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管理

2024-04-30

城市公共管理(精选8篇)

篇1:城市公共管理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时下,不论是“城管上街撕福字”还是“城管遭老太刺喉”,不论是“城管冲起飞踹老人”还是“城管围殴女商户”,不论是“大学生拍城管被打”还是“城管围殴退伍老兵”,无一不折射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的复杂性与艰巨性。如果不对城市管理方式予以创新,不仅会给城市的和谐稳定带来威胁,还会对政府执政能力带来考验,意义重大而深远。可见,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规范化管理是依据。规范化管理不仅体现在政策规定的规范化,也体现在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人性化与科学化。一方面,责任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在城市管理中的相关政策与规定,完善操作细节,使执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为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相关执行部门应创新管理方式,提倡管理的人性化与科学化,注意合理变通,提高执法的灵活性,实现管理方式多样化。

转变管理理念是关键。“管理理念”指管理在理性方面的概念,而管理理念的转变意指对管理的进一步认识,换而言之,是对管理的重新定义,实质是政府管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的彰显。因此,负责任的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管理理念的转变,学会变“管理”为“服务”,应多做服务,进而达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终极管理目标。

宣传教育是保障。一方面,对执法人员开展定期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与文明素质,使其真正做到科学执法、人性执法。另一方面,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横幅等方式对民众进行广泛宣传,使其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提升自身的文明意识与文明素质。

强化监督是补充。首先,执法人员应增强自律性,自觉进行自我监督,并主动接受其他监督。其次,监管部门应充分履行自身监管职责,加强对执法者的执法监督,并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热线电话等形式畅通监督渠道,引入媒体与百姓监督。最后,媒体与群众应充分行使监督权,加强对执法人员执法随意、不作为、乱作为等行为的监督力度,促使执行人员向执法合法化、科学化与人性化迈进!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对城市管理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城市管理水平才能得到质的提升,城市的和谐稳定与政府的公信力也才能得到根本保证!

篇2:城市公共管理

刘士全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城市建设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系统工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对城乡统筹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市民追求优良人居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务实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开展城市管理的根本保证。要按照“管理作业,市区结合、以区为主;执法监督,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1.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各地要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要求,出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具体规定,合理确定市、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可以按照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把背街小巷、居住区清扫保洁和日常的容貌秩序管理等工作下放到区或街道负责。合理划分部门之间的责任区域,严格落实责任,避免在解决违法建设拆除、农贸市场管理等难点上出现职能交叉或者职能缺位现象。

2.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管理要求,大力推进“城管进社区”,延伸城市管理空间。要探索建立城市管理高位协调机制,研究城市管理中的重大问题,沟通部门间配合,实现管理的无缝对接,真正形成管理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3.要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考核是否真正到位,关系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效。要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街区作业、市级考核的管理机制,市级城管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政策制订、组织协调、执法监督上来,通过完善考核办法、改进考核方式、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优罚劣等举措,充分发挥区一级政府实施城市管理的作用和街道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区等城市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管理效能。

二、城管创优要得到进一步推进

“城管创优”活动是提升城市管理总体水平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把管理工作的各项长效管理措施纳入到“城管创优”考核标准中去;同时,将加大对“城管创优”的暗访力度,采取不定期暗访的形式,促进各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各地要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增强辐射、全面提高的工作思路,把“城管创优”活动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严格检查考核,推进“城管创优”各项工作。可以根据城市实际,适当增加相关的考核内容。要坚持明查与暗访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促进长效管理。

要将“城管创优”活动与落实和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相结合,与开展“达标示范区”、“达标示范路”的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向基层推进,向街道、乡镇、小区辐射,提高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参与度,努力营造“创建工作经常化、城管工作社会化”的创优氛围,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在深化“城管创优”活动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突击型向规范化、长效化的转变。

要把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城乡统筹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城乡统筹城市管理的模式。城市管理部门要加大对乡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的工作指导和检查力度,帮助乡镇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构,逐步将镇容镇貌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纳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乡管理的整体水平。

三、城市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要有突破

以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交通畅通、古今辉映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解决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要针对自身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围绕城郊结合部、农贸市场、河道周边、老住宅小区、城市主次干道两侧等重点区域开展集中整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规范设置沿街户外广告和店招、店牌,重点整治乱搭、乱建、乱贴、乱画,逐街区做好临街店招牌的整体设计,科学制定户外广告设置、夜景亮化的总体规划,为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提供依据。要按照疏堵结合、方便生活的要求,引导摊点入室经营、入市经营,重点整治流动摊点和出摊经营;要不断延伸整治范围,加强对背街小巷、社区等的综合整治,解决脏、乱、差等城市死角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渣土处置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全覆盖监控,严格程序,控制源头,加强巡查,抓好住宅小区装潢垃圾集散点的建设和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要加强车辆清洗站点管理,探索机动车辆清洗站点管理的新途径、新路子,做到规范经营、整洁有序。

