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2024-04-26

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精选8篇)

篇1: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作者:杨嘉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22期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解决国民体质存在的隐患,而且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面,加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21世纪赋予的时代重任。文章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进行了论述,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内容 特征 途径

[作者简介]杨嘉民(1973-),男,江苏无锡人,江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理论与教学。(江苏无锡214122)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3-0115-02

一、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增进学生体质已刻不容缓。由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社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严重不足。据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的肺活量、耐力、速度、爆发力等体质指标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比重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不良①。这些问题如不切实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我国国民体质存在隐患。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赛场,尤其是奥运舞台上表现优异,然而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中国老百姓的体质不容乐观。有关人士指出:“从农民、工人、学生、知识分子,甚至军队,中国很多行业从业人员大都存在健康问题。②”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方邦协认为:中国人缺乏体育健身意识是导致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学生学业繁重,中青年人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没有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久而久之,几代人的体质健康就会有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推行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素质教育,已是涉及青少年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兴旺、强盛的大事。

3.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从以上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奠基工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和人文理念,内含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如何适应21世纪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挑战,是提出并实施素质教育更为深刻、更为重要的背景原因。因此,体育教学如何调整自己,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全面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学校体育教学严峻的课题,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它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体育素质教学应具有以下内容:

1.健身与健康教育。健康的身体是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载体,也是21世纪国际竞争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树立强身健体的体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教育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即通过体质、体能训练,感觉和大脑开发训练,使学生在遗传的基础上发挥潜力,增强体魄。

2.体育文化素质教育。随着人民生活富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提高,体育运动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和健康的需要。因此,要求人们体育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要求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体育科学教育、体育道德教育、体育心理教育和体育美学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树立体育终身理念。

3.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活动可缓解压力,减少焦虑,克服抑郁,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占据社会主体的今天,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适应社会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自我实践中所具备的品质,内容包括学习能力、自我生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行为约束能力。体育活动作为一项身体技能运动,不但是力量、智慧、胆略、技术的较量,而且能是磨炼意志、培养毅力,体现了一种战胜自然和自我的无畏精神。因此,体育素质教育就是在体育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材施教,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运动技能教学。体育素质教育对运动技能学习没有淡化,相反,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来体现体育素质教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实质。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没有运动技能学习,我们所说的“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体质增强、社会适应”等目标,就无从谈起。所以,在体育素质教育中,运动技能学习的设置也是最基础的,是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在体育素质教育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具有多样性,内容有较大的拓展,不仅有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安全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础技能”等内容,充分体现健康性、系统性,重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的广泛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体育素质教育内容更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对运动技能目标的设置,也是根据不同的实践情况,分别设置不同目标,使运动技能目标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发展实际,有一定的层次性,更能体现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体育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位学生,模糊“优秀生”和“后进生”,通过优化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全面性。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教育,通过体育技能教学,着重能力培养,全面挖掘学生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和谐统一发展。

3.个性化。在体育教学中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发挥学生主动性,使不同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4.基础性。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着眼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对体育动机和兴趣的巩固,培养学生稳定的体育意识、态度和习惯,为自觉地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四、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体育素质教育要从观念抓起,只有领导重视,社会共识,才能向素质教育转变,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没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再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再高学历的教师队伍,都不可能创造出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为此要做到:教师观念、认识的转变,师生位置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在体育素质教学中,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健康育人为根本,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求生、学会健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技能动作学习的规则,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体育课堂教学是教育中最稳定、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体育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在体育素质教育中,必须贯彻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为载体,以活动为主体,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具体方法如下:(1)挖掘教材内涵,渗透德育和思想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人才。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体育融入培养人才的系统工程中去。所以,体育除完成自身的健身职责外,还与德育教育存在着客观的联系。如,通过体育队列操练,进行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教育;通过体育训练和配合,进行道德关系体验;通过体育技能学习,进行意志品质磨炼;通过运动竞赛,对学生积极性、进取性和拼搏精神进行锻炼;通过体育游戏,进行集体利益、团结协作、诚信勇敢教育,养成集体荣誉感。(2)运用综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作用、双向结合的场所,是教师进行思想、情感、知识、信息交流的微型世界。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多边互动过程,它不仅有教师教的方面,也包括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体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将来担任社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素质,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课外活动是教学辅助的重要手段,对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观念的培养,对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非常有利。因此,可利用学生文化水平高、知识面宽的特点,开展自主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体育

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达到强身健体、增长才干、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目的。

