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2024-05-04

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共8篇)

篇1: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国庆长假正值秋收农忙之际,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这8天长假,孩子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这就使孩子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之家长农活较忙,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此,我校根据镇教办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安排了假期自主互助学校小组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首先,放假前各班主任根据居住区域,每4-5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基本按照学习情况优中差进行搭配,每组选出一名自制力强、学习能力棒的同学做组长,负责记录10月4日-8日小组成员按时参加学习的情况何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且每个小组的学习地点是固定的,以便老师及时进行巡查指导。

其次,学校对假期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活动情况作了详细地、合理地安排,让每位教师既能照顾到自己的家庭又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活动。

再次,在假期里,每位教师根据活动时间安排,及时到各学习小组巡查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把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使学生虽在假期,但却有了跟上课一样的收获,并且老师的巡视,对那些学习懒惰的同学来说,是一种督促,他们会为了害怕老师查到自己而积极的认真完成作业。最后,老师在巡查指导的过程中,有了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机会,使老师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加强了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为更好的做好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

总之,假期自主互助学习小组活动的开展,既保证了秋收农忙季节学生的安全,又使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在假期中通过互助弥补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

篇2: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段性总结

我们进行的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活动是研究课堂、孵化“好课”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教师、发展教师的最基层组织。在本期的活动中,面对新课程全面实施和推进,学生之间如何合作。教师之间如何“同伴互助小组”,共享集体智慧,提高教研质量,我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人员学习情况

2010年六月物理组课题研究人员召开关于课题研究的有关事宜,再次明确本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努力的方向,做好本学期课题开展的基本工作。

根据学校期初学校会议精神,本学期物理科组将把重点工作放在“精教研、促成绩”上,并结合我校“物理学习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每周教研日”活动,切实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教研水平,解决我们在物理实际教学中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

规范的“每周教研日”活动——(1)备课程序:授课教师备课;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主持,在听取授课老师本人的设计思路后重点围绕科研课题展开讨论;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根据集体备课形成的意见,对第一次设计的教案;备课组内试教,备课组内老师听课,提前一周进行,并围绕研讨主题作好详细的记录;备课组集体评议,当日内进行,围绕当周研讨主题展开评议,对课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完善课堂教学,力求上出“精品课”;授课教师确定教学方案及课件。

(2)上课:周三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为本学期物理教研课授课时间,各位教师须严格按照安排的活动表进行(特殊情况除外)。全体老师均须参加听课。

(3)评议:授课当日备课组用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组级评议,评课主要围绕当周所研讨的主题展开,形成书面评课稿,确定中心发言人等。评课稿基本分为三部分内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引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其余时间请老师轮流进行“新思想、新观念”演说十分钟;其余时间为理论学习。授课教师紧扣学校教研课题及当周研讨主题对本次上课的设计意图和课后感想作专题发言,要理论结合实际。派中心发言人作全面评议,组长作本次主题研讨活动的总结发言,指出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思路等。

二、研究进程及成果

2010年6月1日,课题研究人员交流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完成中期阶段

性总结报告,进行阶段性成果分析,一致认为:

1、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树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从不适应综合性学习到逐步适应到喜欢综合性学习是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意味着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型学习”过渡到了新的学习方式和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好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究、去发展、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敢于向现有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形成了体现21世纪学校教育特点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氛围。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传播者、垄断者”到“求知的引导者、参与者”的转变;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

被动者”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者”、“学习的主动者”的转变。

2、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融合”学科隔阂,渗透相关知识,注重学科的融合与延伸,创造性地开发和补充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特点的语文学习材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形成了新的生长点。

3、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物理意识有了大幅提高。

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努力创设了与主体相适应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学的时空,教给了学生学习的策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感悟、体会、积累,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学科中落到实处。

4、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

以往的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多的着眼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也就是说不太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伴生于综合性学习开展而变化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将“知识的习得”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思想,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习”,也就是“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三、今后的工作思路

为了使该课题能按照预定的方案、计划顺利实施,我们将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优化自主探究学习实验过程,今后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课题实施的理论支撑,用正确的理论支撑教育教学行为。在组织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研讨进一步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课题开题论证会。

