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规范

2024-05-23

公共管理规范(通用9篇)

篇1:公共管理规范

河北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

《公共管理学》试卷

姓名 分数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2、无缝隙政府的特点是什么?

3、从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演进的特征是什么?

4、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是什么?

5、治理与统治的区别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1、结合实际,谈谈公共管理者的动机与激励。

2、运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或观点,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政府效能。

篇2:公共管理规范

公共管理基础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DABC6-10CDBCA11-15CCBDD16-20ABDCA21-25DCABD26-30ABCAB

二、多项选择题

31ABD32ABCD33ABC34AB35ABCD36BCD37ABC38ABC39ABD40ABC

三、案例题

案例一:41-45DBDAC

案例二:46-50CBBDC51、根据本案例,请分析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自的素质和特点,并提出消除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意见分歧、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合力的具体措施。

答:在本案例中,该局体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局长赵某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领导潜质,但其由于做事过于谨慎,可能会使该局在业务开展和管理工作中前进动力不足;第一副局长钱某长期在该局工作,业务熟悉、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限制,已经开始消极怠工,也会对该局的整体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年轻的副局长孙某有思路、有主见,本应是开展工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在全局把控能力方面要加强。

针对本案例,要形成该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合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对于局长赵某,要鼓励创新精神,坚持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有之路,反对墨守成规,坚持开拓创新;(2)对于副局长钱某,要与其积极沟通,充分认可其自身价值,发挥其专家权,通过相关的激励手段让其在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3)对于副局长孙某,要继续鼓励其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给予适当提醒,尤其闲谈莫论人非,破坏班子团结的言论和举运都是不允许的;(4)对于副局长李某,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工作落实、部署工作开展方面的优势,同时对其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其整体分析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这样能更好地促使其开展工作。

总之,在发挥领导班子成员作用时,要尽可能地引导成员之间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同时也要在不足的方面善意提醒、积极弥补,这样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团结一致的领导班子定能带领大家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简答题

52、简述管理中控制职能的含义、步骤和主要特点。

答:控制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主要包括实施标准和确定、实际状况与偏差的测定和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

控制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监测性,即根据组织目标测量组织活动的偏差;修正性,即根据监测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进行纠正。

53、简述公共决策中群体决策的优势。

答: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

群体决策折优势在于:一是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二是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使方案易于执行;三是群体决策是组织中很重要的沟通形式,通过群体决策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组织凝聚力。

54、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与西方文官制度相同的某些特点,但也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动因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为克服轮流执政所产生的行政弊端,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基本原则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而我国公务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3)管理方式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公务员是一独立的利益集团,有专门机构调整其与政府的关系,二者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并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

55、简述行政执法的特征。

答:狭义的行政执法是指特定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监察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执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系统性,行政执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调节和干预;(2)职权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管理行为;(3)应时性,行政执法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乃至日常突发事件来有效行使,强调及时性;

(4)外部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对外实行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56、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

答: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部门的全面履行。具体而言,主要有三大目标:(1)效率,通过公共财政管理,依据市场效率准则,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和要素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最佳分布;(2)公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缩小收入及财富积累上的分化与差距,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相对公平;(3)稳定,通过公共财政管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

五、论述题

57、结合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实际,论述公共管理伦理中责任冲突的常见形式,并提出解决冲突的措施。答:公共管理伦理是以“现、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责任冲突是公共管理伦理困境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工。实践中,行政责任冲突最常见的三种形式是: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

(1)权力冲突。客观责任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力来源:诸如法律、组织上级和公众等。法律要求你这样做而上级又要求你那样做;或者上司指导你朝某一方向活动但民众却希望相反的方向。(举此一例,其他效仿)如在处理群众信访的过程中,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你只能秉公处理,但在人情道义上民众又希望你能解决来访群众的实际困难,此时的你便陷入了权力冲突之中。

面对权力冲突,你必须澄清自己的主观责任并考虑更为广阔和更为基本的客观责任通过对主观责任的评估和对更为基本的客观责任的确定,试图找到一个能同时履行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的办法。

