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2024-04-10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精选10篇)

篇1: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今幼儿园教育课程和其他教育课程一样备受关注,过去,我们单纯的把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作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存在着只重视室内教学,忽视幼儿的独立性活动,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幼儿能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用集体教学形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重视以教师为指导,忽视了以幼儿为主体作用等倾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有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模式的研究。其包括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游戏、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游戏以及在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中幼儿的发展。下面谈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模式的几点见解:

(一)、一日生活要游戏化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目前幼儿园里幼儿的游戏活动存在有多种形式,因此我们必须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幼儿一日活动是幼儿一日在园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其组织安排、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要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一日活动,做到保教结合,完成幼儿园的保教任务,达到锻炼幼儿体格、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养成文明习惯的宗旨。有了一日,才有一年,乃至三年,一日活动开展的好,有特色,幼儿身心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提高幼儿一日活动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1、晨间活动要游戏化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间活动是一日活动的基础。一天的开端好,则预示一日活动之兆祥。为此我在活动室设计了各种活动区,如“建构区”、“图书区”、“创造区”、“数学区”等,幼儿一入园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参加所喜爱的各种活动。如“创造区”内的幼儿,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绘画出许许多多色彩丰富、别具一格的美术作品及泥工作品。在“建构区”内,幼儿选择大小不

一、形状各异的积木设计建造“飞机”、“大炮”、“轮船”等,并边玩边嘴里发出“呜呜、轰轰”的声音。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开始了一天愉快有意义的园内生活。

2、教育活动“游戏化”

春暖花开,是幼儿接触大自然的大好时机。让幼儿认识春天,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式,而是采取了“重生成”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认识了春天。

特别是像数学这样比较枯燥乏味的活动,我们更应该在一种游戏化的模式里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对活动更感兴趣,接受的更快。而不能让幼儿进行一些机械的记忆,毫无趣味的教学模式会让幼儿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及热爱。所以,我们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法,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成长!

3、区角活动的游戏化

区角游戏是幼儿在游戏区(或称活动角、活动区)中所进行的某种特定活动。区角游戏的区域包括角色游戏区、积木区、玩沙玩水区、语言图书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自然角、益智区、操作区等。角色游戏区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不同角色身份学习扮演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表征能力。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像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相互行为关系。

同样在积木区可以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学习建构技法;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以及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玩沙玩水游戏区帮助幼儿认识自然物的性质;满足幼儿摆弄物体和好活动的愿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在沙水游戏中,区别干湿、冷热、粗细、多少、深浅等不同的概念;活动后的收拾整理,培养幼儿清理、打扫的技能与习惯。

在语言图书阅读区培养幼儿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培养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进行的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需求、意愿和观点;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通过这些这些区角活动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自选活动作用,使幼儿得到全身心的发展。

4、户外活动游戏化

丰富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内容,为了进一步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精心设计、组织幼儿开展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而且能从中学习分辨事物、协调关系,甚至体验社会。在开展游戏活动时,首先给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游戏时间,恰当地安排室内或室外,集中或分散的游戏活动,并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想象,有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比如:我园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玩一些民间游戏,将这些游戏变换形式,使得这些老游戏有了新的玩法。因此,我们对收集到的第一手民间体育游戏资料,进行进一步精心筛选和整理。在筛选时,充分注意游戏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选择一些积极健康的、寓教于乐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体育游戏。对精心筛选后的民间体育游戏纳入我园的园本课程之中,发放到各班。在班级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时,民间体育游戏小组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中,进行适宜的交流、示范和具体指导。

这样,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各种能力及意志品质都得到发展。

5、课间过渡环节游戏化

在一日活动中,我对各种教育活动既注意活动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又注意活动性质上的动静搭配,让不同类别的活动交替进行。如:在午餐过后、放学前的时间。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做做小小的游戏,可以是比较安静的手指游戏,也可以是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都适合幼儿在过渡环节中游戏。

总之,优化一日活动,不但可有效地管理好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更重要地是从各方面开发幼儿的智力,老师要不断总结经验,敢于改革创新,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一日活动生动、活泼,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

