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05-23

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共11篇)

篇1: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总之,阅读教学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赋予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是这样阐述阅读教学意义所在的。“读”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大法,朱子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代教学理念也认为,如今的语文教学,要摒弃过去贯用的“谈话法”、“满堂灌”,要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去审美、去创造!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作了总体要求:“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这一任务圆满完成的过程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意义何在呢?本人不揣浅陋,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长期的“语感”训练,培养“语感”,快速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具有良好的“语感”,就要从“朗读”入手,因为“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手段,它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感受。而“语感”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的素质就是在反复感受优秀的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提高的,舍此别无他途。我们要在阅读教学的词语比较中培养流畅感,在语言想象中培养形象感,在朗读训练中培养情趣感,在篇章理解中培养意蕴感,以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快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注重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素质,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健全,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思维素质呢:

1、深思阅读要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综合阅读思考,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3、变换阅读角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三)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想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幅的画面,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强有感情的朗读练习,让课文变成一幅画面浮现在头脑中,这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方法。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就用一系例的想象使小女孩得到她需要得到,但又无法得到的温饱和快乐:热烘烘的火炉,蹒跚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亲爱的奶奶,飞向天堂一样的地方。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的过程是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的思维过程,重视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附加任务。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荟萃了中外名篇佳作,具有极高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价值。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美、文体结构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有助于我们完成“育人”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语教工作者,我们应更新观念,让每一个孩子在快乐的读学中成长,在快乐的读悟中走向成功。

篇2: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 叶肃方

[内容]

作为教师,站在讲台,面对学生授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教师站上讲台“讲课”究竟应该“讲什么”、“怎么讲”,对这一问题的研讨其实为时已是很久了。八十年代,语文界一直倡导“少而精”,反对“注入式”。“少而精”是讲透重点难点;而“注入式”绝非是人们所说的“灌”,绝不是不分轻重的输入。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明确地指出,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所在。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就是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具体情况就是教学对象――我们的学生。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只有在教学中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课,讲好课才能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叶圣陶先生说,“尝谓教师教授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这句话的意思即是老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教,让学生掌握方法能自学,能自解,能自通。要强调的是老师的教学,老师的“讲”是前提,“讲”就是要讲透该讲的重点难点,“讲”就要针对学生的需要;讲课的针对性强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应有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又说: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教学中的“讲”的任务就是给学生点明”、“指出”、“提示”,许多不明白处还须“讲解”。对于教学中如何“讲”的问题,叶老不仅提出了原则和方法,而且肯定了“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我们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对象是学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要向书本求教,更重要的是要向教师求教。在校长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会有许多疑难问题急需解决,他们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毫无疑问是教师在教学中“讲”的重要职责。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讲课,只是片面地“少讲”,或者主观地“多讲”都不会达到“最终是不讲”的目的,学生学而无所得,老师的“讲”还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现在的教学对象是中专生,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语文能力不是很强。应该如何通过“讲”使学生能学有所得,能做到“最终不讲”而使他们的读写能力有所提高呢?谨以刘白羽的《巴黎公社的呼啸》一文为例,试言明之。

《巴黎公社的呼啸》是一篇抒情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和掌握作者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安排材料、抒发感情的。首先,教师明确点出,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与此同时,根据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思考题。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通过什么方法来抒发感情的?学生阅读后,回答了第一问,知道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歌颂巴黎公社的伟大国际意义及深远意义之情。但是,对第二问却回答不出,因为课文的注释、练习中均无提示。于是,教师指点学生朗读文章开头一段文字:“当我沿着塞纳河行走时,当我从香舍丽榭大街遥望凯旋门时,当我穿过蒙玛尔特高地时,当我看着郁金香和玫瑰时,我的心灵深处都凝聚着一种似乎遥远而又贴近,似乎朦胧而又清晰的声音,这里是巴黎、巴黎!这是何等辉煌的名字啊!它不但是美丽的而且是庄严的,它,不但是豪华的而且肃穆的。巴黎和我在精神上的联系实在太多了,但最紧密的联系是,是一百一十年前,从巴黎狂

