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论文

2024-05-08

教育文化论文(精选6篇)

篇1:教育文化论文

【摘要】在大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重要的是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校园

人文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之一。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一种物化形态,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同时又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关于学生道德及传统文化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

1.对于大学生日常行为的调查

(1)尊重他人意识。尊重他人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他人劳动是否尊重是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最为明显的素质表象。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在课堂上和自习室里是否能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进行调查,而从问卷发现经常听到手机铃声或喧闹声的占38%,偶尔能听到的占61%,这反映了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注意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更没想到对他人劳动的尊重。

(2)尊老爱幼意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仅仅限于赡养父母,抚养子女,而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道德感情去对待社会上所有的老人和儿童。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主动给老人或孕妇让座的占22%,不能决定或犹豫不绝者占62%,而有16%的学生觉得这个事情与自己无关。这说明有78%的学生在尊老爱幼这个问题上存在问题。

(3)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人格很重要的一面。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是一笔财富。涉及学生诚信的事例很多,如贫困生家庭状况、考试、请假、就业等等。从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调查发现,有41%的学生对于作弊行为反感,但认为可以理解、总比补考好甚至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占59%。而包括对作弊反感的学生在内,从小学到目前考试作过弊的学生竟然占到了75%。

(4)团结意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显然,“人和”是各种条件中最重要的一环。“人和”是我们要创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环境。学校中,大到一个院系,小到一个班级,都要讲求“人和”,只有班级达到“人和”,才能使全院形成合力。从我们对班级的团结性调查看,有31%的学生认为本班级很团结,认为团结情况一般甚至有小集团的有56%,有13%的学生觉得班级团结情况差。

2.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调查

(1)获知途径。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获知途径中,从小听说占43%,通过课外书籍获得的占40%,说不清的占10%,大学期间继续获知的占7%。其中大学期间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文科学生占76%,理科学生占24%。这表明我们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是靠点滴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也正是传统文化深远影响力所达到的,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缺陷,投入很少。

(2)获知情况。通过问卷发现,在对于中国传统的道、儒、法、墨等大家思想,有较多了解的占2%,71%的学生表示有点了解,有27%的学生不了解。能够说出某一家思想大致观点的,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中只有20%,其中,文科学生占80%,理科占20%。在对于某一门传统艺术的调查中:大致了解的占76%,不了解的占21%(全理科)。这说明学生对于我国古代传统文化认知十分肤浅,文科学生虽然要好于理科学生,但在知识的面上以及深度、广度方面十分不足。

(3)获知态度。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阅读是一种方式。我们调查发现,经常到图书馆借阅传统文化类书籍的占11%,偶尔借阅的占64%,有25%的学生从不借阅此类书籍。

二、问题及对策

从以上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无论是尊重意识、尊老爱幼观念还是诚信意识、团结性,都不能令人满意。大学生在思想品质方面表现出来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德育对“做人”教育的偏失,而这种偏失主要是缺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如前文所述,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思想品质的基本素质。就人文的精神内容来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无疑是一付对症良药。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尊重别人、尊老爱幼,提倡诚信、团结友爱等,这种提倡对当代大学生自身修养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上述调查发现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十分不足,也表明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够。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有77%的学生支持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8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于时下学校发展十分必要,96%的学生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持支持态度。和谐校园最终落实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上,和谐校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以及良好的人文精神,因此要做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务必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主要依靠开展人文素质讲座、举办人文素质活动,这种做法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还不能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习惯,在民族凝聚力的培养以及荣辱观的形成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的形成最重要的方式还是应该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向学生传达我国古代优秀文学、哲学、史学以及艺术成就,使学生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篇2:教育文化论文