4.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教育改革是21世纪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全民素质的大事。全面实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教师在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1)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指教师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只有这样,才能把爱心倾注学生,激励学生成功,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2)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应以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现代科学教学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过程,树立体育素质教育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3)广博的体育知识。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最具发展性价值的财富,信息时代的体育教师,要具有思维的前瞻性、辐射性,敢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技能、新实践,打破区域性,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4)较强的体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保证。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技巧,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组织能力,正确示范并指导学生身体练习,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等。(5)较强的体育科研能力。教师不仅要搞好体育教学,还要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探索体育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经验、新的实践,调查和研究、总结工作中的体会,并上升到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达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目标。(6)健康的心理保健能力。学生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也是生理和心理成熟的过程,但他们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健康的心理,将会影响终身体育的发展。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实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师健康的、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

五、结语

要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只有深化改革才有出路。要增强学生体质,解决国民体质存在的隐患,只有使素质教育实施于体育教育之中。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积极进行科学管理和不断探索,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能力,使学生做到既有终身锻炼的习惯,又有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注释]

①夏杰.学生休息和锻炼不足[N].江南晚报,2007-05-26.②夏杰.中国国民体质存在的隐患[N].江南晚报,2007-06-07.[参考文献]

[1]汪玲玲,陈嵘.试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5).[2]顾明远.素质教育的实质与运行[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篇2: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凡修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3期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战略举措,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文章就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阐明了“应试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消极影响,以及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学校体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凡修(1973-),男,河南舞阳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与校园文化。(河南漯河462000)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109-01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党中央颁布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人才。”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已被作为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这对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1.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包括人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人的自然素质是先天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社会素质,即人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它是后天形成的,也可称为后天素质。两者之中,人的自然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而社会素质则是人的素质的本质特征,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我们将素质定义为:所谓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的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2.什么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其主要特征为:选拔性、淘汰性、片面性、统一规定性和被动性。

3.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基础教育。其主要特征为:基础性、普及性、全面性、个体性、主动性和时代性。

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试现象

一是学校体育只抓少数“尖子”运动选手,忽视全体学生体育教育,以竞技体育评定学校体育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导致了学校轻体育教学,重运动训练;轻群众体育,重运动竞赛;轻终身效益,重急功近利等。二是只抓单纯的体育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习惯的形成和体育能力的提高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三是在体育教学中,为达标而达标,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甚至平时“放羊式”教学、考试突击训练等现象普遍存在,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大纲的落实。四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停留在“教什么学什么”的层面上,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五是体育教学方法上,“一刀切”和“填鸭式”教学现象依然存在,缺乏学生的“自主练”,过分重视“体育”与“练身”,而忽视“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等多方法体系。六是在课余训练中,常常重视为比赛夺奖而搞代表队的突击性的短期集训,忽视体育教学提高普及体育的作用;重视用不恰当的手段和途径引进运动员学生,忽视普及基础上选拔有运动才华的学生;在学校之间的运动竞赛中,比较注重奖牌,不注重友情和共同提高,甚至出现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的不正之风。七是过分强调技评和达标成绩,而忽视学生心理、价值观、学习态度、创造能力的培养。

鉴于上述情况,在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中,坚决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高一代新人素质,已成为现在体育工作者的共识。

三、体育素质教育的作用

以往一提到教育质量,人们只是以升学率,或主要学科教学及所配备的师资力量来衡量,却忽视了体育教育的质量。事实上,内容与形式丰富多彩的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应该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不可忽略的标准。

首先,通过体育素质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懂得健身与保健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塑造学生的行为、品质、个性、情感等,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与团结协作、勇敢顽强、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品质。还能培养感受能力、观察能力、争取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以及承受失败和挫折的能力,这些都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与学校教育要实现的目标要求完全一致。

其次,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天赋与特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广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在多方面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以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再次,培养公民意识。体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具有鲜明集体特征的教育活动,学生在练习中按照集体的共同要求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使之进一步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行动需要,也使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运动场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参与竞争、民主合作的意识为学生所感知,从而使学生的公民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体育素质教育的实施

1.学校领导要提高对体育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学校领导要贯彻国家颁布的《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文件,提高对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做到在舆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场地与经费等方面给予关怀和支持,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中去,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2.更新教育观念。要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育人的观念,让学生树立主动发展的观念。具体来讲,要坚持为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坚持指导全体学生都能成才的人才观;坚持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的质量观;坚持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观。

