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

2024-05-06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共9篇)

篇1: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唱、跳、演奏,它的手段应该趋于综合,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使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促进幼儿音乐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形式

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中去感知音乐。

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游戏活动

1.边玩边学,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

一切活动从感受入手,先感受再学习,边感受边学习,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如学习歌曲《滑滑梯》时,提问幼儿:“玩滑滑梯时什么时候最开心?”幼儿:“滑下时最开心。”于是老师弹出节奏5176―5654―3523―1―,幼儿边玩边唱,演唱的欢快活泼,很有感情,而且很自然的唱出了附点音符的重音。

再如,学习歌曲《小猫》时,让幼儿边感受边学,并采用和实物小猫(在笼子里)边玩边唱的方法,幼儿学习兴趣极浓,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愉快的富有趣味性的学习情况下很快地用自然、连贯好听的声音唱准了曲调,并在第四、第八小节的地方和谐的配上了“喵!喵!喵!”的猫叫声,唱的好听极了,时时听到幼儿的欢笑声,整个音乐活动自始至终沉浸在欢乐之中。

2.举办小小音乐会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最基本的活动,因此,每隔一段时间举办一次小小音乐会,幼儿凭票自由入座,像真的看演出一样轻松愉快。从节目主持到演员表演,全由幼儿自愿报名,幼儿把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听到的编出来演给大家,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没有任何负担,寓学习于游戏之中。另外,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积极地参加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也培养了幼儿的兴趣爱好,锻炼了胆量。以游戏形式构成了“音乐会”像“催化剂”一样促使幼儿去表演,创作、探索,并能激发幼儿的表演愿望。

3.音乐欣赏后用游戏化巩固对作品的感受

幼儿的音乐欣赏过程,首先是从音响感受开始,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想象、达到理解内容,然后联系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并通过动作来感受音乐。如,幼儿欣赏过《快乐的小厨师》后,把旋律改编成适合幼儿动作的简单旋律,并结合小厨师的工作为幼儿编语言节奏,全体幼儿扮演小厨师,边听音乐、边朗诵歌词,并自编动作,个个像小厨师在真的切菜、做饭一样。快乐的韵律活动促使幼儿注意倾听音乐,使自己的动作符合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等,这就使幼儿获得的音乐感受更加丰富。

4.复习歌曲的形式多样化

幼儿对音乐理解、感受在掌握了相应的技巧后才能形成音乐表现力。幼儿好动,持久性差,容易喜新厌旧,所以要采用多种方法,用游戏化的方法进行练习。在复习歌曲时既有合唱、齐唱、领唱的训练;又有节奏、舞蹈的练习;还可以边听音乐,边歌边舞;歌曲联唱等形式。孩子们听着音乐拍着、跳着、敲着、打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幼儿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高音、节奏、速度、力度,音乐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大家齐心合作,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游戏活动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讲:“……要将音乐同其他学科相结合,并渗透到儿童生活中去,使儿童无论在学习、劳动、游戏时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

幼儿在学习儿歌、故事时配上好听的音乐,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另外,音乐能促进大脑右半球的活动,提高记忆效果。

寓品德教育于快乐的音乐活动之中,寓理于情,以情感人,音乐起到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作用。如歌曲《旅游》,通过演唱,巩固对蒙古族、维吾尔族的认识,培养了对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情感。用歌、舞、游戏的形式较系统的从爱幼儿园、爱同伴、爱集体、关心尊敬长辈、爱周围的人、爱劳动、诚实礼貌、保护环境等等方面萌发幼儿爱国主义情感。

三、日常活动中对幼儿倾听能力进行培养

周围环境中都充满着各种声音,如:鸟叫声、雨声、雷声、车辆声,人们的语言……这些声音是具体的,能直接感受到的,幼儿期是听觉训练的最佳时期,因此,要有意识地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倾听活动室、卧室、旅游途中、回家路上及生活中的种种声音。四、一日生活中自发的音乐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自发的音乐活动是指一日生活中由幼儿自己组织和提出的音乐活动。幼儿对这种活动表现出特殊的兴趣与感情,能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提高能力,丰富幼儿生活,常常可以造成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因此,教师要随时把握幼儿想要唱、跳的情绪,顺着他们自然产生的音乐反映来开展活动。如:看到时装表演,教师因势利导,出示各种服装道具,和幼儿一起表演,挖掘幼儿的表演天赋,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石化幼教中心天鹅湖幼儿园)

篇2: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其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元素学习的需要,将游戏做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气息、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孩子们得到的不单单是美的体会,更是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开园至今,我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音乐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等等。我认为,导致上述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简单、教学内容的选择单调、互动形式的手法单一所导致的。教师们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才能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只有注重指导与策略,才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一、明确游戏活动的核心 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内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特征,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保持游戏的这些特质,才能培养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游戏、儿童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快乐的体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涉、限制幼儿的行为,应当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的音乐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悦与成长的幸福。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原则。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成人应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幼儿的特点与需要,把游戏、音乐、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如“一条小鱼游来了”是小班孩子们的“最爱”,每次进行歌表演他们都乐此不疲,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夸张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四处穿行,表情动作生动可爱,由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最大愉悦。

