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024-05-09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精选9篇)

篇1: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众所周知,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总书记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 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 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 强大思想武器。

作为一名思政教师,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规律,能动地推进教学工作开展 便成为我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创新思维展开来说,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还说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 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这学期,我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以往的思想政治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老师的说教课,多是老师在讲台上苦口婆心,义正言辞;而学生是 无动于衷应付式的呆坐在教室。更不要谈思维的能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一节课下来,可能连最基本的道德常识都没能及时灌输进学生的大脑。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创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产生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乐意听我的课,从而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有了科学的思想做指导,我们还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我们都知道,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我们宣传部人员少、事物杂,但我相信任何事情只要一件件去做、脚踏实地去做,像钉钉子一样,那就一定能做好。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关于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阐述 让人豁然开朗,这一阐述将持续指导我今后的工作。

篇2: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

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3.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

4.发扬钉钉子精神

5.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要善于挤时间,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

篇3: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指进行各种实验观测获取数据图像, 运用归纳或者演绎方法提出理论假设。科学史学家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评论道:“如果他当初发表他的著作的话, 科学本来一定会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后的局面的。”在此我们撇开他艺术家的身份对他的科学思想进行分析。

一、超前科学思维

黑格尔高度的评价:“他 (达·芬奇) 凭坚决探索深微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不仅比任何一个前辈都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体形态及其所表现的灵魂, 而且凭着他对绘画技巧所奠定的同样深厚的基础, 在运用他从研究中得来手段或媒介上获得的极工稳的把握。”表明达·芬奇在科学领域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

1、强调试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脱离试验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他要求人类转向自然的研究, 作“自然与人类之间的翻译”。“太阳底下藏不住秘密”, “真理只是时间的女儿”。主张认识自然, 必须拜大自然为师探索自然界本身的因果必然性并对自然因素必然性的客观存在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肯定。并探讨了认识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试验的方法。在不断地观察鸟类的飞行, 发挥了他的科学思维通过亲手做试验, 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得出了飞行器的构造图。达·芬奇认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践中产生, 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 便是毫无用处、荒谬的。因为实验乃确实性之母。”

其实验研究思路和方法:确定研究的科学问题—→安排几种实验, 反复地试验—→根据试验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总结出规律:为什么物体在什么原因下, 会有这样的结果。

2、重视正确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在科学领域他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认为数学是“最高确切性”的科学, 数学思维贯穿于他研究的各个领域。他利用数学知识解剖了三十多具尸体, 找到了医学中有关心脏, 肺, 骨骼等方面疾病产生的根源, 为医学界的发展提供了一手资料。重视数学比例关系, 认为不仅数和量中, 而且声音、重力、时间和地点以及无论什么力中, 都能找得到比例关系, 因此在力学、工程学、飞行学上都有所成就。

抛弃古代那种直观性和表面性的思维方式, 试从量的方面去分析自然现象, 摆脱前人纯粹的思辨, 亲身做实验总结试验方法, 去解决实际问题, 同经院哲学关于“隐秘的质”的观点相比, 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二、科学研究方法

1、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

运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方式去探索宇宙和生活。维特鲁维乌斯风格人体画像中, 成功地将人体结构与数学比例结合在一起。他留下的几千页的手稿中, 每一个线条, 每一幅图画都蕴含了他的这一科学研究方法。以解剖学为例, 他不仅以完美的数学比例描述人体的结构, 也用完美的图案展示了人体器官和人体比例, 为解剖学和医学的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科学和艺术结合的水平已达到了极致, 无论是科学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政治生活领域, 都在运用这一伟大的科学研究方法, 把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中来, 实现艺术发展的有效性, 科学性;科学领域也不断地采用艺术特有的创造思维, 在艺术中寻求科学的完美结晶。

2、运用经验、观察、试验

现代科学方法是建立在推理及试验两者之上的。在这个过程中, 先假定一个概念, 然后通过推理发展为试验性的假设, 这一过程叫归纳法。受技术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他运用独特且敏锐的观察力践行了现代科学思想这一研究形成的过程。