(二)、集体教学活动要游戏化(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幼儿游戏不是单纯玩玩就结束,而是对幼儿的认知社会、情绪、语言、身体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开展从游戏开始至游戏结束的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必须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教学。那么,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儿童为中心,决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材为中心。比如,《图形》为主题的集体教学中幼儿己对《图形》有概念的基础上教师首先摆好很多种大小不同的《图形》。然后,让幼儿随意辨认、分类,识别大和小的《图形》等等。最后让幼儿用《图形》展示一下,用图形制作服装扮演模特。这样,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充分激发了幼儿参与兴趣和感觉器官的体验,无意识中认识了《图形》的种类。这就是在集体教学的游戏活动中渗透教育的一种形式。实践证明:幼儿被动地、注入式的学习不如幼儿在兴趣之中受自然教育效果好。还有集体教育活动健康、语言课例、科学课例等等,教师不仅详实记录了教学活动,而且将游戏活动过程作了详细的表格记录,进行了认真分析和研究,并且有改进计划。在过程中,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房子”中,教师以这样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动物来我家做客,小兔、小狗、大象、长颈鹿一起说:“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的房子又破又旧了,想请小朋友帮助我们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你们愿不意愿意啊?”从而引出“帮小朋友设计一幢漂亮的新房子”意愿;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为动物们设计漂亮的房子。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入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社区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医院、邮局、银行、超市等,这类教学活动是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又一条渠道,他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游戏可以成为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形式和途径,教师在深刻认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的同时,要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机会与充足的游戏时间。利用游戏承载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篇2: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游戏是幼儿成长具备的基本活动,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密不可分。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新趋势,对于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现有课程和资源的整合、优化,提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游戏课程的建设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放飞个性。

一、整体构架,有序推进

提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于改变传统幼儿教育片面注重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推进游戏课程呢?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零散性、随意性等问题。要使游戏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首先要对整个课程架构做一个顶层的设计。在整个幼儿园层面上,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对课程板块、教学目标、游戏设计、活动组织和效果评价等都要有明确而科学的规划。同时,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系统而深刻的把握,还要对已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在实施和推进游戏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对现有课程进行游戏化改革,另一方面进行新的设计和创作,并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修正和变革,循序渐进地推行游戏课程,从而使幼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资源,有效开发

游戏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内容,为了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游戏中去。游戏设计就要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情境,选取富有特色的素材,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趣化的游戏环境,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

例如,可以利用幼儿园的食堂设计一个“餐厅”游戏,老师和幼儿扮演服务员、客人等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再如,虽然幼儿对打电话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通话中的一些文明用语却不能熟练运用,对于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下的对话不得要领。为此在游戏过程中,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身份,设置不同的事件背景,引导幼儿恰当、得体地进行对话。此外,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等资源,开拓游戏的空间,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从而让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乐于参与,玩有所得。

三、善于观察,及时反思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对于改进和优化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适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何有效地进行游戏过程观察呢?首先要设计一个科学的观察记录表,栏目有游戏流程、活动组织、幼儿活动„„便于分类记录。其次要全方位关注幼儿的表现,不但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幼儿的情绪、情感等表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解释。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基于幼儿的表现去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去评估他们的能力和发展,对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修订和优化游戏活动方案,同时也为后续的游戏活动设计提供思路,教师也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课程的游戏化才能收获成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适时放手,激发创造

对于幼儿来说,玩游戏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先的教学模式,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约束和控制幼儿,要求孩子按照游戏环节按部就班地游戏。这样的游戏势必会让幼儿感到压抑,造成的后果就是幼儿成为了游戏中的演员,抑或是老师“导演”的木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幼儿的积极性势必会削弱。为此,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充分活动和展示的空间,确保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由。对游戏的指导和调控要相机而行,根据幼儿的个性和游戏中的表现适度点拨和帮助。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过程中去,能力也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是时代的召唤,游戏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幼儿的天性,确保他们游戏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游戏和成长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群力幼儿园)

