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4-22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共11篇)

篇1: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船场中心小学---曾警惕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如能根据教材需要,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来进行绘画,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就会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进入主动学习的境界。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内容,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贴近儿童的生活,不但包含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品德、生活教育意义。同时,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年级的教学要求及内容需要,编排了许多色彩鲜明的插图和赏心悦目的背景图。我作为一名从事小学教育的美术兼语文教师,我很清楚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坐不住,很喜欢动手画,那么如何将他们上课兴趣调动起来呢?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又是一个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孩子们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效果,我在课堂上特别注重美术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和我在课堂上都保持了高度的积极性,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绘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有高效的课堂效率。在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提前留下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到学校、公园、田野;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并告诉学生:秋天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我们必须留心观察秋天的踪迹。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发现的兴趣。上课时,我让每位同学先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发现的秋天画下来,然后用一句话讲给大家听。不一会儿,一幅幅充满收获的,充满秋天喜悦的画展现在我的眼前。有的说:“秋天来了,水稻成熟了。”还有的说:“秋天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到果园去摘红灯笼似的柿子,去摘又大又圆的柚子,去摘黄黄的桔子”„„孩子们举起自己的画,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的讲述着自己发现的秋天。与大家一起体验发现的快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时老师及时引导:“同学们,你们的作业都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找到了秋天,并把它画了下来。你们想不想知道课文中是怎样写秋天的吗?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好吗?”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于是,大家纷纷拿起课本,自由朗读起来,在读中感悟秋天丰收的喜悦,体验大自然的情趣,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二、利用绘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花种》一课,通过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花,引导学生想想花开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花开的时间会不同,以此来教育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学会认真思考,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因此,感受温度、湿度、光照以及昆虫的活动与花开的时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很重要。我先布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在脑子里画画,基本弄清课文中介绍的几种花的形状颜色以及开花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并提醒学生绘图的重点是准确地再现课文介绍的几种花的开放描绘,让所有学生都动笔来画。画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大家对照课文,指出不足,进行修改。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业完成得非常仔细,将每一处细小的差错都找了出来。通过讨论、修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为了画好各种花,都在反复阅读课文,而当这幅图准确地再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对课文便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利用绘画,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的古诗犹如一幅绝妙的图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弄懂诗句大意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诗中所展示的画面。我们聪明睿智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现择其一为例:《咏鹅》——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教师可让学生带感情色彩朗诵这首诗,以此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想象中的画面,教师进而讲解鹅、水波、荷叶、小青蛙的画法,再请学生描述小动物的姿态和表情,尤其是“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两句创造的意境。此后学生进行自由创作的过程也是对诗词再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由此更形象地了解诗词的意境。至此诗画教学的基本模式已成形,那就是:感知体验——诱导启发——交流整合——创作表现。

四、利用绘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以讲故事的形式,讲了三个徒弟接受画师考试,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共同表现画的骆驼最多的故事,他们都把自己表现最多的方法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大徒弟密密麻麻的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骆驼,二徒弟画出许许多多的骆驼的头,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只有小徒弟的画得到了画师的点头称赞,因为小徒弟的画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的群山里走着,若隐若现,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受益匪浅。孩子们喜欢敢想、善于用意义深刻的手段表示蕴含无限意义的小徒弟。打破常规手段,不墨守陈旧思想勇于创新,更激发了学生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敢想敢做、互相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在美术课上怎样表现风,想出更多画风的办法。于是,在美术课上我让孩子们以四人小组来共同画风。只见他们有的沉思,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给队员分工,准备画风。不一会儿,在小组队员的合作下,一幅幅奇思异想的五彩画描绘出来了。飘动的红旗,放飞的风筝,斜斜的雨丝,飞舞的落叶,飘起的床单,吹落的帽子,空中飘飞的塑料袋,弯腰的麦穗。是风,风吹动了这一切。孩子们通过思考,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来表现风,真是太棒了。

绘画帮助了学生理解课文,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语文知识的学习又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它们相互促进,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篇2: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目录

前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感受与创造并重”的艺术观,强调儿童的艺术教育要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要始终把对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强调在幼儿精神获得满足和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形成完整和谐发展的人格为终极目标。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内容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儿童绘画在幼儿园以及家庭教育中越来越被重视。幼儿的想法和所要表达的情感会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线条的完整以及色彩的饱和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体现了幼儿的夸张、自由、大胆、天真等特性,却充分的表现出幼儿的真实的内心世界。儿童绘画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形式有许多:棉签画、拓印画、水彩、水粉、蜡笔画等。通过儿童绘画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还有助于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关键词:儿童绘画;幼儿;意义 正文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和种类

(一)儿童绘画的定义

儿童绘画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观察后,通过想像力并经过自由发挥,采用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的界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前面的基础上保持绘画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绘画作品。

(二)儿童绘画的种类

儿童绘画包含: 泥塑、纸塑、还要用不同的材料作画,比如 :棉签画、水彩、水粉素描、用叶子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作画,蜡笔画。

二、儿童绘画的特点

(一)无主题性

幼儿在作画时可以是随意的,在幼儿园中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当问到他们,“你们在画什么啊?”他们有时候会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幼儿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通过想象进行自由的发挥创作。并不能通过一幅画看出孩子所想要表达的想法,所以说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无主题性。