他在眼睛和光学方面的研究比较专业。首先对前人有关光学和视力的研究进行文献阅读和分析, 找到研究弱点问题是对眼睛解剖的难度大, 解剖时会出现变形成为一堆胶质。把样品放在蛋白和水中煮, 又出现另一个问题——眼球晶体变形并使它与视网膜分离。对光的折射现象的试验的描述:“拿出两个盘子相互平行放置……然后观察光线在通过夹在两道光线之间的水时是否能保持它在外面时的直线。并从中得出你的定理。”先有想法, 再做试验, 建立一种假设, 发展一种定理, 重复试验来验证定理。

3、非理性因素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灵感等, 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起动力、诱导、激发的作用。艺术生涯的开端处——佛罗伦萨, 这座城市给予了他绘画和思维发展的养料, 他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提升。在米兰为公爵服务, 从事各类技术工程的建设和研究, 尤其是杀伤性的武器 (坦克、大炮等) , 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和提升。战乱期间成就较少, 只是对光学和飞行做过构想。

现代科学创新, 重要的途径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现代科学越来越注重非理性因素对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影响, 特别是灵感在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界已把非理性因素纳入科学思维体系内, 并对非理性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分析总结, 定位非理性因素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并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科学研究的因素。

三、余论

作为一个五百年王国中“王者”, 达·芬奇留下的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是科学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对统治多年的经院哲学提出了挑战, 用行动展示试验、观察等一些科学方法, 带领人类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

现代科学界在一定程度上践行着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试验、观察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伟人——乔布斯, 可以称他是五百年后继他又一位奇才, 他的成功是熟练运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进行科技创新。他果断的性格、大胆设计猜想等非理性因素对他的成功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达·芬奇科学思想的探索对现在科学界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他留下珍贵的艺术作品,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但现代科学界对他留下的手稿大量研究以后, 发现他在科学、数学、物理等方面具有超出他所在时代的成就, 作为五百年王国中的“王者”, 他遗留给是人更多的是其研究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这是科学发展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达·芬奇,科学思想,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蒋佩明, 陈其荣, 孙涛.世界100位科学家[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威尔·杜兰.文艺复兴东方出版社, 2003:253-289.

[3]晓玲.名人密码达·芬奇的广博与创新[M].东方出版社, 2008.

[4]胡跃生.细看达·芬奇[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英]麦克尔·怀特, 著.列奥纳多·达·芬奇第一位科学家[M].阚小宁, 译.三联书店, 2001.

[6]丹纳, 著.艺术哲学[M].傅雷, 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75.

篇4: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问题;目标;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中,课堂教学目标是最重要也是最简明的,是最不应该被教师所忽略的。教师只有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才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和解决上述问题和摆脱上述问题带来的困扰,否则只能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陈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完整的教学目标,必须坚持三个领域一体化。

2.主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但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许多教师仍然以教师为主体的陈述方法。例如,“通过对参与民主政治方式和途徑的了解,引导学生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在积极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政治社会的同时,自觉遵纪守法,养成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等多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等。

3.可测性原则。

“可测性”是指某一条目标要有明显的测标标记,表现为:“一是测标点要明确具体,二是测标方法要明确具体”。学生习得能力的反应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内隐反应,是人的内应心理活动;二是外显反应,是学生某种有形的可观察到的行为方式。要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测性,关键就是要把那些反映内应心理活动的教学目标外显行为化。

(二)科学编制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

1.采用结构化策略,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确保目标的完整性。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2.采用动词界定策略,选准描述教学目标的动词,使行为的表述具有可观察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有把教学目标转换成行为目标,目标才能被观察或评估。同样对制定与落实三维目标这个抽象体,也只有把它转换为具体的行为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执行,学生在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预期行为才能为教师所观察或评估。

3.采用融合化策略,融合性陈述“三维”目标,确保目标具有效性。

教学目标必须明白地告诉学生自己“要在什么活动情景”中学习,明白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学习行为”,还要知道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什么程度”,即构建融合性“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表述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太笼统、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以及可测量性,不能有效发挥指导教学的作用。

2.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目标存在着重认知目标,轻情感、动作技能的目标。

3.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教”的目标,忽视“学”的目标,教学目标高于或低于学生的学习水平。

4.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比较陈旧,不够规范,不符合新课程要求下的三维目标要求。

5.完全割裂表述上述三维目标,认识不到上述三个目标的融合性。

五、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的事项

1.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实现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整合。

3.我们制定目标应该具体、可操作性强。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目标教学设计中,应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唯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导航仪。

参考文献:

[1]王雪玲,浅谈思想品德新课改中的问题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65).

