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2024-04-15

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精选7篇)

篇1: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战略工程。我县自1997年通过省“普九”达标验收、1999年通过省复查验收以来,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依法治教的力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教师队伍,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采取“全面动员,依法治教,加大投入,巩固优势,强化弱项,坚持标准,整体推进”等措施,使“普九”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经县政府组织力量自查审核,认为五项指标均达到省定复查标准。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嘉鱼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与武汉接壤,东邻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南近洞庭岳阳,西与洪湖隔江相望,史称“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全县国土面积1017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辖8个镇,8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5.8万人,占总人口的71.7。2005年,全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984元,人均财政收入568.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81元。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共有76所,专任教师2078人,学生42334人。其中小学59所,专任教师1029人,学生22174人;初中17所,专任教师1049人,学生20160人。

二、五项指标达标情况

㈠普及程度方面。近三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都能入学,绝大部分初中适龄少年也能按时入学,残疾儿童全部随班就读;小学没有辍学现象,初中辍学人数控制在规定范围;15周岁人口全部能够接受完初等教育,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全县已经消除了青壮年文盲。

㈡教育经费方面。2003—2005,财政对教育拨款、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公用经费做到了“三个增长”,教师工资做到了定时足额发放,直达教师存折。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达到了规定比例,城镇教育费附加按规定征、管、用。

㈢师资水平方面。全县中小学教师均有相应的任职资格,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5.5,中小学教师高学历人数占总数的一半,全县中小学校长均参加了岗位培训,其中56名小学校长、19名初中校长参加了校长提高培训,占总人数的83、61。全县按省定标准配备教师,认真落实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所有教师均有财政工资,教师的调配、考核,任职资格的评审、职务聘任均由县教育局负责管理。

㈣办学条件方面。中小学的设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校舍坚固、够用、无危房。生均校园面积、生均建筑面积均超过省定最低标准。初中理化生实验室的配备、生均图书册数达到了省定最低标准。

㈤教育质量方面。全县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身心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2005—2006学年内,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70余篇,获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一、二等奖26人次,学生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竞赛中共有1650余人次获奖。

二、主要作法及成效

㈠政府主导,构建“普九”巩固提高的工作机制。

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按照“适度超前”的思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把巩固与提高“普九”成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形成了“政府主导,教育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普九”工作机制,有效地巩固了“普九”成果,提高了“普九”质量。

1、政府主导,领导重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巩固与提高“普九”成果工作,坚持发展经济与发展教育“两手抓,两不误”。一是召开全县“普九”专题工作会议,县长与各镇镇长签订“普九”工作责任状,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镇、部门和学校,责任到人。县委书记王汉桥、县长王兆民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普九”工作。县委副书记尤晋、副县长刘智毅带领督办组,不辞劳苦,跑遍了全县村村校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加大对镇党委、镇政府的牵引力度。自1999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每年至少召开1—2次由各镇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参加的以“普九”工作为重点的教育工作会议,定任务、提要求。县政府还与各镇级党政领导签订基础教育保障工作责任书,每年由县委组织部、县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专班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作为乡镇工作考核评比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2、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的任务和目标,必须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引领和程序化的连续不断工作来完成。为此,我们一是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普九”工作领导小组,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提供领导和组织保证;二是成立以教育局局长为组长,局党组成员为成员

篇2: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一、全县基本概况

上思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辖6乡2镇,全县21.59万人。全县现有中小学校71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

业技术学校1所,初级中学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县直小学3所,民办学校2所,中心小学6所,村级小学47所,教学点291个。

二、“普九”攻坚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全县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在实施“普九”攻坚以前,我县小学阶段入学率仅为97.07,初中阶段入学率仅为90.46,小学辍学为1.80,初中辍学率高达9.20。经过三年的努力,(即2005—2006学)我县小学阶段入学率达99.72,提升2.65个百分点,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6.66,提升6.2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仅为0.13,下降1.67个百分点,初中辍学率为2.34,下降了6.86个百分点。

(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

我县现有小学专任教师1341人,其中大专毕业以上571人,中师(含中专)毕业744人,高中文化22人,高中学历以下的教师取得专业合格证1人,合格人数1338人,合格率99.78;全县初中专任教师581人,大专以上学历556人,大专以下学历取得专业合格证9人,合格人数565人,合格率97.25。中小学校长131人,培训率100%,合格率100%。

(三)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1、校舍面积不断扩大。2002—2004年,我县共投入教育建设经费1026万元,新建教学楼12900平方米、学生宿舍楼1460平方米、学生饭堂1800平方米、厕所15座、球场17个;2005年新建或续建项目55个,其中教学楼8栋,学生宿舍楼13栋,学生食堂17栋,学生厕所10座,篮球场7个,学校大门3个,教学点改造219个,使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由2003年的3.3平方米提升到5.4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由2003年的5.15平方米上升到6.2平方米。

