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2024-04-08

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精选8篇)

篇1: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阳城县东冶粮站

粮食质量管理制度

一、粮食收购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在储存过程中严禁混存,并实行日常质量检测制度。

二、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的入库质量应当达到中等以上质量标准,并按照要求合理安排轮换,推陈储新。

三、粮食出库应当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出库粮食的质量应当与检验结果相一致。

四、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粮食销售出库,应当经过有资 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

五、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六、食用粮食的加工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卫生。

七、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工具和包装物。

篇2: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一、质量管理考核办法

1、粮油收购入库时出具的检验单据,必须记录原料的真实水分与杂质清理退回情况。

2、入库结束后,仓储部门要据实计算入仓水分和未退回部分杂质总量,便于出仓后的库存盘查。

3、粮食于入库结束和出库之前,仓储科都应综合抽样,真实检验,出具检测报告,由分管领导、科长、检验人员分别签字存档。作为收购入库和保管期间的质量考核依据。

4、政策性粮油收购质量以验收为准(质价标准公司有特殊规定的除外,以经理办公会记录为准)。

二、数量管理考核办法

1、粮食出库完毕后,应出一包盘一包,计算出实际损耗,推算理论损耗,并进行结果对比,以此作为数理考核的依据。

篇3: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关键词:粮食标准资料,管理有效性,粮食检测实验室

目前, 我国粮食质量标准近三年修改变化的数量很大, 原粮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在2008年至2009年两年中变更和修改的标准已占现行有效标准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由于标准变更和修改的数量太大, 加上我省一些粮食质检机构小, 人员少, 无法像国家大的质检机构那样配有专门的标准工作人员, 因此在标准资料管理检索和标准查新方面管理力量比较弱, 而多年, 一些粮食检验机构往往习惯于多偏重于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而忽略了粮食质量标准的管理及时查新及采用粮食标准的有效性、合法性, 因而易造成采用过期失效、作废的粮食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因为粮食质量标准是粮食检测实验室检测粮食产品的技术依据和准则, 若依据不清, 则粮食质量检测过程控制得再好也是徒劳, 检测结论也就失去了真实意义, 而且会引发检测争议, 直至经济赔偿。在这方面我省也有过比较深的教训。下面我就结合自已多年来管理粮食质量标准以及在标准的收集、建档、发放、控制、保管、查新等方面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粮食质量标准资料的管理

粮食质量标准资料的管理是粮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粮标准资料管理工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提供信息的作用, 及时地将所发布、出版的粮食质量标准以及对其所进行的修改、补充、代替、作废标准的信息准确无误地提供给检验标准使用者, 这是我们每个标准信息工作者应负的职责。然而, 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出现误用作废标准。这种情况, 一是与粮食质量标准资料管理部门不能为使用者提供准确的标准信息有关, 二是标准使用者对标准信息不够重视所导致的。作为粮食质量标准管理工作者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以及如何及时、有效、准确地提供标准信息, 在粮食标准化管理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所以, 要保证所采用的粮食标准现行有效, 是粮食质量检测实验室标准化工作的首要内容。粮食检测实验室要按照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配备一名标准管理员, 及时更换作废、无效的粮食标准, 做到“所有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应保持现行有效并易于取阅”。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粮食质量检测工作合法、科学、权威。

1.1 粮食质量标准来源的控制:

我省现有十个粮食质检机构是取得国家资质认定的实验室, 同时也是国家粮食局区域性检测分中心, 省站是全省粮食检测龙头也是全省粮食行业的综合性检验单位。所需的粮食标准数量多、范围广, 涉及许多粮食品种, 省站的标准管理工作会影响到全省各检测分中心的检测工作的质量, 所以做好粮食质量标准管理工作也是我站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们采取的标准管理控制程序是, 先在国家标准网及相关标准网 (国家标准网、工标网、食品伙伴网、浙江质量标准网) 上查新出的需要的现行有效标准名称及代号, 经实验室确定了所需购买的粮食标准后, 要填写标准申购单, 经工作室主任及分管站领导审核站长批准后, 交给站质保室标准管理员进行统一采购。购买回来的标准入库后应首先盖上受控章及发放编号, 然后才可以发放给需用工作室。同时在标准数据库中记录发放人及借阅人, 一旦标准变更, 标准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告知借阅者, 并做好回收和更换工作。但是, 对于非统一采购的标准, 可按管理体系文件中规定可以建立《外来标准登记本》, 由标准员进行注册登记。进行受控管理。

1.2 粮食质量标准的标识和建档:

我站拥有各类标准和资料2000多册, 能覆盖全部粮食检测业务范围, 为了便于管理, 更好地控制标准资料的有效性, 我站建立了专用粮食标准数据库, 并由标准员具体负责。数据库的信息包括:标准组织代码 (如GB、SJ、JB、GJB、GY等)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发放号、发布日期、存放位置 (上架编号、借阅人等) 、有效性 (作废、更新、替换 (等) 信息) 、与其他标准的关系 (等效、等同哪些标准) 、采购时间等。在将其信息录入计算机数据库之后, 将粮食质量标准资料书等排序上架, 就是把已经整理好的标准资料书按一定次序排列在书架上, 使每一册标准文献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 使粮食标准管理人员能迅速、准确的取书、归架和清点, 便于保管。并对粮食标准进行准确标识, 提高对标准信息的识别、处理和加工的能力, 达到标准标识唯一性的要求。通过计算机标准数据库中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检索, 可迅速有效地查全查准所需的粮食质量标准。在粮食标准的动态管理中, 标准员还可以通过使用电脑的数据库, 方便地对标准信息进行修改和编排, 缩短更新周期, 准确及时地指导检测工作。

1.3 粮食质量标准的检索和查新:

运用电脑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检索和统计。根据已建立的粮食标准数据库, 每一册粮食标准都有唯一的标识, 在粮食标准数据库中每一册粮食标准的信息都一目了然, 只要输入关键信息, 就会得到要检索的标准的相关信息, 如标准是否现行有效、与哪些国际标准等同等效、是否有库中存档 (被谁借阅) 、如果作废被什么标准替代等。可以根据设定的参数, 按需要以各种方式对标准信息进行多途径全方位的检索和查询, 并确保查准率和查全率。对于某一标准的作废、替代, 可通过标准数据库进行检索, 查看这份标准是否发放在外以及被谁借阅, 以便及时回收、更换。另外, 所建立的标准数据库还可准确无误地统计出当年订购与发放标准文献的类别和数量, 全面掌握全所的标准状况和库存。

1.4 粮食质量标准的发放与借阅控制:

粮食标准作为受控文件, 其发放与借阅应严格控制。为了有效地管理标准发放, 应建立标准发放单、借阅登记本, 作好记录, 严格履行收件人签字手续。并在标准数据库中标识该标准的发放、借阅人。一旦该标准作废, 可及时收回、更换。通过用数据库掌握标准发放的对象、数量、时间, 有效地进行标准文献的发放控制。粮食标准数据库要实现站内电脑联网, 检测人员都可以通过站内电脑方便地访问标准数据库, 查找标准信息。粮食标准数据库的维护工作也由质保室标准员负责, 为保证粮食标准数据库的正确运行, 内部局域网系统设置了标准更新权限, 规定只有标准管理员才有权对标准信息进行输入、修改, 其他部门只能读取系统中的标准信息, 而不能随意更改。

1.5 粮食质量标准时效性的控制:

粮食标准作为特种科技文献之一, 具有严格的时效性, 有现行与作废被代替之分, 具有明确的实施日期和废止日期。标准员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家、省、市级标准管理机构、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股份信息公司、质量权威刊物等标准制定、管理机构经常保持联系, 沟通信息, 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并利用网络, 掌握国内外标准动向。及时了解有关标准降级、升级、更改、代替、不断地对标准信息和数据库进行核对、查新, 以保证粮食标准的时效性。对过了有效期的作废标准, 要及时通报、标识、回收、隔离。按照《标准发放、借阅登记本》上发放的份数、科室及签收人, 及时通知有关人员进行回收、更换。回收所有场所的失效标准, 只有细致地做到以上的各个环节, 才能保证粮食标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2 对标准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

粮食质量标准文献管理是单位贯彻国家资质认定和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质量体系中的基础工作, 责任十分重大。由于粮食质量标准涉及学科比较广泛, 具体管理工作又很细致、繁杂、耗费精力, 要求粮食质量标准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标准文献管理业务, 还要具备一定的粮食科技检测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才能不断提高标准管理水平, 适应粮食质量标准文献现代化管理的发展, 为粮食质量检测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篇4: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关键词:粮食质量检测 现状 管理体系 创新 氛围

中图分类号:F7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12-03

1 粮食质量检测现状及面临问题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粮食质量检测关系到13亿人的口粮安全问题,理所当然的成为民生头等大事。只有做好粮食检测工作,有效控制存有安全隐患的粮食进入市场流通,从源头上有效切断有害粮食进入到市民手中,从而为社会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粮食供应渠道。为此,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且高度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状的改变,粮食检测机构一层不变的管理模式已经难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思路,完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就目前而言,人民的生活理念逐渐朝着健康环保的方面改变,对粮食质量问题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如果不能很好的检测粮食质量,不但给人民造成危害,同时也给社会造成恐慌,必将给自身发展带来重创。

