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交流

2024-05-01

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交流(精选6篇)

篇1: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交流

一、学校基本情况:

王家桥镇麻水小学北枕北河支渠,南依朝阳湖畔,东接麻水集镇,西望松滋火车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更是一所承载两万麻水父老乡亲希望的小学。她诞生于1997年,其前身是原麻水乡中心小学,即始建于1968年的中水桥小学。1997年秋经调点布局,原中水桥、芦花河、陶家冲、杨湖等四所学校合并为麻水乡麻水小学。XX年麻水乡和王家桥镇合并后更改为现名。

多年来,学校一直以“创特色、上台阶、争一流”为主要目标,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积极创设“文明、自信、勤学、进取”的校风;努力追求“敬业、求实、探索、创新”的教风,逐步养成“讲文明、爱科学、重素质、求发展”的学风。今天的学校正以鲜明的办学理念——张扬个性情智俱进 彰显特色协作开放,竭力塑造个性化人才,努力创建特色化学校,办学质量在稳定中不断突破,学校已经以稳定、显著的办学成效领先镇内、享誉松滋。

学校占地面积 11557.85m2,建筑面积 3867.33m2,运动场地 2400 m2,配套设施围墙、校门、校道、旗台、体育幼教设施、植物园、文化艺术长廊、锅炉房、商店及水电设施一应俱全。教育技术装备电教室、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体育劳技器材室均达标。

学校现有11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4 人(含学前班)。教职工 34人,其中专任教师 25人。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 1 人,小学高级教师 21人,松滋市骨干教师 6人,本科学历 7 人,专科学历 14 人。教师队伍阵容整齐,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配置、年龄结构合理,整体素质优良,已经形成一批骨干教师梯队。

自85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县市级红旗学校、普通教育合格学校、教育先进单位、文明单位、义务教育质量评估先进学校、安全文明校园、食品卫生信的过单位、小学毕业会考先进单位、二级甲等学校,镇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等荣誉。专任教师中先后有12 人获得松滋市奖励表彰,有 8人次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及出版物上发表或被收录,有 19 人次的教学论文获得荆州市一二等奖,有 11 人次课堂教学竞赛获得松滋市一二等奖,学生先后有 7 人次在国家省地市获奖或者发表文章。

二,主要经验

㈠先进理念引领,重树学校办学理念

过去我校在普及义务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冷静下来思考,以往我们的办学是文化考试一枝独秀的办学,是时间加汗水磨出的成绩,是应试教育下畸形的不全面的教育。显然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脱胎换骨,需要重新定位我们的办学观。

经过反复权衡,认真反思,我们确定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办学理念。其核心内涵是:一,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要为现代公民社会立人。我们认识到教学生六年,学校要为他想六十年,为国家民族想六百年。因此我们确定学校的质量应该是更高的更全面的质量。二,教育要为教师的职业幸福和职业尊严奠基。要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要唤醒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生命热情,让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人生。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眼界决定境界,一窍通而全盘活。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引导,学校就有了核心竞争力,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有了不竭动力。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的办学理念注重了教育公平和教育的和谐发展,学校提升了办学品位,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学校按部颁标准开齐开足课程,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禁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学校严禁利用节假日、休息日进行的一切补课活动,没有教师借课后辅导学生的名义,收取补课费;作业做到了“五留五不留”,即:留适时适当作业,留自主型作业,留分层型作业,留实践性作业,留养成型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机械重复性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严格考试次数,学生所有测验,考试的成绩,教师均不得向学生公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等级制,不把学生成绩在班或年级排名次。学校还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还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行为,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毕业。

㈡,创新防辍控流措施,确保每一个孩子能上学

⑴,认真落实“两免一补”,让每个学生都上的起学。

首先是成立工作专班。学校成立“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我们把学校作为“两免一补”政策宣传的主阵地。利用拉宣传横幅,办黑板报,自办助学简报,利用赶集设立了“两免一补”咨询站,组织受助学生家长和学生在学校大会上进行资金发放,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广播助学政策等方式,做到让助学政策、助学方式、申请程序、助学办法、助学额度等家喻户晓。