(2)角色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人员即是公民的雇员又是公民的一员,公共管理即有责任为公众提供服务,同时作为公众中的一员又有权接受服务。另外,公共管理者角色十分容易受制于特定组织,并被特定组织界定。

面对角色冲突,要仔细考虑人们如何设计或重新设计角色、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的制度和文化。

(3)利益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行政人员必须是不同利益的管理者,政府行政部门越来越被严重地卷入管理这些不同利益的问题当中,这种冲突包括角色冲突和各种权力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们表现为公

共角色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客观责任与个人可能利益之间的冲突。

面对利益冲突,我们必须处理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法律所提供的首先最低标准足以解决现时的困境,同时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权衡我们的个人利益与我们所承担的公务员责任之间的关系。

篇3:公共管理规范

在20世纪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 西方许多国家都因此改变了公共管理模式, 而这场政府改革运动就被称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西方各国的政府行政管理, 彻底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在政府管理思想和职责上进行了改革, 吸取了私营企业中的管理经验, 将这些先进地管理经验融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 用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政府、社会、顾客三方, 如何将这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才是政府部门最为重视的。同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主要提倡以下几点观念。

1.1 要将政府职能明确区分, 多元化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推行后各国政府就注重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都明确清楚, 不再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混乱状态, 政府在其中主要做的是掌握全局, 将政府各个部门都发挥出其各自的作用, 将各部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相互协调, 以服务人民为主体。

1.2 政府将公民摆在客户的角度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明确提出了政府部门要改变对公民的思想观念, 要将公民作为政府的顾客,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公民, 根据公民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政策, 要严格禁止官僚主义的出现, 要将公民摆在首位, 急公民之所急, 想公民之所想。

1.3 政府部门要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的混乱状态, 没有明确的分工, 这时政府部门就应该积极借鉴私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手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还可以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服务, 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权威性。

1.4 政府部门要建立竞争机制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提出了政府工作效率差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没有压力, 这样就会得过且过, 不能带动政府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政府部门就应该吸取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内容, 将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 通过竞争机制带动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 这样就会在竞争中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也刺激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5 政府职能的优化和调整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 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政府职能混乱, 很多部门根本不能分清自己的职能, 这样就给政府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后, 各国政府都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了反思, 在反思后对政府职能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加强了政府职能的明确性,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部门能更快地处理。

2 我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

在我国通常将公共管理成为是行政管理, 其实也就是指政府部门的一切管理职能, 不会存在盈利性质, 近些年我国也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进行了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将我国的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分工, 同时还建立了第一部门、第二部门, 在这两个部门之外还成立了第三部门, 三个部门的出现也就预示着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完善, 由前两个部门执行政府权力, 同时由第三个部门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逐渐壮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也在日益增加。

3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 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由于近些年我国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逐渐重视, 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不断加强我国政府职能的工作能力, 将人民作为政府服务的对象。

3.1 对政府职能进行规范, 建立服务型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 对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不能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而且在政府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贪污腐败问题, 这就给政府职能的权威性带来了威胁, 很多管理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政府角色和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要将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重新规划, 寻找最为适合我国改革发展的管理模式, 要将权力分散给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 接受第三部门的监督,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寻找不足之处, 然后进行改正, 将政府建设成服务型政府。

3.2 大力培养第三部门, 打破经济市场的垄断局面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后各国政府都将目光投入到其中, 很多国家都在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我国政府在此方面也不例外, 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政府多元化管理模式,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进行初步试验, 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许多非盈利机构, 这些机构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进行监督, 避免政府部门贪污受贿问题的出现。政府部门首先要将第三部门的职能进行详细规划, 不能将第三部门只是作为一个形式, 要培养专业的人才组建第三部门, 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要进行改革, 政府部门要吸取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要对一些重要物品进行政企合作, 改变政府垄断的局面, 根据人民的需求进行政策上的改革, 在权利的行使上要保持民主的原则, 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服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篇4:公共管理规范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 第三部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区分“掌舵”与“划桨”职能,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可以形成小规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除政府外,还有应有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驻足、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政府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第二,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新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给公民提供"用脚投票"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并定期广泛征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政府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第三,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通过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方法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组织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第四,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没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缺乏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而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的工作效率。第五,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导致了政府面临机构臃肿、职能膨胀等困境。新公共管理对此作了反思,认为政府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并调整和优化自身职能。即首先解决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的问题。