。 一、教育教学工作 (一)抢抓机遇,固本强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1、狠抓“两基”巩固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县始终将“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机构不撤,人员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进一步落实“两基”工作责任,努力提高全县“两基”水平。今年,省政府对我县的“两基”工作进行了复查年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临迎检工作第一线,出谋划策,精心指挥,使广大教师受到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做好“两基”工作的信心和责任感。经过全县上下一致的努力,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我县“两基”工作的各项指标全面达到评估要求,以全市最高分通过了复查年检。 在狠抓“两基”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职业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力度,积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县职业中专大胆改革招生办法,拓宽招生渠道,从今年起实行了春秋两季招生。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培植机械加工和工模等省重点建设专业,购置了10万元的数控车床、普通车床和铣床;实行了灵活的办学形式,坚持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 普通高中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我们按照“高中做优做强做大”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狠抓龙南中学的提质扩容工作,加大力度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育人效益,以满足我县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学前教育形成了以公办园为骨干、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的格局,新建上规模上档次的托福幼儿园、金钩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相继投入使用,他们与县幼一起,成为我县幼儿园的领头雁,引领着我县幼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今年3月,举办了全县幼儿园(学前班)教师说课和健康教育培训班,共有近80位幼儿教师参训。目前,我县县城学前教育普及率达100%,全县学前儿童三年受教育率达到68%,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85%,学前幼儿入园率的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普及学前教育,为我县基础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被评为赣州市幼儿教育先进县和江西省幼儿教育先进单位。 2、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一是加强了德育工作。龙南中学、程龙初中、南亨初中、龙师附小、实验小学、里仁中心小学等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强化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20全县共有72位同学获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二是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深化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改革,逐步摒弃以考分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办法,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多样化、多元化、全息性、发展性的评价手段。三是通过组织参加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县的素质教育成果:在江西省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县有1件作品获二等奖,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在全市中学生英语听力竞赛中,有47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在赣州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活动中有7位同学获奖;在年全省小学生学具操作竞赛中,共有9位同学获省市一、二、三等奖,63位同学获县级奖;2005年12月与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团县委联合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交通知识竞赛。四是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和德育示范校活动。龙南中学、龙南二中、程龙初中、里仁中心小学已申报第四批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校;三中、附小、实小、镇三小被省教育厅列为首批建设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省级示范学校。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国初中物理应用知识竞赛、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中,我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8人荣获国家级三等奖,近20人获省级奖。今年中考,全县总分629分以上的特优生有138人,居全市第6位;高考成绩再创辉煌,本一上线人数56人,跃居全市第5位,比去年的第13位前移了8位,本二上线人数173人,位居全市第7位,比去年的第9位前移了两位,远远超过了宁都、于都、大余、崇义等县,跳出了徘徊多年的教育低谷,教育教学质量已进入了全市中上水平。 (二)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1、积极做好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新课程改革工作能顺利推进,县教育文化局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为了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加强对课改教师的培训。今年暑假期间,选派了16位中小学教师参加省级新课标培训,组织了364位教师参加市级新课标培训;8月15-18日,又举办了县级新课标培训班,共有353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培训。此外,我们于今年4月组织了30多位教师参加了全市教学改革示范校开放日活动,对全县创新教学的全面铺开、深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深入持久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积极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五种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感,涌现了一批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积极参与了“四个一百”评选活动,龙南中学叶晓明等6位教师被推荐参加市“师德标兵”的评选,同时对25位县级“师德标兵”进行了表彰。在赣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语言竞赛中,我县获团体一等奖。此外,狠抓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暑假期间,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校长研讨班,共有39位校长参加了研讨;聘请市语委专家,对589位中小学教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和测试。到目前为止,我县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达二级乙等以上的共1544人,占专任教师的92.6%;其中语文教师581人,普通话测试达二级甲等以上的450人,占语文教师的77.5%,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继续采取了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多种途径,加大了教师学历培训力度,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达到13.1%、24.6%,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在 3、继续积极调整中小学校网点布局。按照《龙南县进一步调整中小学网点布局和精简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要求,2004年秋季全县调撤学校5所,学校数由2004年秋的117所调整为2005年秋的112所,班级学生数由45人提高到46人,优化了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4、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了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成为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的局面。今年5月,县教文局下发了《关于规范我县民办学校(幼儿园)审批办法的通知》,加大了对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了我县民办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 (三)突出管理重点,强化管理措施,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 1、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去年9月以来,县教文局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全县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督查,通过查课表、检查作业批改、教师教案、学校领导听课及与师生座谈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督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2、狠抓课堂教学创新和课型创新研究工作,强力推进教研教改,教科研风气浓厚。近年来,我县获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省级立项课题35个,市级立项课题48个,教科研已蔚然成风。 3、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学校财务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严格执行收费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非贫困乡镇中小学严格执行“一次性收费”,贫困乡镇严格实行“一费制”;各中小学积极推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费监督员制度,建立健全学校收费管理领导责任制。我局下发了《关于防控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通知》等文件,为治理学校乱收费,加强学校财务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注重协调发展,健全工作机制,其它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1、龙南中学新校区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龙南中学新校区工程分二期建设,首期校园面积15.57公顷(约233亩),先建26000平方米的北教学楼、5400平方米的图书馆、12000平方米的实验楼、5000平方米的行政办公大楼、21720平方米学生宿舍、400米田径场。第一期北教学楼A区主体工程已完工,装饰工程在2005年12月底完成;北教学楼B区主体工程已封顶;实验楼在2005年12月20日封顶;图书馆主体工程在2005年12月20日封顶;学生公寓1#、4#、5#、6#楼,学生食堂1#楼在2005年11月9日完成招标,且已动工建设;由于 行政办公大楼的基础处理――强夯较复杂,影响了办公大楼的开工建设,行政办公大楼在2005年12月25日完成招标。完成龙南中学新校区第一期主体工程建设据估算,约需投入资金6000万元左右,今年筹资3000万元左右(其中开发银行1000万元,市商业银行1950万元),资金缺口约3000万元。 2、校建工作保质保量。我县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省、市关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管理细则”的精神,提高了建筑工程质量意识,加强了中小学危改工程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了危改工程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国家有关建筑程序的规章办事,今年所有开工的危改项目都履行了公开招投标制度,所有竣工项目工程也实施了工程造价审计程序,确保了危改工程的施工质量,提高了危改资金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县全年共筹措中小学危改资金289万元,动工改建校舍5210m2,全县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减少6414 m2,危房比例下降到0.83%。 3、包乡扶村工作注重实效。成立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机构,有培训计划,有培训场所,培训场所有桌凳、黑板、讲台、电视、VCD等;开展了10次培训活动,有记录,经培训的农民能够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藏书500册,订有3份报刊。完成了包扶村的“三清”工作,通村主干道、沿路无杂物、垃圾等,村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同时,县教文局还下拨了新农村建设启动资金2万3千元,用于粉刷外墙,建球场和公共厕所、砌垃圾池。 4、安全稳定工作常抓不懈。我们积极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禁毒、普法、安全教育、校园周边环境理等工作,并与中小学校长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

