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论文

2024-05-05

公共管理论文(通用8篇)

篇1:公共管理论文

2011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公共管理硕士

公共管理基础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DABC6-10CDBCA11-15CCBDD16-20ABDCA21-25DCABD26-30ABCAB

二、多项选择题

31ABD32ABCD33ABC34AB35ABCD36BCD37ABC38ABC39ABD40ABC

三、案例题

案例一:41-45DBDAC

案例二:46-50CBBDC51、根据本案例,请分析该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自的素质和特点,并提出消除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意见分歧、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合力的具体措施。

答:在本案例中,该局体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不同的特点:局长赵某事业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领导潜质,但其由于做事过于谨慎,可能会使该局在业务开展和管理工作中前进动力不足;第一副局长钱某长期在该局工作,业务熟悉、经验丰富,但由于年龄限制,已经开始消极怠工,也会对该局的整体工作产生消极影响;年轻的副局长孙某有思路、有主见,本应是开展工作的有力推动者,但在全局把控能力方面要加强。

针对本案例,要形成该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合力,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对于局长赵某,要鼓励创新精神,坚持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有之路,反对墨守成规,坚持开拓创新;(2)对于副局长钱某,要与其积极沟通,充分认可其自身价值,发挥其专家权,通过相关的激励手段让其在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3)对于副局长孙某,要继续鼓励其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要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给予适当提醒,尤其闲谈莫论人非,破坏班子团结的言论和举运都是不允许的;(4)对于副局长李某,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工作落实、部署工作开展方面的优势,同时对其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提高其整体分析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这样能更好地促使其开展工作。

总之,在发挥领导班子成员作用时,要尽可能地引导成员之间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同时也要在不足的方面善意提醒、积极弥补,这样取长补短、精诚合作、团结一致的领导班子定能带领大家取得更大的突破。

四、简答题

52、简述管理中控制职能的含义、步骤和主要特点。

答:控制职能是管理者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控制职能是由一系列步骤构成的,主要包括实施标准和确定、实际状况与偏差的测定和纠偏措施与对策的制定和实施。

控制职能的主要特点包括:监测性,即根据组织目标测量组织活动的偏差;修正性,即根据监测结果对超出允许范围的偏差进行纠正。

53、简述公共决策中群体决策的优势。

答:群体决策包括领导群体决策和群体参与决策两种形式。

群体决策折优势在于:一是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中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二是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使方案易于执行;三是群体决策是组织中很重要的沟通形式,通过群体决策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组织凝聚力。

54、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答:我国公务员制度具有与西方文官制度相同的某些特点,但也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动因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为克服轮流执政所产生的行政弊端,目的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基本原则不同。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而我国公务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3)管理方式不同。西方文官制度是独立于党派之外,由专门机构进行管理;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公务员是一独立的利益集团,有专门机构调整其与政府的关系,二者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而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并随时接受人民的监督。

55、简述行政执法的特征。

答:狭义的行政执法是指特定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具体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监察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执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系统性,行政执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调节和干预;(2)职权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履行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管理行为;(3)应时性,行政执法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乃至日常突发事件来有效行使,强调及时性;

(4)外部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对外实行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56、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目标。

答:公共财政管理是公共部门为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履行,而对财政收支所进行的决策、管理、监督等活动的总和。

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部门的全面履行。具体而言,主要有三大目标:(1)效率,通过公共财政管理,依据市场效率准则,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和要素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最佳分布;(2)公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缩小收入及财富积累上的分化与差距,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相对公平;(3)稳定,通过公共财政管理,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

五、论述题

57、结合我国当前公共管理实际,论述公共管理伦理中责任冲突的常见形式,并提出解决冲突的措施。答:公共管理伦理是以“现、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责任冲突是公共管理伦理困境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工。实践中,行政责任冲突最常见的三种形式是:权力冲突、角色冲突和利益冲突。

