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必配功能室及布置要求

2024-04-2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必配功能室及布置要求(精选3篇)

篇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必配功能室及布置要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必配功能室及布置要求

初级中学必配功能室:

1.实验室(理、化、生)2.仪器室 3.劳技课教室 4.计算机教室 5.多媒体教室 6.音乐教室 6.美术书法室 8.图书室(阅览室)9.体育器材室 10.心理咨(辅导)询室 11.卫生(保健)室 12.团队活动室 中心校必配功能室:

1.科学实验室

2.仪器室 3.计算机教室 4.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教室)5.音乐教室 6.美术教室 7.图书室(阅览室)8.体育器材室 9.卫生(保健)室 10.心理咨询(辅导)室 11.少先队活动室 完小必配功能室:

1.科学实验室 2.仪器室 3.计算机教室 4.图书室(阅览室)5.体育器材室 6.多功能教室(兼多媒体、音乐、美术教室)7.少先队室 重点查看的功能室:(1)仪器室

(2)实验室(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24个班以上学校各配备2个以上)

(3)计算机教室(24个班以上学校配备2个以上)(4)图书室、阅览室(5)多媒体教室(6)音乐舞蹈室(7)美术书法室(8)劳技课教室(9)体育器材室(10)卫生保健室(11)心理咨询(辅导)室(13)学生团队活动室 2.功能室布置(1)仪器室

《仪器室规则》、《仪器管理员工作职责》、《仪器室简介》(化学仪器室粘贴《化学药品管理规则》)

教学仪器设备总帐、清册、教学仪器设备明细账、明细卡、教学仪器验收(调拨)单、仪器借(领)用登记簿、仪器报损登记簿、仪器自制登记簿、仪器维修登记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档案盒:论文及计划总结、验收单(调拨单)及维修报损记录、总账及明细账(清册及明细卡)、仪器说明书、实验通知单及实验进度表、实验记录(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教师演示实验记录)(2)实验室

《实验室规则》、《实验室管理员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学科课程表、实验进度表。

实验教学计划、实验通知单、每节课的实验记录(以上只摆放本学期的,学期结束后归档到仪器室档案盒)(3)计算机教室

《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计算机教室管理员职责》、《计算机教室简介》;计算机课程表、教学进度表。教学计划、教学总结、每节课的教学记录(4)图书室、阅览室

《图书室规则》、《图书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图书室简介》、《阅览室规则》;开放时间

图书目录、借还登记、新书书目推荐及内容介绍(5)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员职责》、《多媒体教室简介》;使用登记表(6)音乐舞蹈教室

《形体、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规则》、《音乐舞蹈教室管理员职责》、《音乐舞蹈教室简介》;音乐学科课程表、各年级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教学记录(7)美术书法室

《形体、音乐、美术专用教室规则》、《美术书法教室管理员职责》、《美术书法教室简介》;美术书法学科课程表、各年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教学记录(8)劳技课教室

《劳技课教室管理制度》、《劳技课教室管理员工作职责》《劳技课教室简介》 学科课程表、各年级教学计划、教学记录(9)体育器材室

《体育器材室规则》、《体育器材室管理员职责》、《体育器材室简介》 清册、明细卡,使用登记,损坏、维修、报废登记,自制有特色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器材登记(10)卫生保健室

《卫生(保健)室规则》《卫生(保健)室管理员职责》《卫生(保健)室简介》

清册、明细卡,对学生伤病的处置记录,器材、药品的使用记录等(11)心理咨询(辅导)室

《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心理咨询室守则》《心理咨询室工作职责》 开放时间、学生成长信息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记录等基教股要求的档案材料

(12)团队活动室

团队徽、誓词、团队歌、队旗、团队史挂图、团队干部工作职责、活动制度、团队活动记录、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篇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必配功能室及布置要求