总结

为确保教育系统的`安全稳定,我们对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拉网式的安全大检查。2005年11月15-19日,组织四个专项督查组,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的食堂卫生安全工作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督查共发出整改通知书38份;12月8-10日,联合公安、工商、建设、司法、卫生等部门开展了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共发出整改通知书23份。 二、文化工作 (一)群众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1、开展了“文化三下乡”活动,电影公司、电影院深入农村放电影116场,观众34800人次;组织长青艺术团、龙南镇社区进行文艺巡回演出,共演出18场;县图书馆精心挑选了科普图书800余册,编印了《科技文摘》500多份,利用乡(镇)圩日向广大农民免费阅读和免费发放科技资料,共接待农民读者1800多人次;组织老年夕阳红书法小组到农村为农民免费书写春联220对。 2、五月份,与吉祥超市联合举办了“吉祥杯”青年歌手大奖赛;六月份,与县妇联联合举办了“家家乐”才艺表演赛;积极辅导和协助龙南镇金都社区、金水社区开展庆“七一”文艺专场演出;与县妇联组织了城镇社区文艺汇演,有5个社区参加了演出。通过开展各种文艺活动,活跃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为庆祝建国55周年,我局与县文联、团委、妇联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①开展了“宏昌杯”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赛,共展出作品35件;②举办了迎国庆“中国人寿杯”卡拉OK大奖赛;③积极协助有关单位举行了“迎中秋庆国庆”外引内联联欢文艺晚会,演出的节目内容积极向上,形式多样,既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又丰富了外引内联企业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4、与县民政局联合组队参加了赣州市首届社区文艺汇演,参演的节目《丰收舞》获优秀表演奖。 5、为迎接世客会,9月份,与县委宣传部联合在县文化广场举办了“当好东道主,开好世客会”专题文艺晚会;积极协助辅导迎宾队(腰鼓队、乐队、秧歌队)的排练和演出。11月20日,在关西围各演出队以崭新的面貌,热烈的气氛,独具特色的迎接方式,得到了市、县领导的表扬和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一致好评。 6、认真组织好文艺创作活动,6月份,召开了全县文艺骨干创作座谈会,并创作了小戏《画船情歌》,舞蹈《竹妹子》,三首歌曲《亲亲客家人》、《山村客家围》、《走到一起来》报送市文化局,有二首歌曲获三等奖。 7、“六一”期间,开展了全县少儿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比赛活动,并选送了60多件作品送省参加比赛,荣获组织工作奖,参赛作品获一等奖8件,二等奖9件,三等奖13件,优秀辅导奖20名。 8、按照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做好了县图书馆的评估定级工作,7月份顺利地通过了验收,并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县图书馆在经费较紧的情况下,订阅各种报纸22种,杂志期刊100种,购进新图书200多册,藏书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全年借阅书刊50559册次,按待读者56107人次。6月份,积极开展了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 9、积极开拓电影市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全县农村电影放映队14个,能正常地开展放映活动,同时,抓好爱教片的放映,共放映爱教片1076场,观众达537283人次。 (二)文博工作有模有样 1、为迎接世客会,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投资近400万元对关西新围进行全面维修,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我局请省文物保护中心做好了《维修设计方案》及《维修施工图》,通过招投标,确定由浙江匀碧古建工程公司为施工单位(具有文物保护一级施工资质),在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及“修旧如旧”的原则,强抓进度,严控质量,经过几个月紧张的施工,10月中旬全面完工,围内外面貌已焕然一新,兴建了停车场、公厕、旅游示意图、指示牌、标识牌、添制了必要的消防设备,世客会期间,得到了各级领导、文物专家及海内外客家乡亲的一致好评。 2、根据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整改意见,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玉石岩附近村民采石爆破、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行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与公安、矿产等部门联合执法,对业主进行了行政处罚,并在保护范围外划定界限,责成业主竖立石桩、架设铁丝网,在同一山体不得采石爆破,确保文物的安全。 3、5月份,与公安消防、旅游等部门对我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大检查,特别是加强了对国保单位关西围、燕翼围内住户的防火安全教育,对围内存放的柴草、木料等进行了清除,对乱拉乱搭的线路进行了整改,消除了火灾隐患,还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文物安全责任状,进一步落实了责任状。 4、开展了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同时,对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点,重新造册建帐。 (三)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有条有理 1、加强了对从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共组织了三次文化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培训会,4月、7月、12月份参加了县法制办组织的在县城滨江广场开展的法律法规宣传咨询活动,打印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000份。 2、与工商、公安、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加强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开展了“校园周边百日整治行动”,较好地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加强了对娱乐场所安全检查,与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门开展安全大检查5次,对少数娱乐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限期进行了整改,各娱乐场所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4、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积极开展了“扫黄打非”行动,有效地净化了文化市场。全年开展集中行动8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1500盘,查封电脑主机13台,取缔无证黑网吧一家,二家无证民间演出小团体。 5、对网吧进行了专项清理整顿,在公安、电信部门配合下,对网吧实现了零时切断网络信号,解决了超时经营的问题。加大了执法力度,与公安、工商、电信等部门集中行动,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和集中打击行动,对13家违规网吧进行了查处,对2家严重违规的给予了停业整顿,通过有效的管理、整顿,未成年进入网吧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6、认真做好文化市场执法检查等月报表,并按时按要求完成了文化市场基本情况统计报表,2005年被省文化市场局评为“文化市场网站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五、存在问题及不足 1、师资流失,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教师队伍中第一学历为大专或本科的教师为数很少,这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高中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高中教师趋紧的矛盾将更为突出。 2、教育教学观念陈旧。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的头脑仍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思想,工作的创新精神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们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3、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方面亟待提高业务理论素质,尤其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 4、师德师风教育亦须加强。一些学校和教师,由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观念淡薄,不能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违规收费、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还没有彻底消除,极个别教师素质较差,损坏了教师的形象,影响了教育系统的行风建设。 二○○x年十二月 200x年,我校在市综治办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通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齐抓共管,营造全校教职员工关心和支持学校安全工作的局面,从而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一、领导重视 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校长宋新光直接抓,分管副校长李家意具体抓,学校办公室、政教处、保卫科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 二、制度保证 措施到位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处室和班主任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学校还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了家长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将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对教职员工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度。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规章制度。严禁私自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严禁学生参加商业性庆典活动,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工作,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 三、齐抓共管 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积极与市公安、卫生、综合治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教育,促进自护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们以安全教育周为重点,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特别是抓好交通、大型活动等的安全教育。 1、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周工作。学校安全教育周以校园安全为主题,在安全教育周期间,学校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人防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通过讲解、演示和训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接受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学校积极推行一周安全提醒,学校利用周前会议和周一升旗活动时间,小结上周安全工作,强调安全事项。通过《加强节假日对子女监护》的公开信,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3、提倡走读学生步行上学,对学生骑车上学情况进行清查,严禁学生骑“三无”(无刹车、无铃、无牌照)自行车上学。 五、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汛前,学校对校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同时,积极配合市卫生局对学校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冬季,学校对电线和家属区进行防火安全检查。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我们在安全保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关职能部门的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社会恶势力和人员还存在,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音像及网吧和游戏室对学生的影响还非常大,学校周边的饮食摊和食品店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平。 xx市第一中学 二x年一月十五日

篇3:教育文化论文

布鲁纳是参与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建筑师。1960年, 布鲁纳出版《教育过程》一书, 使他代表了皮亚杰的结构理论而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但是, 在享誉36年之后, 布鲁纳竟然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教育理论进行了一次颠覆, 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历史心理学 (或者叫文化论) 为基础, 再次担当起了建筑师的职责, 通过《教育文化》这本书, 开启了第二次认知革命, 建构起了他的文化主义教育理论。该理论以三个重要的概念为基础, 分别是:文化、心灵、教育。

一、文化、心灵、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和心理学的结合是非常紧密的, 特别是当我们越来越关心“人的发展”的时候。因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性和心灵本质的一门学科, 教育常常需要通过心理学来界定自己的教育主体。但只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教育, 有一个很大的缺陷, 就是将孩子看成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不去关注孩子所处的文化环境。

布鲁纳认为, 既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的孤立个人, 也不存在超脱于一切文化背景的个人。认知主义的教育观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它没有意识到学校仅是教育的多种存在方式之一, 往往是就学校研究学校, 从而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孤岛。它脱离文化的发展, 抽象地、孤立地考虑教育, 将教育化简为学校, 再将学校化简为课程, 接着将课程化简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 最后将一切化简为教学的技术细节。依照这种简化的教育观,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教学标准、测试考核等技术细节。

文化、心灵、教育三者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可以通过电脑和人脑的比较来说明。

每一个购买电脑的人大都会经历如此的检测, 即通过检测软件可以将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的运行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 不大会有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看, 人的学习不就是武装头脑、充实心灵的过程吗?但是, 如果将电脑和心灵的运作方式做一比较的话, 心灵的硬件是什么呢?它被安装了那些“软件”呢?这些答案都是不确定的。最麻烦的是, 你能对心灵的运作进行测试吗?当你企图用某种方式去测量一个人的心灵时, 你会发现被测试者的很多行为总是会不断反映着你自己!换句话说, 测试者和被测试者之间不会存在测试关系, 也不可能建立起一个标准的测试程序将对方心灵的运作情况描述出来。双方之间只能有关联和摸索的关系, 互相影响对方, 同时也涵养自己的心灵。

这种关联和摸索的关系方式, 在人类之间就叫做“生活在一起”, 或叫做“社会”“文化”。这其中, 有一种特别的社会、文化生活, 是专指发生在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的, 我们给了它一个名词———“养育”。如果再将“养育”这种社会、文化生活进行特殊的分工, 将其中的那些抽象的符号系统区分出来, 用特殊的社会体制来加以经营和处理, 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运用他们, 那大概就是“教学”的样子。通常, 用更加抽象的系统名称来表述, 就是“教育”。由此可知, 教育是社会体制, 是文化的自我摸索和自我生产。

