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2024-04-25

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通用8篇)

篇1: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选课须知

1、选课原则

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在校期间,学生必须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以下简称“文化素质课”)。

开设文化素质课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为重点;在课程考核方面提倡形式多样化。因此,学生在选课时,应着重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跨出专业大类进行课程的选择。

2、课程分类

文化素质课程共设置6个大类,即文学艺术类(745xxxxx)、文化历史哲学类(746xxxxx)、社会科学类(747xxxxx)、经济管理类(748xxxxx)、现代科技类(749xxxxx)、生态环境类(740xxxxx)。

本次选课,增设两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美国文明史》,课程编号:74670110、《爱与正义:法律与文学导读》,课程编号:74790110)。两门课程全校学生均可选修,每门课程计2学分,考核合格者,所获学分计入应修“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总学分中。

3、各专业的选课范围

(1)在选课主界面所列的课程,即为该生可选的文化素质课程。

(2)在校期间,在每一大类课程中选修的课程门数不得超过2门。

(3)不能再次选修已经获得学分的同一门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已更改的课程),否则只按1门课程学分计。

《大学生心理及调适》、《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及性健康教育》、《西方礼仪与文化》课程,已分别更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大学生身心健康》、《世界文化与旅游》,已修读并取得学分者不能再次选修。

4、其他

(1)按规定,凡选课人数不足规定人数的课程将取消。请学生在下一学期开学补退选结束后(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重新确认课表。

(2)不计算为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学分的包括:全校性任选课(如:数学实验、数学模型等)、各种竞赛(学科竞赛、数学建模、外语过级)等,这些学分的计算,按相关部门的规定计入相应学分。

(3)以前所选课程的学分认定,按照所选课程所属学期的“选课手册”(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至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的“选课手册”可在“重大教学”网站上查询)的规定执行。

对上述问题如有疑问,可致电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办公室,电话:65106405、65111123。对选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致电教务处教务科,电话:65111430。

教务处

2011年11月30日

篇2: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二百多所

四百多所

一百多所 三百多所 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9年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位居世界()。

第九

第二

第七 第五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落实()的总体布局。

四位一体

五位一体

三位一体 六位一体 精英文化是()的主要表现形态。

统治阶级文化

外来文化

民间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文化 构建和谐文化,要体现()。

政府的文化认同

群体的文化认同

民间的文化认同 领导的文化认同 4 大众文化产生于()。

远古社会

工业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 农业社会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大经济体。

二 三 在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上,()。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主要依靠市场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都主要依靠政府

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 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 5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生活()。

差异性强

多元化

同质化

个性化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

民间大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精英阶层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坚持经济持续性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国内与国外

公平与效率

传统与现代 个人与集体 7 我国目前是()。

文化资源大国,文化产业小国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大国

文化资源小国,文化产业大国 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效果 文化发展要建设生态持续性原则,也就是在文化发展上要处理好()。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会议是()。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四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在处理质和量的关系上应是()。

由量到质

只注重质量

由质到量 只注重数量 要坚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重视经济效益

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不重视社会效益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12 中国文化的存在之根是()。

近代文化

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

主流文化

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十八大报告称为“兴国之魂”,认为其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民道德素质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一次提出努力建设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是在党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

十七届三中全会

十七届五中全会 十七届四中全会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矛盾有()。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矛盾

经济振兴与文化滞后的矛盾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矛盾 文化复制与文化创造的矛盾 17 精英文化的特点是()。

承担起社会良知的角色

在社会中非常流行

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好价值规范的导向功能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中国文化建设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表现在()。

文化创造力减弱

社会道德失范

文化生态环境失衡 文化信仰亟待加强 当代中国文化进入复调文化时代,复调文化是指多元文化,包括()。

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

传统文化 精英文化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主流文化的特征表现为()。

灌输

沟通

对话 交流 大众文化的特点是()。

按照市场规律运作

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

批量化生产 通过现代传媒传播 大众文化的消费特征是()。

一次性的 立体型的平面化的 长久性的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挥文化()的作用。

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为何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是基于()。

对发展理念的纠偏

中国三十年的发展现状

文化影响力主导综合国力 我国文化发展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23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

文化复调时代的到来

世俗化生活的现实推进

市场经济对个性的呼唤 文化的全球化浪潮 文化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否 文化的发展应由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是 信仰可以为社会确立发展的方向。()