要坚持标本兼治,用创新方法破解城市管理难题,做好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认真总结环境整治的经验,建章立制,落实整治后的管理责任,强化长效管理措施,不断巩固和发展整治成果。要注重从一般整治向营造环境、塑造形象转变,从重点区域整治向覆盖城乡转变,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共享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成果,推进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为改善城市管理执法环境创造条件

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深入社区,深入市民,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和服务性管理;研究有关缩小与被管理者间距离的方法措施,努力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推进市容环卫责任制的建立,形成城市管理齐抓共管和全民参与的局面。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市民参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扩大城市管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就。

要按照统一、协调、高效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准确把握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深刻内涵,稳步推进和完善市域、县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做到市、县两级执法权限、执法标准、执法程序、执法规范相统一;要在管理与执法中,尊重相对人的人格、人权,做到教育先行、以法示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杜绝粗暴、野蛮及其他不文明行为。

城市还要按照统一领导、垂直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城管执法队伍。要建立以中队为主体的执法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严格、有效的执法队伍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及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和执法业务培训,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要从有利于严格执法和提高执法效能的角度出发,强化执法队伍的监督考核,制定完善相应的考核办法,采取分等级考核或末位待岗等办法,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队伍管理,进一步改善执法形象。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投诉,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将执法管理向城郊结合部延伸,向乡镇延伸,实现城乡联动、综合治理。

五、加快城管体制改革建设和谐社会

依法行政的前提是要有法可依,法律法规建设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相对集中行政执法已经颁布好几年了,但城市管理相对集中执法的综合性法律却还没有一部。只有通过立法,确立城市管理的合法主体和地位,城管执法部门才能名正言顺地开展工作,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支撑,才能谈可持续发展。因此须尽快制定适用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使之成为可以遵循的法律体系,并在立法目的、行为设定、法律责任、立法程序等方面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理念,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中,及时修正理念,及时修正行为,才能切实体现“立法为民”和“为民执法”。

城管工作面对的执法相对人多是“弱势群体”,当执法人员进行纠正和取缔时,他们往往会把对自身现状和社会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城管人员身上,在面对执法者时,常常是以暴抗法,甚至围攻城管队员,给城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暴力抗法事件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管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公安队伍给予我们工作上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可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管公安分局执法机制,或在城管队伍中增加公安警察的力量。公安协同执法,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管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抗法事件的发生。只有对不法分子严惩,才能起到震慑作用;只有维护好城市管理人员的威严,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城管工作。

篇3:城市公共管理

一、传统政府管理与现代城市治理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雏形于20世纪50年代, 成型于60-70年代, 成熟于80年代, 改革于90年代。在我国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政府实施城市管理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手段, 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实现的。单一控制模式、制度约束、管理的非人格化等特征在政府管理中表现突出。

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向城市治理的转型, 是城市高速发展、提升其管理能力的要求和创新。与传统的城市管理自上而下的层级式控制模式不同, 城市治理强调的是通过合作和协商, 使利益相关主体也参与到城市管理的进程中, 并形成一个多中心治理的参与式网络结构。二者区别见表一。

城市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社会组织、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也都参与其中, 在配合政府对城市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分担了政府的责任, 也促进了城市治理的发展。尽管城市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威中心, 但是作为城市治理的主体之一, 他在城市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承担着“元治理”的角色。因此, 政府在城市治理中仍然具有导向性。

现代城市治理, 正是以政府在社会网络中扮演的“元治理”角色为基础, 实现社会组织、企业、公民的共同参与治理的过程的。因此, 城市管理不再是单纯的政府管理, 而是需要公众参与, 发挥社会组织 (如城市自治组织、企业、社团、各类中介组织等) 的作用。一方面, 城市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离不开公众的参与。随着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 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 公众的参与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另一方面, 要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决策和监督的作用, 需要政府明确自身的权限, 并与社会组织之间建立协商互动的伙伴关系, 共同面对和解决城市的公共问题。最理想的做法应当是一切该由政府管的政府就不应该推卸, 属于市场和社会做的政府就不应该插手, 政府与社会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协商和合作的关系, 而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下级服从上级。因此, 应当对城市政府的权限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从而规范政府的行为, 保证其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运作, 以免导致政府不堪重负而且费力不讨好。

由此, 这种由城市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公民等形成的共同参与的网络结构, 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政府对城市进行垄断管理的弊端, 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水平, 同时, 各利益主体之间互相监督, 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 影响政府的行为和决策, 从而实现共同参与城市治理的目标。

