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12

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通用11篇)

篇1: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梦幻

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历程的引路人……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需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第一,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第二,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其次,打开学生视野,加强课外阅读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学习,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阅读活动呈开放学习态势,渗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家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开放性的阅读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社会化生活化的活动将成为阅读活动空间的新内容。学生一旦冲破空间的桎梏,就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会焕发出满腔热情,用他们拓宽的大视野去审视海阔天空的大世界,去光顾琳琅满目的“开放生活大书橱”,去体验复杂而有序的生活真谛。这样逼真的、多元的、开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阅读情境、角色、任务中展开学习,变狭小的课堂为广阔的交际场所,使阅读不再是孤立绝缘的操作,而变成活生生的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其三、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

[1][2]下一页

西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双丰收。

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

上一页[1][2]

篇2: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谈网络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孙丽艳

摘 要:面对信息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有所突破和创新。基于网络的教育模式将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教育形式之一,它的实施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得到真正的体现,而且有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语文;网络;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通讯网络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方方面面都依赖网络,作为教育也离不开网络,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经无所不在,在教学与学习中运用网络已成为教育的一种趋势。新世纪初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首席”。这些都为语文教学中网络运用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言而喻,网络教学是一种学生自主活动强势的教学要求,它对学生的学习选择寄予更多教学期待,对学生的主动发展行为赋予更多活动空间和时间,把网络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践行语文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这样表述“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5~6年级)。从这些教学的目标上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信息化的要求,网络已经进入我们的寻常语文教学之中,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很多教师已经把课前上网查资料预习,课后上网查资料深化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步骤之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适应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把充裕的时间、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与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势在必行,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达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但改革不是十分顺利,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受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农村学校还处于教师灌输的“填鸭式”教学,课文还是肢解式分析,学生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个样,对语文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不是短期就能够有很大进步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训练,因此不免会有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枯燥、无效,从而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信心与动机。如果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网络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会逐渐视枯燥的语文学习为乐趣,比如,把学生的作文公布到固定的学生讨论网站,每个人都可以评与被评,再加上一些激励性质的小奖励,学生在作文学习方面的收获会更大,重要的是写作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语文感悟体验能力

教育泰斗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尤其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强调的是语文课堂要实现人文关怀。这是一个尊重个体、发展个性的时代,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直接就规定了要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语文学科强调的要通过阅读调动各种感官活动去感悟文本的能力,也会在自由的交流与主导的学习中得到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对教师的教学都有很大的益处。

四、推进教师素养的提高,转变语文教学方式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功能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掌握网络知识与技术已经现今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学生毕竟无论知识,还是经验都要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后果可想而知,学生会迷失在网络中,谈不上培养什么人才了。在网络参与的教学中,教师已经不是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这种角色和新课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教学中,教师会逐渐改变语文教学方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而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做一个细心的旁观者

小学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性迥异的个体, 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级学校生活中多观察, 摸清每一位学生的性格, 爱好, 学习特点。针对这些特点, 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 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 有一位这样的学生, 他平常与其他的学生交流较少, 不善言谈, 即使是老师提问也是支支吾吾, 半天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经过了解才发现, 他是一个留守儿童, 在家庭教育中缺少父母的关爱, 为此, 我每天上完课后, 都会找他单独谈话, 问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帮他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同时, 我又安排其他的同学帮助他。这样, 在大家的努力下, 使他心里的冰慢慢融化了, 看他心结打开, 我又安排他做语文课学习小组组长, 上课问题, 给他发言的机会, 慢慢的, 他的脸上看到了本该有的灿烂笑容。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效果的好坏, 不在于老师讲的多少, 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为此, 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的主题地位。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告诉我们, 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出问题, 学会方法。在此过程中, 教师只要帮助学生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适时的指导、启发就可以了, 不可过多的干扰, 以免控制学生的思想, 扼杀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做语文教学的创新者和改革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让学生对枯燥, 乏味的语文产生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身的教学方法, 不断的改革、创新,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 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整个故事展现给大家, 然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 发现新的问题。进而, 让他们讨论得到答案, 之后我再提醒、引导他们找到新的问题答案。最后, 让学生学习“王二小”这首歌曲, 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拓展者

