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4-05-04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精选8篇)

篇1: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业所担负的满足人口衣食之需的责任日益加重,农业自然资源载荷也日益加大。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情况仍未根本改变,农业自然、经济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污染、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我们不再放心,我们以前大量出口的茶叶也不能出口。还有曾经的碧波蓝天在农村也不在出现,甚至连有水的小坑都淡出了我们的视野。有的只是成山的垃圾,还有农药积累的“绿油油”的青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发展生态农业。而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就是走生态之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农业与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一种统一体,二者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生态农业,就没有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①目标的一致性。我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暨农村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农村建设三大任务的,即a.保证增加人民生活所需的农产品供应;b.到本世纪末,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在今后的二、三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c.保证未来人口增长的资源承受力。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实现粮食安全、乡村地区就业与创收、根除贫困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目标是一致的。

②基本内涵的统一性。我国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充分运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高产、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它是在一种不影响子孙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这与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即重视农业与环境关系,以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从而确保目前几代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我国的生态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因地制宜,尽可能将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实用技术及新兴科学技术组装配套,把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国已摸索出适合不同地区的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其主要类型如下:

①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利用,畜禽粪便的多级利用,沼气、沼渣、沼液的分别利用等。

③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桑基鱼塘,农——牧——渔循环互利等。④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稻田养鱼,鱼——蚌共生,水禽——鱼——蚌共生,稻——鱼——萍共生,稻——鸭共生等。

⑤农、渔、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包括水面立体养殖,湿地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开发利用等。

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物相克避害及天敌除害,轮作倒茬利用,化学信息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等。

⑦山地综合开发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荒山绿化、水土保持、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

⑧多功能的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巧接食物链、设计无污染、少污染工艺流程等。⑨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包括家庭沼气,利用闲散土地种养经济动植物等。⑩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包括生态农场、生态林场、生态工厂等。安阳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就。

为进一步加大秸秆转化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安阳市农业局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局按照“因地制宜,模式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安阳县大力推广地上式秸秆集中供气工程,在林州市进行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目前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24处,沼气发电5处;隧道式太阳能加温秸秆集中供气试验取得成功,已具备下步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据初步测算,24处大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一年可有效处理秸秆10800吨,可产生沼渣21600余吨。

推广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小麦留高茬和秸秆覆盖保墒等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供肥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同时,利用特色乡镇的优势,大力发展草菇、蘑菇等食用菌,以秸秆为原料替代木材进行鸡腿菇、草菇、双孢菇等食用菌的生产,进一步加快小麦、棉籽壳等秸秆的转化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就目前而言,我国生态农业经过15年左右的发展,现在已有乡域、村域、场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1200个,其中也有一批县域规模的生态农业试验点。我们应该持续走下去,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中国。。

篇2: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兴化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化不管搞到什么程度,都不能丢掉这个基础。兴化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腹部,有着2393平方公里的面积,1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达133万之多。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市,其优势和特色一直是较为明显的。多年来,我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实践加快做强农业,建设现代农业。2002年我市被认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江苏省生态农业示范县后,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扬生态农业优势,走特色产业之路,切实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已有的实践、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都充分表明,兴化农业要不断突破,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然选择。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彰显兴化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兴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雨量充沛,195万亩耕地基本上是“吨粮田”,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米粮仓。好的生态资源是我们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用好资源优势,必须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现实生活中,因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不乏其例。现在有人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统一的最佳载体,要更加重视发展生态农业。我们从兴化的实践看也确实如此。就兴化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言,水是首要的。水是兴化之魂、兴化之本。兴化的水域面积占区域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在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过程中,围绕营造“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生态环境,始终坚持不懈地把护水、治水、养水摆在突出位置,由此夯实生态农业的发展基础。我们从这一理念出发,注重农业结构调整观念的转变、路子的探索。比如在处理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关系上,我们尊重市场农业、效益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但是离开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不行的。围绕市场需求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之外,还要加上一条,生态保护是前提。只有有利于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得利,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农业。所以这几年,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的效益,也绝不容许干。比如在水产业养殖上,对滞涝区、行洪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行洪滞涝的需要、水质的净化;对那些宜林的湿地,积极发展人工湿地林,防止图一时之利,造成对整体环境的破坏。现在兴化的整个生态环境好,水环境的保护功不可没。据省、市部门检测认定,兴化农田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达到aa级环境质量指标,地面水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水标准。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兴化农业始终保持了较好的优势,得到了繁荣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常年产量在110万吨、1.5万吨、3.5万吨,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总量已连续13年居江苏淡水养殖之冠。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进一步提升兴化农业的发展水平。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绿色食品倍受青睐。受其影响,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绿色安全成为筹码,“绿色壁垒”日趋严格。从兴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看,最走俏的是具有生态品牌的农产品。兴化蟹田大米、红膏牌大闸蟹、兴化大青虾供不应求的旺销,充分表明了生态农产品强大的竞争优势。兴化蟹田大米生产采取稻渔共作模式,无污染,口感好。全市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6000万公斤,市场价格比一般稻米高出20%以上。现在农民自己吃的是蟹田大米,客人来兴化带走的是蟹田大米,蟹田大米已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建立了稳固的销售渠道,行情日益火曝。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新一轮农业发展的竞争是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要特征的。面对新的竞争,我们要战胜挑战,抓住机遇,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必然是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绿色食品。近几年来,我市根据资源特点,着力优化农业结构的布局,已初步形成了“东部特种种养、南部生态工业、中西部蔬菜、北部水产”的四大生态经济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双低油菜、蔬菜、特水特禽等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诖蛟炻躺放粕希幸炎⒉岬羌歉骼嗯┎飞瘫?40多个,“一禾”瓜蔬、“楚天”大米等15个农产品品牌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20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无公害农产品。新的实践、新的成效、新的挑战,这一切都激励我们,在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要坚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突破口,努力追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才能更好地促进兴化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其本身的内涵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产业的联动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几年,我们按照这些要求,树立生态农业是大农业、大经济的观念,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努力做足发挥生态优势的文章。在发展工业上,我们多年以前就提出农工接轨,近年来更是把农业的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取得了新成效。我市的粮食、脱水蔬菜、水产、棉花、木材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现已成为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已达到30%以上。在发展三产上,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全市市场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共有这类市场70多个。戴窑粮食交易市场经有关方面评估,今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来兴化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李中人工生态林、垛田“千岛春色”、乌巾荡生态公园等景区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李中镇人工生态林面积约7000亩,是目前里下河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垛田水中有垛、垛上有田,地貌独特,被称为“千岛之乡”。今年我们进一步制定了这方面的详细规划。生态农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无论是在观念还是在实践上,生态农业的发展,都会使人们对在社会事业领域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启发。所以在农业大市,实践科学发展,发展生态农业这个题不仅要破,而且要做深做透,做出新的辉煌。