是 目前中国的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相匹配。()

是 大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对于繁荣中国文化市场起着重要作用。()

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否 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不能借助市场化手段发挥其价值。()

是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是 从纯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比其他动物强。()是 否

篇3: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纵观教育发展历史,教育一直是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十多年以前,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思想,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就世界范围而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迅猛发展,引发了许多危机。一方面,它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掌握高科技或生活在高科技社会中的人,由于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往往素质有缺陷,个性发展不健全,甚至异化为所谓“经济动物”、“科技奴隶”和“智能强盗”,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科技高度发展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等,已经不是某一学科领域内的问题,必须靠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来应对。针对这种状况,国际上的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呼吁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强调培养出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质量人才,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素质教育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素质教育被认为是教育本质的正确回归,是教育功能正确而完美的体现。同时也认识到,大学发展的灵魂是国际眼光和改革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有助于营造崇尚创新、勇于进取的学术氛围,激发和尊重学生的个人首创精神,培育以人为本、与真理为友、尊重学术、不懈追求的自由探索精神。因此,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文化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及其选修课程之现状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但由于不同的大学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素质教育的着重点也有不同。有的重视课程体系的规划,有的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有的将两者结合,还有新教育模式的实践。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张灿辉等学者在“内地三市五校文化素质教育考察报告”中将这些情况大致分为了三类:“第一类以开展活动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程,为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国人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成绩卓著。第二类以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其中以清华大学核心课程和北京大学的通选课程最具代表性,华中科技大学亦着手在这方面进行建设。最后,是以更为全面的学制改革去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和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的成立,已引起内地对新型培养模式如火如荼的讨论,此类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形式正备受关注。”总之,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但是,各大学基本上是从各自对政策的理解、办学理念、实际条件和需要出发,设置学制和课程来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文化素质教育仍然处于寻求理念、制度、资源、实践等各方面的探索、改革和建设进程之中。

尽管如此,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仍然是大部分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块。其中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打破传统学科壁垒的重要手段。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在我国高校虽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思想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加之受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的不足或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目前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呈现出很大的滞后性和缺陷,表现为: (1) 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方向不明,致使师生思想认识模糊,从而使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沦为边缘化; (2) 课程设置多随意性,课程结构与设置缺乏应有的科学论证; (3) 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失调,特别是科学与人文的失调,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类课程开设不足的问题,出现重文轻理的倾向; (4) 课程形态失调,多学科课程,少活动课程,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 (5) 课程的实施方式单调而呆滞局限,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授知识,采用口头说明、演讲和详细解释等苏格拉底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缺乏应有的生动性和师生互动性; (6) 教师授课的随意性致使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质量不高,学生兴趣不足; (7) 课程过程缺乏监控,质量缺乏评价; (8) 教材缺乏或不规范等等。诸多因素致使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性保证,从而影响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策略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中,我们必须把握以下策略:

(一)立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准确定位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改革、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各环节的重要指导依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核心目标应该立足于以育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关注教育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同时,体现学科之间的交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与方法的融合,并体现自由和秩序、深度和广度、多样化和专门化、灵活化和规范化、个人兴趣和学校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转变

1.强化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1) 构建完整、丰富、前瞻的自然科学系列课程,拓展自然科学的课程类型和内容,进一步加强科学史、世界科技文化、科学社会学、科技发展前沿问题、基础生命科学、宇宙掠影等方面的课程,扭转当前科学教育过窄或缺失的状况; (2) 加强科学精神的教育,在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都有机地渗透求真务实,质疑批判,执著献身,开拓创新精神素质的培养,通过科学精神的教化,养成学生丰富和健全的人格; (3) 增设科学方法论课程,让学生在有效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三)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展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1.充分组织并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培养目标。

影响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优质课程资源,而影响优质课程资源利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组织并利用优质课程资源,学校应该实施多样化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分段培养、校际之间优质资源共享的合作培养、学分互换等形式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展优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资源。

2.形式灵活,课堂为主,讲座为辅,开拓空间,有效延展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以激励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充分挖掘网络文化教育资源。

让网络文化及其思想、艺术、娱乐等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注入时代的内容与气息,以增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时代感和影响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政治追求、思想素质和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其历史责任感。

4.构建客观而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定期或不定期地考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整体效应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及时反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信息,为大学生自觉加强自身人文艺术修养指明方向,为教师采取正确的施教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素质教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奉行甚或永远奉行的教育理念,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迎接全球化挑战之所需,也是实现一流大学理想的具备条件;它将使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促进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摘要: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载体形式, 但在现实教育中, 它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呈现出很大的滞后性和缺陷。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 必须立足于大学的定位和特点, 准确定位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目标;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与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并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拓展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资源。

关键词: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霞, 钱小龙.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 2010, (1) .