(1)权力冲突。客观责任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力来源:诸如法律、组织上级和公众等。法律要求你这样做而上级又要求你那样做;或者上司指导你朝某一方向活动但民众却希望相反的方向。(举此一例,其他效仿)如在处理群众信访的过程中,在法律法规的规定下你只能秉公处理,但在人情道义上民众又希望你能解决来访群众的实际困难,此时的你便陷入了权力冲突之中。

面对权力冲突,你必须澄清自己的主观责任并考虑更为广阔和更为基本的客观责任通过对主观责任的评估和对更为基本的客观责任的确定,试图找到一个能同时履行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的办法。

(2)角色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管理人员即是公民的雇员又是公民的一员,公共管理即有责任为公众提供服务,同时作为公众中的一员又有权接受服务。另外,公共管理者角色十分容易受制于特定组织,并被特定组织界定。

面对角色冲突,要仔细考虑人们如何设计或重新设计角色、各种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的制度和文化。

(3)利益冲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行政人员必须是不同利益的管理者,政府行政部门越来越被严重地卷入管理这些不同利益的问题当中,这种冲突包括角色冲突和各种权力资源之间的紧张关系,它们表现为公

共角色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客观责任与个人可能利益之间的冲突。

面对利益冲突,我们必须处理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法律所提供的首先最低标准足以解决现时的困境,同时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权衡我们的个人利益与我们所承担的公务员责任之间的关系。

总之,面对公菘管理伦理中的责任冲突,要积极加强公共管理伦理建设,这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系统工程。只有从实际出发,各种措施协调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2: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学》试卷

姓名 分数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2、无缝隙政府的特点是什么?

3、从战略规划向战略管理演进的特征是什么?

4、我国第三部门的功能是什么?

5、治理与统治的区别是什么?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计50分)

1、结合实际,谈谈公共管理者的动机与激励。

篇3:公共管理论文

在20世纪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 西方许多国家都因此改变了公共管理模式, 而这场政府改革运动就被称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西方各国的政府行政管理, 彻底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在政府管理思想和职责上进行了改革, 吸取了私营企业中的管理经验, 将这些先进地管理经验融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 用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政府、社会、顾客三方, 如何将这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才是政府部门最为重视的。同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主要提倡以下几点观念。

1.1 要将政府职能明确区分, 多元化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推行后各国政府就注重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都明确清楚, 不再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混乱状态, 政府在其中主要做的是掌握全局, 将政府各个部门都发挥出其各自的作用, 将各部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相互协调, 以服务人民为主体。

1.2 政府将公民摆在客户的角度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明确提出了政府部门要改变对公民的思想观念, 要将公民作为政府的顾客,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公民, 根据公民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政策, 要严格禁止官僚主义的出现, 要将公民摆在首位, 急公民之所急, 想公民之所想。

1.3 政府部门要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的混乱状态, 没有明确的分工, 这时政府部门就应该积极借鉴私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手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还可以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服务, 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权威性。

1.4 政府部门要建立竞争机制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提出了政府工作效率差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没有压力, 这样就会得过且过, 不能带动政府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政府部门就应该吸取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内容, 将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 通过竞争机制带动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 这样就会在竞争中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也刺激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5 政府职能的优化和调整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 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政府职能混乱, 很多部门根本不能分清自己的职能, 这样就给政府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后, 各国政府都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了反思, 在反思后对政府职能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加强了政府职能的明确性,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部门能更快地处理。

2 我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

在我国通常将公共管理成为是行政管理, 其实也就是指政府部门的一切管理职能, 不会存在盈利性质, 近些年我国也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进行了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将我国的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分工, 同时还建立了第一部门、第二部门, 在这两个部门之外还成立了第三部门, 三个部门的出现也就预示着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完善, 由前两个部门执行政府权力, 同时由第三个部门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逐渐壮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也在日益增加。

3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 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由于近些年我国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逐渐重视, 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不断加强我国政府职能的工作能力, 将人民作为政府服务的对象。

3.1 对政府职能进行规范, 建立服务型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 对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不能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而且在政府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贪污腐败问题, 这就给政府职能的权威性带来了威胁, 很多管理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政府角色和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要将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重新规划, 寻找最为适合我国改革发展的管理模式, 要将权力分散给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 接受第三部门的监督,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寻找不足之处, 然后进行改正, 将政府建设成服务型政府。