语文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 就是他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言表达, 因此, 要想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就要回归到生活, 回归到大自然中去。为此就需要老师将课堂进行拓展。例如:在教授《雷雨》这一课时, 正直下午, 天气骤变, 天空乌云密布, 大风狂刮。我让每一位同学透过窗户, 观察雷雨天的特点。整整一节课的时间, 同学们都没出声, 只看到他们的小眼睛不停的移动着, 一眨一眨的。我知道大家都在用心去体会, 用心观察着。然后, 我又布置下去, 让他们独立的去阅读课文, 看课文中的描写与自己的观察到的雷雨天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到第二天上课时, 每个同学都有很多的话要说, 又是整整的一节课, 每个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感受, 热情很高。通过这节课, 让我认识到, 其实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生活, 感受生活。

五、教师要组织各种教学形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教法上打破墨守成规, 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以丰富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将童话、寓言, 改成话剧,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体会各个角色的特点。将约定俗成的成语以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诗歌朗诵, 古诗手抄报, 诗配乐等多种形式, 力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掌握知识。

篇4: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教师要做一个细心的旁观者

小学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性迥异的个体,教师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级学校生活中多观察,摸清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制定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平常与其他的学生交流较少,不善言谈,即使是老师提问也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了一句完整的话。经过了解才发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为此,我每天上完课后,都会找他单独谈话,问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帮他解决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我又安排其他的同学帮助他。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下,使他心里的冰慢慢融化了,看他心结打开,我又安排他做语文课学习小组组长,上课问题,给他发言的机会,慢慢的,他的脸上看到了本该有的灿烂笑容。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在于老师讲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改变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主题地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告诉我们,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出问题,学会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要帮助学生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适时的指导、启发就可以了,不可过多的干扰,以免控制学生的思想,扼杀个性的发展。

三、教师要做语文教学的创新者和改革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语文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身的教学方法,不断的改革、创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变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通过动画的形式将整个故事展现给大家,然后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发现新的问题。进而,让他们讨论得到答案,之后我再提醒、引导他们找到新的问题答案。最后,让学生学习“王二小”这首歌曲,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拓展者

语文这门课程的一个特点,就是他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语言表达,因此,要想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就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大自然中去。为此就需要老师将课堂进行拓展。例如:在教授《雷雨》这一课时,正直下午,天气骤变,天空乌云密布,大风狂刮。我让每一位同学透过窗户,观察雷雨天的特点。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同学们都没出声,只看到他们的小眼睛不停的移动着,一眨一眨的。我知道大家都在用心去体会,用心观察着。然后,我又布置下去,让他们独立的去阅读课文,看课文中的描写与自己的观察到的雷雨天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等到第二天上课时,每个同学都有很多的话要说,又是整整的一节课,每个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感受,热情很高。通过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其实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生活,感受生活。

五、教师要组织各种教学形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教法上打破墨守成规,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丰富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将童话、寓言,改成话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各个角色的特点。将约定俗成的成语以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课堂上举办小型的诗歌朗诵,古诗手抄报,诗配乐等多种形式,力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篇5:浅谈想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人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经历过的事物在人的脑海里都会留下痕迹,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像的或声音的。比如“雨”这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的脑海里储存的方式可以是“雨”这个字,也可以是“濛濛细雨”、“滂沱大雨”的画面,也可以是“淅淅沥沥、哗啦哗啦”的声音,这三种形式在大脑中根据需要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中,事物的画面就是这个事物的表象。想象就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形象思维。在记忆的基础上,它既可以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又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也正因为如此,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和感情朗读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说:一个词,一句话就是一幅画。可能是特写,也可能是全景。学习时,如果不充分想象,那这样的字词学起来就如同嚼蜡一样无味。而一旦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让黑字变成多彩的画面,那么同样的字词则变得趣味无穷,易于理解。比如在《最后一头战象》教学中,当老师朗读描写象鞍的句子:“象鞍上留着弾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时,让学生想象:“战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了战象当年和战友一起经历的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感受到了战象对牺牲伙伴的深切怀念。