3.努力打造一支锐意进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保证。为此,要进一步深化高师、中师体育专业改革,加强体育专业的建设。要加强体育师资基本素质的培养,强化高师、中师体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意识,加强忠诚学校教育事业的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建立在职老师继续教育与考核制度,以现代教学理论、学校体育理论及体育课程教材涉及的新内容与相关学科的新成果武装体育教师。

4.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体育场地及器材建设。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加强学校体育场、器材的建设,既要按统一的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进行规范建设,又要根据各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园,修旧利废,开发面向全体学生,趣味性强与锻炼身体实效性大、形式多样的体育场地与器材。

5.加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学生基础体育能力,增加一般健身运动知识的传授,以及设计自我锻炼处方的能力培养;重视体育骨干与体育积极分子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外活动中,根据区别对待原则,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参加课外锻炼,引导学生选择适用于未来职业的体育活动内容,要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各种体育竞赛,发动学生既参加比赛,又做比赛的组织、宣传、裁判工作,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崇高的理想,又有丰富的知识、健强的体魄和动手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繁荣昌盛。我们要把握机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应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使体育更好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3: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学习能力

一、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 文化科学, 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它给我国的教育改革指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方向, 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 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 是开发青少年的潜能训练和提高生理、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它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核心, 以社会文化传播和创造为手段, 是实施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 主要具备基础性、全面性、整体性、开放性及非功利性五个特点。

二、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迎接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我们要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从而实现社会的快速发展。

素质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而小学素质教育则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终身教育观、大教育观下, 基础教育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 每个人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要打好基础, 养成基本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自主地发展自己。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部分, 其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 决定着人才资源的水平。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奠基工程, 而小学数学则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 充分挖掘、发挥人的天赋条件, 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 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受教育者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 注重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基础课程之一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著名数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学的成败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 教师在该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过去大家所说的学生是教师教会的, 学生学得好不好是因为有没有碰上一个好老师, 这是一种典型的教师中心论, 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 教师再怎么教、教得再好也是枉然。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提倡“灌输式”教育, 而应该注重师生互动,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从而激发其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知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矛盾,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则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密切结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 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例如, 在讲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五章《多边形的面积》时, 我采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 体验其中的乐趣并进行思维训练。在合作完成“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切并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动手剪切一个平行四边形, 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其中有部分学生未加思考随意一剪, 在拼长方形的时候出现怎么也拼不好的情况。此时我让成功的学生向大家演示自己的方法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去再拼接, 如图1所示) , 从而实现互问互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经历剪拼的过程, 通过动手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

在教学之中, 我还适当对部分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顶呱呱”, “某某同学进步了, 进步得多快啊”, “你剪和拼凑都很漂亮, 真厉害”, “你帮同学们解决了怎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让大家恍然大悟, 谢谢你”等等。但同时在开展合作学习中, 我也发现由于自由空间比较大而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部分偷懒好动的学生出现一边扰乱他人一边逃避合作的情况, 这时教师需要加以组织和引导。

2. 注重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如何再创造。

让学生体验如何再创造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非常重要,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说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未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如果不实行再创造, 则会对学习内容难以理解, 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小数除法的过程中, 计算1.24÷1.5=?的时候, 学生列竖式, 当竖式上商0.8后, 余下的4究竟表示多少, 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在黑板上写出:1.24÷1.5=0.8……4 (询问学生对不对?) 。学生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用已学的乘法检验1.5×0.8+4≠1.24, 让学生得出除法除得余数应该是0.4而不是4, 在竖式上的余数表示四个十分之一, 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是一致的, 在这次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教师直接说出解题方法, 因此学生印象很深。

3. 联系生活,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 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造条件,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使学生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如在教小数的简便运算的时候, 求10.4-9.8=?我就让学生通过自己平常买东西付钱的经验来理解:小明有一张10元整钞和4角零钱, 买一个9.8元的本子, 他应该怎么付钱?营业员又该怎样找钱呢?最后小明还剩下多少钱?学生都能够回答小明拿10元钱给营业员, 找回2角钱, 最后剩下6角钱。在此题中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到“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 依此类推学习9.5-6=?, 120.9-110=?等的解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通过在体验中思考来锻炼思维, 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以减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畏惧感、枯燥感,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4.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 这是未来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给学生介绍几种学习方法的理论上, 而应该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 认真开展、落到实处, 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模式, 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 敢于争辩, 给自己确立学习目标以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思考的过程, 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