其次,在管理上做到每个环节都不放松。相应建立了贫困生界定制度、公示制度、审批制度、上报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发放制度、助学通报制度。在操作中实行“七个到位”。即:①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校长为第一责任人;②救助对象落实到位。学校按照“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实事求是的抓好遴选;③免费教科书发放到位。凡是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不再收取教科书费用,并在书本扉页上加盖“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印章;④免杂费政策执行到位。凡享受中央免费教科书贫困生同时享受免杂费,学校不再向学生收取杂费,⑤确保每个工作环节规范操作到位。严格申请、审核、资金管理、发放环节。特别是“公示制度”,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5天,确保贫困生摸底的准确性;⑥督查工作到位。公布了 “两免一补”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的监督。

⑵加强“留守孩子”管理,防止学生流失”

近年来,我们针对辖区内打工经济持续升温,留守孩子越来越多的实际,加大对留守孩子的研究,创新对留守孩子的管理,给“留守孩子”打造了一个温暖的家,给出门打工的年轻父母吃了一颗“定心丸”,防止了学生的流失。在低幼年级探索“留守孩子托管中心”,专门聘请保育教师,做到“三吃,四洗,五有”。即吃热饭热菜、吃新鲜蔬菜、吃荤菜;洗衣、洗头、洗口、洗澡;有保育教师、有专门寝室、有洗衣机、有配套活动室及电视机、有课外活动。在住宿年级开展“进学生门,访代养人”活动,做到“三知道,三开展,三沟通”。即知道“留守孩子”在校情况、知道代养人基本情况、知道父母外出去向及联系电话;开展与“留守孩子”交心谈心活动、开展集体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亲情热线”家访活动;定期与“留守孩子” 辅导员沟通、定期与“留守孩子” 家长沟通、定期与“留守孩子” 代养人沟通。

㈢推进课程改革,让学生上好学

⑴信心教育,让学生有信心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见识较少,视野不开阔,学生常常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自信心不足。于是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做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首先,我们制定针对老师的“六多六少”评价条例,切实定位师生角色,构成互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生生关系。即“多一点幽默笑容,少一点师爷面孔;多一点理解尊重,少一点抱怨批评;多一点信任支持,少一点包办猜疑;多一点表扬鼓励,少一点打击报复;多一点关怀体贴,少一点无情冷漠;多一点民主平等,少一点独断专行。”并在各年段推广实施,作为教学常规来抓。

第二,在班级管理上积极探索信心教育。

首先,在班级内认定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只是他们亮度不同颜色不同。然后,结合实际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量化,分为礼仪、守纪、学习、卫生等诸方面,使学生有明确的争星目标,并在班级墙壁上贴了一张精心设计的“争星”表。由于实行蓝星、黄星、红星三级评价群星璀璨,激发了学生生命的力量,这一举措,激发了全体学生的上进心,增强了他们的荣誉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并鞭策学生在竞争中主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强化了“自我教育”意识,这样,同学们从心里有班级,个个胸中有集体,班内气氛和谐,积极向上,同时,为塑造良好的性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强化了学生个性的雕塑,使优等生更优,特长生更特,让星光更加闪烁。再次,每天由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后,自荐产生“蓝星”;每周由自评自荐后小组评价产生“黄星”;每月由学生自我申报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后,集体评价产生“金星”。这样通过一个方面的红星激励学生争取全面发展的红星。

我学校开展的信心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相关经验为《德育报》报道。

⑵感恩教育,让家长开心

当前农村的“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早已习惯接受无穷无尽的爱,但这些在蜜糖里泡大的孩子却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为让学生理解被爱,并且学会感恩与关爱,我们开展“以感恩之心生活”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我为父母做家务,我为同学献爱心,我为他人伸援手,我为祖国做贡献”等德育实践活动,落实感恩教育,学生学会了感谢哪些恩情,以什么样的行为回报感恩,使“我会感恩”升华为内心自觉。

目前,学生家长对“感恩教育”交口称誉,纷纷表示活动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我校的感恩教育活动XX年《教育之声》做了专题报道,经验材料发表在《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㈣校本培训,让所有学生接受最好的教育

