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信访事项措施

2024-04-18

解决信访事项措施(共9篇)

篇1:解决信访事项措施

信访措施

主要从工资方面,以及家访 谈话等方面,目的就是稳定职工情绪,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一)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好初信初访这一“起点”;二是抓好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这一“焦点”;三是抓好解决信访突出问题这一“难点”。

(二)全力推进“三项建设”。一是推进基层基础网络建设;二是推进信访稳控长效机制建设;三是推进信访信息网络建设,实行信访工作的信息化运作。

(三)努力构筑“三条主线”。一是构筑“民心线”,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加强干群血肉联系;二是构筑“法治线”,进一步加强《信访条例》的宣传贯彻,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行使信访权利;三是构筑“保障线”,进一步强化主题责任,从健全保障体制入手,预防信访案件的发生。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到实处

(二)狠抓落实,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

(三)突出重点,努力探索建立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一)认真抓好初信初访,尽最大努力将信访矛盾化解在区内。控制集体访、越级访最有效的办法是尽可能地把上访问题解决在发生地,解决在初始信访环节上,这项工作做得好,就会避免问题扩大、矛盾激化,今后一段时间我办将把提高初信初访事件的结案率作为重要环节来抓,扭转重集体访,轻单人访的观念,切实加大初信初访工作力度,防止因忽视处置而导致越级访集体访。重视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群众中发现问题,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以说服、教育、引导,做好与群众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把思想工作做到心头。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帮助上访群众认识问题,做到释疑、解惑、顺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淡化激烈情绪,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升级,使群众心平气和,达到理智、理解的工作效果。

(二)定期集中处理疑难信访案件,减少积案。明年我办将定期开展“重点信访案件集中处理活动”,通过在全区范围内自下而上的排查,疏理出时间长、处理难度大的信访问题,实行三级包案,落实责任,加强督办,限期解决,集中处理每一阶段的重点问题,减少积案。

(三)是完善区长信访电话统计指标体系。对各成员单位工作情况和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定期上报区百姓求助快速处理机制领导小组,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实施示范工程。不断发现、研究、总结各成员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对突出典型,组织专门力量全面深入地总结研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百姓求助快速处理机制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深入开展国务院《信访条例》的学习培训。区信访办将下半年国务院《信访条例》的培训重点放在最基层,将组成几个专门培训小组深入到社区、村屯、企事业单位开展培训宣传工作,提高基层信访干部水平,充分利用好信访基层网络,使基层信访干部有能力完成信访工作任务,最大限度的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五)依据国务院新修订信访条例继续完善信访工作机制。《信访条例》颁布后,我办对现行规章制度和工作措施进行全面梳理,按照新《信访条例》的要求,将对信访工作制度重新予以完善,建立起明确信访责任主体和问责机制、公开办案机制、法律援助机制,听证制度,完善“双向承诺制度”,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听

证会制度,复杂信访问题和要案“会诊”制度。加强长效机制建设,逐步构建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

(六)完善硬件建设,建立信访信息系统。配合市搞好信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有步骤地抓好信访信息化建设。逐步使各成员单位达到省、市信访电话办公条件的要求,实现微机联网,网上传输信息,办公自动化。

篇2:解决信访事项措施

广大基层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弱势群体的突出代表,而信访作为保护其利益的一种行政途径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基层信访工作为基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矛盾在广大基层更快的积累和表现出来,基层信访工作压力逐年增大。加之基层群众法制意识的淡薄、基层信访制度不健全、基层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诸多因素使得基层信访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日益突出。

一、信访的立法定位不清晰,基层信访工作缺乏法律支持

信访工作最根本的依据是宪法第41条。依据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但是由于具有实效性的宪法审查制度和权利救济途径暂时空缺,我国在实践中形成对基本权利的保障倾向于相对保障模式,《宪法》第41条所列举之权利的保障就主要依赖于行政救济手段,信访即是其中的一种制度设计。

有关信访权利与信访制度最直接的规范依据,乃是国务院的《信访条例》。《信访条例》总则第一条中“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的表述,一方面明确了信访制度存在的民主特性,另一方面凸显了民意及民意表达的被动性。结合其后的具体细则可以看出,《信访条例》突出了信访制的社会减震器作用,侧重点落在了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简化了信访的功能与要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信访制这台减震器更多情况下只能暂时减少或掩盖社会矛盾。