朗读是语文基本能力的一种。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必须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油然生情,再加以朗读技巧的点拔,才能达到声情并茂。而想象正是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最好的的途径。

2、想象可以打开学生语言的泉眼,让其汩汩流淌。

俗话说:“情动辞发”,如何让学生“情动”呢?还要善于发挥想象的作用。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呆呆地、静静地”两个词体会聋哑青年全神贯注地观察鱼后,让学生听着音乐闭目想像:“假如此时,你也站在鱼缸边,你看到的鱼是怎样的?”结合前面提到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游动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们通过想象很容易就能 “看到”快乐游玩的各种各样的鱼儿:瞪着大大眼睛的、有漂亮花纹的、红顶白身的;快乐追逐的,自在闲游的等等,“看着”这样的鱼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喜欢它们,自然会有的说并且乐于说,孩子的话象泉水一样从心中流出。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训练。

二、如何发挥想象在学生说、读、写中的巨大作用呢?

1、启发学生想象时,老师一定要善于抓住重点,启发学生想具体。一位老师在执教漫画作文《小猫钓鱼时》,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漫画的特点和内容后,教给学生找想象点:睡、跳、污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睡着的猫的样子是怎样的,它在梦中想些什么?鱼儿跳时的神态、内心活动、动作如何?污染的河是怎样的?”这样引导学生就知道从哪里想象,主要描绘什么了,自然孩子的 发言就很精彩。《松坊溪的冬天》中有这样描写溪石的话:“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子睡在岸边,有的象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去”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在学生交流饮水的小牛时,我引导:仔细看看小牛的样子,注意到它的表情了吗?孩子们一下说出调皮的、陶醉的、各种情态的小牛,溪石的可爱一下子学生就感受到了,他们特别高兴,兴致勃勃。具体的指导给孩子的想象指明了方向,方向越明确,学生的想象就越细腻、丰富,对课文体会就越深,也就越有话说。

2、要让学生把想象到的准确表达出来,就一定要注意朗读技巧的指导。

想象到的画面要读出来,需要借助读音的高低、轻重、停顿的长短等朗读技巧,这样朗读学生才能加深情感体验,感动自己同时也感动别人。感情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这一过程比想象的过程要深。比如课文《二泉映月》中“静影沉璧”一词,学生通过想象能看到:宁静的夜晚,二泉水平如镜,天空洒下月亮的清辉,水中一轮圆月,洁白圆润像一块美玉。指导学生朗读时,“静”字要读得轻,“影”字要读得清楚,“沉”字要读得稍重、稍长,“璧”字要读得清脆明亮。这样朗读就能表达出二泉夜晚景色的美丽动人。

3、注意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

张祖庆老师执教漫画作文《神奇的云朵面包》时,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然后质疑,“云朵怎么会变成面包?云朵面包与普通面包有什么不同?......”。这些疑问就是后面孩子想象的生长点,但孩子的思路窄,没打开,多数只说到吃了面包,长出了翅膀就结束了。于是张老师引导孩子们:“吃了面包后,会怎么样?又会发生哪些故事呢?”一下就把孩子的思路打开了,给了孩子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思维训练,既会让学生写出精彩作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终生受益。

篇6:浅谈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泰来农场学校 林青明

摘要: 当今的语文教学忽略背诵。背诵在语文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培养我们的语感;能使我们深受文化、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还能提高我们的智力。当然,背诵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关键词:背诵

语文教学

作用

现代语文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来说,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重视理解分析而轻视背诵积累。而几十年来的实践却证明,前者的效果很不理想。当今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的语文功底还远不如旧社会读四、五年私塾的学生。究其原因,我以为是当今的学生背诵积累的东西太少的缘故。因此,我认为,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应该重拾传统的“背诵”。