随着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及质量更多的受到气候、资源、环境、技术等因素影响。在气候方面,粮食种植因为地方气候各异多变,比如沙尘暴、阴霾天气等等都给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直接影响粮食的质量问题;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空气中有害化学成分增加,臭氧层破坏,水质变臭变黑,水源灌溉等等诸多问题;国内农业技术不发达,肥料、农药等达不到先进水平,有害残留物质居高不下;所有涉及农作物生长的因素最终都将导致粮食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在粮食质量检测环节中有效检测存在的质量隐患,一旦让其流入市场,长久以往将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对社会造成极大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市场经济利益的刺激,难免有个别商贩利用粮食质量检测中存在的漏洞钻控制,想尽一切办法将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粮食投放市场。如果这类粮食投入市场,将给人民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也将引起社会的恐慌,给社会长治久安造成困扰。所以,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而时刻改进提高粮食质量检测方法,在质量检测过程中始终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帮助粮食流通在市场上得到有序管理和监控。粮食质量检测是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从而有效推动粮食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粮食质量检测还能够帮助市场做到合理引导,从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除此之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界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状况提出了新要求。粮食是食品和饲料的主要原料,其质量和卫生安全状况,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不仅使得各类食品加工行业对粮食品质提出了要求,而且将粮食转化为工业原料和饲料的行业也都对粮食质量提出了要求。这就需要粮食质量检测从源头上把好粮食质量关。但是,国内粮食检测技术落后于世界一些先进国家乃是不争的事实,管理模式不能保持与时代同步,也影响到粮食检测能够很好的进行,从而造成粮食质量检测问题成了当下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正因为如此,当前粮食质量检测管理模式就急需完善和加强,从而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水平。

2 当前粮食质量检测管理模式完善分析

2.1 完善检测管理系统,确保粮食检测工作有序运转

2.1.1 不断修正行业各方面检测标准,确保检测工作有标准可依

一方面,农作物生产因为环境、空气、农药、化肥等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而逐渐恶劣。在农业生长过程中,一些以前无法确定的有害物质因为污染严重而随时可能出现粮食中。这就要求粮食质量检测的行业标准要不断的修正,始终做到以有效检测为标准,如果检测方式始终停滞不前,往往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很难检测出粮食中各种新型有害物质。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粮食检测提供了先进的检测设备,这就要求粮食检测机构能够运用好先进的设备,实现检测标准走向严格化的发展道路,做到宁可多检测一些成分,也不让检测有漏洞可钻。

只有粮食检测行业标准始终处在前沿位置,才能做到粮食质量的安全可靠,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将粮食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里,确保人们生命财产不受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粮食检测行业标准也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标,只有行业标准始终高于各个粮食检测机构,这些粮食检测机构才会更有冲劲去研发新的检测方法,提升自己机构的检测能力,以求达到更高层面的进步。

2.1.2 健全检测机构管理体系,提高检测工作效率

粮食检测体系不健全制约着粮食质量检测水平的提高。一是随着粮食市场流通速度的加快,如果粮食检测机构检测速度跟不上市场流通速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目前,部分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受我国体质的影响,要么人浮于事,工作落实缓慢;要么因为经济原因或并购,或撤销;再不然就是机构内部因仪器设备老化,维护、更新费用不足、业务经费缺乏保障等原因,造成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工作效率低下,运作不灵活,从根源上造成粮食质量检测机构职能体系不完善,促成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各部门之间、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与上下游机构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造成粮食质量检测发布信息制度不健全,同行之间缺乏竞争力,使得大部分粮食质量检测机构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只有完善管理体系,理顺各部门职能岗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专业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检测机构通过粮食检测报告、成果研究等方式带动粮食产业的有序发展,引导粮食产业走向越来越正规的发展道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1.3 实现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在粮食质量检测管理过程中,实现人性化管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十分必要。粮食质量检测依靠的是人与设备的结合,设备是固定不变的,而人的工作能力和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在管理过程中,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内部需要搭建起完善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影响所有的检测人员,让他们能够有正确而积极的工作态度,自主的投入到产业设备研发和实验工作当中去,当检测人员将工作当做一种兴趣来完成的时候,人的能动性就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才能更好的为粮食检测工作服务。

2.2 形成粮食检测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管理模式

2.2.1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完善竞争化管理模式

在任何一个粮食检测机构内部而言,培训是提升检测人员工作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粮食检测机构必须投入大量资金,通过提升检测人员的检测技术和服务理念,才能让粮食检测机构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对于处在不同岗位的检测人员,培训的方式可以不同。对于核心人才、重点人才,可以通过派外出国培训,让他们通过一段时间的脱产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对有的资深检测人员,他们可能不缺乏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的是与世界同步的信息,这就可以派他们参与世界前沿的粮食检测高峰会议及论坛等,让他们和更多的世界级人才交流,而得到更多的有用信息,提升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

除了内部培训,粮食检测机构在与其它检测机构接触的过程中,也可以打开学习交流与的大门,彼此取长补短,相互切磋提高。不同的检测机构都会有自己擅长和突出的领域,多个检测机构实现学术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彼此的检测能力。

2.2.2 不定期举行各种检测成果展示,填补检测漏洞

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之间应有计划不定期地开展各种检测成果展示等活动,提高各个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填补各个检测机构检测过程中存在的检测漏洞。