1、建立读书常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我们坚持“四确定”和“一展览”。“四确定”:即确定学习时间、地点、内容、主持人。“一展览”:即学期结束举办一次展览,在检查教师的政治学习笔记、业务学习笔记的基础上,将优秀笔记对全体教师展览。间周一次政治学习,由校长、书记带领大家学习,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素养,加强教师师德修养;间周一次业务学习,由教学校长带领人员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需要,自行选择教育书籍阅读,做笔记。

2、扎根课堂教学,锤炼教学艺术

我校以课堂为校本教研主阵地,主要采取以下六条途径,锤炼教师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结对学艺、签定“拜师学艺”合同,并要求双方认真履行合同内容。跟踪指导。将各学科优秀教师组织起来,定期听课、交流、评价、指导。学期末为被指导的教师撰写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发展鉴定,鉴定结果记入教师目标管理档案。

3,资源共享,实施专业引领,提升教研层次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总体要求是:“四层次、三必须、两有、一检查”。即在引领形式上分四个层次:

1、学校每期举行2—3次专题理论讲座;教研组每周一次理论学习交流;教师每周利用3个小时进行网上学习;教师每期自学一本专业书籍。在专业引领内容上做到三个必须,必须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必须是科学的教育理念,必须与自身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专业引领的管理上实现两有一查,即有学习记录,有心得体会,每学期进行一次检查、评比。

我校开展专业引领的具体做法是

1,走出去,与世界同舞

我们坚持让老师走出去,感受世界的脉动,体悟生活的精彩,充实生命的活力,培育现代教师健全的教育人格。近年来,无论学校资金多么紧张,我们都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仅XX年,我们先后派出50多人次参加省内外业务活动。全年有公派外出(地市以外)经历的教师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80%以上。无论是参加业务学习,还是工会活动,我们都视之为对教师的培训。因为,只要教师走进一个新的环境,必然有新的体验和感悟,这些体验和感悟对于充实教师生活阅历、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能力,都是非常必要和宝贵的经验储备。

2,请进来,与名家对话

教育的落后,根深蒂固的是观念的落后。把教育名家请进来,与学校老师面对面接触,零距离沟通,让观念在碰撞中实现嬗变,让技艺在切磋中得到提高,是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教师培训的又一途径。XX年上半年,我们利用每周四下午组织教师欣赏特级教师的观摩课。近距离的接触窦桂梅,徐斌等特级教师,教师在感叹他们风采之余,也浸润了我们的教学。

3,推出去,在竞争中磨砺

激烈的竞争可以磨砺教师的意志,竞争中的成功可以极大地鼓舞教师的职业自信。要培养坚韧自信的优秀教师,必须把他们推到教育竞争的风口浪尖上,锻炼他们的品质,磨砺他们的技能。为促进教师成长,近年来我们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师德标兵”等业务称号和荣誉称号的评选,鼓励他们成名成家。学校现在已经有有多名师德标兵,骨干教师,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得者成长起来。这些承认是对教师职业生命的慰藉,也是教师职业自尊与自信的源泉。

4,沉下来,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工作是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作为教育管理者,只有让教师沉下心来,远离浮躁,专心研究,才能培训出真正的教育者。在学校管理中,我们一是大力倡导读书,规范了学校图书室建设,强调每个教师订阅一份业务杂志。二是依托教研组,加快学习型组织建设,筹建教育论坛和学术沙龙,营造研究氛围,培养研究型教师。学校利用周2和周4两个半天集中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让老师写博客,发帖子,搞网络教研。

5,携起手,在关爱中凝聚

学校坚持,教师培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知识技能,更要关爱教师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勤于学习,以开阔的视野、平静的心态对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确对待自己的家人和同事、朋友;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为别人喝采。学校要求所有管理人员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积极主动地为教师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老师生病,组织慰问;红白大事,组织探视,同事纠纷,疏导谈话,打牌买码,及时诫勉,XX年,我们还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健康体检。

㈤狠抓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制。学校成立学科备课组,将重点备课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在确定中心发言人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通过教师的交流探讨,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预案。对于在学校组织的集中备课检查中被评为优秀教案者,予以公示,以点带面,全面优化教案设计。