背诵可能许多人一谈到背诵就认为那是死记硬背,毫无益处,这是对背诵最大的误解。实际上,背诵是一种古老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精粹,其作用之重大在今天尤其值得关注。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就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就这样,他们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有用材料,在言方面进入广阔自由的境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能背诵海涅、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名作。正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所以即使在他写的社会科学巨著《资本论》中,使用的语言也毫不艰涩。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在读小学时,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能把这两部书倒背如流。这为他以后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使他受益匪浅。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全书。他以为,自己做学问的扎实基础来源于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华。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无数人学习语文的实践证明:背诵对学好语文具有重要作用。

背诵能充实我们的语言仓库。我们的头脑就像一个仓库,通过背诵,我们可以在其中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背得越多,“仓库”就越满,越丰富。学语言特别讲究积累,尤其是词汇的积累。通过背诵,那些名篇佳作中新鲜的词语,精彩的句子就很自然的成为了我们的积累,久而久之,我们的词汇就会变得丰富起来。相反,一个不愿背诵的人,即使他读过很多书,但真正储存到头脑中的东西并不多,这样,他的词汇就永远丰富不起来。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无一不经过大量背诵。前面提到,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就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正是因为他们背得多,积累得多,他们的语言仓库才变得异常丰富,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背诵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它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规范。我们背诵的课文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规范化的书面语言。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这些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化地进行吸收,慢慢地,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很自然的形成一种语言结构和语言运用的规范。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了我们的语言发展。背诵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流畅。学语言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模仿的过程。背诵那些名篇佳作,实际上就是对它们的模仿,从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套路、模式。这样,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就很容易依据一定的套路、模式流畅地进行,而不会觉得受到阻滞。背诵还能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迅捷。通过背诵而储存、积累在我们头脑中的语言,往往是浓缩的精华,既有储存轻便,更有提取快捷的特点,因此,当我们需要表达某一事物或思想时,我们就能迅捷地从语言仓库中提取相关的信息,或者很容易找到某个最恰当的词,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背诵既能提高我们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背诵多的人,不但写文章得心应手,意到笔随,而且讲起话来也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郭沫若先生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便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表达之间的关系。

背诵能培养我们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读书体会:一些经典的著作,必须慢慢读,用心去体会,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而且每读一遍对著作体会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同是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思有可能不同,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慢慢地领会其中的意思,懂得其中的规律。而背诵,实际上就是一个熟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慢慢地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品味出其艺术上的特色,妙处。这样,慢慢的,我们的语言感受力就提高了。一个背书多的人,往往有很强的语感,他能一眼看出一篇文章的动人处,一首诗的精妙处,并能进行较深的品味鉴赏。相反,一个背书不多的人,往往很难一下子抓住文章的要害,只能在表面磨蹭。背诵能使我们深受文化、情感、审美等方面的熏陶。要求背诵的课文往往文质兼美:它们既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又有着很强烈的情感色彩以及审美效果。多背诵这些文章,能使我们深受其熏陶,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尤其是背诵古代诗词,你往往能感受到诗中喷薄而出的思想情感,呼之欲出的艺术魅力,这样,你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的艺术境界,深受其陶冶。笔者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大学期间,笔者曾坚持背诵了三年古诗词。背杜甫的《登高》,我怎也忘不了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悲凉;背李白的〈〈将进酒〉〉,我总能感受到其“会须一饮三百杯”豪放与不羁。而且背诗还有个作用,那就是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诗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和诗人融为一体。记得那段时间,我曾像曹孟德一样悲凉慷慨过,像东坡一样豪放旷达过,又像稼轩一样“摧刚为柔,潜气内转”,也如秦少游般伤感缠绵。通过背古诗,我不但真正感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

的无穷魅力,更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起来,这是一种多麽好的熏陶啊!

