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生态之路的作文

2022-09-04

第一篇:有关生态之路的作文

泰安的金融生态建设之路

2007-8-21 13:19:58 温跃 金融时报

近年来,人行山东泰安市中心支行面对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按照“央行参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新时期基层央行履行职责的切入点、争取政府支持金融工作的关键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明确职责定位,突出金融生态环境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高履职能力,收到明显成效。

政府主导:

构建金融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否真正抓出实效,关键在于地方党委、政府能否发挥主导作用。为此,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在第一时间内向市委、市政府报送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建议》,向6个县市区发出《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函》,并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意义。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的建议得到泰安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金融生态建设为主题召开了金融工作会议,先后下发了《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意见》等4个纲领性文件,各县市区也都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全辖市、县、乡三级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金融部门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建议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的要求,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了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构建起金融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的积极努力下,泰安市、县、乡三级党政部门更加重视金融业发展,能够及时协调解决金融部门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据统计,4年来先后召开各类专题会议30余次。如针对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报送的《关于批准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的请示》,召开专题会议并以政府文件正式批复研究,依法保全了22户企业1.8亿元的银行债权。

创新机制:

形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正向激励机制

一是创新和规范政、银、企合作的长效协调机制。银企召开联谊会进行项目洽谈、举行项目推介,促进银企双方在合作中落实宏观调控要求,是近年来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02年以来,泰安每年都成功召开几次各种形式的项目推介活动,银企合作一年上一个台阶,政、银、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惠双赢、共谋发展的新型银企关系逐步得到巩固,5年共签约资金415.7亿元,综合签约资金到位率80.9%,产生了政府、银行、企业均满意的积极效果。今年,又创新银企合作的新途径,全省首次举办了银企合作暨金融产品推介会,各级金融机构与171家企业签订贷款意向136.6亿元。

二是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多年来,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积极建议并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信用体系,推进和深化“诚信泰安”建设,营造人人重诚信、讲信用的社会风气。重点是:在2003年全省率先实施了“行政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信用评级的基础上,持续改进企业公共信用评级模式,并积极引导加强对评级结果的运用。4年来,共评出A级以上信用企业300多家,带动了全市整体信用水平的提高。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信用乡镇(村、户)评定活动的同时,联合市文明委、经贸委连续3年开展了文明信用环境创建活动。积极建议政府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与担保公司的合作,全市信用担保机构由2002年的4个发展到29个,累计为中小企业及个人提供担保90多亿元,切实缓解了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贷款担保难问题。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措施,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近年来,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措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许多工作得到人行济南分行的充分肯定。如: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和个人征信两个系统清库重报正确率和贷款入库率均居全省前列;大、小额支付系统在泰安全面建成,反洗钱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也逐步得到完善等。

部门联动:

形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合力

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逐步推进。为此,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积极建议政府成立包括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发改委、经贸委、财政、司法、工商、税务、金融机构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各类专门领导小组,注重发挥各部门的整体合力,推动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工作深入开展。如:2003年以来,先后成立了企业信用建设、银企合作、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稳定协调等7个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人行泰安市中心支行还经常通过邀请司法部门、中介机构参加联席会等形式,加强沟通和联系,推动了法治环境优化和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泰安市司法部门能够妥善处理金融债务纠纷,金融案件审结率、执行率明显提高,企业改制中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明显减少,中介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第二篇: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的小康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发展大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在突出地位,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放在一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升格”,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民义呼唤,是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是走绿色的小康之路的前提。

北京1个月内四次遭遇雾霾袭击,城区空气重度污染;南京破纪录的到达20多个污染天,9个大气监测点到达重度污染;安徽多滴浓雾弥漫,多条高速道路紧急封闭…….,在加上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相继出现,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虽然我们已经作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经济水平飞速提升,但是我们却牺牲了环境,这充分暴露了我们生态理念的缺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相反,我们在看看国外发达国家是怎样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日本在1967年就制定并实施了《公害对策基本法》,用这个法案来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工团体对于防治污染的责任、措施和基本对策,相继又推出了了《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绿色采购法》等;美国在1970年推出二氧化硫排放权、交易政策,还制定了《环保教育法》;瑞典也制定了《森林法》来规定了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生态建设经验,并结合我们国家自身的条件和现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法体系。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秩序衡量的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明确国家、政府、企业等机构对于防治环境污染的责任、措施和基本对策,必须从规范性、强制性上去要求各个机构和组织。

第二,增加生态文明建设投资力度,政府予以政策上支持。依靠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加大对环保的投资力度,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全方位部署,各级要予以全方位配合。

第三,大力推进生态经济,实现经济转型。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生态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将过去高能耗、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消耗和低排放的“绿色”经济模式。生态经济带来的环保和经济的双效益,必将是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向。

第四,重视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公众行为。依靠政府的自身是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的,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达成共识,携手共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小康之路。即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也是中华名族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篇:有关农村生态问题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朋友:

您好!这是一份调查农村生态现状目的在于了解问题从而更好应对现状的问卷,希望您能够抽出时间并客观如实的填写问卷,本调查完全采取匿名方式,不会对您的生活造成任何负面影响,谢谢! Q1 您现在的年龄阶段? (单选题) A. 20以下 B. 20-30岁 C. 30-45岁 D. 45岁以上