篇3: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阅读教学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行为, 阅读实际包括阅和读两种不同的方式,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和精读。语文阅读和听、说、写等教学过程相互配合, 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 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 语文阅读是认识事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媒介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 从语言到文字再到声、光、电等语言媒体, 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社会、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许多文学名著都有“生活教科书”之称, 很具有学习价值。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知识, 提高认识能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 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学生进行阅读时映入眼帘的文字能够由视觉进入知觉, 进而在头脑中构成具体情景, 形成具体的概念。如果只听不读或只看不读的话, 那么这种思维就离开了文字的支持, 其效果肯定比不上通过阅读所感知的事物形象来得深刻。

(三) 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充分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 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多读才能够培养出来。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 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篇,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这充分说明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够培养出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熟读精思是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最终任务。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目的, 阅读被分为了认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判性阅读、游览性阅读等。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需要选择阅读书目, 确定阅读类型, 培养阅读能力,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实现。

(四) 语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吸收和表达、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法则,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就需要学生多读。

(五) 课文阅读可以陶冶情操,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语文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 那么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从“读”的角度设置课堂结构

以往的课堂阅读教学中, 学生基本上都是听别人讲、听别人读, 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 我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 初步创立了现在的四段阅读法, 即默读、初读、细读、精读。默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初读文章,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解决部分问题, 掌握课文大意, 为课堂分析奠定基础。细读, 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真思考展开讨论, 因文会意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精读, 是让学生反复练、读, 复述并背诵指定的片段, 培养朗读和默读的技巧, 加深对课文内容以及语言的领悟, 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他们充分阅读, 教师只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

(二)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 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阅读, 比如默读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初读时找出中心句和精美绝伦的语句、语段, 然后联系上下文, 体味这些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从中找出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片段。

(三) 语文阅读中贯穿情感

作者在写文章时都融进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没有情感的文章是不能打动读者的, 当然也不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收获。读者在阅读一篇优秀文章的时候, 应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应把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从而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例如, 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就引导学生体味到了一篇字字平淡却句句有情的散文佳作。文中一个“情”字贯穿全文, 那是一种朴实、真挚、深沉的父爱, 读来动人心魄, 感人至深, 催人泪下。

(四) 语文阅读要和思考相结合

语文阅读并非泛泛而读, 应与积极、主动的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认真阅读了, 才能产生疑问, 有了疑问, 才会更深入细致地阅读。阅读与思考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结合体。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历来坚持一条原则:学生能说的我不说, 学生能写的我不写, 我只是在紧要关头略加引导、点拨而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 阅读与议论相结合

阅读课文的基本形式就是“读议”。“读”和“议”的结合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办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阅读训练方式, 如对内容非常深奥的文章可以采用“扶读法”, 即在读的基础上讲, 在讲的基础上读。扶, 离不开教师的讲, 但讲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以讲扶读, 要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对感情色彩较重的课文可以采用“朗读法”, 即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寓讲于读, 披文入情, 使学生的朗读过程成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过程。

此外, 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 我们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鉴别书籍, 指导他们明确课外阅读目的, 端正阅读态度, 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使学生终生受用。

摘要:阅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和精读。语文阅读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引导他们以课文为主学习语文知识, 陶冶情操。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篇4: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数学是用数量关系(包括空间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一门学科,逻辑性很强、很严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小学数学具有优越的条件和负有一定的责任。

二、开发非智力因素

人类纷繁复杂的心理活动,可以概括为二,即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心理因素很多,从小学生搞好学习的角度说,它主要是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种基本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主导的作用。研究表明,从心理活动的稳定性来看,人的智力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不会有多大的波动,而非智力因素则不然,它很不稳定,波动性非常大。

三、启蒙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规律和方法无不充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例子很多。如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实例引进数学知识或实际应用,对学生进行实践第一的观点教育;通过多与少、加与减、已知与未知、精确与近似、直与曲……对学生进行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教育;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性质与性质之间,概念、性质与法则之间,和数与式、数与形,数、形、式与应用题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和发展观点的教育;通过四则运算、解答应用题和几何形体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对学生进行矛盾转化观点的教育。

四、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有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小学数学课本中收入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数学家尤其是解放以来许多数学家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的事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学生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精神。