无论宪法还是信访法规都并未许诺满足信访人所请求的实体权利,而是通过制定程序规则,以使信访人能够单方面启动并进入该种程序。而在信访制度设计中,由于法律保障的缺位,民意表达诉求不突出,信访内含的民主责任被替换为倾听、转办等简单的流程 化工作。而广大基层群众对信访的期待不仅是社会减震器更是回馈民意的渠道,这使得群众对信访工作效果的期望反差巨大。久而久之,信访人易出现反复上访、越级上访、聚众上访,信访事件扩大并最终影响社会稳定就难以避免。

二、信访体制机制不健全、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信访机构设臵不合理、信访责任不明确。目前基层信访机构主要包括,人大常委会的信访机构、党委系统内的纪检部门、各基层法院和检察院的申诉机构、各基层单位专设的信访科、室等。这些机构的设立为基层信访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基层信访机构过多导致信访力量过于分散,政府财力、人力、物力吃紧,办案资源紧张,难以充分解决信访问题;基层信访机构过多、缺乏统一领导和认识、信访结果不一,政府公信力受到质疑;基层信访机构过多,责任不明确,各部门相互推诿、形成久拖不办的怪圈。

2.监管网络不健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在镇、村、组三级的信访网络建设上受到人力物力有限、社会关系交织等状况的限制,信访网络建设迟缓无力,往往陷入被动信访局面;一方面信访部门接访内容广泛,涉及城建、民政、水利、卫生等各个部门,但对于同级部门只能建议、监督,没有直接管辖和处理的权利,造成信访什么都要管、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同时对于上级机关和涉及权利、司法、党委系统的信访事项,即无权监管更不敢监管,也限制了信访工作的开展。

3.多种人为干扰因素的存在。一方面信访工作受到领导干部善意关心和个人价值观念取向的影响,出现了领导重视的优先办、领导要求的如是办、领导推托的回避办的“三办”现象;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招呼”干扰,容易引起工作的偏差;同时上访群众为达到上访目而干扰信访干部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事件发生,也给信访工作者造成了一定的心里压力。4.基层信访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少数基层信访干部群众观念单薄、工作方法单

一、作风粗暴的现象存在;另一方面基层信访工作队伍的组织建设、学习培训等方面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信访干部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逐渐与时代脱节;同时基层信访也面临着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力量长期得不到补充的情况。

三、信访动机复杂化,信访思想存在误区 1.“不患贫患不均”的心理驱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基层贫富差距逐渐显现,部分贫困群众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思想观念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容易出现心态失衡。最近来以鸡毛蒜皮问题、捕风捉影问题大肆信访以谋求心理平衡的事件发生几率逐年增大。

2.“权大于法”的观念普遍存在。当前基层群众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求法律救援,走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而是上“衙门”、找政府;认为官越大说话越管用,只要能够引起上一级领导的重视,就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解决,因此赴省上访、赴京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对于部分涉法涉诉案件,基层群众以诉讼成本过高及部分执法者自身素质不高,不能公平、公正判案等理由要求政府出面解决。

3.“法不责众”的心态促使信访事件影响扩大。一方面信访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以为你能上访,我也能上访,信访双方同时上访,对立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聚集群众、亲属集体上访,认为把事情闹得越大越有利于事情的解决。同时,社会上对于信访等事件普遍存在“看热闹心态”,部分群众对本来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在不了解事实情况的前提下就围观、起哄、传播不实信息,往往使普通的信访事件复杂化。

四、信访形式和途径的新变化

1.基层信访方式的改变。信访方式由原来的信函、电话方式为主转变为亲自上访为主,认为只有亲自去了,才能把问题说清楚。信访规模由单人上访转化为拉上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形成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认为信访规模越大解决问题的希望越大。2.信访范围的变化。信访层级上由原来的逐级上访变化为越级上访,甚至组织人员直接向中央上访,群众认为反映的问题本级政府解决不了或是不愿解决,希望以此给办案人员施加压力,从而尽快达到自己的上访目的。