Q2 您对您居住或附近的农村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是? (单选题) A. 满意 B. 基本满意

C. 不满意,有待提高 D. 特别不满

Q3 您所居住的农村位于 (单选题) A. 远离城镇 B. 靠近镇区 C. 靠近城区 D. 更为偏僻

Q4 当地村民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是? (多选题) A. 随意扔到路边或者沟里或家附近的空地 B. 填埋处理

C. 扔到垃圾池回收 D. 集中焚烧

Q5 您所在村是否有专门的垃圾处理规定和固定的垃圾池? (单选题) A. 是 B. 否

Q6 当地灌溉使用的是大水漫灌吗? (单选题) A. 是 B. 否

Q7 您所在的村植被覆盖状况如何存在乱砍乱伐现象吗? (单选题) A. 很差;经常乱砍乱伐,无人管理 B. 一般,偶尔出现乱伐现象 C. 较好,很少出现乱伐现象 D. 不了解,也不关注

Q8 村子附近有无交通通道对您的影响程度如何? (单选题) 更多问卷模板请上问卷网 A. 很小,几乎没有

B. 一般,不影响生活质量

C. 噪音大,污染大,生活质量差 D. 没有交通通道

Q9 您认为所在村有空气污染现象吗?是何造成? (多选题) A. 秸秆焚烧 B. 汽车尾气排放 C. 焚烧垃圾

D. 冬季大部分用木材、煤炭取暖 E. 工厂废气

Q10 您认为您所在的村落的水污染程度? (单选题) A. 较好 B. 一般 C. 比较严重 D. 很严重

Q11 您的村里经常有人来进行环保宣传吗? (单选题) A. 从来没有 B. 很少 C. 一般还好 D. 经常

Q12 您对您村的生态环境现状有何建议和希望? (填空题) A. 选项1 更多问卷模板请上问卷网

第四篇: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示范镇

双丰镇地处铁力市西部,距铁力市区二十五公里。镇域北靠呼兰河,南与伊春双丰林业局接壤,西与庆安县隔安帮河相望,东邻铁力市王扬乡。镇域总面积为691.60平方公里,中心镇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南部属低丘陵地形,北部地处平原地带。绥佳铁路、国道222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双丰镇辖区22个

行政村,55个自然屯,三个社区,总人口61,820人(其中:城镇人口34,713人,农业人口27,107人)。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4,324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596.40元。

几年来,双丰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确立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目标,对双丰镇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得小城镇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抓规划编制,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

2002年,双丰镇被国务院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为了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经报请铁力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聘请黑龙江省寒地设计院为双丰镇编制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并与当年经过省建设厅专家论证通过。《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五章,第二部分有九章。

2003年,铁力市委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双丰镇将小城镇建设目标确定为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了使《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先后编制了《双丰镇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双丰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示范镇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双丰镇小城镇环保规划》等七个子规划。这些子规划的制定,有利地保证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使得城镇建房由过去的无序建设向有序方向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私建、乱建现象的发生,城镇建设更加趋于合理,小城镇总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善。

《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双丰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在最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规范了镇容镇貌,小城镇面貌涣然一新。

二、抓招商引资,全面提高城镇人民居住水平

双丰镇1996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黑龙江省14家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铁力市政府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模式出台了优惠政策,双丰镇自身又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小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从此双丰镇小城镇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按照铁力市委提出的“对上争取搞建设、招商引资谋发展”的工作要求,双丰镇把对上争取优惠政策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上争取优惠政策,有效地保证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过招商引资,切实提高了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2005年1—9月份,招商引资项目7户、企业转制出售1户,招商引资额3,5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125万元。

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拉动下,双丰镇建设二个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三项加工业整体工业布局已经形成。二个工业园区:一个是与双丰局联合壮大家俱工业园区,另一个是继续引导木材工业小区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的木材精深加工园区。做大三项加工业:一是指以木材工业小区为龙头的木材精深加工业,二是指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三是指以益盛肉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业。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呈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活力,加工业户达到了236户,进材量和木材加工量在2005年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进材量达到4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量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1—9月份,双丰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0万元。

双丰镇整体工业布局的形成,不但解决了双丰林业局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而且拉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使得小城镇人口不断壮大,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双丰镇城镇人口已发展到34713人,占双丰镇总人口的56以上。仅双丰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就转移了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开发业同样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自九六年至今,用于楼房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1,714万元,建成居民住宅楼和综合性商品楼38幢,建筑面积152,523.1平方米。在资金投入中,对上争取资金600万元,招商引资9,414万元,自投资金1,700万元,招商引资占总投资的83.4。1996年前,双丰镇住房总面积为62.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约18平方米;而现在,双丰镇住房总面积为777,523.1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约22.4平方米。双丰镇中心镇总户数为9,645户

第五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举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战略路径,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又同时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而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生态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人与自然作为地球的共同成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从以前的“征服自然”“改变自然为人类服务”,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然,恢复生态”转变。

其次从目标看,生态文明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走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建设中国生态文明?

(一)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一篇: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下一篇:员工试用转正考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