二、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都指导我们,在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国家、社会管理的主体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方面对我国的发展正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立足自身国情,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公共管理活动。

第一,规范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有启示意义。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着无所不及的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状况。规范政府职能,关键就是要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见,政府并非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应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一方面,政府应避免“越位”、“错位”。对于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务完全放手,交由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做好“补位”。对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中没有人管的事务做好补位。努力使政府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第二,大力培育第三部门,打破公共物品供给垄断局面。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无法包揽所有公共事务,某些公共事务需要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承担。在市场体制中,除了"政府失灵"即通常所指的政府杂提供私人物品上的功能失灵,人们又提出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第二种政府失灵"。所谓第二种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经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市场也有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有效地识别商品品质,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仅靠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存在。另一方面,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政府也有失灵之处。例如,民主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是一种"多数取向",他们往往体现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中那些诺是群体以及其它特殊群体的需要。

第三,引入管理新方法,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率。私营部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确实能够改进公共部门的管理,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这已为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所证明。因此,我国的公共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引入一些管理的新方法和好方法,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如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等精神,把这些管理的新方法和有效手段引入公共管理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热暖的工作业绩。除此,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物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因此,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同时,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参考文献:

[1]贺新宇.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 2000(8).

[3]王永明.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看第三部门的发展[J].前沿,2007(3).

篇5:公共设施管理规范

1、目的规范公共设备设施管理、维修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保持设备设施良好状 态,确保公司公共设备设施发挥正常功能。

2、范围

适用于马鞍山福亨汽车内饰有限公司公共设备设施管理工作。

3、定义本文对公用设施的分类是:

3.1供配电系统:变压器、配电柜、控制柜(箱)、公共照明、供电线路等。

3.2水暖系统:给排水系统和采暖系统的统称。其中给排水系统包括饮用 水箱、自来水井、雨水井、污水井、化粪池、自来水管网、冷却水管网、热水管网、污水管网、雨水管网、水泵、热水加热设备等;采暖系统包括采暖井、采暖管网、水泵、加热设备、补水设备等。

3.3安防系统:消防栓、闭路监控系统、保安对讲系统、红外线周界防跨越系统等。

3.4电梯

3.5房屋本体及其附属设施:防雷系统、外墙面、楼梯间、通道、屋面、道路、连廊等。

3.6 围栏、防护栏等;

3.7维修工程:指公共设施、设备的大中修工程开发商委托的维修工程。

4、维护保养程序

4.1根据公共设施维护管理需要,各使用部门需定期协助技术部对公共设施进行简单维护保养,维护标准以公司8S管理文件为准;

4.2如发现公共设施损坏,使用部门需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送至技术部,技术部对损坏情况予以分析和确认,由安委会提出处理意见,技术部提出维修方案。

4.3对于护栏、房屋及公共设施,如在正常使用年限期限类,非正常损坏的,由使用部门或相关责任人予以赔偿。

赔偿办法如下:

(一)损坏金额在1000元以内(含1000元),使用部门或相关责任人赔偿

50%。1000元以上的,赔偿40%;

(二)非公司职工损坏厂房公共设施的,由责任人全额赔偿;

(三)对故意损坏厂房设施人员,由责任人全额赔偿,并视情节,给予其相

应的行政处分。

篇6:公共管理规范

自公共行政诞生以来的100多年里,它一直是政府管理的主要形式。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又使一种具有新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凸显于世。如果说传统的公共行政以威尔逊、古德诺的政治-行政二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论为其理论支撑点的话,新公共管理则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的理论基础是政治与行政二分和官僚组织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这里的经济学主要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

