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解决措施

2024-04-22

信访解决措施(精选8篇)

篇1:信访解决措施

信访措施

主要从工资方面,以及家访 谈话等方面,目的就是稳定职工情绪,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初信初访这一“起点”;二是抓好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这一“焦点”;三是抓好解决信访突出问题这一“难点”。

(二)全力推进“三项建设”。一是推进基层基础网络建设;二是推进信访稳控长效机制建设;三是推进信访信息网络建设,实行信访工作的信息化运作。

(三)努力构筑“三条主线”。一是构筑“民心线”,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加强干群血肉联系;二是构筑“法治线”,进一步加强《信访条例》的宣传贯彻,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行使信访权利;三是构筑“保障线”,进一步强化主题责任,从健全保障体制入手,预防信访案件的发生。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

(二)狠抓落实,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

(三)突出重点,努力探索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一)认真抓好初信初访,尽最大努力将信访矛盾化解在区内。控制集体访、越级访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发生地,解决在初始信访环节上,这项工作做得好,就会避免问题扩大、矛盾激化,今后一段时间我办将把提高初信初访事件的结案率作为重要环节来抓,扭转重集体访,轻单人访的观念,切实加大初信初访工作力度,防止因忽视处置而导致越级访集体访。重视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发现问题,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以说服、教育、引导,做好与群众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头。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帮助上访群众认识问题,做到释疑、解惑、顺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淡化激烈情绪,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升级,使群众心平气和,达到理智、理解的工作效果。

(二)定期集中处理疑难信访案件,减少积案。明年我办将定期开展“重点信访案件集中处理活动”,通过在全区范围内自下而上的排查,疏理出时间长、处理难度大的信访问题,实行三级包案,落实责任,加强督办,限期解决,集中处理每一阶段的重点问题,减少积案。

(三)是完善区长信访电话统计指标体系。对各成员单位工作情况和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定期上报区百姓求助快速处理机制领导小组,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实施示范工程。不断发现、研究、总结各成员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对突出典型,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深入地总结研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百姓求助快速处理机制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深入开展国务院《信访条例》的学习培训。区信访办将下半年国务院《信访条例》的培训重点放在最基层,将组成几个专门培训小组深入到社区、村屯、企事业单位开展培训宣传工作,提高基层信访干部水平,充分利用好信访基层网络,使基层信访干部有能力完成信访工作任务,最大限度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五)依据国务院新修订信访条例继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信访条例》颁布后,我办对现行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新《信访条例》的要求,将对信访工作制度重新予以完善,建立起明确信访责任主体和问责机制、公开办案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听证制度,完善“双向承诺制度”,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听

证会制度,复杂信访问题和要案“会诊”制度。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逐步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

(六)完善硬件建设,建立信访信息系统。配合市搞好信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有步骤地抓好信访信息化建设。逐步使各成员单位达到省、市信访电话办公条件的要求,实现微机联网,网上传输信息,办公自动化。

篇2:信访解决措施

广大基层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弱势群体的突出代表,而信访作为保护其利益的一种行政途径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基层信访工作为基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矛盾在广大基层更快的积累和表现出来,基层信访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加之基层群众法制意识的淡薄、基层信访制度不健全、基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得基层信访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日益突出。

一、信访的立法定位不清晰,基层信访工作缺乏法律支持

信访工作最根本的依据是宪法第41条。依据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但是由于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和权利救济途径暂时空缺,我国在实践中形成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倾向于相对保障模式,《宪法》第41条所列举之权利的保障就主要依赖于行政救济手段,信访即是其中的一种制度设计。

有关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最直接的规范依据,乃是国务院的《信访条例》。《信访条例》总则第一条中“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的表述,一方面明确了信访制度存在的民主特性,另一方面凸显了民意及民意表达的被动性。结合其后的具体细则可以看出,《信访条例》突出了信访制的社会减震器作用,侧重点落在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简化了信访的功能与要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访制这台减震器更多情况下只能暂时减少或掩盖社会矛盾。

无论宪法还是信访法规都并未许诺满足信访人所请求的实体权利,而是通过制定程序规则,以使信访人能够单方面启动并进入该种程序。而在信访制度设计中,由于法律保障的缺位,民意表达诉求不突出,信访内含的民主责任被替换为倾听、转办等简单的流程 化工作。而广大基层群众对信访的期待不仅是社会减震器更是回馈民意的渠道,这使得群众对信访工作效果的期望反差巨大。久而久之,信访人易出现反复上访、越级上访、聚众上访,信访事件扩大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就难以避免。