通过不定期举行各种检测成果展示的方式对各个检测机构有着多方面的帮助。一方面,各个检测机构因为各自资金有限、设备有限等原因造成检测结果只能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让其始终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检测漏洞存在。或许,一家粮食检测机构在某方面的检测能力有着标杆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这家检测机构在别的方面同样有出色检测能力。例如一家检测机构对黄曲霉毒素的检验十分精准,在检测行业地位卓然,但是该机构对有机农药检测就明显不如另外一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对黄曲霉毒素有深入研究的机构和另外一家对农药残留有出色表现的机构通过成果展示来交流双方的经验,那么对双方都是一种提高,可以弥补双方在今后检测过程中的漏洞。

除了成果展示之外,各有优势的检测机构还可以通过联合的方式扩大检测范围,多家检测机构可以实行联网操作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甚至在检测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联合实现设备共享,利用行业优势,达到各个检测机构资金节约,管理能力提升,效率提高的经营目标。

2.3 粮食质量检测过程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发扬创新精神

2.3.1 自主研发与国外引进相结合,做好检测设备更新换代

目前,很多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因为设备陈旧而导致和社会发展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对检测设备更新换代才能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在更换设备的过程中,要实现自主研发和国外引进相结合原则,检测设备以精确、快速检测为重点,设备仪器满足研究应用黄曲霉毒素、残留溶剂、残留熏蒸剂、有机农药、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有害重金属等项目的快速检测方法、检测技术,从而提高粮食质量检测的效率。

2.3.2 建立多种渠道鼓励工作人员创新

除了设备的更新,检测人员的创新意识也必须得到提升。为了培养检测人员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检测人员创新。创新基金主要用来奖励那些能够在检测领域有所突破的检测人员;也可以奖励研发能力突出,对检测机构有贡献的检测人员。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创新,只要对检测方法有帮助,就是创新基金奖励的对象。在检测机构内部有创新奖励的同时,行业中也应该有创新奖励,行业的创新奖励则是对行业中有巨大创新表现的人群服务,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创新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为了鼓励检测人员创新,还要鼓励检测人员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各种方式将研究成功公布于众,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

3 结语

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为社会提供品质优良、健康环保卫生安全的粮食,既是从源头上合理控制粮食质量、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需要,也是关系全国十几亿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国家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粮食质量检测是粮食流通的第一个环节,粮食流通从粮食质量检测开始,只有通过检测的粮食才能流通进入市场,粮食检测机构的检测速度和检测能力决定了流通的快慢,以及造成流通后形成的直接后果。正因为如此,做好粮食质量检测工作,也是有效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合理调控粮食宏观市场的方法之一,是引导和推动粮食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粮食产业科技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对合理配置粮食结构、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因为有着对农业产业经济的直接影响,粮食质量检测机构就更应该更好的完善检测管理模式,确保农业产业经济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辛景树.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规范质检机构行为[J].种子科技,2003(04).

[2]孙水在,陈金华.高频震动筛降低粮食不完善率初探[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08(05) .

[3]邹芳勤.食品安全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与药品,2005年10期.

[4]迟玉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技术现状分析[J].食品与药品,2006年03期.

[5]郭铁鸿.浅议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 2007(03).

[6]盛国成.浅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农业质量标准,2006(05).

[7]肩负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重任——建立粮食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29).

[8]侯勇,王亚南,江欣,毛朝国,杨军.对建立粮食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的思考[J].粮食问题研究,2009(01).

[9]孙伟.强化粮油质检工作保证粮食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7(01).

篇5: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 为加强粮食流通行业管理,推进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 构行为,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系的通知》(国粮发〔 2006〕 146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我局按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职责, 结合粮食检验监测工作实际, 制订了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 现印发给 你们,请遵照执行。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 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

附件 1: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2: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 二○一○年十月十四日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规范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行为, 做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 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国家粮食局关于建立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体 系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粮食局根据开展粮食质量检验监测工作的需要, 依托现有粮食检验资源, 择 优选用,建立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直接承担国家粮食局委托的检验监测任务。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以下简称国家监测机构的原隶属关系不变,人、财、物 管理关系不变(中央财政给予投入且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国家粮食局质量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国家监测机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监测机构分为省级监测中心、区域监测站和综合检验中心三类, 实行统一命 名挂牌。省级监测中心按“省名 +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命名,区域监测站按“省名 +所在 地名 +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命名,综合检验中心按“所在地名 +国家粮食检验中心”命名。

第五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一独立法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粮食检验机构等属于非独立法人的,须经本单 位法人代表授权,能够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有稳定的公益性事业经费保障。(三计量认证有效。

(四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场所、检验仪器设备、配套设施 和环境条件。

(五具有与承担的粮食检验监测任务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第六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检验能力:(一省级中心: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各类粮油产品 的质量、内在品质和卫生安全项目;具有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开展主要粮油 产品质量跟踪和标准研究验证检验的能力。

(二区域监测站:能够依据国家和行业粮油标准以及国家有关规定,检验当地主要粮 油品种的各项质量、内在品质和主要卫生安全项目。

(三 综合检验中心:具有比较全面和完备的粮油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专业化检验能力, 具有较强的粮油标准研究和参与国际验证检验的能力。主要依托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 粮食检验机构建设。

第七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做好有关法律法规、方 针政策和粮油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