由于学生年龄偏小且自觉性不够强, 仅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不现实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还必须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比如: (1) 教学生如何预习。只有学会如何预习, 做好准备工作,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学习, 有的放矢。 (2) 教学生如何听课。只有认真听课, 才能在很短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 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解题技巧。 (3) 教学生如何做作业。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的程度如何, 哪些掌握了以及哪些没有掌握。学会做题技巧, 一通则百通, 还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等等。

5. 独立思考发展思维, 促进学生好奇心。

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 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当然不能。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 不能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 才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认知结构的某种模式, 在完善和发展其认知结构的同时可以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 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 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围绕着所要解决的问题去思考、探究、发现, 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天真活泼, 天性好动、好奇, 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愿意去尝试, 所以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 尽量创造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多用语言铺垫, 增进学生情感;多采用角色扮演, 让学生投入情感;加强学生与教师心灵间的碰撞, 多鼓励学生尝试。对有些内容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 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断比较, 不断纠错, 不断反思, 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之,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既是可行的, 又是必要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要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从观念上、意识上树立起提高学生素质的紧迫感,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 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 素质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9, 第2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2007.4.

[3]阿尔塔汗.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 15, (2) .

[4]刘艳.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09, (9) .

[5]祁利民.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08, (12) .

篇4: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关键词:初中历史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08-01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理念从思想观念到付诸实践的一场深刻而彻底的变革。在全面實施素质教育中,历史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历史学科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等方面,也是其他自然学科无法替代的。

1 实施方法

1.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一堂课能不能够吸引住学生,导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生动、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如好戏开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深入的思考。如讲《唐朝的衰亡》一课时,我们先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和瞩目的成就,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唐王朝衰落了?唐玄宗又是怎样从明智的君主变成如此昏庸无能?通过这样一前一后的设问与反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则开始积极思考,努力解疑,这样他们就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

(2)在教学活动中设置疑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通过在讲课过程中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思考与反思中学的知识,增长见识。比如我们在讲“美国内战”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已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在19世纪60年代会再次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国内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影响?”让学生围绕内战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各方面,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积极参与学习中,享受这种从设置疑问、到解答疑问的完美程式中,以此开阔自己的思维,锻炼自己的能力。

(3)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记忆、思维和观察等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善良、淳朴的讴歌,还是对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的解读和剖析,我们都需要把其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化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把历史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表达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

(4)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现历史情景的完美再现。历史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要是我们能找到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历史的情景,一定能够打开同学们心里的困惑和距离感,能够真正的进入到历史情境中。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让直观的历史情境穿越时空,缩短距离,可使学生们对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5)教会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知道并能够熟练运用学习的方法,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变得主动,而且高效。因此,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评价能力。让学生以历史当事人的身份,融人历史事件中去观察和思考,然后加以判断和推理,最终找出最佳答案,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1.2 高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1)精讲精练。精讲就是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精讲并不是少讲,而是在讲的过程中能够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形式。精练则指的是要精选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积极主动的训练。历史作业的布置能够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完整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达到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2)突出重点。历史课程的教学,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个历史教材的内容来看,我们知道其重点内容依教学大纲和教材而定,我们需要在针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性和实践能动性,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3)深挖教材。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容提纲,它为历史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线索,充分而完备的理解和参透历史教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加强备课,深钻教材,需要做到:备教材心中有数,备教法胸中有法,备教程腹中有序,在精心学习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具体分析,设计出合理的课堂结构,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然后在进行分层指导,提高能力。

2 结语

历史知识是形成人的文化素质的基础及条件,是体现人的文化素质高低的一个指标。在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历史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门学科的优势和特点,从实际出发,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高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使两者充分的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洪云.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S2):553.

[2]李景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3):103-104.

[3]余艳.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6):43.

[4]黄忠良.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115.

[5]曲淑贞.浅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5):37-38.

[6]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 处理好教学与教科书的关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16-19.