(二)夸张性

幼儿的画笔还比较稚嫩,有的线条还不够流畅,他们画人物时会画的很简单,人的胳膊就用简简单单几条线来代替,而且他们画出的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是夸张的嘴巴,眼睛,整幅画下来既彰显幼儿的夸张又不失幼儿的稚嫩。

(三)天真、大胆。

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天真,活泼。孩子的这些特点会通过他们的画笔在纸上呈现出来,他们的想法奇特,大胆创作,他们不会像我们这些成年人会顾虑太多,会考虑画的尺度,画的内容选择等等,但是幼儿不会,他们想到什么就画什么,会很随意,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只要一支画笔,一张白纸就可以尽情的发挥。这也就是在幼儿的绘画中看到的大胆,天真。

三、儿童绘画教学在幼儿园中的开展

(一)幼儿教师挖掘更多有趣的材料进行美术绘画教学。

幼儿可以通过多种材料进行绘画创作,传统的绘画教学材料比较单一,而且也很普通,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高,只是老师手把手的把画教给幼儿,幼儿在这就被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发挥不出来。而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幼儿的绘画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幼儿教师也会想出甚至挖掘更多有趣的材料来让幼儿进行绘画,例如,在幼儿园实习时,我发现老师通过让幼儿利用树叶进行拓印作画,在拓印完成后,再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画的基础上再创造,添加上许多的小昆虫等等,或者是让幼儿观察自己所拓印的像什么,幼儿会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的答案会有许多,有的甚至连我们都很难想到,这样的绘画教学不仅让幼儿体验到绘画的乐趣,而且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幼儿在会画画中不会感到枯燥,而会更加喜爱绘画。

(二)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自由创作。

在传统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只是将事物画在纸上,让幼儿比着画,通常要教好几遍,幼儿才能学会,但是现在,教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自己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并将其展现在纸上,这样的教学更体现出的是自由性,幼儿的想法不会受到拘束,而是会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也会有欢乐的氛围。

四、儿童绘画的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

(一)儿童绘画有助于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

(二)儿童绘画有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三)儿童绘画有助于启发幼儿的思维。

(四)儿童绘画有助于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著名漫画家李滨先生说:“生活、灵感、想象是绘画的基本素质,只有让幼儿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只有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使幼儿对绘画有足够的自信心。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著:《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1997年10月第1版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篇3:论摄影在绘画中的作用

一、绘画对摄影的借鉴作用

随着摄影的出现和发展, 使得他在艺术界具有了独立的艺术标准。尤其现在社会中, 摄影能够将瞬间的事物、动作等逼真的记录下来, 这样独特的特点让一些画家在绘画过程中不得不开展新的探究, 进而在创作上开始走出写实, 走进现实的自由世界。中国当代艺术家邱志杰曾经说过:“人们为现代美术时代的划分争吵不休, 在我看来照片的诞生就是现代美术的开始。”加之, 一些画家对摄影的借鉴, 使得摄影作为一种媒介出现在绘画的艺术潮流, 促使绘画吸收摄影的一些特点, 确保绘画的与时俱进。画家米勒在绘画创作方面是以对农民生活的写实为主, 他提出, 摄影可以作为绘画的一种参考, 即:“照相如同从人体上翻铸下来的石膏模型, 永远比不上一个好的雕像那样高妙。机械的方法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天才。但是, 如果我们像使用人体模型那样使用照相, 那是会有很大用处的。”很摄影的快捷、准确等特点使得大多数的画家开始将摄影作为他们绘画的参照物, 出现了大量的画家运用人体造型素材照片来创作油画。此外, 摄影有助于画家更便捷、更好的收集素材, 能够节约出很多时间来进行绘画的加工等, 完全凸现了绘画对摄影的借鉴作用。

二、摄影对绘画的促进作用

摄影的出现不仅没有阻碍和限制绘画的发展, 而且对绘画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延伸了绘画的表现领域。即:让图像更直接、更客观的融入到绘画中来, 同时一些画家想摄影的表现形式与绘画创作手法相融合创作出一种新时代的绘画手法, 拓展了绘画的途径。如:我国著名画家张晓刚的绘画图式与影响有着明显的共性, 其油画系列作品《大家庭》就是运用照片的手段来进行绘画创作的, 即:根据摄影的纪实形象:褪色且陈旧的家庭合影, 来

分的表达了心灵, 绘画思想便得以建立, 艺术主张、风格得以形成。

结语

素描是画者对绘画无限热爱的情感宣泄;是画者传达意图与构想的艺术手段;是其研究理法的载体;是情感表达的主观需求。把握素描艺术的创作目的, 掌握情感表达的绘画技巧, 通过独特的对艺术形式美的理解, 展现对美、对艺术、对生活、对一切事物的情感。也许我们能从罗丹的话中重新理解梵高:“在他看来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强烈的陶醉。”

通过绘画真实再现过去一代人的现实命运, 充分体现了人性对生活遭遇的现实和迟钝, 真实的塑造了这代人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欣赏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绘画已经不再满足于人们的精神生活, 而摄影的出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促使绘画以现代化的语言加之现代的主观化思想, 借助摄影手段改变了传统绘画的形式和媒介, 进而丰富了绘画的描绘内容。具体说是:传统绘画目的是:写实的描绘对象, 而摄影的出现让绘画描绘的对象加入了反应描绘对象的个体感受等等, 使得绘画有了“灵魂”。