[2]张达懋.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素质[J].教育辽宁教育研究, 2002, (12) .

[3]陈怡.素质教育——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中国高等教育.

篇4: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关键词]集邮 选修课 校园文化 素质教育

集邮作为一种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把开展集邮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以集邮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集邮与素质教育的联姻是高校素质教育方面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

(一)开设集邮文化选修课的目的

1.集邮的意义。思想道德教育作用:集邮提高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教育: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包罗万象,是艺术精品之精品;自娱作用:参加集邮是一种高层次的极好的调节精神怡养性情的有效途径;交谊作用:通过集邮结识了众多的邮友,在交流中极易缩短距离;宣传教育:邮票是一种政治性、艺术性强,流通与传播广泛、影响大的宣传品;素质教育,集邮对全面提高国民思想品德,民族心理和情感、民族科学和文化艺术的民族素质教育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陶冶情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增值作用,邮票可以增值,是刺激许多原来不集邮的人,加入集邮行列的原因之一。

2.开设集邮文化选修课的目的。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全世界各国教育的目标,对我们民族的末来非常重要。当代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创造思维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集邮课通过制作贴片、邮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使更多的大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让大学生从邮票这个先进文化和古今文明的载体里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生观,养成爱学习、爱祖国、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习惯。集邮的良好兴趣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二)集邮文化选修课的功能和实效

1.思想教育。集邮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如在给学生讲国旗纪念邮票时,结合国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和纪念邮票的产生,树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道德教育。

国旗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共和国国旗在新中国邮票上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7月1日发行的纪4《中华人民和国开国纪念邮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它是那样庄严、美丽、光彩夺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华夏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应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像一颗大星引导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

2.知识传播。邮票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史料性、趣味性等方面。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世界各国或地区都把自己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成就等引以骄傲的内容反映在邮票上,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国都是国家最高政权所在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直通过建都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为北京。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在地。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第一次出现天安门图案,是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邮票。这四枚邮票图案左上方,是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宫灯,上面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徽,下方为天安门侧面图形。新中国邮票发行至今,带有天安门图案和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建筑图案邮票有42套之多。

3.艺术鉴赏。邮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它包罗万象,是艺术精品之精品。集邮是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邮品的选题横跨多个学科,涉及很多方面,精美的艺术设计和权威的绝伦文案本身就使集邮品成为了综合的文化载体,处处充满了文化品位,形成了高雅的文化风格。

国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标志和象征。1951年10月1日发行的特1《国徽》邮票,主图是共和国国徽图案,一正立面图来表现天安门,颜色基本用金红二色,符合中国喜庆是选用红色的传统风俗。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诞生。

国歌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通常在隆重集会,国际交往仪式等场合演奏或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1979年12月1日邮电部发行的J4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第三组)国歌邮票,是新词内容,这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发行国歌邮票。

4.探索创新。集邮文化选修课可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制作贴片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盖戳、制封的乐趣,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得到展现,使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创造原来就在身边,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科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所创造。

整理集邮品是一项艰苦而有趣的工作,整理不是简单的排放,而是体现了一个人思维模式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在整理和制作过程中升华你所学的知识。其中的妙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品味。同学们在制作邮集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熏陶,精神得到了充实,境界得到了升华,素质得到了提高。

5.人际沟通。在寻觅、交换、邮购、研究邮票之中,自然而然地结识了众多的邮友,在交流中极易缩短距离。

集邮使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邮集和帖片,打破了院系之间的界限,增进了友谊和团结,交流邮识,畅叙邮谊,都能从专业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轻松自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收藏邮品是一项有趣而快乐的工作,集藏乐,其乐无穷。集藏也似耕耘,播种希望,收获欢乐。集藏乐,还乐藏友相聚。藏友集在一起,不似牌友侃牌,不似茶友品茶,也不似票友说戏。无拘无束,观赏藏品,沟通信息,相互交流,调剂余缺,往往忘却了时空,分手时总感依依不舍,尽管每人都带走一份自己的满足。集藏乐,远方藏友来信又别有一番情趣。飞鸿传书,藏友启遍天下。和全国藏友建立通讯联系,互相之间未曾谋面,但有时比近在咫尺更显得爽快。书信来往,全无半点尔虞我诈。