篇3: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要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基,并且要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这就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幼儿园课程要实现游戏化,这是新时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笔者根据已有工作经验,谈谈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幼儿园游戏化的内涵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事实的确如此,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内涵就是促使幼儿园课程变得更生动、更具体,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应有的知识。

这里的游戏要与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区分开来。当代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爱是充分的,孩子要什么,家长总是想尽办法满足他们,电脑、手机、ipad、动画片、精美的玩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但是这些游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展。幼儿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幼儿的言语没有了童年的天真,成了模式化游戏的“奴隶”。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有其自身之义,幼儿园要将游戏作为幼儿存在的模式,将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启发,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幼儿游戏精神。

三、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1.将 游 戏 作为一 种 基 本 精 神 渗透 于幼 儿 园 课 程 之 中 。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游戏性是一种基本的精神态度, 而游戏是这种精神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指幼儿园要将所有课程以游戏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在课程中渗透游戏精神。首先, 要密切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决定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翁;其次,教师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学习材料,还要促使幼儿与材料加强互动,让材料物尽其用;再次,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将教育目标巧妙渗透于教育过程中。

2.充 分 挖掘 游戏 因 素 ,使 幼 儿 园 课 程 变 得生 动 活 泼 。

首先,教师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育过程变得游戏化。诚然,幼儿园游戏不仅是重要的活动内容,而且是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专门为教育活动设计的体育、音乐、科学等游戏,还可以使其他非游戏活动变得游戏化。一种是将整个教育活动视做完整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内可以反复进行相关游戏,如科学游戏“吹泡泡”、音乐游戏“躲猫猫”、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等;另一种是在整个教育活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出现一些游戏, 即将游戏视做教育活动的某个环节,如利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

其次,教师可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如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富有趣味性的话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今天, 我们要到熊猫妈妈家去做客,但是到熊猫妈妈家的路特别难走,路面特别不平整,一不小心就会跌跤,我们应该怎么到熊猫妈妈家呢? ”进而引出“帮熊猫妈妈找路”的话题。这样的活动可以为幼儿营造仿真的游戏环境,增强教育过程的趣味性。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做做玩玩”的游戏方式组织教育活动。如今,大多数幼儿园都开设了活动区,幼儿可以利用各种材料动手制作小物件,再利用这些物件进行游戏,如“过家家”、“我为宝宝唱儿歌”等。这是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一种策略。 对于此类活动,教师可以直接指导幼儿进行集体活动,也可以将相关材料投放于活动区,让幼儿开动脑筋制作手工品,在培养他们合作精神的同时锻炼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举两得。

3.将 创 造 性 游戏 有 机 融 合 于幼 儿 园 课 程中 。

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而言, 创造性游戏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与音乐游戏、体育游戏不一样,创造性游戏的目的隐含于游戏过程中,不是那么直白地显现出来。很多幼儿园没有意识到创造性游戏的重要性,经常被体育、音乐、语言等游戏替代。在幼儿园课程中实施创造性游戏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进行:一是从文学作品中生成创造性游戏,如在幼儿学完《小蝌蚪找妈妈》,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模仿小蝌蚪的形象;二是从社会领域红动中生成创造性游戏。如今,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倾向于带领幼儿走进社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如参观邮局、医院、超市、工厂等,这类教育活动可以成为创造性游戏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在游戏中表现出来。当然,实施创造性游戏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创设和适当材料的提供。

四、结语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全新认识,随着学前教育地位不断提高, 课程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趋势。教师要以游戏作为主要教育手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通过加强师幼互动、营造良好环境、提供适当材料等方式,为幼儿创设人性化教育情境,以尊重、信任、鼓励、呵护的态度使幼儿生活于良好、和谐的氛围中,促进人格成长和品质锻炼。

摘要: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全新认识,随着学前教育地位不断提高,课程游戏化将是幼儿园教育改革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新趋势。作者根据已有工作经验,谈谈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希望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篇4: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开发策略