3.2 大力培养第三部门, 打破经济市场的垄断局面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后各国政府都将目光投入到其中, 很多国家都在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我国政府在此方面也不例外, 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政府多元化管理模式,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进行初步试验, 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许多非盈利机构, 这些机构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进行监督, 避免政府部门贪污受贿问题的出现。政府部门首先要将第三部门的职能进行详细规划, 不能将第三部门只是作为一个形式, 要培养专业的人才组建第三部门, 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要进行改革, 政府部门要吸取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要对一些重要物品进行政企合作, 改变政府垄断的局面, 根据人民的需求进行政策上的改革, 在权利的行使上要保持民主的原则, 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服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篇4:公共管理论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 第三部门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区分“掌舵”与“划桨”职能,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可以形成小规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除政府外,还有应有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驻足、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政府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第二,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新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给公民提供"用脚投票"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并定期广泛征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政府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第三,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通过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方法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组织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第四,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没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缺乏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而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的工作效率。第五,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导致了政府面临机构臃肿、职能膨胀等困境。新公共管理对此作了反思,认为政府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并调整和优化自身职能。即首先解决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的问题。

二、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都指导我们,在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国家、社会管理的主体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方面对我国的发展正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立足自身国情,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公共管理活动。

第一,规范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有启示意义。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着无所不及的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状况。规范政府职能,关键就是要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见,政府并非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应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一方面,政府应避免“越位”、“错位”。对于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务完全放手,交由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做好“补位”。对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中没有人管的事务做好补位。努力使政府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第二,大力培育第三部门,打破公共物品供给垄断局面。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无法包揽所有公共事务,某些公共事务需要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承担。在市场体制中,除了"政府失灵"即通常所指的政府杂提供私人物品上的功能失灵,人们又提出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第二种政府失灵"。所谓第二种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经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市场也有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有效地识别商品品质,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仅靠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存在。另一方面,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政府也有失灵之处。例如,民主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是一种"多数取向",他们往往体现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中那些诺是群体以及其它特殊群体的需要。

第三,引入管理新方法,提高公共部门行政效率。私营部门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确实能够改进公共部门的管理,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这已为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践所证明。因此,我国的公共管理工作中也要积极引入一些管理的新方法和好方法,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如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重视市场需求和顾客的反馈,讲求投入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等精神,把这些管理的新方法和有效手段引入公共管理中,可以提高政府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同时还可以科学地衡量管理热暖的工作业绩。除此,为了提高效率,政府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效率意识,增强活力,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公共物品,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新公共管理注重遵守既定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我国目前尚处于法制不健全,制度供给不足的阶段,因此,健全法制,完善规章制度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行政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现阶段公共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健全一整套行政法规和人事法规,并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实现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法制化。当然,我们必须看到制度毕竟是手段,它是为政府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任务服务的。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时,应该同时考虑如何将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即使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再完善,依法行政也是一句空话。同时,政府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公仆,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应始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取向,始终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公众需求。

参考文献:

[1]贺新宇.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2]陈庆云.公共管理基本模式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 2000(8).

[3]王永明.从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看第三部门的发展[J].前沿,2007(3).

篇5:公共管理论文

(1)培养模式单一。传统高校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与人才市场的需求,拉大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硕士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同时形成了供给过剩而需求不足的尴尬局面。同时,高校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相关政府机构、行业组织等的联系,及时获取人才需求信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来探索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脱节也是造成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主要原因。

(2)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重理论而缺乏专业技能。基础理论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起点。但是,只追求基础理论的扎实,把人才培养成了按照一定范式与理论进行研究工作的学习机器,脱离现实,不能与行业、专业发展进行融会贯通,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较差。目前,很多高校公共管理硕士仍然保持本科文科性的学习,专注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缺乏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

(3)特色不明显,趋同化严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按照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并且进行创新发展。除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研究外,还进行公共管理相关领域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方面培养。但是,各高校不能彰显办学特色,千篇 一律,不能根据自身优势形成特色的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

篇6:公共管理公共利益论文

公共管理的公共利益是怎么样的?恐怕我们这些没学过公共管理的人士是完全不懂的了,那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相关论文,看一看懂不懂吧!