篇5: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笔者身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深切感受到,小学生接触到事物相对较少,以课本养课,大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改变步子缓慢,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尤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教育手段的传统性、学生知识面的相对狭窄,因此导致了教育教学效果低下,对于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较强的语文教学更是一个瓶颈。虽然,网络、有限的多媒体设备、光盘以及逐年增加的图书给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条件,但是素质教育跟不上,仍然谈不上高效。另外,学生学习方法、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培养的缺失,导致学生身心负担加重,何谈“减负”。下面我就小学的语文教学浅谈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一、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当从教师自身开始,教师必须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思想

虽然考试制度暂时还改变不了,我们不得不考虑,但也不能一味的为了应试。语文有着本质和规律,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才是教学目的,关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培养学生虚心听讲,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学生学习轻松愉悦。

如识字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其教学规律是,首先教会学生汉语拼音,使学生掌握自学字音的工具;其次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独体字,再次让学生掌握自学字形的工具;再是按音序、部首查字典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理解字义的工具。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培养学生独立掌握字的音、形、义的能力,提高识字效果。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走进开放的课堂教学

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但我们生活的大自然,就是很好的课堂,我们的语言也可描绘美好的画面,引领学生体会感悟。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这里风景独好”。学了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篇课文、一个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看、听、验、品,然后研究创新、出新品,注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机制。应发挥广阔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育者提出,“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老师应该指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指导他们观察、想象;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提供了机会,老师应该适时地指导小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所以有效地结合实际生活,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同样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样也能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

三、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丰富的联想与创新生活必须的一种本领。有了这样本领,学生必将终身受益。学了一篇课文,让学生联想大自然、家乡等相似之处;学了一个新词让学生与生活实践进行结合,这样便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知道要去哪里寻找什么。

四、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改变传统教学,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倡采用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互帮互助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恰当运用小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由组员集中意见,选取组长发言,组长人员轮流更换,在评价时尽量从小组整体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全体参与,从而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避免两极分化。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资源,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定能使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使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我们喜欢《素质教育博览》.素质教育博览,2002年08期

[2]常景如.《浅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2000年

[3]瞿薇.《“引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六盘水日报,2010年

[4]张民选,王正平主编.《素质教育与上海教育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5]胡寅生主编.《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篇6: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内容摘要:认知型教学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学校的音乐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一种认知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敏感性、反应力和表现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体验,以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 键 词:认知型教学 音乐智能 实施

认知型教学是充分发挥个体认知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目的主要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他们在将来所从事的领域中有所成就。认知型教学旨在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认知能力包括音乐智能。

一、什么是音乐智能

音乐智能是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个人对音乐的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实质是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过程和情感反应的综合,其核心要素有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敏感性、反应力及其表现力七个方面。①每个人并非都能成为音乐家,但每个人潜在的音乐智能是可以发掘的。

1.音高、音色、节奏、结构

音高是指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所决定。一般来说,频率高则音高,频率低则音低。音色是指音的质量,音色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特征上。节奏是指击节和音流(包括音强和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和有规律的轻重变化,是音乐中时间移动的时值表现,其基本要素是律动、节拍和速度。律动是指一系列节拍有规律地,即精确地、平均地重复;节拍是指音节有规律的轻重变化;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节拍疏密的状态。②音乐的结构是一个严密的有机体,它通过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以及现代作曲法等一系列组织手段(通常称之为作曲技法),把各类基本要素相综合,从而体现出一个独特的、其他事物不具有的结构整体。③旋律是不同音高组成的富有逻辑规律的单声部音乐;和声是指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是复调、配器、曲式等作曲技法的基础;复调是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的音乐,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补充;配器是指管弦乐队各种乐器的运用和组合,良好的配器,可使音乐的形象鲜明,并在音色、音量、力度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对比;曲式是指构成音乐作品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作曲法是指有关作曲的技术理论与写作方法,对实践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2.敏感性、反应力、表现力

音乐敏感性是经聚合而形成的感官美感体验,主要指激活我们的听觉,并学会加工日常生活中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各种听觉刺激的能力。反应力是聚合在以音乐美感体验中的诸多音乐敏感性为基础的能力,一般说来是客观的外显,不需要很多的主观能动性。音乐表现力是指主动地准确重复或模仿别人的音调和节奏模式的能力。

二、音乐智能在认知型教学中的实施

为了解学生的音乐智能的状况,我们随机抽查了40名学生,结果如表1“前测”所示,学生的平均分是36.57。可见学生的音乐智能水平较低。鉴于此,笔者着重在七个核心要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但这七个方面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在欣赏和歌唱两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培养。

1.欣赏

通过欣赏音乐,从整体上学会聆听、体验音乐的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音乐敏感性和反应力。而好的音乐敏感性和反应力离不开对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核心要素的培养。