2、教学设备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今年我县投入540万元,大批量添置和装备各种教学设备、仪器和图书。我县已有13所中小学装备了14个计算机教室,拥有电脑600多台,有4所学校装备了5个多媒体教室;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示范学校装备模式一达到17所,模式二1所。小学拥有图书总数28.18万册,小学生均图书11.6册,初中拥有图书总数18.26万册,初中生均图书20册;全县各初中、中心小学的理科教学仪器、电教设备、体育器材、音乐器材、美术器材等品种配齐率均达到90以上,卫生设备和劳技设施品种配齐率也有大幅度地提高。

(四)“控辍保学”工作成果喜人

据统计,2004年秋季学期,我县共有适龄儿童少年未入学和辍学多达1574人,其中初中未入学或辍学1401人,小学生173人。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2005年春季学期,我县共动员858名辍学的中小学生返校上课;2005年秋季学期,我县又动员421名中小学辍学学生返校上课,使初中辍学率从2003-2004学的9.20降至2005-2006学的2.34。

三、主要做法、措施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中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实现和巩固好“普九”工作成果,是提高我县民族素质和科教、兴县、富民的有力保证。近几年,我县非常重视“普九”攻坚工作,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学校、教学点开展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有关工作,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制定了《上思县2004—2007年“两基”实施规划》。成立了上思县“两基”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分管文教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教科局、财政局、发改局、建设局等部门的主要责任人担任,同时成立了三个指挥部(初中和中心校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村小学教学点改造工程指挥部、乡镇相应成立学校建设指挥部)、三个工作小组(学校布局规划小组、资金筹措和管理小组)和一个办公室(两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相应成立“两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均由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挂帅。此外,我县根据“普九”攻坚的进展需要,又成立了“防辍控辍”工作领导小组、“防辍控辍”攻坚督查组以及“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这三个小组都设立有办公室,全面加强了对“普九”攻坚工作的领导和督查,保证“普九”攻坚的顺利进行。

(二)广泛宣传发动,全员参与“普九”

一是专门召开三次全县“普九”动员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开辟“普九”攻坚宣传阵地,为“普九”攻坚

创造广阔的宣传天地。我们主要是通过板报、拉横幅、贴标语、发放宣传传单、文艺下乡以及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普九”攻坚,使“普九”攻坚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据不完全统计,我县总共开辟电视节目专栏300多次,开设宣传专栏1000多版,出版了“普九”专题书籍《希望》一套。张贴有关“普九”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标语3516条,刷写固定宣传标语400多

条,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3万多件,下乡文艺演出21场,全县干部、师生共出动动员辍学学生回校达3281多人次。全县“普九”工作人人有责,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全面部署工作,层层分解任务。我县根据自治区“两基”攻坚的总体规划,出台了《上思县2004—2007年“两基”实施规划》以及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普九”攻坚的具体工作目标、任务、职责、工作方法和要求。各乡镇也结合实际,制定了“普九”迎检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日程表。我们在工作中把“普九”攻坚任务分解到各单位和具体人员身上,强化责任,明确职责。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负责“普九”攻坚工作,我主要抓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装备工作,县人大***副主任抓校容校貌整治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县政府***副县长抓防辍控辍和资料建档工作,县委常委、宣传部苏若仲部长抓“普九”宣传工作。为了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今年6月份县委、县政府启动了“普九”攻坚百日大会战,县四家班子领导挂点实行分片包干,全县所有机关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分别派员进驻学校蹲点开展帮扶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县中小学校开展“普九”工作。同时建立完善了“普九”攻坚定期汇报制度、工作例会制度、“普九”攻坚联系制度等,有力地推动“普九”攻坚进程,确保“普九”达标工作有序进行。此外,我县各职能部门也主动服务于“两基”攻坚,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共同为“两基”工作保驾护航,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

(四)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1、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保证“普九”所需经费。县财政继续落实“三个增长”,并在去年拨出85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县财政继续预算1380万元作为“两基”攻坚专项经费。明年才付款的约260万元的教育装备现已提前完成安装调试并投入使用。

2、各部门、企业和个人慷慨解囊。上上糖公司、昌菱糖厂、那板电厂、平福水电站等企业为全县的“普九”捐款62万元,全县干部、教职工捐款121万元,市“支教”后援单位、县帮扶单位分别为各个学校捐资、捐资达120万元;人民群众累计为学校捐资达130万元,其中叫安乡村民黄灿为教学点建设捐款5000元。参与工程建设的工头愿意垫资修建各个中小学校的围墙,金额累计达40多万元。