3.组织性、对抗性的变化。从组织程度上看,信访群众出现了凑资、联络、后勤、宣传等日益细化的分工;同时对信访地点和时间的选择越来越敏感,主张选择在重大节日、政治活动期间,如“国庆节”、“两会”,地点选择主张在重要公众场所,甚至省会城市、国家首都;从对抗情绪上看,上访者一般情绪激动,现场疏导难度大,后期工作压力强。目前上访群众穿状衣、打标语、拉横幅、集体签名、下跪请愿的情况时有发生。4.上访次数和频率的变化。一方面是一次上访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自己的要求,因而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上访;另一方面为了促使问题加快解决,而反复上访且加快上访频率;同时对上访的结果不满意或为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反复上访,加快上访频率的事件也多有发生。

五、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

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乏力。虽然经过信访工作人员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历史遗留信访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但依然有部分问题由于机构裁撤、人员变动、材料丢失等原因无法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问题的解决难度将来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群众对该问题的上访紧迫感也越来越强烈。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矛盾多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及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矛盾的信访案件访居高不;同时涉及基层社会医疗纠纷、养老保险、干群关系、司法诉讼、村级换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信访难点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基层信访的难点热点问题的确有其特殊性,给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压力。但我们的基层信访工作者不畏艰难、与时俱进,摸索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举措,给我们新时期的基层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快推进信访法律体系建设、继续巩固普法成果。

在扎实实行信访法律法规的同时,合理建议并推进信访法律法规在国家层面上的完善;在总结基层信访工作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其化解途径的同时推进地方性信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缮;要从法律上明确信访的工作内容、职责与其他部门的分工,特别是与司法部门的工作界限,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要管的局面;要明确信访工作的工作地位、领导职责、监督机制,使信访工作摆脱什么都管不了的局面。

继续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小册子、黑板报、宣传海报等多种宣传方式巩固普法成果,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一方面避免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全面,法制观念淡薄,一味坚持信访,盲目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方面改变群众“权大于法”、“法不责众”等的错误观念,使群众学会使用法律武器,走司法途径来保护自己的权 益;在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的同时,狠抓基层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的法律宣教工作,既要让干部依法行政、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又要鼓励基层干部争当懂法、守法、护法的模范典型,帮助基层群众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司法部门也要通过建立健全司法救济途径、提供法律援助、降低诉讼成本等方式为基层群众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创造有利条件。

二、完善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信访工作网络监督体系,邀请一些有文化素质较高,对党的基层政策比较了解,能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参加,将信访工作的阵线前移,使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要求并鼓励镇村干部要经常扎在群众堆里,定期排查,及时掌握信访信息,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介入,及时将一些矛盾纠纷尤其是信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针对信访突发事件要建立应急预案,做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对于上级政府部门有明确意见的信访问题,要及时安排分管部门组织有生力量坚持跟进调查,及时反馈情况,全力维护群众利益。

选拨培养一批政治坚定、懂政策、素质高、能力强的青年干部进入信访队伍;坚决对信访队伍中思想不端正、责任心不强的干部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其克服自身不足;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基层信访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多方举措强化信访干部个人素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信访队伍建设的同时狠抓其他干部队伍建设,减少因干部问题引发的信访事件。加强乡镇干部廉洁自律教育,牢固树立“立法为公、执法为民”的为民意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决问题不徇私、不枉法,争当廉洁的表率,在群众中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提高村级干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的修养,引导其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和紧急问题的反应能力,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三、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没有稳定就无从发展,不发展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够健康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和群众的接受能力,并做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及时做好群众的宣 传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干部、群众沉下心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发展经济、发展社会上来,以充分的发展来化解信访中的矛盾。同时要总结归纳发展过程中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扩大途径,实现避免类似问题、预防新型问题、化解历史问题、争取百姓支持的“一避一防一化一争”综合防治方针。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设计方案避免类似问题在发展建设再次发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立足长于谋规划,预防新型问题的出现;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发展和化解历史问题有机结合;在执政为民的理念下,积极争取群众对信访工作的理解和信任,鼓励群众依法有序参与信访工作、客观对待信访过程中不实信息、抵制以信访为名目的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集会活动,为信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四、与时俱进,创新工作观念与方法