二、城市治理的评价

从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发展来看, 已不同于传统的“强制命令”, 但是离“治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 应当说当前正处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转型阶段。

在城市政府管理走向政府治理的过程中, 城市政府在促进各方参与治理、实现动态合作的城市网络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良好的城市治理”, 其标准应当是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下放权力和资源、公平参与决策过程、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率、决策者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市民参与和市民作用、包容性等七个方面。分析当前的城市治理, 其行为远没有达到良好治理的标准。

第一, 城市的参与治理表现为精英式参与, 没有与其他主体形成良性互动。城市的治理其根本在于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的良性互动,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心理上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所以他们是最需要获得平等机会和优先解决问题的一群人, 他们也最有资格参与城市的决策和资源分配的过程, 然而在城市参与治理过程中, 弱势群体常常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他们的利益也得不到合理有效地表达。精英式的参与使弱势群体不能公平地享有资源, 也就更加谈不上这部分社会的边缘人共同参与城市治理。重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并把它们也纳入到城市治理的网络中来, 对于实现城市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 城市社会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城市治理提出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之间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相互合作和互动的关系, 强调了城市利益相关者参与城市治理并在城市发展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中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 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显然有利于打破传统政府垄断的困境, 实现非权力系统和公民广泛参与治理的居面,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政府仍然处于强势地位, 利益相关者很难形成一种力量与之抗衡, 城市社会的独立性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如近年来一些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圈地”、“拆迁”浪潮等就是独立性难以体现的典型事例。很明显, 在这个案例中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已经偏离了保障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 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

第三, 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较低, 并没有形成一个自主性较强的公民社会。公众的参与行为是通过政府主导实现的, 而不是通过自身组织完成的。邵任薇认为, 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主要表现为:公众参与的普遍性不够;公众参与的制度缺乏;公民参与的效果欠佳。换句话说, 公众在影响政府的决策方面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诸如听证会、选举等参与行为并不是通过公众自身的组织实现的, 而是由政府搭建平台, 在地方当政者的左右下完成的, 而这样做很容易消磨公共精神。

三、我国城市治理道路的探索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使我国的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城市治理的多中心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在城市治理的视野中, 政府已经无法单独履行治理的所有责任, 而是需要其他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助。如果不能实现权力控制向多元治理的转变, 政府存在的合法性也将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 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城市治理发展的道路, 是当前城市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

第一, 要建立一个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市, 政府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 (1) 政府要明确自己扮演的“元治理”的角色。城市治理是一种复杂的、多中心的结构体系, 强调的是利益主体对城市的共同参与治理, 管理公共事务的主体并不再局限于政府。尽管城市政府不再是这个网络结构中的唯一权威中心, 但是在协调不同利益诉求方面仍然需要发挥城市政府“元治理”的作用。 (2) 政府应当对追求的目标有一个新的定位。传统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所替代。因为只有经济增长, 而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城市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因此, 除了经济的目标, 更多的也要考虑到城市社会发展的目标、公平的目标、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等, 建立以人类发展为本位的目标体系。 (3) 要实现政府与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 必须构建一个制衡框架以平衡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除了需要政府下放权力, 使企业、社会组织等具有参与的合法性地位之外, 政府也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 去做政府该做的事。

第二, 建立和完善有效地参与机制, 为社会组织、公民等参与到城市的共同治理中来提供各种条件。 (1) 重视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类组织和公众的参与, 一方面, 通过创设组织健康发展的有力环境, 大力扶持和培养各类社会组织,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 鼓励并扩大公民参与, 从强调政府意志、政府权威转变为更多的强调公众的意志和公共精神, 让公民能积极地参与到自身城市的治理中来。 (2) 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即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 都要建立合适的社会参与机制, 以保证公共利益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 (3) 实现全面有效地参与与合作, 要求政府与社会之间构筑沟通的桥梁。在扩宽与社会的沟通渠道的基础上, 运用灵活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篇4:城市公共管理

5月17日—23日,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柴文忠带队,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北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目标、方法、模式现代化到外省市学习考察,先后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徐志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叶果、南京市城市管理局(南京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司徒幸福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交流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验,探讨“新常态”下城市管理发展特点规律,相互学习,受益匪浅。

