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黄金经济带

2022-10-23

做好顶层设计下的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多强调,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涉及长江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共同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黄金经济带。

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 做好顶层设计下的发展规划,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 可围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 发挥学者才智, 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引领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五种思维

底线思维。要坚守长江经济带的人口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红线思维。在地方行政考核中, 要让对绿色发展的评价对官员的政绩考核起到重要作用。比如长江流域经济带的森林覆盖率、大气质量、地表水环境等, 都应成为保证未来发展的红线。战略思维。

应将长江经济带作为整体进行考量, 将其建设成为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的高地。可持续思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饮水水源的一级保护区等都应列入禁止开发区域。选择中高端产业, 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梯度转移、梯次转移。创新思维。各省市要联手创造新的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

建设长江经济带政府须积极有为

建设长江经济带, 政府要处理好三个问题:

安排好各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中, 生态环境提升为第一优先政策目标。让价值目标与工具理性间形成激励相容性。处理好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的关系。

在区域发展上, 政府在许多领域和方面都发挥着主导性或引导性作用。

各地政府要慎用巧用政策手段, 其本质是要处理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之间的关系。

南京大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长江流域重化工业调整

为解决这一问题, 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特别要注意以下十个方面:我国大国发展中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无法回避能源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能源重化工业同样应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之路;机械电子工业应是重化工业的主要内容;长江经济带应为宜于人居的经济聚集带;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地方增长优先、分割的体制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好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 建立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低估长江流域环保过程中的“邻避主义”困难;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继续下去;改变分散竞争的格局, 才能实现长江沿线沿海重化工业的自动产业聚集。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

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样本

要从五方面重点着力, 解决长三角城市群落融合发展难题:

建立绿色扬子江城市群落。用高端低碳产业引领沿江发展, 在城市圈共享生态服务, 实现城镇与生态建设双向渗透, 经济环境发展一体化。建设网络化区域基础设施, 强化江北城市中心性的建设。

观点纵览——

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提出, 青海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助力绿色生态新走廊。要构建好长江源头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太阳能等资源丰富, 可实现水电、光热、光伏、风电的优势互补运行。加强基础设施融入和流域区省际互动, 开展对口支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盛毅表示, 要推动长江中上游大城市集约发展, 把不分层次地集聚要素数量转变为着重集聚中高端要素;把平面推进的城市开发转变为立体推进的城市开发;把摊大饼式的布局方式转变为组团式的布局方式;把偏重生产功能的配置转变为兼具良好生活功能的配置;把单个城市的独立集聚转变为网络型城市体系的集聚;把城市大量废弃排放物转变为可以综合利用的资源。

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波认为, 要用绿色生活方式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变革, 以集约化促进循环化。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加快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机制, 形成系统有序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上一篇: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下一篇:浅议加强油田民用气安全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