二、信访体制机制不健全、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信访机构设臵不合理、信访责任不明确。目前基层信访机构主要包括,人大常委会的信访机构、党委系统内的纪检部门、各基层法院和检察院的申诉机构、各基层单位专设的信访科、室等。这些机构的设立为基层信访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基层信访机构过多导致信访力量过于分散,政府财力、人力、物力吃紧,办案资源紧张,难以充分解决信访问题;基层信访机构过多、缺乏统一领导和认识、信访结果不一,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基层信访机构过多,责任不明确,各部门相互推诿、形成久拖不办的怪圈。

2.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在镇、村、组三级的信访网络建设上受到人力物力有限、社会关系交织等状况的限制,信访网络建设迟缓无力,往往陷入被动信访局面;一方面信访部门接访内容广泛,涉及城建、民政、水利、卫生等各个部门,但对于同级部门只能建议、监督,没有直接管辖和处理的权利,造成信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同时对于上级机关和涉及权利、司法、党委系统的信访事项,即无权监管更不敢监管,也限制了信访工作的开展。

3.多种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信访工作受到领导干部善意关心和个人价值观念取向的影响,出现了领导重视的优先办、领导要求的如是办、领导推托的回避办的“三办”现象;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招呼”干扰,容易引起工作的偏差;同时上访群众为达到上访目而干扰信访干部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事件发生,也给信访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4.基层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少数基层信访干部群众观念单薄、工作方法单

一、作风粗暴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习培训等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信访干部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逐渐与时代脱节;同时基层信访也面临着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力量长期得不到补充的情况。

三、信访动机复杂化,信访思想存在误区 1.“不患贫患不均”的心理驱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基层贫富差距逐渐显现,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容易出现心态失衡。最近来以鸡毛蒜皮问题、捕风捉影问题大肆信访以谋求心理平衡的事件发生几率逐年增大。

2.“权大于法”的观念普遍存在。当前基层群众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救援,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上“衙门”、找政府;认为官越大说话越管用,只要能够引起上一级领导的重视,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因此赴省上访、赴京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对于部分涉法涉诉案件,基层群众以诉讼成本过高及部分执法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公平、公正判案等理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

3.“法不责众”的心态促使信访事件影响扩大。一方面信访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以为你能上访,我也能上访,信访双方同时上访,对立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聚集群众、亲属集体上访,认为把事情闹得越大越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同时,社会上对于信访等事件普遍存在“看热闹心态”,部分群众对本来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在不了解事实情况的前提下就围观、起哄、传播不实信息,往往使普通的信访事件复杂化。

四、信访形式和途径的新变化

1.基层信访方式的改变。信访方式由原来的信函、电话方式为主转变为亲自上访为主,认为只有亲自去了,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信访规模由单人上访转化为拉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形成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认为信访规模越大解决问题的希望越大。2.信访范围的变化。信访层级上由原来的逐级上访变化为越级上访,甚至组织人员直接向中央上访,群众认为反映的问题本级政府解决不了或是不愿解决,希望以此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从而尽快达到自己的上访目的。

3.组织性、对抗性的变化。从组织程度上看,信访群众出现了凑资、联络、后勤、宣传等日益细化的分工;同时对信访地点和时间的选择越来越敏感,主张选择在重大节日、政治活动期间,如“国庆节”、“两会”,地点选择主张在重要公众场所,甚至省会城市、国家首都;从对抗情绪上看,上访者一般情绪激动,现场疏导难度大,后期工作压力强。目前上访群众穿状衣、打标语、拉横幅、集体签名、下跪请愿的情况时有发生。4.上访次数和频率的变化。一方面是一次上访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自己的要求,因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上访;另一方面为了促使问题加快解决,而反复上访且加快上访频率;同时对上访的结果不满意或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反复上访,加快上访频率的事件也多有发生。

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虽然经过信访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历史遗留信访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但依然有部分问题由于机构裁撤、人员变动、材料丢失等原因无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问题的解决难度将来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群众对该问题的上访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矛盾的信访案件访居高不;同时涉及基层社会医疗纠纷、养老保险、干群关系、司法诉讼、村级换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访难点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基层信访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确有其特殊性,给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者不畏艰难、与时俱进,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举措,给我们新时期的基层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推进信访法律体系建设、继续巩固普法成果。

在扎实实行信访法律法规的同时,合理建议并推进信访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的完善;在总结基层信访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化解途径的同时推进地方性信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缮;要从法律上明确信访的工作内容、职责与其他部门的分工,特别是与司法部门的工作界限,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要管的局面;要明确信访工作的工作地位、领导职责、监督机制,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