一、整体构架,有序推进

提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于改变传统幼儿教育片面注重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弊端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有效地推进游戏课程呢?在这一过程中,容易产生零散性、随意性等问题。要使游戏课程的实施落到实处,首先要对整个课程架构做一个顶层的设计。在整个幼儿园层面上,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对课程板块、教学目标、游戏设计、活动组织和效果评价等都要有明确而科学的规划。同时,要对幼儿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系统而深刻的把握,还要对已有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归类。在实施和推进游戏课程的过程中,一方面对现有课程进行游戏化改革,另一方面进行新的设计和创作,并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修正和变革,循序渐进地推行游戏课程,从而使幼儿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整合资源,有效开发

游戏不仅是形式,更是一种内容,为了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将丰富多彩的生活融入到游戏中去。游戏设计就要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情境,选取富有特色的素材,创设生活化、游戏化、情趣化的游戏环境,从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

例如,可以利用幼兒园的食堂设计一个“餐厅”游戏,老师和幼儿扮演服务员、客人等不同的角色,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再如,虽然幼儿对打电话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通话中的一些文明用语却不能熟练运用,对于不同角色、不同场景下的对话不得要领。为此在游戏过程中,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身份,设置不同的事件背景,引导幼儿恰当、得体地进行对话。此外,在设计游戏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等资源,开拓游戏的空间,给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从而让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幼儿乐于参与,玩有所得。

三、善于观察,及时反思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感受对于改进和优化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游戏过程的各个环节,并适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何有效地进行游戏过程观察呢?首先要设计一个科学的观察记录表,栏目有游戏流程、活动组织、幼儿活动……便于分类记录。其次要全方位关注幼儿的表现,不但要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幼儿的情绪、情感等表现,倾听他们的感受和解释。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基于幼儿的表现去分析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去评估他们的能力和发展,对整个游戏活动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修订和优化游戏活动方案,同时也为后续的游戏活动设计提供思路,教师也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只有这样,课程的游戏化才能收获成效,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适时放手,激发创造

对于幼儿来说,玩游戏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情,但是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仍然固守原先的教学模式,经常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约束和控制幼儿,要求孩子按照游戏环节按部就班地游戏。这样的游戏势必会让幼儿感到压抑,造成的后果就是幼儿成为了游戏中的演员,抑或是老师“导演”的木偶,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幼儿的积极性势必会削弱。为此,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幼儿充分活动和展示的空间,确保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由。对游戏的指导和调控要相机而行,根据幼儿的个性和游戏中的表现适度点拨和帮助。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游戏过程中去,能力也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是时代的召唤,游戏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幼儿的天性,确保他们游戏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实现游戏和成长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群力幼儿园)

篇5: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

发布者:烘烘老师 阅读:1751 次

1996年正式实施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2001年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也是我们开展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依据。

一、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具有如下特征。

1.游戏性

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游戏性,电可用来描述和定义活动,这时,游戏性就成为活动的客观特征,活动可以被分为游戏性强或弱的活动”(刘焱,1999)。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游戏化课程充分利用游戏因素,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习。

2.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他们在活动中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游戏的这种特征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以凸现。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富有弹性,为教师和幼儿的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性灌输,而是对活动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3.开放性

开放是相对于封闭而言的。游戏化课程和传统课程相比,前者是开放的,后者是封闭的。因为前者关注过程,后者更倾向于关注结果;前者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后者常常是预设好的、事先确定的;前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后者对结果的期望常常是确定的。传统课程的封闭性在游戏化课程中得以改变。游戏的开放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得到了正向迁移。比如,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设计者开始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有了更多到实践活动中去操作、去体验的机会,而这种实践活动又是多渠道的、可供幼儿选择的。再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材料提供还是环境创设,都能适合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幼儿,体现了游戏的开放性。

4.综合性

综合,强调的是联系以及彼此的融合。游戏相对于传统分科课程来讲,各要素及彼此间的联系和融合更直接、更便捷,因为游戏不需要人为地划分领域;而传统分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组织的,它追求的是知识和系统。幼儿在游戏中,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能力的表现,都是以“整个”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游戏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游戏的这一特性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中突出地表现为课程设计中整合技术的运用。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坚持按生活的逻辑(因为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拟),用游戏的精神和方式去组织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从观念、目标、内容、资源、方法、形式、手段等多方面人手,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期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组织策略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在设计上有一些什么样的组织策略呢?