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名称在西方也不尽相同,如在英国叫“管理主义”,在美国则称为“企业家的政府”或“新公共管理”,在其他一些国家又称为“市场导向型公共行政”等,但它们都具有大体相同的特征。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位,学术界存在两大基本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出现具有库恩在科学革命中提出的“典范”或“范式”意义,是政府管理科学的革命性的变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公共管理只是“寻求政府良好治理的一种努力”,是多种管理的工具和方法的“交响乐”。

从实践上讲,“新公共管理”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则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虑,对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回应,对经济理论的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代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新公共管理思想阐释

尽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相比,新公共管理适合于发达国家,但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却不得而知。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始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方式就必然适用于不同的环境。新公共管理可能与发达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那么与新公共管理兴起并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相比,不发达国家在采用时就会受到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考试获得了终身雇佣。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集团的利益。

有人认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传统的官僚制在许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管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 。另一方面,米诺格认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 。然而,与把新公共管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合理的方法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管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前提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门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管理。

我国公共管理模式概述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切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者还没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更没有形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虽然我国学者对公共管理的理解不一致,但是他们都认为公共管理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看,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两大类;第二,公共管理实现了由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向外部取向的转变,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向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使得公共管理的战略管理、绩效评估、公共责任制等成为公共管理学的核心主题;第三,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是在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又反过来指导公共部门管理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比传统的行政学更具有现实性;第四,公共管理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统一;第五,公共管理学是多学科的综合,它充分吸收了政治学、社会学等当代各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的方法,从而使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更具合理性。

篇7: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关系

由于视角的不同,故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强调它的公共性和政治性即政治取向:有的认为它是类似于私人部门的一种管理行为即注重其管理取向:另外一些人则突出公共管理中主权、机构和规制的重要性即法律取向。

有关公共管理的内涵目前国内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共管理,依然属于行政管理范畴,即便不能包含在行政管理中,最起码也是与公共行政并行的一种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的情况下,行政管理已无法涵盖公共管理的全部内容,公共管理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其它机构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

它们共同从事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活动,而通常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内对外(主要是对内)相关活动的管理。

因此公共管理范畴已超出了行政管理范畴。

综合国内外历史与现实的状况,我们认为。

公共管理就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并与其它公共组织一起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公共事务的开放式的管理活动,是行政管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与完善。

具有三方面的主要特征:(1)在管理主体上。

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政府组织,同时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如: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等:(2)在管理范围上。

除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处理公共事务外,突出公共政策的重要性这不仅取决于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背景,同时也与政治体制特征相适应:(3)在管理对象上,不仅包括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公共管理实践对象,同时还包括政府及其它公共组织的内部组织行为管理。

公共政策作为政府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所谓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部门为了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或社会矛盾和建立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行为依据而对方针、准则、规范等进行选择的一种社会行为。

政策是要经由政治系统的,因此,政策是政治的产物。

而政治的本质特征就是基于一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对资源和价值的整合与分配。

为此。

发挥调控与分配的政策也必然带有这个本质特征。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与“政策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多重规定的社会本质,这一本质性的界定规定了政策的公共性,涉及到了政策的主体、机制、利益、价值、环境、导向等多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的质量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人们对政策的认同也就缘于政策与其利益的契合程少支,当公共政策与其自身利益一致时,就会支持公共政策的执行,反之。

则对公共政策产生抵触。

但是。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

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和调整就不可避免的在增加一些人的利益时,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这就需要制订的公共政策要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只有绝大多数人在心理情感上接受了该项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才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同。

同时,还要对利益受到损害的利益团体给予相应的补偿和救助,给予心理和情感上的宽慰,才能确保政策自身的合理性。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从而减少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首先,公共政策的制定反映了国家意志,只有体现民意,反映民情的政策才能被社会公众接受、认同、支持。

才能树立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通过举行听证会。

电子政务等让民众参与政策制定。

其次,建立政策执行的专家咨询制度,如决策的特尔斐法,集思广益,减少重大决策失误,提高政策执行的科学性。

最后。

政策应具有稳定性。

这样才能保障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政策的出台应考虑执行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反复修改和变更将降低政策在公众心日中的地位,失去对政策的信任,不利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