五、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和教材,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能力;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數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曾指出: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培养。数学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生爱学数学的内动力。其次,讲究课堂授课艺术。教师通过授课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数学教材的本身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第三,面向全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第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以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情绪表现,迅速及时地用手势、眼神、语言等手段交流情感,注意捕捉后进生回答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他们思维的“闪光点”,有计划地设置一些后进生能够回答的问题,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教会学生方法

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四)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

篇5: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遵义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系别 物理与机电工程系 专业 物理学 年级 2007级 姓名 马琴琴 学号 07410601008 指导教师 谭志云 2011年 5 月 5 日

浅谈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琴琴

摘 要:物理知识的产生和理解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都是由人们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由实验所得的结果总结、演算得出。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之中,实验无疑是进行中学物理教学重要的方法、内容和手段。在教学中穿插实验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物理现象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独自思考、观察、发现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实验;物理教学;地位;作用 1.引言:

物理实验是指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去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活动[1]。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学科。在我国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一直都在强调把实验作为教学的基础的这一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体制得到了改善,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但是纵观全国各普通中学的物理教学,尤其是在农村的普通中学,实验仍是教学的薄弱环节,甚至有的农村中学根本没有实验室,这对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这不是单方面原因造成的,但其中很重要的因数之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和实验素质,很多教师还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中考或高考,让学生机械地操作,很多学生也没有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做实验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任务,或是为了应付中高考。因此,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改变他们对实验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物理实验的地位和作用。

2.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 2.1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很重要的,通常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实验被作为营造课堂环境的主要举措。让学生在试验中进行动手操作和自主观察,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和培养其自主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世界观。与此同时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理解、记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课本上的公式、定律、结论。在中学 物理的教学之中实验具有易实现性、明了性并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以实验作为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是确实可行的。2.2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物理学的任何一部分内容的结构及其发展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因素:实验、概念体系和教学[2]。由此可见,实验本身就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三种因素中,实验排在第一位,可见实验的重要性,由实验形成概念体系,有了概念体系才有我们的物理教学。

实验过程和方法能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而我们的物理教学不只是让我们知道这些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更要让我们了解这些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和方法。物理教学的核心是概念和规律,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理论的重要支柱,少了这些支柱,物理学便少了严谨,就像房子少了柱子的支撑一样,不再牢固,变得岌岌可危。我们只有掌握好这些概念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探索新的物理知识。形成概念和认识规律的实验过程和方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这些过程和方法不仅对形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来说很重要,而且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2]。我们学生最终会毕业,会走向工作岗位,在未来的人生中,他们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怎样解决难题,顺利度过坎坷非常关键,这就需要他们像做实验一样,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实验过程寻求方法和结果。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它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3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方法和手段是我们做事的重要要诀,方法用得恰当,手段使得高明,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方法手段不当,会变成事倍功半。同样,在我们教学中也要讲究方法和手段,同样的知识不同的教师会用不同的方法讲解,学生接受的效果也不一样,为什么有的老师讲解出来学生容易接受,而有的老师讲解出来学生却不容易接受呢?这里就存在方法和手段的问题,方法好、手段高明,讲出来学生肯定容易接受,效果也就显而易见。我们物理知识涵盖广,难以琢磨,不易把握[3]。很多学生都觉得物理难学,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呢?这就需要我们老 师选取合适的方法,事实证明,运用实验教学是很好的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各个概念,规律的由来,不需要我们花费很多口舌去讲解,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比如在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那一节的时候,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时我们只需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后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就会明白物体的加速度随着质量的增大而减小,而随着其所受合外力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我们脱离实验,单纯靠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这就是实验的魅力,它给我们的物理教学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离开了实验的物理教学只能是“空中楼阁”和“纸上谈兵”,其结果会把本来生动的、丰富的物理知识变成一堆枯燥难懂的材料,不利学生理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因此,实验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3.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3.1 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训练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怎样选择正确合适的仪器、怎样正确使用仪器,怎样正确读数并记录、处理数据,使用设计等能力。实验能力不能靠讲实验来培养,正如人们常说的,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在岸上讲道理是不行的,因此要让学生动手操作[4]。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理实验过程和测量结果,并引导他们思考,从而来认识物理现象和产生这一结果的物理过程。并让他们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过程所需要的条件,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手脑并用,如果教师在善于引导他们,学生的思维必定得到很好有效的发展。