2、对本课题实施及时作好有关数

据统计与分析工作(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篇3: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积极倡导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落实学生的主题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呼唤着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到来。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又称合作学习) , 在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 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 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 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 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 通过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共同达到预期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 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 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它是通过小组团队的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有效地改革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尝试进行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形成基本的程序: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成员分解目标, 收集信息→确定方案完成部分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加工, 形成共同的学习结果→组际集体交流→评价达标情况。现将具体的操作叙述如下。

一、合理组建小组, 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

编组是实现小组合作的前提, 学习的内容不同, 达标要求不同, 编组也不同, 总的要求是差异互补, 激发学习兴趣。具体可以分为二种。

1. 随机编组。

有些教学内容, 只需要在全班集体学习的情况下, 再设置一个小范围的学习群体, 让每个学习都能在这一群体中得到锻炼, 达到交流信息和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分组可以是同座位的学生, 也可以是男女生互相搭配, 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服饰等方式进行随机编组。例如在学习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 指定编组。

它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 (1) 相反相成式:根据教学内容, 将不同性别、不同爱好、不同特长、不同水平程度、不同个性的学生合理安排, 组成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例如, 把性格内向, 不敢开口的和性格外向, 善于言谈的配在一起;自制力强,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和自制力弱, 学习习惯差的配在一起等。每个人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 并指定其中一人担任小组长, 由小组长来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 互相合作, 共同完成一个学习目标。这样指定的编组, 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能起到互补互助、相辅相成的作用,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在编写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 让善于表演的学生分别饰演禄东赞和文成公主, 让善于朗诵的学生分别担任旁白的角色等, 经过这样的搭配, 学生各有所长, 兴趣很浓, 排演短剧获得成功。 (2) 相近相成式:把对同一问题、同一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 能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他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发出共同的心声, 能对共同的话题作进一步的探究, 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例如, 评价秦始皇, 学生自由组合成两组, 一组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 另一组认为秦始皇过大于功。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 各自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交流, 学生间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对秦始皇这个人物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激活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使之能在已学习的知识和没有学习的知识之间发生迁移。

二、明确职责, 共同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明确职责, 共同参与, 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组内成员不仅要认同小组合作的共同目标, 还要自觉地为这个目标而努力, 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 还要帮助别人完成任务, 从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例如, 活动课“寻找历史”,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 学生们着手开始忙起来。他们有的访问老人;有的查看历史影片或幻灯片;有的跑图书馆等, 忙的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各方面的能动性都被调动起来,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在经过组与组的交换后, 学生们还把收集到的相关历史图片, 在班上组织了一次历史图片小展览, 使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延续。同时, 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拓宽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建立组内互相合作、组间积极竞争的激励机制

小组建立起来以后, 要使小组的效能发挥出来, 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作用。促使他们在积极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 帮助和带动本组其他成员完成预期的学习任务, 并营造出浓厚的你追我赶, 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不仅让他们体验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 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光荣感, 还要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紧迫感和对集体的责任心, 对他们的能力及取得的成绩及时肯定。

四、采取多元评价, 重在过程的机制

积极的评价是创建快乐课堂的催化剂, 评价实行合作小组捆绑制, 即个人得失也就是小组得失, 小组受益也就是个人受益。

把小组合作评价放权给小组长。利用每个小组成员都想维护自己小组的荣誉的心理特点, 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堂课给学习小组长两颗星的权力, 一颗“红星”, 一颗“绿星”。“红星”代表学习, “绿星”代表行为。“红星”奖给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的学生, “绿星”奖给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守纪律的学生。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 小组长有权扣除一颗“绿星”。这样, 无形中就树立了学习小组长的威信。在这一基础上, 我通过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违纪学生的注意, 让这部分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样, 这部分学生课堂上也就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了。课堂教学中, 只量化评价到小组, 在黑板的一角设立评比打分栏, 督促小组长履行职责。不论“红星”还是“绿星”, 小组成员得一颗星,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2分。不论“学习卡”还是“行为卡”, 小组成员得一张C卡,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10分。得一张B卡,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20分。得一张A卡, 就奖励小组量化分30分。每周评出得分最多的三个小组, 定为“优秀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每人颁发一张优秀合作小组C卡, 小组长得一张优秀合作小组B卡。