3、合理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保障实施义务教育所需资金。2004年我县获中央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1039万元,用于教育的资金为974万元,占94,其中用于“普九”攻坚的经费开支达696万元。2005教育经费列入预算1000万元。

4、利用国债项目、“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义教工程”、“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2170.93万元,新建校舍面积39332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五)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几年来,我县加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力度,在全县各中小学范围内推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的暂行规定》和防城港市《学校管理及校长工作达标评估暂行办法》,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在评估验收工作中,强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注重过程性实施情况的检查,指导整改,强调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第二,对评估验收的合格学校、达标学校实行动态管理,跟踪督查,督促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和办学质量;第三,抓好学校的常规管理。第四,总结、宣传学校的“亮点”,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校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和教育质量。

(六)措施落实到位,“普九”成效显著

1、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近年来,我县财政投入300万元,社会各界捐资、群众献工献料(折款)130万元,对非砖混结构的218个教学点推倒重建。二是改造村级小学的危房。2005年县财政投入800万元,对严重危房、校舍不足的村级小学和初级中学的校舍进行改造和新建。三是利用“西部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世界银行/英国政府赠款、国家义教工程等工程项目,消除学校危房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

2、规范建设项目的管理。一是抓好规划管理,把中小学危房改造与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在制定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时,周密测算,科学规划建设,对不在学校布局规划内的危房坚决予以拆除。二是强化对改造项目资金的管理。对于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资金的管理,我县实行设立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按工程进度拨款。三是加强对危房改造项目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和项目业主责任制,认真落实工程管理,各职能部门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3、加强建设项目进展的督促和检查。为确保全县中小学危改工程进度,每一季度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都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以及县人大、县政协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各乡镇和部分学校进行调研和检查督促,全面了解危改资金筹措、工程进展及危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跟踪督查危改工程进展情况,并将检查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确保了全县中小学危改工作的顺利实施。

4、突破“普九”难点,狠抓控辍保学。我县建立了中小学校学生流动报告制度和控辍保学工作责任制,使控辍保学工作正常化、制度化。今年3月份,我县还组织召开了全县“两基”攻坚再动员大会,县政府同教科局、各乡镇政府签订“防辍控辍”工作责任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同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大张旗地鼓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依法动员流失生入学,控辍保学的宣传教育活动。县直机关人员按挂钩分工,下乡配合乡镇政府和学校抓辍学学生返校动员工作,实行动员辍学学生返校工作“五日一报,十日一通报”制度。通过努力,我县“控辍保学”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

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实现了校舍、桌凳、大门、围墙、操场、厕所“六配套”;绝大多数的学校布局合理,校貌干净整洁,布置得体,校园平整,校道分明,各功能室齐全,门窗完好,有校道、运动场、升旗台,文化长廊等,全县各中小学校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县在实施“普九”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我县的“两基”工作距离达标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控辍保学”工作任务仍然艰巨。

2、“普九”攻坚经费缺口大。

3、小学布局调整难度大。

4、学校的常规管理有待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功能室和体育运动场还不够齐全。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装备还适应不了课改需要等等。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3: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 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 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 提高了21个百分点。[1]我们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澜沧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调研的结果也显示, 基本都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简称“普九”) 任务的要求。

据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字, 截至2005年, 云南省有112个县实现“普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 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本课题组所调研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006年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3.81%, 辍学率为0.8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1.52%, 辍学率为2.48%;“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 基本实现了“普九”的目标。现在西双版纳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在云南的第二个调研点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边疆贫困县, 总人口47.2万人。澜沧县在2000年实现了“普六”的目标, 至2005年底有勐朗、文东、惠民、发展河、富东、雪林、东回7个乡 (镇) 实现了基本“普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36.4%, 小学入学率为98.9%;初中净入学率42.9%, 毛入学率59.4%。对澜沧县来说, “普九”除了要巩固已有成果, 还需要加强初中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介绍, 自治区2006年底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9.27%, 小学生毕业升学率达到了99.61%,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4%,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80.45%, 均在西部省区位居第三。本课题组所调研的固原市原州区, 2006—2007年度全区有小学适龄人口50099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9.8%, 其中女童为99.7%, 回族为99.5%, 回族女童为99.4%;初中适龄人口29041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8.2%, 其中女童为97.7%, 回族为95.9%, 回族女童95.2%;17周岁人口完成率为87.3%;残疾儿童入学率71.6%。[2]“普九”的难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辍学率控制在了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其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1%, 初中辍学率为2.4%。