二是积极努力推进“一个课例,多次讨论,三个平台”的校本教研制度。深化由执教教师--同科级教师--组长行政连动互促,层层把关优化课例研究的做法。

其过程为:(1)小组会谈:研究与准备。教师共同为“研究课”做出详细的计划。(2)研究课1:实施。由一名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上讲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3)小组会谈:反思与改进。教师团体聚集一起讨论“听课情形”。(4)研究课2:第二次实施(可选择)。另一名教师(或同一名教师)在另外的课堂教授“研究课”,其他教师进行观课活动。(5)小组会谈:反馈与存档。随后教师讨论“听课情形”。(6)形成教学反思或课堂随笔。

三,积极推行生成式听课制度。

1,实行预习和参与设计制度。要求听课者听课前应预习该课,并参与上课

者的教学设计,带着思考、学习、探究的问题去听课,最大限度地做到听有所思、听有所习、听有所问。在听课过程中,坚持做到看(关注上课者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情况,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动(听课教师可参与上课者的教,或充当学生来回答上课者的问题)、思(听课者处于“你——我”的反思状态,积极寻求改进措施,实现课堂教学的超越)。

2,是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听课者利用反思性听课记录,直接对该课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造,然后生成一种超越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

浓墨重彩著华章,矢志不渝创一流。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麻水小学

将与时俱进,为把学校打造成书香校园,学习型校园,和谐校园而不懈奋斗。

篇2: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交流

一、学校自然情况

xx市xx小学座落在xx市区南端,始建于1995年,XX年1月由原xx集团xx小学与xx镇中心小学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现有教师111人,学生1848人,其中城镇学生占56%,农村学生占44%,农村学生来源于周边12个自然村,现有37个教学班,另有一所附属幼儿园。

学校坚持和谐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把“以人为本,规范管理,争创一流”作为办学理念。是一所工作扎扎实实,荣誉接踵而至生机勃勃的窗口学校。

科学而精细化的管理是xx飞速发展的保证,精美的校园环境及特色发展定位,提升xx的办学水平。几年来,由于我们不懈的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校获得全国校园环境创新奖;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普及活动先进单位;xx省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基地学校;xx省课改先进校;xx省校园艺术化工程先进校;xx省合唱名校;xx省依法治校示范校;xx市首批名校;xx市首批师德示范校;xx市管理先进校;xx市文明标兵单位;xx市少先队工作示范校;xx市艺术特色学校等殊荣。各级领导也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XX年10月25日xx市张竞强市长到xx视察后说“作为县级市的xx,能够把xx建成这样,相当难得,特别是人性化教育,提高文化内涵方面的经验。”

XX年5月30日,我校承办了xx市关于推进“普九”工作暨管理现场会,并在会上做了关于“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品位”的经验介绍。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XX年5月5日,xx省农远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校是观摩现场之一,xx厅长到校后高兴地说:“学校管理的真好,你们真是把学校当家来经营了。”

我校的管理与特色,同行们也非常感兴趣,鞍山、盘锦、辽阳、湖南、青海等外地多家学校来校参观学习。

二、“双高”水平普九工作情况

1、“控辍保学”成果显著

学校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保证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额巩固率100%,六年教育完成率100%。

2、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表

本科以上(人)

大专

(人)

中专

(人)

学历达标率

全体教师

95%

专任教师

96%

教师职称情况统计表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高级

中级

初级以下

全体教师

4人

97人

9人

专任教师

3人

90人

8人

骨干教师情况统计表

省级

市级

县级

校级

合计

5人

15人

3人

12人

35人

优秀课教师情况统计表

省级

市级

县级

合计

12人

28人

29人

69人

3、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近四年来,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共投入491.96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70.58万元,社会赞助95.24万元,学校投入126.13万元。教学设备设施达到了“双高”普九水平的标准。配有多媒体教室、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等21个专用教室;有一套价值40万元的校园网络系统,实现班班有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电视、壁挂电脑、evd;有价值56万元的藏书达60619册;各种教学仪器、器材、设备达到一类标准。

学校有微机185台,生机比为10:1,有多媒体设备6套,安装了校园网电话40部,有一套广播系统音乐铃。XX年已接通校校通,安装校园网,学籍、卫生档案实行了电子化管理。校讯通于XX年5月使用。有农远工程模式二设备,教学资源存量达3379g,能获取市里5000g以上资源共享。有电子备课室,基本实行了教学网络化,实现了资源共享。