前些年,某市出台了出租车整顿政策,政策的出台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在执行过程中漏洞百出,伤害了大多数出租车司机的利益,出现了出租车司机集体上访,政府反复修改政策,使得政策前后冲突,无法连续的执行下去,整个城市出租车停运,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最后。

政府不得不放弃该项政策,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

在政策的执行中应该避免类似现象的再次发生。

二、公共管理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反馈

1 完善干部管理制度。

对干部的评价考察要全面,把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对干部的任用、提拔不仅要考察其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更要考察其思想道德品质、群众基础、政治立场。

加强考核制度的民主性,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

另一方面,将干部的任用提拔等权力交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执行,从而避免各级干部只对顶头上司自直接服从,置公共政策与人民利益于不顾的现象发生。

2 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

第一,建立信息公开制,加强政策执行活动的透明度,改变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的不对称将阻碍政策执行中的信息通道,防止政策执行中的“暗箱操作”,实行“阳光政策”,如:通过举行政策制定的听证会、电子政务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各种公共政策的执行并实施监督;第二,确保监督机构的独立地位,改变监督结构双重领导的局面。

将监督机构直接垂直于上级监督机关领导,从同级党委和政府中脱离出来。

监督人员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提拔、任用等不受同级党委和政府管辖,将这些权利交于国家,以确保其地位的独立性,从而保证其强有力的监督力度;第三,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政策执行进行公众监督,推行民主监督制度,并将其落到实处,用法律作为其有力的后盾,确保民众监督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起到应有的作用:第四。

建立政策执行问责制,对政策执行失败产生重大影响的官员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3 提高执政能力是基础。

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科学判断形势能力的提高。

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提高。

应对复杂形势能力的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总揽全局能力的提高。

实质是提高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公共服务观念创新,依法行政。

加强法制建设,以人为本,树立服务意识,在政策执行中。

以责任、平等、依法、服务的理念为导向,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为政策的有效科学、人性化执行创建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4 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是保障。

首先,应加大对政策执行者的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培训,还应涉及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将这种培训与其工资、福利、奖惩、提拔等相挂钩,

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确保培训的质量和起到应有的效果,确实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自身素质。

其次,应树立政策执行者的法制观念、服务理念,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加强执行者依法行政的自觉性。

杜绝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切实做到问政于民、决策于共、行政于和、监政于公。

最后,加强政策执行者意志品质建设,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的毅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政策执行者。

5 建立政策执行反馈机制。

对已经执行了的政策实行反馈,以便及时改正和完善政策,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政策。

6 公共管理体制的完善必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所谓的管理对象――人为本,而不是以官为本或以本集团、本部门的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所服务的广大的人民的生命、生存、生活、权利和利益为本,切实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实际困难,切实解决好他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利益问题,关系他们的疾苦,想他们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苦他们之所苦,乐他们之所乐,那么我们管理的社会则是一个民乐、民享、民爱、民有、民建的社会,那么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达到和谐,才能使完善的政策得以完整的贯彻和执行。

也才能下情上达,中央的政策到下面才不会走样。

同时,以人为本也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家园、建设祖国的热情和积极性,以人为本更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

三、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政策的执行不仅对政策本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正常运行、管理、发展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政策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执行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关系到社会生活、国家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多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在和谐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对政策的有效执行更应该被放到一个足够高的高度引起足够的重视。

各个时期的政策价值目标的生成基础是科学管理理念,核心与终极追求均指向效率。

强调效率固然可以有效提升政府能力,但公共行政的本质是以民主宪政为基石,强调追求公民权利、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社会责任等多元价值的。

因此,以效率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只会引导人们关注达成既定目的之手段,而忽视了对目的本身的关注。

以效率为中心,势必会忽视行政的民主责任。

然而。

公共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公平与正义,即这种服务应惠及所有社会成员而不是把效率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保证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并使各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前更高。

否则,政府的存在就无任何经济意义。

但政府决策往往不符合这一目标,有些政府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们削弱而不是改善了社会福利,于是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公共行动对社会的作用是“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是有缺陷的部门?我们应该怎样在管理上弥补这些缺陷?为了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布坎南对政府失败的主要表现形式:政府政策与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及其根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补救这种“失败”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总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机理。