论文1:浅析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

摘要: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公共利益的特殊性,大多数人共享的特征,在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创造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利益。

所以如何实现公共管理过程中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中的核心目标,对公共利益的研究是公共管理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目前,关于公共管理与公共利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含义及特点的界定上,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实际中如何平衡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关系

一、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界定及特点

(一)公共利益

要区分公共利益之前,我们首先对利益做一个简单的界定。

利益是属于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我们可以选择不使用我们的利益,但是拥有利益却是每个人的权力。

第一,利益的需求具有普遍性。

利益的需求因人而异,但是每个人相同的是都会有利益的诉求。

不分性别、年龄或者高低贵贱,在这个各方面伟人和普通人一样需要利益。

第二,利益的表现形式有两种,即精神层面的和物质层面的,不管是以哪种形式表现出来的,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来体现,在这一方面具有客观存在性。

第三,利益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比如生存和生活。

第四,相对于主体来说,利益算是客体,但是在需求上与主体是具有一致性的。

公共利益我们可以看成两部分进行理解,它主要包括了公共和利益两方面内容。

由于公共这个含义比较难以理解,从而促使公共利益研究比较难以做出比较明确的界定。

第一,相对于个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的受众范围更加广泛,即全体社会人民,包含的内容十分复复杂。

通常来讲,利益和需求之间是有着相应的关系的,个人利益的简单加总并不构成公共利益这一概念,也不一定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比如,公共广场、公共汽车以及公共环境等,彰显的并非是单个人的诉求,而是尽量做到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共利益带来的好处,因而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所显著的区别就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第二,公共利益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共享性,即建立在社会会上的每个人对自己应该享受的公共利益平等索取的基础上。

尽量使社会上的每个人平等的享受公共利益,但是也并不排除公共利益在实际的分享中会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例如,把社区看成是一个公共场所,社区的居民在社区中所享受到的可以当作是公共利益,但是份额可能会不一样,可能会多一点,可能会少一点,不会实现绝对的公平。

即便是某些居民已经在这个社区里面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所分享得到的利益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要想解决这种冲突,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为了防止公共利益受众不均,应对其中的差额进行控制,避免份额继续扩大,尽量追求公正平等。

二是在分配的过程中,若发生拥挤,可以采用收费的方式保证公平分配的顺利进行。

(二)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除了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结合社会的力量,既需要法律规范的约束,也少不了道德观念的制约,再加上一些新的技术和观念在公共领域的辅助,这样公共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的各个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为人民群众多谋社会利益。

所谓的公共管理就是和社会性质相关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个过程由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共同参与,共同致力于为人民创造更多的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是一种手段,是一种以实现公共利益为核心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此过程中就充当着主体的作用,而政府在这其中处在一个统筹全局的领导地位,利用各种法规和权利影响着公共管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然而随着公共管理的进程不断前进,政府和非政府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了轻微的变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不断壮大,很多社会保障方面的管理工作将由政府一方转移到非政府一方。

二、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公共管理的主体所做的努力是公共利益实现的保障,包括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政府在此过程中应该给予充分的政策指导。

在公共管理中,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毕竟群众才是公共利益的最终享有者,政策的制定要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

然而,目前我国在公共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各相关方经常会在某些重大政策的制定方面出现难以协调的局面,影响整个大局的实现。

而政府在这其中应该起一个主导大局的作用,统筹全局、协调各方,从公共利益出发,避免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出现冲突的局面。

关于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公共管理是公共利益的实现手段,也是保障,公共利益应该是公共管理需要最为核心的目标心,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价值来源

人们的行为是具有一定的利益性和导向性的,更通俗的一点说就是和经济人的假设是类似的,人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也就是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一个过程,没有利益,价值无从谈起,换言之,没有利益,价值也就无从体现。

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才有了前进的动力,对公共事务管理就应当实现公共的利益,不能单纯管理而不顾公共的利益,那样公共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从何体现呢?