三年内教师的办公桌椅和学生桌椅已全部更新完毕,并更换了图书室的图书架、阅览桌,粉刷了教学楼,布置了校园文化。

4、经费拨款及时足额

教育经费、公用经费足额按期拨付,并且每年有增长,教师工资无拖欠现象。

教师工资

年份

工资总额(元)

年人均工资(元)

比上年增长

XX

2943481

23177

3.27%

XX

4284805

25812

11.36%

XX

4934244

29724

15.16%

5、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美术手工制作》,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5%以上,思想品德合格率达100%。三、一票否决项目完成情况

对照“双高”普九评估标准中一票否决的项目,具体情况是:

1、计算机185台,生机比为10:1,达到标准。

2、教学资源库存量3379g,能获取市里5000g以上资源共享。

3、近三年,我校有15名领导和教师分别去外围学校六小、十小、十二小进行支教,实行了流动。

4、我校有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七处,分别是:社区、敬老院、烈士陵园、武警中队、教育局建立的学农基地、xxxxxx集团、xx文体中心,每年组织全体学生到各基地搞 丰富的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5、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及时全部拨付到位,并逐年增长。

6、学校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理念,狠抓安全工作,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四、主要经验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普九工作是贯彻《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省市各级普九文件,把普九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采取“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工作思路,发挥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性,保证“双高”水平普九达标。

(二)抓住关键,狠抓落实

1、依法治教,抓好控辍保学,使我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教育完成率均达100%。

2、经费得以保障,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三)加强管理,发展特色

特色

一、管理手段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我们通过精细制度的确立,精细制度的划分,精细制度的考核,确使我校迈上了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特色

二、教学环境艺术化

我们努力打造环境艺术化,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楼体景观,请名家为楼体题字,将三幢教学楼以主题命名,赋予文化内涵,确立了书香文化为主题的“文渊楼”;以反映古今中外艺术文化为主题的“雅风楼”;以普及自然科学,探索自然奥秘为主题的“博志楼”,三幢教学楼构成了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三个教育基地。

2、走廊景观,走廊环境设计上体现动与静、知识与观赏、灯光与艺术相结合的氛围,每一层一个主题,博志楼四层分别是宇宙地球知识、植物知识、动物知识、自然奥秘共370个知识点。雅风楼四层分别是乐器、舞蹈、书画、国粹艺术知识。

3、操场景观。以“希翼”为主题的大型钢雕,别具一格的国旗台,标志文化石,都增添了校园文化的厚重。宣传橱窗、文化墙、快乐体育园,给整个校园营造了一种活泼与严肃相呼应的文化氛围。

校园绿化设计简洁明快,规则中求变化,色彩搭配合理,具观赏性。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在环境建设上达到了硬化覆盖、绿化辅装、文化装点、美化修饰、净化管理。

特色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

学校班班有电视、电脑,实现网络化教学,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特色

四、特长活动多样化

1、实施面向全体的“2+1”工程

二项体育技能是太极拳和太极扇,一项音乐技能是口风琴。我校学生人人会太极扇,多次参加大型演出,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2、实施美术手工制作的延伸项目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我们利用周四第五、六节进行美术手工制作与指导:一年级简笔画、二年级手撕画、三年级蛋皮贴画、四年级玉米皮贴画、五年级种子贴画、六年级想象制作,此项目已开发为校本课程。

3、提高层次的特长训练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合唱、舞蹈、绘画、书法、民乐、军乐、巴乌队、排球队、田径队9个课外训练组。每周三、周五放学后进行训练。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省合唱大赛一等奖,被评为省合唱名校;舞蹈队的《京剧娃》参加了省电视台少儿春晚节目录制。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一)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努力方向

1、加强管理,使各项管理更科学、规范。

2、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使教师与新课程改革一同成长。

3、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仪器,让其发挥最大的效应,为教育教学服务。

牛牛文库 海量资料分享

总之,发展是学校的第一要务,我校将继续一心一意谋发展,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xx小学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xx市xx小学

XX年9月10日

篇3: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交流

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 2007年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已达99%, 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 提高了21个百分点。[1]我们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思茅市澜沧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调研的结果也显示, 基本都达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简称“普九”) 任务的要求。