在西方, 摄影的出现改变了绘画的固定传统, 即:让西方艺术走出了再现写实的传统思想。最明显表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绘画有了显著的转变, 即:由再现转向表现, 由具体转向抽象等等, 这一切的改变和创新都与摄影的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摄影的快捷、对瞬间事物的记录、逼真等显著特点迫使绘画不得不进行发展, 因此, 可以说, 摄影对绘画的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融合作用

科技在不断进步, 现如今摄影、电影、电视等复制技术为主的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中主要的艺术图景。尤其, 现在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变化。对此, 在理论界, 关于当代文化人们提出了“图像时代”的概念, 即:视像的转向是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在现代的摄影时代, 画面形式内容得到了充实和丰富, 已经不再是单一的绘画语言, 而是添加了电影、电视等多种造型艺术的语言, 如:法国电影中的文艺片, 在电影镜头的选择上与油画构图和画面有着相似性, 并且他们的电影也以绘画的显著特点著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虽然摄影与绘画有着一定的区别性, 但是他们也存在着共同性, 即:反应的对象、创作的作品。因此, 从本质上来看摄影与绘画是相互动的、是相通的, 即:对于绘画而言, 创作者在对平面的造型方式方法、表现语言上出现对摄影构图特点的直接取用, 而摄影在创作风格上则以绘画的内蕴为参照目标。更甚者, 摄影与绘画在视觉感受上更是十分的接近, 这样以来, 就使得摄影与绘画之间相互渗透, 而摄影对绘画的融合作用也就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 摄影作为一种现代技术对绘画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和价值。作为艺术创作者应明确摄影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将摄影与绘画相结合、灵活运用, 借以来丰富绘画内容和表现形式, 促使绘画创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志杰.摄影之后的摄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阮义忠.当代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 2001.

篇4: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一、画演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是始终贯穿在审美鉴赏过程中的。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诗情画意融于自己的头脑中。其次,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绘画”这一形式,帮助学生驱遣联想力和想象力,借以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例如,我在教授《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时,让学生把九个景物通过画面表现出来,这九个名词平分成三组,每组景物都有一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枯藤、老树,只有在昏鸦飞落下来的时候,才更显出其败落;小桥、流水,也只有与人家连在一起,才更显出其生气;古道、西风,也只有在出现了瘦马之后,才更添其凄凉,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特色独具的画面。这些画面,表面看起来是孤立的、静止的,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系,但篇末点题的“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我让学生通过画面感悟:如上画面乃是游子眼中捕捉到的,它们无一不牵动着游子的心弦。于是,孤立、静止互不联系的景物,一变而为提供给学生驰骋想象羁旅之情的典型环境和广阔空间。对立的景色协调起来了,静止的物体浮动起来了,简单的名词也显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景景相连,物物含情,情景交融,达于化境,终而脱落出这样一幅游子断肠的完整画卷。

寓教于美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诗歌教学中审美力的培养是要通过诗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与共鸣,是让学生在绘画中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实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培养审美态度、加深审美感受、提高审美鉴赏力、挖掘审美创造力,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对学生审美力培养的四个重要环节。而绘画能帮助学生走进诗歌体验美感,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沐浴在古代诗歌的辉煌中,共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二、画演古诗,实现学生与诗词文本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通过画图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有些学生也许绘画技术稍微弱一点,画得不像,但问题不大,因为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只要我们老师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通过画面再现这一美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能更深刻地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宣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并通过绘画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绘画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画演古诗,交流创意,感悟古诗的内容美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形象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在学习中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展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山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远山上画几个屋顶表示;有的认为屋子应该隐约出现在浮云之间;有的认为只在弯曲的山路上画上几个农作归来的人;还有些同学认为只需在远山之间画上袅袅炊烟即可。又如:在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问其理由,各有不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的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真是在这些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统而言之,绘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体会到诗词的语言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诗词的兴趣。这是我抛砖引玉的看法。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齐天举,周勋初,李敏等编. 文史知识编辑部金开诚. 古诗词名篇鉴赏集.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

篇5:绘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槐树小学 谢蜀平

注重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的笔端倾注了他们对世间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生。“小画笔,大世界”,不应低估绘画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画中激情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这是新课改中重点强调的问题。教师可抓住学生喜画乐画的特点,激活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如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你们喜欢夜晚吗?夜晚是美丽迷人的,夜晚的天空更是深邃神秘的,现在就让我们变成小精灵,插上翅膀,飞到夜空去看一看。你们看到什么,把它画下来!”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孩子们开始动笔描绘他们想像中的夜空。这时,一颗颗闪闪烁烁的星星,一轮或弯或圆的月亮,一个个宇宙空间考察站,一抹抹流星云,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外星人……在孩子的笔下诞生了。把自己的图画讲给大家,更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道佳餐,在争先恐后中,一句句比喻贴切的句子,一个个奇思妙想的故事,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童话编出来了。这时顺势进入到韵文的学习之中,“看看书中的小女孩在夜空中看到了什么,又写出了什么?”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激情满怀,又怎能不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画中领悟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的识字量是400个,这对于有些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识字。其中,“画一画、讲一讲”的方法直观形象,学生乐于实践。如:教学“苗”“棵”“影”“捉”等字,启发学生动脑动手用绘画的办法记住这些字。在学生的笔下,妙趣横生的图画透着学生创造的灵感:广阔的田野上,绿油油的禾苗在成长(苗):一棵大树上结满果子(棵);圆圆的太阳照射着亭台,亭台投下了影子(影),一个人抬高脚步,蹑手蹑脚去捉人(捉)。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对生字记忆深刻,而且在动手创造中领悟了生字的意思。