[2]张健.新课改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中小学教育,2012(7).

篇5:深入贯彻科学思想和把握工作方法

【党委党建范文】一

《纲要》集中阐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大气魄,有助于广大干部群众更好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更好理解习近平同志的大格局、大境界、大胸怀,更好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引领时代,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局面的大作为。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习近平同志心里装着人民、民族、国家和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长远指导性和现实穿透力,着眼大格局、体现大智慧。格局大、眼界宽,才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至真至诚的话语体现习近平同志的大境界。“无我”是一种大境界,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到“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无不彰显着人民至上的情怀,无不蕴含着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境界。

大境界造就大胸怀。有了这种境界,才能全心全意爱民、贴心交心亲民、诚心诚意惠民,涵养心系人民、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正因为有了这种胸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能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宏阔视野、“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品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同时进行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坚定不移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

大格局、大境界、大胸怀成就大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回望来时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已经取得重大成就。展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党和国家事业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党委党建范文】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在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全面把握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考察当代中国的改革发展,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等等。这些都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习近平同志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目的的理论;创造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创造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造性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等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党委党建范文】三

习近平同志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我们应深入领会这次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通过主题教育有力推进党的建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70年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本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坚守和践行。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对我们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自豪和自信。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广大党员、干部不能也不应该有丝毫的自满,仍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可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保持清醒头脑、明确奋斗目标。我们党在全国执政70年的历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我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利于广大党员、干部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保持清醒头脑,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时刻不忘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四种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形势变幻莫测、暗流涌动,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政治上的民粹主义、文化上的文明冲突论调甚嚣尘上。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广大党员、干部才能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应对新风险、战胜新挑战。

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应做到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延续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良好势头,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充分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决心。在这次主题教育中,我们要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坚忍不拔的韧性对党内存在的问题予以整治,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党委党建范文】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特色,是新时代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理解把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和解决问题,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审时度势、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从形势和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机遇、创造条件、驾驭全局。

习近平同志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聚焦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科学统筹、优先解决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重视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要务求“深、实、细、准、效”,通过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习近平同志强调:“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干出成效来。

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方面要向实践学习,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获得真知,另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习近平同志指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加强学习,才能解决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问题,使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真正掌握,才能提升境界、增强本领,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干事创业。

【党委党建范文】五

斗争是哲学概念,具有普遍的概括性,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斗争精神既是过去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当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有力武器。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让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各种斗争不可避免,领导干部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敢于并善于斗争。

应当认识到,新时代倡导的斗争精神,是指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敢于担当尽责、敢于赢得胜利的精神状态,是指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定执着。“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如果一个人缺乏斗争精神,理想动摇、宗旨淡化,贪图安逸、精神萎靡,很多本可以干成的事情也会干不成,更不要说迎接新挑战、开拓新局面了。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日益提升。世界上一些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人深感焦虑,唯恐中国发展动了其“奶酪”、挑战其地位,对中国从战略上围堵、发展上牵制、形象上丑化。应当看到,这种斗争不是哪个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偶发事件,躲不过、绕不开,是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带头保持战略定力,以居安思危的忧患、如履薄冰的谨慎、勇于斗争的刚毅,沉着冷静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创造机遇,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

从国内看,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往往也是矛盾凸显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解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难度不断加大。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带来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互联网的社会动员能力越来越强,成为各类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如果不敢于并善于加强引导,一些孤立事件和民生问题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意识形态化,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干扰。

篇6: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重要讲话、文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时刻,重温30多年前的这些讲话、文章,倍感亲切,既是一次被历久弥新的真理力量和为民情怀洗礼的过程,也是一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溯源之旅、一次党性修养的砥砺之行。透过学习这些讲话、文章,对习近平总书记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有了新的感悟;对习近平总书记政治思想层面的党性原则、为民情怀和崇高境界,实际工作层面的工作韬略、清晰思路和务实作风,讲话行文层面的宏阔视野、深厚学养和朴实文风,有了新的感悟;对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的融会贯通,有了新的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作为党和人民信赖的领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起来的,也是在为人民服务的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党员干部要自觉从这一著作中汲取营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放在中心位置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红线,《干部的基本功》《把心贴近人民》《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篇目对此作了重点论述,《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等则专门论述民生事业。