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黑板报、宣传海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巩固普法成果,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一方面避免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全面,法制观念淡薄,一味坚持信访,盲目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方面改变群众“权大于法”、“法不责众”等的错误观念,使群众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走司法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 益;在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的同时,狠抓基层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的法律宣教工作,既要让干部依法行政、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鼓励基层干部争当懂法、守法、护法的模范典型,帮助基层群众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部门也要通过建立健全司法救济途径、提供法律援助、降低诉讼成本等方式为基层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监督体系,邀请一些有文化素质较高,对党的基层政策比较了解,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参加,将信访工作的阵线前移,使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求并鼓励镇村干部要经常扎在群众堆里,定期排查,及时掌握信访信息,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及时将一些矛盾纠纷尤其是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信访突发事件要建立应急预案,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对于上级政府部门有明确意见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安排分管部门组织有生力量坚持跟进调查,及时反馈情况,全力维护群众利益。

选拨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懂政策、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进入信访队伍;坚决对信访队伍中思想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的干部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其克服自身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基层信访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多方举措强化信访干部个人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信访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其他干部队伍建设,减少因干部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加强乡镇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牢固树立“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为民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问题不徇私、不枉法,争当廉洁的表率,在群众中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提高村级干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修养,引导其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和紧急问题的反应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三、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不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够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接受能力,并做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及时做好群众的宣 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干部、群众沉下心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上来,以充分的发展来化解信访中的矛盾。同时要总结归纳发展过程中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扩大途径,实现避免类似问题、预防新型问题、化解历史问题、争取百姓支持的“一避一防一化一争”综合防治方针。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设计方案避免类似问题在发展建设再次发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立足长于谋规划,预防新型问题的出现;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发展和化解历史问题有机结合;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积极争取群众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和信任,鼓励群众依法有序参与信访工作、客观对待信访过程中不实信息、抵制以信访为名目的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集会活动,为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观念与方法

1.把握源头,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时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信访问题易发、多发的落后村组及争议集中的集体财产作为重点排查对象,组织有生力量进行重点监督;同时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要及时摸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2.突出快速,变久拖不决为快速处理。对于群众上访,要做到快速调查、快速处理、快速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发生。在调查处理中要坚持两个“要”,把好两个“关”。即:事实要清楚,把好事实关;错误要纠正,把好处理关。

3.强化责任,变相互推诿为联动配合。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要健全信访网络。从乡镇到村、到组、到焦点地段、重点领域,都要有信息联络员,要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收集、处理影响基层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预警作用。三是要推行稳定承诺制。镇村组和有关乡镇企事业单位要公开承诺,明确分管责任、处理期限,扎扎实实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4.瞄准热点,变难点问题为亮点成绩。一是要看到当前基层信访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基层政府工作指出了不足,为基层政府施政提供了机遇;二是要为解决基层信访中难点热点问题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要充满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深入基层群众广泛了解情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尽一切可能为群众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四是要针对这类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源头建立健全相应机制,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最后我们广大干部要再次明确三个观点:

一、信访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必然产物,是不可回避的。

二、群众广泛参与信访工作,说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信访工作的肯定,也是政府改善工作不足的一种渠道,我们不应该谈信访色变或刻意回避信访工作。

篇3:信访解决措施

一、要从源头上来避免信访问题的出现

一是要对民生进行保障和改善。要想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化解, 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将中央颁布的各项民生政策有效落实下去, 对民生支出优先保障。对于容易出现信访问题的环节, 如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 需要对相关政策进行完善, 依法办事, 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二是对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进行提高。要对相关的决策机制和程序进行完善, 促使决策透明度得到提高, 激发人民群众参与进来的积极性。对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健全和完善, 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方法, 促使人民群众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某些决策事项, 密切联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那么就需要将座谈会以及听证会等形式利用起来, 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广泛听取, 以便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坚持依法办事。相关机关和人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 对各级干部带头守法意识进行强化, 促使其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提高。在社会治理和相关公共事务中, 需要保证人民可以参与, 群众正常的信访活动, 不能限制或者干涉。对于矛盾纠纷的化解, 需要积极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另外, 还需要将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落实下去, 追究那些不作为或者乱作为人员的责任。为了更好地实现司法公平公正, 需要深入改革司法体制。