三、强化音乐与游戏的融合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直接。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关注幼儿的整体存在,将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最终目标,以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活力。第二在组织集体性游戏化音乐活动时,我们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多从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预设,尽可能的丰富互动形式,给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引导幼儿保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三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辅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中,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意愿挑战,与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持续的积极参与。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四、提升师者的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自然禀赋我们师者的素养,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智慧,为孩子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与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适时适当的予以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师者从不否定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乖孩子”等激励幼儿的话语挂着嘴边。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他们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如一些幼儿创编“机器人”动作时只作手部动作,教师用“我忘了把机器人腿上的开关打开了”这样的话语巧妙提示幼儿; 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机器人出厂时要先检验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并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表现力。

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幼儿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篇3:浅谈幼儿体育游戏化的教育意义

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首先表现在实施教育之前对教育效果的期望。为充分发挥体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满足幼儿多种发展的需要,针对传统体育活动中只注重动作技能发展和单纯动作训练的弊端,改变教育观念,进行体育活动游戏化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践有效地激发幼儿的体育兴趣,促进幼儿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并通过游戏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等良好品质。我们根据幼儿园体育大纲的课程目标和我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将体育活动的三个内容(动作、技能、队列队形、体操)按各年龄段分六个学期,制定了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目标。

小班幼儿的神经系统支配能力和肌肉活动的能力有了一定增长,可利用体育器械和玩具发展他们的基本动作,以下几点作为每个单元的重点目标:如会手脚协调的曲线走,能在平衡木上走,推小车跑,会单手拍球,会滚球,会玩滑梯,敢上攀登架等。

中班幼儿是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机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应以发展他们的运动技能为主要目标。如:运用各种信号练习走、跑动作的速度和能力。练习单脚跳,学会玩皮球的基本技能,学会拍球、抛接球、传球、踢球、运球,学会垫子上爬、滚、翻动作。

大班幼儿身心发展比较稳定,正是活动能力迅速发展时期,对各项动作能够建立很好的条件反射,可以进行较复杂的动作练习,如:会灵活躲闪地跑,会跳绳或跳橡皮筋,协调、灵敏地翻滚、钻爬、攀登,学习踩高跷、投篮,学习玩乒乓球、毽子、呼拉圈等。

二、选择基本动作游戏内容

根据以上体育活动的层次目标我们设计了三类体育游戏。

如:小班练习双脚原地向上跳,单项练习的小游戏。我们采用“小猫扑蝴蝶”的游戏进行。教师拿纸折的“蝴蝶”,闪动在幼儿头上方,让幼儿一遍遍地跳起扑“蝴蝶”,很快使全体幼儿都能大胆地跳跃,既掌握了动作又达到运动量。再如:“郊游路上”,让幼儿听信号变速走;在铃鼓声中进行各种速度的走、跑、倒着走;听小铃声模仿采花、抓蜻蜓等。这些小游戏可协调思维、听觉、视觉和动作的一致性,同时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

如:游戏1《小兔回家》要求在画直线的两侧左右跳。游戏2《猴子种瓜》要求向相距40厘米的圈里跳,并拍一下球。游戏3《山羊过沟》要求从相距40厘米宽的两行棍(或画线)的外侧,左右来回跳。游戏4《老鼠抬轿》要求单脚左右跳。游戏5《企鹅过海》要求双脚快速从曲线上左右跳。这是同一内容的一组游戏。任何一种具体能力都有一个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设计相同内容,不同要求的一组游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效地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如中班练习双脚在直线两侧进行跳,我们设计5个小游戏逐级练习。通过这样一组同一动作、多种玩法逐渐增加难度的游戏,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幼儿在不同情况下动作的协调能力。

如:小班游戏《跳跳采果子》在综合练习走、跑、跳动作的同时,用皮球充当松果,练习滚球、拍投球、自抛自接球的动作。即:跳跳起床——做早操——骑摩托车——过树林——采松果——跳跳回家。为了全面锻炼幼儿肌体,均衡发展幼儿动作,我们设计了以当月教学目标为内容的综合练习的大游戏,巩固学过的基本动作,强调游戏的动作性、完整性,并保证足够的活动量。综合练习的大游戏可以是几个小游戏的串合,也可以是一物多用的器械游戏。

大班游戏《勇敢的士兵》综合练习投掷、跨跳、侧身钻、匍匐前进,训练幼儿快速奔跑的能力,培养幼儿勇敢的精神。即:过封锁区(跑)——爬越电网(垫上匍匐)——跳过矮墙(跨越)——跳跃雷区(单脚跳)——钻隧道——扫射敌机——夺碉堡。这类游戏很受幼儿喜爱,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既掌握了基本动作,达到了锻炼效果,又发展了幼儿动作的想象力。

三、确保游戏密度强度活动量

体育活动对幼儿体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一定量的体育锻炼才能实现,教师必须注意保证幼儿体育活动的强度与密度。要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荷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有害健康,教师随时了解幼儿当时肌体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参与游戏是最好的办法,教师作为一个游戏伙伴参与活动过程中,能细致地观察到每个幼儿的表情,情绪变化,呼吸状况,更能亲身体验游戏的活动量,从而把握活动脉搏,及时灵活地调节、控制活动强度,让幼儿生理和心理负荷高低结合。教师运用多峰式的游戏结构,能较好地保证活动强度,一个个活动小高峰的形成、回落,再形成再回落,符合幼儿负荷规律。