这三个城市虽然功能定位、人口规模、管理基础各不相同,既有直辖市、又有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还有省会城市,但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方面,却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结合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要求,在“大部制”、“大城管”、精细化、标准化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是突出城市管理的“首位意识”,党建统领,真重视、真重拳、真奖惩;政府领导归口,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系统管理顺畅到位,减少了扯皮内耗,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二是强化城市管理的“统筹意识”,上海市成立了市委派出机构“建交工委”,与市政府“建管委”合署办公,强调建管并重、顶层设计,统筹系统内思想政治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协调重大行政业务管理;南京市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研究决定城市管理重大决策,统筹协调城市管理重大事项。三是注重城市管理的“法规意识”,结合各自城市实际,编制了较为完善的各类城市管理标准规范,以网格化为支撑建立“大数据”系统,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保障。南京市编制出台了我国第一部城市管理地方法规——《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为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提供了法制保障。四是强调城市管理的“效率意识”,对条块推进和落实城市管理的质量效率进行定期考核评估,结果“四纳入”: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占一定比分权重;纳入“以奖代补”,重奖先进;纳入政府信息公开,在官方媒体公布,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纳入政纪处分,实行末位问责、诫勉谈话、党政“一把手”撤换,激发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通讯员 堵锡忠)

nlc202309051611

篇5:城市公共管理

今年以来,我局深入践行“大城市、细管理”理念,突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深入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市容市貌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城市管理工作考评全市排名稳步向前;区城管执法大队被市政府授予“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城市管理先进经验被人民网、中国建设报等中央媒体和x日报、x日报等省市媒体专题报道x次。

一、高度重视,全面完成党代会和人代会各项任务

(一)完善市政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城市道路、桥梁、路灯等市政设施维护管理,确保城市道路、路灯设施完好率达xx%以上,路灯亮灯率达xx%以上,桥梁安全运行率达xxx%;强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x万户,大力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

(二)深化背街小巷和城郊区域环境攻坚行动。实施背街小巷区域综合整治,强力取缔怡和新城、航天中组等区域占道市场,“脏乱差”现象得到明显改观;制定攻坚行动方案,从环境卫生、市容秩序等xx个方面强化日常管理,在十陵实施环境连片整治,投入xxx万元,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特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三)实施“互联网+城市”战略建设智慧城管。实施“互联网+城市管理”战略,全面推进数字城管转型升级,实现数字城管“扁平化”“全移动”的运行模式,积极探索智慧环卫、智慧执法、智慧路灯建设工作;推广数字城管向乡镇、景区延伸,洛带、茶店等x个乡镇建成数字城管监管平台。

二、保障民生,全面完成省市区民生实事目标任务

(一)全力做好城市道路道路检查井盖病害治理。建立高密度、常态化检查机制,城市道路设施完好率达xx%以上,井盖病害治理xxxx座,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二)全力做好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活垃圾分类。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建成环卫工人作息房x座,新建改建公厕xx座;强力推进垃圾分类,在首创东公元、果壳里的城等xx个小区新增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居民x万户;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西河、洛带等x个小城镇及洛带宝胜、西河龙井、山泉桃源、茶店龙泉湖、柏合双碑等x个村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全力做好薄弱村治理及便民疏导服务点建设。柏合镇双碑村已全面完成薄弱村治理,洛带镇八角井社区治理任务正有序推进,预计年底前完成;在经开区南二路(一汽发动机公司对面)、怡和新城E区对面等公建配套薄弱区域,利用闲置土地资源设置x处面积共计xxxx平米的市级城市便民利民疏导服务点。

三、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城市管理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一)深化改革创新,治理能力取得新提升。一是推进体制改革,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实施方案,推进城市管理和执法权责整合和划转,预计年底前完成。二是建设智慧城管,全面落实数字化各项工作,实施朝八晚九、节假日常态化监管工作机制;严格按照市上规定完成案件上报量,共受理案件xxxxx件,处置率达xx.xx%;完成信息采集服务市场化招标工作。三是健全标准体系,初步拟定城市管理“精细十条”,制定《环境卫生监督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考核标准,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标准数据库”。

(二)实施精细管理,常态监管取得新成效。一是坚持疏堵结合,加强市容秩序管控疏导,在经开区南二路、怡和新城E区对面等公建配套薄弱区域,新增x处便民疏导服务点,划定共享单车停放区,引导市民文明规范停放。二是开展分级管理,细化网格责任区域、单元,划定x条严管街区,会同公安、社区等开展“门前三包联户联勤”(十户联勤)试点活动,新增“门前三包”协议xxxx家。三是严把审批环节,建立健全户外广告招牌审批及方案评审机制,严把户外广告招牌审批环节,目前全区共审批户外广告x个,招牌xxxx个。四是加强线路保障,制定重大活动保障工作预案,由环卫、市容、市政等组成应急保障队伍随时待命,全面完成xxx次国家和省市重大活动保障工作。