对于文化、心灵、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布鲁纳有独到的见解。

第一, 可以将人类心灵看成是一种信息处理机制;第二, 人们的心灵是文化塑造的;第三, 人人都应当成为心理学家。在一切心理现象之中, 最高级、最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能力。人人都有这种相互理解的潜能, 但只有在人际交流通达顺畅的共同体之中, 这种潜能才能涌现出来。对教育来讲, 最重要的不是抽象演绎出学科的基本结构, 而是形成一个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共同体之中, 人们才能回归到他原本所属的历史文化之中, 人的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的首要任务, 就是将自身建设成互助型的学习共同体。

二、心灵的模型与教育的模型

模型之一:儿童是模仿的学习者

成人为儿童展现或者示范一套有效的技能或者纯熟的行为, 让孩子们来模仿学习。学徒制就是典型的事例。为了要学到本领, 儿童必须要辨认成人所追求的目标, 为了达成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以及成人向他展示的动作能够成功地使他达到该目标。

模型二:通过直接教育而学习

这种模型认为, 学生该学的东西都放在教师的“心里”, 或在书里、地图里、艺术作品里、计算机的数据库里, 学生只要查询或者收听就可以得到。基于这样的模型, 人们认为, 最重要的是要设计好相关学习内容的规格, 确定学习成绩的衡量标准, 通过各种客观性的测试来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在这样的模型下, 学生的心灵就是一块白板。将各种知识填注于心灵之中自然会有积累之效, 而后来的知识就建立在先前知识的基础上。这套看法还假定儿童的心灵是被动的, 像一个漏斗一样不断等着倾倒进来的东西, 于是主动的学习和诠释知识、主动地建构知识就无法在此实现。

模型三:交互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这种模型认为, 儿童不是一个无知的或只是一个空空的容器, 而是一个有能力推理、把事情弄懂的人。儿童和成人一样各有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互动, 可以使得双方都能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和感觉什么, 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新的认识, 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这种模型重在理解儿童是如何将自己的学习、记忆、猜测和思维组织起来的。

模型四:个体的知识和传承的知识

第三种模型比较强调孩子和成人、和世界之间进行互动过程中的知识建构, 而低估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知识的作用。因此这第四种模型认为, 知识有两类, 一类是个人知识, 是通过与他人、与社会的互动而获得的;另一类是文化“认定为已知的知识”, 也就是我们传承下来的那些东西。

教学的过程中, 一个很重要的行为就是要抓住上述两类知识的区分, 理解其存在的基础, 并设法在两类知识之间建立起关联。其实, 我们经常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根据古老的文学脚本排练一出剧目, 就是将两类知识建立关联的典型事例。这是孩子们超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而与过去世界相连接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四种不同的模型可以在两维的坐标上找到它们的具体位置。第一维是内在和外在, 外在论强调成人怎样从外部来促进儿童的学习, 内在论则关注儿童本身可以做什么;第二维是主体和客体, 客体理论看待儿童就如同昆虫学者看待一窝蚂蚁, 主张主体理论的专家则把他们用在研究对象上的理论也用在自己身上。

上述四种模型好像是一个广袤大陆上的几个区块, 都是从一个局部来理解人类的心灵和教育问题的。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全面认识这一广袤的大陆, 理解上述模型都是大陆的组成部分之一。

三、在叙事中建构认同

叙事法是人类文化的一大成就———早在科学诞生之前, 人类就一直在讲故事, 也靠着讲故事来传递文化生活的种种理解, 包括神话、历史、法律和哲学, 无不如此。知识是在自然界中本来存在的, 还是存在于知者的心灵之中?看来应该是后者。所谓知道某件事情, 其实就是去走一趟冒险的旅程, 而走法就是尽可能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去说明你所遭遇的许多事物, 这就是叙事。如果自己不纵身其中做一个学习者, 就很难说你知道了某件事情。通过置身在其中的经历, 可以使自己获得一种特殊的知识———实践的知识, 或者说是行动的知识。在人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最先发展的就是行动中的知识, 然后再逐渐生出替代行动的知识模式, 最后生出符号性的替代, 而完全可供作理论之用。有一位科学家说:学习, “少一些就是多一些。”这句话本身就带有很强烈的叙事味道, 告诉我们可以从其最少之处得到最多的东西。这种不言自明的道理根植于每一个好课程、每一个好教案和每一次好的教学相长的经验之中。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发生在以叙事的规则和设计而建构的世界中。但我们在教育上, 花费最多的时间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叙事很少被看重。这是否值得我们反思。

篇4:高等教育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

【关键词】高等教育;文化自觉;文化责任

【作者单位】范富春,淮阴工学院。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承担着致力于科学研究、输出高端人才、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功能。随着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步伐的加快,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从教育本身向与之相关的领域延伸,尝试从“本体研究”向“关系研究”转变,力图将高等教育放在更加广阔的视野和领域中研究和分析,借此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深入挖掘高等教育的意义作用,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措施。本文尝试通过探索《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和理论构建,力求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参考。

一、将高等教育研究置于文化视野之下

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学术界始终存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的分歧。就高等教育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教育”本身,无论是终身教育、创业教育、实践教育还是远程教育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都是从教育本身入手,通过对高等教育进行微观解剖,进而丰富高等教育自身功能,实现高等教育与外部需求同步发展。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特别是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调整,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前所未有。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蚀作用正日益加深,从这个角度来讲,高等教育研究不仅要从微观上着眼,而且更要从宏观上入手;不仅要从本体研究上下功夫,而且更要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关系研究上,通过从关系研究入手,独辟蹊径,顺势而为。这也正是《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书的可贵和过人之处。

这本书认为: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不是偶然的,二者在起源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上的亲缘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依靠文化的力量,而文化的发展也必须发挥教育的作用。

首先, “教育”与“文化”在词源上具有亲缘性。该书指出,在古拉丁语中,“文化”一词表达的是“耕种”的意思,这意味着“文化”一词最早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在18世纪的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文化”一词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他认为 “文化”是指通过教育能够获得的东西,明确指出了教育的最重要属性就在于传承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认为:“文化”一词由两层含义组成,一层是“文”,也就是知识,另一层是“化”,也就是教化。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将教育放到文化领域去思考和审视是有必要的。同时,文化是人与社会联系沟通的媒介,教育要想实现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必须要借助文化的力量。德国哲学家兰德曼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是通过繁荣文化、推动文化进步来实现的。

以上的种种观点都在阐述一个问题: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社会和人产生巨大的作用;要想实现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与推动,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这一点也适用于高等教育。本书将高等教育研究置于文化视野之中,绝不只是在研究视角上的单纯转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深入研究,对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层次转变,将高等教育的研究与相关的文化领域和哲学领域等紧密结合,尝试运用哲学、文化的观点和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为基础确立一种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实际的学科体系和理论。这也是本书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高等教育与当代社会的价值构建

当前,学术界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上,即赋予高端人才以怎样的技能。可是,这种技能大多数是即时性的,很多学生毕业后,很快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或已过时。于是,更多的学者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进行了拓展,更加注重从社会需求上来审视教育,进而提出了终身教育和创业教育等理论。这些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从根本上讲,还是扬汤止沸,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在研究理论上的局限性问题。在这一点上,《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给我们带来了惊喜。