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共产党的党性集中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指出,领导干部的修养,“第一条就是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这个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其他都无从谈起”。我们党在和平执政时期,“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之战争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党、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强了”。只有心中装着群众,事事为人民打算,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持。

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作为领导干部的基本功。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眼睛向下,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真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本身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种最直接的办法。”“不懂得或不坚持这样做,没有这样一套基本功,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救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人民群众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习近平同志要求,在财政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要积极想方设法,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努力为他们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好事、实事既包括扶持经济发展、抓好扶贫工作、帮助群众富裕起来等大事,又包括“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这类针头线脑的小事”。

以爱民清廉赢得民心。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到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条真理。习近平同志在书中指出:“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

’,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只要我们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

二、把握工作主题,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书29篇讲话、文章中有16篇集中突出论述经济建设,其余篇目也都涉及,各项工作都围绕经济建设推进。书的“跋”中也讲到,这本书“论及的问题方方面面,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在对经济工作的指导上,习近平同志提倡“经济大合唱”,提倡探索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提倡大胆改革开放,提倡树立商品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把扶贫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书中许多篇目都涉及脱贫的内容。提出的举措,包括扶贫工作要贯彻改革精神,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要增强经济实体造血功能;用开放意识来推动扶贫工作、在扶贫工作上运用开放政策,实行开放和扶贫政策双管齐下;把扶贫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贫困地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特别是提出要首先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同志在该书的“跋”中深刻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

’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对于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旗帜鲜明表明立场。针对一些干部群众担心治理整顿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势头的心态,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治理整顿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强调“治理整顿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是为了使经济更顺利、更健康地发展”。1989年政治**愈演愈烈之际,在全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围绕如何分析社会思潮、如何对待民主和法治、如何看待和解决腐败、如何认识新闻工作的党性和人民性、如何发挥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两大功能、如何保持安定团结和弘扬社会正气等重大问题亮明观点,提出工作要求,在党和国家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见识和担当。

三、深化战略思维,提出具有全局性统领性工作理念和要求

在深入调研、吃透区情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重大观点,也是全书的三大亮点。

一是“弱鸟先飞”。

宁德的基本区情是“老、少、边、岛、贫”。本书开篇之作《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同志在走遍宁德9个县后作的第一篇讲话。指出“目前很贫困的闽东确是一只‘弱鸟’”,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强调树立“先飞”意识,要充满信心,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并在许多领域创造先飞的奇迹;指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做到“丰满羽翼”;指出弱鸟既飞,“当然力图飞洋过海,要向外飞,在国际市场上经风雨,在商品经济中见世面”;强调“没有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期待飞得持久、‘扶摇直上

’是困难的”。

二是“滴水穿石”。

书中《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从生命和运动的哲理,引申到发展规律、工作态度和人格修养,强调“三个需要三个不需要”,即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脱贫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拿出锲而不舍的干劲。习近平同志深情地写道:“我推崇滴水穿石的景观,实在是推崇一种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推崇一种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三是“闽东之光”。

感染力极强的《闽东之光》一文,指出在讲“贫穷”的同时,不要忘记讲闽东的光彩;在讲压力的同时,不要忘了讲动力。要通过抓好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不仅增强我们的自信心,而且提高外界对闽东的信心”,使更多的人“向往闽东,热爱闽东,把心血汗水浇灌在闽东”。从时代高度提出高瞻远瞩、符合规律而又富有独创、切实可行的根本要求。

这三个理念,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要求,而是对宁德发展规律和整体工作的科学把握,立足客观实际回答了宁德必须先飞,必须用非常之力飞,满怀信心飞,还要善于飞、持久飞、借力飞,齐心协力飞等重大问题,有机融合了党性要求与发展思路、战略思维与创新设计、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积极进取与科学务实、推动工作与升华境界,有机融合了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政绩观,为宁德人民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持久动力。

四、坚持知行统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思考和谋划工作

全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想问题、做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运用基本原理,讲清根本问题,既有理论和政治高度,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干部的基本功》一文,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靠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对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强调领导的威信,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树立起来;领导的水平,来自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而规律性的东西,正是蕴藏在广大群众的实践中。进而围绕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建立了地县领导基层现场办公、群众接待日、同基层单位挂钩联系等制度。