(三)开展专项整治,难点管理实现新突破。一是治理背街小巷,出台《龙泉驿区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明确牵头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怡和新城片区、航天中组、星光东路等为代表的xx条背街小巷治理,完成建设路示范街打造,完成洛带镇三峨街特色街区打造,背街小巷面貌焕然一新。二是狠抓扬尘防控,采取定点设卡、机动巡查等方式,严查渣运车辆违法行为,查处违规行为xxx件,罚款xx.xx万元,实施“四大工程”,购买x台抑尘降霾车辆不间断出动,源头防控扬尘污染。三是开展油噪整治,大力开展油烟、噪音专项整治,取缔xxx家占道烧烤,拆除违规音响xx处,取缔占道噪音xx处。四是治理广告招牌,做好出入城通道、楼顶违规招牌、“一店多招”等专项整治,累计拆除xxx处户外广告,拆除城郊结合部违规招牌xxx处。

(四)突出基础夯实,设施建设实现新完善。一是开展“厕所革命”,牵头出台我区“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公厕建设,今年新建改建公厕xx座,xx座公厕实现xx小时开放服务。二是治理照明设施,开展超亮照明设施专项治理,完成校园路、检察院路、桃园路等x条街道路灯设施安全维护提升。三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关于下达xxxx年市级固废处置设施项目建设任务的通知》要求,全力配合完成万兴二期环保发电及渗滤液处理项目等市级固废处置设施项目建设目标任务。

(五)坚持依法行政,法治水平实现新提升。一是坚持依法治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确保城市管理领域各项决策都在法治化轨道运行,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二是强化执法责任,严格执行执法公示、过程全记录、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核等制度,坚决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年办理案件xxx件,罚款xx.x万,无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发生。三是开展法制培训,深入开展普法、学法、用法活动,中层干部学习法律、业务知识不少于xx小时,分x批组织xxx名人员开展专题集中培训,干部法律素养明显提升。

(六)注重舆论引导,市民参与实现新提升。一是健全发布机制,健全城市管理新闻发言人制度,开通城市管理官方微信微博,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及治理成效,目前已发布官方微信xx篇,微博xxx条,全面完成门户网站发布任务。二是做好舆情处置,认真履行舆情应对处置属地责任,及时发现舆情x件,科学处置x件,处理率、满意率达xxx%。三是开展志愿服务,以“青年建工十三五、青春献礼十九大”为主题,主办群众性文娱活动x次,开展志愿服务xx次,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发放车载垃圾袋xx.xx万条,车载垃圾桶x.x万个,杜绝车窗抛物现象。

篇6: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 建设和谐城市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管理水平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综合实力、整体品位的重要标志和直接体现。高效能的城市管理,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扩大城市功能空间,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升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合力和功能的辐射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城市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作为城市管理部门,只有进一步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

一、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城市

把城市管理的“关口前移”,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环节中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即“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打造城市细节,规划建设管理到社区,由“以城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体现“城市建设管理无小事,人民利益大于天”的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在思想上要着手解决普遍存在的“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尊重人、关怀人、方便人的理念,发挥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兼顾社会群体的广泛利益,在规划上就要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重大市政建设方案要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标准、精心组织、确保质量,城市管理要主动接受市民参与和监督,市政公用设施设计上要为民,效果上要便民,要把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在每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精品城市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内外环境,赢得市民的认同,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不断地推进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和人文氛围。

二、树立“服务意识”,打造和谐城市

坚持把“精细管理城市,温情服务市民”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创新城市管理的全过程,实施“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深化执法服务”的“三步走”发展思路,把“管理是服务、执法还是服务”作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为准则,着力在加深理解、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转变作风上狠下功夫,实现城市管理执法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手段从执法型向监督型转变、对象从违章行为人向权属和责任主体转变、方式由粗放型、突击型向集约型、长效型转变,进一步夯实了创新城市管理的思想基础。

和谐管理是主旋律。我们现在的城市管理,刚性的、强力的、简单化的较多,缺乏深入的调查、交流、疏导、协调,缺乏人文关怀和宽容体谅,易酿成冲突。因此,要突出强调“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市民化待遇”的和谐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和维护市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减少几分刚性,增添更多柔性管理的内容,通过春风化雨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以不牺牲市容秩序为代价的大前提下,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解决部分业主的经营问题,解决部分企业的生产问题。

文明执法是强音符。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必须始终高奏文明执法这一强音符。文明执法就是要讲究行为规范,遵守执法程序,做到礼貌待人、文明待人、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和法制宣传工作,以理服人,以法治人。文明执法必须形成制度,并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提高。一是要建立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做到着装整齐,仪表大方,二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执行公务时要做到“四先”,即敬礼在先、亮证在先、恰当称呼在先、指出违法事实在先。用“法”说话,杜绝说情、走后门现象。二是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处理违法案件时,形成“一次教育、二次整改、三次轻罚、四次重罚”的执法方式,纠正“违法就要处罚,处罚就要从重”的错误思想。三是充分尊重违法者的正当权利。主动听取其陈述、申辩,重新审核后,再决定是否处罚,并作出充分解释。