二、对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进行畅通和规范

一是要对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进行健全和完善, 保证足够的公开和透明。要对民生热线、绿色邮政等传统做法进行完善, 对群众来信要有足够的重视, 促使群众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 更多地利用书信、电话、传真以及电子邮件等形式, 通过这些形式的综合采用, 可以促使问题矛盾得到有效解决。要积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 将网上受理信访制度推行下去, 对阳光信访大力推行, 积极进行信访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有机结合网下办理以及网上流转的工作形式, 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查询、跟踪以及评价办理过程和办理结果, 这样它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就可以得到有效增强。

二是要把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坚持下去。党员干部要想直接联系群众, 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领导干部做好接访下访工作, 调查研究基层情况, 促使工作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要结合具体情况, 设置相关的步骤。在将定点接访制度坚持下去的同时, 还需要综合采用其他的方式, 如专题接访、重点约访以及领导包案等, 提高行政资源的利用效益。

三是要完善联合接访运行方式。要将联合接访方式应用到市县两级, 促使群众信访成本得到减少, 并且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要动态管理进驻联合接访场所责任部门, 及时进驻信访问题较为突出的责任部门, 有序退出那些信访问题明显减少的责任部门, 将第三方加入的方法应用起来, 如律师参与接访、心理咨询疏导等等, 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是要将法定诉求表达渠道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要求, 需要分离诉讼和信访, 采用法治途径来有效解决涉法涉诉信访, 对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进行构建。各级政府信访部门不能处理那些涉法涉诉事项, 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程序来进行解决。对法院、检察院等信访事项受理办理制度进行完善, 将制定的便民利民措施严格落实下去, 将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服务提供给群众。

五是要夯实基层工作基础。要对基层基础工作进行强化, 向基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基层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同时, 要大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促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要对基层民主管理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 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落实下去, 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更好地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篇4:浅谈如何合理解决信访问题

关键词:法治;信访;解决;问题

一、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要在思想上进行大解放

我国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知法用法却不尽人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经济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或多或少都有行政干预、缺乏公平竞争环境。依靠行政命令、讲话、文件、指示、批示发号施令来解决问题的比较普遍。“花钱买平安”的做法也是大有人在。再者,长期以来,人们遇到问题和纠纷习惯找关系、找熟人、找路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机关级别越高,领导职位越高,问题越容易解决”成了多数上访群众的普遍“共识”,而真正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很少。长此以往,社会矛盾得不到彻底的解决,相反会越积越深,慢慢堆积成“历史问题”,法律法规也就成了摆设,社会失去了公平与正义。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矛盾,为解决信访问题指明了方向。无论是上访群众还是接访干部,在遇到信访问题时,应首先抱有法治思维,争取将问题纳入法制程序,用大家公认的标准和公理来评判是非,一切依法办事。

二、解决信访问题要在行为上进行改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就警示我们,在解决社会事务中的一切问题都要始终牢牢抓住法治这根主线,始终坚持法治不动摇。落实到解决信访问题要求在行动上要进行深刻变革。

1.敢于面对矛盾与纠纷

要正确认识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利益冲突不断,产生矛盾是必然的。但是,纠纷和冲突的发生也是促使社会变革的一种动力,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对旧的社会秩序的肯定或者是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开始。所以,接访者遇到信访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准确分析和判断,合理疏导与化解。不能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要作为本职工作,勇于面对,理直气壮地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凡事畏手畏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对待矛盾与纠纷不是压制

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在治理信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始终没有明显改观。一些地方由于害怕在信访数量上排名靠前,影响自身政绩,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越级上访的发生,通过拦、卡、堵、截等多种方式进行阻制,这导致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反而不时引发群体性事件。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法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把法治作为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使治国理政全面納入法治轨道,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3.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意识

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要着重培养群众的爱国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等,提高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广大信访干部除提高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认真研究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群众的诉求,信访干部要以宽容之心充分理解,正确分析判断,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表达。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化解。

4.依法严厉打击违法信访行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全面开展依法治国对于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惩。过去对违法信访行为的制裁不力,往往致使一些群众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从而滥用信访权利,少数人更有以上访为借口,聚众闹事,冲击国家机关、扰乱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此种违法行为,广大执法者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嚣张气焰,依法予以严惩,维护社会安宁,树立社会正气。

三、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

1.要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覆盖范围,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普法教育领导责任制,把普法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增强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树立全社会权力义务观念,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努力形成全社会守法、护法、敬法的良好氛围。

2.要通过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和改善民生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特别是针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推动落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健全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保障机制,让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要运用法治健全信访工作机制

要将法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中,在法治原则和现有法律框架内大胆探索,建立社会矛盾的法律表达和反映平台,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工作机制、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和信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篇5:信访解决措施