《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人类为自身的生活需要,从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两方面开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进而讲到,一方面要让人民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并结合闽东实际,从任务、方法等方面提出要求。

《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从民族形成、民族心理、民族的敏感性复杂性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针对闽东畲族较多的特点,明确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方针,提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继承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等要求。

《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夯实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等方面,阐述了发展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性,然后从多个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还有不少篇目,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体现了对理论的转化运用和对工作的精深推进,使推动工作的过程同时成为对广大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

五、强化责任担当,在重要领域和重大问题上高屋建瓴提出创新观点

本书虽是针对具体工作的讲话和文章,但并非就一事说一事、就一时说一时、就一域说一域,而是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具体和一般、实际和理论的结合上深入思考,提出很多独到、深刻并具有普遍性前瞻性的思想、思路和论断,今天看来仍然甚至愈发意味深长、振聋发聩。

1988年至1989年正是商品经济加速发展时期,一些方面还不够规范,领导干部受到的诱惑较多。书中不少篇目就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出重要思想观点,如,“从严治党、为政清廉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始终是我党的生命线。”“反腐败,讲廉政——我们别无选择。”“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做“廉吏”,又要当“勤官”。“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还是手下留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这样,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千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为官之本——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为官之理——讲奉献,为官之德——清廉,为官之义——明法”,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些观点,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倡导,或多次强调,或作新的升华,或体现到决策部署中,成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和举措。

关于文化自信问题,可谓思之深、见之早、行之实。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已经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无论是在民族危亡,还是在民族昌盛时期,这种自信心都是我们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正是这种自信心,使中华民族渡过了近代史上许多内忧外患的危机,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了令人钦佩的今天。”“有的人由于不熟悉、不了解、不知家乡可爱之历史,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只知道艳羡人家,从而失去自信心。”同时,明确要求抓紧挖掘整理畲族文化遗产,抓紧修建畲族博物馆,建立或完善民族文化站、文化中心、山村俱乐部、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等。

书中还讲到“市场为主导”,确立“市场—技术—资源”的发展战略;讲到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强调生态平衡,提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倡导“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了”,提出森林是“三库”(水库、钱库、粮库)的绿色生态理念等,成为“两山”理论的思想源头;讲到“我们说要防止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这决不是喊几声狼来了,而是狼确确实实已经来了。社会主义阵地,我们一寸也不能丢”,等等,这些30多年前讲的话,在今天都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

六、善于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扭住经济建设、突出摆脱贫困的同时,对其他各方面工作也都作了深入研究和部署,突出强调要善于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具体到每项工作,习近平同志又强调要运用唯物辩证法,把握好各方面的关系。财政经济方面,强调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紧缩和发展的关系、增加财政收入与搞活企业的关系、多办事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对待富余劳动力方面,首先强调劳动力是一种崭新资源,然后从“三个对立”入手,指明了解决劳动力开发的着力点;在巩固民族大团结上,深刻阐明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指出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不是恩赐,也不是单方面的帮助,辩证地说,这是一种互相帮助,而且发展畲族经济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制定产业政策方面,指出要处理好近期、中期、长期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不能计较一时一地一事的得失,应着力于增强后劲,着眼于最终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强调正确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办好教育方面,指出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做到数量发展和结构调整、普及和提高两个结合,等等,都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

篇7: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抓理想信念教育为突破口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包括部分党员干部在内的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不少人甚至成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俘虏。正如社会上流传那样,认为“共产主义是远的、社会主义是空的、黄金钞票是实的,聪明人不想远的、丢掉空的、大捞实的”。活生生的反面典型也告诉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大张旗鼓地开展对党员、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进行系列教育。企业党组织要经常地进行“三观”(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党的根本宗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当前,尤其要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二是进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三个代表”其中之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宗旨的集中体现,而作为我们电力行业来说就是要体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要教育党员干部有自觉为人民利益牺牲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进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战争年代培养和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我们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因此,要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职工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做到环境好了,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变;待遇高了,勤俭节约的精神不变;职务升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是进行制度和纪律的教育。制度和纪律是党员干部、广大职工应当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制度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从严治企。一定要自觉地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特别是“四个服从”和各项廉政纪律,把自己的言行规范在法律和纪律的范围内。