(二)公共利益决定公共管理的形式

上面我们说过,人们对于利益的需求一方面是物质的,即外在需要,一方面是精神层面上的,即内在需要,即便可能不被每个人都意识到,但也实实在在存在的。

而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实现,力求满足两方面的需求。

但是公共利益又不是受每个人的意愿左右的,公共管理也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政府利益属于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

政府在实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时候,保障公共利益实现自身职能。

但是,在公共领域的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个人一般会选择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公共利益采取漠视的态度。

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此时就应该试图协调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就应该时刻牢记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

三、关于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的思考

(一)公共利益的考量标准不全是依据需求者数目

在进行公共利益的决定时,如果所有人的趋向都是相同的,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大众的需求就是公共利益的体现。

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家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对公共利益的趋同,大家一致需求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容易使人们在公共管理领域作出决策。

但是当人们的利益存在分歧的时候,是否还存在公共利益,或者说是否大多数人的需求就是公共利益?事实可能并不完全是这样。

公共利益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这种公共利益被多少人需要。

被大多数人需要或认可的自然是具有共享性的社会利益。

但是还有两种特殊情形:一是并不是大多数人需要的社会利益,可能只有少部分人需要,但是由于社会的分享性,这同样可以称之为公共利益。

二是这部分利益可能只有少数人需要,但是却对多数人产生影响,他可能由于这少部分人的接受而是其余的大部分人不得不被动接受,通过合法程序实现。

公共利益不仅仅是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更不能以人数的多寡。

其实,公共利益的决定性特征应该是,这种利益是否具有分享性,能否通过分享性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可,并创造福利。

(二)公共利益的领域不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

传统观念认为,公共利益表现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所选取后者时所做的抉择,即公共利益其实和国家层面的利益是一样的,这样的说法就减少了各种层次的公共利益和国家整体之间的冲突。

然而,社会分享性中的“社会”不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是具有一定的层级性的。

篇7:公共管理论文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自治地方公共管理工作不仅承担着发展本地区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的职责,还担负着依法推行民族区域^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重要责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民族地区高fc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培养出既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又可以满足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特色化路径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定位问题概述

公共管理类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基本i效仿了一些重点高校的培养机制“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目标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具备特定‘域的专业知识,学习内容涉及广泛但不够精深,无法做到“术业有专攻”“复合型的课程”使得教学内容庞杂,交叉重复,专业性不突出,学生学习目标模糊。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没能将地区特色及优势和人才培养有效结合,造成了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既缺乏专业特色又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需求。

二、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必要性分析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又要立足于地区的发展,区域社会的特殊需求应成为专业定位的合理方向。

(一)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是与中国的改革实践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模式等诸多问题紧密相连的,而民族地区高&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不仅需要解读和规范上述种种问题,还需要区域特色化分析能力,只有如此,民族地区的公共管理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才能实现特色化路径的突破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学科¥展要立足实际,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在专业特色的建设方面首先应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应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9。

(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特殊性的需要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要求不仅是加快发展经济文化,更要重视少数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平等地位和权利,维护边疆地区的和谐与稳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的社会事务中夹杂着民族习俗、宗教禁忌的因素,地区经济活动、社会交往及文化生活都带有强烈的民族、宗教特性。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依法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社会事务管理,调整和规范少数民族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工作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对民族宗教

知识的扎实掌握;对民族、宗教政策把握的灵活性;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民族地区高校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立足区域发展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能够胜任新时期公共管理与服务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能够兼顾少数民族同胞的民族情感和发展经济的需要y。

(三)解决公共管理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需要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使得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毕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现状。

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只有突出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特色,树立“民族特色,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办学理念,以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事务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案,增加民族事务管理内容,将民族特色理论知识与先进的管理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心,增强学生服务地方、服务民族的学习动力,凸显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增强地区性高校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