一、“普九”中的辍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无论是西南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澜沧县, 还是西北的宁夏固原市, “普九”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评价这些主体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应该说, 这些年来, “普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问题仍然不少, 在调研中很多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反映, “普九”的数字不完全可靠, 教育质量不高, 为“普九”欠债很多等, 这些问题也多是全国“普九”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辍学问题, 特别是初中辍学, 已经成为“普九”的瓶颈。在调研地区, 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入学率、巩固率都非常高。但初中却出现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 特别是在国家级贫困地区。究其原因, 主要有经济原因、学生厌学、学生及其家长受教育意识淡薄、办学制度和当地民族风俗等。

1. 经济原因:因贫辍学和因富辍学

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 辍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 特别是在“两免一补” (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政策实施之前。随着“两免一补” (宁夏部分区域实施的是“三免一补”, 即在“两免一补”基础上再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 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推进, 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除政府资助外, 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捐资助学也使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重回学校, 如澜沧县某民族小学就有“杨秀鹤班”和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女童班”, 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金利来集团等也分别对澜沧县的中小学予以资助。但是有些资助只是针对小学生, 接受资助的学生到了初中就面临辍学的困境了。如民族小学的“女童班”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学校校长表示:“现在正努力为这些孩子争取资助。如果失去资助, 这些学生中将至少有一半上不了初中。”

与此同时, 此次调研还发现了辍学的另一个现象——“因富辍学”, 尤其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表现明显。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老百姓家里一般都有橡胶园, 经济条件较好, 通常不至于供不起孩子上学。但是, 最近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出现了“读书不如在家里管理橡胶园;一个寨子里孩子上学的家庭比孩子在家里干活的家庭要穷”的现象, 因此有些学生“因为家里胶树太多, 割不完, 所以就不上学了”。另外, 在高等教育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今天, 在老百姓看来“不包分配, 读大专、大学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 如一位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 大学的门槛低了, 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 大学不再是跳出农门的途径了。社会风气也不好, 找工作主要是走后门, 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并不容易。这样, 他们就觉得读再多书也没用。”

2. 学生厌学情绪

除了经济因素外, 学生厌学情绪也是他们放弃学业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初中学生。两个调研组都发现, 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少、学校课程内容无法学以致用等, 都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

宁夏调研组在访谈中发现, 固原市初中毕业生升上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0%~36%之间, 考入大学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云南调研点, 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能考上高中的少, 考上大学的更少了, 而上了大学就业也比较困难——这一种能够预期的黯淡结果让很多初中的学生失去了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另外, 课程无法学以致用,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在云南, 傣族有句俗语说, (初中毕业生) “干活不如老子, 持家不如嫂子”。课程内容与农村的生活脱节的问题严重。当地学校也曾努力过, 试着在初中第三年开设如摩托修理等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 但因此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无法完成, 因而试验了两年后放弃。

厌学情绪还来自外界的诱惑。学生进入初中后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社交圈子, 比如骑摩托、上网吧、打游戏等对他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 对课外事物的兴趣使得他们不愿意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学校的严格、单调与校外世界的精彩相比, 他们更愿意选择离开学校。

3. 家长与学生的受教育意识淡薄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有老师反映:“我们这儿的小孩特别厌学, 主要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文化, 引导得不够。我们这儿有些寨子甚至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 贫困地区一些家长甚至学生更看重眼前的现实经济利益, 希望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因此辍学现象仍然存在。

访谈中很多老师反映:“初中小孩都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了。家长觉得读书是必须有回报的, 比如说一份好工作, 但目前他们看不到任何实质的好处, 学完了也没什么大用, 所以就干脆不读了。”有的老师反映, 动员学生上学时做家长的工作很难, “有些家长说想孩子, 说‘老师’我们和孩子相依为命, 你让他上学去, 见不到他, 我们一家活活拆散。我想他, 他也想我们, 你给他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语都是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与认识的真实反映, 从而也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亟须更新和提高。

就学生本身而言, 受教育意识也不强, 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有时候成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权宜之计, 从而造成了较高的辍学率。在经济贫困的云南省澜沧县山区, 一位校长讲到:“学校给学生发生活费、生活用品, 都有资助, 学生来学校就有吃的, 吃饱了就跑回家了。回家过了几天在家吃得不好就又跑回学校, 如此反复。青黄不接家里没粮食的时候就都跑到学校来了!”这种现象说明教育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当地学生的普遍重视, 而且这也必然导致辍学现象出现反复, 不利于“普九”任务的顺利完成。