■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全额负担公办学校支出, 提供免费程度不同的义务教育, 保证基本入学机会公平。同时, 部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公共服务留出一定选择空间, 满足有额外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阶层的选择需求。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从近期看, 需要从区域内 (重点在县域内) 减少校际差距起步, 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从长远看, 要选取合适的对策措施, 改变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规则。

在今天的中国, 当一个孩子长到6岁时, 他或她就会进入一所小学学习, 这是法定的权利和义务。1986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义务教育法》, 第一次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关系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兴旺发达全局的大事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时至今日, 13亿人口的中国, 在旧中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的基础上, 历经风雨, 终于使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超过99%, 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显著成就。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另一个不可否认的的事实是, 我国城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依然存在很大差别, 一个学生从6岁长到14岁, 住在哪个地区, 身处什么家庭,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或她的学习质量以及进入后义务教育阶段的能力。因此, 进入新世纪以来, 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本政策导向, 越来越聚焦在均衡发展上, 并在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时作出了明确规定, 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本质要求, 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国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两种模式

义务教育并不是中国本土产生的教育制度, 所谓均衡发展的法律及政策要义, 还需要从义务教育的历史沿革谈起。

义务教育的英文是Compulsory Education, 字面上看就是强迫教育。国际上的一般定义是,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学校法令, 规定

父母必须送6至12岁儿童少年入学, 否则政府将强迫其专履行义务, 这一法令被公认为世界义务教育的发端。随

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在全球的发稿

展, 各国都开始对青少年进行普遍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以满足社会对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劳动力和公民的需求。英、法、美等国大多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义务教育立法, 实施之初, 均为初等普通教育, 以后年限逐渐延长, 直至中等教育阶段。

现代国家通过立法实施义务教育, 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做法。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倡议, “每个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各国宪法都有涉及教育基本权利的规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目前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通过立法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由于各国情况不同, 义务教育法律条文不尽相同, 但共同之处是: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和年限, 规定政府在学校设立和管理方面的责任、学校与宗教分离、家长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经费来源和分配、实行免费及其他补贴措施等。一国要进行义务教育立法, 就必须在教育的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 (也称无歧视性或普及性) 三个方面达成基本共识。

如果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差别很大, 致使一部分公立学校配置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很高甚至超标准, 另外一部分公立学校却基本条件不能达标, 就无法体现普惠性的基本要求, 也就背离了义务教育立法原则。所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有别于其他教育的带有根本性的特征, 构成了义务教育制度的一个基本属性。

经过近百年沿革, 各国义务教育在坚持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前提下, 已经分化为具有代表性的两类运作模式。

福利化公立学校均衡发展模式。如欧洲多数国家和阿拉伯国家, 政府在社会事业全面福利化的政策框架内, 把所有公办学校费用都包下来, 在那里很难找到私立中小学, 有的国家甚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都免费。再如日本和韩国, 多年实行义务教育“平准化”政策, 公立学校不仅通过财政支出全覆盖, 而且城乡学校建设通常使用同一张图纸, 既没有薄弱校, 也没有豪华校。日韩的义务教育办学宗旨是, 尽量不在义务教育提供富裕阶层歧视其他阶层的机会。

公立学校均衡发展兼顾选择需求模式。如美国, 主要体制模式是在保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充分供给前提下, 适应不同阶层的选择性需求。美国实行教育分权制, 各州义务教育年限略有不同, 但除联邦和州财政专项资助补贴外, 主要依靠学区收取专门的教育税 (财产税) 来支付义务教育公立学校费用。由于富人和穷人所缴税额不同, 所得政府补贴也不同, 即使富人区学校所得政府补贴少, 但纳税额足以支撑质量上好的公立学校。相反, 低收入阶层聚居区甚至贫民窟的学校虽有政府补贴, 但很难聘到高质量教师。有些富人家庭连所居住学区高质量公立学校都不满意, 而把孩子送进高收费私立学校。