1.把握源头,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实践中,每发生一次群众上访都存在一定的工作成本,而一旦引发集体上访,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时要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搜集信息,超前预测,防患未然;要把信访问题易发、多发的落后村组及争议集中的集体财产作为重点排查对象,组织有生力量进行重点监督;同时对排查出的不安定因素,要及时摸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2.突出快速,变久拖不决为快速处理。对于群众上访,要做到快速调查、快速处理、快速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避免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发生。在调查处理中要坚持两个“要”,把好两个“关”。即:事实要清楚,把好事实关;错误要纠正,把好处理关。

3.强化责任,变相互推诿为联动配合。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层层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是要健全信访网络。从乡镇到村、到组、到焦点地段、重点领域,都要有信息联络员,要定期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收集、处理影响基层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预警作用。三是要推行稳定承诺制。镇村组和有关乡镇企事业单位要公开承诺,明确分管责任、处理期限,扎扎实实的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4.瞄准热点,变难点问题为亮点成绩。一是要看到当前基层信访的热点难点问题给基层政府工作指出了不足,为基层政府施政提供了机遇;二是要为解决基层信访中难点热点问题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要充满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三是要深入基层群众广泛了解情况,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尽一切可能为群众解决难点热点问题;四是要针对这类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针对源头建立健全相应机制,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最后我们广大干部要再次明确三个观点:

一、信访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必然产物,是不可回避的。

二、群众广泛参与信访工作,说明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对信访工作的肯定,也是政府改善工作不足的一种渠道,我们不应该谈信访色变或刻意回避信访工作。

篇3:解决信访事项措施

或有会计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状况, 其结果需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1]。现代市场环境下, 或有会计事项核算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过去交易。或有会计事项核算是以过去的交易为基准, 故对现在企业经营的影响相对较弱; (2) 不确定性。或有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是否发生、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等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不可预知性; (3) 或有会计事项是现代市场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 企业无法自行判断或有会计事项是否发生。

二、或有会计事项在会计实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 一) 潜在的敏感或有会计事项披露不完全

潜在的敏感或有会计事项是指一经披露将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或有会计事项。企业为了尽可能保障自身的利益, 有权不向外界披露敏感的或有会计事项。例如企业会向公众披露尚未判决的诉讼, 但不会主动公开可能产生的赔偿金额, 防止对庭外和解造成障碍。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了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有权了解企业或有会计事项的详细信息, 企业也有义务在保护自身利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或有会计事项进行充分披露。但对于潜在的敏感或有会计事项, 由于其不符合或有会计事项的定义, 因此企业没有必要进行披露。这就要求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细化或有会计事项的定义, 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降低或有会计事项披露不完全对财务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影响。

( 二) 准则的使用规范有待拓展

近年来,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工具层出不穷, 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大幅增强。与欧美等国家相比, 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虽然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等在我国运用的范围较窄, 但发展速度十分惊人。由于目前我国或有会计事项准则主要包括担保及应收票据贴现这两类金融工具, 尚未涵盖所有与金融工具有关的经济业务, 因此应逐步扩大《或有会计事项准则》的适用范围, 从而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 三) 或有会计事项的核算不全面

或有会计事项核算不全面主要体现在预计负债方面。在现代企业的会计核算中, 预计负债的信息仅包括基本信息、预测原因、预计期初额度等, 从而造成在或有会计事项核算中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2]。同时预计负债的相关数据是企业的机密资料, 通常情况下不允许普通职工随意查阅, 使会计人员对或有会计事项核算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进而导致核算结果失真。

三、完善或有会计事项会计实务核算的措施

( 一) 完善制度建设

强化或有会计事项核算的相关原则是健全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或有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中, 除了遵循谨慎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与独立性原则外, 还应坚持: (1) 全面性原则。企业的任何或有会计事项, 都有可能对自身的财务或经营情况带来影响。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准确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制定会计政策时, 应按照全面性原则, 对所有或有会计事项的处理进行严格规范; (2) 适应性原则。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法制化体系有待完善, 企业的法制意识与市场适应能力相对较弱, 而这大幅提高了或有会计事项的发生率。因此在制定会计政策时, 需要将国外先进的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环境有机结合, 提高会计政策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3) 稳健性原则。或有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 要求在制定会计政策时应保持稳健的态度, 从而最大限度地保存企业的经济实力。在对或有负债及或有损失制定会计政策时, 应尽量将其纳入正式的会计核算系统, 并在报表中予以披露[3]。同时规定企业必须披露或有资产的相关信息, 但披露方法可由企业自行选择。