(二协助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制订粮食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经费预算,提供相应的 技术支持。

(三承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储备粮及其他政策性粮食的例行监测、质量监督抽 查与普查工作。

(四开展收获粮食的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原粮卫生监测,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的 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重点监管对象,以及粮食收购质量控制、当地粮食出库必 检项目与强制检验的政策建议。

(五在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下,指导粮食经营者建立粮食质量安全内部 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粮食出(入库检验制度、出证索证制度、储粮药剂使用与 管理制度、质量档案制度等;协助开展对粮食经营者履行粮食质量安全责任、执行国家粮油 质量安全标准与技术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产后粮食损失。

(六承担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和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粮食的出库检 验工作。

(七承担粮食质量安全重大事故与纠纷的调查、鉴定和评价,接受委托、仲裁等检验 工作。

(八收集、报送当地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提出有关工作建议和意见。

(九开展有关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检验方法、检验设备等技术研究,承担国家、行业和地方粮油标准的制修订及验证工作。

(十开展有关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第八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当承担下列义务:(一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 检验报告,妥善保管备份样品和检验档案,并做到随时备查,可以溯源。

(二履行检验数据保密义务,未经委托方同意,不得擅自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检验数 据。

(三不得从事可能影响检验公正性的经营活动或其他业务,管理与检验技术人员不得 在粮食经营企业兼职。

第九条 实行定期监督评审制度。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对国家监测机构的监督评审。

(一优选粮食质量管理、粮食检验和计量认证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并考核合 格后,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员聘书》 ,纳入监督评审专家库。

(二定期从监督评审专家库中抽调专家,组成监督评审组,对国家监测机构进行监督 评审。每个国家监测机构在 3年内,至少接受 1次监督评审。

(三监督评审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监测机构的基本条件、检验能力、工作业绩和履行职 责义务等情况,评定结果的认定,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见附件的要求执行。

第十条 国家监测机构应于每年 12月 30日前向国家粮食局报送工作总结, 并附 《国 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 表》。发现重大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发生领导班 子成员变更情况时,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一条 实行检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国家监测机构应建立检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 记 录检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技能培训及考核情况,检验技术人员每年参加业务培训和技能培 训时间不少于 80个学时。国家粮食局定期组织国家监测机构的检验技术比对考核。

第十二条 国家粮食局为授权挂牌的国家监测机构颁发《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证 书》(以下简称机构证书 ,并予以公告。机构证书有效期为 3年。

国家监测机构在机构证书有效期满前 3个月,须报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向国家 粮食局提出换证申请。国家粮食局根据申请机构完成任务、机构自身建设和专家评审考核结 果等情况,确定是否延续授权。准予延续的,核发新的机构证书。

对申请机构的性质、资质、办公场地、检验能力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必须重新考核。第十三条 国家粮食局为国家监测机构颁发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检验专用章”(以 下简称国家检验专用章。国家检验专用章应当在机构证书有效期内使用。

国家监测机构应专门登记国家检验专用章使用情况,严格审批程序,注明使用事项、时 间、经办人和审批人等。国家检验专用章的使用登记应长期保存。

第十四条 国家检验专用章仅限用于执行政府部门下达的检验、监测、抽查等任务时使用, 不得用于出具企业委托检验报告和证明等其他业务。

第十五条 国家监测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粮食局将予以警告、要求限期整改, 直至撤消授权挂牌名称并收回机构证书和国家检验专用章:(一计量认证失效仍向社会提供数据的;(二出具虚假报告的;(三监督评审不合格的;(四比对考核连续两年出现不满意结果的;

(五 检验能力下降, 不适应检验工作要求, 或检验数据出现较大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六管理不规范,效率低下,或未履行职责义务的;(七瞒报、迟报或不报重大粮食质量安全事件的;(八违规使用国家监测机构名称和国家检验专用章的;(九违规开展影响检验监测结果公正性业务活动的;(十发生严重泄密事件的;(十一其他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六条 国家粮食局按本办法第十五条做出处罚的, 由相关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 监督落实。

第十七条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为本办法的组成部分。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 国家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监督评审(自查表 被评审单位法人名称(公章 : 授权挂牌名称(印章 :授权证书编号: 评审 项目 序号

评审内容及判定标准

评审结果

(符合记 Y ,不符合记 N 评审结果简要说明 基 本 条 件 *1.1 独立法人,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含全拨和差拨 □全拨;□差拨 *1.2 有稳定的业务工作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和检验业务收入,不含仪器配置费;省级中心近3年年人均经费不少于 6万元,区域站不少于 4万元

1.3 能够正确掌握和使用国家和行业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与技术规定 *1.4 计量认证有效 1.5 具备与粮食检验工作相适应的房屋,实验室环境条件符合有关要求(省级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不 少于 1200平方米,区域站不少于 600平方米 现有房屋建筑面积平方米 1.6 检验仪器设备原值总额(省级中心不少于 200 万元,区域站不少于 50 万元)现有仪器设备原值总 额 万元 1.7 专业技术人员(省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10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3 人;区域站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5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 1 人)现有全部人员 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名。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 名,中级职称(含 粮油质量检验师职业资格的 名 人员培训(有培训计划,并