二、兴化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走特色产业之路

发展生态农业路子至关重要。从兴化的实际看,我们要实现生态农业与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统一,与产业联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就要坚持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围绕这一思路,近几年来,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强化四条龙,发挥龙头企业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粮、棉、菜、渔是兴化农业的主打产品,自然也是兴化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四条龙型经济的发展,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寓于产业化的带动提升之中。一是集群发展,育强蔬菜产业龙头。兴化香葱是著名的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全市香葱种植面积达12万亩。我们利用这一资源特色优势,着力从基地建设、行业规范、信贷支持等方面扶持引导,促进了脱水蔬菜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使以香葱为主的脱水蔬菜加工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最大特色之一。现在我市城郊有100多家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蔬菜50多万吨,其脱水蔬菜产品80%出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二是引导竞争,育强粮食产业龙头。近年来,我们引导粮饲加工企业跻身市场,加快技改,竞争发展。仅我市戴窑粮食市场在一年多的时间内,50多家米厂全部更新了生产设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200多家,年加工大米80万吨,等级面粉10万吨,饲料15万吨,麦芽10多万吨。三是依托资源,育强水产业龙头。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70万亩养殖水面的规模效应,扩张规模特水养殖,巧打生态牌,发展水产加工,加快了加工、种苗、销售产业群的形成,水产总公司、外贸冷冻厂、燎原公司、九寿堂公司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现全市水产品加工能力达1.4万吨。四是激发优势,育强纺织业龙头。我市既有棉花产地优势,又有纺织业的基础,近年来通过改制、新办企业、鼓励技术改造,发展壮大了纺织龙头。长新公司和通裕公司近两年投入8000多万元,新上一批进口先进设备,去年两家企业产值2.58亿元。现我市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60家,去年新办67家,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

2、建立生态园区,发挥科技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作用。坚持政府启动引导投入、农民入股参与、招商引资开发为主的办法,在全市建立了7个市级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0万亩。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积极推广了生物农药、生物菌肥、有机肥,池塘混养青虾、畜禽投入品管理和防疫灭病“五统一”等一大批农业生态技术。陈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做强红富堡番茄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工厂化育苗、商品化供苗,提高了品质,形成了万亩生产规模,在省内外进一步叫响了红富堡品牌。里下河现代渔业科技园区规划集工厂规模化育种、特水加工、批发市场、渔业观光垂钓为一体,去年繁育特色种苗1亿多尾,加工水产品500吨,实现产值1.3亿元,辐射养殖面积 5万亩。去年以来全市迅速兴起的18个畜禽养殖小区,带动了生猪、家禽、食草畜禽的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也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安全、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海南镇20万只优质草鸡养殖小区、李中河10万只水禽养殖小区、陶庄英特福公司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在区域内已初有名气。