其他发展中国家情况大体如此, 如印度, 在城市既有很好的公立中小学, 也有高收费私立学校, 但农村学校质量普遍偏低, 农村学校正式教师都是公务员待遇, 当财政不足时乡村就没有足够的教师或教学点, 于是, 有的地区村民集资聘请识字青年教孩子学习。也有个别发展中国家, 试验举办少量优质公办校, 收取低于私立学校的额外费用, 提供的是准精英化教育。

无论是福利化模式, 还是兼顾选择模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促进公平基本政策取向有直接关系。一个比较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全额负担公办学校支出, 提供免费程度不同的义务教育, 保证基本入学机会公平。同时, 部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非公共服务留出一定选择空间, 通常是满足有额外支付能力的中高收入阶层的选择需求。显然, 不同国家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上存在着政策价值取向的差异。

促进教育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我国是有法可依的。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 并采取措施, 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实际上, 《义务教育法》界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层意义:首先, 实施主体是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次, 实施要件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缩小校际办学条件差距;再其次, 保障重点必须放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经济困难家庭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 而且需要地区之间的支援。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的本质要求

回顾我国的义务教育格局, 只要一个地区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存在着重点校、重点班 (有些以实验、示范等名义) , 就意味着其他学校是非重点的甚至是薄弱的, 家长对公办重点校 (班) 的追逐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似乎认为这一现象是天经地义的, 从而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纳入我国法律范畴、成为教育政策重要内容的事实不关心、不重视。所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在办学责任主体中形成高度共识, 才能化为实际行动。

义务教育能否依法实现均衡发展, 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包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优化教育结构时, 再次强调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理念。温家宝总理明确要求, “对目前社会反映义务教育中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要找准症结所在,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这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坚定信心。可以说,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有效纾解公办校择校问题, 越来越成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点之一, 迫切需要落实政府法定责任, 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在基本实现普九‘有学上’之后, ‘上好学’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这是国务委员刘延东在教育部去年11月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所指出的, 她强调,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是党和国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着眼满足群众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盼, 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方向性和制度性要求。完成好这一战略任务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贯彻中央战略部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后一个“重中之重”, 开始从多年来的“农村”转向“均衡发展”, 固然蕴含着农村与城镇义务教育的新型关系, 更是反映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的全国义务教育工作重心。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从近期看,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需要从区域内 (重点在县域内) 减少校际差距起步, 进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要依法保证预算内教育经费足额到位, 切实巩固免费政策成果;推行公办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 加快改造薄弱学校, 取消实际或变相存在的重点校、重点班;根据城镇化进程科学合理布局学校, 加大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力度;对教师开展系统全员培训, 试行校长教师跨校跨区定期交流机制, 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共享。近年来, 部分省市在全面整体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破解择校难题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除前述措施外, 其配套政策还包括, 强化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不与等级证书挂钩, 重新划定学区安排优质校和薄弱校结对, 把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辖区内所有初中, 鼓励和支持民办校满足社会的择校需求等。

从长远看, 理清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因素其实不难, 难的是能够选取合适的对策措施。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只是第一步, “有学上”解决的是就学机会公平问题, 即使是上较低水平学校也比没有学上要强, 这就是基本公共教育资源全覆盖、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意义。第二步, 当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状况提升到新的水平, 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上好学”的要求就会延展到更多家庭之中, 对于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义务教育, 其解决方案就是要继续增大财政投入, 并坚持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原则, 让大家普遍有好学校上。一般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实现了第二步后, 制度机制也就稳定下来了。但是, 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 都存在着第三步的可能, 即本地学校条件虽已达标甚至超过很多, 但部分居民仍不满足公办学校的均衡格局, 坚信自己孩子就要享受比同龄人更好的教育, 并愿意为之多付费用, 这时, “上好学”的问题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不改变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规则, 即使财政继续逐年增大, 也永远不可能满足其要求。借用我们社会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说, 家长们会发现, 这个起跑线并不是由财政拨款能力来划定的, 而是由能够支付额外学习费用的部分家长划定的, 一些国家采取所谓兼顾选择的模式多在于此。不过, 绝大多数是通过非公共教育资源来满足居民对优质教育服务的超常需求。