1.游戏作为一种精神存在于课程之中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如果把游戏理解为一种精神,我认为最直接的体现是:①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②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③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些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

2.充分开发和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了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如何使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许多幼教实践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

(1)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利用游戏因素,使非游戏活动具有游戏性①以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比如,教师经常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图形宝宝,图形宝宝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②以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蛋壳贴画”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熊妈妈家做客,但熊妈妈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熊妈妈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大海,小鱼在大海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草地,小鸡在草地上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提高了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以“做做玩玩”的方式组织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课程中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又一种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比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衣比赛和叠被比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和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3)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课程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课程,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幼儿常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中角色、情节的理解,从而生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小蝌蚪的形象;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老鼠嫁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老鼠和猫两家发生的故事,幼儿生成了为期一周的主题游戏。

篇6: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其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元素学习的需要,将游戏做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气息、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孩子们得到的不单单是美的体会,更是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开园至今,我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音乐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等等。我认为,导致上述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简单、教学内容的选择单调、互动形式的手法单一所导致的。教师们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才能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只有注重指导与策略,才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一、明确游戏活动的核心 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内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特征,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保持游戏的这些特质,才能培养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游戏、儿童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快乐的体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涉、限制幼儿的行为,应当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的音乐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悦与成长的幸福。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原则。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成人应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幼儿的特点与需要,把游戏、音乐、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如“一条小鱼游来了”是小班孩子们的“最爱”,每次进行歌表演他们都乐此不疲,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夸张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四处穿行,表情动作生动可爱,由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最大愉悦。

三、强化音乐与游戏的融合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直接。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关注幼儿的整体存在,将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最终目标,以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活力。第二在组织集体性游戏化音乐活动时,我们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多从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预设,尽可能的丰富互动形式,给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引导幼儿保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三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辅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中,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意愿挑战,与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持续的积极参与。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四、提升师者的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自然禀赋我们师者的素养,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智慧,为孩子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与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适时适当的予以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师者从不否定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乖孩子”等激励幼儿的话语挂着嘴边。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他们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如一些幼儿创编“机器人”动作时只作手部动作,教师用“我忘了把机器人腿上的开关打开了”这样的话语巧妙提示幼儿; 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机器人出厂时要先检验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并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表现力。

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幼儿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篇7: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策略

【摘要】文章主要对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结合当下幼儿园音乐教师对游戏活动指导缺乏全面性,音乐游戏化教学环境缺乏完善性的现实情况,从内容游戏化、形式游戏化、教育意识游戏化三方面着手,展开论述,希望在优化幼儿音乐教学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策略探究

幼儿阶段涉及的知识相对简单化,学习内容游戏色彩较为浓烈,在音乐课程教学进程中,积极采用游戏教学方法是极为有效的,使幼儿能够在轻松舒缓的环境中,培养与锻炼韵律感。如何使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已经是众多教育者探究的课题,本文就此对游戏教学法有效应用的策略进行研究。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是他们学习的有效形式。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活的,我们应当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完美的游戏生活。”美国教育家杰克曼认为:“游戏给予幼儿快乐的同时,还为其提供了创造、发明、学习世界的机会。”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探究性、差异性的认知需求,让他们获得最适合自己意愿和方式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说明部分也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自主性、娱乐性、模拟性决定了它是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发展的有效媒介和平台。