3、推广生态模式,发挥效益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好的生态种养模式是追求生态建设与增加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围绕复合型生态结构,农牧渔立体种养,努力延长生态链条,重点推广四种生态模式。一是稻渔共作模式。这种模式既养蟹养虾,又种稻,亩平效益比单纯种粮高400-500元,同时实施无公害生产,避免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市已发展12万亩稻田立体种养,该项目已通过了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初评,并被列入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二是大水面生态立体开发模式。主要是实行渔虾蟹生态混养,实行“稀放养、低污染”的生产管理,达到“亩平产量超千斤,收入超千元”的“双千”塘标准。大纵湖养殖基地还实行轮休轮养,确保每年有三分之一面积植草养护,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我市红膏集团10万亩养殖面积运用这种模式,生产的红膏牌大闸蟹以个大、膏红、肉鲜,与著名品牌蟹一争天下。今年10月在浙江举行庆典活动,一上市就火爆。三是河藕、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食物链,实行藕(茨菇、水芹等)田养鱼(泥鳅、黄鳝等),促进降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这方面全市的养殖面积达6万亩。四是林经、林牧复合经营模式。我们坚持在公路、圩堤、湿地等宜林地带,大力植树造林,尤其是突出培植意杨产业。近3年投入资金4500多万元,植树1340万株,林木覆盖率比3年前增加了3.5个百分点。在发展林业,推进绿色兴化建设中,注重采用林下套种旱作物、套种蔬菜,林下养羊、养鸡等复合经营以增加收益,现通过这种模式可实现亩平收入1500-2000元。

4、建立健全标准质量体系,发挥体系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规范提升作用。标准质量体系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们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新的成效。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我市作为江苏省2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县之一,经去年以来的努力,环境质量经检测,全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标准,已认定基地面积70多万亩,认证品种3个。在地方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实施上,先后制定了池塘混养青虾、稻渔共作等省、市以上农业标准8项,建立了1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个。二是加强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检测的要求和相关责任。去年以来,我市农业局、林牧业局已对城区所有农贸市场的生猪、蔬菜进行正常检测。这方面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通过购置先进设施、培训人员,提高了检测水平。三是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工商、技监、农业、林牧业、水产执法,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渔药、兽药的使用,在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上,形成了新的合力。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现在,我们发展生态农业仅仅是取得了初步成效,这方面的建设任务仍然任重道远。就兴化市来说,目前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地方财力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种植结构不尽合理,大宗农产品比例偏高,产业化水平偏低;作为里下河区域三大洼地之一,水面较大水源丰富,但开发利用保护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平衡。对此,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今后工作中,我市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多实践、多探索,求突破、上台阶。

1、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生态农业,首要的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兴化是水乡,水环境的保护最为紧要,我们要把水资源保护始终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头等重要位置。“九五”期间我市完成了21家工业企业治理污染的任务。“十五”以来,我们坚持把好“环保第一审批权”,仅今年1-9月,就对104个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且污染严重的项目予以拒批。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科学方法,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环境的保护,突出工业污染源的治理,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2、进一步确立产业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措施。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中,我们要把特色产业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工业;以生态工业的发展,带动提升生态农业,从而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的互动并进。要推进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充分发挥湿地、湖泊、生态资源,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升级,扩大生态农业的内涵。

3、进一步确立创新发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农业工程建设。2002年我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时,就对生态农业建设着力进行了规划。近几年内,我们将重点抓好20万亩稻渔共作、20万亩香葱种加销、15万亩大水面特种立体养殖、500万只水禽养殖等九大农业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科技兴农的力度,推进高抗新品种引进、选育和扩繁,组织重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协作推广,切实提高生态农业建设的科技含量。要加快转变农业科技创新的经营机制,形成农业科技开发项目“法人投资,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促进生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坚持不懈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使之成为引进品种、示范技术、创新机制、吸纳投资、保护生态和培训农民的基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篇3: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1]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

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四个特点:[2]一是整体性:生态文明发展和存在的对象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二是和谐性:是指协调好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三是高效性:指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能流、物流、信息流得到循环利用。四是持续性: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

生态文明的经济模式是生态经济,这种经济把人类的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行把生态系统纳入人类的经济系统。[3]在生态文明时代,科学技术只是用来修复生态系统的工具,它崇尚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观的确立将促进经济循环有序的发展;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存在的问题

新疆战略地位特殊而重要。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促进新疆长治久安,不仅关乎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也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周边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4]

1.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新疆自然条件相对恶劣,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由于技术限制,新疆大多采用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这不仅污染环境,对资源的浪费也极为严重。南北疆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从总体来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这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称。

今后较长时期,新疆应转变发展思路,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着力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促进长治久安。

富民重点在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区的重点应放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上,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投入、低消耗、集约型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生态与环境对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影响