三、画中创新

想像是创新的基石,激发学生想像创造,让求新求异的思维在学生多彩的世界里发展。例如: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课文写了冬天爷爷为小树穿上衣裳,小树不冷了;夏天小树为爷爷撑开绿伞,爷爷不热了,从而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环保的重要意义。为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课文只写了在冬天与夏天里爷爷与小树之间发生的事,那么在春天和秋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用你们的画笔画出来。”这时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想像创造的世界里,有的同学画出了春天爷爷为小树浇水,剪枝,秋天小树为爷爷奉献香甜的果实;有的学生则画出春天小树发芽,开出灿烂的花朵,引来了小鸟和蜜蜂;秋天,一片片树叶变成了黄色或红色,翩翩落下,爷爷把他们粘成美丽的蝴蝶,做成精美的书签到集市上去买……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画中拓展

篇6:绘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迎河中学 蔡士阔

课程标准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反映了课程标准新的导向,这也集中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在教学中国文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强调整体把握。具体到对古诗词的教学上,教师可以另辟巧径,从文本(诗词)出发去创设场景,挖掘诗词中的场景(亦即图画),诗中有画,为学生提供一个想象和理解的平台,以画解诗,从而体现语文教学任务在师生的“对话”中来完成,最终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笔者就绘画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做了一番探讨。

一、苏轼在欣赏完前代“诗佛”王维的诗画后,发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叹。诚然,“诗中有画”是王诗最大的特点,但这并不以王维为滥觞,也不以王维为终结。这种特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写景抒情的古诗词。

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画中题诗或依据前人之诗来作画的风气。从创作上看,古诗词有相当一部分是作者置身于某种场景画面并受之感染而写下来以抒发即时之感的。曹操《观沧海》而发出“天下一统”的雄心壮志;杜甫登泰山叹“岱宗夫如何”(《望岳》);王维出使塞外望着无垠的大漠而写下《使至塞上》;岑参风雪吟留别,高唱《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等。这些诗中,无不蕴涵着一幅幅或绚丽多姿或气吞山河或意境开阔的画面。

诗歌中客观描绘的画面,之所以能从作者的笔下浮现出来,那是因为它们能与诗人即时的主观情感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和谐统一。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上来,它的画面自然而然就带有主观性。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1]反过来说,诗人寓于诗词中的“我之色彩”(情感),在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画面的再现来解读。以“画”走进“人”,从而达到与诗人共鸣的效果。

而作为绘画,本身又具有比文字更优越的特点。绘画直观、简洁、明了,营造意境,耐人寻味。对于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来说,积累不够,内化的东西少,他们看图画比读文字更容易接受、理解。对教师解诗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针对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水平,我们强调直观感觉。只有先领略图景的内容,才能对诗境作进一步的开拓,以至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整体的把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在教学中,考虑到教师手上有无现成绘画图片资料等实际条件,以及诗词的意境审美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在绘画辅助教学中分为三种教学方法:图片显示法、简笔勾勒法和口头描述法。教授者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运用。

1、图片显示法。在我们日益普及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图片,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最适合应用。这就要求教学者要收集相关的相片、图片资料等,如岳阳楼、太白楼现存景致的相片,《渊明醉归图轴》、《寒江独钓》等能找到的绘图,或者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所设计出的绘画、图案,将其扫描进电脑,通过屏幕显示来辅助教学。授课者通过对其中的景致的分析,画面人物的举止特点,绘画中的色彩、线条、景物的搭配等加以指点,来引导学生透过显像解读诗词中的思想内涵。

2、简笔勾勒法。古诗词中,每个字词无不是经过千锤百炼、精雕细琢而成,诗句的凝练就决定了其中的画面的简练而又意味深远,这也正好符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这种随意几笔,就能勾勒出能体现诗境的图画来的方法,我们姑且称之为简笔勾勒法。教师在解诗时(如画工有一定基础的尤佳),随手用粉笔在黑板上拈点画线,这边一小屋,门前一小溪,此处一田,那处一树,群山一隅,就是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长长一笔画过去,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近处一处高崖,崖上一人面向周围眺望,不就是一幅俯视锦绣江山图吗?(杜甫《望岳》)比如在对王安石诗《书湖阴先生壁》的教学中,笔者就按照诗中所描述的景致,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一茅屋;屋前一院子,用篱笆围住;院内画两横线加几笔涂画,是为花木成畦;屋旁田一块;画一条线,将屋和田半绕,是为一水护田也;茅屋开两扇门,对面为连绵起伏的青山。茅屋,花木,水,田,青山,就是一幅令诗人无限向往的隐士山居图。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3、口头描述法。在一些条件所限,画面过多,或者难以用现成画面去解读诗词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任何辅助,一本书一张嘴就可以完成一幅幅的气壮山河或者宁静淡薄的图画,那就是口头描述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口头描述,引导学生对绘画图景进行再造性想象,创设情景,置身于此时此境去感受,再加以评述,可以完成一首诗词的教学任务,生动而又不至于单调、枯燥无物。这跟课程标准语文“重感悟”是一致的。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的意境,仅有一幅图画是不够的。除了诗中展现的大漠漫天飞雪,遍地银妆的壮丽图景外,还应有旗下送客与归客的对饮图,诗人风雪中驻足,远望朋友归京远去,留下串串马蹄印的惆怅图。通过这些画面的转换,表现出时空变更的动态画面效果,才能更好地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古时边疆建功的艰苦,诗人的豪放,乃至和漫天大雪对照而体现出的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这些效果是也只有通过描述画面才能做到,才能做得这么好。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的画面,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置身于描述的大漠风光中才能感悟到的。否则可能就会变得无从理解了。还有苏轼的《浣溪沙》里所表现的三幅山水图,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九个画面,都很适合用口头描述的方式去辅助教学。诸如此类,就不再一一举例。