全民参与是基音色。城市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广大市民,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做群众工作。城市管理者失去了广大市民的支持协助,就会是无本之术,无源之水,整个管理工作就将陷入一种“单边管理”的状态中,导致城市管理的路越走越窄。因此,创造优良的市容秩序离不开全体市民;保持优良的市容秩序,同样也离不开全体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宣传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才能把城市管理这一难事做好。一些权威的意见说得好:市民(包括城市摊贩)是城市管理秩序的共同建设者和维护者,而城管部门仅仅承担辅助性职能和协调性职能,他们的作用仅仅是为这种秩序的形成提供最基本的规则,以及对可能的违规者进行惩罚。因此,全民参与是加强和创新城市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探索多样化和复杂性的治理策略,是避免管理矛盾激化的重要手段。

三、树立“创新意识”,打造现代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应坚持把尽职尽责整顿市容环境秩序、尽心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以亲民、爱民的工作措施,进一步促进城管执法工作有层次、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规范执法上,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要求,规范执法文书和执法程序,建立健全城管执法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监察管理执法责任追究,强化依法管理,规范化执法。在执法实践上,身体力行,深入一线,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影响市民生产生活的“热点”、“重点”、“难点”敢抓敢管,丝毫不懈怠。乱吊乱挂的广告招牌、多拉快跑的渣土车辆、深夜扰民的建设施工、震耳欲聋的烟花爆竹、乱扔乱丢的车窗垃圾……要象“啃骨头”,一个一个地去啃,不言放弃。要从“妖魔化”城管的舆论下突围,全力打造“学习型、工作型、创新型、竞争型、模范型”团队,狠抓政务、党务公开,注重社会监督评价,加大督察考核力度阳光操作,全面接受监督。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人、财、物、事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规范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把干劲凝聚到事业上,把功夫体现在工作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努力争当城市文明使者。

篇7:城市公共管理

一、以学习宣传为先导,扎实抓好条例的贯彻落实

省市两个条例颁布实

施以来,全区上下以学习宣传为先导,加大了贯彻力度。一是强化城管队伍学习培训,邀请江苏省建设厅、苏州市城管局的法制专家讲解条例,组织城管队伍进行专题培训,全区700名城管执法人员通过了局内自查和全市城管系统的两次闭卷考试。二是进一步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在《吴中报道》栏目定期开展宣传,播放贴近生活的如临街商户乱倒垃圾、施工单位偷倒建筑垃圾、整治收旧污染等系列短片,以生动活泼、富有创意的形式宣传条例。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向城区沿街经营户分发《致城区沿街经营户的一封信》,广泛开展宣传进社区、进城乡结合部、进民工子弟学校活动,先后举办了五场宣传展,现场发放1万多份资料;在城区和各镇街道设置了现场宣传点16个,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5500份,接受市民现场咨询万余人次,拉挂横幅45条,并在盘蠡路两侧沿线所有灯箱广告设置了条例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二、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扎实抓好市容环境的整治改造

根据区委、区政府做优做美吴中城区的要求,结合示范路、达标路建设,大力度推进以建筑立面、绿化景观、灯光亮化为主要内容的主干道街景改造和老住宅区综合改造。一是高标准实施立面改造。对城区迎春路、盘蠡路、水香街和月浜、苏苑新村南区、吴中苑社区等5个老住宅区进行的立面改造,完成了临街189家商铺的玻璃门、卷帘门改造,遮挡两侧空调外机1542只,迁移屋顶太阳能热水器11套,平改坡26栋,粉刷整新墙面38栋、39万平方米。二是对东吴北路的夜景灯光实施系统性改造。对计委大楼、东吴塔等已有夜景灯光进行更新改造,增设了电信大楼、外经贸局大楼、汇盛住宅楼和长桥大桥的夜景灯光,东吴塔新安装的3600套(个)可以不断变幻的彩灯,成为苏州南城的一大景观。三是稳步推进绿化建设和改造。完成苏震桃公路、越湖路、友新路高架下、205省道等主干道和出入口及居民区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6.7万平方米,对迎春路、苏蠡路、宝带路、盘蠡路、太湖路等主要道路和居民区实施绿化改造,改造绿化面积3.7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绿化景观水平,美化了城区环境。