开展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建有人员培训、考核档案)全年共有 人次参加专业 技术培训 评审 项目 序号 评审内容及判定标准 评审结果(符合记 Y,不符合记 N)评审结果简要说明

基 本 条 件 1.8 管理 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工作制度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能有效运行 检验报告授权签字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含粮油质量检验师职业资格和 5 年以上本专业工作经历 及时报送机构变化情况和工作动态信息 1.9 必备检验仪器设备: 省级中心: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 度计、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面筋测定仪、降落数值测定仪、实验磨粉机、粉质仪、拉伸仪、烘焙设备、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电热烘箱、电动振荡 器、测水用粉碎机、锤式粉碎机、电动粉碎机、马弗炉及其他设备 区域站: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可见一紫外分光光度计、酶 标仪、面筋测定仪、降落数值测定仪、实验磨粉机、粉质仪、实验砻谷机、实验碾米机、电 热烘箱、电动振荡器、测水用粉碎机、锤式粉碎机、电动粉碎机、马弗炉及其他设备 超过必备的检验仪器设备: 尚无必备的检验仪器设备: 检验 能力 2.1 常规质量指标(注明能够检验的具体指标名称)

2.2 储存品质指标 2.3 卫生指标 *现场抽检 3 评审员现场指定检验指标 指标名称:(附现场检验报告)工作 业绩 主要工作业绩和发挥的作用(包括职能作用和地位,参与行业内质量监管,配合有关部门工 作,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等情况;具体的工作业绩:每年承担有关部门下达的检验任务次 数,近3 年年均承检的样品份数,参加研究、起草或验证粮油标准项数,其他业绩。)

篇6:企业质量管理信息档案

存档的材料

1.企业自身注册信息:

即来自企业在工商管理部门最原始的、能够注明其身份的企业质量档案:

(1)企业经营许可证。

(2)组织机构代码证。

2.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

(1).各企业其法定代表人受上级部门奖励表彰的情况:先进事迹,荣誉证书和专家评委论证鉴定的档案资料。

(2)各企业在玉龙雪山工商分局开具的诚信经营证明。内容涵盖服务规范,明码标价,无强买强卖,拉客宰客,欺诈行骗及无假冒伪劣商品出售等违反市场管理制度现象。

(3)各企业旅游服务诚信公约(企业标准)。

3.景区管理部门对企业质量信用适时监控时所出示的相关材料。如奖惩记录等。

(1).2011年-2012年质量管理考(协)。

篇7:工程档案编制质量管理论文

一、工程档案的价值

对施工企业而言,各施工单位可以借助过往形成的工程档案,为以后的施工进行良好的准备与学习。对组织内部而言,施工组织也可以通过各时期形成的工程档案,对内作为凭证、参考、沟通和互动的工具;对组织外部而言,工程档案可以说明该组织的施工情况与发展历程,了解其施工效果与效率。事实上,作为信息世界的一份子,工程档案是珍贵的一手施工记录物,其功能包括累积先前的施工经验与知识、证明施工组织的运行效率、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凝聚、以及提供施工权利的合法正当性,同时也是了解和认同组织自身、社会要求的来源,也是传播市场、社会与文化价值的媒介。由此看来,工程档案不仅只是一种传达信息的媒介,更是形塑施工组织资产与先前施工情况的重要材料。因此,若是没有编制并保存完整确实的档案资料,除会造成知识与经验的断裂和证据凭证的消失外,更重要是许多历史发展脉络与事件真相将可能无法原貌在未来无法重现,使得施工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的整体记忆与资产丧失其原有的真实与完整性。

二、工程档案编制质量管理的提升措施

(一)完善工程档案编制的制度与责任体系

首先,完善档案编制的相关制度。目前在工程档案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的原因在于制度方面的不完善,难以做到依法管理、依规编制。因而有必要在制度完善方面下功夫,这需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一是对于编制程序与管理程序进行强化。建设单位在整个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等的过程中,应当在标书与合同中添加关于工程档案方面的内容与要求。二是构建档案的临时检查规范。这种制度体系应当由工程建设的主管部门进行领导,进而将档案编制部门、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等的工作融合进来,对于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档案编制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及早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三是配备必要的工程档案编制与管理体系。不管是建设单位或是施工单位、管理单位,都应当设置专兼职人员岗位,进行定期的沟通与合作,并向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确保落实好档案编制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其次,完善档案编制的责任体系。建设、施工单位及各参建单位应依照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自觉履行建立和完善建设工程档案的职责。建设与施工单位对工程档案的重视程度,是建设工程档案归档是否完整、准确的`关键因素。建设单位要做好工程前期文件材料的收集,并督促施工单位按期完成竣工档案及竣工图的收集与整理。施工单位要在布置施工任务的同时,安排布置工程竣工文件的收集与编制工作,确保竣工文件的形成与施工进度同步,工程验收交接与建设工程档案同步交接。对于设计修改较多的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做好竣工图的修订编制工作。