三、在当前的教育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呈现了新的状态,教学内容的集约化、综合化,教学方式的直观化、灵活化、交互化,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这就使得多媒体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愈来愈依赖于图画。语文教育除了注重理解和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更提出了“感受性阅读”[2]的口号。“感受性”在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心与物之交融。山川万物既非孤独化的‘物’,心灵世界亦非隔绝的‘心’,两者的沟通需要联想,更需要感悟。”[3] 但是我们在对古诗词的感受上却存在着较大的难题,一首诗词里的景象是什么,描述了什么形象,创设了什么意象,抒发作者的什么情感,如果光从诗歌本身去理解的话,学生的水平有限,理解的肯定是不同,甚至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我们教授者有必要找出一个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又能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入手去感受,这就是诗中的“画”。我们就以“画”为基础,引导学生围绕这“画”去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去感悟其中的深层意味。这就使得绘画在古诗词的辅助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是非常必要,可以说是不可分割的。

篇7: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的一般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评价的结果为改进教学与检验教师提供依据

教师利用评价的结果可以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中使用的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状况,从而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如果评价后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符,表明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如果评价后学生的学习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不相符,那么教师必须重新考虑教学目标的适当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考虑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

2.教学评价的结果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情况提供反馈 通过教学评价,学生可以有机会了解自己学会了什么,学习的程度如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好,还是比其他同学学得差。教学评价作为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管理作用

教学评价反映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可以为教学管理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也为学校的人事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为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提供证明,并成为选拔与淘汰、升留级、是否毕业等决策的依据。4.强化激励作用

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教师和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对教师来说,适时的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工作中需努力的方面,对学生而言,适当的测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5.评价作为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一种工具,用于查明在达到一整套教学目标时,可供选择的程序是否同样有效

例如,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检验教学实验的成败,可以对新旧教材、教法等作出比较性判断。此外,教材、教具的开发,课程设置和师资素质的调查,学生能力的研究,都离不开教学质量评价的帮助,教学评价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6.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即要遵循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定期对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能够揭示哪些做法符合规律,哪些做法违背规律,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达到程度如何。这有利于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过程科学化。

7.有利于端正教学思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并予以价值上的判断。它的目的不在于区分学生学业成绩的等级差别,而在于测评每个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除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判断外,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因而有利于社会、家庭、学校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克服目前存在的只重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价值观念,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技术培训心得

为期一个多月的教育技术培训将近结束,我的收获甚多。在线培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一个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平台,具体收获

(一)对本次培训的理解

理论上的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从研究对象看,教育技术包括两个部分,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从研究范畴看,教育技术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从应用目的看,教育技术指运用技术支持与优化教学过程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的目的。

通过老师对各模块的深入剖析,不同小组精辟见解的介绍及同组成员的集体讨论,共同作业,我对教育技术有了新的想法。即把教育技术当作手段,把思想和观念转变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上来,教师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而信息技术只是教育技术中的一个,或者说是实现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以提高教育技术使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为本次培训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评价的平台和技术支持。

(二)感受新理念教学的独特魅力

1、团队合作学习的形式贯穿了整个培训过程,队员间的合作与互助组、团队内、团队间的热烈讨论帮助我们理清了概念,同时也促进了反思,这样的活动效率很高,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借鉴使用。

2、信息技术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了高效、简洁的平台,每次的讨论,每次的反思,学习全部记录在相应的网络空间中,将学习的点点滴滴记录了下来,帮助我们记录了这次“培训的成长历程”,在我培训结束的时候回顾一下,成就感骤升,这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想而知,如果能把这样的平台真正应用在课堂教学中,那么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兴趣必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更加丰富,给学生的自主空间,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三)新认识和学习了一些实用性极强的软件,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本次培训中用到的思维导图软件、网页设计软件,特别适用,有效的降低了教学备课时的负担。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技术的理解更加清晰。