结合开展“洁净家园、美化城市”活动,进一步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一是河道整治保洁。去年完成河道清淤6820方,修补驳岸202米,打捞河道垃圾近2000吨,换水、排水总量超过5000万吨,明显改善了河道水质和水环境质量;投资5150万元,完成西城区的污水收集工程,东城区道路的污水收集工程和北干河以南2.8平方公里居民小区的雨污分流工程。二是建筑工地环境整治。所有建筑工地实施围栏作业,封闭施工,并规范了物料堆放、车辆运输队等行为。三是道路秩序整治。对城区116个早餐、自行车修理、电子信息亭实行规定地点、规定时限、统一设施、统一标识管理,在交警部门的协助下,对人行道、部分慢车道划出泊位945个,缓解停车难问题。四是户外广告整治。城区结合街景改造,对沿街广告招牌进行统一设计、规范设置、规范管理。二年来,共拆除违法设置的广告招牌2108块、破旧雨蓬300多只,并重新统一规范设置了广告招牌,保证了街景改造的顺利进行。市条例实施以来,我们把这一工作延伸到乡镇,组织了大规模的镇区广告整治,其中东山镇拆除违法设置的广告招牌132块、破旧雨蓬86只;木渎镇拆除违法设置的广告招牌959处、破旧雨蓬21只;胥口镇拆除违法设置的广告招牌180块、破旧雨蓬85只。

三、以推进城管上水平为重点,扎实抓好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坚持执法人员周学习、年度轮训,新录用人员上岗培训制度。队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去年通过了城管队伍规范化建设省级验收。二是规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复议、行政过错追究等六类行政行为,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强。今年,受理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行政许可申请759件,准予许可445件,占58.6%,不予许可314件,占41.4%。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实行行政服务中心城管窗口统一受理许可申请,统一送达许可决定的制度,许可结果在服务中心网上公示。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495件,其中简易程序485件,一般程序1010件;市容类247件,交通类721件,规划类25件,工商类12件,行政处罚案件的整体质量较好,没有一起行政复议、诉讼、赔偿案件。

四、以改革创新为抓手,扎实抓好管理制度的落实

按照建立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不

断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动城市管理由突击型管理向长效型管理转变。一是建立健全市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出台了“吴中区市容管理暂行规定”、“关于进一步落实城区环境卫生管理职责的工作意见的通知”、“规范户外广告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初步健全了市容环境管理网络;根据管理关口前移的要求,实施

了《吴中区城区道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及沿线两侧行业指导规划》,进一步完善了长效管理,促进了服务业繁荣和市容环境协调发展;下发了《关于开展2007年度乡镇市容环境卫生考核活动的通知》,向乡镇延伸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了市容环卫城乡一体管理机制,促进了城市管理全覆盖。二是全面推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在城区范围城管部门与临街经营户签订市容环卫责任书1931份,签订率已达100 %,乡镇市容环卫责任书的签订率达90%以上,市容环卫责任履约率达到90%以上。三是市场化运作机制稳步推行。先后对城区绿化建设与管护、道路两侧乱涂乱贴清洗、东吴北路不锈钢护拦保洁、新村小区保洁实行市场化运作,实施了工程建设项目程序化管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做到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有效提高了市场化运作能力。

五、以贯彻条例为动力,扎实推进城市管理全覆盖

这两年多次组织以旅游主干道为重点的城乡联动环境整治,将城市管理标准向沿途乡镇不断渗透,各镇、街道切实加大了对市容环境整治的投入,着力改善乡镇环境面貌。对旅游专线、环太湖路、机场路等主要旅游通道两侧255万m2的建筑物立面及附属围墙进行了修补刷新整治,木渎、胥口、东山、光福、甪直、西山等镇投入巨资改造中心镇区道路环境。其中,东山镇投入1800多万元,完成了启园路、紫金路、莫厘北路道路(含绿化)改造、雨污网管铺设、广电线路等弱电入地工程,对紫金路实施了“穿衣戴帽”街景整饰,改造门面42家,同时对镇区中心广场进行了改造,增设了停车场所。今年又投入1060万元,对紫金西路、湖湾、渡桥路段及社区等道路进行改造;胥口镇投入5000多万元,对6.7公里的孙武路进行三线入地、外墙立面、门面、空调外机、绿化景观和路灯、雨污分流等综合改造。木渎镇近年投入2亿左右的资金大力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其中,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中山路大观桥至灵岩山停车场约2公里路段的全面整治、改造,实现了弱电入地及人行道和绿化的改造,投入70万元,建设改造了3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8座公厕等环卫设施,提高了垃圾处理能力。去年,木渎被苏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挥部授予“市容环境卫生红旗街道(镇)”优秀奖,中山西路还成功创建为苏州市“天堂杯”市容管理示范路,成为苏州市乡镇中唯一一条市级示范路。