3.2 通过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每个人都存在好奇心,是与身具有的,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事物更是存在好奇心。例如在讲浮力这一节时,将通过一个小的实验,先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石头在空气中的重力,从弹簧测力计上得出一个数字,然后,把石头放在水里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从弹簧测力计上又可以得出一个数字,比较这两个数字会发现后者要小于前者,同样的一块石头放在水里称量 为什么和放在空气中称量不一样呢?给出问题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让学生来阐述他们的观点,教师对他们的观点不进行评论,带着问题学习本节内容,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最终总结出正确的规律和结论,并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3.3 物理实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调动人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追求和探究的欲望。

在潘菽先的《教育心理学》中提到,学生一般都倾向于对客观的事物进行感知,并且满足于自己对外在事物的感知[4]。但是有些学生则偏向于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单一的观察现象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自己动手来对实验现象产生影响。并且尝试用各种方法来改变实验现象,进行各种尝试。在中学物理的教学当中,大多学生普遍的认为,物理是一门很难学习的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光是课本上的物理知识比较呆板、抽象显得枯燥无趣,而在教学中穿插进实验不光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变抽象为 形象更好的帮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3.4 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6]。实验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一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发的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观察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学到更多的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我们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实验,但最多的还是教师演示实验、教师边叫边做实验以及让学生分成很多组亲自动手做实验。不管是哪一种实验都能激发起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很好的掌握,最重要的是对公式定理的由来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这些定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切的公式定理都要依靠实验。所以,我们要重视把实验运用在教学中。

综上所述,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能把复杂难理解的枯燥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动手做实验中轻松理解掌握难懂的知识,这很好地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的规律,通过 实验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大力加强实验,更好地突出实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篇6: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好小学《科学》课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生活

小学《科学》课是衔接初中课程的基础要素,而初中又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一个桥梁,因此,良好的小学《科学》学习方法是掌握科学要素的重要基础。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生活,来自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家庭、社会感受。想象,是小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当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必须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是一种科学生活的亲身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别于青少年和成人,儿童是以“直观”形式来学习而不是靠“原理”来表达。在课堂上,小学生总是对尝试、想象、寻找缘由、追根问底特别感兴趣。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想象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五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科学课的授课必须遵循:学习(体验、生活)——想象(灵感)——结论——知识——创造的教学程序。如果以科学“原理”为主的讲授方式上课,对教科书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首先学生难以理解这样抽象的知识,因此,引发了心烦意乱的头脑,不愿意听课、头脑开小差、搞小动作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先后运用了“LED抢答器”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容易开小差的同学进行“归顺”处理,大大地提高了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步,把教学内容集中在课堂的实验上,把要讲的知识,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近80人的课堂简直“疯”了起来,大家都抢着回答问题,一些同学还想通过“走后门”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开小差的、打闹的、不听课的少多了。同时,我还鼓励全体同学,只要想到的就可以回答,充分发挥全体同学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回答错的同学他们不甘落后,回答对的他们更加踊跃,课堂一直保持在积极向上、团结共勉的气氛中。

篇7: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非常重要,只有依靠词汇的积累,学生才能够逐渐学会使用句子,最后写出优秀的文章。这是小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积累过程,对于小学生日后的语文素养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通过对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地位;作用

一、词汇教学的地位

1.词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词汇积累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小学处于人生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基础打好了,即词汇量积累够了,能够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因为词汇教学对学生日后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影响非常重大,词汇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1]

2.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

语言能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它伴随着人整个一生的发展。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即是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汉语词汇,也是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将所掌握的词汇组成句子,从而将句子组成文章或者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等加以利用。所以说,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词汇教学没有做好,学生的词汇积累就难以达到目标,在日常的使用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词穷的现象,限制了学生整个人生发展。