6.休闲娱乐。参加集邮是一种高层次的极好的调节精神怡养性情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方寸天地见识广”欣赏邮票,需将自己置身于艺术的境界,需要排除杂念,达到精神集中,心安神静,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得到最佳平衡,从而达到陶冶情操之目的。当陶醉于方寸天地的诗情画意之中时,会产生对艺术的孜孜追求。看着那些风景秀丽的山川风光、神话故事就会激发起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得到美的享受。

收藏邮品是一项有趣而快乐的工作,集藏乐,其乐无穷。集藏乐,神少游报刊邮文字里行间,更显怡然自得,咏文嚼字,品票赏片,情有独钟。集藏乐,还应该不忘藏品的鉴赏之乐,稍有闲暇,自己便会翻翻邮集,看看卷册,看不厌,读不烦,爱不释手,乐不可言。

“集邮是我发现的最好的休息方式。”---巴甫洛夫。大学生有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但是通过集邮文化课的学习,突然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上这样的课不觉得累,也不感觉枯燥无味,因为这是一种兴趣。这样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潜力,这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7.培养市场意识。朱学范说过:“无论承认与否,邮票可以增值,是刺激许多原来不集邮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加入集邮行列的原因之一。”

集邮文化产品将邮票、纯金纯银币(制品)人民币、古字画、古钱币有机地融为一体,都具有自身核心价值,都保值,并且随着存世量逐步减少、收藏者增加,时间的推移,物价的上涨等综合因素,其价值会逐步上扬,且势不可挡。必然增值,永具魅力。

大学开展集邮文化选修课,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结出了串串硕果。一是帮助大学生提高了思想品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二是集邮文化选修课培养了大学生的集邮爱好,帮助大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它就如一本百科全书,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拓宽了青年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开启心智,学生们还把集邮与自己的专业互动起来,相互弥补,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三是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引导大学生向高雅纯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向发展,避免了一些打牌,酗酒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帮助大学生构筑健全,乐观的心理结构。

集邮的爱好,是大学生良好的静心药。它对大学生,乃至整个大学生活都会有不小的益处。可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和依托,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想读懂邮票就必须对历史和地理时政等方面知识都有涉猎,所以集邮要求学生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到社会发展的主流,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通过集邮活动,将会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祝仲铨.集邮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

篇5:酒文化选修课论文

15电类10班1510200a09熊仕成

摘要:

中国自古有“无酒不成诗”,遍览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酒与诗,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的博大精深的中国诗酒文化。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与酒更有着不解之缘。

关键词:

唐诗;酒文化;意蕴;精神内涵。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中国的古代诗词中包含了许多关于“酒”的诗句。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始终与酒有着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古人云:“无酒不成诗”,遍览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酒与诗,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并由此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诗酒文化。

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酒不仅是一种物质饮品,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精神的象征。在文人与酒之间,总是有着说不尽的情缘。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与酒更有着不解之缘,酒伴随他们吟咏诗文,抒唱心绪,酒助诗兴,诗传酒情,为后人留下无数精深华妙、荡气回肠的乐章。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诗酒结合的鼎盛时期。唐诗中有无数名篇,都与酒有关。除了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维的《渭城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翰的《凉州词》,白居易的《劝酒》等一系列咏酒诗之外,即使那些并非咏酒的许多名诗,也大都是诗人酒后之作。诗人在诗作中着力表现唐代的酒文化,表现自己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深刻性。这些唐代诗歌中博大精深的诗酒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异宝。

一、伤别离愁之“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别是人生常事。依依惜别之时,一壶好酒能够寄托浓浓的情思,也能将满怀的深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描述了与友人之间的拜别之情。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将伤别之情寄于“酒”中,主人每每劝朋友再饮一杯,总有饮之不尽、不愿惜别之情,对故人的一片心意和真情,都在这杯酒之中。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贾至的《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也写出了酒在伤怀离别时的角色和地位。

二、边塞诗中的“酒”

边塞诗是盛唐时期一种重要的写作题材。唐代的边塞从军生活作为一种普遍题材出现于许多诗人的笔下,它表达了唐人在积极开拓外部世界时所产生的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守边御敌的信心。