4. 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办学制度的影响

初中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寄宿制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流失的原因。例如,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澜沧县, 小学低年级通常每个村寨都有, 比较偏远的寨子设有一师一校的“教学点”, 学生可以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上学;到了小学高年级, 由于师资、经费等原因, 就相对集中, 几个村寨设有一所“完小”;到了初中, 每个镇只有一所“中心中学”, 所有初中生都要到镇上去上学, 实行寄宿制。这就加大了学生家庭的经济成本, 再加上父母对孩子不放心、学生对家长的依赖等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在初中没读几天就放弃了。

5. 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有一些自己的风俗, 如拉祜族有早婚早育的风俗, 傣族有“缅寺教育”的风俗, 这些风俗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普九”。

在拉祜族, 一般年纪在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家里就忙着张罗嫁人、生子;或者即使不嫁人, 身体发育也使得一些女生不好意思见人。澜沧县是拉祜族的聚居区, 女生初中辍学率极高。一位当地的小学校长讲到:“我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早就辍学了?她们说:老师, 我的心是还想继续上学的, 但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再继续读书了。”所以, 要使习俗与教育发展得到平衡就必须通过宣传和教育。

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根据宗教习俗, 傣家男孩到七八岁就要送入佛寺, 既学习傣文, 又念经学习佛教经典, 从而形成特有的“缅寺教育”。为了与普及义务教育不相冲突, 经各方协调, 在缅寺中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同时也必须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 在对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县的调查中, 课题组发现:动员这些孩子上学比较难, 对他们的管理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他们白天在学校上学, 晚上就去寺庙。晚上睡得很晚, 第二天容易迟到, 上课打瞌睡。另外, 这些学生经常请假, 对教学进程有一定的影响。有老师谈到:“如果遇到赶摆、开门节或者关门节, 他们就会比较忙, 白天都在缅寺待着, 不能来上学, 就跟老师请假。”这些学生对整个班级的管理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学, 因此大多学习动机不强, 安于享受、比较懒惰, 问题较多。

二、调研地区“普九”问题的政策法律分析

在课题组调研的云南和宁夏两个地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基本落实,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说, 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 国家就已经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九年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特别是2005年以来, 财政部、教育部相继颁发关于“两免一补”的数个文件, 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那么, 政策和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调查中我们发现, 各个学校对于“两免一补” (宁夏是“三免一补”) 政策的了解和反映各不相同, 有些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有“两免一补”。而且因为“两免一补”政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免、都补, 主要是为了资助贫困农村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 所以确定补助的学生标准是重要的问题, 但目前没有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学校普遍反映“名额是由上面规定的, 市里面分给县里面, 县里面再分给学校, 具体是如何确定的, 并不清楚”。现行的一个惯例是, 只要是学校名字冠有“某某市”的学校就都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但是事实上, 这些学校也有很多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另外, 农村学校的哪些学生可以享受, 哪些不能享受, 校长们也讲不清标准。澜沧县某中心小学校长认为:两免一补的名额有限, 大概可以达到60%多一点, 但还有一部分是免不了的, 所以, 就给这些家庭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凭什么这个学生有补助那个学生没有补助?学校的工作很难做。

一个有效的法律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有效的监管机制, 而现有法律缺乏对失学的监管机制。在“普九”中出现的失学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我们所调研的地区, 地方政府比较关注“普九”的各项问题, 普九的“三率” (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 是每届政府最主要的政绩表现, 是与“乌纱帽”紧密结合的一个工程, 因此, 他们会采取种种奖励或惩罚措施, 并且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施加层层压力。而家长, 在法律上没有有效的惩治措施的情况下, 对儿童失学往往采取了漠视、纵容甚至诱导的态度。如云南省制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父母不送孩子上学, 可以对其进行罚款。但问题是乡村干部不是执法部门, 没有权力罚款, 这样就只有靠一些村规民约来约束父母, 村委会会把孩子的入学情况和扶贫的指标挂起钩来, 有时候会采取暂扣土地的措施, 但这都不是绝对有效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和澜沧县, 如果有学生中途不上学了, 通常的程序如下:班主任至少得到学生家里去劝说三次;还是不来就告诉学校, 由学校管理者协同村委会的干部一起到家里做工作, 但是并没有什么强制措施;如果还不行, 就要跟镇政府汇报, 镇上领导再做思想工作。做完了, 还不来怎么办?一个校长告诉我们:“西双版纳地区曾出台了一系列规定, 如果你不送孩子来学校, 一年交800元保证金, 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家长能交得出来, 绝大部分交不出来。我不交钱, 孩子我也不送, 这个时候你去抢吗?犯法!你去拖来吧, 也是犯法!这种情况下, 这种规定等于一张废纸。”