背诵还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这一点也许是许多人容易忽视的。背诵是有意识记的过程,我们通过反复熟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的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实践证明,一个人背诵越多,他的记忆力就越强:他不但记得多,记得快,而且记得久。另外,通过背诵积累的大量材料,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个饱诵诗书的人,在身临某一情境的时候,往往能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背过的相关诗句:当看到飞流而下的瀑布时,马上就会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漂泊在外,看到夕阳西下时,很自然的会想起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的儿子,因为背过孟浩然的《春晓》,竟在一场春雨过后的早晨,脱口念出了“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由此我们也可得知,舌战群儒的诸葛亮,七步成诗的曹子建,其才思的敏捷,在很大程度上应得益于他们的饱诵诗书。

背诵的作用实在很多,也很大。既然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尽量多背点东西,尤其是多背点古代诗文。当然,背诵也要讲究方法,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这方面,教师要作一定的方法指导。背诵的方法很多,下面不妨列举几例。

一、理解记忆法。在背诵文章时,我发现很多同学根本不理解课文的意思,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机械记忆的能力逐渐减弱,而理解记忆的能力增强。现在做老师了,对于文言文,我没有着意去背,却感到很多句子都能记住,究其原因,是在备课时,已经对文中的字词句的意义、用法,对文章的写作思路结构主旨等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背诵起来自然轻松。学生在背诵时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先理文意,再去背诵。这样的背诵不仅快速而且不容易忘记。

二、各个击破法。即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

三、顺藤摸瓜法,又叫首字提示法。学生背诵时常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下句怎么也想起来,此时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接着背下去。针对此,可用首字提示的方法: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写下来,作提醒之用。如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背的《归去来兮词》的第二段,在背诵时把“舟、风、问、恨、乃„„”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 “卡脖”时提醒自己。如此往复,就记住了这张图谱,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当然,背诵的方法远不止这几个,但不管是什麽方法,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因此,教师应提倡学生自己去摸索出一些背诵的方法。

篇7:浅谈图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邯郸市磁县黄沙镇中学

张兴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卷面上的高分吗?是背会很多首的古诗吗?是会用很多种的修辞吗?我想不是的,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语言作为工具,用这种工具去表达对生活的所看,所想。作为一名乡村的语文教师,我看到的是很多老师,包括我在内,对于语文课以讲为主,对于课文中的解词,采用的方法就是背诵为主。对于这些,提高学生的成绩是很有必要的,可是时间久了,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很多词学生背会了,记住了,可是不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作文本上就是不出现,根本就不会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解决学生的理解词和运用词相脱节呢?

去年,我讲到这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课文中要求掌握迂回,啜泣,瘦骨嶙峋等词,这些词学生很容易理解,也懂,但是不会去用。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合点,让学生看到就去用这些词呢,我冥思苦想,终于我想到:既然学习词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那么我为什么不直接给学生一个场景,让学生去说,直接用呢?想到就去做。让学生直接进入场景去用的话,学生有可能仍然用自己的惯有词去说,所以诱导学生学会刚学过的词语就成了一个难点。所以我采用画范围的方法降低难度,只让学生用本课的词来对号入座,然后再描绘看到的场景,学生不就会用了吗?带着这样激动地方小想法,我先做了一个小实验:我摆出了这样一幅图

抽个别学生先问,这个女人怎么了?只能用预习课文中的一个词,学生听到后就开始反复翻书,最后很高兴的给我说:“啜泣”。然后,我让学生给我描述一下这张图片,学生很自然的给我说:“我看到图片上的这个女人,她很伤心,在小声的啜泣着。”虽然,学生的语言不是很优美,也不是运用的特别恰当,但是学生今后看到有人伤心落泪,就不会只用哭这个词了。于是,我找了一些适合本课词语的图片,采用和实验中一样的方法,结果学生不仅热情高涨的学会记住理解了本课地方词语,还在课下彼此的调侃中尝试运用说,作文中也开始出现。在反复的这样的情景练习中,学生就不仅会掌握词语,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由学语文开始变为用语文,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图片的有效运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图片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主要是语言魅力的讲述,是流动的艺术,只是单纯的讲,信息单一,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印象不深;加入图片,就是加入了静的力量,将流动的语言在静的力量中有效结合,静动碰撞,在合理冲撞下,拥有着不可思议的美。有了图片,用在课前做引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短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图片放在课中,调节学生的疲劳,学生兴趣盎然;把图片放在课尾,总结内容,深化主体,印象深刻。