表面上看,公共管理起着贯彻公共政策的作用,但是。

如果公共管理体制不完善,无论多么好的政策都会得不到完整和很好贯彻。

反之,如果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合理、不科学,那么,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共管理体制下所做出的行为都不会为人民、为社会造福。

所以,要管理一个社会和部门,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符合人民利益的公共政策,而且,必须同时有一个完善的公共管理体制。

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二者良性互动时,才能形成一个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不断创造和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社会。

公共政策稳定与变动的关系【2】

摘 要:公共政策作为现代政府输出的主要产品,对社会的有序运行有重大意义。

公共政策的稳定可以维护目前的社会稳定状态,但是有可能造成社会缺乏活力,使之处于僵滞状态。

政策变动可以为社会注入活力,但可能诱发社会动荡。

理清公共政策稳定与变动的关系,对社会的繁荣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章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对政策稳定与变动的关系进行辨析,以求在政策稳定与政策变动间建立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政策稳定;政策变动

公共政策是连接政府与社会的基本纽带,是为处理特定社会事务,由不同行为者所采取的一种有目的的政府行为的过程。

寻求公共政策稳定与变动的平衡,有助于社会良性运行。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政策稳定与变动关系的契机。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内容解读

教育是民生之基,立国之本。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热切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8:公共管理规范

通过公法授权的政府、有关工商企业以及第三部门等, 通过对各种供给机制的灵活运用, 而向公众提供的一些物质或者非物质形态的物品, 则称之为公共服务, 它是满足公众需求以及维护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在对公共服务进行讨论的过程中, 人们通常会把关注点转移到界定供给主体上, 而为了彰显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一般认为政府的核心职能与重要责任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 企业管理中公共服务提供的重要性以及组织形态, 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忽略。在社会生活中,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是两大管理领域, 而管理性则是两者的共性, 且管理性与很多实际问题以及技术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 但是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 则主要表现在公共性方面。因此两者的契合点则是提供高效的、优质的服务。

2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2.1 主导性供给:政府

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中, 政府一直占据主导者的地位。由于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因而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主要是通过政府这一执行公共权利的机关来完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并不直接提供或者全部包揽各项公共服务, 而是在提供公共服务时, 可以选择具有多样化组织形态的公共服务。由于每个国家其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等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组织形态, 以达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但由于能力与财力的双重限制, 导致了最边缘、最贫困的地区不能受到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

2.2 补充性供给:第三部门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 公众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 为了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 第三部门应运而生, 它不仅能将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缺陷加以有效的弥补, 同时还能促使社会公平以及社会福利更好的发展, 甚至还能将一些边缘化的群体有效的聚焦起来。在公共服务中, 第三部门主要作为补充性供给, 且从其范围上来说, 第三部门不属于私人部门、政府部门, 或者是其他的集合组织。通常第三部门指的是通过私人企业出资或者政府编列预算, 能够独立经营并维持发展的事业体。

3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改进

3.1 政府供给的改进

在公共行政以及公共管理实施的过程中, 其核心的主题就是公平正义, 这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条核心价值标准。政府在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必须建立在增进和保护正义以及公平的基础上, 对公共服务不断实施的改进, 以提高公共服务的绩效。同时在技术方面, 我国的公共服务, 必须以公立机构的提供为主导, 对于政府甚至国家来说, 公立机构具有相对较高的可控程度, 但是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 国家以及政府也需要不断的吸取一些先进的经验教训, 对于公立机构不能过分的依赖, 这样才能确保公共服务的提供具备一定的刚性。

3.2 第三部门供给的改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随着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以及政府垄断, 其没有公民们高涨的参与意识充分的反映出来, 同时也没有将提供公共服务的非盈利志愿性部门的独立地位准确的勾勒出来, 因此这就造成了公共服务的提供, 出现了政府、市场以及第三部门鼎足而立的局面。且在这个过程中第三部门也逐渐成为了有效供给公共服务, 以及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核心部门。因此第三部门必须聚焦自身的资源优势, 并在公共服务领域将其充分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马亮, 于文轩, 吴伟.公共服务提供、绩效测评与政府信任:2013连氏公共管理国际会议综述[D].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14, 01:4-16+124.