篇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必配功能室及布置要求

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种理念,也是新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早在2004年,我们就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清醒认识到缩小校际、城乡间的差距,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摆在我区当前的紧迫任务,于是立足区域教育的实际,确立了“以人为本、均衡发展”的工作理念,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校际牵手、多方联动、整合资源、优质均衡”的联动发展战略,最终目标就是合理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2008年我区根据区域内教育发展的实际,在区域联动发展、名校教师义培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了大学区教育发展战略。这是在2004年实施的城乡联动发展战略,将城乡中小学划分为五个联动体基础上,根据全区中小学分布、教育资源、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对区域普通中小学校实行了学区管理,组建了七个大学区。我们把已经建立的五个联动协作体,看作成是“条”,新组建的七个学区看作是“块”,实行条块结合,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组建大学区的初衷,就是要通过3-5年的努力,使在二道区就学的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就读都能享受优质教育;逐步实现中小学干部教师由编制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中小学生由小学区管理向大学区管理过渡;教育资源由分散配置向集中配置过渡;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的实施由局部向整体过渡;学区内教师编制将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学区内统一招生,统一编班,合理调整办学结构,平均布局。

二、加强领导、强化督导,确保大学区工作创新

大学区——这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加快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2008年教育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二道区教育局大学区工作启动大会”,对东盛学区、新太学区等七个大教育学区进行了命名,并下发了《二道区教育局区域大学区工作实施方案》、《二道区教育局教育局大学区工作管理制度》。教育局督导室制定了《二道区教育局大学区工作督导评估细则》、《二道区教育局大学区教师教研、培训评估细则》。将此项工作列为二道教育重点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建立了大学区工作的检查评估机制。教育局班子成员、督导室及相关科室、教师进修学校经常深入各学区对大学区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总结和反馈,并对大学区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研。督导室定期对大学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我们督查时往往事先不通知,直接深入到各大学区,通过实地察看、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手段采集信息,了解各大学区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师培训、学生互动的开展情况。督查结果通过《二道教育督导通报》及时公布,对各大学区好的做法給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通报批评,督查的结果还与学校的目标管理考核挂钩,从根本上保障了各大学区工作的开展。

大学区督导检查评估机制的建立,使我区大学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学区工作步入正常化的发展轨道。2009年进一步完善了《二道区大学区工作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不断加快大学区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工作由起步阶段到深入实施阶段的转变,实现了工作观念从考虑个别学校到顾全整个学区的转变。学区的龙头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得到发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学区与学区之间特色鲜明,学区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并在以下三个方面有了创新:

1. 完善大学区管理体制建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成立大学区管理领导小组,由教育局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指导大学区各项工作;在教师进修学校教研中心层面,要求各学科教研员在进行学科指导的同时,深入到学区学科教研组,指导备课和教学工作;在学区层面,成立由各校负责人组成的工作组,采用轮值制,由引领校与成员单位共同协商的基础上,负责制定每学期学区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

2. 探索学区化资源共享模式。一是硬件资源共享:以硬件资源的共享实现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充分发挥学区内各校的硬件资源优势,如信息技术设备、体育场馆、报告厅、多功能教室等,建立学区硬件资源库。教育局在资源配置和建设时,以学区为单位,统一规划、配置教育资源,保证学区内各单位资源互补,避免了重复配置。这种“按需配置,和谐共享”的办法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深度流动与整合,真正实现了每个学区内4所学校教育水平的共同飞跃。从2009年开始,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学区的体育场馆、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教育设施,逐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由分散配置向集中配置过渡。

二是课程资源共享:打破区内原有学校界限,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实现学区内统一组织集体备课、统一组织教研活动、统一开展质量监测、统一组织校本培训、教师培训。学区内各校有特色的教案、图书、课件、题库、校本课程等通过信息平台实现共享。联合命题、质量分析、集体反思、互动研讨已经成为大学区教研特色,逐步实现了教学管理由局部向整体过渡。