淮滨县信访局三项措施强力推行事要解决。一是创新工作方法,信访局突破原有的框框,不断创新工作办法,采取定期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登门拜访和信访人点名预约领导干部接访等行之有效的形式,重点确保事要解决。二是着力化解矛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着力从政策层面解决群体利益诉求。三是坚持合法合情,一方面要换位思考,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尽力解决困难,另一方面,按照依法行政的理念,对不符合法规、政策的诉求,讲清道理,深入细致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篇6:信访解决措施

为把群众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有效减少缠访、重复访、越级访,今年以来,山亭区纪委监察局结合开展的“信访双百”专项治理活动,围绕畅通信访渠道、提高信访工作透明度,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有效化解疑难信访问题的工作效力,建立并推行了纪检监察信访听证会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探索出了一条“阳光纪检监察信访”的有效途径。截止目前,通过召开纪检监察信访听证会,已成功解决了10多起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办结率达100%。

一是明确信访听证适用范围。该区充分利用山亭广播影视台、区政府门户网、宣传栏、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有关政策法规。公开信访举报者和受访者的权利义务,在区、乡镇两级建立固定的信访接待场所,并聘请了63名纪检监察信访信息员,宣传信访举报知识,收集和反馈信访信息,现场为群众释疑解惑。在受理信访时,采取召开“信访听证会”的办法,旨在解决问题复杂,涉及面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纪检监察信访案件;经多次处理未果,信访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老信访户;涉及几个部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造成重大影响的纪检监察信访件;信访调查结果向反映人反馈后,反映人不满意继续上访等四个方面的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对属于受理范围的信访举报明确告知,接受查询;不属受理范围的问题也明确告知,说明理由并告知投诉方向。二是规定信访听证参加人员。信访听证会参加人员除上访当事人外,还邀请知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参加,参加听证的听证员人数一般应是5人以上的单数,与会人员在听取了解相关情况介绍后,面对面地发表各自看法,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使问题得以解决,将纪检监察信访听证会的“独角戏”变为“大合唱”。针对少数上访人,尤其是老上访户对信访调查结果不服,久拖不能息诉罢访的信访案件,专门制定了《关于吸收群众代表参与信访听证案件调查的规定》,只要不涉及保密及隐私的问题,吸收部分上访人和部分党员群众代表参与信访听证案件中有关问题的调查,拉近了和上访人间的距离,使上访人变成调查人,也成为查办信访案件的协办人,进一步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灵活采用信访听证办法。对重访、缠访、越级访的老户,采取公开听证的方法,通过召开由信访人、信访事项承办人、信访人所在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信访事项相关人员,并邀请群众代表共同参加的公开听证会,以达到用典型事例教育群众的效果。对涉及面广,甚或是窝案、串案的信访件,采取庭审式听证办法,通过把涉案单位负责人、办案人员、上访人员及其代理人或律师、执法执纪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召集在一起,采取庭审式听证的方法,让办案人和当事人当场对质,辩明是非,进而分清是非,找准症结,解决问题。对容易造成群体访、越级访的信访件,采取联合听证的方式,解决因个别部门认识不统一、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群体访、越级访,把事情解决在萌芽阶段。

四是制定完善信访听证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亭区纪检监察信访听证办法(试行)》、《纪检监察信访听证主持人工作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信访听证工作的通知》等制度,对信访听证的范围、内容、方法及步骤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推行信访听证终结制度,为信访当事双方搭建了面对面沟通的平台,增强了信访处理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拓宽了解决基层信访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提高了信访案件的办结率,有效防止了重复访、越级访的延续和升级。同时,建立健全信访听证制度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责任追究机制,把制度宣传融入纪律教育和干部培训之中,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明确制度执行的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和考核方式。对落实制度措施不力、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篇7:信访解决措施

近年来,我院在“学习三个代表,坚持司法为民”中,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把解决涉法上访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继2002年开展铁案、育才、温暖、形象、执行双无等“五大工程”之后,去年又实行“信访两变”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年多来共

接待来访群众3300余人(次),处理来信2107件(次),通过解答法律咨询3604件次,分流来访451件,立案947件,信访调处405件。对长期上访缠诉7件案件,解决了6件,维护了稳定。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由于市场主体和利益分配的多元化,使一些社会矛盾纠纷最终只有进入诉讼程序通过法律途径才能解决,一些败诉的当事人和一些利益没有被全部保护的当事人,特别是一些执行案件的当事人长期上访、缠诉、重访成为困扰法院工作的一个难题。