立法和司法同样重要, 在我们所调研的地区, 也发生过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失学问题的先例。西双版纳州勐罕镇中学的校长表示, 以前有过政府去告家长的情况, 但是这样做金钱和时间成本太高。即使胜诉了, 但是孩子上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几个月了, 强制执行费用也很高。所以还是只有靠学校和老师去做工作, 还有村委会做一些工作, 尽量劝家长送孩子去读书。他认为应该有一个义务教育入学的强制机制, 现在的这套机制很不健全, 应该赋予政府更多的强制权力。

通过对两个地区“普九”现状和问题的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普九”目标不会在一朝一夕内达成, 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还必须与当地社会实际、民意、技术手段、合法性等相联系。从政策分析视角来看, 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并强调法律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加强法律执行控制和监督, 进一步完善法律实施过程。

具体而言, 政策法律是比较刚性的制度, 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的辍学, 可加大国家、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的范围, 包括社会各界的资助, 如企业、各种慈善基金会等方式筹款。对于学生厌学情绪和淡漠的受教育意识, 刚性的法律可能无法强制性地解决问题, 应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通过谈心、劝说和教育等来解决。而对于民族传统风俗与法律的冲突, 应当运用法社会学的方法, 在尊重民族传统的前提下, 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这一切都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少数民族地区理想的法律模型与法律实施方案, 制定与当地实际、民族传统相符合的法律制度, 加大政府的责任, 明确控制辍学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 提升家长素质, 同时对教育内容进行变革, 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 只有全方位地对义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9%[EB/OL].http://www.gov.cn/jrzg/2008-02/25/content_900845.htm.

篇4:论舞蹈教育工作的普及

【关键词】舞蹈;教育;普及

有一种美,从来就不是天生的,他是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朵。灵魂舞者杨丽萍用一句“从哪里开始,就在哪里结束”浓缩了舞蹈对于她的意义,现在舞蹈变成了她的全部,她的生命。随着时间流逝,杨丽萍老师已错过了最佳生育的年龄,有人问她这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舞蹈吗?她回答“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延续血脉,有些是体验生活,有些是享受人生,有些是旁观生命。而我就是生命的旁观者,我在这世上,就是来看一棵树是怎么生长,河水的怎么流淌,白云怎么漂浮,甘露怎么凝结”杨丽萍老师这一生都在研究一个舞种,她把孔雀舞跳的出神入化,在舞蹈中一些细小的动作都被他描绘的栩栩如生,在我看来,舞蹈就是她的生命。这就是舞蹈的魅力,一种沁入骨子里的坚持。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承载结晶,是符合文化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规律的。舞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的文化题材,根本就在于广大人民对舞蹈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认可和喜爱。我们伟大的先贤创造了这种展现人们生活的艺术,用优美壮丽的方式赞颂了生活的伟大。使用优美的姿态、动感的音乐寄托本民族的理想,展望未来,让思想开始在舞蹈中孕育。不同的舞蹈形式鲜明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信仰和审美高度,并在培养人们艺术素养和让人们感受到真善美的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社会中体现了不可取代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舞蹈是千年文化的积淀。当年,具有时代感的舞蹈比如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创作演出了许多歌舞并重的新戏《洛神》、《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和表现中国工农兵生活的新舞蹈《工人舞》、《农民舞》、《青年舞》等作品,用它的独特性展现给人以鼓励,充满美感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上世纪80年代的早期敦煌壁画《丝路花雨》带动了一大批中国古代舞蹈的兴盛,这些舞蹈进一步挖掘了民族传统的文化,在文化底蕴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进而展示创作者无限的艺术创造更反映当代社会经济一片大好的景象具有重要意义。

舞蹈源于生活中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类活动,与最悠久的文字,音乐,绘画相辅相成。其悠久的历史舞蹈起源于劳动,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可以让人们从感情上体会到愉悦,在心灵层面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我们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更多的经典,让这些优秀的作品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力。进而从中和学生一起感受到源自舞蹈的真,善,美。让学生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培养,成为为文化而骄傲的人。使学生更深刻的意识到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促进他们爱国、爱家、爱民三爱的思想形成。