幼儿活动的特点是低强度的,如不提高活动密度很难达到锻炼的效果。教师要尽量做到减少幼儿等待,让他们一直处于快与慢的节奏中,运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或多组并进的方法,都能增加每个幼儿的练习次数和活动密度。

纲要中健康领域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摘要:在幼儿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幼儿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活动游戏化,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也培养了幼儿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篇4:游戏化的幼儿教育

关键词:教育游戏化;自由;开放

当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模式正在成为我国的幼儿教育主流,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共识。幼儿教育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幼儿游戏和幼儿学习同样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探索活动。而游戏是幼儿以自己的方式主动探索,从而在游戏中自由、愉快、积极、主动地发展,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

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福禄贝尔提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的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同样皮亚杰也强调到:“游戏是儿童思维的表现,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新事物、形成扩大知识技能、思行结合的方式的机会。”

幼儿从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到适应幼儿园生活,最后到喜欢上幼儿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幼儿产生的效果是功不可没的,它促进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是有智慧的,他们的智慧常常在摆弄、操作材料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显现出来,皮亚杰也曾经指出“孩子的智慧源于操作”。教师应走进幼儿、细心观察幼儿,从幼儿的行为及语言中发现幼儿的智慧,并从中获得启示,不断促进活动的生成与深入,实现师幼的共同成长。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幼儿园游戏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

一、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发挥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游戏中,教师应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的介入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无论是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教师的介入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游戏,游戏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促使知觉过程概括化,促使幼儿头脑中所保留的印象和经历活跃起来。

(一)、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幼儿与成人、幼儿与幼儿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

(二)、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幼儿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幼儿需要的活动。

(三)、游戏有利于幼儿自主性、探索性、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自我成长是探索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也是自主性、创造性的成长。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幼儿在实现游戏意图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其中乐趣,并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把幼儿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

(五)、游戏有利于幼儿认知事物、体验情感、累积生活经验。

总之,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幼儿成长有明显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三、如何组织幼儿游戏

本学年,我们执教的班级为大班级。在日常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想象力相对于中、小班幼儿要较好,游戏必须具有情节性和情境性,同时还需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夸张的表情、语言、动作,充分适宜的游戏材料,完整的游戏情节,引发幼儿不自觉的进入游戏情境中去。其次作为老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来应付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情。

通过游戏幼儿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积累大量经验,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游戏,幼儿能区分社会角色,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发现并认识自我,使自己的社会性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游戏,幼儿能克服消极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游戏,幼儿能对已习得的协调动作进行练习和运用,掌握新的技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

那么在游戏活动中的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结合我们日常的教学经验,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教师应对幼儿园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教师对游戏进行设计是将游戏纳入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关键,是幼儿园游戏取得良好预期教育目的的前提和保证。

(二)、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过程中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指在幼儿游戏进行、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的游戏者和敏锐的观察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让幼儿在一种更加平等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三)、教师应注重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游戏评价是影响幼儿游戏继续开展的重要元素,也是教师指导游戏的延伸。因此,要使幼儿在游戏水平上达到较高层次,教师在游戏评价中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不可或缺。

四、教师在游戏中适宜使用指导语言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疑问式语言、建议式语言、鼓励式语言、澄清式语言、邀请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指令性语言。

篇5:幼儿音乐课游戏化的应用

摘要:用游戏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让音乐在游戏中呈现价值,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学中游戏。

关键词:

音乐

应用

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时期不可缺少的一样课程,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忘我的,开心的进行自我展示。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导向,然而幼儿对游戏那是与生具备的,游戏和音乐一同进行那是没有矛盾的,用游戏使之达到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1.音乐课游戏化的意义

幼儿音乐课的游戏化,是对幼儿审美教育,提高想象力,认知能力,丰富音乐知识的才能,发展智力的良好手段。用这种手段让幼儿用肢体去感知音乐,用心灵去触摸音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去体会音乐。音乐游戏灵活多变而富于想象,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特点。

音乐课的游戏化不仅促进幼儿的兴趣,也能培养和塑造幼儿的智商。

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快乐的学习会给幼儿身心健康和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音乐课的游戏化,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会为幼儿学习音乐创造自由,灵活和想象的环境。把这种自由和快乐的游戏引入音乐课中,使幼儿快乐的感知音乐,充分体验学习音乐的快乐。

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从兴趣出发,这是幼儿的特点,所以将音乐教学用游戏的方法和幼儿的学习、生活、玩耍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音乐课内容的游戏化

音乐游戏活动具有幼儿的玩耍性,才符合幼儿的特点。充分利用幼儿的特点,认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在幼儿音乐教学内容中唱歌、跳舞、律动活动、打击乐器、音乐欣赏等内容中游戏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小矮人和大巨人”这首歌曲中可用的方法有,角色扮演,用肢体语言来体现人物的心情和表情,用打击大鼓和双铃来表演歌曲中的人物出场情景,还可以用亲子活动来体现歌曲中的内容等等。所以游戏会让幼儿自由的展现自己,愉快的感受音乐,尽情的发挥创造能力和参与游戏的兴趣与乐趣。