作者指出,我们以前只把高等教育看作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社会现象,忽视了高等教育同时也是人文世界中的一种价值、精神现象或精神生产活动。因此,他阐述了高等教育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要突出价值影响。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因此高等教育的关注点不应该只停留在社会实践经验的继承上,也就是说,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更应该从文化世界和精神领域去影响受教育者,在进行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文化影响和价值引导。就高等教育来讲,高校虽然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实现了科技化和数字化,但在教育内容上仍然存在缺陷,一味地突出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很多高校只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只是将学生作为“劳动力”来培训,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等从不过问,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智商很高、能力突出,但是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明显缺陷,始终与社会格格不入。这不仅是教育内涵的一种缺失,更是教育功能的一种缺位。如果高等教育能够更多地从文化视角来审视问题、观察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则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社会、把握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而完善社会关系,实现个体的良好发展。二是高等教育应该注重文化传承,这种观点在文化全球化的视野下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民族文化实现了交叉、融合、对撞,但一些文化正在衰败甚至消亡,传统的道家、儒家文化等哲学的传承能力越来越弱,这在某种意义上动摇了当前社会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和价值根基。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注重文化传承,既要突出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也要突出文化塑造和精神指引;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要教会学生为了什么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nlc202309031325

面对文化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坚守、传承文化的过程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教育研究者可能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一书通过介绍和研究英国的绅士文化、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和日本“摄取性”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各国教育的深远影响,给人们提供一些成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三、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中须处理好三个问题

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领悟。这本书认为,从长远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妥善处理高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高等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绝不能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照搬照抄,一定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吸收和消化;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不能实现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而是要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提供更多可能。

二是妥善处理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从短期来看,高等教育发展要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相适应,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人才支撑和理论支撑。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沦为社会发展的奴仆,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的力量,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自我超越,脱离经济领域的束缚和局限,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和空间实现更大的发展。

三是妥善处理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一定要适应文化和社会发展规律,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是文化转型期的高校改革。当前,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侵蚀,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传统文化领域中很多规律和理论已经过时陈旧,社会关系必须进行变革。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要顺应社会变革步伐,在能力教授和价值引导之间寻求一个巧妙的平衡点。二是未来高校改革的方向。当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成熟稳定之后,高校改革必须从价值领域入手,实现知识继承和文化传承并重,并尽最大努力对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施以正确的引导,最大限度地体现高等教育的功能、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看,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进一步突出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在注重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激发自身的文化功能和文化自觉,并以此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精神引导和思想指引。也只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真正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步。

[1]王洪才. 论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使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6).

[2]陈婉兰,胡守坤. 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重塑与创新[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篇5:文化教育论文

1.追求独立的意识较强。

根据笔者在所在学校问卷调查分析来看,“90后”艺术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普遍存在一种急于摆脱家庭和高中时家长和老师严厉管教的心态,这种心态往往使其追求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反感父母、老师的过多干涉,尤其反对传统式的高调说教,并过分相信他们自己对各类问题的判断能力。

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离家较远,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处理,使其对父母和家庭的物质依赖较之于高中时代反而有增无减。

2.处理问题的韧劲不足。

“90后”艺术生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甚至在专业学习方面追寻挑战。

在很大程度上讲,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挑战。

“90后”艺术生的这个群体普遍喜欢追求新鲜感,具有比较强的个体意识。

[1]据问卷调查表明,近三成的“90后”艺术生在迎接挑战时,往往会呈现盲目性倾向,以至在挑战失败后,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远远不如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造成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

二、影响“90后”艺术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在教育内容考量上,减弱了艺术生的主体性地位

部分高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升学率、外语等级考试情况等纯业务标准,至于艺术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其是廉洁文化教育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甚至还有人认为,艺术生的任务只是专业学习,不需要过问其他。

在这些思想误导下,部分高校放松了艺术生的廉洁文化教育工作,简化了对艺术生的思想动态考核环节,从而减少了学生接受的可能性,影响了廉洁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在教育方式结构上,降低了艺术生的积极性

在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传播手段对受众的积极性调动不足,传播媒介不符合受众追求丰富性的要求,就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目前部分高校的廉洁文化教育方式基本上没有摆脱灌输的教育范式,从事相关教育活动的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适时调整,过度依赖课件教学方式,互动效果不明显。

对艺术生的教育收效甚微,难以调动其接受廉洁文化教育的积极性。

三、“90后”艺术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内化引导,实现教学方式及目标的转变

1.加强内化,实现向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转变。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2]如果教师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处在居高临下的姿态,纵然其“不厌其烦”地进行专业宣讲、理论灌输,但其结果也是收效甚微。

因为在这样的教育引导语境下,“90后”艺术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专业课程内容,而抹煞了他们本应该拥有的思考空间。

特别是当前“90后”艺术生个性独立鲜明,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喜欢挑战与竞争,他们极不喜欢被迫接受某种专业理论或知识。

所以高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将教育的主动权尽可能下放,尊重“90后”艺术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在日常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加强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内容的内化,逐步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模式转化。

2.典型引导,实现向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转变。

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90后”艺术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眼界与视野得以拓展,交往与互动得以增强,其“三观”也在这一过程中初步确立并逐渐呈现差异化特点。

因而,高校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就应充分重视“90后”艺术生在价值取向层面的差异化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90后”艺术生进行细化分类、教学辅导,积极开展“90后”艺术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学习,开展以点带面的典型引导教育活动。

(二)创新教育思路,促进艺术生学习的主动性

1.占领艺术生廉洁文化教育网络基地。

“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载体显得不够用或不完全适用了,因而需要创造覆盖面广的新载体,如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活动载体及管理载体等,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需要,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对受众进行传播已是大势所趋。

通过构建这一平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拉近高校廉洁文化与艺术生的距离,比如尝试开设“法制文化教育”、“艺术生思想动态半月连线”以及艺术生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网页,科学构建栏目内容,广泛吸引艺术生参与学习讨论,把其建成艺术生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战斗堡垒。

2.利用媒介吸引全校艺术生参与廉洁文化工作。

一般而言,受众在接受思想教育时会有不同的接受态度,这主要是因为受众会依据自身需要能动地选择是否接受教育。

在接受过程中,受众占据主体地位,具有能动选择性。

所以“要认真了解受众的思想问题,切实关心受众的利益和需要,让受众在明理中受惠,在受惠中明理,这是思想教育方法的最佳体现。”

[4]可尝试由高校职能部门如纪委、宣传等部门牵头,通过开展撰写学习体会文章,廉洁文化知识测试,党内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反腐倡廉公益广告征集,播放廉政防控教育录像片等教育形式,进行廉洁防控警示教育,从而使艺术生时时处处感受廉洁文化的熏陶。

(三)更新教育载体,优化廉洁文化教育平台

1.运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拓展廉洁文化教育阵地。

受众的某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这时原先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人们积极行为的主要动机。