( 二) 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

(1) 强化对或有会计事项的控制。或有会计事项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积极与消极两种影响, 或有会计事项控制的重心应放在消除或减轻对企业的消极影响上。虽然或有会计事项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 但其发生率和影响程度仍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水平。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充分认识到或有会计事项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严格控制或有负债及或有损失的产生。同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对已经出现的或有事项在未来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准确估计。

(2)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以有效加强对或有会计事项的判断与处理能力。在对或有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时, 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故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或有会计事项的核算起到关键性作用。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 定期开展会计职业能力培训;第二, 为专业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第三对积极开展自我学习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

四、结语

或有会计事项是一项相对特殊的经济事项, 企业应重视或有会计事项的会计实务核算, 加强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九菊.或有会计事项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绿色财会, 2013 (01) :40-42.

[2]汪玉聪, 叶洛君.或有会计事项相关问题浅析[J].商业会计, 2013 (18) :3-5.

篇4:浅谈如何合理解决信访问题

关键词:法治;信访;解决;问题

一、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要在思想上进行大解放

我国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知法用法却不尽人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经济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或多或少都有行政干预、缺乏公平竞争环境。依靠行政命令、讲话、文件、指示、批示发号施令来解决问题的比较普遍。“花钱买平安”的做法也是大有人在。再者,长期以来,人们遇到问题和纠纷习惯找关系、找熟人、找路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机关级别越高,领导职位越高,问题越容易解决”成了多数上访群众的普遍“共识”,而真正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很少。长此以往,社会矛盾得不到彻底的解决,相反会越积越深,慢慢堆积成“历史问题”,法律法规也就成了摆设,社会失去了公平与正义。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化解矛盾,为解决信访问题指明了方向。无论是上访群众还是接访干部,在遇到信访问题时,应首先抱有法治思维,争取将问题纳入法制程序,用大家公认的标准和公理来评判是非,一切依法办事。

二、解决信访问题要在行为上进行改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就警示我们,在解决社会事务中的一切问题都要始终牢牢抓住法治这根主线,始终坚持法治不动摇。落实到解决信访问题要求在行动上要进行深刻变革。

1.敢于面对矛盾与纠纷

要正确认识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利益冲突不断,产生矛盾是必然的。但是,纠纷和冲突的发生也是促使社会变革的一种动力,解决矛盾的过程,是对旧的社会秩序的肯定或者是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开始。所以,接访者遇到信访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准确分析和判断,合理疏导与化解。不能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要作为本职工作,勇于面对,理直气壮地放开手脚开展工作,凡事畏手畏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2.对待矛盾与纠纷不是压制

长期以来,各地各部门在治理信访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始终没有明显改观。一些地方由于害怕在信访数量上排名靠前,影响自身政绩,想尽一切办法控制越级上访的发生,通过拦、卡、堵、截等多种方式进行阻制,这导致群众反映的问题不仅不能解决,反而不时引发群体性事件。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法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把法治作为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使治国理政全面納入法治轨道,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3.培养现代社会公民意识

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能够有效地避免各种矛盾的产生。要着重培养群众的爱国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等,提高国民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广大信访干部除提高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认真研究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和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对于群众的诉求,信访干部要以宽容之心充分理解,正确分析判断,积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级表达。对群众的合理诉求要依法及时就地解决,不合理的诉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及时化解。

4.依法严厉打击违法信访行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在于实施,全面开展依法治国对于违法行为必须依法严惩。过去对违法信访行为的制裁不力,往往致使一些群众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从而滥用信访权利,少数人更有以上访为借口,聚众闹事,冲击国家机关、扰乱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对于此种违法行为,广大执法者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嚣张气焰,依法予以严惩,维护社会安宁,树立社会正气。

三、用法治方式解决信访问题

1.要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

加大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覆盖范围,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加强普法教育领导责任制,把普法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增强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树立全社会权力义务观念,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努力形成全社会守法、护法、敬法的良好氛围。

2.要通过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和改善民生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特别是针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推动落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健全公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保障机制,让全体公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要运用法治健全信访工作机制

要将法治建设融入社会治理中,在法治原则和现有法律框架内大胆探索,建立社会矛盾的法律表达和反映平台,完善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工作机制、信访事项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和信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篇5:解决信访事项措施