[2]刘敏.公共服务在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比较分析[J].管理观察, 2014, 18:33-35.

[3]金莲.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企业研究, 2011, 08:132-134.

[4]沈蓓绯.新时期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理性分析与路径研究[J].青年探索, 2012, 03:17-21.

篇9:公共管理规范

一、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内涵

新公共管理运动起源于英国、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并逐步扩展到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在当代,新公共管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作用和影响日益突出。新公共管理是个非常松散的概念,它既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管理理论,又指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还指在当代公共行政领域持续进行的改革运动。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让管理者进行管理;衡量业绩;产出控制;顾客至上;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引入竞争机制;采用私人部门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者与政治家、公众的关系。这八个要点既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取向,又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公共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重新对政府职能及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定位。“公共性”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种基础性内涵,决定了新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即国家公共事务、政府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公共利益必然反映出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也必然满足统治阶级的根本需要;新公共管理模式力图将政府市场化,冒着让社会步入危险的风险让市场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但也产生了如何与公共职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一味注重实效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过分强调对“绩效”、“效率”的追求,反而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应用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构想

(一)加强政府的治理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在经济转轨时期,各级政府普遍面临一方面政府要放权于企业、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另一方面政府还要承担起培育市场主体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任务。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社会自主化管理,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都要政府的支持和扶植。现阶段我们仍然存在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不够规范,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仍然很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未形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问题。有鉴于此,当前政府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进一步调整组织结构,加强和统一宏观调控部门,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流通管理体制和金融监管体制,强化市场监管力度的改革上。通过这样的措施,可以进一步重新构建政府新的职能体系,明晰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责任关系。使政府得以充分发挥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领导和治理作用。

(二)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手段。

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我国政府管理的成本意识淡薄,庞大的财政支出不仅影响了政府形象,也妨碍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十六大提出了通过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新思路。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其对政府管理的影响表现为具有生产力性质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创新,政府通过现代管理手段,转变传统行政方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三)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权。

要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属于中央职能范围的事务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属于地方政府职能范围的事务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处理好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必须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应当由宪法加以规定。

(四)大力推进以事业单位为代表的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今后机构改革的重点。我国政府改革的重点是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培育公共服务体系,遵循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未来进一步的体制改革中,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模式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是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

(一)建立新公共管理理念。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带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飞速变化,带来社会各个群体行为和要求的变化,也要求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必须发生变化。公共管理所涉及的转变观念实质上是转变对政府作用的定位认识。新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应对社会要求、顺应市场化浪潮的时代产物。新公共管理重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强调政府组织与其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主张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关注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提倡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要求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公共管理内涵的本质是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社会性的升华或抽象。公共管理的主体、价值观、手段、对象和目标都体现了公共性,从而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区别开了。公共管理从权力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变,从管理中心向服务中心转变,管理原则从对上负责到对下负责转变,等等,也都体现了公共性对公共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准确定位服务对象。

新公共管理以公共选择等理论为基础,认为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机构,政府服务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主张建立一个“企业式政府”。一个政府官员,应该是负责任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从而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公众则是因向政府纳税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公民对政府的制约主要通过行使政治权利来实现,顾客对企业的控制主要通过购买其商品和服务来实现。企业家式的政府应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较高服务效率的政府。为此,政府应该以服务对象为顾客,以顾客为上帝,政府服务应该以顾客需求或市场为导向。新公共管理将市场模式引入公共领域后,试图运用顾客驱使制度原理,迫使政府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我国政府的主要精力和主要财力应当集中到满足公共需求,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上。“十一五”规划纲要体现了这个要求,首次划定了政府公共服务领域范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将更多的财力投向公共服务领域。

(三)合理区分政府职能。

上一篇:英语教学活动游戏下一篇:城郊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