首先,新疆绿洲的保护。新疆绿洲为7.07万平方公顷,占全疆面积的4.25%,却养活着全疆90%以上的人口。它是干旱、半干旱区地理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交换最频繁,生物和非生物产出量最高,承载力最强大,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子系统。[5]它具有动态性、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三大基本特性。新疆要发展,必定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这必然会涉及到绿洲的保护问题。我们在生产建设援建中,要应用绿洲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和物质再生的原理进行城市建设。

其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干旱区自然环境综合体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主要介质。一旦脱离保证绿洲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必需品,绿洲也无法存在下去。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同时要考虑河流廊道的连贯性,不能截流、断流。

再次,要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新疆是典型的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生态交错带。所有生态系统间生态流流动都通过生态交错带,并受其影响使流速和流向发生改变,起着流通通道的作用。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不能将其人为地分割成不同的部分。遵循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尊重生态系统完整性,要从全局考虑,在不破坏其完整性的情况下进行发展。

三、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狠抓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提高新疆的综合实力

新疆基础薄弱,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也是导致产业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快薄弱环节基础能力建设,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增强供给能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改善创新条件、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素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说来,即从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民生改善等基础方面入手,同时加快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2.提倡科技创新及引进创新性人才队伍

不管在什么时期,科技和人才是致富的主要因素。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性科研开发;加大投入,进行基础教育,提高人民整体文化水平;响应国家号召,做好对口支援和西部大开发建设,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机制。

3.协调区域发展模式,使城镇之间、南北疆之间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结合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根据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大力扶持南疆三地州发展,促进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其次要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镇化,引导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开发潜力和空间大的区域转移。

4.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转变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根据资源状况,确定开发重点,配置优势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生产方式向“原料低投人、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力争做到资源无害化、废物最小化。

5.建立健全社会体制和机制创新

必须大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首先,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行政职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其次要加强政府职能,建立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再次要深化企业改革,探索地方、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企业融合发展机制。

四、结语

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新疆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需要政府强有力地推动和引导,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随着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推进,新疆生态系统的状况将会出现一个巨变。展望未来,我们坚信: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健康的不断改善。新疆将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各民族将会拥有一个更加光辉的未来。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进一步把循环经济型模式纳入新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中。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生态文明发展角度做好PRED(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确保新疆到2020年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跨越式发展,西部大开发,新疆

参考文献

[1]常贺中.天津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生态文明的思考[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19-23.

[2]陶海南.潘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320-340.

[3]韩建丽,于爱春,徐辞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R]∥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3-27.

[4]李红.新形势下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N].新疆日报网.2010-06-01.

篇4:关注生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访了正准备出席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的江泽慧委员。

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绿色中国:如何以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江泽慧: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报告中的这段论述来看。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把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观念等8个方面纳入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旨在破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资源环境等重大难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这些建设内容,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绿色家园,拓宽发展空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从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看。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以来,特别是98特大洪水之后,可持续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国家战略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中央的议事日程。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又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直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从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研究成果看。2002年我们研究提出“三生态”的战略思想——这就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并指出:“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标志,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使人们在思想观念、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人文关怀诸方面都产生新的变化,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构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这些观点和内容,在2003年中央9号文件中被充分吸纳。

从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肩负的历史重任看。无论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加大污染防治、控制污染排放、淘汰落后产能、严格环境准入,还是加强生态环境的立法、执法与普法,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政策,强化约束机制,其路径必须从源头抓起,从完善体制、机制、政策入手,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三管齐下”,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领域严格控制污染,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让全社会每一个成员牢固地树立生态意识、生态道德,承担生态义务、生态责任。

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刻理解和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指导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社会研究如何开展

绿色中国:关于生态文明社会的研究应如何开展呢?

江泽慧:我们应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研究。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自然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每一个方面都有深刻的内涵,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牵动着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随着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不断加快,我们必须明确战略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完善生态政策,落实环保措施,扎实付诸行动。

深入系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要组织跨部门、跨学科、大协作的创新团队,从系统研究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理论与指标体系、功能布局、建设重点、建设路径、保障措施等几个层面入手,研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格局、新任务,积极探索包括制度、体制、机制、政策在内的新路径、新举措。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正确理解和回答“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绿色中国: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有哪些重点领域?