其次,图片的有效运用会翻转课堂,实现语文教学的学与用的有效接轨,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作为一种工具的效能。图片的有效运用,从视觉角度刺激了学生的神经,从而刺激学生的大脑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效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课堂有的放矢的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中,图像无处不在,图片的有效利用,会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堂深化到课下,不由自主的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归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写景的古诗词,课上教师用图片展示景,课下让学生用笔设景,课上课下两幅图片,紧密的联系了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艺术美的引导下,自主的学习。

最后,图片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启发学生的大脑,启迪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曾经有人这样说过,说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图片记忆法。它容量大,印象深,且恰当有效的延时功能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这样的教学已超过了单纯的语言教学范围,它综合了学生的语言,观察,想象等知识和能力,将图,景,情,意融为一体,全面的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课堂上用图片要有效,不能为图片而图片。所用图片要与大纲所讲内容有联系,且可以恰当有效的起到深化所讲内容的作用;所用图片忌多滥,遵循客观的“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图片不能过多;所用图片要经典,不能放成动画片。恰到好处的帮到主体教学的图片,才是有效的图片教学。另外,图片不可以改为视频,视频的容量太大,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另一方面,视频的转瞬即逝不具备图片的延时性,不能很好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篇8: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可见古代教育家非常重视“吟诵”, 认为只有拿调去读, 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 朗读最重要。可以说, 不朗读, 不出声朗读, 光靠看, 光靠浏览, 是学不好语文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 那么,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呢?

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徐世荣先生在《朗读教学》中说:“语文教学, 若不进行朗读, 也就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若使朗读流于形式而没有发挥朗读的作用, 也就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朗读的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现代文需要朗读, 学文言文更需要借助大声地反复朗读, 才能同古人很好地交流并掌握古文。宋朝的朱熹认为: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

二、朗读能帮助理解作品

在教学中,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也有人说, 全部了解作品的最好方法, 就是认真地表情朗读。许多不好理解而又难以解释的课文, 一经认真朗读就会变得浅显易懂。教师的朗读, 实际上就是利用有声语言对作品进行生动地图解。成功的朗读, 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作品, 还可以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 直接体验作品的生活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可以把老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 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 一起激动, 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如果说作品像一部机器, 教师讲解作品就好像拆卸、分解机器, 给学生介绍机器零件和结构, 而朗读就像安装并发动机器, 向学生具体显示机器的效能和威力。讲解是理解性地分析作品, 可以使学生理解;朗读是生动地体现作品, 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 还可以使学生感受。

三、朗读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指口头语言表达和文字语言表达。无论哪一种语言的表达“读”都是前提, 朗读是最直接的、最简单的。最简单的其实就是最好的。有些人说话词不达意, 语无伦次, 催人欲睡。而朗读能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人能积累词汇, 熟悉句型, 洗练语言, 规范口语, 从而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习惯。所谓“出口成章”, 就是称赞会说话的人, 语言干净简练, 像写文章一样。经常朗读优秀作品还可以丰富写作知识, 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 朗读的作品都可以从优秀作品中得到借鉴。朗读过程, 正是吸取优秀作品表现力的营养的过程。熟读成诵, 培养了语感, 锻炼了记忆, 积累了语言材料, 渐渐地会把文章的节奏默化成自己的节奏, 在不知不觉中把往日说话中的沙粒、石块用淘箩滤去。“读”是前提, “读”是接受信息, 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果没有信息, 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背过来的东西, 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写文章时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会涌上笔端, 便能召之即来, 呼之欲出。“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能吟”, 前人所说“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都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

四、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 语言教学要抓语感, 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这话是十分有道理的。学生对课文的反复吟诵, 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叶圣陶的“潜心会本文”就是让学生读出感受, 读出理解, 读出精彩, 读出味道。如果能读到让自己感觉“其言若出吾之口, 其意若出吾之心”, 语感不就出来了?“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所以“熟读成诵”“背熟记牢”, 时间长了, 学生的思想感情自然就会丰富起来, 领会文章意思也就比较透彻了。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的话告诉我们, 讨究有所得之后, 还要吟诵, 只有通过吟诵, 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语感。