高适在《送李侍御赴安西》中写道:“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诗句展现出了文人在即将踏上从军的征途时,在他们高举的杯杯饯别酒中透露出的澎湃于其心中的时代精神。诗中没有丝毫依依不舍的离情,而是化悲凉惆怅为豪迈雄健,别开生面又不同凡响。

此外,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悲壮雄浑,更是抒发了征夫们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吟咏着这豪迈的诗句,今天的读者也不禁要豪情满怀,热血沸腾。

三、独酌、咏怀之“酒”

唐代的诗人们有时独酌杯酒,抒发人生感慨,他们或激进慷慨,催人奋进;或感慨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人生坎坷而处于矛盾、苦闷和焦灼中。他们以酒寄情,托物言志,咏成不少千古佳作。

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诗人邀请朋友前来小饮的劝酒词,诗写出只有围炉对酒才更适合于消度这欲雪的黄昏,充分展现出诗人的闲适自得之态;李白的《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制、感情的激荡变化;王维的《少年行》中“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表现出一种年轻游侠的不羁性格;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说道:“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是一种神采飞扬的唱咏抒怀之情……

四、忧国伤怀之“酒”

唐代诗人众多,不同的生活境遇造就了不同的诗作,也通过美酒的激发表达着各种不同的感情。其中,一些诗人虽然已经因被贬而脱离了权位,远离了国家的政治力量,但仍然存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并通过诗作展现出来。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的《登高》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在晚年时分,遇重阳节登高时,远眺着长江的美妙秋景,被眼前景物所伤情,满目的萧然使他感慨起自己漂泊的生活和境遇。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并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五、酒的其他内涵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一首如画的抒情诗,诗中行人通过寻访酒家,安慰自己孤独寂寞的心灵,抒发了浓浓的怀乡之情。

逝者长已矣,托体同山阿。李白的《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是对友人追悼的挽歌,表现出诗人睹酒思人、往事如昨、物是人非的慨叹。

元稹的诗《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这是元稹对亡妻的真诚执著的爱恋,字字深情,读来沉痛感人。

总之,唐诗与酒的结合,集合了酒的自身特性、诗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的特色晕染,使唐代的诗人更加具有激情和灵感,巧妙地将酒和诗融合在一起,把情感赋予文字当中,展现着唐代的社会生活和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将喜怒哀乐全都倾倒在酒中,把高雅的情趣依附于酒中,把美好的精神寄托在酒里,他们反复吟咏,把酒文化酝酿成甘甜、芳醇、浓烈的佳品。酒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唐诗的灵魂中,诗酒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篇6:企业文化管理论文-选修课

摘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灵魂,它深刻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及其命运。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员工的观念、道德、作风等综合素质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中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因此企业管理应尊重理解,以文化凝聚人;充分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员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企业文化创新。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渗透创新

1、尊重理解,以文化凝聚人

企业是人格化的企业,企业的所有活动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尊重理解是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以真情感化人,以制度约束人,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树立科学发展观,各级管理者保持思维活跃和意识超前,积极营造凝聚力强的先进企业文化。

2、充分满足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员工的文化消费,文化需求,文化生活都在不断提升中,因此要将它作为企业文化管理的动力,构建企业文化建立的新起点。广大企业想员工之所想,帮员工之所需,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多种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和活动,提升员工对各层次文化消费产品的鉴赏水平,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素质。

3、充分发挥员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灵魂的活力离不开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企业管理中渗透企业文化就要充分发挥员工文化建设的作用。拓宽文化宣传与形式,实现文化落地。

 企业应通过宣传舆论,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知,对企业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更加热爱企业,自愿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建立公平竞争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标准、考核、奖惩三大体系。对先进典型基于物质和精神方面奖励或待遇。

 深入推动文化强企战略,树立“做好每件事,成就每个人”的理念,营造“企业有生机,领导有正气,员工有士气”的发展环境。

4、注重企业文化创新

篇7:酒文化鉴赏选修课论文

《我谈酒文化》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姓名:朱启航学号:

——“酒”之独魅

10级工业设计 201001050040

指导老师:付亮 2012年12月22日

“酒”之独魅

摘要:“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平生”翻开中国文学艺术史,就是一部酒神精神舞蹈的历史。中国人酿酒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酒出现以后,便与生活紧密相连。酒承载了中国精神的心理的诉求,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包含有深刻的哲学,诗文,科技,艺术乃至于安邦治国的道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酒文化

酒与健康

酒的种类

魅力

正文:

一、酒为何物?