淮滨县信访局三项措施强力推行事要解决。一是创新工作方法,信访局突破原有的框框,不断创新工作办法,采取定期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登门拜访和信访人点名预约领导干部接访等行之有效的形式,重点确保事要解决。二是着力化解矛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着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久拖未决的信访积案,着力从政策层面解决群体利益诉求。三是坚持合法合情,一方面要换位思考,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尽力解决困难,另一方面,按照依法行政的理念,对不符合法规、政策的诉求,讲清道理,深入细致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篇6:关于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制度

信访事项报告制度

为加强、规范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工作,使一些突发事件、群众集体上访能够及时妥善地解决,并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服务,维护全区社会稳定,现结合辖区实际,特制定重点信访信息、信访事项报告工作制度。

一、各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单位要高度重视紧急重大信访信息、信访事项的报告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紧急重大信访信息、信访事项处理和报送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这项工作。

二、各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单位要具有超前意识,努力拓宽信访信息渠道,加强与辖区派出所、安全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信访工作信息网。

1、加强请示报告制度,凡属紧急重大的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必须立即向上级领导如实报告情况,要做到立收立报,及时处理,决不延误。街道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对紧急重大的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要认真阅批,切实负责。

2、要建立紧急重大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报送工作专人负责制度。各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单位要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报送工作,落实责任制,以确保报送工作的落实、到位。

3、要切实加强节假日值班制度。街道主要领导和各分管领导都要亲自带班、有关人员在岗值班,主要领导和分管稳定工作的负责人一定要保证随时可以联系上,一旦有紧急重大的信访事项,必须迅速处置。

三、要建立规范的信访信息、信访事项逐及负责、逐级报告制度。

1、紧急重大信访信息或信访事项由街道主要领导向区信访局报送;区信访局再对特别紧急重大的信访事项向本级领导报告。

2、区信访局收到街道报送的信访信息、信访事项后,根据所报内容、紧急程度、事态发展趋势,逐级报信访局领导、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分管领导阅示,然后再根据两个办公室领导的批示精神报相关的区委、区政府领导,同时将上级领导的批示精神及时反馈回街道办事处。

四、各社区居委会和辖区单位在做好处置工作和向本级领导报告的同时,有下列或类似情况的,必须在事发后立即向街道办事处综治办报送,并及时续报处理进展直至办结的情况:

1、信访部门接待的30人以上,且有过激行为,已影响到本地区、本部门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

2、集体上访人数在10人以上且有可能赴上一级机关集体上访的;

3、上访人数虽不多,但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上访人员有跨地区进行串联倾向的;

4、当地发生的涉及人数较多的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的重要事故;

5、携带枪支、爆炸物等危险品上访或在上访中扬言制造事端和自杀的;

6、其他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或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

昆区市府东路街道党工委

篇7:哪些事项可以信访

信访是国家设定的下情上达的渠道,原则上百姓的所有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信访途径向国家提出。具体说来,对下列4类事项,百姓可以提出信访: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b)各级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c)各级人民法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d)各级人民检察院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百姓对各类事项的信访,可以是对国家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或是提出批评,也可以是对国家机关的决定提起申诉,还可以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提出检举、控告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信访受理范围:

(a)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地方性法规、决议、决定的意见和建议。(b)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c)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决定任命、批准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d)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人员的建议、批评、意见和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e)属于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其他事项。

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受理范围:

(a)对人民政府颁布的规章和发布的决定、命令的意见和建议。

(b)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c)对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d)属于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其他事项。

各级人民法院信访受理范围:

(a)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b)对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c)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决定不服的申诉。

(d)依法应当由人民法院处理的其他信访事项。

各级人民检察院信访受理范围:

(a)对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b)对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