江泽慧:认真组织开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专题研究,核心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协调发展的问题。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和处理好维护自然生态与人口资源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这三个关系;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阐述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系统开展10个重点领域的研究,即: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促进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

第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与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气候变化与人类的活动和责任;

第五,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第六,城市空气、水源、森林质量评价监控与饮用水安全;

第七,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面源污染防治模式;

第八,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身心健康;

第九,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与政策研究;

篇5:矿山生态重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班级:矿加10 姓名:凌思迪

学号:120103707030 学院:矿业工程学院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退化、荒漠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因采矿活动占用、破坏的土地面积达332.5万公顷,其中地面塌陷面积43.9万公顷;固体废弃物的累计积存量353.3亿吨;矿山废水排放量48.9亿吨。近10年中国的生态资源不断退化导致了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天然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旱涝灾害严重威胁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多年以来开采消耗、损失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山西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之伴生的历史遗留生态环境问题和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增加,由此造成的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恶化;地下水破坏漏失。失水区域地表植被枯萎退化,河流的经流减少或断流,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退化

2、煤矸石的自燃,煤堆和煤炭运输扬尘等造成的大气污染

3、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严重,土壤侵蚀加剧

4、采空区引发的地表沉降造成土地破坏等生态问题以及诱发地质灾害、人畜饮用水困难、矿区周围地表塌陷造成耕地破坏、房屋倒塌、建筑物损坏等而引发的社会问题。

1.1.2 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研究进展

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于1939年颁布了第一部《复垦法案》,后来其他一些州政府也纷纷效仿。

许可证申请是矿山开发前必经的法律程序,未取得许可证的矿山,不得进行开发活动。《复垦法案》规定:采矿者在对采矿前矿山的各种自然环境情况做详细调查基础上提交开采计划,在开采计划中介绍要用的采矿方法和设备,并在地图上标明将受采矿影响的地区范围。除此之外,要得到管理部门许可,还必须提交与采矿同时进行的土地复垦计划,并交纳复垦保证金。对不遵守规定的企业和个人,管理部门有权终止、吊销或撤销开采许可证。美国露天采矿与恢复(复垦)办公室或其州分理处负责颁发许可证。

胡振琪教授进一步指出[1],矿区土地复垦技术主要包括采煤沉陷(塌陷)地复垦技术、露天矿复垦技术、煤矸石山绿化技术、尾矿库复垦技术、土地复垦信息系统、土地复垦管理技术、3S技术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监测、评价)、生物复垦技术、污染土地修复等。

2.1 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发展和差距

国务院1988年颁布,于1989年1月1日实施的《土地复垦规定》将土地复垦定义为: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规定》是我国土地复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1989年前的这一阶段内,主要是1980~1989年间,我国土地复垦工作集中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外经验引进这一层次,缺乏有目的的大规模的工程实践项目。

我国矿山废弃地复垦生态恢复工作,近二十年来虽然取得明显进展,但大规模有组织复垦工程起步晚,历史“欠帐”多,待复垦土地面积大,复垦政策、法

9.7%和8.6%。从城市行政级别构成看,地级城市47 座,县级城市71 座[4]。中国公布的资源枯竭矿业城市主要以煤炭、铁矿、铜矿、石油产业为主,分别有17 座、4 座、1 座、3 座。

3.1.2资源枯竭矿区生态恢复方案

资源枯竭矿区大多距离城市较远,位于城郊、乡村或荒野,加之其损毁状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矿区生态复垦的途径不同。从用途看,基本分为森林、牧草地(或干草地)、农田用地、野生物栖息地、娱乐地、商业用途、水利及水产养殖、综合用途等。

1.农田复垦技术 2.河流水系修复技术 3.湿地修复技术 4.水体修复技术 5.村落恢复技术 6.山体恢复技术 7.林地重建技术

4.结语

篇6: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侯君舒

(<前线>2008年第3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延庆县担负着保护首都生态环境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双重责任。自2005年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2006年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并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以来, 全县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努力探索符合延庆实际的发展路子,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态文明战略的由来

延庆地处北京上风上水,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2000平方公里的延庆盆地自然条件非常独特,造就了延庆有别于其它区县、相对独立的小环境。

多年来,延庆县委、县政府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不断探索符合延庆实际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县委提出“冷凉战略”,打破常规,变劣势为优势,开辟了延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90年代,县委提出“三动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扬长避短建设旅游卫星城,迈出了延庆发展的新步伐。

进入新世纪以来,延庆县委不断更新发展观念,努力在首都发展大格局中寻找定位,在融入和服务国际大都市建设中谋求发展。2005年市委、市政府将延庆等五个区县确定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后,我们全面分析我县区域特点和基础条件,下决心发挥独特优势,实行错位竞争,走延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反复讨论,大家认为,农业文明以依附自然为特征,工业文明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生态文明时代即将到来。在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把生态文明战略写入了“十一五”规划。

2006年底,县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强调全面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县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就是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探索具有延庆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与生态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人与人和睦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推动延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生态文明战略的探索实践

1.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扩大生态优势。坚持环境立县,涵养首都生态,几年来全县林木绿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7年达到70%,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高度重视湿地恢复保护工作,湿地保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建成野鸭湖湿地博物馆,建设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投资6亿元实施46个工程项目,把妫水河流域852平方公里纳入治理和保护范围,提高官厅水库的入库水质。实施7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工程,2006成

为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采取多种措施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007年达到76%,连续多年保持全市领先。全面提高环境管理水平,2006年在全国率先成为整个 行政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县,2007年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称号。