篇8:绘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体验是绘画艺术创作的认识论条件

1、绘画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实践

绘画艺术创作作为一种文化行为, 源自艺术家的生活体验, 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 形式上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比如, 我们看唐代仕女图, 雍容华贵, 体态丰腴, 反映出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加之, 绘画艺术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借助于特定的笔法运作技术, 用鲜明的色彩搭调、错落有致的色彩布局, 以审美为中介来传达创作人的思想与感情。虽然对于绘画艺术的起源有诸多说法, 但是其根源应从属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因此, 人类的劳动生活就是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重要的起源。因而绘画艺术作品不仅能通过表象的勾勒体现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 更重要的是, 它更能通过艺术载体传递、表征出特定思想, 进而表现出人的内在生命力。

2、艺术家绘画创作中的情趣勾画源于对生活的体验

绘画艺术家用笔法抒情达意、寄情言志, 归根结底是自身生活阅历的积淀、自身对特定文化类型的感知与解读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国画创作,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深度的理解与领会, 就难以通过技法传递出国画中那种或端庄优雅或肆意无拘的意境。我们知道, 中国艺术体系中总是体现着一种时空虚实相生、宁静广阔的意象境界, 所以对国画的创作并不像西方绘画传统那样追求推崇个体价值的实现。若没有对传统文化的那种真实的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悠远深邃的意境是决然不能通过画家之手形之余笔端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一种大的群体意境, 这种群体意境就是通过阴阳观、五行论等理论来传达的, 天人合一之境是其最高境界。这种虚实相生、离合始反的“道”的阴阳变化过程, 要通过画家之手来传递出去, 以达到对艺术之美的创造, 就需要创作者本人首先要能够感受的这种意境的真实性。所谓的“身未行, 意已远”说的就是这种身体以外的意境烘托, 其实就是内心感知的自我建构。艺术家这种真切而细腻的内心体验, 艺术家本人对于宗教、文化、古典艺术等的感通, 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这种精神力量, 正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所系。

二、体验的积淀通过艺术创作的过程来体现

绘画的生命基础总是基于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来之上的。不管是缘起什么, 物物事事, 总是以能触碰情感并在心理上生发出一种欲望, 并进而形成一种意象, 最终通过特定的绘画技巧表达出来。所以, 体验对于绘画创作本身来说, 就是对于生活的感知, 是艺术家整个创作活动的认识论基础。

1、绘画创作的独特性需要以“体验”为基础

“艺术创作的体验, 就是深入了解所要塑造人物形象的内在性格以及透过人物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内容, 或者是编导、演员对于人物形象、社会背景的个性思考。”绘画创作的过程, 其实也就是艺术家本人对创作对象的一种个性化理解与再现。我们通过鉴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 可以领略到一种奋进不息、恣肆昂扬的气息, 这种气息正是艺术家所要传递出的艺术精神。在先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国家不国、民不聊生, 个人命运、国家与民族命运, 何去何从, 拷问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画家忧国忧民之情, 唯由通过手中之笔, 喷薄而出。其鼓舞人心的艺术力量, 难以估量, 且经久不衰。从认识论角度讲, 绘画创作所揭示出来的情趣意境是以艺术符号作为内心情感的载体进行流动连接的。换句话讲, 绘画艺术的表情达意不仅仅是综合感觉下绘画技法与技法的连接, 更重要的是通过线条、色彩等有形要素的组合, 将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意境, 通过阴阳变化、虚实关系的处理, 表征于外。例如, 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当时社会繁荣昌盛的景象不仅可以从整幅大作的宏阔视野中感受得到, 更可以通过画家对小人物的描写凸显而出。市井百态, 人物景致, 错落有序, 安然悠闲, 观画知生活, 此言不虚。细细欣赏之, 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物, 都仿佛必不可少, 它们之间仿佛又存在着一种相互辉映的关系, 而个中的意境就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中层层铺垫、层层加深, 跃然纸上, 活灵活现。《清明上河图》对于人物细节的处理, 尤其可称为是“千古绝唱”!画中有些人物或踮脚或偻背, 或呼喊或细语, 或买卖或运输, 惟妙惟肖, 令人拍案叫绝。这些微妙的变化, 看似不起眼, 但却能将整个场景情节、人物内心的变化深刻细致的表达了出来。当读者欣赏时, 哪怕是匆匆过目, 都能够立即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产生强烈的共鸣感。这就是绘画意境!假如艺术家没有对社会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情痴爱, 又怎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不朽之作?由此看出, 绘画艺术表达的内在主导因素一定是寓意的线性发展。不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是同创作者不同的内心感觉直接相关联的。

2、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取决于创作者对生命本质的体验厚度

绘画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来展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 创作者本人在创作前创作后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都要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构思。没有对于作品实际生活背景理解的深度体验, 不会有人物塑造中表达的深度。一幅作品的意境深度归根到底来自艺术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 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 作品就是艺术家对自身生命存在样态的现实感受与生活升华。所以绘画艺术具有二度创作的属性, 即绘画艺术是艺术家透过自己的视角将创作对象化作自身的生命共同体, 然后行之于外。换句话说, 激发艺术家自身绘画动力的, 其实是与艺术家自己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 创作意境的情趣与艺术家自身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 角色本身转化成艺术家自己, 于是对作品意境的传递就变成了艺术家自己对自我人生态度与自身人生境界的自我关照。

由此可见, 绘画艺术创作不单是画家特定思维模式、艺术模式下艺术形象的再现, 绘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绘画创作最终的目的就通过艺术作品展现艺术家的人生态度与生命底蕴, 以审美意境为基础同时融入对作品的体验, 通过一系列的符号载体, 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 进而达到“独对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的审美效果。在这一点上需要艺术家情感的完全投入, 人和画的统一, 这也是绘画的最高境界, 是艺术体验的终极归宿!

