢救及时到位, 明察秋毫, 不放过任何症状和体征, 及时判断病情, 完善检查, 确定治疗及护理方案。肢体的开放性损伤要求早止血、早清创、早制动、早治疗;腹部创伤要求早诊断, 明确损伤的部位及性质, 判断其危重程度, 危险程度主要取决于受伤脏器的多少、何种脏器损伤及脏器损伤程度, 这是引起死亡的直接原因, 多数是失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治疗很重要, 但后期的护理工作也很重要, 护理到位, 患者肢体恢复、全身情况改善就快。

摘要:目的 总结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损伤的护理。方法 对26例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腹部损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急救处理、心理护理和术后卫生健康宣教等综合治疗护理。结果 18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康复痊愈, 2例入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6例有不同程度皮肤缺损, 经皮瓣转移手术后延期愈合痊愈出院。结论 四肢多发骨折合并腹部损伤在急救处理及术前、术后护理中, 应加强早期积极抢救纠正休克, 中期护理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 后期合理指导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 使重症患者获得良好的机体恢复。

关键词:多发骨折,腹部损伤,护理

参考文献

[1]刘喜文.多发伤病人急救系列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 :166.

[2]吕金利, 郭树军.交通事故致闭合性腹部损伤473例临床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 2008, 10 (2) :168-169.

[3]顺芳.四肢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严重剥脱伤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7 (3) :26-27.

[4]石光荣.创伤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心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 2006, 21 (1) :21-23.

篇9: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关键词】四肢骨折;护理干预;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093-02

术后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四肢骨折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性,术后疼痛较为严重,疼痛的刺激可促使机体释放大量内源性物质,增加心肌耗氧量,致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术后康复造成影响。研究表明[1],术后疼痛与患者心理状态等存在密切关系。医学不断进步,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术后疼痛护理也是护理的重点之一。鉴于此,笔者将综合护理应用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1.3±3.1)岁,上肢骨折21例,下肢骨折13例;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0.2±3.2)岁,上肢骨折20例,下肢骨折1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护理 包括给予环境护理,保持其干净整洁,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给予药物指导,将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循环等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后疼痛属于一种正常现象,可随伤口愈合、功能锻炼等逐渐消失,但严重疼痛可对康复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准确评估,观察其面色、肌肉紧张度、疼痛特点等,对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给予适量阿片类镇痛药物。②认知干预:麻醉过后患者会有剧烈的疼痛感受,容易增加其负面情绪,影响术后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在术后主动与患者沟通,详细向患者讲解疼痛产生的原因、手术效果、疼痛可能持续的时间,良好心情有助于缓解疼痛,让患者意识到术后疼痛是一种正常现象,可随伤口的愈合逐渐消失,让患者对疼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减轻其负面情绪。③体位护理:舒适的体位有助于缓解疼痛,术后护理人员指导并协助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并用软枕将患肢抬高,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肿胀及疼痛。④疼痛干预: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爱好,如看电视、看小说、听故事、听音乐等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或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肌肉及身心的方式,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放松肌肉上面,忘记疼痛的存在[2]。⑤功能锻炼:早期功能锻炼能使患者尽快康复,护理人员应告知其早期锻炼的重要性,并指导其进行适当锻炼,从而减少肿胀、疼痛,促进恢复。

1.4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量表对患者术后1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疼痛情况进行评分,0~10分,评分越高其疼痛越严重[3]。采用自制量表对其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层面。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比较,详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详见表2。

3结论

术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是指机体自身对疾病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修复过程,是人体防御反应的信号,属于正常反应[4]。术后疼痛常伴有不良的情绪,具有较强的个人主观性,若其疼痛得不到及时的改善,则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影响,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故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以68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术后1小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钱立莲[5]等学者以112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患者。本次研究与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情况,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康复。这是由于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重视患者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方式,它以患者为中心,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它使疼痛护理更有计划性,目的性、有效性。通过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可正确了解其疼痛等级,并给予针对性护理治疗措施;通过对其进行认知干预,可让患者了解疼痛发生的原因等,让患者正确了解疼痛,掌握缓解疼痛的办法,积极主动参与疼痛的管理,促使其心态平和,顺利渡过围术期。

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其疼痛情况,减轻其痛苦,对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其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磊.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5):24-25.

[2]张建容.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疼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14(4):83-85.

篇10: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 共收治四肢骨折患者123例, 其中男89例, 女34例;年龄16~63岁, 平均年龄36.5岁;交通事故伤62例, 工伤36例, 人为伤害25例, 其它意外事故24例;肱骨骨折30例, 占24.4%;尺桡骨骨折12例, 占9.8%;股骨骨折23例, 占18.7%;胫腓骨骨折29例, 占23.6%;髌骨骨折12例, 占9.8%;趾指骨折17例, 占13.8%。手术治疗95例, 占77.2%;非手术治疗28例, 占22.8%。

2 患者对自身疾病所产生的心理现象

2.1 由于疾病来的突然, 家属会惶恐不安, 这种情绪会感染给患者而且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使患者产生一系列负性的情绪反应

2.1.1 焦虑与忧郁

由于患者身体被束缚, 加上疾病治疗的需要, 皮肤牵引及石膏固定的长期使用, 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 强迫性的依赖于他人, 使患者感到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感, 担心出院后还能不能劳动, 怕自己的病给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等等, 同时感到压抑, 与人交往能力减弱, 退缩、羞愧, 产生负罪感和恐惧感。