建设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精心打造大地景观,相继启动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公园建设。基本建成30公里的妫河生态休闲走廊,提供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和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建设2.5万亩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涵养水源、营造大尺度生态景观;连接北山诸多风景名胜,初步建成44公里长的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整治金牛湖湿地,完成龙庆峡下游1.3万亩森林公园建设。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完成官厅—康西10万千瓦风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地热采暖,目前县城地热供暖面积占11%,2010年将达到30%。规划建设集研究、实验、科普、旅游为一体的中科院1兆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电站,填补国内空白。新安装太阳能灯1.5万盏,实现太阳能节电600万度。完成德青源养殖厂800万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发电循环利用示范项目,实现年发电1500万度;新建大型生物质气化站21处,推广普及生物质气化炉1.5万台,5700户农民用上了绿色能源,2.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着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奶牛存栏量、蔬菜出口量、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全市第一,马铃薯种薯、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全县58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食品认证,17万亩粮食作物、2.6万亩果树、5000亩蔬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系统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归原牌有机奶、前庙有机葡萄、大庄科有机蜂蜜和旧县有机蔬菜陆续投放市场,延庆成为首都新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农业与休闲产业、旅游经济的结合,重点建设了北山带13个观光果园,发展柳沟、里炮、岔道、香屯等一批生态休闲农庄。

积极发展生态友好型工业。引进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线等新能源技术项目,启动了新能源产业园建设。支持三吉利稀土等企业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加强工业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推广循环利用模式,创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三年来工业产值年均递增25%以上,入库税收年均递增35.5%,工业效益稳步提高。

大力发展服务产业。抓住奥运契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三大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带动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旅游度假设施建设,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夏都会议中心、圣世苑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完成八达岭温泉度假村改造。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市场,探戈坞音乐谷、长城脚下公社二期、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休闲旅游文化项目进展顺利。2007年,全县接待游人1250万人次,旅游收入14.6亿元,旅游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民直接受益的乡村旅游成倍增长。

3.精心建设生态城市

认真落实新城规划。科学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布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低端产业导致外来人口集聚,为宜居城市建设打好基础。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县城主体高度控制在20米,保护城市天际轮廓线,以妫水河、三里河湿地保护建设为重点,建设城市生态景观,塑造山水相间的园林城市风貌。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县域骨干道路改造建设,实施八达岭过境线工程,完成110国道改造,彻底缓解延庆过境交通压力;完成康张路、香龙路、滨河南北路等建设,延庆盆地旅游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改造和新建41条市政道路,三年来新改建道路占县城路网的72%,县城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完善城市管网,三年来县城雨污分流率由12%提高到80%,管线入地率由6%提高到60%。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一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2006年4月被评为首批国家园林县城。

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全县动员,全民参与,坚持点线面结合,开展组团式环境整治,农村脏乱差面貌有了根本改观。大力开展田园绿化和村庄美化,建成10个环境优美乡镇、376个环境达标村、53个绿化美化村。进一步完善“村扫、县运、县消纳”的长效运行机制,在妫河生态走廊沿线100个行政村率先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路、水、厕、灶、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新建第八中学,解决了5个东部山区乡镇600个孩子上学问题;改造6个乡镇卫生院,完成了154个村级卫生室的软硬件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2.9%;乡镇达标文化站建设率达100%,农村文化大院覆盖全县80%的行政村。

4.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区域发展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强化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各级政府部门在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和作出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始终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教育活动。

经济活动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环保优先方针,明确提出开发利用土地必须考虑环境容量,选择工业项目必须提出污染排放控制指标,进行重大经济项目决策必须进行环境综合评估。积极培育以环境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绿色企业文化,广泛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把生态保护观念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使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

日常生活倡导绿色健康的文明方式。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引导、鼓励广大消费者在生活中保护生态、减少污染、节约资源能源,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三、生态文明战略的新图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七大召开后,延庆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建设生态文明更为广阔的美好前景。县委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抓住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好时机,以坚强的决心、更大的气魄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开创延庆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2008年加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重点任务。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龙头,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是

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充分利用我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抓紧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狠抓关键项目,确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10年达到15%以上。二是打造生态精品。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把四大生态景观走廊打造成全市生态建设的精品和亮点,带动沿线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完善区域功能,提升地区形象。三是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普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学知识,营造有利于生态建设的社会氛围,努力使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2.完成迎奥运三大景区升级改造工程。抓住奥运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展示延庆的美好形象,为奥运会成功举办做出延庆独特的贡献。确保奥运会前完成八达岭、龙庆峡、康西草原景区升级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环境,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旅游形象。以三大景区改造为龙头,依托四大生态景观走廊,发挥山川秀美和名胜古迹众多的资源优势,整合包装县域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连线成网,区域联动,挖掘区域特色,满足旅游休闲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大力开展文明服务,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平。通过三大景区改造,带动和促进服务产业全面升级,打造旅游品牌,提升地区形象,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