酒是多种化学成份的混合物,酒精是其主要成份还有水和众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分为酸、酯、醛、醇等类型。决定酒的质量的成份往往含量很低,但种类却非常多。酒精的学名是乙醇,分子式:CH3CH2OH,分子量为46。糖转化成乙醇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 → 2CH3CH2OH + 2CO2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酒”的这一节,都是指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就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了。

二、酒的分类

中国酒品种繁多,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有以原料进行分类的,有以酒精含量高低分类的,也有以酒的特性分类的。酒的分类按酒的生产工艺,可分 为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a.蒸馏酒

是以粮谷、薯类、糖蜜等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蒸馏、陈酿、勾兑而制成,酒精度在18%~60%(V/V)。因原料和具体生产工艺不同,蒸馏酒的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如威士忌、白兰地、福特加、劳姆酒、锦酒和我国的白酒等。

我国的白酒俗称“烧酒”、“老白干”等,按不同的生产工艺可分为固态法白酒、固液结合法白酒和液态法白酒三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①固态法白酒:是采用固态糖化、固态发酵及固态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按所用酒曲和主要工艺分为大曲酒、小曲酒、麸曲酒、混曲酒及其他糖化剂酒。

②半固态法白酒:是采用固态培菌、糖化,加水后,于液态下发酵、蒸馏的传统工艺酿制而成的白酒。

③液态法白酒:是采用液态糖化、液态发酵、液态蒸馏而制成的白酒。按工艺分为传统液态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兑白酒及调香白酒。b.发酵酒

指原料经糖化和发酵后不再蒸馏而制成的酒类,乙醇含量较低,一般在20%以下,由于原料和具体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果酒、啤酒和黄酒。

①啤酒:是以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起泡、低酒精度[2.5%~7.5%(V/V)]的发酵酒。根据酵母的品种、生产工艺、产品色泽、麦汁浓度、包装等的不同,啤酒有不同的类型,按大类可分为熟啤酒(经巴氏灭菌的啤酒)、生啤酒(不经巴氏灭菌,采用其他方式除菌达到一定生物稳定性的啤酒)及鲜啤酒(不经巴氏灭菌的新鲜啤酒)三类。

②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等于或大于7%(V/V)的发酵酒。按酒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加工工艺分为平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特种葡萄酒三类;根据酒中的含糖量和总酸、二氧化碳压力等又可分为若干类,如平静葡萄酒可进一步分为于酒、半干酒、半甜酒和甜酒。

③果酒:是以新鲜水果或果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在7%~18%(V/V)的发酵酒。果酒的分类方法与葡萄酒相似,分为平静果酒、起泡果酒和特种果酒三类。

④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小麦、玉米等为原料,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发酵酿制而成的发酵酒。c.配制酒

酒一般是以蒸馏酒和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加入水、糖、香精、食用色素、药材等配制而成。其乙醇含量20%~40%.严禁使用药用或工业用酒精为配基,注意添加剂的卫生问题。

二、酒之独魅

中国酒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最大特色———“酒礼”和“酒德”

酒礼,是酒行为的礼节,用以体现酒行为中的贵贱、尊卑、长幼乃至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的礼乐色彩和政治色彩。

酒德,指饮酒的道德规范和酒后应有的风度。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

(二)中国酒文化的精神价值更突出地体现在酒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上

1.酒与诗歌。我国历史上就有“酒文一家”、“酒文天地缘”之说。从我国三千年前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当代诗人郭沫若的《女神》、郭小川的《祝酒歌》等,他们诗作的字里行间,随时都能闻到扑鼻的酒香,诗酒兼优的大家名流更是灿若星辰。

2.酒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曹操大宴铜雀台、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吴用智取生辰冈,武松醉打蒋门神、醉杀白额虎,鲁智深醉打镇关西、醉闹五台山,宋江醉酒题反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痛饮蟠桃宴等。