(c)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决定不服的申诉。

篇8:解决信访事项措施

该中心主要职责是:一是及时调解各类纠纷, 引导信访人依法逐级走访, 推动信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并通过调解工作, 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 教育信访人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及时向有关领导和单位汇报调处化解情况。二是做好矛盾纠纷预警、信访评估等工作, 及时排查系统内各类信访隐患, 掌握各种不安定因素, 做好教育疏导工作, 防止激化, 并及时汇报重大或群体性信访事项。三是对系统内所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 由相关人员组成的调解组进行调处化解, 一般进行1~2次调解, 调解成功的, 及时终结;若调解不成功, 经局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主任签字, 可以向焦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移交。四是在双方当事人自愿, 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 引导信访人因调解不成向人民法院起诉。五是调处化解纠纷时, 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 依据政策, 充分说理, 耐心疏导, 消除隔阂, 帮助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六是调解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制作笔录, 签定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应当有当事人和调解人员的签名, 并加盖局行政公章。七是认真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该中心主要工作程序为:审查申请、受理告知、调查审理、调处化解。每周三下午为集中调处化解时间。调解承办人员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调查掌握的证据, 分清责任, 及时提出调解方案, 方案中要确定调解的时间、地点、召集人和参加人员, 提前告知当事人。每次调解会, 均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知名人士1~3人参加。召集人一般应由第三方人员担任。调解时, 应让当事人双方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要求, 用事实和法律政策促使当事人双方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经过调解, 达成协议的, 承办人员应及时制作《调解协议书》一式四份, 分别由双方当事人、群众来访接待室和信访局保管;若调解不成功, 及时向焦作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移交。

篇9:新化涉矿信访解决之道

新化县是湘中重要的资源大县,矿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大。目前新化县共发现36种矿产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6种,其中煤、金、锑、铜、钨、钛、硅石、石墨、石膏、玄武石、高岭土等是该县的优势矿产。

新化县共有各类矿山企业135家,其中煤矿49家,金属矿6家,其他非金属矿80家。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的持续进行,各类涉矿信访矛盾也随之凸显,如何切实解决好此类信访案件成为新化县的一大工作重点。

探寻根源

新化县经过调研总结发现,涉矿信访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原因主要为:

一是农企纠纷造成的信访问题。因农企矛盾而产生的信访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形,一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确实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求赔偿的;二为以破坏水源、房屋为由进行上访,以达到个人目的的。

对于第一种情形,采矿对环境造成破坏,本可以通过赔偿当地百姓的损失而避免上访,矿山企业一般也都能承担责任,愿意赔偿,但在鉴定、理赔上缺乏可供操作的管理办法,各地标准不一,互相攀比,客观上造成了矿区群众集访、缠访事件的发生。对于第二种情形,很难协调处理到位。上访人往往带有个人恩怨或更深层次的原因,找各种借口上访,并且这类上访占绝大多数。

二是非法开采造成的信访问题。近年来,部分非法开采者受利益驱动,非法盗采、乱采滥挖,损害了国家和当地人们的利益,极易引发群体性上访。比如温塘镇皇甫殿村村民群访反映共升煤矿以办石膏矿为名非法采煤,桑梓镇大坪村村民多次上访反映傲家岭煤矿探矿权以采代探等。

非法开采势头难以有效遏制,究其原因,一是监管难。新化县矿山点多面广,布局比较分散,且矿产资源违法行为隐蔽性强,而这方面的专业监管力量不足,使得动态巡查无法面面俱到。二是违法案件查处执行难。在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执法理念的差异,实现联合执法还存在诸多问题。另外,国土资源部门对矿产资源等违法行为有制止权,但没有强制执行权,移交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执行,需要一定时间。

三是商业性探矿权转不了采矿权而造成的信访问题。2004年至2006年,经上级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新化县公开挂牌出让了12个煤炭探矿权。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这些探矿权在完成勘查验收后,即可转办采矿权。但2007 年,国家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新设采矿权年产量必须达到30万吨,满3年服务年限,并要遵循“开一关一”的原则。虽然新化县设立的这些探矿权大部分完成了储量报告并验收合格,但因无法满足新的产业政策转不了采矿权。由于投入资金是探矿权人采取各种办法从民间筹集获得的,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项目所在地一些本来就很贫困的村民。投入巨资探明储量,经验收后未能转采矿权,群众的思想极不稳定,多次集体到省或进京上访。

破题路径

为了解决涉矿信访问题,新化县首先规范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用地管理。在用地手续方面,过去一些乡镇、县办、国有矿山企业的工业用地和生活区用地,都办理了用地手续,一些私人小煤窑的用地,通过调规,也都转为了建设用地。