3.激发和培养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激发幼儿学习的动力。创造性教育是激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浓厚兴趣。兴趣能诱发和强化学习的动机,有了兴趣幼儿才能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从而能获得愉快的情绪。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我们的生活里或是教育中培养的,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那首先得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比如说:放一首节奏感强,轻巧愉快的歌曲时,幼儿就会手舞足蹈的动起来,这个时候就要及时的引导幼儿的兴

1 趣。让幼儿在生活当中多接触音乐。教育家芭芭拉老师说过“大多数幼儿游戏或上课,玩耍时他们本能的爱唱,爱跳表现出音乐的律动,人的本身就是音乐的旋律”幼儿具备学习音乐的潜力。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保护好兴趣的萌芽,不断创造条件给予满足,使其稳定并不断的发展。

4.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的培养要整个贯穿在课程游戏化内容的教学中。而幼儿的音乐能力往往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的限制,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很有局限性。因此对幼儿来说,他们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听觉上的感受来体验音乐的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作品。

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的最佳时期是幼儿成长过程的早期,对幼儿实施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懂得如何在幼儿早期实施音乐教育,不断培养、充实和反战幼儿的音乐能力。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从听觉抓起,先听后做,边听边做,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听音乐,用自己的听觉来辨别音高、节奏、速度、力度等变化,根据音乐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幼儿的听辨能力提高了,迁移能力也就提高了。这样幼儿就能听辨音乐做游戏了,随后类似的音乐游戏也就会做了,这是教会幼儿自己做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学习如何学习,这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基于对音乐游戏的喜爱及其价值的认知,教师以音乐游戏为平台,通过精心地设计,把自己所理解的创新理念融入活动中,对已有的教材进行再创作,使原本统一的变成适合自己孩子的、有个性的东西。旨在拓展音乐游戏素材,探寻正确教与学关系的策略,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

同时音乐课游戏化有三大原则:

音乐性原则体现在音乐素材应形象鲜明,结构工整,能随音乐的变化想象并表现游戏情节。如教师创编的音乐游戏《小鹿和小兔》,它源于一首法国儿童歌曲《大鹿》。有幼儿喜爱的蓝天、草地、小鸟等形象,还有他们喜欢扮演的游客形象。这些鲜明的音乐形象也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前提。

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游戏材料应幽默、诙谐、夸张。如《小老鼠送礼》是一个带歌词的音乐游戏,旋律选自电影《三笑》中的片段。教师巧妙地将老鼠给自己的天敌—猫送礼的情节填进了歌词,使游戏充满情趣。二是游戏玩法的起伏、变化。在每一次游戏中,教师不断地添加新的刺激和挑战,以保持幼儿适度的兴奋感。例如《小老鼠送礼》通过变化三种玩法来调控游戏的节律和幼儿的兴奋状态。首先,每个幼儿独自玩手指游戏,以巩固歌词,熟悉在歌曲最后一个音抓逃的规则;接着,幼儿两两结伴玩手指游戏。融入合作交往的因素。由于这两种玩法都是坐在椅子上进行的,所以教师能很好地控制幼儿过度兴奋,使他们在舒适的情绪状态下轻松自如地学会玩法和规则;最后,幼儿进入第三种玩法,加入师幼互动和一定空间范围内追逃的情节,使幼儿充分动起来,而动,是让孩子感受 2 音乐的一个好办法。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去听、去表现,使他们在游戏中得到较好地发展。

游戏性原则体现在音乐游戏除了角色表演外,还注重玩法、规则、空出高潮的设计与处理。孩子的学习是以经验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教材,在游戏的创编中更要注重游戏的可行性。在反复地推敲实践中应提倡顺应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在满足孩子的好奇、解决孩子的问题中进行学习、创新。如音乐游戏《小鹿和小兔》,原歌词中“大鹿站在房子里,透过窗子往外瞧”我们考虑到“小鹿”的形象会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而不被听着误以为“大路”,就把原唱中的“大鹿”改为“小鹿”。这首叙事性歌曲的最后部分鹿和兔的对话“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兔呀、兔呀、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根据我国的人为特点,以教育幼儿“人与动物要和平相处,共创和谐大自然”为目的,在反复的试教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最终把歌词改为“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老狼追来了”“兔呀、兔呀、快进来,咱们快把门关好”。实践证明,我们的创新是对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喜欢适合自己的游戏,他们在游戏中尝试用角色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在角色扮演中将游戏推入高潮。经过我们的尝试、创新,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对音乐的反应敏锐了,不仅使幼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提高了幼儿的音乐能力,更让他们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塑造了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得发展。

为了让幼儿更快的融入音乐课中,还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适应性——让音乐走进幼儿内心