据云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字, 截至2005年, 云南省有112个县实现“普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6%, 比200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本课题组所调研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2006年全州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3.81%, 辍学率为0.8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1.52%, 辍学率为2.48%;“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7%, 基本实现了“普九”的目标。现在西双版纳基础教育的重点是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在云南的第二个调研点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级边疆贫困县, 总人口47.2万人。澜沧县在2000年实现了“普六”的目标, 至2005年底有勐朗、文东、惠民、发展河、富东、雪林、东回7个乡 (镇) 实现了基本“普九”, “普九”人口覆盖率达36.4%, 小学入学率为98.9%;初中净入学率42.9%, 毛入学率59.4%。对澜沧县来说, “普九”除了要巩固已有成果, 还需要加强初中阶段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介绍, 自治区2006年底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了99.27%, 小学生毕业升学率达到了99.61%,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84%,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了80.45%, 均在西部省区位居第三。本课题组所调研的固原市原州区, 2006—2007年度全区有小学适龄人口50099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9.8%, 其中女童为99.7%, 回族为99.5%, 回族女童为99.4%;初中适龄人口29041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98.2%, 其中女童为97.7%, 回族为95.9%, 回族女童95.2%;17周岁人口完成率为87.3%;残疾儿童入学率71.6%。[2]“普九”的难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辍学率控制在了国家标准范围之内, 其中小学辍学率控制在1.1%, 初中辍学率为2.4%。

一、“普九”中的辍学问题及原因分析

无论是西南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和澜沧县, 还是西北的宁夏固原市, “普九”都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评价这些主体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应该说, 这些年来, “普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问题仍然不少, 在调研中很多行政人员、老师和学生反映, “普九”的数字不完全可靠, 教育质量不高, 为“普九”欠债很多等, 这些问题也多是全国“普九”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辍学问题, 特别是初中辍学, 已经成为“普九”的瓶颈。在调研地区, 小学六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入学率、巩固率都非常高。但初中却出现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 特别是在国家级贫困地区。究其原因, 主要有经济原因、学生厌学、学生及其家长受教育意识淡薄、办学制度和当地民族风俗等。

1. 经济原因:因贫辍学和因富辍学

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 辍学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贫困, 特别是在“两免一补” (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政策实施之前。随着“两免一补” (宁夏部分区域实施的是“三免一补”, 即在“两免一补”基础上再免费提供一套教辅材料) 政策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推进, 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除政府资助外, 社会机构和个人的捐资助学也使一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重回学校, 如澜沧县某民族小学就有“杨秀鹤班”和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女童班”, 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栏目、金利来集团等也分别对澜沧县的中小学予以资助。但是有些资助只是针对小学生, 接受资助的学生到了初中就面临辍学的困境了。如民族小学的“女童班”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学校校长表示:“现在正努力为这些孩子争取资助。如果失去资助, 这些学生中将至少有一半上不了初中。”

与此同时, 此次调研还发现了辍学的另一个现象——“因富辍学”, 尤其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表现明显。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老百姓家里一般都有橡胶园, 经济条件较好, 通常不至于供不起孩子上学。但是, 最近这些年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出现了“读书不如在家里管理橡胶园;一个寨子里孩子上学的家庭比孩子在家里干活的家庭要穷”的现象, 因此有些学生“因为家里胶树太多, 割不完, 所以就不上学了”。另外, 在高等教育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政策的今天, 在老百姓看来“不包分配, 读大专、大学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 如一位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也找不到工作, 大学的门槛低了, 独木桥变成了立交桥, 大学不再是跳出农门的途径了。社会风气也不好, 找工作主要是走后门, 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并不容易。这样, 他们就觉得读再多书也没用。”

2. 学生厌学情绪

除了经济因素外, 学生厌学情绪也是他们放弃学业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初中学生。两个调研组都发现, 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机会少、学校课程内容无法学以致用等, 都是造成辍学的重要原因。

宁夏调研组在访谈中发现, 固原市初中毕业生升上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0%~36%之间, 考入大学的比例就更少了。在云南调研点, 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能考上高中的少, 考上大学的更少了, 而上了大学就业也比较困难——这一种能够预期的黯淡结果让很多初中的学生失去了希望和努力的方向。