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公共管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少数民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应该力求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地区高校应从现实出发,致力于培养符合少数民族i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少数民族管理特色的,能够适应复杂的管理环境的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民族特色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民族地区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需求,以适应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调整教学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完善培养过程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设民族特色课程,如民俗学、民族发展史、国内外同源民族关系、边疆地区发展历史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发展权利与经济、社会变迁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设民族特色经济、民&宗教事务管理等专业方向,尝试拓展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学科方向,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优势。

(二)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要,强调实践教学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应从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案例教学应体现地方特色,培养学生处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的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民族矛盾及民族权利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思考、创新能力同时,通过观摩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管理工作现场及少数民族的节曰及宗教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将所学公共管理知识同实际中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特殊性结合起来。在民族文化节日活动期间,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ii,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in素质教育溶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人才的日常培养当中:,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摆脱传统公共管理专业“纸上谈兵,,的教学弊端,通过实践活动的历练,使得民族地区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师生学习空间各高校应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将各类院校原有的建设成熟,硬件设施、实验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成果丰硕的强势学科整合起来,为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跨学科、全方面发展提供高层次,多角度的理论和实践平台。邀请^管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做专题报告并参与编撰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反映民族地区区情、民族地区公共事业管理规律的案例教i才、着作,让学生在身边发生的例子中学习、总结民族地区公共管理工作的实战经验。

同时,为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创造在公共管理、服务部门特别是民族事务部门挂职锻炼的机会,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与学拓展实习空间。

篇8:浅议公共管理与知识管理

一、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公共管理

在1998年曾有专家指出:“今后十年的一个最为火爆的题目就是知识管理……最佳的公司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来做的……以使其符合他们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我们首先从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开始考察。根据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对在实施知识管理方面名列前茅的11家公司和组织进行的调查,可归纳为六种模式和五种实施方法。

1、知识管理的发展战略模式

一是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是一种综合性战略计划。通常将知识视为产品,坚信对知识实施有效管理会对企业赢利甚至生存产生积极影响。二是知识转移和最优实践活动,是最普遍采用的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将知识融入产品和服务,以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和增加销售,鼓励知识转移活动。三是以客户为重点的知识战略,旨在通过获取、开发和转移客户需求、偏爱和业务情况等知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一战略要求对客户问题实施知识管理。四是建立员工对知识的责任感,使之认识到知识对其高度竞争性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建立激励机制和纳入评估体系,并努力建设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企业文化。五是无形资产管理战略,充分发挥专利、商标、经营管理经验、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的作用,重点是无形资产的更新、组织、评估、保护和增值以及市场交易。六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通过企业基础和应用研究和开发,进行新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要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知识,明确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2、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方法

一是构建支持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构建该体系要有领导人、专门小组的参与,以及基础设施如信息技术平台、数据库和图书馆等。二是加大对知识管理的资金投入。动员全企业从上到下为知识管理投资,以保证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三是创造有利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包括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领导者的支持是成功的保证。四是开发支撑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因特网和内联网技术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催化剂,要开发数据库系统和其他信息技术。五是建立知识管理评估系统。研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如无形资产组成指标法、计算知识管理的投资回报率等。

3、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

建立递增收益网络;通过内联网把人们联系起来;承认个人在知识发展中的独特性。从以上各点不难看到知识管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例如知识转移活动、对客户实施知识管理、专利、商标、基础设施等,均涉及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其中,颇多属于政府行为。如某些重大基础设施,亦非企业所能和所愿办得到的,因为投资既大,还要管理、维修、更新和向全社会开放。

4、知识更新必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知识更新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没有这一得力支持,便难以顺利实现,原因是从各方面进行激励、协调知识更新,只有国家能够做得到。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意见,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和网络、活动的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的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这些是通过政策、体制、机制和组织等方面来结合进行的。以下以美、德、日三国为例浅作分析。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有:自由主义经济传统、崇尚创新、投资大、重培养新公司、实行间接投资,以免造成不平等竞争;德国国家创新体系历史久,有优势,基础研究好,技术集中化程度高,七家大公司研发投资达总额的31%;日本国家创新体制中,政府和大企业作用大,背景为代表国家力量的大金融财团,以技术模仿为主,忽视基础研究,创新能力较差,导致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下滑。