从2009年开始,对新设的矿山企业,其工业广场和生活区一律采用划拨的方式,依规依程序办理相关手续。矿区土地的征用由矿业权竞得者按照一区的价格支付补偿费,在田地的丈量过程中,一般都以该块田地最长和最宽的边相乘计算面积,尽最大努力维护了当地农民的利益。

同时,新化县组织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新建矿山的地质环境工程落实了同时设计、施工、投入使用的监管措施。对已投产的矿山企业全面实行备用金缴存制度,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纳入采矿权延续登记审批内容,监督矿山企业对矿坑水的排放、煤矸石的堆放以及植被的破坏进行逐步恢复治理和采取保护措施。对随意堆放、保护措施不力的,下达《限期采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通知书》,督促整改。由环保部门牵头,先后组织开展了对杨家山矿区、古台山矿区环境影响评价,对胜利煤矿、稠木煤矿等7家煤矿的矿井水污染进行了督办查处,责令修建净化处理池近万立方米。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目前已分期完成工程验收42 家。

其次,新化县开展非法采矿集中整治工作。近年来,新化县对杨家山、古台山矿区非法采矿进行集中整治,先后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整规成效。为巩固整规成果,新化县还成立了杨家山、古台山矿区常年工作队,工作队每10天对两大矿区进行一次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到位。同时,对矿山尤其是煤矿超深越界开采进行专项整治。立案查处超深越界矿山20家,严格实行守界保证金制度。此外,新化县还对全县矿山采矿权权属关系进行清理。依法查处非法转让矿权行为52家,规范了矿业权二级市场。通过对非法采矿的集中治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逐渐好转,涉及此类问题的信访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

另外,新化县还妥善处理了商业性煤矿探矿权遗留问题。一是多次向市、省主管部门汇报、请示,争取上级政府支持,放宽政策,降低标准,将探矿权转为采矿权。二是在不能转为采矿的情况下,继续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上级机关拿出妥善的处理方案。三是通过多方努力,终于争取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出资收购了其中的五家探矿权,另外几家有的因没有资源而停止勘探,有的因未办理延续登记被注销,剩下几家完成了储量报告的,按政策整合到了其他煤矿。其中日升煤矿探矿权与白花岭煤矿整合,傲家岭煤矿探矿权与大坪煤矿整合,高枧煤矿探矿权与田心煤矿整合,商业性煤矿探矿权遗留问题基本解决。2007年以后,新化县没有新设煤矿探矿权。

制度建议

一是要完善矿业开发收益分配机制。矿产资源所依附的土地、林地大部分为集体或个人所有,由于边远落后山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在征用、租用土地、林地过程中,一些土地、林地所有权人漫天要价,甚至引起土地和山地权属纠纷,影响了采矿许可证的申报及矿山建设。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分配问题,目前矿产资源开发收益难以体现到矿山所在群众身上,当矿山企业取得较好的效益时,就容易引发土地、山林、水源等各种纠纷,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切实解决好矿产资源开发的收益分配问题,是减少涉矿信访案件的关键,可探索用被征(租)用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给当地群众以更高的收益分配,从而调动当地群众支持企业发展的积极性,推动矿业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缓和农企矛盾,避免群众找各种理由上访。

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赔管理制度。近年来,由于煤炭企业在采矿过程中给附近居民的房屋、土地、水源、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农民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一定影响,加之在鉴定和理赔上全县没有统一标准,地方居民和企业主的矛盾不断产生,而且愈演愈烈。建议出台相关规定,使采矿对环境破坏造成当地居民损失的赔偿、征地拆迁等操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防止农企矛盾突出而造成上访。

三是要严格执法监察,加大查处力度。对举报非法开采的信访事项,靠解释、调解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必须对举报发现的违法用地行为予以坚决查处。一要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二要查处典型案件,对非法开采行为,要敢于碰硬、敢于查处,不能姑息迁就;三要加强联合办案,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目前在自身缺乏强制手段的情况下,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法院的联系,积极争取这些部门对矿业执法的支持与协作,增强矿业执法的威慑力;四要严格依法行政,对涉矿违法案件,不仅要依法查处非法开采行为,还要依法处理非法开采责任人,以此取信于民。

(作者单位:新化县国土资源局)

上一篇:面试需注意的着装要点下一篇:艾滋病的实验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