另外, 课程无法学以致用,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也是导致初中生辍学的重要原因。在云南, 傣族有句俗语说, (初中毕业生) “干活不如老子, 持家不如嫂子”。课程内容与农村的生活脱节的问题严重。当地学校也曾努力过, 试着在初中第三年开设如摩托修理等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 但因此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内容无法完成, 因而试验了两年后放弃。

厌学情绪还来自外界的诱惑。学生进入初中后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社交圈子, 比如骑摩托、上网吧、打游戏等对他们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 对课外事物的兴趣使得他们不愿意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容易产生叛逆心理, 学校的严格、单调与校外世界的精彩相比, 他们更愿意选择离开学校。

3. 家长与学生的受教育意识淡薄

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有老师反映:“我们这儿的小孩特别厌学, 主要是家长本身就没有文化, 引导得不够。我们这儿有些寨子甚至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在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 贫困地区一些家长甚至学生更看重眼前的现实经济利益, 希望在家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因此辍学现象仍然存在。

访谈中很多老师反映:“初中小孩都可以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了。家长觉得读书是必须有回报的, 比如说一份好工作, 但目前他们看不到任何实质的好处, 学完了也没什么大用, 所以就干脆不读了。”有的老师反映, 动员学生上学时做家长的工作很难, “有些家长说想孩子, 说‘老师’我们和孩子相依为命, 你让他上学去, 见不到他, 我们一家活活拆散。我想他, 他也想我们, 你给他讲道理他根本听不进去”。这些话语都是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与认识的真实反映, 从而也说明了家长教育观念亟须更新和提高。

就学生本身而言, 受教育意识也不强, 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有时候成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权宜之计, 从而造成了较高的辍学率。在经济贫困的云南省澜沧县山区, 一位校长讲到:“学校给学生发生活费、生活用品, 都有资助, 学生来学校就有吃的, 吃饱了就跑回家了。回家过了几天在家吃得不好就又跑回学校, 如此反复。青黄不接家里没粮食的时候就都跑到学校来了!”这种现象说明教育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当地学生的普遍重视, 而且这也必然导致辍学现象出现反复, 不利于“普九”任务的顺利完成。

4. 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办学制度的影响

初中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寄宿制也是导致一部分学生流失的原因。例如, 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澜沧县, 小学低年级通常每个村寨都有, 比较偏远的寨子设有一师一校的“教学点”, 学生可以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上学;到了小学高年级, 由于师资、经费等原因, 就相对集中, 几个村寨设有一所“完小”;到了初中, 每个镇只有一所“中心中学”, 所有初中生都要到镇上去上学, 实行寄宿制。这就加大了学生家庭的经济成本, 再加上父母对孩子不放心、学生对家长的依赖等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在初中没读几天就放弃了。

5. 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

西部少数民族有一些自己的风俗, 如拉祜族有早婚早育的风俗, 傣族有“缅寺教育”的风俗, 这些风俗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普九”。

在拉祜族, 一般年纪在十三四岁的女孩子, 家里就忙着张罗嫁人、生子;或者即使不嫁人, 身体发育也使得一些女生不好意思见人。澜沧县是拉祜族的聚居区, 女生初中辍学率极高。一位当地的小学校长讲到:“我问她们为什么这么早就辍学了?她们说:老师, 我的心是还想继续上学的, 但我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我再继续读书了。”所以, 要使习俗与教育发展得到平衡就必须通过宣传和教育。

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根据宗教习俗, 傣家男孩到七八岁就要送入佛寺, 既学习傣文, 又念经学习佛教经典, 从而形成特有的“缅寺教育”。为了与普及义务教育不相冲突, 经各方协调, 在缅寺中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同时也必须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是, 在对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县的调查中, 课题组发现:动员这些孩子上学比较难, 对他们的管理也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他们白天在学校上学, 晚上就去寺庙。晚上睡得很晚, 第二天容易迟到, 上课打瞌睡。另外, 这些学生经常请假, 对教学进程有一定的影响。有老师谈到:“如果遇到赶摆、开门节或者关门节, 他们就会比较忙, 白天都在缅寺待着, 不能来上学, 就跟老师请假。”这些学生对整个班级的管理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学, 因此大多学习动机不强, 安于享受、比较懒惰, 问题较多。

二、调研地区“普九”问题的政策法律分析

在课题组调研的云南和宁夏两个地区,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基本落实,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说, 自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 国家就已经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对九年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特别是2005年以来, 财政部、教育部相继颁发关于“两免一补”的数个文件, 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那么, 政策和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如何呢?