以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为切入点

首先,充分认识开展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党的十六大又再次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六项重要任务,其中一条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维护党的形象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指出了改进党的作风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语重心长,寓意深远,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其次,增强机关党建活动的实效性,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企业党建除了注重党建理念与组织思路的创新外,更重要的是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创新,使思想政治工作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并为广大职工群众所接受,从而产生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如今年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的以“从党员做起、向党员看齐、请群众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在广大职工中开展的“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等,是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整顿活动,重点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增强宗旨意识。必须把增强党员干部的“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观念作为作风建设年的突出重点,摆在首位。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职工树立起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先行官”的观念。二是提高办事效率。大力采用管理实用、管理科学的制度和方法,积极推行企务分开,通过学习和教育,着重解决党员、干部职工中存在的“爱岗不敬业、分工不负责、出工不出力”等问题。三是改进工作方法。关键是克服形式主义,克服工作飘浮,要教育党员干部沉下去,办实事。四是纠正不正之风。要反对搞小团体、搞个人主义,要树立正气。

篇8: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学探究能力有多种, 比如: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假设的能力、制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 成的, 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实际生活中、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创造合适的情景,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生物课堂上, 教师要及时结合课堂列举的实例, 及时引导学生, 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实例。比如, 在讲授生物特征时, 学生看到鲸鱼在水中呼吸时喷出的水柱, 结合平时人的呼吸, 能够认识到动物能呼吸, 进而指出, 生物还包括植物, 是不是植物也能呼吸。这样, 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引导, 提出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问题。只要坚持这种教学方法, 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第二, 巧用推理, 发展学生做出假设。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生物能够在某一环境中生存, 必然有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结构。比如, 在讲授鸟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时要从各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推理: 通过减少空气的阻力来认识鸟的形态;通过增加上升力来认识鸟的翅膀;通过减轻身体的重量, 来认识鸟的骨骼、消化;通过提供前进的动力来认识鸟的肌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等。虽然内容很多, 但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推理, 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结构。

第三, 借助实验材料, 发展学生的制定、实施方案的能力。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不是目的, 而是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个结论, 形成重要概念。而要做实验, 就离不开学生对实验材料的取舍以及实验条件的设定。不同的实验目的需要不同的实验材料, 设定不同的实验条件, 不同的实验材料又决定了怎样获得这些材料。比如, 制作临时装片, 就采用通过撕取、刮取、直接利用等几种方式, 而在制作装片时又有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和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等区别, 等等。通过这种利用实验材料, 设计制定方案, 达到实验目的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探究能力, 而且对培养学生取舍最优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第四, 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作为自然科学的生物必然与其他自然科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离不开其他自然学科的辅助。比如, 探究食物中含有能量时, 燃烧花生必然有一部分能量会散失掉, 因此在选择实验环境时就需要选择尽量减少能量散失的环境, 这就要用到物理学的知识。而且, 在这个实验中还利用了温度计, 这也需要对怎样读温度计的方法有着严格的要求。再比如, 在探究细胞不能无限制增大时, 计算乒乓球与篮球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 就利用了数学知识。学生在充分利用其他自然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来达到实验的目的。

当然, 教师还要给学生一双“慧眼”,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综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9: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4-0134-02

一、人居环境概念的提出

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这个新的世纪里,建筑学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1999年,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通过的《北京宪章》在总结人类20世纪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的同时,对面临的问题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人类尚未揭开地球生态系统的谜底,生态危机却到了千钧一发的关头。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并不拥有自身所居住的世界,仅仅是从子孙处借得,暂为保管罢了。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乡村交给下一代?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过程中,人居环境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建筑师又如何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加美好,聚居于城市,集中并弘扬了科学文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力。在20世纪,大都市的光彩璀璨夺目,在未来的世纪里,城市居民的数量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农村居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时代”,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人居环境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矛盾论》和《系统论》的基础之上的。

1.矛盾论。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都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相互转化到相反的方向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毛泽东选集》卷一,P330)。

2.系统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的目标(《世界新学科总览》P18)。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的核心。“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世界新学科总览》P21)。

三、人居环境积极化的基本原则

1.调动转化。科学地分析人居环境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充分调动起积极因素。并设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系统整合。将所研究的人居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虑,研究整体(大系统)与各构成要素(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对各种资源的积极因素加以整合,从整体上把握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达到最优的人居环境质量。