五、朗读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 作者叙述一件事情, 描写一个人物, 说明一个问题, 论述一个道理, 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 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 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下, 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情感。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 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肺驰, 情思横溢, 如饮甘露, 浑身清爽, 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在校的学生, 正处于青少年时期, 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 对其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生活信念, 振奋进取精神, 激发斗争意志, 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篇9: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时至今日语文课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然态度使教师感到困惑: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交流互助,往往是教师在一厢情愿的自导自演,自圆其说;而学生却表现的无动于衷;自习课时间,学生课桌上常摆满各种各样的理科习题,总见不到语文作业的影子,同学们也常说,学习语文总是摸不着头脑,有时下了很大功夫也不见效果,不像理科那样,做做练习题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面对语文学习上的束手无措,他们只好敬而远之。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尴尬现象,人们一直关心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感到压力,同时更感到一种责任,到底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本人以为善诱引导是教学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品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新教材改变了过去按照“三段论”式的编排方法,着重强调了语文同生活的关系,拉近了语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切身感受生活,也为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强的驾驭语文知识,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对教师引导作用的要求,强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大纲》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着重指出:“要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也强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人。关键是我们怎样把学生领进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应更多去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使他们走出学习语文的误区,养成热爱语文的学习习惯。

教师作为实践教学任务的主导者,首先应该领会《大纲》的精神,自觉把社会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愉悦的感受语言文学的亲和性和艺术魅力,从而把他们带到语文学科的乐园中。本人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体会“真情实感”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没有刻意去讲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及艺术构思,只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特别是“送子上车”时的交代和“买橘过铁道”的场面,之后,更多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父母关心自己的亲身感受,并与课文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同学们都敢于大胆发言,说这篇课文很真实。就此,我在总结课文时强调:《背影》一文虽然感人至深,全文都充满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但作者并没有着意去渲染,全文没有一个“感激”之类的字眼,从平实、朴素的语言中就自然流露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却溢于言表。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感受“父亲”买橘的场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蹒跚的背影,感受父亲质朴的语言中流露出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后,我要求同学们写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往事,大多数同学都能用真挚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课文讲解,他们真正理解了什么叫“真情实感”。通过把本课与《我的老师》一文进行对比,同学们对写人记事文章的结构就很明了了。

纵观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的“欣赏教育”是与之一脉相承的。其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发现成果”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下享受自我发现的快乐,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周弘老师作为赏识教育的典范,他曾指出,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与表扬,其过程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给他们以积极的心里暗示,引导他们快乐的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无非是个例子。”这话很有道理,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从教材中领出来,真正把语文还原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要用“授人以渔”的理念去教育学生,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从“厌学语文”的现象中解脱出来,自觉养成“乐学语文”的好习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10: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阳县来安中心小学孙红芹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作用非常重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因而教师在重视引导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感知 领悟 表达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大致可分为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精读领悟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三个阶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引导学生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和诵读表达、情感升华这两个阶段,孰不知学生的自读感知阶段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如果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情感升华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课文的意蕴。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感知时间

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生怕“浪费”了那宝贵的四十分钟,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还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众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感悟到的道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 1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时,教学前我没有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认真地读读课文,读通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此时我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又读开了,当学生们的小手再度举起时,我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想一想自己不懂的地方是否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办法来解决掉。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阅读的时间,给了他们独立思考、理解课文的机会,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中非常激烈,气氛甚是活跃,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非常深刻,如文中谁“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文中指谁?“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段的描述与文章主题有什么关系?„„正因为我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很多问题不用教师解答,其他的学生就帮他们把疑难解决了。所以,相信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在精读中领悟文章的所蕴含的道理

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知识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杨再隋教授对阅读中的感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如果阅读仅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如我在教《永远执著的美丽》一文时,我让学生说说“美丽”和袁隆平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联系,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隆平的“美丽”。顺着学生的阅读期待,搭起整课教学的研读框架,既避免了琐碎问题的追问,并

2以这个大问题拉动全文的语言材料,在学生的朗读、品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形象也呼之欲出。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真情实感,达到情感的共鸣