(二)强化组织宣传工作

一是在工程档案编制中加强倡导职能分析。工程档案的编制决策主要是以档案编制者职能为出发点,因此了解档案来源的职能内容与性质成为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也即在现行以内容为主、职能为辅的编制方式中,职能分析成为形成档案编制和保存决策的基础,因此档案部门应加强倡导职能分析的作用与功能,让档案编制人员了解其对档案编制与保存的重要性。其次,在实际的档案编制过程中,应当根据工程内容进行分类,并根据工程不同工作的特征来进行分类编制。在这种背景下,工程档案编制过程中,有必要在编制规范中明确工程内容的类别,从而以指导具体编制工作的有针对性。二是强化档案编制部门的主动权。在档案的形成过程中,档案部门扮演重要的角色。除行政程序上的限制外,档案部门的心理因素会影响编制工作的进行。基本来看,档案部门通常会认为自身对具体的施工业务知识与能力有所欠缺,因此无法在档案编制的内容上扮演积极的功能。此外,档案部门也会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只是一个档案保存单位,只要确实保管好业务单位所需的档案即可。再加上档案部门也普遍认为工程管理人员并不重视他们,在工程组织内部的地位低微,更使得档案人员认为档案部门的角色与功能都不如具体的施工单位重要。尽管外在因素能够限制档案部门的角色与功能,但档案人员也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理因素,积极加强本身在工程档案编制内容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加强与业务单位人员的合作,多加培养对工程业务专业性的了解,让自己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争取在档案编制内容方面的主动权,这也可以使其在工程组织内部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三)提升档案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

一是协助工程档案人员建立工程内部的职能轮廓。除强调和倡导职能分析的重要性,改变编制标准重点外,档案部门还应制订相关的分析方法或策略,积极协助各施工团体进行本身的职能分析工作,并进而将这一工作与档案编制工作相结合。此外,档案部门还可扮演协调的角色,借助协助各施工单位建立职能轮廓,从宏观或全面的角度提供可能的全面保存建议,让各施工单位除从本身的角度思考档案的编制之外,还应从企业整体的立场着眼,决定其档案编制的优先级。二是推广档案专业培训与教育。普遍说来,工程档案人员的档案编制意识薄弱,并且对工程价值的内涵、形成过程与应用等方面的了解有限,使得他们在工程档案的编制决策上无法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因此,加强工程档案编制人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使之认识到档案编制与管理工作不仅是为工程提供施工上的参考,更要为日后的相思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建议档案管理部门定期开办相关课程,提供工程档案人员更多进修的机会,来强化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也建议档案管理部门与大专院校相关科系合作,通过设置学科的方式,在正式教育机构当中培育更多的工程档案编制专业人员。

(四)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

在档案编制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的突出体现是充分应用数字技术来对资料进行收集、分类、编码、储藏等工作。这种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档案编制的效率。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字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必须做好防火墙技术,避免档案信息资料的外泄;二是提升员工信息化技术的水平,从而能够确保各种较为先进的技术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结语

篇8:粮食质量档案管理制度

1 ISO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及与供方互利的关系共8项基本原则,其要求通过建立、实施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依法为顾客提供稳定、优质的服务,并保持持续改进。其理论核心是使顾客满意,基本原则是持续改进,即一个组织对顾客提出的质量要求,能通过持续改进,来不断获取顾客满意。

2 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给档案事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亦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知识经济又是信息化经济,充分开发利用社会所有的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多的知识、信息以各种新型载体的形式呈几何级数增长,广泛而丰富的社会活动都将形成各种类型和各种载体的信息。随着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增大,人们愈来愈多地利用存贮载体技术来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多种存储技术相继问世,以磁盘、光盘为主要代表的新型载体档案,以其记录密度高、存储量巨大、随即存取、工作稳定可靠、环境要求低、信息保存寿命长、存储成本低等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档案数据是利用计算机储存于磁盘、磁带或光盘等介质上的无形物,与纸质档案相比更易修改、泄露、复制、损毁,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就给档案工作提出许多新问题,即如何快速储存、传输、开发利用,如何分类、整理、归档、鉴定,如何从法律上赋予档案的法律证据价值,如何从技术上提高档案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如何从管理上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面对知识经济和日益复杂的档案,档案工作者如果不更新知识、观念陈旧、保守闭塞、网络意识淡薄,就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造就一支个人素质、群体素质、业务素质、现代化管理知识水平高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面对这些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 质量管理体系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使档案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初步形成章法有度、责任明确、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工作模式,有力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具体说来,ISO质量管理体系对档案管理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通过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档案管理工作实现了由原来的强化内部管理向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转变,以服务对象满意为最终标准。

在新形势下,档案人员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了解领导决策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努力做好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发掘档案的信息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频率,扩大自身优势。