我院班子从实践“三个代表”和“司法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信访问题不仅长期影响法院审判工作正常开展,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法院形象,而且使法院的公信度、司法权威受到影响,只有及时的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践“三个代表”,从行动上体现“司法为民”。为此,院里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三名副院长为副组长,十八名庭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信访调处中心,中心设在立案庭,全面负责全院的信访、接待、咨询、分流、调处工作,对来访来信逐件逐人登记造册,对应立案的诉状及时立案,当天交业务庭办理,对涉诉、涉执案件交由相应部门解决,对非诉、非执案件,需分流其它部门办理的,及时分流,需咨询解答的,当场予以解答,层层落实信访责任。

二、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全面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

(一)规范信访工作日常处理机制。我们将立案庭确定为全院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综合职能部门,直接向院党组负责,党组赋予立案庭有权直接调查处理院任何一个业务庭的信访事宜,具有统一协调的信访工作职责,对重大信访问题,立案庭可直接召集有关庭室和基层法庭负责人共同研究处理意见,遇到群众上访,全院各部门要按照立案庭的意见,处理好上访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登记、审查、办理、考评、责任追究等十余项规章制度,使信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实行首问负责制。一年来,凡是到我院的当事人,不论是咨询的、上访的、立案诉讼的,都先在立案大厅登记,由专人负责接待,(请登陆政法秘书网)对来诉的当事人均当场引见给庭室或主办人,不能让当事人“冷落”。为此,我们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凡是当事人来院办事的,具体负责同志不在的,由其副庭长接待,副庭长也不在的,由庭长接待,庭长也不在的,由主管院长接待,主管院长不在的,由院长直接接待,从而保证了来访当事人时时有人管,事事有着落。

(三)实行信访工作分级负责制。对全院各业务庭特别是法庭管辖区域内上访的案件,由业务庭和法庭先进行处理,如未果,再由院立案庭负责处理,不把矛盾上交。

(四)完善信访信息报送机制。我们建立了信访工作的信息网络,完善了信访信息报送制度,一是实行信访信息月通报制;二是紧急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制度,如发生紧急、重要的信访情况,各庭室立即要报院长;三是坚持月排查,季分析制度,每个月,院调处中心都要将全院各业务庭有无信访情况进行逐庭排查,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分析,发现苗头,及时处理。

(五)建立同当事人谈话、信访督办和通报制度。我院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接待,认真答复。特别是对来访反映问题的均与反映人谈话,认真听,详细记,快速办,随时答。对反映的违法违纪方面的问题,组织纪检、监察人员进行调查处理,并逐一写出调查报告,回复有关部门;对当事人反映的有关业务庭及人民法庭的问题,及时与相关庭、室联系,督促处理,回复;来信反映的问题,分类归纳,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的情况适时在全院通报,进行调研分析。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使当事人心服口服,2003年越级上访案件较上年下降51%。

(六)实行周一院长接待日制度。每周一上午,院领导分别在院立案大厅接待来访群众,现场办公,解决群众问题,止目前,已接待来访群众200多人(次),现场解决群众问题300余件,现场批办案件30多件,收到良好的效果。

(七)实行信访目标岗位责任制。每年年初在制定岗位目标责任制时,将各庭和各人民法庭的所办案件当事人的上访率控制在5%以下,将上访、缠诉处理率定在98%以上,并每季度统计通报,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

(八)严格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为了将信访率减少到最低,切实落实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大力改进信访工作人员作风,严明了信访工作纪律,对敷衍

推诿,行动迟缓,工作失职,造成工作被动,使群众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的视其情节,由院纪检、监察部门分别给予戒免谈话、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

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全方位做好信访预防工作

(一)从源头上消除纠纷,化解矛盾,减少信访。

1、构筑“铁案工程”。所有案件均把好立案、庭审、裁决、送达、执行等“五关”,把案子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全年审结909件,上诉、改判、发还重审率分别比上半年下降了35%、39%和60%,减少了上访的源头。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

2、狠抓执行“双无”。健立、健全、规范了执行机构;将法警大队同执行庭合署办公;充实执行队伍,推行了执行工作审查、执行命令和执行实施权的分离;实行执行工作警务化;制定了被执行人财产及收入状况申报制度,举报被执行人财产及下落奖励制度,对申请人实行“七审查”和执行风险“四告知”制度;加强执行艺术的研究,实行“文明执行”。一年来实现了新收327件,执结323件,执行案件“无积案,无当事人上访”,执行和解率达90%以上,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减少了执行案件当事人的上访。