2.1.2 躯体的伤害与疼痛因为治疗的需要会造成患者躯体的疼痛和伤害, 使患者表现为暴躁、不配合。

2.2 护理对策

2.2.1 减少焦虑与忧郁

患者大多遭遇突发事件, 情绪波动, 家属烦躁焦虑。护士需换位思考, 给予体贴和理解。体贴是爱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护士能理解患者的痛苦感受,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要[1]。通过温馨的语言、端庄的举止、亲切的问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感到真诚与温暖, 有一种安全感和被信任感, 从而与护理人员真心交流。启发患者乐观情绪, 淡化焦虑、抑郁情绪,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2.2.2 预防和减轻躯体的伤害

护理患者时, 应语气温柔, 操作轻柔, 尽可能减轻疼痛, 多鼓励患者以取得配合, 必要时给予止痛药。

3 家属对疾病的反应

3.1 心理反应

否认、内疚、恐惧, 焦虑, 忧郁和挫折感是普遍的情绪反应。由于亲人的意外伤害, 很多家属会惶恐不安, 不相信现实, 继而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导致亲人受伤, 加之巨额的医疗费用, 从而感到内疚、恐惧、焦虑、忧郁和挫折感, 这种情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3.2 护理对策

3.2.1 同感心

同感心是指能与当事人的处境和感受起共鸣并将这种理解和体会传达给对方[2]。护士应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倾诉, 关心并尊重家属的感受, 与其建立互信的关系, 把自己放在当事人的感受思维里并能承载对方的痛苦, 同时又能保持客观, 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把这种感觉传递给患者, 让患者感到家人的爱护及关注。

3.2.2 正视现实, 积极应对

恐慌是因为家属对疾病的无知和不了解, 因此, 做好相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护理的责任。通过图片资料, 介绍相关的治疗成功病例, 缓解家属的紧张心理, 同时让同病种的患者家属之间建立联系, 互相鼓励, 让他们知道亲人的支持和关怀是对患者最大的心灵安慰。家属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能使家属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能让患者感到安心, 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4 讨论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做到护人护心, 是四肢骨折患者全面康复的有效保证。另外, 关心患者心理健康的同时, 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长期以来, 我们只关注患病的人, 却未曾想到患者的亲人也同样受到疾病的困扰, 这是一个心理护理上的盲区, 只有当患者的亲人都有健康健全的心理时, 患者才会得到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康复环境, 才能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护理是一门精细的具有艺术性的实践活动[3], 而心理护理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科通过对患者进行因地制宜的心理护理, 不仅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还密切了医、护、患关系,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 人性化的心理干预, 对患者的疾病康复及家属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68~169.

[2]孙淑冰.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5) :396~398.

篇11:四肢骨折病人的护理

【关键词】护理干预;四肢骨折术;肢体肿胀患者;临床应用;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05-01

骨折情况的发生会给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护理很有可能会造成肢体肿胀的情况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的康复效果,我院特进行了一次研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3月来我院进行四肢骨折术进行治疗患者122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1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1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在3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5±15.24)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在31~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8±14.29)岁。本次研究中患者均排除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的情况,无精神障碍和意识模糊的患者,无重大疾病或慢性内科疾病病史情况。本次研究均是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下进行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肢体消肿的时间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肿胀情况和疼痛情况。

1.4评价指标

在肿胀情况方面其可分为四种等级。正常:患者肢体没有发生肿胀情况,无皮纹;Ⅰ级:皮纹和肿胀情况均存在;Ⅱ级:皮纹情况消失,但是患者四肢肿胀情况较为明显;Ⅲ级:肿胀情况明显皮肤紧绷,没有发现皮纹现象。但是患者皮肤的温度却会出现升高的情况,张力性水疱情况较为明显。

在疼痛方面,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方式对疼痛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感;轻微疼痛为1分~3分之间;中度疼痛情况为4分~6分,超过6分的患者记为劇烈疼痛。

1.5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正常30例,Ⅰ级肿胀12例,Ⅱ级肿胀10例,Ⅲ级肿胀9例,肿胀情况发生的几率为50.82%;观察组正常54例,Ⅰ级肿胀2例,Ⅱ级肿胀3例,Ⅲ级肿胀2例,肿胀情况发生的几率为11.48%,X2=22.02,P=0.0009,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疼痛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无痛感42例,轻微疼痛6例,中度疼痛4例,剧烈疼痛9例,疼痛情况发生的几率为31.15%;观察组无痛感54例,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1例,剧烈疼痛2例,疼痛情况发生的几率为11.48%;X2=7.04,P=0.008,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详细情况比较表

组别肢体消肿的时间满意度评分(分)对照组(n=61)7.2±2.475.69±3.31观察组(n=61)5.4±1.286.59±5.89T值3.979.54P值0.00020.00003 讨论

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情况的发生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骨折的伤势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手术之后经常会出现肢体静脉回流受到阻碍的情况,进而产生肢体肿胀的现象[1];2、手术后患者的伤口出现出血情况,并且渗出体液,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的情况;3、在对患者的进行固定和包扎的过程中因没有较好地进行固定或包扎过紧都会出现肢体静脉回流受到阻碍的情况,进而产生肢体肿胀的现象;4、在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这就会导致肢体活动、肌肉活动减少的情况发生[2],从而使淋巴和静脉回流受到阻碍,产生肿胀情况;5、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情况;6、在进行功能锻炼时使用的方法不正确或者锻炼过度也会产生患肢肿胀的情况发生。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上来看,护理干预方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应用的护理方式[3]。笔者认为通过相关知识宣教来开展护理干预能够让患者更加准确地认识到手术之后需要注意的具体情况,并且还能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中具有极强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减少患者肢体消肿的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改善患者的肿胀和疼痛的情况,康复效果更加明显,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之平.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1,32:109-110.

[2] 何君华. 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术后肢体肿胀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4,01:66-67.

上一篇: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意见下一篇:干部集中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