3.酒与散文。我国历代关于酒方面的散文很多,如东晋庚阐的《断酒戒》、戴逵的《酒赞》及刘伶的《酒德颂》;南朝梁刘潜的《谢晋安王赐宜城酒启》等。

4.酒与戏剧、曲艺。中国的戏曲中有许多剧目涉及到酒的内容。如关汉卿的《单刀会》;高文秀的《好酒赵元遇上皇》,《杜牧之诗酒扬州梦》等。曲艺内容说到酒的也很多,最著名要数是我国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相声小段《醉酒》,将醉汉的醉态刻画的惟妙惟肖。

5.酒与书法。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瑰宝之一。嗜酒者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大都嗜酒。中国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嗜酒的记录,据说书法大师王羲之等每见金文刻石刻字,即坐卧其旁,探索笔势,体会其五光十色的神采,领略其音乐般轻重缓文急的节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对“醉墨”颇为欣赏,将其作为新建屋堂之名:“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消百忧。”

6.酒与绘画。在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离不开酒,不但诗坛书苑如此,绘画界的名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就酒”。中国历代名画有很多都与酒文化的题材有关。可以说,绘画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不解之缘。

(三)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为中国的酒文化增添了特色

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是中国酒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使中国酒文化体现了更多的民族性特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酒习俗,如壮族敬客人酒的风俗是饮交杯酒;云南佤族有以泡酒待客的习俗;藏族待客的青稞酒;布依族人饶有风趣的“迎客酒”等,无不体现出我国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酒文化特点。

酒文化的四大功能

(一)定位功能

通过文化的联系、联想、想象、创造,使人类确认自身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满足人们的心理安全需求,使人类能够从观察世界中确认自身的位置,减少宦海红尘中的飘泊感、虚无感,增加历史现实中的当下感、现实感。情感得到抚摸,心灵得到抚慰,思想得到抚助。文化由此成为现实人生的心灵归宿,是心情的停泊港,是灵魂的避难所,是情感的共生地,是思想的生发点。

(二)催生功能

文化需要载体,载体承扬文化。深厚的酒文化催生新兴酒品牌。2010年宜宾新出的一个酒类品牌,就是以周洪谟文化为载体的。关于周洪谟的史料、著述、神话、传说、家谱、字迹等精神文化,由关于周洪谟的古居、古墓、古道、古器、古玩、古砖、古窖等物质载体承载和传播。洪谟文化催生洪谟酒,洪谟酒助推洪谟文化。

(三)推动功能

一个优质的酒类商品,仅靠质量是不行的。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产品质量是基础,没有优良的酒质做基础,一切规划和设想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但抱着“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固有观念,同样有害于酒类事业的发展。商品传播、口碑传播、大众传播是商品做强做大的基本路途。质量、品牌、文化是消费者选择商品的三层境界。好酒必须要有好文化,好文化与好酒结合,必将如虎添翼、迅猛发展。好酒与不好的文化相结合,将损害品牌,造成内伤。

(四)挽救功能

文化的开拓与创新,对于困境中的企业来说具有挽救功能。红楼梦酒业的战略重组,从形式上看是经营形式的转变,但其实质是文化理念的现代转换。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小主之一的《红楼梦》,其核心意象是“千红一窟(哭)”茶“,万艳同杯(悲)”酒,是由锦衣玉食、富贵荣华因内忧和外患而走向凋零破败、凄苦悲凉的过程。这种文化象征暗合红楼梦酒业曾经走过的路程。酒文化,应当担负起“救名(酒)于水火之中”的重任。对曾经短暂辉煌过的过气名牌进行文化重塑,是挽救名牌酒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深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这就是酒带来的文化: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它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篇8: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

一、专业文化素质选修课考核方式的现状

课程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同时, 也是检测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考核教学效果的手段。目前, 我国高校专业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有考试和考查两种类型。考试主要通过卷面形式进行, 教师判定成绩。考试这种形式存在时间长, 涉及范围广, 是课程考核最常用手段,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它主要检查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以及熟练程度, 出题的主要依据为课程所属教学大纲, 同时, 也能对教师教学活动起到检查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 这种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课程考核模式却存在不少显而易见的问题:

1.考核内容大多囿于教材范围, 无法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造成所谓的重知识轻能力。

2.忽视学生个性特长, 仅仅以书本知识为核心, 采用闭卷、开卷或闭、开卷结合的方式,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个人潜力与能力无法挖掘, 评价形式单一死板。

3.考核时间过于机械、死板。考试通常安排在期末进行, 而考试成绩又关乎着学生方方面面的利益, 比如升降级、优秀学生评选、奖学金评选等, 都以这么一张试卷作为判定标准。学生平时的表现、其他方面的能力、实际操作水平等等则无从考查, 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考前备战、挑灯夜读, 甚至不惜携带小抄等违规现象。