3.持续发展。在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4.学科交叉。这里有三层意思:(1)人居环境的营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解决问题;(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学科的介入有利于建筑学科的拓展,更新和改造;(3)建筑创造需要与其他学科碰撞,在学科交叉中获得建筑创造的原创性。

四、方法论之运用

人居环境营造一个多城市多学科多阶段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不论在构成要素本身即要素间的关系上,还是在整体的把握上,要全方位推进积极化进程。实际上,国内外的许多建筑师都在这方面进行过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思考,归纳出一些积极化的策略方法,我们认为对未来人居环境的营造是有参考和启发作用的。在这里我们例举了部分随便就可找到的策略方法,作为引玉之砖。大家可以根据积极化的理念和自己的体会,总结出更多更好的策略方法来,以补充和完善这个初步框架,这也可算作一种持续发展吧。

1.资源整合。将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人居环境资源加以分析,挖掘其积极因素并加以整合,形成综合的整体优势,营造出良性的人居环境。例如,在迁西,建筑师用整合的概念和手段。对空间资源实施整合,将城市道路两侧四块消极的“边角料”地块转化为两个深受市民欢迎的市民休闲广场。

2.有机更新。在旧街区改造中,常常遇到“全拆”可惜,“全保”不值得的情况。这时,设计人员就要做到细致的调研和科学地分析,保留那些历史文化信息含量高、质量尚好的积极部分并适度改造,达到“适应性再利用”;拆除那些没有保留价值的消极部分;引入现代信息含量高的因素,加以碰撞融合。最后生成品位高持续性和时代感强的人居环境,达到“喜新恋旧”的效果。上海的旧城改建项目“新天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3.注重生态。建设生态人居环境,是城市各级党政领导“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人居环境被污染且日益恶化,不仅危及当代人的健康,而且也影响子孙后代的成长;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也制约经济的发展,成为威胁人们生存的重大社会问题。它是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是城市政府转变职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也是“以人为本”的规划和建设思想在人居环境中的贯彻和落实。

国际上,至1972年石油危机以后,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工程设计的科学评价工作,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纷纷致力于利用高科技手段评价完善设计方案,建筑和城市设计在方案阶段普遍运用模拟仿真技术预测物理环境质量与能耗的水平,以低能耗和优质人居环境指标作为工程设计质量评价的绝对标准,设计活动始终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追求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的技术目标,从而使作品集成了广泛的科技含量。这方面正是我国设计行业缺乏而亟待完善的内容,我们正是没有进行这样的科学评价,才纵容了国内市场处于低水平的仿效和跟踪,丧失了国际竞争能力。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国内重大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工作频频遭到发达国家残酷的渗透,而更为不幸的是,在这种中西碰撞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没有认识并努力缩短这种差距,反而人云亦云地空炒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忧虑。

五、生态设计的方法

人居环境生态设计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环境设计的地方就在于它努力要在居住区内营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它通过生态系统整合和生态工程手段进行生态系统的关系设计和功能改造,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代谢链网、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率,使整体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其生态位势。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应着重在绿色空间设计、水资源系统设计、废弃物处理系统、能源系统、建筑与居住环境设计及区内道路系统设计方面进行认真的生态设计,不仅使住区人居环境成为舒适、方便、安全、健康和景观优美的生活空间,同时这种环境的维持是可持续的,这种环境的建设和维持方式是对区域及全球环境负责的。

六、结论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建筑观念都停留在“房子”(building)的阶段,认为建筑就是盖房子,“茅茨土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风雨,蔽寒暑”;后来踵事增华,追求房子的外观美,增加社会功能,等等,如萧何造未央宫,“非壮丽无以重威”,在理论上为古代建筑艺术建立根据。这是一个从房子到建筑艺术(architecture)的过程。从1950年起直到“文革”,建筑界有很多批判。对建筑理论、建筑方向、建筑思想、民族形式、大屋顶等的批判,当时我也被卷入批判之中,所以我总在想,建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社会有很大的发展,建筑怎样适应社会的要求?相当长一段时期我感到困惑与茫然。改革开放后重整专业,我回到专业上来,逐渐获得新的认识。

上一篇:第一次干什么范文450下一篇: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