根据幼儿的生理、知识水平、注意力等特点,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能专门集中注意于音乐。游戏是儿童、少年体验、实践和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音乐教学中。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幼儿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教师尽可能从幼儿的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儿童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比如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速度的快慢时,我选用了《袋鼠》这首乐曲,其中设计了一个传花的游戏。过程是:多媒体出示袋鼠妈妈在灌树丛中摘果子喂养小袋鼠的画面。让小朋友向袋鼠妈妈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幼儿有的说:“袋鼠妈妈你辛苦了”,“袋鼠妈妈你真了不起”„„老师说:“我今天带来了一朵大红花让我们把这朵大红花献给伟大的袋鼠妈妈好吗?”幼儿高兴的喊到:“好、好„„”。随后播放《袋鼠》的音乐,一个个把花往后传,听到快的音乐就传得快,听到慢的音乐就传得慢些而且传花的动作幅度要大。在游戏中每位幼儿就聚精会神的听着音乐,形象的感受到音乐的快慢,从而也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体验音乐给他们的快乐。当然,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 3 点就是“音乐性”,不应等同于一般的“儿戏”。

二、全员性——让快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让每个幼儿充分享受教育资源,能更多的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加与教师的合作机会,增加独立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角”氛围提供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快乐,让幼儿的每一课都学得快乐,让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音乐游戏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这是教学的追求目标。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应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幼儿参与的游戏。如在创作节奏教学环节中,课前我先准备╳─、╳、╳、0四个节奏头饰,尽可能准备多些。还做了四个小房子的背景道具。在课堂中我把幼儿分成四组,小组的每个成员都选择一个节奏,套上节奏头饰找自己的家,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四个房子可以选择,而且房子里的节奏合起来必须是两拍的。创作的多而且要整齐地念出来的小组获胜。在这个环节中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有些以前对节奏掌握不够好的小朋友通过参加游戏也掌握的知识,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参与性——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玩伴

新课程强调师生关系的改变,在教学中尤其突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教学交互氛围的前提。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幼儿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幼儿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音乐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幼儿是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班课堂中的唱游课,要求教师的身份应当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幼儿一起唱歌,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幼儿中去。在学唱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为了巩固歌曲让幼儿体验歌曲中的情感。我设计小朋友喜欢的过家家游戏,先有老师来当妈妈小朋友围在老师周围闭上眼睛睡着了,老师把其中的一个小宝宝抱在自己怀里轻轻的哼着这首歌曲,其他的幼儿都把老师当做妈妈亲切的依偎在身边,有感情轻轻地和妈妈哼着歌曲。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课堂气氛非常温馨。

游戏不是音乐教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音乐教学服务的。教师要注意保护利用幼儿们在游戏过程中生发的学习兴趣与能量,因势利导,及时迁移,形成学习效益。游戏结束之后,要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总结体会游戏所得,形成抽象认识,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愉悦性,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提高幼儿的音乐学习的兴趣。

通过以上几种形式的训练,通过教师对每一位幼儿的同等关爱和辅导,通过师生的合作,幼儿问的合作,大大促进了幼儿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幼儿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变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水平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张丽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北京

篇6: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形式

摘 要: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对幼儿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并被幼儿接纳。

关键词: 音乐教育 游戏化 有效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还不能把音乐活动当做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审美创造活动,他们只是为了满足活动需要、因为自己喜欢才进行音乐活动。对幼儿而言,音乐就是一种游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幼儿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的世界中,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

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只有幼儿从音乐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音乐才能成为幼儿的需要,并且被幼儿接纳。游戏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幼儿为本的教育方式,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的美,享受大胆参与和自由表现的乐趣,并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活动游戏化,让孩子乐不思蜀

游戏化体现在音乐教育的一切活动中,形式、方法、内容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使幼儿体验“玩”一样的感觉,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乐不思蜀。

1.活动内容丰富化,乐在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特点,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的思维和肢体都积极地运转。如在节奏创编活动中,用拍手、跺脚、拍肩膀,甚至可以拍小肚子、拍屁股表现节奏;在乐器编配中,拍手可以用什么乐器演奏、拍腿用什么乐器演奏等;还有乐器材料的选择,沙球可以用什么替代(饮料瓶灌小石子)?手鼓呢(小盘子和小勺子)?三角铁呢(啤酒瓶)?在音乐欣赏中,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等,音乐活动不是单一地教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全身心地在“玩”中表现自己,表现音乐。

2.活动组织多样化,乐在趣中。

音乐活动的形灵活而多样。根据幼儿好玩的特点,音乐活动要注意情趣性,要能激发幼儿兴趣。例如在《库企企》的音乐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受曲风,表现音乐,我们设计了探寻宝藏的游戏。通过游戏,幼儿仿佛身临其境,骑着马儿,越过高山,跨越河流,历经千辛万苦,念着咒语找到宝藏。老师在游戏中只是一个“领路者”,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满足,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之中。最后,找到宝藏,不但让幼儿感受了音乐的速度和风格,而且使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3.表现形式多元化,乐在奇中。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多元化地表现音乐作品,将音乐知识或技能融入游戏中。如休止符在音乐教学中可谓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进行《小肥猪》音乐活动时,设计了一个帮小肥猪拍蚊子的情境游戏,加上语言节奏的练习“有―蚊―子―啪(拍手)”,让幼儿感受和掌握最后一拍休止符的时值,这样一来,幼儿既玩得开心,又能很好地掌握四分休止符的节奏。