3.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一般都是先学会走然后才学会跑和跳的。阅读教学也是,只有词汇教学完成了,阅读教学才能够正常进行。如果没有词汇教学作为前提,阅读教学就就无从下手,学生们缺乏对于词汇的理解和词汇的积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只认识字而理解不了词或者整个句子的意思,使得阅读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二、词汇教学的作用

词汇教学能够促进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阅读教学是在小学生词汇积累的一定水平之后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词汇量积累,缺乏对词汇的理解能力,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难以顺利理解文章整体意思,对句子的结构、语法等理解的也不是很准确,并且产生了理解困难的现象,使得阅读教学难以正常顺利进行。[2]而通过词汇教学,能够使学生迅速积累基本的词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得阅读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升词汇教学的方法

1.通过对教材编写目的的充分掌握来设定词汇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不同的词汇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的。小学语文教材旨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素养,让学生识字,会词,能够造句并且写出简单的文章。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理解难度的词汇进行不同的要求,来体现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教材的编写目的,通过对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侧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掌握和基本理解的区分,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来对词汇进行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2.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

很多教师发现,但对地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导致学生很难理解词汇的意思,在学生理解了词汇之后也不会对词汇进行运用,没有办法将词汇组成句子,更不用提组成简单地文章了。但是在阅读中让学生对词汇进行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提升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很多学过英语人的都有这样的感觉,单独记每个英语单词很费劲,难以理解其意思,就算理解了,也不会使用,但是在阅读中学习单词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小学语文的词汇学习也跟英语单词学习一样,需要在阅读中来进行,强化对词汇的理解。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汇时,需要进行对阅读进行精细讲解,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词汇要详细讲解其意思,用法以及词性等,使得学生能够即理解词汇的意思也能够掌握词汇的用法。其次,让学生用在阅读中学习到的词汇进行造句,充分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会使用词汇。很多老师在对学生讲解了词汇的意思之后,就开始进行下一个词汇的讲解,没有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理解,以及深化记忆,造成学生知识学习后的很快遗忘。我们通过让学生在学习后进行造句训练,能够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让学生对一些词汇量大的精彩文章进行背诵

很多学生都讨厌背诵课文,但是背诵是增加学生日常词汇和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词汇,形成一定的语感,从而提升词汇的运用能力。背诵是以阅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熟读成诵的方法。

背诵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积累大量的词汇,一般文章都有很多词汇组成,熟练背诵一篇文章能够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能记忆大量的词汇,使得词汇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词性以及用法,学生在背诵中能够通过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以及作用来掌握词汇的词性以及用法,并且印象深刻;背诵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背诵是提升语感的重要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知一通百,对其他词汇的学习产生帮助。[3]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词汇教学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意义重大。我们通过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重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提升词汇教学。

参考文献:

[1] 黄慧丽.小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4期

[2] 褚调玲.小学语文教之我见[J].语文学刊 2010年08期

篇8: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地位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然而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 由于部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足, 导致其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中学习到的生字, 进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阻碍。因此,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一步就是要掌握和积累词汇, 因此,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词汇教学,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词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小学时期教育的特征来讲, 这个时期的学生刚刚进入校园, 处于正在接受学校正规化教育的阶段, 对积累的词汇量和词汇的理解有所不足。学校应该注意到这一现状, 加强词汇教学,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字或生词, 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积累量。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 掌握更多的词汇量在阅读时就会更顺利, 对语句的意思理解起来也更具体, 在阅读短文或文章时, 就能有较为深刻的感受。因此, 词汇的掌握和理解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 为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二、词汇教学具体实施的方法

1.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接触阅读的最初阶段, 由于自身的词汇量过少, 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因为学生对于词汇的积累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必要前提,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积累, 帮助学生打好阅读学习的基础, 而不是盲目地进行阅读教学。另外,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地去学习,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了问题才会进行分析、思考, 最后根据自身的需要付以行动。所以,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促进学生积累词汇。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对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进行重点讲解, 带领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分析,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在词汇教学中,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 动画中有一棵橘子树, 翠绿的叶子和快要成熟的橘子形成了对比, 树上总共有20 个橘子, 每个橘子在点击后都会出现一个生字, 从而引出教学目标 (学习和理解20 个生字) , 然后, 教师在对生字进行讲解。首先, 指导学生对生字进行拼读, 并讲解生字的意思;其次, 组织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练习生字的书写;最后教师可以抽选学生进行拼读生字或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由于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动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回答和思考中, 教师又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生字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有利于词汇的积累。