从这个层面解读,加强艺术生廉洁文化教育,应积极尝试在第一、二课堂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大力宣传廉洁文化,巩固艺术生参与廉洁文化建设成果;通过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共建法制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设立法制文化教育基地,组织艺术生现场观摩和模拟教学,用现实案例说法、讲法、传法;

与地方政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廉政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深入乡村、社区等基层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真正提升艺术生廉洁文化的素养,促进廉洁文化意识的内化与提升。

2.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更新廉洁文化建设。

在新的形势下,教育主体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来预测他们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大力发扬争先创优精神,将争先创优的精神发扬到廉洁教育中去。

篇6:戏曲教育。文化、)

关键词:西化、文化身份、身份表演、规训、戏曲广播操

2007年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正式诞生一百周年。自20世纪初起,中国的文化人学来了西方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戏剧形式,逐渐在主流话语中将之变成了戏剧的“正统”形式;与此同时中国的“旧戏”开始遭到激烈的抨击,从此中国就有了“国剧”和“洋戏”的纠葛。近百年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思路是现代化,主流话语是源自西方的新文化,从左翼的马克思主义到中性的“德先生”、“赛先生”,莫不如此;话剧艺术家大多是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左翼知识分子,认为话剧和白话文、新体诗、现代小说一样,是代表进步的文化艺术样式,而“旧戏曲”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以后才能为新社会所用。这一观点在“文革”期间达到最高峰,就是在文革结束三十年多后也还没有绝迹。

可是,2008年初教育部宣布了自1949年以来对中小学戏剧教育所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要从小学开始教孩子们唱京剧,而且是在必修的音乐课上作为功课来教。一时间网上、报上,甚至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上都议论纷纷。批评者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质疑行政程序,说应该先做周密的论证再来公布;有的不满独尊京剧,说各地的流行剧种不同,应该百花齐放;还有的责怪传统唱段太少,现代戏太多;甚至有人认为,选唱样板戏有为文革招魂之嫌。教育部发言人解释说,这只是“试点”和“推广”,并不是“要求”。问题是,“推广”和“要求”并不矛盾,既然想要推广,为什么不可以要求?而要问的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在一心一意要“和国际接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为什么政府突然要孩子们学习起与普通学校绝缘了大半个世纪的戏曲?

事实上,面对着越来越汹涌而来的西化大潮,近年来中国各地早已出现了一股“国学热”。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研究为主干教材的大学商学院会邀请国学专家来教授儒家、道家甚至佛学的经商之道。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百家讲坛”请来诸多名家讲授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经典,例如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和《庄子》。他们的讲稿迅速成为超级畅销书。此外,于丹还推出了一本专讲昆曲的书。然而所有这些对中国古典的推广活动,几乎全都只是有关读书,极少涉及表演艺术。即便是那本《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基本上也只是教人如何欣赏这种精美的艺术形式,而不是关于如何演昆剧。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以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等一批领导干部集体编写了一本《十七大报告导读》,在谈到“宣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时,该书要求:

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①]

和这些举措相比,教育部“京剧进校园”的项目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尽管在整个课程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它把重心从中国教育的传统手段阅读和背诵转到了体验和实践。当传统文化被更强势的新的文化包围的时候,要坚持原来的文化往往十分困难,但又十分重要。如果人们想要保持原有的文化身份,一定要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某些既有当代意义、又有实践可能的成分——这里的关键是实践。美国加州大学雷碧玮教授在《歌剧中国:在大洋两岸演绎中华身份》一书中分析了一种特殊的表

演艺术——身份表演。她指出:

文化一直在变,但符号好像不大变,符号为文化提供一种想象的永久性,而这对于身份表演是基本要素。……所有的身份,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民族身份,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表演。这类演绎出来的身份在任何国际谈判或者文化冲突的“接触地带”都很关键。[②]

表演传统艺术作为一种保持文化及民族身份的手段在海外亚裔中是常见的做法。雷碧玮在书中描述了海外华人演戏曲的许多故事,普瑞雅·斯瑞尼伐森在题为《舞动的印度移民:跨国劳动力流动》的论文中也分析了移居海外的印度人坚持跳印度舞的故事。[③] 在美国,很多美籍华裔和美籍印度裔女孩学习本民族的舞蹈,而住在国内城市里的中国人更喜欢的却是西方的芭蕾和交谊舞。当年不堪思乡之苦的中国劳工邀请戏曲剧团不远万里到美国去演给他们看,或者自己登台演出;而住在国内的很多知识分子却攻击“旧戏曲”是落后的“封建遗形物”。梅兰芳1930年在美国巡回演出的精美京剧取得了任何其它访美的非英语演员都不可企及的成功,而他在国内却常常被鲁迅等左翼批评家讥为与时政、救亡毫无关系的“咿咿呀呀”。

戏曲在中国本土也遇到了很大的悖论。尽管饱受西化的左翼文人的批评,1949年以前戏曲在戏台上和客厅里全都依然兴盛,从梅兰芳等名角的高价精品到北京天桥、上海大世界等地连轴转的中档剧团,再到乡村“社戏”等草台班子的职业戏班,多层次的戏曲演出构成了中国人舞台娱乐的主要来源。此外还有大量业余票房的清唱乃至粉墨登场的演出,有些甚至水平毫不亚于职业演员,例如曾经常和梅兰芳同台配戏的昆剧小生俞振飞就是做了多年票友后,从大学讲师位子上“下海”的。而大多数票友终身未曾下海,只把表演戏曲作为一种业余爱好和修身养性的文化活动。1949年以后戏曲改造成为主流,剧团大量归并,纳入政府的具体管辖甚至直接指挥之下;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中,业余票房也日渐萎缩。“文化革命”封杀了话剧和几乎所有地方戏,仿佛是在独尊京剧,但那恰恰是“京剧革命”革得最厉害的十年。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着市场经济、国际惯例和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影响,这些年里各地兴起了申遗热、国学热,代表中国传统的“国剧”的身价似乎又看涨起来,可惜那是一种只能揣在怀里观望的“股价”,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兑现。现实中城市里戏曲演出的观众并没有增加,至于青少年多半是送了票也不会去看老戏。2006年7月11日《文汇报》刊登了朱金龙的文章《戏曲,你离青年有多远?南师大学生一项社会调查引发思考》,那年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曾对1000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的社会人士“经常观看电视戏曲频道或登录戏曲网站”,在校大学生仅3%;11%的社会人士表示愿意“花钱买票看一场戏曲演出”,在校大学生只有2%。

现在,政府想要用戏曲来弘扬传统文化,以平衡多年来几乎是一面倒的文化西化倾向。但教育部缺乏自信,顾虑重重,生怕吃力不讨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步子不敢迈得太大,只是在音乐课里稍稍插进一点点戏曲内容,而且选的多半是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的现代戏——恰恰都在所谓样板京剧里。于是质疑者就问道:样板戏能代表传统文化吗?这个问题很有道理。但是,什么才能“代表”中国文化?这是个现代人极难回答的问题。计划中每学期才学一段唱,哪个经典唱段能担当起“代表传统文化”这样的重任?而且,难道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好的,都应该保存吗?五四时期对戏曲的严厉抨击虽然过分,也并没有成功,毕竟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以现代人文主义的眼光来看,不少老戏确实是内容陈腐,令现代人难以接受的,诸如宣扬愚忠愚孝的封建思想,女性对男人的绝对服从,等等。甚至一些艺术上有突出成就的名作,传达的主题也很有问题。例如第一个被介绍到西方,并受到伏尔泰