摘要:文章力求通过对绘画创作中“体验”的分析, 说明“体验”是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性条件。本文从三部分论述了“体验”在绘画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通过这种分析, 笔者力求揭示绘画创作的真谛。

关键词:绘画艺术,体验,作用,艺术真谛

参考文献

篇9:故事在幼儿绘画创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故事;幼儿;绘画教学;兴趣;绘画能力;感受美;创造美;良好品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过“解放孩子的手脚,给他们自由快乐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而绘画活动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的引导幼儿,给幼儿提供更加宽阔的创作空间呢?

一、把经典故事引入绘画教学中,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幼儿除了特别喜欢绘画外,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何时何地,若提起故事,他们就特别安静,故事以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色彩清晰亮丽的插图,人物特征鲜明等特点吸引着幼儿,让幼儿百听不厌,就这样我常常把故事融进绘画教学活动之中,并制定出有计划、有目的、有策略的故事绘画活动。

二、借助图片展现故事内容,丰富画面、培养幼儿绘画能力

幼儿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片,是因为有动态的图像、不断变化的情节,所以用图片展现故事内容,促进绘画教学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图片或绘制故事图,如在中班绘画课《美丽的蝴蝶》活动中,可借助图片引导幼儿认识蝴蝶,并引导幼儿说出“它有圆圆的头、细细的肚子”,“有树叶一样的翅膀,头上还有两个弯弯的细角”等特征。绘画前请幼儿欣赏《三只蝴蝶》的故事图。在幼儿欣赏故事图时教师要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仔细观察,了解图意。如“这是什么地方”,“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这几幅图哪里不一样了、发生了什么事?”在幼儿讲述时要帮助幼儿用恰当词表达他们的想法,如“他们想到叶子下避避雨”,“大雨把他们翅膀淋湿了”,“他们想请花姐姐帮忙”,“它们三个是好朋友”,“太阳赶走了乌云”等。这样幼儿不仅画了多只蝴蝶,还画出了花园、花姐姐、雨点、太阳、云朵等,使画面完美丰富。从中发展和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用故事性语言能帮助幼儿感受美、体现美、创造美

形象生动逼真的故事语言不仅帮助幼儿积累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美的情趣,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在大班美术欣赏课《春姑娘》活动中,欣赏时提问要恰到好处,以便让幼儿了解人物象征性特点,如在欣赏《春姑娘》时,先从观察景物开始,可提问幼儿“这幅画好看吗?”,“上面都有什?”。让幼儿说出“树叶长出来了”、“花儿开了”、“草地绿了,高山也绿了”等,然后再观察人物: “画上的姐姐漂亮吗?”,“她从哪里来?她在干什么?”,当幼儿说出她是仙女时,可进一步引导幼儿从外貌衣着了解仙女的特别处:“裙子是用叶子穿成的”,“衣服是用花朵做成的”最后让幼儿知道“春姑娘”就是春天,是春天的象征,是春的使者。

在了解春姑娘象征性特征后,再让幼儿自由创作《春姑娘》。教师可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春姑娘”或“你想象的春姑娘是什么样的”。这样幼儿不仅能画出故事语言描述的“春姑娘”,还能画出提着小包,穿着短裙,飘着长长小辫的“春姑娘”。这就是故事以美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把大自然的美和心中的美完美的结合并展现出来。

四、故事化的展示与评价

以支持、鼓励、尊重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为主要评价策略,积极保护和肯定幼儿想象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注重故事画的拓展与延伸,让幼儿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共同提高,使幼儿在多通道中永葆旺盛的创造潜力。

五、故事不但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格,还让幼儿懂得了很多道理

看到园内有幼儿踩踏蚂蚁和蜜蜂、捕捉蝴蝶,便及时的设计了命题故事画《勤劳的蜜蜂》、《爱惜粮食的小蚂蚁》和《小狗贝贝》,以此让他们懂得爱护小动物,同时积极应用经典故事《金斧子》、《九色鹿》、《诚实》等进行绘画创作,希望通过绘画培养幼儿的善心和爱心,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的孩子。

二十几年来,我不仅把故事渗透在绘画教学中,还渗透在其他学科中,让幼儿的绘画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使幼儿懂得了很多道理,掌握了一些本领,也培养了他们一些良好的品格, 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9.