4.增强活动探索性,乐在创造中。

幼儿的心理需要,是幼儿发起行动的内部动因。为了满足幼儿对探究、创新的需要,教师应有意识地经常向幼儿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在奥尔夫音乐理念中,强调元素性的音乐教育,即元素性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和元素性的动作。在音乐活动中,有许多即兴创作和创编的游戏,例如《杯杯乐》活动,就是通过几个一次性纸杯,让幼儿进行四拍子节奏的感受和创编,从创编1个四拍到2个四拍,最后进行二声部的演奏,幼儿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纸杯中“玩”得不亦乐乎,同时对2分音符、4分音符、8分音符及休止符的学习和运用表现得积极主动。

5.提高活动自主性,乐在参与中。

音乐活动中没有旁观者。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模糊了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以角色为阶梯的同伴关系。在进行《魔链》的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听着音乐跟着老师做动作,在8分音符和4分音符、2分音符转换过程中,幼儿始终不能掌握,后来利用角色游戏《猎人和大灰狼》,听到2分音符节奏就做大灰狼,听到4分音符的节奏就做小动物,听到8分音符的节奏就做猎人,幼儿很快就能掌握。

二、音乐环境丰富化,激发孩子生命活力

音乐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良好的音乐环境更能使人们形成积极的情绪和体验。音乐环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1.选择音乐素材,营造视听环境。

在幼儿生活的周围,充满丰富多彩的视听音乐资料,把音乐环境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可在幼儿来离园、户外活动、进餐、午睡前、起床后等各环节播放适宜的音乐,使幼儿生活在一个舒适、愉快的音乐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和浸润。

2.创设活动空间,营造互动环境。

在幼儿园的活动室设置一个供幼儿自主选择、自发探索、自由操作摆弄的区域,提供丰富的音乐材料,如各类成品或自制的乐器、听音筒、图谱、节奏谱、表演道具、服装、多媒体设备等,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能力尝试使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体验和建构有关音乐的经验。

3.搭建展示平台,营造自信环境。

当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认知后,他们更愿意通过肢体和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我们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如“艺术节”、“我的舞台我做主”、“毕业典礼”、“童话月”等,充分满足幼儿展示的欲望。每当幼儿看见自己的音乐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他们的自豪就感油然而生,既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音乐教育生活化,培养孩子游戏精神

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幼儿园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专门音乐人才,也不在于教幼儿一些简单的唱唱跳跳,而是为了让幼儿在音乐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美化和丰富幼儿的心灵,满足幼儿活动与交往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让音乐真正走进幼儿的生活,使音乐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终身需要,激发幼儿生命和智慧的活力,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快乐地成长。

日常生活中的刷牙声、炒菜声、各种餐具、炊具的敲打声等,引导幼儿仔细聆听、适当模仿,让他们在不断探索和创造中,获得喜悦和成功,增强自信,这就是游戏的精神。音乐教育游戏化就是追求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陶冶幼儿,使幼儿沉浸在欢乐之中,通过美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深入浅出地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不是目的,而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用游戏化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能够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篇7: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的几点思考

摘 要: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喜爱。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是以在幼儿园课程中自然融入幼儿游戏活动。本文分析了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几点思考。

关键词:幼儿 课程 游戏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23-01

爱玩是小孩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喜爱。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是以在幼儿园课程中自然融入幼儿游戏活动。《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随着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全面实施,许多幼儿园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与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的进程,结合幼儿年龄、生活和学习的特点,将游戏融汇于幼儿园课程教育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然而有些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教育游戏化,把课程游戏化等同于具有游戏形式的教学,设计的一些教学活动徒具游戏形式,其表现价值大于发展价值。其实课程游戏化并不意味游戏仅仅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育游戏化应促进幼儿发展

教师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与心理特点,深入挖掘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元素,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宜的游戏环境,让学前教育的课程变得愈来愈充满着童趣,让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成为游戏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幼儿课程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体现于幼儿在游戏中习得能力和知识。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活动中,寻找游戏的因素。幼儿的数学、语言、音乐、美术等许多活动中,无不都隐藏着许许多多游的游戏因素。例如,中班美术活动《漂亮的生日礼物》是涂色块。活动伊始,教师用一种神秘的口吻对大家说“今天,老师收到小朋友送的一件礼物,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礼物,小朋友们愿意帮老师忙吗?”只要大家按照图案上的数字标记,在相应的区域里涂好色彩,就可以看出是什么礼物了。这样,将的美术课程内容融于幼儿游戏之中,使幼儿乐此不疲。

