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2024-04-08

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精选6篇)

篇1: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关键词

合作学习交流 评价 自主探索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作、探究

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教师行间巡视,给与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机会,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4.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小五星或小红旗以示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 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 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像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新课程标准》

篇2: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观阵希望小学 田仁云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三大有效学习方式。而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这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它能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而被广大教师乐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对我们长期工作在农村小学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来说显得尤为高深,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而不是照搬照套理论文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做法及思考。欢迎领导专家和广大教师同行们批评指正。

1、科学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我校有些教师为了辅导学困生的方便,按成绩好坏把优生编在一组,而把学困生单独集中编在一组,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开展合作学习。

2、合理评价学习效果。

也许是受当前传统的教学评价的影响,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分数教育名次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有效地指导学习活动。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各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把各位数加起来、观察个位上的数的特征、„„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指导和长期的熏陶,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农村学生不善表达、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全体体教师教研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篇3: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两个意义:一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造空间,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增强他们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其二, 活跃课堂气氛, 寓教于乐,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提出相应策略, 以不断完善“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 最终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 (基础知识、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等) , 遵照公平原则, 合理分配, 尽量做到小组人员之间的优势互补。具体有三点。其一,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例如, 在小组中设置汇报人、记录员和检验者等, 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的交流与讨论。其二, 在交流、合作过程中, 也可实行角色轮换, 既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又能较好地实现公平原则。例如, 在教学“分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让学生自行分工, 在共同讨论了分数的概念、含义和应用等内容后, 大家各司其职, 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 (例如, 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展示记录和检验结果等) , 最后让教师作出相关评判和相应解答。其三, 为了改善小组划分不利 (不合理、较随意) 造成的课堂纪律难以管理的状况, 教师可在每个小组中选一个学生担任组长, 让组长督促和管理小组成员的交流和讨论活动。

二、学习问题的设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为目的。具体有三点:一是教师应选择解题方法多样、可从不同角度讨论的开放性问题,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二是教师要明晰学生的知识基础, 设置具有创新元素和讨论价值的问题, 以适应现代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三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平均分”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有12筐草, 要平均分给懒羊羊、美羊羊和沸羊羊, 应该怎么分?”这样, 将学生感兴趣的动漫作品中的角色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最终, 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完善教学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实施发展性评价, 即以质性评定为主, 量性评价为辅, 不仅关注结果, 更重视过程评价, 旨在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因此, 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 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 错误的给予指导和矫正, 既充分尊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又引导少数“学困生”逐步向教师要求的方向迈进。

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 要坚持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 倡导学生自我评价, 以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自己, 并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总结, 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信力。另外,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互评, 它的好处有三个:一是站在同一高度看问题, 这样的评价更直接且易接受;二是学生在评价别人时, 自己也会加深认识, 从而提高比较和分析的能力;三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4: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灵活组建合作小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诸方面存在差异,故合作小组应该灵活组建,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

二、明确提出合作目标

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时我们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课堂上如果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与帮助作用,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会变得十分盲目,并呈现散漫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系统的认知结构建立与学习能力的形成。二是数学基础训练与人文素养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对过去只重基础训练的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矫正,但是如果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也不会有更高的发展。

三、敏锐捕捉合作时机

课堂上合作要抓住时机,不能单凭教师个人的愿望,不痛不痒地为环节而环节,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当学生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的时候;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当需要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的时候;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的时候,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的时候;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这时的分组合作,才有效益,才能调动小群体的集体智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享受合作成功的愉快。

如,我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适时引导学生三次合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用多媒体呈现出古代的“沙漏”“日晷”和“现代的多种钟面”,在让学生欣赏完之后,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空白钟面,先让学生在空白钟面上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接着在组内交流自我介绍自己所画的钟面,说说它属于哪一类(整时的、几时几分的),然后相互评价——画得怎么样,最后把组内有代表性的作品拿到班上交流。

2.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拨一拨、说一说来弄清时针、分针、秒针三者的关系,大格与小格的关系,时与分的关系。

3.设计未来的钟——让学生在组内友好的氛围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共同设计未来的钟。由于教师恰当地引导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很快掌握了“时分”的有关知识,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提出合作学生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议。

4.科学评价合作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参与积极性、合格诚意,合作技能,技巧与小組总体成绩等方面作为学生评价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如,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织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力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促使我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一点一滴的积累,既保证量又保证质,真正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芦林学校)

篇5: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优化组合,强化合作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

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

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 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评价他人等等。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

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

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

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让学生树立“我与大家”,“我与集体”的观念。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是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关键。老师应注重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敢于承认自身不足和虚心向他人请教的良好风尚,使每个学生都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学会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别差异,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遵循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特别对那些平时不善言谈、不合群的学生留有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时间与空间。老师可有意识地把焦点引向这些弱势群体,这样一来,小组合作交流的中心就自然地转向弱势群体,从耐增强了这些学生们的自信心和合作乐趣,进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五)、合作交流,培养协作意识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协作是一个人生存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正是在相互合作与交流中得到发展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在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手段,是开展的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这种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取了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使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和冷落的角落。

合作交流学习,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交往能力。同学之间互相启发,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从桌上众多的学具中找出长方体,然后分组讨论,“观察这些长方体,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相对的两个面大小相等„„教师对他们的发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这样的学习探索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时时处处迸发着智慧的火花。另外,在数学合作交流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合作与交流,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都具有人际之间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需求。如果一个人只限于自己的知识,而不懂得与人合作交流,那么他的潜能也根本无法施展出来。这样的话,即使是才高八斗,那也只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所以,我们要把合作交流作为另一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善教育交往,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任务,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以学生为主体,当好指导者