随着文化的沉淀与交融,在“现实—作品—艺术家—欣赏者”这现代舞四要素中,可以通过训练有素的舞者,发挥人体本身的独特美感,抒发“无声的言语”这一舞蹈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在推动舞蹈升华的同时,引人以思、予人以力、动人以情,舞蹈在歌颂生活和时代精神方面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时代发展和舞蹈工作者思维的进步,舞蹈已经走下了舞台,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阳春白雪是艺术顶峰的展现,但艺术不能脱离人民。想要生生不息的发展,就要融入广大的群众,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种群众舞蹈文化现象。人们需要艺术,需要各个阶层的艺术来到人民群众身边。舞蹈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是群众的要求,是人们对舞蹈积极渴求的结果。舞蹈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艺术,是整个社会生活形式的生动反映,广大的社会舞台和专业艺术家驰骋的艺术舞台相呼应,体现了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杨丽萍说,跳舞就像喝水一样,舞台无所不在。应该说,《孔雀》肯定是我舞台生涯的一个句号,今后舞蹈可以在很多其他的场合跳,想体现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的时候,去自发跳舞。所以她用自己坚持诠释着自己对于舞蹈、舞台的理解与信仰,她相信自己能用自己的姿态把舞的精神从小舞台传播到世界的大天地里。杨丽萍不理解人们对于她的舞蹈生涯总是用艰难的词来形容。当被问及在从事舞蹈艺术的几十年时间中可曾有过消极怠慢,她很干脆地回答“没有”。她说:“上天很眷顾我,结果总是很好。”因为心存感恩,因为懂得顺应,因为自己的内心足够丰裕,所以,她的世界,一切都好。

著名教育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许多途径实现,但是必须承认的是,艺术是对个人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因此,艺术教育、对艺术需求的教育、对艺术感悟和理解的发展、艺术创造能力的形成与完善是组成整个审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闻鸡起舞在到现在引领风尚的广场舞,我们更应该懂得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思想和能力共同前进,才会让这门艺术得以传承,才能让这种精神传统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杨宝康.佤族木鼓文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2]魏志荣.木鼓与佤族的历史文化[J].云南档案,2002(03).

[3]彭成芳.沧源佤族民间舞蹈特征[J].民族艺术研究,1999(04).

篇5: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西宁市观门街小学 关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 首先,向检查组各领导、专家表示欢迎,这次检查不但是对我们以往工作的全面整改,也是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有力鞭策。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要以此为动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检查组的指导下把工作做好、做实。下面我就我校近三年的 “普九”工作情况作以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学校基本情况

观门街小学位于西宁市城中区兴隆巷4号,始建于1874年,占地面积10337.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518平方米,地理位置处于西宁市城中区饮马街办事处辖区,学校周围有:大新街、小新街、兴隆巷、观门街、斗行街、五一路、分别为33人、33人、36人;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100%、100%。

2.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

新补充教师学历合格率三年均为100%、100%、100%。3.校长培训合格率

三年校长培训分别为1人、1人、1人,均已经过校长岗位培训,持证上岗率3年均为100%。

4.代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学校无代课教师。

(三)办学条件 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2518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3.89平方米。

2.危房数 无危房。

3.教学仪器生均金额

教学仪器生均金额三年分别为37.63元、38.60元、89.19元。

4.音体美器材设备生均金额

音体美器材设备生均金额三年分别为27.20元、35.52元、77.38元。

5.生均图书册数

生均图书册数三年分别为:22.63册、23.10册、26.54册。

(四)教育经费(08、09、10年)

1.学校教育经费总支出、学校预算内教育基建拨款、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

2008-2009年教育经费总支出336.43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283.37万元。

2009-2010年教育经费总支出437.89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402.87万元,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分别为8.17万元。

2010-2011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16.14万元,预算内教育拨款39.81万元,上级下拨各种教育专款分别为23.28万元

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2007-2008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20元,2009-2010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05元。2010-2011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05元。

3.学校年教师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

三年学校年教师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依次为:1%、0.21%、2.5% 4.教职工工资情况

教职工工资由区财政通过银行按时全额发放。5.捐资收入 捐资收入三年为零

(五)教育质量(08、09、10年)1.毕业率

毕业年级实有人数分别为102人、95人、94人;所有应届生全部毕业,毕业率、升学率3年均为100%。

(四)保证办学条件达标。

2010年,学校为完成城中区目标督察工作,统一配置了图书、实验室器材,完善实验室、图书室的建设;同时开展了学校美化工程,粉刷教学楼,加固门窗。同时学校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改善教师办公设施、设备,添置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师生相关书籍,(五)保证学校规范管理,无师生伤亡重大事故,无弄虚作假行为

学校坚持规范管理:加强各部门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检查监督、落实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和学习,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其次建立年级组管理制度,各项事务由年级组协调管理。学校各项工作管理规范,落实到人,责任到人。为保证无弄虚作假行为,学校先从党员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诚信做人,认真做事。