音高:高低变化的音高,能使作品富有感染力。如亨德尔的合唱作品《哈利路亚》,第二部分从前一段的结束处开始,男低音开始陈述主题,接着转至男高音、女中音、女高音声部,并逐渐增加声部,与《哈利路亚》的主题结合,把全曲推向高潮,在“哈利路亚”的欢呼声中结束。学生通过感受这富有感染力的音响,体验到了音乐所表达的对真、善、美的赞颂。

音色:音色的培养主要是指能辨别男女高中低人声声部及乐器的音色。如欣赏交响乐时,重要的还要学会辨别交响乐队中每种乐器的音色和所象征的情绪,通过掌握乐器音色,培养学生对音色的敏感性,从而能清晰地聆听交响音乐。

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和脉搏,不同的节奏体现不同的心理情感和音乐性格。为了认识“节奏”这个概念,我们选择了爱尔兰的舞蹈《大河之舞》来观摩,作品中强烈的节奏,使学生深受感染,留下了深刻印象。讲到拍子时,主要分析强弱关系,并通过聆听作品来掌握,如欣赏进行曲掌握二拍子,圆舞曲掌握三拍子等。

结构:音乐作品的完整性是由音乐结构来完成的,包含了旋律、和声、复调、配器、曲式以及现代作曲法。培养旋律感的方法很多,如赏析中国民歌时,老师和各地学生一起演唱他们本地区的民歌,并分析歌曲旋律的特点,通过这种学教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讲到曲式结构时,可多讲些代表作。如贝多芬的《致爱丽斯》,是一首回旋曲式(ABACA),一开始是感觉清新的A部分,B部分从a小调转到F大调上,情绪变得开朗,并且右手快速分解和弦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题显得活泼和流畅,然后音乐依次转到A部分、严肃稳重的C部分,接着A部分再次出现,旋律清新动人,最后在抒情的意境中全曲结束。讲到复调时,常用合唱作品《哈利路亚》的第一部分来讲解,第一部分的12―21小节是由如歌的主题和“哈利路亚”主题构成两个“主题陈述”段落,在22―32小节,两个主题用复调手法结合在一起,使音乐不断发展,推向高潮,然后在四部和声式的合唱中结束。配器对管弦乐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配器,可使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音乐一开始由弦乐和单簧管在c小调上强奏出“命运”的主题,形象激昂有力。这一音型不断发展,强奏的连接部之后在降E大调上,圆号吹出号角音调,引出了一个充满温柔、抒情的旋律。在再现部,两个主题交织对峙,运用了模仿、对比复调、频繁的转调的手法,增加了音乐的冲突性、戏剧性,仿佛人在与命运奋力抗争;在这一部分,两个主题再次汇合,表现了人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决心,直到进入c小调尾声,命运仍在粗鲁地敲门。

当欣赏者为作品所感动而产生共鸣时,乐曲中的感情转化成了欣赏者的内心体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审美过程。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可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体现在敏感性中,后一个阶段体现在反应力中。

敏感性是经聚合而形成的感官美感体验,也就是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审美直觉是指欣赏者通过聆听音响,直接接受音乐信息,从中获得直观审美感受。这一阶段,可让学生多欣赏作品,逐渐熟悉、分辨出作品中的音高、音色、节奏、结构,理解这些要素与音乐情感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从而激起学生审美的激情。审美体验是一种创造性体验,它使欣赏者通过搜寻体现在音乐作品中音高、音色、节奏、结构的新感觉,主动卷入对新感觉的创造。这一阶段想象力、联想力、情感对审美体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反应力是聚合在以音乐美感体验中的诸多音乐敏感性为基础的能力,即审美升华。审美升华需要欣赏者对作品的组合形式、音响有理性的认识,并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和所要表现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握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意境中,在刹那间获得顿悟,使审美得以理性地升华。

总之,音乐欣赏中通过认知教学手段,使学生对音乐的核心要素有完整的了解和体验;同时,如果学生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学习一项音乐技能(如歌唱),对音乐的体验和感悟会更加深刻,音乐智能的培养将会是“锦上添花”,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不通一技莫谈艺”。

2.歌唱

歌唱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最好的方法之一。由于歌曲本身包括了音乐的各核心要素,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应从音高、音色、节奏、结构等要素上进行。

音高的培养应注意音准和稳定性。歌唱中音准是根本,所以练习音准很重要。声音偏低的学生,可让他多些头腔共鸣,少些口腔里的音或压喉的现象;声音偏高是气息太猛,可让学生控制好气息,使气息平衡稳定。