3、大力推行调解结案,缓解执行压力,弱化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总结出调解艺术十四法,推行竹林关法庭调解经验,多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2003年,全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占71%以上,其中竹林关法庭调解率达90%,峦庄法庭达95%,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减少了上访,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4、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一年多来开展了24场(次)法律咨询、12场送法下乡;建立了17个法制示范村;制作了30期《法苑纵横》节目;由二名副院长带队组织十余名业务骨干,到各乡镇对各村治保会、调委会人员进行了21场次培训;指导调委会调解案件139件,有力地宣传了法律,提高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减少了无理上访。同时,大力宣传诉讼风险和执行风险。我们先后进行了十余场次诉讼风险和执行风险宣传活动,利用摆摊设点、电视、广播、机动车下乡宣传、向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发送、向当事人发送、印刷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诉讼风险和执行风险,提高了群众的诉讼风险意识。

(二)制定便民措施,方便群众诉讼。

1、推行了诉讼指南、给诉讼当事人一封信、给执行案件当事人的一封信、公开庭审、巡回办案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缩短了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实行了诉讼风险和执行风险告知书,减少当事人的猜疑和盲目上访;推行了裁判文书“附页制度”,让打官司的当事人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

2、接待当事人实行文明接待,推行“六不让”、“六个一”制度。在信访接待中,我们大力提倡文明接待,礼貌接待,在全院做到“六个一”、“六不让”: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你好问候、一把椅子让坐、一杯茶水解渴、一片真心办事、一声再见送别”;“不让信访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来信处理在我手里积压,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当事人和来访群众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任何违法违纪事件在我这里发生,不让法院形象在我这里受到影响”。

3、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对权利受到侵害,又无钱打官司的当事人的诉讼费实行免、减、缓制度,一年来共对48案52名当事人减、缓、免诉讼费3.7万元,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群众的诉讼难,减少上访。

(三)大力开展“两长走访”制度。

每年年初和年终院领导要到县级各部门和各乡镇党委、人大、政府,征求对法院和法庭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各法庭负责人在同样时间也要征求所辖区村委会对法庭和法庭干警的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上访矛头,及时处理,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实行“阳光作业”,接受社会监督。

1、成立了人大联络室,定期不定期上门征求人大及其代表对法院及其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特别对人大批办案件进行认真办理和答复。

2、邀请人大代表、人大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旁听重大、疑难案件的审判和重大案件的执行工作,现场监督,确保公正处理,消除上访土壤;同时主动邀请新闻媒体,旁听案件庭审,监督案件执行;并适时召开座谈会、听证会,构筑外部监督的“绿色通道。”

四、包案到人,以情动人,切实解决长期困扰法院的缠诉、缠访问题

我院党组为解决7件案件当事人长期上访、重访、缠诉的问题,在全院实施了信访“两变”工程,即“变当事人上访为法官下访,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出访”,成立领导小组,设置调处机构,制定了调处目标责任制。实行“晓之于理,动之于情”的八字方针,在“情”字上下功夫。抽调十四名精兵强将,实行包案到人,限时结案,早上用车将调处人员送到上访户家庭,同乡镇村干部、上访户的亲戚朋友共同作当事人思想疏导工作,调解案件,晚上用车接回。通过变上访为下访,目前已彻底解决6起,缠诉案件,另外一件正在调解之中,可望近日解决。

篇8:信访解决措施

一、我国现阶段信访现象特点

1. 信访总量依然在高位运行。

自1993年全国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出现回升以来, 整个上涨趋势一直延续到2004年, 持续上升11年。虽然从2005年开始, 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采取, 全国的信访紧张局面开始扭转, 出现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量的“四个下降”, 但需要警醒的是, 当前信访总量依然很大。国家信访局副局长张恩玺在2008年曾指出, 全国信访总量依然在高位运行。

2. 涉及面广且集中。

我国信访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一类是企业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二类是“三农问题”;三类是涉法涉诉问题。各类纠纷、不服法院判决等。这类问题积案较多, 重复来信来访量大, 长期滞留上访的人多;四类是城镇拆迁安置问题。主要反映在城镇建设、拆迁等工作中不严格依法办事, 补偿和安置不合理, 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 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五类是反映干部作风不正和违法乱纪问题;六类是基层机构改革中的问题;七类是环境污染问题;八类是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解决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问题。这八类问题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 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所有方面。

