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重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3-02-22

1 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现状

教育部颁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它从教育法规方面肯定了阅读的必要性。“旧文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这些诗句也说明古人很重视诵读在学习上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更是强调了阅读对创作的重大意义。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在当代语文教学的改革大潮中, 我们应该用现代教学理念对其做一些新的诠释, 认识并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途中开辟一条蹊径, 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过程中尽快地领悟文意和情感。开展诵读教学, 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有声朗读, 对于传统的有声朗读应该有所突破。朗读者应该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试着用“音”和“乐”表达出来, 艺术地再现和创造原作品。这样, 我们就可以把语文教学变成一种技能的培养, 一种方法的训练课程, 而不再只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意的浅层次阅读。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朗读也是一种艺术行为, 古诗词朗读和音乐结合起来, 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诵读曾经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亮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语文教学中, 录音机和磁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 早读课堂上和语文科前, 优美而标准的播音员录音在各个教室回荡, 师生均以他们的读音为范本, 纷纷加以效仿, 教室里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同一时代, 与诵读有密切联系的小说演播曾经风靡一时, 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王刚等一大批艺术家的广播小说曾经吸引了各阶层的听众。可见出色的诵读能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纵观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状况, 诵读练习几乎退出了教学环节, 有些学校一度在课表上取消了语文早读课时的安排, 许多语文教师也不再下大力气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诵读过程领悟文意。于是早读课堂上鸦雀无声, 安静得像自习课。语文课堂上教师范读不见了, 学生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默读, 听读代替朗读。缺少诵读声的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课堂上发言极为被动, 一旦被教师叫起来, 辞不达言, 语不成句, 洋相百出。这种现象除了心里紧张因素以外, 恐怕就是不善表达的因素造成的, 而诵读正好是治疗这种病症的一剂良药。

2 关注语文教学中的诵读环节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语文诵读过程中掌握技巧, 通过大声诵读课文, 进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呢?

笔者以为朗读者首先应该“披文入情, 表情达意”。古人曾云“诗缘情” (陆机《文赋》) , “情动而辞发”。应该先行了解作者经历、时代背景, 初步将自己融入作品中去, 用作品中的人物主宰诵读者的情绪, 在诵读过程中, 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 最终才可能设法吃透作品的思想和情感。如苏轼的《赤壁赋》要结合作者的坎坷经历与乐观旷达的胸怀, 读出豪放旷达之情;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则要结合诗人弃官归隐、喜归田园之经历, 读出幽雅闲致之情。如果情感复杂不单一, 朗读时更需留心在意。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

(1)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划准断句, 读好语气和语势。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古文及诗词作品中有很多多音字, 音读错了意思也就错了, 只有读准字音, 才能正确理解文意。语气语势读不准, 就无法准确表达出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 要读出文中的那些整句和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

(2) 指导学生理出文章思路, 掌握文章段落大意之后诵读。如果对文章大意一无所知, 只管摇头晃脑大声诵读, 背诵的速度肯定快不了, 即使背会, 也会很快忘掉。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和段落层次的基础上诵读, 这样, 利用段落层次还可以将记忆内容化整为零, 分层诵读记忆, 然后合总为一。可以指导学生每层先齐读, 再分组读, 又自读, 后自诵, 最后齐诵, 分这样五步诵读。用这种诵读方法既可以降低记忆的难度, 又可以提高记忆的速度。

(3) 指导学生朗读文中的关键句、名句、过渡句和总结句。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 先记住文中的这些支撑句, 然后再向句子前后延伸记忆。笔者在自己的班级运用效果非常好。

(4)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诵读, 避免学生因诵读形式单调而产生厌恶和抵抗情绪, 不能完成预期的任务。因此, 为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 诵读过程中可用领读, 分组读 (也可男生女生分组) , 齐读, 师生对读, 自读及配乐读等形式;也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初读、熟读、析读、品读、评读等形式, 使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中完成诵读任务, 达到理想之效。

(5) 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范读经典课文。教师自己应该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典范, 以激情昂扬、情感饱满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生的情绪和灵魂受到震撼后, 常常会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诵读过程中, 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诵读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练就过硬的诵读基本功。

3 诵读环节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诵读有助于文中潜藏的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能激发读者的情感活动, 使诵读者、作者和听者三者融合在一起, 化为一种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情感力量, 震撼人的灵魂, 撩拨人的心弦, 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诵读优美的诗文, 使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美的意境就会在联想和想象中产生, 能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获得种种体验, 进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诵读还与写作密切相关。我们在诵读中, 可以涉猎众多的知识和生活, 可以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多诵读, 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知识。诵读记忆的诗文多了, 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诵读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通过诵读, 可以承受作者及作品中美好思想的滋润, 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逐渐具备较高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 可以使学生的人生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诵读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曾说过:“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读数遍, 自然上口, 永久不忘” (《训学斋规》) 。只有大声诵读, 才可以读出语感, 体会到词语的妙用, 让学生在“融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 还可以锻炼学生发言的胆量。

笔者在学校带两个班的语文科,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 积极倡导诵读法教学, 学生克服了对文言文的畏惧情绪, 还称赞古人语言的凝练和精美。他们以诵读文言文为自豪。在多次诵读之后, 几乎不用老师的讲解, 许多段落的文意理解可以自行解决。诵读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在月考和区统考中, 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笔者衷心地希望高中学生在沉思的间隙, 让朗朗的诵读声回荡在校园里, 与绿树丛中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 合奏成一部激越动听的交响乐, 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这是语文教师的梦。

摘要: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环节之一, 它能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情感,素养

上一篇:浅谈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下一篇:论家族企业的管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