2.利用课后练习, 巩固掌握的词汇

小学生由于爱玩的天性以及在课堂上掌握的词汇不够牢靠的原因, 往往会出现对词汇遗忘的现象, 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课后练习, 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的词汇。例如, 在教学中学习了“努力”“坚强”“成功”这三个词组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写出这三个词组的具体意思, 并且根据实际生活进行造句, 从而加强学生对词汇的巩固。另外, 在小学教材中, 还有许多读音相同意思不同或形状相同意思却不相同的词汇, 极容易造成小学生把词汇理解错误的现象, 教师应该针对这些词汇进行重点讲解, 传授学生辨析词汇的方法, 让学生更好地区分语文教材中的词汇。例如, 在学习了“方便”和“便宜”这两个词汇后, 教师首先应该指引学生进行拼读, 然后对这两个词汇的意思进行讲解, 再在通过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事物进行举例论证, 从而加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综上所述, 词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学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应该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课后练习, 巩固掌握的词汇。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合理地提高学生对词汇的积累, 使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另外, 学校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 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9: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   地位   作用

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地位

阅读教学的地位是由其性质决定的。阅读是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行为,阅读实际包括阅和读两种不同的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泛读和精读。语文阅读和听、说、写等教学过程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

二、 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语文阅读是认识事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人类传递文化知识的媒介虽然经历了几次变化,从语言到文字再到声、光、电等语言媒体,但是保存和传递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文字信息的集合体——书籍。现行的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涉及生活、社会、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许多文学名著都有“生活教科书”之称,很具有学习价值。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学生进行阅读时映入眼帘的文字能够由视觉进入知觉,进而在头脑中构成具体情景,形成具体的概念。如果只听不读或只看不读的话,那么这种思维就离开了文字的支持,其效果肯定比不上通过阅读所感知的事物形象来得深刻。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充分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被称为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多读才能够培养出来。我国古代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篇,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这充分说明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够培养出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熟读精思是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最终任务。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目的,阅读被分为了认识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判性阅读、游览性阅读等。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根据阅读需要选择阅读书目,确定阅读类型,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实现。

(四)语文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吸收和表达、理解和运用是相辅相成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法则,要想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就需要学生多读。

(五)课文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语文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道德观、幸福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三、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讀”的角度设置课堂结构

以往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基本上都是听别人讲、听别人读,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一现象,我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进行了大胆改革,初步创立了现在的四段阅读法,即默读、初读、细读、精读。默读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初读文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解决部分问题,掌握课文大意,为课堂分析奠定基础。细读,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因文会意进一步掌握文章内容。精读,是让学生反复练、读,复述并背诵指定的片段,培养朗读和默读的技巧,加深对课文内容以及语言的领悟,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充分阅读,教师只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去阅读,比如默读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初读时找出中心句和精美绝伦的语句、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体味这些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从中找出表现人物品质的语句、片段。

(三)语文阅读中贯穿情感

作者在写文章时都融进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没有情感的文章是不能打动读者的,当然也不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收获。读者在阅读一篇优秀文章的时候,应该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应把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从而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就引导学生体味到了一篇字字平淡却句句有情的散文佳作。文中一个“情”字贯穿全文,那是一种朴实、真挚、深沉的父爱,读来动人心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四)语文阅读要和思考相结合

语文阅读并非泛泛而读,应与积极、主动的思考结合起来。只有认真阅读了,才能产生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更深入细致地阅读。阅读与思考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结合体。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历来坚持一条原则: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写的我不写,我只是在紧要关头略加引导、点拨而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阅读与议论相结合

阅读课文的基本形式就是“读议”。“读”和“议”的结合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办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阅读训练方式,如对内容非常深奥的文章可以采用“扶读法”,即在读的基础上讲,在讲的基础上读。扶,离不开教师的讲,但讲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以讲扶读,要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对感情色彩较重的课文可以采用“朗读法”,即把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寓讲于读,披文入情,使学生的朗读过程成为理解文章内容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过程。