3. 上访多, 越级上访依然存在。

上访是出于对基层机关的失望和对高层机关的希望而做出的。信访人认为离开基层越远, 所受社会关系网影响越小, 信访获得成功的希望越大。所以,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信访人选择绕过当地政府和部门, 直接到市、上省, 甚至进京上访, 意图通过上级部门施压来解决问题。

4. 群访现象不断, 激访现象时有发生。

群访现象、集体上访现象目前在我国信访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其原因在于:一是信访事项本身有许多是涉及群体利益的, 二是信访人为了能实现信访目的, 在“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等观念影响下, 选择集体上访。所以群访现象在我国信访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激访现象是指在信访过程中, 因为信访要求得不到满足、信访权利受到侵犯等情况下, 信访人采取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 藉以表达信访要求的举动。激访现象的发生, 对于信访人而言有两个原因:一是走投无路, 没有办法了, 生不如死, 故而寻死;二是受“人死为大”观念影响, 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给信访部门施压, 寻求实现信访利益。

二、现阶段我国信访现状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

信访现象是人们对现实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反映,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 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突破旧生产关系的限制, 并催生新的生产关系。当旧生产关系的利益平衡不断被打破并向新的利益平衡转换的过程中, 利益受损者就会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提出诉求并期望得以解决和满足。因此, 从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角度来看, 信访现象的存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必然表现, 而且必然长期始终存在。当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信访现象的表现程度会出现差异化。

2. 体现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是基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就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基础,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基础的高低。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功, 但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却进展缓慢。在经济上富裕起来的公民开始在政治地位、公民权利、人格尊严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需求。而当这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 信访就成为表现欲求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大量的简单矛盾在基层难以被解决并不断被积压时, 就很容易发展变化成信访事件, 导致信访现象的大量增加。

3. 大量社会不公现象确实存在。

2003年时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的周占顺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众集体访反映的问题中, 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四个80%可以看出, 群众信访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予以解决的没有解决, 是由于群众感觉不公平而产生的。通过这四个80%也可以看出, 只要在信访工作中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实以群众利益为重, 通过换位思考,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那么通过努力, 大多数的信访问题是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

4. 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存在“找青天”“告御状”这样的传统民族文化。我国民众比其他国家更喜欢用信访这样的方式向统治者、执政者反映冤情。既是到了现代社会, 这种现象依然是存在的。这一方面说明民众对执政党和党中央的信任,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对一些基层的行政管理者的不满。目前, 部分基层政府漠视、冷漠, 对信访人的合理请求推诿不问, 从而使小矛盾不断激化, 发展成大矛盾, 形成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进京上访或激访等现象。

5. 我国救济制度不健全。

依照法治原则, 应该给予遭受不公的信访人予以救济。既然救济, 则必须通过一定的救济渠道。我国的救济渠道很多, 有诉讼救济、行政复议救济、民政救济等。但上述救济途径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根本不能承担起消除社会矛盾的作用, 有些还是社会矛盾的起源。

三、我国信访制度的建设设想

1. 切实提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增强对信访两个作用的认识, 特别是增强信访工作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的认识;另一个需要加强的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信访工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首先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也是信访案件最集中的领域。因此, 加强信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所以务必要高度重视。

2. 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信访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党应该积极主动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倘若专设部门负责信访, 与组织部、宣传部一起成为我党三大主要工作部门, 其负责人由党委委员担任, 这样的制度可以很好的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执政地位长期保持。

3. 制定《信访法》, 把它纳入法制体系。

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信访权利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 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效力等级来说, 与信访的宪法地位并不相称。信访作为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民主权利和国家的基本民主制度, 宜由全国人大制定具体的法律来加以保障。现代法治的真谛就是:一切社会行为必须处在法律的控制之下。法律规则是构建法律秩序的要素。因此, 我国必须尽快出台《信访法》, 健全信访法律体系, 实现信访的程序化、法制化。

4. 改革机构设置。

我国信访机构虽然多, 但职能不清、交叉, 严重影响了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改革机构设置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整合各地各部门信访机构, 统一名称和工作制度; (2) 长远考虑可以将信访部门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3) 必要时可以考虑信访部门垂直管理。

5. 完善信访运行机制。

(1) 强化信访部门职权; (2) 完善信访工作流程; (3) 加大信访案件中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6. 完善与信访配套的相关机制。

(1) 妥善处理好信访与诉讼、行政复议之间的关系; (2) 将法律服务系统和其他中介组织维权系统融入信访机制, 信访制度设计需要开拓思路, 创新信访问题的解决方式; (3)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法律化、职业化水平。

上一篇:线下体验店智能化方案下一篇:专任教师量化考评方案(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