3、狠抓生态友好型产业十大重点项目。一是进一步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大力开展农产品有机认证,使延庆成为北京最大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抓好希森中联马铃薯种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分中心。三是打造北山带万亩葡萄长廊,建设庄园葡萄酒产业带。四是建设四海镇花卉生产一条沟,打造四季花海。五是完成德青源农业生态园二期扩建,建成亚洲最大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厂。六是抓好妫河生态走廊沿线种植结构调整,建设精品休闲观光农业区。七是抓好水峪温泉度假村一期工程建设,发展独具特色的高端旅游休闲产品。八是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中材科技风机叶片生产线二期建设。九是抓紧实施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国内外建筑大师创意设计和作品展示提供理想空间。十是完成中心市场升级改造,建设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大型体验式商业中心。

篇7: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冷远林

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向家坝电站库区最大的移民县,当前屏山既肩负着移民迁建任务,又面临着重构库区产业支撑,打破库区产业“空心化”的严峻挑战。为此,屏山县按照“做特农业固本”的思路,加快发展以水果、茶叶、烤烟、白魔芋等为重点的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产业品牌,为库区产业重构优化打下坚实基础。为此,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屏山农业品牌优势,引领带动屏山特色农产业发展方面浅谈一些看法。

一、品牌农业的基本要求

(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就是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进农业品牌化,迎合市场,满足现代人消费特点,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产品优化配置,有利于推进资源优势向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转变,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提高。通过推进品牌农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名牌,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农产品。

(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品牌是无形资产,打造品牌农业的过程就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过程。大力发展名牌农产品,有利于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消费,促进优质优价机制的形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实现屏山标准化道路及发展品牌农业的基础和条件

(一)借库区水果带重建,推出川南优质水果品牌。一是在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上,以金沙江流域为主,以新建柑桔基地为主,辅以适度发展龙眼、枇杷生产,建设沿金沙江特色水果带,实现水果产业结构重构;二是推行质量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果品无公害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和分级培训的方式,对果农实施培训,建立一支标准化水果产业科技推广技术队伍,培养一批技术、管理、经营标准化的乡村果技队伍和职业果农,发展标准化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培育壮大特色品牌;三是按照农村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要求,每年新发展特色优质水果0.8万亩,依托县果品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金屏”品牌;四是以新发乡、书楼镇、锦屏镇、新安镇、新市镇为重点,大力发展观光旅游果园,倾力打造川南优质水果,叫响“屏山椪柑”这一特色水果品牌。

(二)以省茶叶检测中心建设为基础,以制定绿茶标准为平台,打造屏山“炒青”品牌。一是从四川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起,县上就从大局考虑,在新县城茶叶检测中心实验室用地供给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其建设需求,力争尽快实现屏山县茶叶配套结构升级;二是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以屏山绿茶标准为依据,规范茶叶生产工艺标准,提升产品档次、监控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提高核心竞争力、完善食品工业产业链、打造“四川茶叶及制品深精加工基地”,提高主动权与话语权,引领茶叶产业发展;三是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屏山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2011年初县政府明确提出了

整合屏山茶叶资源,申报“屏山炒青”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筹建“屏山炒青集团”促进屏山茶叶产业做大做强。

(三)以优质烟叶基地县建设为良机,走“企业+公司+农户”打造屏山优质烟叶品牌。一是在烤烟产业基地建设上,以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流域、西宁河流域、宜屏公路干线4大片区为主,2011年启动基地单元建设,预计“十二五”期末,烤烟产业稳定在2个基地单元,实现年产烟10万担的目标,成为全省“优质烟叶基地县”。二是高标准技术创新与推广,重点围绕影响特色标准烟叶的生态环境、特色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展开,加强技术标准化、基础设施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着力提高烟草质量。三是始终坚持把“科技兴烟”“ 优质特色”作为烟叶工作的战略重心,加快推进烟叶品质特色化进程,紧紧围绕“优质”和“特色”这一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和特色为核心,狠抓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加快推进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进程。四是加强与烟叶企业的协调,走“企业+公司+农户”模式,打造屏山质优新品牌。

(四)以白魔芋基地建设为契机,建屏山天然无公害绿色魔芋品牌。一是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建设规范化基地,新发展白魔芋种植基地10000亩,平均每年新发展2000亩。二是以白魔芋“三推八改”丰产栽培技术为推广重点,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将原有耕作模式进行技术改造每年5000亩,实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提升;积极引进投资商参与白魔芋生产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倡导高标准开发模式和管理理念,提高白魔芋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延伸产业链。三是指导芋农安全用药、用肥,严禁滥用化学肥料,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白魔芋无公害化生产,打造屏山天然无公害绿色魔芋品牌。