三是教师资源共享:以教师流动、交流推进师资的均衡发展。建立了校际间骨干教师交流制度,充分发挥学区内现有名师的带动作用,通过名师校际间送教、兼课、名师带徒弟、结对子等方式,促进了学区内师资水平的提升。学校中层干部在学区内开展校际间的同岗互换,以此推动各校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

我区大学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让有限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流动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内所有学校共同享有的教育财富。

3. 打造学校特色,实现优势互补

学区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相互牵手、相互促进,在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科研、师资培训、质量监测、主题活动、教师交流等方面实行整体规划,互相促进。学区内建立了校长月例会制度和周巡访制度。不同的学校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大的学校做大做强,小的学校做精做细。学区的每一所学校都在拓宽办学空间、挖掘自身潜力、发展优势等方面创新亮点。

新的学区教育模式已被各学校接受,大学区的集体备课,解决了一些学校规模小,学科教师少而出现备课难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优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的教学交流与研讨活动,有利于各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提高;学区内教师的有效交流,弥补了个别学校专任教师不足、开课不全的问题;学区内统一开展教师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学生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了校际之间学生的交流和友谊。

实施大学区教育发展模式,构建了区域的大教育格局,深化了教育联动发展工作,2009年,大学区集体备课157次、教学活动156次、学生互动60次,教师培训89次,互动交流114次,教师交流8人。通过大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学区内各校在继承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

从硬件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到师资资源共享,二道区大学区管理走出了一条由理想到实践发展过程。两年来,大学区管理模式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满足了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学生在整合中拓宽了视野,教师在整合中得到了自我认知。

三、扎实工作,开创新格局,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我区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由于起步早,到2008年底,农村四个乡镇将全部完成九年一贯制校舍建设,再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一乡一校的办学格局,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把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向深入。均衡发展是一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教育发展观,强调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一发展观的最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我区实施的区域联动发展、大学区教育发展战略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的最有效的措施。要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下一个阶段要在巩固和创新上下功夫。

2. 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命线,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目前,中小学校际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老百姓的要求很高,总有一部分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就近入学而要择校。老百姓择校注重的不仅仅是硬件,更主要的是注重软件,注重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除了队伍的因素之外,主要是观念问题,其中校长的办学思想、学识和水平很重要,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我们不能仅限于硬件建设,只有加强“软件”建设,“硬件”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益。很多“硬件”指标,我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但“软件”建设绝非一日之功。我区要根据区域教育的实际,以大学区为载体,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有效机制,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3. 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突出特色发展。现在经过我们的努力,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队伍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如何把这个劲头保持下去,使学校有更強的活力,把学校办出特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我们强调区域内学校要均衡发展,并不是说学校都是同一模式、同一发展水平,我们鼓励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学校要在比较公平的环境下,去追求特色,追求质量,从而激发教育的活力。一个学校只有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魂”,才能堪称是一所好学校,这主要还是要靠学校自身的创新、改革与努力。各校要在增强办学活力,办学特色上多下功夫。

4. 进一步强化督导评估,保证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落实。没有科学的标准就不能衡量是否真正做到了均衡,没有有效的督导就难以真正推进工作,为教育均衡发展护航的是科学的督导监测机制和评估制度。今后我区的教育督导工作要继续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主线,坚持督政与督学并举,经常性检查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制定督导评估细则,对各项工作提出具体的量化指标,对学校进行抽检与差距分析,以此来引导学校提升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规范全区的教育教学行为,以保证全区教育重点工作的落实。

5. 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经验。让一切有利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充分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造福社会,造福子孙。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努力推动大学区教育向纵深发展。各校要全面总结经验,继续巩固成果,不断丰富内涵,按照“以均衡求突破、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更大的气魄和勇气,将区域教育联动、大学区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

上一篇:在壶天过年三年级作文下一篇:谈使用冀教版教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