一、内容游戏化,实现优化音乐教学资源的目标

幼儿认知能力有限,无法深入的理解音乐文化内涵,在感知方面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音乐教学游戏化在推行的过程中,对音乐内容采取游戏化规划措施是必要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的选择具有趣味性、情节性与故事性特点的音乐曲目,为音乐游戏化教学奠定基础,这样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感。教师在对音乐内容实施游戏化设计策略之时,教师应该以游戏者的角色,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结合幼儿音乐教学特征,选择出最佳的音乐游戏内容,使其最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学习音乐游戏学习需要。幼儿音乐以及幼儿游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资源来源渠道也绝非是单一化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有效的处理好幼儿音乐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创编适合幼儿发展的音乐学习内容。在对音乐教学内容改编的过程中,教师有效的对多元化教学资源进行精确的辨别是基础,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心理需求方面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事实,因此教师在开展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之时开展调查工作是必要的。

二、形式游戏化,调动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

音乐游戏化教学可以被视为幼儿音乐教学体系创新的一种新形式。教师在将游戏教学法融入进音乐教学规划环节中时,一定要结合游戏类型多元化、属性鲜活化以及内容形象化等众多特征,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主动性的对策。也就是说当教师对幼儿的心理环境有一个整体性了解之时,创设出的音乐教学形式才具有吸引力,那么在形式游戏化的音乐教学环境中,能够强化幼儿对音乐文化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旋律感以及聆听音乐的兴致。配乐舞蹈是一种极为常见的音乐形式,其可以获得使幼儿手舞足蹈,边唱边跳的音乐教学效果。教师也可以结合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征,将音乐故事渗入进音乐游戏教学活动中,此过程中幼儿可以扮演卡通人物、长辈亲友等角色,从而对幼儿音乐教学的内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或尊老爱幼,或互帮互助,或勤劳勇敢。可见音乐教学形式的游戏化,可以创设出和谐向上、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一方面使幼儿的情感受到熏陶,另一方面使他们的四肢在音乐教学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伸展,此时他们的身心得以同步发展。

三、教育意识游戏化,培养幼儿音乐素养

游戏化教学方法在幼儿音乐教学环节的导入,宗旨是使幼儿受到一定的教育,获得某些感悟,此时幼儿会从某种角度去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为其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奠定基础。游戏化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幼儿音乐教学进程中的应用,有效的激发了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是寓教于乐教学理念体现的主要形式,从而协助幼儿实现学中玩、玩中学的目标,在充满娱乐色彩的教学环境中,幼儿对音乐内涵的领悟进一步加深。例如在《鲁冰花》的音乐教学课堂上,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幼儿展示妈妈与孩子相处的图片,使幼儿从思想上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本堂音乐教学课堂上幼儿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为了将游戏教学方法导入进本堂课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对音乐中的情节进行模仿,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幼儿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呵护与教育,在这样的音乐游戏化教学环境中,很多幼儿力争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面对抽象化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尽量使其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关联在一起,使其思想上受到教育,为良好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积极将游戏化教学法融入其中,主要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调整,使幼儿身心得到放松,思想情感上受到熏陶与教育,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篇8: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一、发掘教学活动中语言的游戏性, 实现教学的创新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 教师应当积极地将游戏当做是教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并将其融入幼儿教学中。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具有游戏性的语言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并用游戏性的语言组织教学活动, 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进行美术活动“春来了”的教学时, 教师为了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关注, 便可以这样进行教学开场:“今天, 小猴哥哥要邀请我们大家一起去郊外踏青, 那在我们还未出发之前, 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一起想想, 在这个春姑娘已经到来的日子里, 我们出去踏青会看见什么东西呢? 还有, 在这个绿油油、春暖暖的季节里, 小朋友们又有什么比较想看到的东西吗? ”像这样, 通过语言的游戏性将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游戏教学环境中,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力。 事实证明,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活动方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本质是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轻松,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游戏过程中获取和掌握知识。 因此, 教师要努力对自己制定的游戏化教学进行改进和发展,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理的户外教学游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户外游戏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探索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之一, 它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户外教学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 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们该如何组织优秀的户外教学游戏? 首先, 良好的户外教学游戏活动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其次, 教师要规划或集中或分散的活动场地,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只有这样, 教师才可以通过户外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想象力和模仿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 例如在进行《1和许多》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进行“老鹰做小鸡”的游戏, 选出“老鹰”的时候, 可以说:“我们只有1只‘老鹰’, 但是却有许多‘小鸡’, 是不是啊。 ”然后, 每当“老鹰”捉到一只 “小鸡”, 教师就可以适时地说:“看, 我们是不是又有1只‘小鸡’被抓了。 ”这样, 教师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达和强调1的含义, 不仅可以让学生对1的认识更加的深刻, 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字1变得更具体化。 由此可见, 户外游戏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 还可以有效地增长学生的智慧, 使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 提高学生分辨事物的能力。