档案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汇编是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开发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反馈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加工汇编,及时了解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档案工作的思路,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各方面。要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代化设备在档案工作领域的应用为档案信息开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此要尽快使电子计算机全方位进入档案工作领域,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和开发档案文件目录中心,加大档案开发的力度,拓宽档案利用的渠道;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存储、检索、分析、传递,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建立档案网站,利用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3.2 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促使档案管理工作程序更规范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树立标准化理念,通过标准化管理,使各类档案逐步驶入运行的轨道。以前,档案材料的形成从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都是以手工抄写为主。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可以系统地完成文件的起草、修改、删减、检索、打印、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文件的形成、运行、转移等各个环节与自动化办公衔接起来。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人工立卷时,立卷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件进行分类,尽管都仿照统一的标准,但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对同一个文件有不同的分类,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分类不准的现象,影响案卷的质量,给利用工作带来不便。而利用计算机模拟人工立卷,然后按类别将属于条目的内容打印出来,作为以前的以“卷”为单位时案卷目录这一检查工具的替代物,也可按文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打印,这样既降低了人为因素在文件归档工作中的影响,又发挥了计算机的管理优势,减少了手工操作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管理流程、管理职责,规范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针对工作中发现的不合格及潜在不合格情况,会及时纠正和预防,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持续改进。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网络化信息服务,增加档案管理的透明度,使档案信息管理部门成为现代化、高水平、高层次的信息部门。通过质量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观念、工作模式、管理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职工的整体素质也大大提升,服务质量更是显著提高。

3.4 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档案信息是一个单位或组织的重要资产。档案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保持一个组织的竞争优势、资金流动、效益、法律符合性和商务形象都是至关重要的。推行ISO质量管理标准要求,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选定控制目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强调预防为主,实施全过程和动态控制,确保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4 档案管理工作中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应树立“4种观点”

质量管理体系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在贯彻实际标准(以下简称贯标)的过程中,必须牢固确立严谨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创新的观点和长远的观点,这样才能抓出成效。

4.1 贯标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要以严谨的观点去抓

质量标准的最大特点是:使各项质量活动的过程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减小各种质量偏差,实现自我纠正和完善。因此,从文件编写工作开始,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力求准备落实到位。编写文件要求组织精兵强将完成,以确保文件质量。运行开始后,要注意所有的岗位,所有环节,所有的关键控制点,对全体员工都要在抓细、抓实上下工夫,认真对待。

4.2 贯标是十分全面的工作,要以系统的观点去抓

ISO质量标准涵盖了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涉及组织的高层领导,又涉及中层干部及具体工作人员,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观点作指导。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原有运作模式与ISO 9001质量标准的不一致。严格遵照该体系文件规范运作,提高服务质量。

4.3 贯标是一项注重实效的工作,要以创新的观点去抓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是推行ISO质量标准的根本目的,必须注重实效,真抓实干。为此,要坚持“加强领导、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积极创新”的方针,以创新带联动促推进。重点发挥3个作用:即中层干部的示范作用,编写人员的指导和解释作用,全体人员的基础和参与作用。

4.4 贯标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用长远的观点去抓

ISO质量标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项工作不像一些短期的活动见效快,它既是长期的,更是长效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改进。标准制定后不是一成不变,应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以保持标准的适宜性,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5 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档案管理质量的对策

5.1 加强档案信息素质教育,加快建立档案信息网络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信息属性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反映档案本质的重要特征。机读、光盘、网络等技术对档案工作的推动很大。信息时代将为档案事业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不仅要求档案管理要摒弃原有的僵化、滞后的思想观念,更要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观念,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推行全新的档案管理理念,使档案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要注意加强档案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教育,加强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信息保密意识、传播意识和更新转换意识。要提高利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的水平,获取档案信息技术和设施武装档案信息网络,不断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网络信息应用水平。

5.2 科学地制定、贯彻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必须按照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体系文件。从档案的收进、启封、登记、借阅、归档等各个程序都要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建立和完善ISO质量体系。

5.3 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档案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化高层次管理人才

必须加速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档案工作者既是专业型人才,又是管理型人才,只有拥有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新型档案人才队伍,档案事业才能不断发展。档案工作人员要熟悉档案业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掌握档案行业标准,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积极参与档案学术研究,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要尽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工作能力的信息专业人才和新型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档案管理干部在数量上要充实,在结构上要合理配备;重视知识上的更新,不仅要输送人才到院校去学习深造,还要从实践中发现、锻炼和培养人才,采取多渠道、不同形式的培训,建立一支开拓进取、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政治业务素质好的干部人才队伍。

5.4 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不仅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记录,而且对于各种记录都要进行审核,对以前的原始档案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素去考量,或沿用,或改进,要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因此,有必要建立质量管理监督、绩效考核机制,监督以最能反映员工实际工作状态和对体系执行效果为准;而考核标准要详细,涉及的档案管理工作方面要尽量细化,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做得怎么样。通过建立和执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确保ISO质量管理体系持续、长久地推行下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E

参考文献

[1]周莹莹.论新时期档案管理的创新[J].山西科技,2010(6).

上一篇:员工宿舍入住申请表5则范文下一篇:服装公司区域主管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