篇10: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泊河小学 何学平

高效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篇11: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以多媒体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并成为课堂教学创新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多媒体教学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就在于它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众所周知,任何一项技术的采用,都要以适中为主,为此才令您的教学锦上添花,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关键字:多媒体教学,语文,兴趣

回顾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完成的。这样课堂的容量小,形式单调,因此,传统教学方法是陈旧的,效率是低下的。它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这里所指的“淘汰”并非指全部被替代。)放眼世界,多媒体的使用,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多媒体手段的最大特质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一般都限制于课本和教师积累的课外知识。学生的可读量十分有限,但多媒体却可以补足传统教学的这一缺陷,它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但是多媒体教学课件也不是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不是应用了多媒体课件的课就是妙笔生花、美不胜收,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一面双刃剑,在教学中它的一些弊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记得《心理学》一书中对兴趣进行如下描述: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是需要的一种表现方式,人们的兴趣往往与他们的直接或间接需要有关。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就会产生接近这种事物的倾向,并积极参与有关活动,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极大热情。

由于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它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蜂蝶飞过花丛”,也能让学生欣赏到“泉水流过山谷”,还可观望世界屋脊的雄姿,同时也能看清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以前,人们把读书生活比作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那么,今天这个比喻已变成了现实。学生在欣赏课文的同时,不仅能饱览一幅幅与之相适应的画面,还能听到一曲曲与之相谐调的乐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以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一课为例,按过去的教学方式是:感受“文本”(读书)------分析归纳-----表述(口头、书面)-----巩固练习。而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课前告知学生“明天我们学习《绿色蝈蝈》一课,让我们一同去寻找蝈蝈,看谁找的那只最漂亮。”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大有和老师一比高低的架势。看见孩子们如此举动,我也不敢怠慢。回到家里,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去研究。花了好长时间在网上寻找蝈蝈,并在大量的图片中筛选出一只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和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课堂上,孩子们拿出自己寻找的蝈蝈------图片、标本、玩具等等。而我却出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鲜艳、清新、翠色欲滴的蝈蝈在优美的大自然音乐的映衬下显的更加可爱,迷人。课件好似给学生们注射了“兴奋剂”,大家注意力集中仔细观看。教室一片宁静之后,不知是谁情不自禁的喊起来“太棒了!”霎时赢得孩子们的一片喝彩。学生们还戏称“大眼睛”为蝈蝈王。实际上,授课前师生就已经共同走近了“文本”,探究了“文本”。兴趣导学,自然课上探究起来也格外来劲

(二)、多媒体教学能够突破重点、难点,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充分、最有效的传达授课者所要传输的信息,传达出授课者无法或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概念、信息及一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事物本相,帮助学生轻松突破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场面是老斑羚和青壮年斑羚分成两队,老少斑羚先后起跳,在老斑羚将要下落的一瞬,小斑羚踩在老斑羚的背上,借力跳到对岸的悬崖上,而老斑羚却坠入万丈深渊。对于没有学过力学的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很难领会斑羚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心,突破难点,用动画形式将这一场面展现,当老斑羚被小斑羚一踩,像树叶一样坠下悬崖,这一场景极具震撼力,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学生沉浸在这种悲哀的氛围中 为老斑羚惋惜,为小斑庆幸,也为捕猎者惭愧,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文体知识的梳理中,学生对一些分类往往记不清楚。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树状结构在学生大脑中构建知识网络。把文体做成树的主杆,用动画形式长出四根枝杆,分别是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小说”又分别长出三个小枝条,分别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在“人物”这个枝条上又分别长出四个小叶片,分别是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依次类推,用动画的动态效果表现其发展与分类,将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三)、多媒体教学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实现课堂教学开放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形成多维互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直观思维的积极性,加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现代桥梁事业取得的成就,我向学生播放了一段录像。通过一组动画,向学生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年代桥梁建设的成就。桥的种类很多,有石桥、铁桥、高架桥、立交桥、吊桥等,让学生领略到了千姿百态的桥。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卢沟桥柱头上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以往教学,任教师有十八般武艺也不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天利用课件展示,学生便对“交头接耳”、“倾听水声”、“母子相抱”的千姿百态的狮姿有了形象的认识。

(四)、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是对语言信息输入(听、读)和输出(读、写)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本教科书。情景单一,老师授课的基本方式是讲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视野必然受到影响。听读的机会少了,读写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多媒体课件能贮存大量的信息资料,能根据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快速呈现,快速反馈。学生听的看的多了,就必然有利于说和写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课件创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使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灵通方便的交互界面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教师大量时间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容易使教学教师放松对于教材教法的研究。多媒体教学的种种功能设置,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教师为了使画面漂亮些,文字富于变化些,往往在一项设置上需反复设置、反复运行演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课件的设计付出太多,教师往往就无力再去钻研教材教法了。

(二)固定模式,束缚思维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进行,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朝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致使学生难以打开思维,只能仰着脖子看画面,竖起耳朵听答案,时间一长,什么思考、创新都没有了,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严重束缚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果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有新的亮点,电脑就无法发挥作用,一旦发现问题有偏离也无法及时纠正。

(三)、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多媒体的应用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由原来的被教师把持着、控制着,到现在的完全被多媒体课件控制着,不能不说是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教师也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加入多媒体后,教学的双边活动成了教师指挥课件运作、学生死盯屏幕的现象,“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强大的优势也有它的不足之处,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多媒体网络这一教学新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多媒体网络只是辅助教学。所以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混肴三者之间的关系。若不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挖掘知识的内涵,而是迷信多媒体网络,整课堂被它所左右,利用它来演示教学内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这里想说,这只不过将往日教育中的“人灌”变成美丽的“机灌”。

【参考文献】:

1、陶波

《浅谈多媒体教学利弊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6.102、刘铁芳 《关于教育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7.113、上官子木《我的教育生涯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词字在第二位的成语下一篇:为政尚德活动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