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0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由此可见, 探究性学习在课程改革中是何等重要, 它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阅读作为一种通用文字符号深入人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 灌注着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语文本身蕴藏着汉文字、汉文章、汉文学的丰富人文内涵;语文阅读渗透着中华读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节;语文教育要尊重和发展阅读文本的个性和创造性, 培养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隐藏的价值向通过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完全可以让学生体会得到。因此,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加强诗文的阅读, 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得到精神的陶冶和审美愉悦。”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时, 同学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生动细致的分析了老臣烛之武的形象。特别是, 当同学们认识到郑国所处的危险时, 老臣烛之武的形象越发鲜明。文中的语言表达留给同学们深刻的印象, 进一步意识到了语言是一门艺术, 非下苦功学不可。于是, 同学们自发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口, 组织演讲竞赛, 举办故事会, 校园内掀起了一股学习语言的热潮。正如明代的王守仁所说:“乐学的效果可以使人精神力量有余, 则无厌苦之患, 而有自得之美。”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扩大了视野, 潜在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改过去的不爱学、不想学、学不学都一样的态度。可以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 并体会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 探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 从更深层次上对文本的理解, 一直是语文课的主旋律,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 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 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 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对问题的设计, 在接受性教学中, 教师为达到某个知识传授的目的, 设计了若干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的发问是往下问, 那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是”或“否”,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向施教者课前设计的“圈套”中, 这样, 课前的教学目的可基本达到, 但这只是让学生学会了教师传授的知识。研究性阅读, 同样也需要提问题, 但问题的设计是往上问, 学生的回答不能是简单的直观判断, 而是要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认知、筛选、处理, 培养探求正确结论、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 着重总体把握, 综合分析, 注重创新, 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标准答案。以下举一例作比较说明:教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三段, 阐述马克思的第一个重大发现, 即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物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便构成基础,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 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按照传统的接受性教学法, 可作如下的阅读设计: (1) 本段是个单句还是复句, 如是单句, 请划出主谓宾。 (2) 冒号后的句子是一个复句, 第一层在哪里? (3) 本段大意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如果采用研究性阅读法, 可作如下设计: (1) 本段阐明的是一个什么观点? (2) 它是怎样来阐明这一观点的? (3) 请你运用这一观点,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利用政治、历史等学科中学到的知识, 阐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显然, 研究性阅读法, 着眼于文章信息处理, 整体把握, 综合分析, 注重的是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3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 新课程要求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由于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包罗万象这一特点, 它就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 我们应该:

3.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是:在遇到一个问题时, 就简单的从某一方面去分析它的是与非、对与错, 于是便迅速作答。从不愿意从多角度, 以辩证的方法去分析思考;有的人只愿意对别人的意见、体会和感想, 作出简单的是与非的判断;或者“人云亦云”的现象。总之, 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 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同学们说:“要相信自己, 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问题是复杂的, 分析要深入,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的联想思考。例如我在《鸿门宴》教学中, 就有意去培养学生的多项思维, 让学生透过项羽的言行, 以及其他人的言行、心态, 从多角度去揣摩项羽的心理, 综合分析他为什么不听范增的劝告, 放走了刘邦, 造成了这千古悲剧。这不仅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分析问题的辩证性, 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3.2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使学生逐步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并且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 遇到问题, 学习课文时,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例如, 我在分析《雨霖铃》“兰舟催发”一句时, 便追问学生, 为什么要“催”?“催”的结果是什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有了作者仕途失意、现实残酷等等深刻的认识。

3.3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 严密的逻辑。因此, 我们要不适时机地给学生讲明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及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培养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在教学中, 教师合理的教学环节、严谨的分析讲述、以及层次思路的梳理和规范的板书, 甚至无序句子的排列训练, 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强调、强化训练, 逐步使他们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总之, 探究式学习既有别于接受式学习, 也有别于研究式学习, 它起于“知”, 重于“行”, 侧重在“行”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培植情感, 研习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行为养成。实践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 大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就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如鱼得水,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升学生的为人做事的境界。

摘要:探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收集、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具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性,语文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万涛.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M].成才之路, 2007 (34) .

[2] 楼叶刚.语文探究性学习路在何方[M].

[3] 周钢生.再论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M].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教学改革中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整合研究下一篇:高速公路隧道特殊地质地段施工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