三、创建专门的教学游戏区,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门的教学游戏区为学生进行某种特定的活动提供了场地, 游戏区的区域基本上划分为积木区、益智区、游戏区、美工区、操作区、阅读区、音乐表演游戏区、角色游戏区等, 对这些特定游戏区域的划分和利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能力。 例如在积木区中, 学生就可以通过搭积木等游戏来发展自己的建构能力, 这种建构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基本形状、数量等知识的获取。 学生在搭建积木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努力, 尝试各种不同的搭积木的方法、角度, 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及动手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度, 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让每个小组成员用积木搭建一幢房子, 以此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角色游戏区中, 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同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让学生真正做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情感, 加强生生、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又或者是阅读区, 其主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审美及表达能力。 当然, 不同的教学游戏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因此, 教师应当合理而科学地运用这几种教学游戏区, 充分发挥游戏区的自选性, 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 在幼儿园课程中实施良好的游戏化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对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全新的认识。 随着幼儿教学程度的不断提高, 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

摘要:游戏教学在幼儿园课程中是一种喜闻乐见且极具效果的教学方式。在幼儿教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意识尚未形成, 而学生对游戏是极感兴趣的, 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游戏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吴蕾.实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 2015, 39:195.

[2]李芳芳.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5, 08:4-5.

篇9: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策略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幼儿园教育,是盲目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这种方式不仅会抑制大多数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会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众所周知,学龄前儿童因为年龄的关系,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太长时间,并且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这些特性,根据孩子的思维特点和喜好,将更多的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去,进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意义

1.帮助孩子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常说“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就是提倡执教者要在乐趣中传授知识,学生们要在乐趣中学习。“寓教于乐”对于学龄前儿童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的仅仅是知识的单方面传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这种方法不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使他们养成一些不正确的学习方法,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将游戏融入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是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做出的重大课程调整。一方面,能够让孩子们从小培养学习兴趣,更快适应学习环境,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孩子们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上,让他们在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吸收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习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为了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需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它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重心有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学生的“学”。在课堂游戏中,孩子们能够充分表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游戏中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设计

1.拼图游戏

在游戏化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拼图游戏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探索欲,在完成拼图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设计拼图时,可以选择孩子们平时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拼图模板,再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将拼图设计成不同的块数以区分难度。这样一来,孩子们对拼图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同时,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能在不断练习中得到提升。

2.手工作业

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比不上成年人,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比成年人丰富得多。幼儿园的教育更多的是要去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因此,在课堂上插入一些手工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老师们在组织手工活动时,可以为孩子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让孩子们自由分组或独立去完成他们的手工制作。活动结束后,老师要鼓励孩子们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手工作业,使他们能够更加投入参与到活动中去。

3.小组竞赛

小组活动是一种培养孩子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好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孩子们在平时的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幼儿园课程设计中,老师们要多融入一些小组活动,如小组知识竞赛。老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针对近期学习的知识点提出问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方式参与答题。一方面,孩子们通过组内讨论,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另一方面,竞赛的方式也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4.故事演绎

老师们也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融入一些寓言小故事或生活中的小故事,组织孩子们分角色来演绎。孩子们也需要接触社会,也需要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这些东西往往无法从课本中学习到。通过对小故事的演绎和重现,能够帮助孩子们深入浅出地理解做人的道理,建立孩子们的是非观。这种方式的教育效果往往比直接说明道理更有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讲故事练习