每堂课结束时, 我对小组学生的得“星”得“卡”情况进行汇总, 并评选出优秀合作小组, 小组成员得到奖励。学生清点一堂课的收获时, 心里都有沉甸甸的快乐。以此累计, 结合学校的要求按学生得卡的多少, 期末评选出班级优秀合作小组长。

只有充分发挥好评价的“杠杆”“作用, 才能营造出快乐和谐民主的氛围, 让学生兴趣盎然;才能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进步, 都有新的收获, 时时处处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篇4:初中物理教学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9-02

一、教学案例之《阿基米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规律之一,是对“浮力”探究结果的完善与深化。教材通过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引导学生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取代“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从而知道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就越大。不难猜想: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因物体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则浮力大小可能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排。在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协作进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发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功效。

教学片断:(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设计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收集等环节,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实验:

1.如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2.如何测量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各一个、盛有水的溢水杯、小塑料桶等。

进行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

2.将溢水杯装满水,再将钩码慢慢浸没与水中,直到溢水杯里的水不再溢出,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及钩码排开的水的总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4.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重力,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

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F浮=G排。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此结论同样适用于气体。

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教师应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首先,合理分组,让学生明确分工、明确具体的小组目标, 讨论、猜想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如何通过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来验证猜想的正确与否。各小组通过交流与讨论确定实验方案,解决猜想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刻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成功愉悦的感觉更加急切。各小组直抒己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设计出多组合理的实验方案,课堂上人人动手,利用实验器材,一试身手,学生的主体角色显露无遗。

二、教学案例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要求各個小组按照不同要求进行预习,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从同学完成情况看:接近半数同学了解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少数同学设计了通过改变压力或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摩擦力的实验,但实验方法欠合理、严谨。

教学片断:

1.教师活动:

(1)设置问题情境—请同学分别用卫生筷夹玻璃球看谁夹的牢。

设疑:怎样夹玻璃球不易掉下?

(2)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为什么仍然能够继续前进?为什么又会停下来?

2.小组活动:

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问题,引出摩擦力概念。

3.教师活动:

设疑:关于滑动摩擦力同学们已了解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内容要了解?

4.小组活动: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提出问题。

5.教师活动:

(1)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指导学生代表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1;

(3)在木块的上面放上砝码, 在水平光滑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2;

(4)指导学生代表在铺有毛巾的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

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教师指导各组分析摩擦力大小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知道摩擦力的增大是哪个因素引起的?

6.师生互动:

同学对实验数据和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引导同学们一起总结,得到初步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运动速度和接触面大小无关。

7.学生活动:

上网查阅或应用已有书籍查阅滑动摩擦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自主探究、研讨、交流合作等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于课堂,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到自主完成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三、案例反思

在传统常规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如何突出教学重难点?如何设计板书引起学生注意等等。教学设计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过程。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必然趋势。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小组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

小组互助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思路、见解、看法与其他同学共享。学生拥有了合理组合、分工协同的机会以及与他人交流、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对小组互助学习如何取得所期望的效果,教师应认真评估以下问题:

①如何让学生去开展有价值的小组合作。教师要教给学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角色分配、任务分工、交流方法等,给每个学生创造公平参与的机会;

②没有经过训练的学习互助合作小组显得凌乱、粗放,对大多数学生效果甚微。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法并不是朝夕之间就能掌握,需要教师恒而持久、坚持不懈的训练。每个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偏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③培养学生敢于表述见解和看法的意识;

④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互助合作成果的愉悦,才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

在听课中,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只注重形式而轻视效果。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缺乏全体学生的合作与参与,这样的小组学习显得低效低能。

篇5: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 合理分组

心理学实验证明:当学生处于最佳情绪状态时, 最能发挥出智能操作水平。兴趣的基础和本质就是学生的心理需要, 只有有了某种需要, 学习才会变得主动。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进竞争机制,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不但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 而且还能在竞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由此可见, 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是成功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应将每组学生按照优中差分配在一起, 分配的比例应控制为1:2:1。这样一来, 就能让组内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合作学习, 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同时, 教师还要选取那些具有组织才能的学生担当组长和副组长, 并要求组长和副组长与组内各位成员进行沟通, 以确保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地进行。