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的闪耀情感光芒的语句或者理性魅力的片段都能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多方面的思考。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是最真实的理解,是对文章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句子、最动人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的敏感反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及时抓住学生在阅读时激起的情感的火花,思维的亮点,让它不断深化,或者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加深学生的这种直觉思维活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由初读引发的认识更深,体验更丰富,思考更有价值,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一路花香》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想法。然后再次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探究,进一步领会寓言的哲理,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生活中很多人存在着弱点或缺陷,有的人因此自卑,我们要像挑水工那样知人善用,善于发现其长处,引导其发现自身的价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悟到文章的真谛,理解了《一路花香》这个一语双关的题目。

“读”是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能帮助学生再现情境,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一个量化、渐进的过程,必须有针对性,系统化地进行。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的自由,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小学语文教师》 2005年第10期、12期 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11:浅谈板书设计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又是一种思想教育的方式。如果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的话,那么语文教学的板书设计更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的提示,它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提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从板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备课的精心设计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的板书,有助于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的体系,有助于学生做好笔记,领会知识,强化记忆,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规范化的书写技巧的形成。因此,它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它既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优劣,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掌握了它,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也可以大大地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1、直观地展示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

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往往比较抽象,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课文中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若通过板书设计予以展示,就能启示学生通过大脑“加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如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爬天都峰》,其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就耐人寻味。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其中心内容就是一位老爷爷和一位小姑娘互相汲取力量,相互鼓舞,爬上天都峰,其事物的内在联系点是相互鼓舞上。板书可根据內在联系的切合点以“鼓舞”为中心来设计。即

小姑娘—鼓舞—老爷爷提高勇气

老爷爷—鼓舞—小姑娘下定决心

这种剖析性的表达式板书,使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朗然分明,可启示学生悟出哲理:鼓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就会受益匪浅。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可爱的草塘》这篇课文是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课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形成思路的,所以文章的关键词“可爱”,来自于作者的感情变化。其教学的板书设计应以对比手法在“变”字上作文章,就能启发学生领悟文章的真情实感了。

不习惯

惊喜

呆腻

可爱

没意思

恋恋不舍

生怕弄坏

(不了解)

(体验后)

像这样顺着作者感情变化设计的板书,能让学生从正反对比中,体会到作者由厌烦情绪到对草塘美景与物产的惊喜,赞叹并产生眷恋之情。同时,从承接线与归结语中弄清其感情变化的原因。

3、清晰呈现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篇好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给我们以启发,而且在表达形式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在板书设计上,不仅要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还要注意呈现作者的表达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如《鸟的天堂》一课,重点讲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第一次是傍晚群鸟入林时,看不到一只鸟。所以只重点写了大榕树硕大无比和充满生机的美丽,第二次就着重描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其二是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相结合。怎样进行板书设计才能启发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妙呢?那就要在展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兼顾表达方法的呈现。即

树茂、枝干不可计数

鸟多、眼睛应接不暇

(静态美)

(动态美)

留恋鸟的天堂

这样可以启示学生从“静态美”和“动态美”上既领悟到写景的动静搭配之妙,又体现到作者所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还可通过“留恋”等可领悟到文章借景物描写表达感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更是真切动人。

4、帮助学生感悟文章含蓄的思想内容

有的文章中思想内容比较含蓄,学生不好理解,此时就可通过板书设计予以标识,以启发学生通过文字的有机组合感悟内容实质。如人教版第八册精读课文《古井》的思想内容就比较含蓄。《古井》讲的是人们每天一大早就到古井里取水以应生活之需。课文从络绎不绝的挑水人群及路面总是湿漉漉的说明古井对人们的生存至关重要。文章借物喻人,以古井常年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们生命的泉水的无私奉献,暗喻了乡亲们争相帮助孤寡老人不计报酬的高尚品格。文章大致分为两大块,即古井提供生命泉水与乡亲们乐于助人。由此,板书可根据课文的点睛之笔“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来设计,即

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帮老人不要报酬

(提供生命泉水)

(陶冶人的品格)

…不仅…

还…

这样设计,可以启示学生不仅从内容的两厢对等的排列上明确要点,还能从递进关联词“不仅…还…”上,对古井陶冶人们品格的寓意豁然开朗,很自然地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上一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下一篇:离散数学图论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