真正地理解知识,需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到的知识转述出来。盲目的让孩子多读书或许并不能够有效地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反而让他们对读书产生抵触心理。老师们可以考虑在课堂上增加讲故事环节,每天鼓励不同的小朋友将近期读到的故事讲述给其他小朋友听,最后再由老师对这些小故事做出总结和评价。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孩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能够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将读到的知识与心中所想结合起来,最终用自己的语言呈现给别人。同时,鼓励小朋友们给他人讲故事也能够鼓励他们多阅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结论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从小培养孩子们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设计适当的课程,将各种小游戏恰当地融入幼儿教学中去。教师们要意识到教学的重心是“学”,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如何巧妙设计游戏,通过游戏化教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游戏中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篇10: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思考

作者:leixiaoxue 发布时间:2013-1-4 14:10:00 浏览:[2722]

感谢leixiaoxue上传

对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思考

摘要学前儿童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这就要求教师要知道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把握儿童发展的程序和规律。游戏又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教师就要解决好游戏和教学和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寓教育与游戏之中,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其他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

一、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学系统中的分科课程教育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学者们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解释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并重新审视教育现象时,他们发现,课程实际上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而分科课程由于过分注重对知识认识的追求,割裂了知识和技能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适应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已经成为了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上的核心问题, 由于在观念上强调了保障儿童权利,尊重儿童需要以及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儿童自主性。因此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20世纪 50 年代以后,我国的幼儿教育也重视游戏。

二、游戏和发展的关系

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幼儿的游戏和发展之间非但没有矛盾,二者反而存在着有机统一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发展是目的也是结果,而游戏则是过程也是形式,这样发展和游戏之间就形成了某种内在的联系。

三、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含义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关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用这种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把这种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既是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又是重要的组织策略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

四、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实践探索

(一)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幼儿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我们注重通过幼儿的生活实践,引导幼儿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活中的数字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带钱币去超市购物,遇到了不少难题,如不知道商品价格,所带钱币不够购买喜欢的物品等,但孩子们共同商量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会看标价,就去问营业员,一个人的钱不够,就与同伴合作购买,孩子们通过调动个人或同伴们的经验,顺利完成了购物任务,获得了许多新经验,如购物付款后要找回零钱,索要发票等,这类活动不仅让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尽可能让课程生活化,让幼儿回归生活情景自主探究。

(二)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为幼儿提供各种体验机会

不同课程既可独立,也可相互交叉,相互联系,如在“音乐餐厅”这个虚拟的情景中,幼儿可以自己选择音乐,编排舞蹈,策划演出,这正好可与另一个虚拟情景“美丽的房屋”联系起来,幼儿搭建和装饰的美丽房屋正好用作“音乐餐厅”,在“乡村小屋”里,幼儿可以边吃农家菜边扭秧歌。在现代的高楼里,幼儿可以边吃汉堡包边进行时装表演等等,这样,生活、游戏与课程之间便有了关联,这种交融有时可由教师预设,有时可在活动进程中由幼儿自然生成。

生活、游戏和课程本来就无明显界线,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重新认识了生活、游戏和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更好地体现了《纲要》中“以游戏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思想,推进了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进程。

(三)对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在幼儿园的观念中,区域活动是按五大领域划分、供幼儿小组或个别学习的活动,游戏活动则指角色游戏或创造性游戏活动。因此,很多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时间表上有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之分,但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样的划分是有问题的,因为区域活动是从活动空间上所作的划分,而游戏活动则是按活动的性质命名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因此,我们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活动为中心,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并作适当分隔。

(四)对主题活动和游戏活动关系的重新认识

缘于对生活、游戏、综合的思考,设想使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成为游戏活动展开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合理的。如在小班“可爱的伞”主题活动中,我们和孩子及其家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伞和伞的图片、画册,把各种伞挂在活动室,把伞的图片布置在活动室四周,俨然一个伞的小世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随时观察、讨论。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不断展开主题探究活动,及时调整、更换活动材料,使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密切结合并相互影响,在主题活动的展开过程中,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有机整合在了一起。

上一篇:关于坚持成功的经典句子有哪些下一篇:毕业自荐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