和歌德高度关注的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歌颂一个个平民和官员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生命,就是为了保护那仅仅半个月大的皇室后裔,因为他们相信这个还完全不懂事的孩子的生命绝对比他们自己的更宝贵。而在伏尔泰据此改写的《中国孤儿》里,当一个官员要牺牲儿子以换下皇帝的孤儿时,他的妻子争辩说,每个孩子生命的价值都是平等的!这显然更像一个经历了文艺复兴的欧洲女性的话,而不像是封建时代的中国女子说得出来的。伏尔泰的这一重要改变恰恰对比出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的不人道、不平等的一面。也许可以说《赵氏孤儿》是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我们会希望我们的孩子以这样的人物为榜样吗?

另一类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的戏曲作品则意味着另一种两难。例如《牡丹亭》常常被认为是传统戏曲的典范,也充满了反封建的人文精神,但合适进校园教唱吗?《牡丹亭》里杜丽娘最著名的唱段是: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美则美矣,这些词让全班、全校一起来唱会怎么样?至于柳梦梅那些必须用假嗓子唱的小生唱段,如果拿来教孩子的话,更是要难煞老师了。所以教育部不可能给大多数从来没有接触过戏曲的学生选这样的优美唱段,他们要找的是节奏明快、内容实在的唱段。这样的唱段可以在两种戏曲里找到,一是花鼓戏、采茶戏、黄梅戏等南方的所谓“小剧种”,二就是现代京剧。前者的问题是,它们用的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所以教育部就完全没有考虑它们,而是选了很多现代京剧唱段。例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虽然选自反映抗日战争的《红灯记》,其内容在今天还是有意义,因为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另一个抗战戏《沙家浜》的选段《智斗》则是晚会上经常演出的段子,尽管背上了“样板戏”的恶名。

这些现代唱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被今天的孩子们接受,但它们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实在不是很大。有些如京剧《红色娘子军》的某些唱段甚至还在宣传阶级斗争。所以有那么多人公开出来反对教育部的决定。面对着慢节奏的传统精美唱段和快节奏的样板戏唱段之间的两难,学校的孩子们还有没有可能学戏曲、演戏曲?戏曲究竟能不能帮助今天的中国孩子保持他们的文化身份呢?

答案是可能的,但不必过于注重唱,更应该注重的是人的身体——任何表演都不可或缺的基本媒介。戏曲进校园是好事,但仅限于唱几段曲子是很不够的,而且从唱入手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那必然会引发全国各地哪些剧种应该学的争议,以及在选剧目和唱段时要不要考虑现实意义的问题;其实,从形体入手会更可行也更有效。戏曲演员往往坐相、站相、走路的仪态都比较得体,身体中有更多美感的积淀,又比芭蕾等西方艺术更有中国特点。近几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身体理论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人类表演学和性别、同性恋研究这些领域中。而在我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的社会表演学中,需要一种不同的身体理论,着重研究普通教育中的形体训练。英国学者泰瑞·伊戈尔腾认为,当代文化理论往往忽略了“饥饿的身体”,而只是关注性的身体,这个批评是很有道理的。但我的研究也不是在“饥饿的身体”上,事实上,正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告别了“饥饿的身体”,衣食足,知荣辱,现在我们更需要研究的是“表演的身体”。伊戈尔腾的《理论之后》一书说:“在美国的文化研究领域中,身体是一个很火爆的题目,但是,会生病和死去的身体是那种可以整形的、被社会重塑的身体,而不仅仅是物质的身体。”[④] 中国学者也应该认真研究一下“被社会重塑的身体”了,但我这里研究的不是那些被手术刀整形的身体,文身或者穿孔的身体,而是经过形体规训的身体——像戏曲演员那样的身体。

在中国社会中,戏曲演员和杂技演员、武术、体操等项目的运动员一样,是最典

型的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行形体规训的人群;在这些人群中,戏曲演员要扮演人物而不仅仅是展示形体,因而又是他们之中最接近普通人的。然而,戏曲演员的那种形体规训又是一般人平时不会去做的。

“规训”一词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和他的中文译者共同的发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深入地分析了欧洲肇始于十七、十八世纪的种种规训的制度,包括监狱、医院、军营、学校的规训,其中不少部分看上去和中国戏曲演员的训练很相似。他说:“对活动的规训控制属于一系列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肉体的自然机制的研究。但是这种控制开始在肉体中发现了特殊的进程。行为及其被系统化的要求逐渐取代了简单的运动物理学。肉体被要求能够驯顺地适应最细微的运作,这就既违反也显示了一个有机体所特有的运作条件。”[⑤] 他这个书名中的“规训”一词指的是规范和培训。其实,福柯原来用的法文词surveiller直译过来的话意思是“监视”,但显然他想表达的意思更加丰富,因此建议英译者的在英译本的书名中将这个关键词改为Discipline。这个词中文一般译为“纪律”,是教育领域常用的概念,对戏曲教育者来说更加重要,当它作为动词来用的时候,意思就是训戒,也就是俗话说的“做规矩”。福柯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

规范(norm)的力量似乎贯穿在纪律之中。这是现代社会的新法则吗?我们可以说,自18世纪以来,它已与其它力量——律法、圣经、传统结合起来,并给它们划定新的界限。“规范的”被确定为教学中的强制原则,与此同时引出了一种标准化教育……与监督一样并且与监督一起,规范化在古典时代末期成为重要的权力手段之一,因为曾经表示地位、特权和依附关系的标志正逐渐被一整套规范级别所取代,至少是以后者为补充。后者不仅表示在一个同质社会体中的成员资格,而且也在分类、建立等级制和分配等级中起一定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规范化力量是强求一律的。[⑥]

其实福柯在这本专著中一点也没有提到艺术,更和任何戏曲演员的训练毫无关系。他所研究的规训机制和中国戏曲的规训机制之间的区别在于:福柯批评的机制是从头到底全都严格规训,只考虑行为者的驯服和工作的效率,因而主要适用于人面对物的机械劳动,例如犯人的强迫劳动和流水在线工人的操作。而成功的戏曲演员的训练则是从开始的严格规训过渡到动作的自由王国,最终进行有规范的艺术创造。从小受过形体规训的戏曲演员长大以后,即便不当专业演员,也有很大的好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范益松十来岁就进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京剧,后来到戏剧学院表演系教话剧,从形体教师转为全面的表演教授,早已脱离了京剧界。但他在美国的大学排戏时,美国学生就看出了他令人钦佩的仪态。他们告诉我说,范老师聚精会神地看人排戏,一个人悄悄在台下笔挺地坐了三个小时,一点也不靠椅背,简直像是在台上一样,太帅了!事后我问范益松,他一愣,原来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那天的行为有什么特别,也不知道学生们在观察他,因为从小受过多年京剧形体训练的他,早已经把这样的坐功化为了自己的第二天性,一点都不觉得累;他的很多仪态动作都能做得让别人看上去很美,而且是中国式的美,完全不同于运动员或者芭蕾舞演员。我们的学生也可以从戏曲的形体动作中学到更好的仪态,如果他们能从小开始就进行一定的戏曲式规训的话。