音色的培养应注意柔和优美圆润的音色。人因生理条件的不同而有音色暗亮的不同。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另外,音色是变化丰富的,没有变化的音色是缺乏色彩的,应根据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需要,处理好音色的变化。如练习《我和我的祖国》时,声音可竖些,多些美声的柔和音色。

节奏的培养应注意节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声乐作品中的节奏是语言节奏与音乐节奏的紧密结合,所以在歌唱时要准确地把握好歌词语言的节奏和它所表现的情感,从而完美地表现作品。另外,应掌握好作品的速度,注意乐句进行中的张弛关系,保持节奏的相对平稳。在合唱课中,讲到节拍时,用图式分析节拍的强弱关系,然后教学生如何打拍子,并面对合唱团,由他来指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感受到节奏的内在律动,在实践中掌握了节拍。

结构的培养应注意结构中各要素的和谐关系。培养好的旋律感,可选些旋律起伏不大,且优美的作品进行练习。如《共青团员之歌》旋律容易唱、容易记,学生一听就很喜欢,有了兴趣后,也就敢放声歌唱了。和声、复调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合唱作品来练习,如练习两个声部、三个声部或混声合唱,都可以提高学生对和声、复调的认识。配器、作曲技法可以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来进行培养。曲式结构的培养可先从分析作品入手,通过分析,了解全曲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音乐内容、情绪是什么,如《歌唱祖国》是带再现的三段式歌曲(ABA结构),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对祖国的歌颂,第二段是对新中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全曲的演唱速度随着音乐内容与情绪的变化而变化。

以上四个方面是培养歌唱表现力的基础,但要让歌唱动人,在练习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能声情并茂地演唱,字正腔圆。其次,能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情感及特征。再次,能表达创作者意图和进行二度创造。最后,能有效地进行音乐交流,让感情融在音乐中。总之,歌唱表现是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智能,就能在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过程中逐步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境界。

通过把认知教学的理念运用到音乐课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智能,如附表“后测”所示,学生音乐智能的平均分仅在一个学期之后,就提高了16.30分。可见,通过有目的的认知培养,学生在音乐―节奏智能各核心要素上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对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见表1。

首先,对音高、音色、节奏、结构的培养为音乐敏感性、反应力和表现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学生在课后写道:“以往在听音乐时无论是流行还是古典音乐,我只对优美的旋律感兴趣。现在,我学会了将和声、旋律、节奏、节拍、音色、力度、织体结合成一个整体来欣赏,并领略了调式、调性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音乐感受。有了这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前对音乐朴素的感受,现在成为了理性的欣赏和感动。”

其次,发挥了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后学生写道:“在大学里,有时会迷惑,有时会失意,一切都像没了目标一样,让人无所适从,上了合唱课,我懂得了人应该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自己的自信,找到真正的自己,表现真正的自己。”

最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音乐能潜移默化地使心灵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课后,学生写道:“音乐反映的其实是人生的感悟,它可用C大调表示积极向上的情绪,也可用a小调表示悲伤抑郁的情绪,音乐把人生的五味杂陈都写了进去,现实生活中疲惫的人们可在优美的音乐中得到精神的解脱,产生心灵的共鸣。其实,人生有时就是一首交响乐。”

总之,通过在音乐认知型教学实施中运用音乐智能的有关理论和测量指标体系,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增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对生活的热爱,懂得了欣赏美、体验美、珍惜美、创造美。

注释:

①李剑:《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多重智能发展理论的解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月,第15页。

②李剑:《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多重智能发展理论的解析》,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5月,第28页。

③张前、王次 :《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6月,第47页。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8月

[2]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

篇7: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学校教育正在进行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相应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怎样推进素质教育?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以师为主|”转为“以生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一言堂,教法单一,学生只是接受,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不利的。

素质教育主张“以生为主,以师为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侧重优生”转为“面向全体”。

以往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侧重优秀学生的培养,课堂所有环节都围绕着他们转,受表扬的也是他们。差生则成为讽刺、挖苦的对象,极大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致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每个学生制定难易不同的目标,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多思、多问、多练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信心。

3.“教书”转为“育人”。

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1.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辩证关系,并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介绍我国的科学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习能力是决定学生接受知识快慢的重要因素。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学习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在讲解完知识后,提出一些难点知识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学生经过讨论研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2)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个性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不一样才使有的人成了科学家,有的人成了音乐家,有的人成了美术家……。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练习,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够检验知识的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科学、全面的掌握知识,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会知识。(4)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一切险阻。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付出努力也是不行的,学生要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毅力,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毅力。