二、知识管理的发展环境与公共管理

知识管理的运行环境的公共管理支持:个别企业要实施知识管理,必然会接触到公共管理领域的有关事项。仅就企业间的问题或纠纷而论,不少要依靠公共管理部门来解决或处理,还不说许多必备条件和整个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因素。

知识管理的生态环境的公共管理支持:大环境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间和可持续性发展等,不仅国家要有措施,还要有国际协议来保证,不容许有转嫁污染等错误行为。

知识管理的社会安定的公共管理支持:发展经济需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这又是非政府不能承担的重要职责。跨国犯罪和国际恐怖事件,还需要国际协作去防治。

知识管理的项目资源的公共管理支持:事关全局和根本的长远的特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在公共管理中经常被看作是“保留”项目,如道路交通、能源、电讯、网络等。

知识管理的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公共管理支持:研究、开发中的巨额风险投资,个别企业也常缺乏相应的胆识和能力,不进行高代价的科技创新又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

围绕以上知识管理实施的环境的公共管理支持问题,我们再作以下简要阐述:“知识管理是一个范围广大而复杂的题目,对关系企业来说,知识就是力量。”可是,“知识是一个难以表述的目标。要具备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也是不实际)的”,问题在于对不具备的知识有迫切需要时怎么办?那就要看到咨询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咨询业是社会中介组织,属于非政府的公共管理范围。知识经济时代,咨询业将更加发达。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管理虽还在起步阶段,遇到的难题却已很多,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为何这么难?”的问题。由于知识管理需要尽量发挥集体知识和智慧的作用,关键在于个人乐于奉献,这需要适当的风气和一种企业的文化氛围,因而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难就难在文化。”

但是,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孤立自生的,它与所处的大文化环境存在各方面的联系。后者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挥重要作用。应当肯定,在公共管理领域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会风气,必将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

譬如说,企业文化以诚信为本,员工要有敬业和乐业精神,重视效率、质量等等。倘若早有这些素养,显然就比较容易合乎要求。否则,必然有很大的差距和难度。因此,“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起着推动时代前进的作用。随着社会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文化和精神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不妨借中外两位教授的意见来回答。

一位是我国的两院院士、电子学家罗沛霖教授。他说“伴随新的产业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且文化事业(产业)终将占据社会物质实践的绝大部份,并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物质实践的压倒性的支配因素。这是人类进步史中无可比拟的大事件。”

另一位是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哈拉尔。他用一张“工作演化”图(略)表明,“随着时代的进程,以文化为主导的精神不断成长,从事精神和文化活动的人员大大增加,以至社会最终将成为以精神和文化为主导的社会”。

因此,如果说实施知识管理必须倡导、创建和弘扬优良的企业文化的话,那么,一方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成为愈来愈热的热门话题;另一方面,与公共管理状况有直接联系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任何一种优秀文化,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需要社会群体共同作不懈努力和进行长期的积累,这就涉及人才培养中的文化、品德、素质等问题。

三、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供应与公共管理

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调集、运行离不开公共管理;知识管理中技术团队的营建离不开公共管理;知识管理中核心技术、创新技术构建离不开公共管理;知识管理中技术领军人才的发掘、启用离不开公共管理。基于上述论点,本文作以下扼要阐述:知识管理中的一个要害问题,关于知识、技能、思想、精神、品德、文化之类,都离不开作为载体和主体的人,以下是从人力资源和供应的角度,相对集中地考察知识管理对公共管理的依赖或需求。从特定意义上来看,称之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或重中之重均不为过。