自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后,作为儒家礼仪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礼仪规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1949年的改朝换代和1966-76年的文化大革命更使得家庭礼仪的规矩荡然无存。没有了这方面的规训,今天孩子们的礼仪教材和榜样无形中就成了电视上那些不断翻新的明星,说到底受的都是来自西方时尚的影响。而西方不少有识之士的观点正好相反。英国大导演彼得·布鲁克曾经下过很大功夫到印

度和日本去学习、体验那里的传统表演艺术,又长期请印度和日本的演员到巴黎和他合作,他就和福柯完全不一样,十分欣赏亚洲表演传统中的“规训”或者说纪律(discipline):

我们……碰到了两个必要条件之间的相互冲突:一方面是创作方法上的绝对自由,什么都是可能的;而另一方面是必要的纪律和限制,强调“什么”都可能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都可能。

在这两个说法之间我们究竟应该站在哪边呢?纪律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它可以关上大门,否定自由;或者也可以构成从日常的任意活动中凝练出来的不可或缺的严格训练。[⑦]

他甚至觉得生活在享有更多自由的西方的孩子“形体状态太可怕了”,因为他们“太多的时间一动不动地坐在电视机前”,而“日本的孩子的肢体远比西方孩子成熟。他们两岁起就要开始学习坐得平衡端正,两三岁他们开始经常性地鞠躬,那是一种非常好的体操。”[⑧] 这些话显然有点矫枉过正,也有点“东方主义”的浪漫化,很像十八世纪中那些不满于自己的文化,对遥远的东方充满浪漫想象的伏尔泰们;让两三岁的孩子就频频做出日本式的九十度鞠躬,就算不是残酷,也总是有点滑稽。但是,戏曲的形体训练倒是可以变成布鲁克所向往的那种“非常好的体操”,甚至对非戏曲演员也大有裨益——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培养对象的社会文化角色的需要将之加以改造的话。现在西方学太极和中国武功的演员和普通人都越来越多,而中国反而少了。前些年我儿子想学武术,诺大的上海竟只找到一个武术班,好像青少年更感兴趣的是外来的芭蕾舞和跆拳道。因此,现在政府出面,让学生都来学一点戏曲,扭转一下过分西化的倾向,这是件大好事。当然,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人也完全可以在芭蕾比赛中夺大奖,但中国的学校更应该提供的,是一些更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形体训练。如今全社会都在努力提高公民素质,加强行为规范,如果能让学生从小学点戏曲形体,相信对他们今后的仪态养成将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形体规训最好是像广播体操一样每天坚持做,既可以避免三百多剧种厚此薄彼的尴尬,又不必为选什么段子而左右为难。

开始于1951年11月的广播体操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教育手段,西方人往往将之视为政府对少年儿童进行强制性军事化训练的例证,而事实上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健身方法,许多儿童在上学时厌烦广播操,但到了成人以后却会自发地做起来。当然,现行的广播体操也有很大的缺陷,它基本上是一套机械化的肢体动作,包括伸展运动、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等,只考虑了生理和健身的因素,缺乏美学和文化的考虑,可以说是不男不女、不中不西,因为它是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教育部、卫生部发起并推广的,而不是文化部参与创作的作品。在当前全社会提倡国学和戏曲要进校园的大背景下,完全应该由艺术家来主导,用戏曲形体动作和某些武术的元素来改造广播体操,使之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形体规训手段,既能帮助孩子们健身,还能在潜移默化中使躯体逐渐积淀起美的要素。根据所有戏曲表演都分行当的惯例,这样的艺术广播体操也应该根据不同的角色要求分成几种,一开始至少要分成男女两大类,有助于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和女孩子的优雅气质。这样的艺术性-国术性体操如果能变成青少年每天都必须操练的规训手段,还可以帮助矫正当前青少年以电视选秀为导向而带来的男不男、女不女的中性化倾向。

这个设想要取代的是在全国中小学实行了将近六十年的广播体操,有可能吗?最近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州发现了一个类似的成功例子。我指导的学生黎力在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跟踪和分析了土家族一个极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样式的否定之否

定的演变过程:最初是死人以后由村民在家门口广场的葬礼上唱和跳的“跳丧”,后来被专业艺术工作者加工提高为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给观众看的“巴山舞”,最后又被改造成在城镇广场和学校操场上男女老少都可以跳的“巴山操”。跳丧本来是乡间的原始民俗,人人可以参与;巴山舞是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的杰作,高雅起来了;巴山操又从文化跨入了人人可以参与的群众体育领域,被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赞为极好的健身活动。学生在学校跳的巴山操就取代了本来的广播操,似乎并没有什么阻力。[⑨]

如果说这还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和体育样式更为宽容,被允许突破教育部对学校广播操的统一规定;那么在上海的思源中学等多所学校出现的真正的戏曲广播操就更加令人欣喜。那里每天还是坚持做全国统一的广播操,但在那之后,还要加做一套由学校的艺术老师和京剧院演员合编的“京韵操”,已经做了三年多。中国戏曲学院的涂玲慧教授则为京剧进社区编了一套“戏曲健身操”,在推广到小区以后,引起了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注意,他们主动去找从涂教授那里学会了这套操的小区老师学习,要带到学校去教孩子们。这类戏曲广播操一旦在全国推广开来,既可以健身,更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和人格魅力,这和教育部提出的只教唱段的“京剧进校园”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但走得更远,影响的面要宽得多,而且将远更有效。有了这个基础,逐渐再提高一步,改编或创作、演出戏曲小戏,就会容易得多。

强调戏曲的形体方面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好处。中国戏曲风格化的形体动作常常比源自西方的现实主义表演更具表现力,因而可以更好地展现一些非写实的,或者基本写实但着重探索深层心理的故事,包括源自西方经典的故事。同时,戏曲的形体语言也比唱更容易克服文化障碍。我参加创作的几个实验作品就是这样的例子,包括京剧风格的《奥赛罗》、改编自易卜生《海达·高布乐》的越剧《心比天高》和同名的《海上夫人》、改编自斯特林堡同名话剧的京剧《朱丽小姐》和取材于希腊神话的京剧《王者俄狄》[⑩]。这样的西戏中演——无论有唱段还是以戏曲化的形体动作为主——可以让中国人在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又进行本民族文化身份的优美展示。

上一篇:篮球赛口号下一篇:东华大学自招笔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