二、在课前设计中, 适时引导合作学习

(一) 设计好学生学习的导学案。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可以把学生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每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学案, 在课前把设计好的学案发给学生, 让其开展课前预习, 使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学习活动。这样, 学生就会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教学内容, 而切实有效的学习过程, 将会提升学习效果。

(二) 引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

在预习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预习。教师要辅导好学生在小组内部解决他们的学习难题, 引导学生做好小组讨论, 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 并教会小组成员掌握预习的方法。教师要重视这一个环节, 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一名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师也要根据班内各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 给予适当的指导, 以便达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三、在课堂展示中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课堂展示能够集中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展示可分为组内小展示和组间大展示, 展示的内容是普遍性的问题, 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是学生出错率高的、能归纳方法和规律的重点问题, 太难和太易的问题都不能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中, 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 让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在展示中学会资源共享, 得到良好的锻炼。

我在教学“英语语法名词由单数变复数的规则”这部分知识时, 就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我先让小组在小组内部展示成果, 然后让准备好的小组在班级展示, 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很好。例如: (第一小组) 学生一:“名词由单数变复数的规则有哪些?”学生二: (抢答) “有四条。1.以s/x/ch/sh结尾的, 直接加es;2.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 变y为i, 再加es;3.以f、fe结尾的, 变f、fe为v, 加es;4.以o结尾的, 有生命的, 加es, 无生命的加s。”刚讲到这里, 第三位学生立刻打断了他的讲述, 马上提出了疑问:“请问, 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我们怎么理解呢?”学生二立刻解释到:“有生命的比如:hero/tomato/potato, 他们都是人或生物, 所以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比如:photo/piano/radio, 它们都是无生命的。我的解释是否能使你满意呢?”学生三:“Good!”我说:“观点的确独到, 有说服力, 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见解呢?”话音未落, 立刻又有第四小组的学生开口了:“对于这一条, 我们组是这样总结的:动物园 (zoo) 里有钢琴 (piano) , 钢琴上面有两机 (radio/video) , 两机上面有照片 (photo) , 袋鼠 (kangaroo) 的照片有一公斤 (kilo) , 这些是加s的, 其余的是加es的。”教室里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 寂静得连人的心跳声都能听到。此时的寂静说明了学生们在快速地思考着, 他们的思路在急速地开拓着, 沉默预示着新观点或是新思想的产生。果然, 一会儿的寂静之后, 沉静的水面就掀起了涟漪。“还真是这样的!”一个学生惊讶地说道。“这是怎么搜集到的!”又一个学生表示出极其的惊讶。我不失时机地讲道:“天才出于勤奋, 聪明在于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呢!”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篇6: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针对这一差异性,我在教学中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培优补差,开展小组互助合作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参与的状态之中,使他们在合作中不断锻炼成长。

一、培优补差,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

在教学中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使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各得其所,都能愉快地接受知识,都能不断进步。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一名小组长,一名小老师,两名小徒弟。小组长要求管理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要求学习好的学生担任,小徒弟由后進生组成,主要采取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兵教兵,兵带兵,互相配合,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例如,在教学口算“64÷2”时,首先小组长让小徒弟们合作摆小棒,把64看作是6个十和4个一,然后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怎么分,最后由小老师讲解如何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再把4个一平均分到这2份中,每份是3个十和2个一,即32。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既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又提高了计算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才能,用正确的眼光审视自己,增强自信心。

二、精选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增强责任感

一般来说,难度适中,答案不唯一的,容易出现意见分歧的,个人不易解答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来解决。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六个人,合作探究时学生集思广益,使获得的结论更准确。例如,世界地球日,为使学生意识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班级开展了“变废为宝,爱护地球”的教育活动。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六个学生。一组学生把平时丢弃的塑料瓶、易拉罐、废报纸等搜集起来,制作成手工艺品进行展评,真正完成“变废为宝”,既锻炼了大家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促进了合作能力。二组学生把剩余的不可利用的废弃物品送往废品收购站,换取绿色花卉,完成以废换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三组学生讨论“方便袋真的方便吗”,办一份以“善待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白色方便袋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多么严重,要求学生、家长拒绝使用白色塑料方便袋。四组画一幅“绿色环保”宣传画,把宣传画在学校宣传栏里展出,增添了活力。四个大组之间的比赛,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环保氛围,让大家在参与的同时认识了环保,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运用激励,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形成能力