4.考核内容有限, 涉及到的知识狭窄。出题依据以及试题出处就是一本教材, 造成了学生天天啃书本、死读书的局面, 其结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所学所知有限。这种考试形式只能对学生学习起到负面的影响, 而不是正确的指引。

5.试卷中主客观题目比例失调, 客观题较多, 主观题较少。众所周知, 客观题虽然便于判卷, 但是形式死板, 非此即彼, 难以考出学生真实水平, 无法真正检验一个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 更无法判别学生实际能力的高低, 偏离了正确评价学生的初衷。

6.考查的知识本末倒置。目前, 考试中所有的侧重点都是注重对某些知识点的考核以及某种解题技巧的掌握, 而对整体知识结构的把握则少之又少, 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因此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二、发达国家高校的考核方式

以美国为例, 美国大学学生考核, 教师多数不会进行闭卷考试, 而是要求学生提交论文、设计、宣读ppt然后答辩等等。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很难出现作弊现象, 因为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刚好能够完成自己负责的那部分论文或课程设计, 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去进行另一份课题, 避免了抄袭、替考等行为, 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一项课业, 就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图书馆, 翻阅足够的参考文献, 甚至咨询其他相关业内专家, 而不会抄袭他人。在美国是严禁抄袭拼凑、敷衍应付的, 一旦发现会有十分严格的惩罚措施。在美国, 大学考试并无固定的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希望看到的是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阐述一个问题, 那么在教师眼里他就是个优秀的学生, 他会获得更高的分数。综上所述, 美国大学是通过各种途径考查学生能力的, 学校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倡导学生具有思辨能力, 尊重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自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 每个学生的天性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挥, 从而更具有创新能力。

三、我国高等教育中水利专业选修课程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的探索

以水利专业文化选修课为例, 说明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的灵活安排。对于总学时为32学时的课程, 可以以讲座形式开课, 平均每次讲座约4学时, 每期课程七次讲座, 第八次讲座时间为考核时间。以下所列前五讲中为每期课程必定安排的内容, 其他内容会视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1. 水利工程学科简介。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水利工程学科涉及的范围、研究的方向及学科前沿动态, 可以安排学识渊博的老专家教授进行。

2. 中国水资源及水能资源。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我国总体水资源概况及水力发电感慨, 普及水利常识, 提高学习兴趣。

3. 主要水工建筑物。

本次讲座主要讲授水利工程中的挡水建筑物及泄水建筑, 可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讲解。

4. 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本次讲座主要讲授水电站引水发电的过程并结合实例介绍典型水电站, 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安排长期从事水电站管理、设计的教师进行。

5. 水电工程施工。

本次讲座以大中型水电站施工为主要内容, 实践性强, 对教师要求高, 需要有长期实践经验及工程经历的教师讲解。

6. 水利水电工程历史。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水利水电工程的历史,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普及水利知识, 拓展文化素质。

7. 我国各高校水利学科及水工专业概况。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一下全国各大知名水利高校的基本概况, 属于拓展内容。讲座完毕可试行的几种具体考核方式: (1) 开卷。可以给学生一个案例, 学生自己准备应考资料来完成答题, 但是不应该参考其他同学的。而其准备的资料则不限范围。 (2) 任务分组。比如将全部划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论文。由此, 每个小组的学生会自主地形成一个团队, 共同协作来完成这个论文, 最终进行答辩。而教师则根据该组整体表现的优劣来给小组成员打出成绩。 (3) 在线考核。由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 网络化、多媒体化的教育技术开始出现。网络在线考试能够减轻教师工作量, 同时, 可以给学生提供准确的考试信息, 及时地反馈考试成绩, 提高教学效率, 节省教学资源, 规范课程考核环节, 真正地实现教考分离, 尤其能够很好地反应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总之, 恰当的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升自身能力, 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为了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作用, 必须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减小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 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程燕珠.高等农林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04) :72-75.

[2]苗晋峰, 王争, 常永青.高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 2012, (21) :186-187.

[3]徐蕾艳.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 2012, (17) :169-170.

[4]张小玲, 谢雪松, 武利, 吕长志.专业自学型课程的考核方式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1) .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教学月计划下一篇:那根隐藏的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