事实是,若没有符合质量和素质要求的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或不能保证供应并及时到位和积极发挥其如所预期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便将成为空想、空谈,而个别企业无论其实力有多么雄厚和历史有多么悠久,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能摆脱的制约因素,出路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人才市场。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没有货源就不成其为市场。人才市场也是一样,就是同样要有“货源”。所谓人才争夺,即由于求过于供,尤其是拔尖人才,则更加如此。问题在于,人力资源在哪里?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并保证不断供应?而时代和社会的经常更新和对此的广泛需要是渴求得到满足的。

极其自然,人们把目光和思路转向了教育事业,后者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既有不同的层次,又有不同的门类和内容,还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等等。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求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通过兴办教育事业来培养人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也历来是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改变这个格局,因为个别企业办教育的局限性极大,无法对人才完全实行“自产自销”或“自给自足”。

教育面广量大,着眼于全民素质的改善,是艰巨的任务和庞杂的系统工程,还要循序渐进和全面联系。既要注意普及又须重视提高。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是可行的和必要的,但国家责无旁贷。由于教育有公益性质,将教育管理列入公共管理的领域。

广义的教育不限于学校教育,还要发展各种教育设施,鼓励自学成才(有自学考试制度),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技知识,奖励研究成果和发明创造,以及发展文艺、体育、新闻广播电视、出版发行、图书、博物、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均有助于培养人才。

由于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和竞争加剧,加强各种培训已成为普遍的共识。有一种流行的形象说法,把这比作“加油”、“充电”,以利于不断提高和继续前进。那么,这“油”和“电”从何而来?又怎样去加和充呢?除一般培训外,涉及高、精、尖、新的科技和管理理论、方法,必须借助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团体等,就是要与公共管理领域有所接触和打交道。

情况清楚地表明,无论任何一个实力哪怕真的是达到富甲天下或富可敌国程度的超特大企业,也没有必要和可能举办、维持和发展一个完备的教育网和学科齐全、尽收全国、全世界杰出专家、学者的人才库。咨询业之所以愈趋发达,已部份反映了这种情况和说明了这个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之所以特别重要,亦在于此。

与此相联系和相类似的是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与日俱增的客观需要。在为回答如何才能使这类迫切需要及时得到满足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上述情景也同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科技日新月异,新人新事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越来越少不了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支撑。

在出现知识经济的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里,建立和发展学习型组织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日益增多和受到重视。问题具体到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同谁讨论、向谁请教等等。其中,最突出最集中的是知识创新,而为了真正切实做到、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以及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这也正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焦点所在,不认真、彻底改变过去的领导观念、方法、作风不行。

问题还在于对“共享”和“集体”的范围,除相对狭小的自身领域(包括工作领域和学科领域等)外,还要想方设法和灵活巧妙地去扩大。于是,公共管理极其自然地将成为支持各种学习型组织和整个学习型社会的最得力的因素。

总之,公共管理不能不关心知识经济的发展,不能不注意我们正在进入知识时代和知识社会。因而公共管理研究也就不可无视、忽视知识管理的兴起,而应当给予高度重视。

企业内部控制是关系企业发展壮大乃至生存的非常重要的管理体系。通过对企业失败案例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如果没有内部控制,企业失败的概率会大很多,如果内控活动没有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在各个业务的层次中没有体现出来,内部控制体系的内控目标制定再好、内控风险管理对策再好也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可以说内部控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

一、企业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的内涵

1、企业内部控制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由五大目标和五大要素共同组成的。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包括战略目标、报告目标、营运目标、合法目标、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2、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内涵

企业内部控制活动就是能够有效地实现风险反应的措施和方法。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方面。

3、企业内部控制和控制活动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控制活动,而控制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由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呈现动态特征。因此,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从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全局性把握,把控制的各个因素要点进行系统性的链接,这样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风险。

二、建立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

参考文献

[1]赛勒斯·弗赖德海姆著,顾建光译:万亿美元的企业——企业聪明的革命将如何转变全球工商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孙涛编著:知识管理——自“战略模式”以下[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

[3]徐勇、王福今等著:知识管理——如何构建中国的知识型企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4]金吾元著:知识管理——知识社会的新管理模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造型表现课下一篇:党支部换届改选方案的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