实施评价时,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之间相互评价,促进学生—小组—教师三方位评价体系的完善。只要学生在不断进步,教师就应该肯定与承认。学习中,学生勇于创造难免会出错,对此我没有刻意地去纠正,相反我总是不断地用“Good!”“Perfect!”“Wonderful!”去鼓励他们,使每位学生乐学、愿学。课堂上我主要采用小组捆绑评价体系,每节课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来竞赛,整堂课贯穿了竞赛,哪位学生表现出色,我就给所在大组加一颗红五角星,下课时统计一下哪个大组星星最多,哪个大组就获得冠军,该组每名学生就获得一颗红五角星。另外,我在安排学生座位时下了大功夫,同桌俩一名是优生,一名是后进生。如果优生当小老师把后进生难题教会了,我就给优生和后进生每人加一颗红五角星。周末根据累计的星星数量评出优胜大组和进步小明星,分别给予表扬。这样教师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每个组的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总之,每个班都有优生和后进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使班级每名学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是我的人生追求。有效的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构建了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只有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培优补差,开展小组互助合作活动,才能使每位学生在合作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新建街小学)

篇7:朱马小学假期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互助技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76-02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代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互助技能决定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在新课标思想指导下,在新课改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

在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培养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助技能方法,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助技能培养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小组有效合作的基石——互助技能

互助技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或是主动给予他人帮助的社会技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求助和热心助人是儿童赢得他人赞许、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途径,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往往有不愉快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小组长过于强势,处于领导地位;学困生不会服从,组长和组员之间常常产生矛盾,长此以往,造成学困生自信心下降,成为小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在学习中很难获得愉快。例如:当我在上古诗《池上》时,就让小组讨论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小孩?你们可以合作将小孩当时的心理以及动作表现出来吗?当出示完问题后就有一个小组的组长跟我说:“老师,李明仙我们怎样带她都不发言不表演,我们组不要她……”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而造成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互助技能缺失,造成同伴关系不良,合作学习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在合作学习中大凡小组成员之间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成员的互助能力和互助意识等都比较强。这样的课堂告诉我们,合作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信心和思维水平与进步或倒退直接相关。在合作过程中,那些信心较足者、思维水平较高者更易表现出进步,反之,信心不足的学生即使在同伴的推理低于自己的水平时也容易接受同伴的推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确实有它自己的特色,它同传统的小组学习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包括:积极的相互依赖性、分享领导、共同承担责任、强调任务及团体维持、直接教给社交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可能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为了确保学生将来能有更多的合作,必须对学生进行正式的小组合作技能的教学。由此可见,主动求助,热心助人,对于小组有效合作至关重要。

二、互助技能训练的前提——提炼“互助”要领

(一)求助技能的基本要领

我试着总结平时课堂中的场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求助方式越有效,越会获得他人心甘情愿的帮助。在课堂中,组内讨论一道有难度的问题时,一名学困生没有弄清题意,如果他能先自己思考,然后再等待着队友的帮助。那么他的好学、礼貌和真诚就会得到组内同学认可。大家会积极帮忙,直至他弄懂问题为止。因此我们知道了学生有效的求助方式:

1.不懂要问,不能不懂装懂;

2.认真思考后,再求助;

3.会用礼貌用语(如:请问、能帮我一下吗、谢谢……);

4.求助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懂再问;

5.察言观色(什么时候、向谁求助最恰当)。

(二)助人技能的基本要领

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助人方式越有效,合作效率越高,合作越愉快。如:一位同学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学习,上学后,请求组内同学帮忙补课。其中一位同学在帮助他时,也遇到了困难,但他跟这位同学一起查资料,还带他去请教第三个同学帮忙。当他们补完课后一起开心地玩耍。这让我从中悟出有效的助人方式如下:

1.帮助他人者自己已完成学习任务,具有施助的能力;

2.能够通过观察判断他人是否需要帮助;

3.帮助的过程中态度认真、言语和蔼、孜孜不倦、坚持到底;

4.遇到不能施助的问题需量力而行,必要时另择它法;