幼儿音乐活动除了使用象形图标让大家学唱歌,理解有趣的歌词外,还应该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处理好重难点出现的时机,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体验、感受。游戏形式要多样化。当大班音乐活动认完所有图标时,可采用图标隐藏法,检测幼儿的记忆力。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最充分的发展。?n程游戏化应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施教行为。课程游戏化的全面实施,虽说其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教学相长”――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教师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幼儿的发展高度。我们要通过课程游戏化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践水平,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进而提高幼儿园整体的教育质量,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幼儿课程游戏化中如何实施科学合理的指导,是需要解决的首要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过头了,教师变成“导演”,“过犹不及”,幼儿就会丧失游戏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师的指导不到位,教师变成“观众”,幼儿就会无所适从,造成无效游戏。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到当前的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之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班幼儿年龄、认知特点及时更新游戏区的活动材料。给予幼儿多种感官刺激,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新的体验,习得新的知识。这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课程游戏化有效实施的前提与保障。课程教育游戏化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水准和施教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教育的品质。因此我们课程游戏化的重点应该放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至少要从三个层面对课程游戏化进行解读:一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要让游戏精神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而不仅仅是个别环节。二是要保证幼儿的自由游戏。不能被所谓“正常教学”及教师直接指导活动所取代。三是集体教学活动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让教师在游戏设计、引导中成长。教师应该和幼儿同游戏,和幼儿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才能让幼儿沐浴在自由、自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课程游戏化应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基础、是幼儿获得知识重要源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推进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的有效途径。由于幼儿园基础层面的课程资源管理缺位,我们对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均处于一个原生的低级的状态。我们应该给予课程资源开发建设足够的重视。将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上幼儿园整体发展的重要的议事日程。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要注意“以幼儿发展为本”,一切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游戏。去特色教室参加不同内容的游戏。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需求,使幼儿不同个体获得差异性发展。除了自身资源的利用外,幼儿园还可将小朋友的家长纳入幼儿教育游戏化之中。家长的义工助教活动,要有效利用各方资源,注意全面发展与特别发展平衡;兼顾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均衡。教师可以将幼儿平时生活游戏中的兴趣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整理生成新的课程。有时一节课仅设计一种游戏活动,难以吸引幼儿。这时教师应该设计富有层次性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先完成简单的任务,再着手复杂的任务,逐步增加游戏难度,保持幼儿的游戏兴趣。还可以更新不同的游戏材料以保持幼儿对活动兴趣。

总之,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的建设要注意处理好游戏与课程、游戏与生活、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着眼点,注重课程游戏方案的丰富性、发展性,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8: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一) 内容选择“适宜”

首先,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教材最好具有一定难度, 经过幼儿的努力能够达标。除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外, 教师还必须考虑到音乐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情境性、游戏性。如《三只猴子》是一首幽默、有趣的歌曲, 歌曲的内容是一个情景故事。又如中班歌曲《小青蛙》, 角色是幼儿熟悉的小动物, 歌曲的旋律明朗、轻快活泼, 特别是副歌部分, 青蛙的叫声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适合幼儿边唱边表演, 增加了游戏性与趣味性。

(二) 玩法设计“有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努力把游戏快乐的因素添加到音乐教学设计之中, 自然渗透在整个音乐教育情境之中, 从而让学生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之中。歌曲《小青蛙》的设计提倡在玩的过程中学唱新歌。我们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为主线, 扮演“荷叶”的幼儿通过控制歌声的大小, 让“小青蛙”能听辨歌声的暗示找到“害虫”。游戏玩法设计新颖有趣, 歌唱成为参与游戏的需要并贯穿整个游戏过程, 而幼儿也在一遍又一遍快乐地游戏中, 自然而然地学会歌曲。

(三) 规则拟定“合理”

教师拟定的规则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游戏的趣味性, 因此, 教师要注意所拟定的规则的合理性。

1. 规则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规则的制定既要考虑游戏任务的需要, 也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如果规则过难, 超过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就会出现屡屡违规。教师再三说明和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导致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 反之, 可以使幼儿产生一定的游戏性体验。

2. 规则要明确、严谨。如果规则的制定模棱两可, 幼儿容易引起争执。

3. 尽量不使用制约幼儿行为的纪律性规则。规则过于强硬, 会破坏活动的游戏气氛, 削弱幼儿对活动所可能产生的游戏性体验。

4. 规则太繁琐, 影响游戏成效, 一般规则以2-3条为宜。

5. 尝试与幼儿协商制定规则。

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 幼儿通过反复验证、修改, 重新制定的循环过程中, 逐步完善规则, 并最大限度地支持自己拟定的规则, 更好的完成游戏。

例如, 中班音乐游戏《小青蛙》, 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其一用歌声的大小引导青蛙找到“害虫”, 歌声越来越小表示青蛙离害虫越来越近, 歌声越来越大表示青蛙离害虫越来越远;其二游戏前“青蛙”要闭上眼睛;其三其他朋友不能用语言或是动作提醒“青蛙”“害虫”的躲藏位置。从学生的角度说, 他们喜欢适合自己的游戏, 游戏规则的制定应注重可行性、适宜性。

二、精心组织, 有效实施, 实现快乐成长

(一) 角色转变“融入”

游戏中教师从“主导者”变成游戏的参与者、协作者, 和幼儿成为平等的玩伴关系, 缩短距离, 教师的要求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 游戏参与者。

在“小兔乖乖”的音乐活动中, 老师戴上兔妈妈的头饰, 幼儿很自然地明确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兔宝宝, 教师以兔妈妈的口吻组织活动, 营造活动氛围。

2. 游戏协作者。

在音乐活动“三只猴子”中, 幼儿扮演猴子在床上跳, 教师为幼儿现场演唱, 让幼儿合着歌声按节奏跳,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游戏情况调整演唱速度, 为游戏提供有效支持。通过角色转变, 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围,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游戏。

(二) 教师指导“适度”