教师要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这是新课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在指导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与应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指导者,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灌输是一种最省力,也是最能让自己感觉到已经尽了责任的办法,但是显然没有考虑学生接受的效果。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就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三,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七)、以学生为本,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学习的结果必然会五彩缤纷。因此我们的评价应注重将他们的学习结果与适应他们发展水平的科学知识相结合,更应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应围绕着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出假设,如何解决问题等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新课开始,让学生猜一猜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有的说:“转化成三角形。”有的说:“转化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各有见解,这时,老师又追问:“你们是怎样想到的?”学生回答:“我们想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推导的过程中,就是先把他们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所以我们想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许也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当即给予肯定:“真棒,你们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大胆的假设,这是学会数学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和导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使评价落到实处,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评价原则正面化,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对学生有长进,学有创见的学生要明察秋毫,及时表扬鼓励,让成功与快乐大家共享,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不要过多地渲染评价结果的阴暗面,也不要以一次评价来定夺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免学生偶然失误而引起的评价失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评价内容重点化,使学生反思学习的得失

教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的同时,也学会自己评价自己,学会反思得失,认识自己的发展区和不足之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如知识掌握要求,思维品质要求,实践能力要求,问题解决方法的创新要求,学习情感要求等。

3、评价方法多样化,使学生全方面了解自己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

例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们不能看到学生知道了结果就急于作肯定的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亲身经历了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是操作了学具,还是画了图形;是通过独立思考的,还是参与了合作交流得出的等等,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积极地投身于探索之中。

(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由于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基础、性格、智力等存在着差异。同样的评价,对于这个学生是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可根据小组的表现评出“集体智慧奖”、“组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等,也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主出“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交流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三、数学课堂“合作交流学习”探索后的思考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2、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合作交流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合作交流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通过实验教师与学生在数学中尝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正如美国数学教育家舍弗尔德所提倡的:教学应主要由“全班性的讨论”和“分组讨论”这两个环节组成。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2.《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教育》2002.12

篇6: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分层次教学法。

小组合作学习和分层次教学,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上,是相互协调和统一的,那怎么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下面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层次化分组,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前提条件。

以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按学生层次分组,确定对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目标。以我现在教学的四(1)班为例,该班44人,按A、B、C以1:2:3的比例分成6个小组,分别为A、B1、B2、C1、C

2、C 3组,每组7到8人。我校要求学生优秀率达到70%,合格率96%以上,为了达到要求,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 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由于小学数学基本分为两大部分:计算和应用题;A组学生要求掌握基础,达到计算准确率100%,应用题测试要求能完成40%——50%;C组要求吃透教材,活学活用;B组则要求掌握基础,稳步提高,以接近C组为目标。

二、层次化讨论,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要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氛围,以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做到强化要点、降低起点、放缓坡度,揭示规律,勇攀高峰。

1、通过层次化讨论,突破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按A组、B组、C组的不同层次,确定学生的讨论主题,从而突破重难点。

A组: 该组的讨论主题主要围绕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联系和迁移,要降低起点,放缓坡度,循序渐进,由易到较难,再由相对较难到难的,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落差也不宜太大。要保证这部分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B组和C组: 他们的讨论主题是怎样解决问题情景中提出揭示重点的问题,该问题渗透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学习目标,明白主攻方向,着重该部分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针对A组学生的底子差,接受能力弱,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亲自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了解他们的情况并进行小步子小步子的引导。

在汇报过程中,也实行分层次汇报的方法。

优先让A组的同学说出他们的想法,然后让B组的同学进行补充和纠正,再由C组的同学进行总结和概述。

在学生讨论和汇报后,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着,要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简要概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通过层次化讨论,实现知识的运用。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按A组、B组、C组的不同层次,分配学生的不同层次的习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运用。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熟练运用,教师要分配不同层次的习题。针对A组,有的学生需要教师反复手把手的教,有的学得是懂非懂,需要教师在旁密切指导,这类学生以理解和简单运用的习题为主。在讨论中,以学生质疑为主,同组学生进行讨论回答,在“不懂——质疑——讨论——指导——解决问题”的形式中学习和解决问题。B组学生,以熟练掌握该堂课的知识和方法为主,做强化训练类的习题,略有些简单的综合运用的题型。在强化训练中,相互对照结果,在“不同结果——讨论——总结方法”的形式中学习和强化,有时也让C组的学生当小老师,对B组学生进行检阅和指导。

C组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对本堂课知识重难点的突破训练,主要以较复杂综合应用为主,讨论一些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拓展的题型。当遇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稍加点拨,经学生讨论和研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层次化作业,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的保证和有效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何,作业是一种及时而有效的反馈。

实行作业分层次,可以看到A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什么不足能及时进行留堂补课和指导;B组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率和熟练程度如何,在此基础上可以加以怎样的提高;C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透彻,并通过解决与拓展题相似的题型来检验课堂讨论的成果。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层次进行分组,能很好的“面向全体,兼顾两头”。比较之前很热闹的比例式分组的小组合作学习,好学生好的更好,而差学生的掌握情况却不好把握;而层次化分组能有效的把两头,既使好的更好,差的也在老师的严格调控下,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使他们学有所得。

上一篇:张学良 演讲稿下一篇:小发财树盆栽养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