篇8: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doc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学生,赏识教育

2011 年教育部文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还要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是新课标在英语教学中提出的新要求。人性中本质的要求中包括渴望得到肯定与赞扬、理解与尊重, 而赏识教育要求把对学生的爱转化为言行,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爱, 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体验成功, 增强他们的自信。

一、赏识教育的界定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名普通的父亲周弘在教育他的失聪女儿周婷婷时发现的, 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不仅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留美博士生, 而且唤醒了无数迷途的孩子和绝望的家长。赏识教育是由一种家庭教育形态推广成为一种学校教育形态的。周弘认为, 赏识教育就是日常教孩子学会做某事的教育。它是一种没有功利, 不求回报的爱;它是父母心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永远坚持孩子能行的信念。

我认为, 赏识教育是教育者认识并欣赏受教育者, 激励受教育者树立自信, 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促进受教育者健康、积极、主动地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并提出赞扬, 运用赏识的艺术, 发现并放大他们的闪光点,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从而达到教育或教学目的。赏识教育说到底是爱的教育, 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教育是建立在人的心理需求基础之上的, 但是, 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的赞赏要符合实际, 事实表明,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赞赏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动人心的愉悦感, 不切实际的赞赏往往会适得其反。同时, 赏识教育也并非一味地表扬夸赞, 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缺点要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 语气要委婉而真诚, 既要帮助他们意识到自身缺点, 又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内容

(一) 运用语言赞赏法

语言赞赏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书面语言赞赏, 在言行举止中流露出对学生的喜爱之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对于课堂表现积极, 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 教育者要用赞赏的语气, 热情的语言对其进行评价:“You are great! Clever boy!Clever girl! Wonderful!”等语言进行赞扬。表扬时要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赞赏。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可能不喜欢教师用夸张的表情来赞赏他, 因此, 教师可以用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来表达对学生的认可。除此, 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写一些鼓励学生的语言,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二) 发现学生的优点, 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位英语教师都应当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学生表扬多一点, 批评少一点;肯定多一点, 否定少一点;赞赏多一点, 挖苦少一点。

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 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来说, 他们好新, 好学, 好胜, 好动, 对于初次接触英语的学生, 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接受能力很强, 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 获得成就感, 受到批评更容易灰心丧气。在这一阶段, 英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看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教师也要教学生认识自己, 悦纳自己。比如, 找出自己身上的几条优点并且记住, 这种做法能增强学生的自信。

(三) 使用多元评价

新课标指出, 英语课程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和评价的目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英语课程评价反映的重点,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赏识教育实施的策略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要求英语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不同性格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赏识。对优等生少些偏爱, 对后进生多些关怀, 在课堂上发挥优等生的带头指引作用, 鼓励后进生多拓展活动, 如pair work, group work等。对在拓展活动中表现好的学生,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及时地鼓励表扬。教师针对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进行赏识, 才能把赏识教育落实好。

(一) 赏识要合理有度, 恰如其分

赏识要讲究艺术性和科学性, 教育者不能不分情形一味地赏识。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不是盲目地肯定和赞扬, 教师要客观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身心发展, 恰如其分地赞扬其身上的闪光点, 有针对性地赞扬学生, 赞扬的语气要真诚。倘若学生觉得教师对每个学生说的赞扬的话语都是一样的, 这种赞赏就不会对学生起到诱导作用, 反而会使他们形成自大的心理, 最终还可能影响到其发展。

(二) 赏识教育不是不批评, 而是要严慈相济

从行为主义的理论看, 改变人的方式可以通过正强化或者负强化。所以惩罚和批评也是教育学生的必要的手段。赏识教育不能缺席批评, 但要掌握批评的方法。如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如果回答错了要及时地予以纠正。

赏识与批评是密切相连, 不可分割的。爱学生是赏识教育的前提, 但是爱学生并不是盲目地、无限制地爱, 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 也要以爱为出发点进行恰当的批评, 不能过度放纵。

教育是一门艺术, 赏识教育也要体现艺术性。赞扬学生最好进行纵向比较, 告诉学生自己是最大的敌人, 战胜自己才能成功。找学生谈心时, 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表扬要恰如其分, 不能过于夸张, 让学生真切感觉到教师的赞赏, 对成绩下降的学生的批评也要点到为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3]崔学鸿.赏识教育初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3.

[4]侯文明.论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刊, 2011 (4) .

[5]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上一篇:思修课课程调查问卷下一篇:工厂个人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