省市条例的贯彻落实,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的城市管理工作,总的来说,成绩是显著的。但是,无论是条例的贯彻落实上,还是全区的城市管理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条例的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主要是条例的宣传还不广泛、不深入,学习还不经常,领会还不深刻。二是城市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城市管理各环节还不能形成有效衔接或封闭。三是城管部门在技术装备上比较落后,数字化建设进程缓慢。四是市容环卫责任制的落实仍然十分艰巨。占道经营、乱扔垃圾、乱拉乱挂、乱倒污水、破坏绿化、污染损毁道路的问题较多。五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工作力度的加大,城管队伍尤其是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下阶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两个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1.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条例的宣传、贯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阵地、公益广告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市民的守法意识、文明意识、参与意识,使条例精神家喻户晓,贯彻落实条例变成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进一步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和监督。对城管与规划、城管与建设(市政)等职责交叉问题通过机构体制调整,理顺关系,理清职责。

3.健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办公室今年31号文件,全面深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制改革,推进城管工作重心下移,推进城管进街道、进社区、进镇村。中心城区试行“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管理模式的转变和长效管理机制的落实,实现城管全覆盖。

篇8:城市公共管理

从现有的技术上看, 气象部门预测台风和暴雨的能力已走向成熟。事实上, “菲特”到来之前, 无论是中央还是相关省市, 都早已提前部署准备采取对策;这次受到“菲特”重创的城市, 曾多次经历台风历练, 本应对“菲特”来袭应对自如, 可结果却恰恰相反。

其实, 类似的教训并不少见。理性分析, 面对渐成常态的灾害, 各级各类城市从预警到应急, 从防灾到救灾, 从意识、手段到能力都存在问题, 常常有猝不及防、防不胜防之感, 甚至出现应对不当加重灾害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科学。进入新世纪, 很多城市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一旦面对突发性灾害时就无法正常运转, 甚至瘫痪。究其原因, 一方面, 在以往的应急管理工作中, 规划过程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 在城市建设中缺乏减灾、防灾意识, 城市规划编制中, 对城市防灾、减灾、备灾等问题研究不够, 没有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进行周密安排。面对接二连三出现的各种城市灾害, 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深刻进行反思。

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长期以来, 很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着重形象轻功能、重短期轻长效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城市道路、防洪排涝、公共空间、应急救援、社会保障等达不到应急要求。以排水系统为例, 众多城市虽然在“年年挖, 年年建”, 但排水系统只能勉强抵御“一年一遇”, 碰到“五年一遇”就惨不忍睹。

应急管理粗放低效。很多城市基本上没有形成信息通畅、反映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 灾害预警、应急管理往往是临时性任务, 尚未成为公共管理部门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案不全, 信息不畅、政出多门、协调不力, 效率低下, 预警机制不能预警。很多城市尽管针对种种灾害性天气也有所谓的应急预案, 可惜的是, 这些预案, 要么不完善、不周全, 要么只是停留在文本上。于是, 一旦灾害发生, 应急所需的物资、设备、人力总是很难到位, 相关应急机制陷于失灵。不仅如此, 应急管理远未做到精细化、人性化。“菲特”袭击前, 气象部门曾发出过预警, 从市民的反应看, 预警很大程度上都“放了空炮”。但如果当地的预警机制早发声、早提醒, 相关预案及时启动, 市民应对可能更为从容, 也就不会有那么多车泡在水里, 不会使大量民众措手不及。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应该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 通过各种应变措施, 让信息流尽可能传达到每一个市民, 让应对灾害的方法为每个人所掌握, 让人们的生产生活尽可能避开灾害侵袭。这显然是一次“全城戒备”, 需要包括气象部门在内的各部门力量共同参与, 制定系统而完善的应对方案, 从而避免出现重大损失。

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 近年来, 又进入了城镇化加速时期, 城镇化在带来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同时, 也带来了灾害风险的聚集。如何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机制, 增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 让城市在灾害面前变得更加强韧, 是众多城市建设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建议:

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基础设施提档。完好、完备的应急设备、设施, 能够有效满足灾害事件发生前监测、预警和发生后应急处理的需要, 能够最大限度地防范和减轻灾害事件的危害。因此,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统筹考虑抗风险因素, 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能力。要加强极端天气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 构建更加通畅的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发布体系和预测网络。要完善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机制, 做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准备。

要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实现应急反应提速。危机管理是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 要把灾害预警、应急管理纳入日常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信息通畅、反映敏捷、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构, 在非危机时期, 负责危机预防和预警以及对政府管理者、社会公众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培训;在危机发生期间, 负责领导与协调工作。同时, 要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用以指导和规范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行为。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报下一篇:2024造价员考试要点(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