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1

诵读在语文中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语文离开了诵读, 就不成其为语文。所以, 我认为在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 诵读不但仍有其现实意义, 而且要努力抓好。然而, 怎样才能抓好呢?

一、诵读要培养兴趣

首先, 要为学生提供好的诵读材料。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诵读, 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 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70%左右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 这些课文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 也体现了不同形式上的艺术美。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 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其次, 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兴趣与成功是相互依赖的。人们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经常取得成功, 就可以使人们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心情舒畅, 兴趣就会不断地形成、巩固和发展。而对某项活动的兴趣又促使人们克服重重困难, 经常地获得成功。诵读学习也当如此, 教师要经常地正确地评价学生的诵读, 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指出学生读音和情感表达上的缺点, 使之及时纠正。这样, 学生就会时时感受到成功和进步和欢欣, 这在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上, 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 要创设诵读的情境。教育心理学中“学习情境”一词的概念, 可以理解为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场合所显示的条件, 包括主观和客观的条件。构成情境的因素是什么除了学习者的主观的心理状态、智力、爱好。以及以前受过的有关信息刺激和反应等外, 还有教育者或教育工具在各个学习环节中提供和设置的客观形象, 这些形象和要求能引起学习者有关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为诵读者安排最佳的情境。如教师以娴熟的诵读技巧示范诵读课文, 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 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 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又如, 老师布置诵读前对课文的讲析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调的变化, 使学生在诵读前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再如, 诵读时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 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 可大大地扩展学生想象的范围, 提高悟性, 触发灵感, 净化情绪, 塑造良好的情境。

二、诵读要摆正姿势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 一定要摆正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位置, 避免单一的说教, 努力做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 以诵读带动讲解, 以讲解促进诵读。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 活跃教堂氛围, 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 课堂上的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课堂上要加强诵读训练, 每课必读, 恬吟密咏, 培养语感。课堂上学生和教师讲的比例, 应控制在5:5左右。 (指课堂教学的总时数的使用比, 不是平均每节课都按这个比例上课。)

文章中能适合学生自己诵读的内容, 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诵读, 老师绝不要担心学生学不会而以自己滔滔不绝的讲解去替代。尤其是诗歌、情景交融的散文, 汉语里面那种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那种有和谐悦耳的韵律感, 那些词汇美、句式美, 老师就更不要去多费口舌去讲解, 而只要强调学生自己反复去诵读就好了。

三、诵读要讲究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植根于诵读, 而且又要把诵读升华。也就是说, 既要紧紧抓住诵读这一环节, 放胆让学生去诵读, 又要使学生不要死读书, 读死书, 一定使学生通过诵读这途径去求知去获知。例如, 诵读一篇课文, 初读感知语言, 再读品味语言, 三读领悟语言, 四读运用语言学生每诵读一篇课或一个片段, 教师都要组织他们认真讨论, 谈学习心得, 让学生们把诵读中所遇到的疑和感到的知, 毫无顾忌地说出来, 再让他们各抒己见, 互相切磋琢磨, 互相补充, 互相完善。这样, 错误的就自然得到纠正, 正确的就自然得到证明。学生就能够从不知到知, 从知其然到其所以然。

四、诵读要讲究方法

要知道, 语文教学最忌的是万人一面, 千课一法的教法。诵读如果不分文体, 不辨好恶, 一味地要求学生按同一模式去读各类文章那一定会使学生如坐针毡, 味同嚼蜡, 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更不用说去获取知识了。因此, 诵读一定要讲究方法。不同类型的课文, 诵读应该有不同的具体安排和方法。大多数课文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出精当文段, 既作为精讲巧练的重点, 又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诵读的具体方法有:配乐朗读, 集体朗读, 个别朗读, 两人对读, 男女分读, 小组齐读, 常速读, 快读, 慢读, 轻声读, 高声读, 接力读, 模仿读, 限时读, 自选读等。

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中文一样, 是语文学科, 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 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 眼, 口, 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的语文教学, 在内容与理法的讨论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吟诵的功夫太少, 多数只是看看而已, 这又是偏向了一面, 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 也不忽略吟诵, 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 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达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

但愿我们的语文老师重视这一传统学法, 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些“高声诵读”, 让校园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吧。

上一篇:混凝土楼面裂缝的质量通病及防治下一篇:小剂量氯胺酮对糖尿病产妇剖宫产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