5.助人为乐,不求回报,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类似上述这些求助与助人技能的要领,在合作学习行动研究中逐步形成,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发生,合作文化营造成为可能。

三、互助技能形成的关键——有效训练

1.创设情境,提炼技能。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技能或方式,最初必然是通过实演学习获得的。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比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实演学习更普遍、更有效。这种“照镜子”的方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发现问题,找到合作学习时缺失的技能,并发现技能要领,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参与游戏,训练技能。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学习方式。针对互助技能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可以有多种互助技能游戏,例如:运乒乓球、贴鼻子、踩报纸、瞎子背瘸子、投球、回到原点等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互助要领。因为学习方式快乐而有趣,因此,学生在玩中潜移默化地将互助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和习惯。

3.进入学科,运用技能。进入学科、运用技能是互助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学科不同,需要互助的内容也不同。在这一环节中,需要学生们灵活使用互助技能要领,达到最好的合作效果。这样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按照互助技能的要求去做,求助的学生会注意要察言观色,不懂就问,会用礼貌用语,求助时认真倾听;帮助别人的学生也会更主动、更有耐心。这样的课堂气氛和谐了,效果也更好了。在各科教学中都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加以巩固,直到学生完全掌握此项技能。

4.名言励志,价值认同。仅仅会运用这些技能还远远不够,因为技能只是一种可以使用的工具,使用与否还要看人们是否认同它。为让学生在情感、价值上产生共鸣与认同,可将小组合作学习技能课堂的第四个环节设置为:名言励志,价值认同。因为名人名言是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和思想精华,通过出示或奖励名人名言对技能进行的内涵进行价值提升,让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价值认同。比如训练助人技能时,虽然学生们懂得了如何去助人,但学生们往往只是把它当作上课的必备技能,并没有意识到助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至于他们是不是愿意去帮助他人,能不能做到什么时候都会主动帮助他人,是否明白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助人等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情感和价值认同上进行强化。于是我们就借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学生们从自身的价值观上认同助人是一件美德,是一个人通往高尚的阶梯。

篇8:在阅读课中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

一、研究背景

目前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是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改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收到广泛的关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已经拓展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在当下学习英语不仅仅局限于单词,词组,句型和语法规则,更提倡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这就涉及到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我们现在的教学往往过分重视知识点的传授而轻视了能力培养,所以我们要转变观念摆脱束缚,将重点逐渐放到提升学生能力上来。创建与合作学习理论相结合的英语阅读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动机,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我们的研究目的。

三、在阅读课上如何开展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七十年代初,欧美国家的教育专家们将合作学习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并发现了合作學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实践证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学生之间或小组之间的交往更重要。因为同一班级的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和思想情感因素,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增加用外语交往的机会,从而加速学生掌握外语进行交往的进程。在阅读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策略,学生之间平等、协作、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有发言、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做贡献,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与学习习惯,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发展智力、提高能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着眼点,积极创设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差异参与的学习氛围,构建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模式,其基本结构 . 1.确定目标,明确任务。合理的目标、具体的任务是保证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在预定的时间内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快速、准确地筛选有效信息,为达此目标,英语教学任务必须具体,教师所给阅读材料必须难易适中,能调动全员参与的兴趣,以保证合作学习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优化组合,自主学习。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分组原则,好、中、差学生相互搭配,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这是英语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为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健康推进,教师对学生的基础要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发挥好学生的引领作用,鼓励基础差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必要的准备,使其能知晓文章的大意,对问题能提出富有个性的见解。

3.小组反思,集中点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评价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重新认识、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英语阅读的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生进行多方比较,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分析出错的原因、采取补救的措施。然后,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评价,从而有力推动合作学习向前迈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的积极作用,抑制负面影响,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并防止简单化、形式化。

4.把握角色,强化主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调控者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而不应是无所作为的旁观者,更不应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者。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各异,总有偷懒、冷场以及争论不休的现象,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与调控,让他们分享彼此的学习收获,最终达到共同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当下英语是世界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语言之一,英语阅读能力就凸显的极其重要。而在中考与高考中英语阅读的分值也越来越大,所以让学生有超强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自主互助合作的教学模式下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飞跃。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曾琦.学会合作——青少年合作学习指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上一篇:特殊药品督查记录表下一篇:型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