游戏过程太难, 幼儿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和兴趣;反之, 一学就会也会感到无趣。所以, 一定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近期发展特点设计、调整游戏。创设“高结构低控制”的教学环境, 在选择内容、设置情境、预设组织环节等过程中, 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有更多的预成性考虑, 尽可能地丰富师幼、幼幼互动的形式, 提供给幼儿更多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 引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三) 教学方法“灵活”

1. 玩中学。

在玩中学, 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游戏中, 没有生硬的指令与教导, 只有快乐的游戏, 还有符合自己能力与意愿的挑战, 以及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与互动。

2. 模仿中学。

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 因此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 供幼儿模仿, 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模仿, 排除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与众不同, 都有不同的创造需求, 以及独特的创新能力。

3. 创造中学。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 如在音乐活动《小瓢虫》中教师引导幼儿在一次次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在一次次用肢体语言表现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想象“小瓢虫还会停在哪里?”幼儿想象创编的欲望大大加强,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 学习品质“提升”

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新的尝试, 它将音乐活动内容溶于游戏的形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 尊重幼儿, 它推崇主幼学习音乐,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 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等, 提升学习品质。

音乐活动游戏化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各种合理需要的满足, 追求的是“游戏音乐, 快乐成长”的主旨。如何发挥音乐活动游戏化的最大价值, 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认真对待, 我们课题组将继续努力编制更多更好的音乐游戏, 让幼儿在快乐地音乐游戏中实现自我成长。

摘要:音乐是幼儿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长期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表明;游戏是幼儿特殊形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热衷于追求游戏过程中的快乐,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 倡导的是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地游戏情境中, 让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 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篇9:幼儿教育活动游戏化的探索

关键词:幼儿 教育活动 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6(a)-0000-00

1教育活动的涵义及其特点

1.1教育活动的涵义

教育活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活动有各种差别。从活动主体看,有管理者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从形式看,有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实践活动;从内容上看,有课内外进行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发展个性特长等各种活动。

1.2教育活动的特点

教育活动有其目的性、实践性、双向性、广泛性、多功能性。

2目前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2)多数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只是程序化地将教育内容教给孩子,导致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3)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4)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

3游戏的作用

一是从理论上看,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之一。二是从游戏的动机上看,游戏的动机是提高幼儿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三是从实践上看,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实践中能深刻的体会出,要想让幼儿对事物存在兴趣,游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游戏中也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4途径与方法

4.1教育活动游戏化

幼儿教育活动还应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3到6岁幼儿的思维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幼儿的注意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4.1.1 以“假想”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活动过程中,可以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青蛙,再请一位小朋友扮演小蝌蚪进行角色表演。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动物园,动物们在开运动会;一会儿又假想为操场,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4.1.2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

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常用的方法,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如,在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正负极”的导入时,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电池宝宝,电池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这样的游戏性的语言也可以变通地用于其他领域的导入活动中,使导入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

4.1.3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教学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训练幼儿跳的能力为目的“青蛙捉害虫”、“小兔采蘑菇”的比赛。以培养幼儿生活能力为木的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讲故事比赛等。

4.1.4以表演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幼儿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来理解故事的内容,就是幼儿借助于童话故事或者语言故事的内容进行表演,在幼儿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使故事的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容易被幼儿理解。如,开展大班语言活动《高老鼠和矮老鼠》时,可以让幼儿分别戴上头饰扮演高老鼠、矮老鼠、小鸟、小狗等故事中的角色来表演故事情节,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4.1.5以“比赛”的游戏方式组织活动。

以比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教学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训练幼儿跳的能力为目的“青蛙捉害虫”、“小兔采蘑菇”的比赛。以培养幼儿生活能力为木的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以培养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讲故事比赛等。

4.2教育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活动游戏化可以展现幼儿的个性,突出幼儿的优势和特点,并在活动中大胆地释放自我。但游戏与教育活动又相互矛盾,游戏能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乐于接受,但游戏又会很容易让教育活动变得混乱,难以控制秩序。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4.2.1适度性

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幼儿能够以游戏的形式达到教育活动目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活动游戏化的“度”。在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完成教育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要将教育活动时的秩序把握在教师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不要将孩子大胆地放手,然而却收不回来,教师能够收放自如的地组织教育活动,才是教育的佳境。

4.2.2目标性

教育活动游戏化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有序的控制过程,有着极强的目的性,任何一种游戏的设计都是直接为一定的教育活动内容服务的,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其目的在于更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活动的任务。

4.2.3智力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促进感知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学会独立思考,在设计游戏时应考虑幼儿智力的发展。

4.2.4科学性

教育活动中的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游戏在为教育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游戏的设计要合理、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教师应不断收集、筛选、改造游戏,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内驱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游戏化的过程,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是教育理念的变革,每个教师如能真正的融会贯通,就可以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活动,让游戏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并充分利用游戏的特点、优势。将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便乐于参与每次的教学活动,幼儿喜欢上教育活动,便能在活动中轻松愉悦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从中感受到教育活动的不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焱 著.儿童游戏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杨再鹏 主编.幼儿教师六项技能指导(语言、音乐、美术、舞蹈、 游戏、手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英] 约翰·洛克 著.徐文建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

4.周成平 主编.外国优秀教师是如何教学的.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

上一篇:广告设计类简历范本下一篇:对金融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