篇10: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丰满区教师进修学校马洪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恰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蓬勃着生命的律动,充盈着收获的精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十分必要。下面,我以《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本课中几处电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的落实产生的作用。

《恐龙》是长春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所选的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恐龙。文中介绍了鱼龙、梁龙、翼龙、雷龙和霸王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也简单介绍了恐龙生活的年代和神秘消失的时间,本篇课文旨在让学生认识恐龙这种动物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漫游、主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介绍的五种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并初步掌握说明事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科学的兴趣。

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小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它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像、生动优美的画面大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本篇课文教学之初,我并没有着急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喜欢恐龙吗?大约在两亿年以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下面,老师就带领同学去看一看它们。”在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以后,我就用多媒体播放恐龙的视频:大片的森林,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湖水,蔚蓝的天空,在这美丽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恐龙在陆地上散步、嬉戏、玩耍,还有的在天空飞翔,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停地说着各种恐龙的名字,不停地为恐龙有趣的动作发出笑声。我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了第一段的教学:“大约两亿年以前,恐龙是地球的主人。它们到处漫游,足迹遍及整个世界。” 因为之前有了录像片的播放,学生对这段的理解没有任何困难,尤其是结合看录像,学生也理解了重点词语“漫游”,即漫无目的的游玩,当然看到了到处都是形态各异的恐龙,他们也就理解了“主人”这个词语的意思,所以这一环节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同初绽的蓓蕾,为我们的语文课堂点亮了一树春光,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落实了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篇课文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最不容易理解与掌握的地方,所以有些老师在这一环节伤脑筋,找不到好的教学策略,甚至常常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也遇到了这样的困难。《恐龙》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自然段,内容如下:“恐龙的种类很多。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轻型飞机在天空中飞翔。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呢。最有趣的是梁龙,它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有二十多米,其中蛇一样的脖子和鞭子似的尾巴就占了大部分。梁龙走起路来,好像是一架吊桥在移动。”这一段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样子和生活习性,并初步了解说明事物的几种方法。因为恐龙这种动物学生在生活中没见过,所以仅凭语言文字介绍不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好呢?我陷入了沉思。在经过细致思考与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我重点抓住了两种恐龙的介绍,运用了电化教学手段进行了教学。首先是关于鱼龙的描写,本段只用了一句话“鱼龙很像今天的海豚,它能潜入水中寻找食物。”来介绍。学生不知道鱼龙的样子,但学生们都熟悉海豚,所以我就运用多媒体先出示了海豚的图片,海豚是一种外形灵巧而又聪明的小动物,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所以它的图片出来,马上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紧接着我再出示鱼龙的图片,二者进行对比,学生不但记住了鱼龙的样子,还知道了它和海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会游泳,进而了解了鱼龙的生活习性,相信学生们也会像喜爱海豚一样喜欢鱼龙,因为它们是一对长得像的朋友。对于梁龙的学习,我依然运用多媒体出

示了梁龙的图片,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梁龙蛇一样的脖子和鞭子似的尾巴,学生一边看一边发出“真大呀!”“真长呀!”的惊叹声,同时我又在梁龙的旁边出示了吊桥的图片,让学生看着吊桥的样子想象梁龙走起路来的样子,摇摇晃晃的,真的是“好像一架吊桥在移动”,从而了解打比方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本环节的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中没有见到过的恐龙,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它犹如一束清丽的阳光,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灵感与激情,扎实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实了第三个教学目标,所以在教学完本环节时我真的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俗话说:“想象力是创造之母。”《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根据本篇课文的内容,我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科学的兴趣作为第四个教学目标,在最后一段落实。本篇课文最后一段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种动物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至今还是一个谜。”在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先让学生讨论恐龙这种动物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之前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恐龙这种动物,所以对这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火山爆发把恐龙烧死了;有的说是地球变热,植物都没了,恐龙因此就饿死了等等,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热打铁,又一次运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灭绝的几种推测:

1、气候环境使恐龙灭绝。从白垩纪开始,地球上的环境和气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四季分明的气候,两级变冷,恐龙喜欢吃的植物适应不了这样的气候,纷纷灭绝。和哺乳动物相比,恐龙各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无法适应当时的环境而灭绝。

2、小行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使地球3个月一片黑暗,恐龙找不到食物而灭绝。

3、恐龙蛋壳变厚使恐龙灭绝。科学家研究表明:白垩纪晚期的恐龙蛋壳变厚,孵不出小恐龙。

学生看完这几种推测之后,我又告诉他们,其实直到现在,恐龙灭绝的原因还是一个谜,只等着你们在将来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真正的答案,让学生在充满疑问与想象中结束本课。本环节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看似几段不起眼的文字,不像录像与图片那样有吸引力,但它确如一粒种子,一粒探究科学兴趣(奥秘)的种子,悄悄地跑(埋)进了学生的心里,等到春风吹来的时候,就会盛开出千树万树的梨花,芬芳满园。

篇11:浅谈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百里杜鹃普底中学:王 勇

摘要:西部少数民主地区物理教学的开展是非常艰难的事,因为在这些地区,很少有一个完整的物理实验室。然而,物理学科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从而对物理概念、原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物理实验也就没有物理教学。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实验形式。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知识和自制教具的能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自制教具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地位和作用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或者根据课本的相关实验设计自制出的能用于教育教学的器件。他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解决传统教学当中没有实验器材时教师只是靠单纯讲解和学生想象实验情景的情况,为学生创造了感性认识的条件基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没有物理实验就没有物理学,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物理实验为基础,并受到实验的检验。传统物理教学只注重传播知识,却没有注重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技能和思想的教育。而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课本上要求的学生实验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完成。因此,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习了物理知识,却缺乏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这样,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武之地。

演示实验是利用课堂时间,以教师为主要操作者的表演示范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或者通过演示引导和示范作用,为学生独立训练创造条件。然而,教师个人自制的教具不可能满足一个或几个学生用一台教具来进行实验探究。所以,自制教具在教学当中主要用于演示实验,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制教具能够促进物理教师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和教师根据教具的功能使用方法在课堂上设定出许多新颖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环节。在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

欲望,很多情况下学生认为物理难学,主要原因之一是太抽象。而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如果教师能适当利用演示实验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正确的方向去思考,就可以把一堆抽象的概念、规律变为生动有趣的内容,多数学生都会容易的弄明白。教师非常了解自己自制的教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设定教学的先后情景。首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其次,在引导学生从实验当中去思考问题认识问题总结出相关规律。最后,将规律放回到实验当中来检验、应用。按照认识论的观点,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检验、应用。演示实验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新鲜刺激,其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制教具就是在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将思维能力很好的转移给学生,让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发展。演示实验是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可以控制特点很突出。教师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和设计实验的内容和程序,得心应手地把需要观察的现象展示出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和测量的结果来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以及产生这一物理现象的条件进行思考、总结。因此,教师在自制教具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也在设计了演示实验中怎样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培养。

3、自制教具能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使用自制教具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自制教具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方案来设计的能够很好完成实验的器件,他带有教师自身的思想和一定的目的。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能很好的为学生进行示范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进行认真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或验证规律,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训练实验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个人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同时也能给学生产生影响,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在演示实验时也能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认真、不怕困难、敢于创造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仪器、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良好作风、习惯。

5、自制教具能培养教师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陶冶个人情操,能从行为上影响学生和教

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同时在演示实验中又能满足学生的视觉观察,还能使实验仪器的结构简单、费用低。制作教具的材料一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废弃物品,利用这些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教具,会使学生觉得物理无处不在,物理离自己更近了,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自制演示实验装置,不仅能够充实教学仪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能力,是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实验器材缺乏和学生学习条件艰苦的地方,我们作为党的忠诚的教育人员,就应当努力的发挥自身的创新观念,艰苦奋斗,为那些可爱的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自制教具对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以及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

1、《物理教学论》 邹祖莉编著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6-7

2、《教法 学法 考法》 乔复 吴森 郑龙编著 三环出版社 1992-2

上一篇:申请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须知申请学生须提供以下借款申请下一篇:高效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