几年来我校无师生伤亡重大事故。具体做法:一是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强调安全责任,设立安全领导小组,对学校设施及安全隐患及时排查;二是制定各种安全预案,完善安全制度;三是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常规检查,如消防设施、学校建筑等,有检查、有记录、有责任人。重视室外课安全教育,加强安全防范,定期进行安全演练。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加强环境布置、设施使用、楼道宣传等硬件建设,让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廊道、每间教室都是无声的老师,处处彰显环境育人,学校办学理念及特色;二是丰富学校活动,开展特色教育: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多渠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加强学生的阳关体育锻炼,落实学生体质锻炼和体育锻炼标准,让学生在唱、跳、写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三是规范化管理: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学校常规、处室、师生等的规范化管理,让管理上台阶,为师生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创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辖区流动人口多,在学生学籍管理上还有疏漏,在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进出登记,存档管理,保证每一个学生的进出都有据可查。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校老教师较多,做好新老交替、观念更新创新,教学适应新形势还要进一步努力。

五、今后工作的思路

(一)以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6: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2007--2008学年

一、指导思想

普及九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它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因此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几年来,我校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普九工作“五率”达到了市局的要求,我市普九经省验收达到省的标准,为保证我校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现就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计划如下。

二、具体做法及主要措施

(一)继续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实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1、继续组织教职工学习《义务教育法》,明确普九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又艰巨任务。进一步提高意识,积极做好工作,确保普及九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2、做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工作,抓好各个有利时机,组织教师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义务教育法》和我市《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普九意识,为我校实施及巩固普九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

为彻实巩固和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抓好流失生的控流工作,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都有责任,为此作出如下规定:

1、学校行政、校长对学校全面负责,其他领导成员要在校长的领导下,落实到级负责,组织和领导该级教师及时做好控流工作。

2、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全面负责,要科任教师协同班任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确保本班学生的巩固率达到上级的要求。

3、科任教师、学校领导结合实际,把科任教师落实到某班,使其对该班负责。

4、学校安排一名领导专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资料工作,并按时完成资料的收集和上级报告工作,并向学校领导每月汇报一次各班控流工作情况。

(三)控流工作的标准。

1、全年非正常流失率控制在0.3%以下。

2、以级组为单位落实控流指标,再将指标落实到班。

(四)具体措施:

为了确保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五率”达省标准,学校除加强对班的检查督促外,还把普九的各项指标(特别是初中入学率)如班和负责级的领导的各项评比条件。

1、班控流达标后,达标的班受到奖励。

2、凡达不到以上规定控流指标的则不能评先进工作者,所担任的班不能评为文明班。

(五)认真抓好基础教育,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

1、加强校内部管理,抓好宣传阵地建设和劳动艺术教育,活跃校园文化,使学生有依恋感,进得来、留得住。彻底降低流失率。

2、重视毕业生的流向教育工作,对毕业加强理想、前途教育、激发上进心,鼓励中下生学好本领,立志读书,使学生认识文化的重视作用,从而下决心报读初中。

3、建立行政蹲点抓毕业班制度,加强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保证100%入初一读书。对毕业入学率达100%的进行奖励。

4、加强家访工作,每期要求教师普访一次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动态,将厌学及有退学苗头的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各班抓好班风建设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抓好前途教育,明确学习态度,刻苦读书,将来报效祖国。

6、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本校实际确保“普九”达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不效益,使教育工作沿着依治教的轨道迈向新台阶。

白土镇幕村小学

2007年9月

白土镇幕村小学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篇7: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水平。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校认真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在开学初就积极采取下列七条措施,把控辍保学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

一、广泛深入地开展新《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园网等渠道,努力营造“学校依法施教,家长依法送学”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目标责任制,把防止学生流失工作纳入科任、班主任、年部主任工作考核。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正式上课前安排班主任进行家访,及时掌握流失苗头,一经发现,立即采取措施,动员学生返校;教务处在一开学调查各班级到位学生数,以后每个月核实一次各班在校生数。控辍保学工作实行班主任、科任包班制,实行控辍考核 “ 一票否决 ” 制度。

三、“两免一补”到位,让特困生无后顾之忧;学校在开学初对家庭条件差的特困生进行摸底,对符合“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及时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政策的特困生,学校及时联系家长对其进行帮助,确保不发生或尽量减少辍学的现象。

四、加强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后进生树立自信心,在较低的起点上不断得到进步。

五、规范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杜绝乱收费行为发生。

六、要求全体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在备课和讲课上下工夫,严格控制各科的课外作业量。在育人的艺术上下工夫,以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育人艺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以知识、艺术、真情实感全方位控辍,以此让学生“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

七、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断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同时注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

铁东区石岭中学

上一篇:新余市国税局经济开发区分局200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创新杯讲课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