三、对策

(一)高标准发展与准确定位是实施好品牌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老屏山到新屏山的这一个新时期的过渡、兼顾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农业方面经验积累,加上茶叶、水果、烤烟、白魔芋等特产得到认可,种植基地、检测中心落户屏山,致使新屏山成为一个为质量把关,手握各种主动权,高标准推进自身产业发展的理想地区。新的县城,新的气象,新的生活,新的方向决定了屏山优势性的影响力。笔者认为,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可将屏山定位为川南优质农产品集中区,四川乃至国内优质无污染农业示范基地,从侧面提升屏山各方面影响力,多方面促进新屏山的发展。

(二)超前标准化设计是迎合天然、绿色品牌化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条件。借助四川省茶叶检测中心落户屏山影响力,着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力争形成技术超前、标准超前、质量有保障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同时,屏山县大力打造标准化绿色农产品品牌,集合自身地理优势条件与现有的水果、茶叶、烤烟、魔芋等产业条件,从产业基地建设上注重标准化,在生产管理上标准指导,在技术与质量上标准超前,抓住特色,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势打造绿色品牌,增加核心竞争力。

(三)扶持新屏山优质茶业发展是品牌发展政策预演。一是“屏山炒青”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茶业文化、工艺技术、企业数量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产业升级快,质量有保障的条件和基础,已被宜宾市列入重点扶持的产业品牌。二是宜宾市、屏山县一直将屏山茶业列入扶持

发展的主导产品之一,作为“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群集”重点项目之一,在产品开发、品牌培育、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三是新县城良好的用地条件和靠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石盘工业区、中太工业区的支撑,有利于“屏山炒青”这块百年品牌发挥更大效益,实现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以品牌质量保证吸引更多发展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深挖开发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可以引领带动旭茗茶业、兴隆魔芋、龙湖公司、水中韵茶业、新叶茶厂等现有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在“促进工业发展集聚,培育工业产业集群,增强优势竞争能力和影响力”上发挥更大作用。四是移民迁建后的新屏山区位优势凸显、交通便捷、发展要素聚集,能辐射川南以及云南周边地区,实施茶叶品牌战略,有利于“屏山炒青”这块百年品牌发挥自身影响力,可以充分发挥旧品牌带动新屏山,以新屏山唱响旧品牌的作用。

篇8:走生态之路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盖州是一个农业大县, 一直以来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规模工业企业为数不多, 特别是具有牵动力的大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走“工业强市、农业富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之路, 把工业发展放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 作为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抓手, 可以说盖州正处在从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型期。因此, 我想结合目前盖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现状, 就如何找准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行探讨。

一、提升生产要素的汇聚力, 下大力气抓好招商引资

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生产要素的占有、配置和使用能力, 在这方面盖州存在先天不足:一是生产要素不完备, 普遍存在资金、技术、人才匮乏问题;二是对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能力不强, 承载能力较弱, 骨干企业少, 优化组合的选择余地小。因此, 要构筑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就必须牢固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 把增强生产要素的汇聚力作为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跳出县域抓发展。近两年来, 我们从盖州的实际出发, 始终坚持以项目为纲, 提出了“盖鲅同域”、“南移西进、沿海拉动、园区积聚、产业支撑”等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以商招商、主题概念招商、产业集群招商”等新的招商理念, 紧紧围绕盖州仙人岛能源化工区、盖州北海新城区高科技产业园区、盖州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引进关联工业项目,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2009年, 全市引进工业项目达50个, 投资近20亿元。

二、激活企业的内生力和内动力,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财源, 骨干企业少, 产业层次低,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是工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构筑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 必须建立企业膨胀发展的内生机制和动力机制。对于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要进行强势引导、强力扶持, 鼓励他们自发技改、自主扩张, 走内涵式增长、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近年来, 我们一方面引导企业提高内生力, 抓技改, 上规模;另一方面激发企业培养内动力, 抓机制转换, 提高运行质量。2009年, 全市共完成技改投入2.45亿元, 新增规模企业25户, 全市规模企业总数已达200户, 二产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 盖州的县域经济已逐步呈现出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趋势。

三、发挥出口创汇的拉动力, 提升县域工业经济外向度

出口能使技术和知识的扩散, 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的增长必然能够带动产出的增加。所以, 不论从供给角度还是从需求角度来看, 出口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因素。盖州有40多家出口企业, 而超过千万美元的只有3家, 大部分出口企业外向度偏低, 出口创汇额较少, 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盖州市工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从2005年开始, 我国已经进入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 如何把扩大出口作为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获取比较利益的主渠道, 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我们要迎难而上, 下大力气, 发展出口贸易, 培植创汇骨干, 搞好创汇载体, 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创汇能力, 尽快提高现有工业经济的外向度。

四、提高发展环境的竞争力, 着力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

上一篇:网上购物研究报告下一篇:表达意外惊喜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