调查中我们发现, 各个学校对于“两免一补” (宁夏是“三免一补”) 政策的了解和反映各不相同, 有些老师根本就不知道有“两免一补”。而且因为“两免一补”政策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免、都补, 主要是为了资助贫困农村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 所以确定补助的学生标准是重要的问题, 但目前没有可操作的统一标准。学校普遍反映“名额是由上面规定的, 市里面分给县里面, 县里面再分给学校, 具体是如何确定的, 并不清楚”。现行的一个惯例是, 只要是学校名字冠有“某某市”的学校就都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但是事实上, 这些学校也有很多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另外, 农村学校的哪些学生可以享受, 哪些不能享受, 校长们也讲不清标准。澜沧县某中心小学校长认为:两免一补的名额有限, 大概可以达到60%多一点, 但还有一部分是免不了的, 所以, 就给这些家庭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凭什么这个学生有补助那个学生没有补助?学校的工作很难做。

一个有效的法律实施必须有相应的有效的监管机制, 而现有法律缺乏对失学的监管机制。在“普九”中出现的失学问题很大程度上缘于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在我们所调研的地区, 地方政府比较关注“普九”的各项问题, 普九的“三率” (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 是每届政府最主要的政绩表现, 是与“乌纱帽”紧密结合的一个工程, 因此, 他们会采取种种奖励或惩罚措施, 并且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施加层层压力。而家长, 在法律上没有有效的惩治措施的情况下, 对儿童失学往往采取了漠视、纵容甚至诱导的态度。如云南省制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父母不送孩子上学, 可以对其进行罚款。但问题是乡村干部不是执法部门, 没有权力罚款, 这样就只有靠一些村规民约来约束父母, 村委会会把孩子的入学情况和扶贫的指标挂起钩来, 有时候会采取暂扣土地的措施, 但这都不是绝对有效的。

在西双版纳地区和澜沧县, 如果有学生中途不上学了, 通常的程序如下:班主任至少得到学生家里去劝说三次;还是不来就告诉学校, 由学校管理者协同村委会的干部一起到家里做工作, 但是并没有什么强制措施;如果还不行, 就要跟镇政府汇报, 镇上领导再做思想工作。做完了, 还不来怎么办?一个校长告诉我们:“西双版纳地区曾出台了一系列规定, 如果你不送孩子来学校, 一年交800元保证金, 保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家长能交得出来, 绝大部分交不出来。我不交钱, 孩子我也不送, 这个时候你去抢吗?犯法!你去拖来吧, 也是犯法!这种情况下, 这种规定等于一张废纸。”

立法和司法同样重要, 在我们所调研的地区, 也发生过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失学问题的先例。西双版纳州勐罕镇中学的校长表示, 以前有过政府去告家长的情况, 但是这样做金钱和时间成本太高。即使胜诉了, 但是孩子上学的时间已经过了几个月了, 强制执行费用也很高。所以还是只有靠学校和老师去做工作, 还有村委会做一些工作, 尽量劝家长送孩子去读书。他认为应该有一个义务教育入学的强制机制, 现在的这套机制很不健全, 应该赋予政府更多的强制权力。

通过对两个地区“普九”现状和问题的考察, 我们可以看出, “普九”目标不会在一朝一夕内达成, 政策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还必须与当地社会实际、民意、技术手段、合法性等相联系。从政策分析视角来看, 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是:完善相关政策法律, 并强调法律实施过程的有效性, 加强法律执行控制和监督, 进一步完善法律实施过程。

具体而言, 政策法律是比较刚性的制度, 由于经济原因而导致的辍学, 可加大国家、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扩大资金来源的范围, 包括社会各界的资助, 如企业、各种慈善基金会等方式筹款。对于学生厌学情绪和淡漠的受教育意识, 刚性的法律可能无法强制性地解决问题, 应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通过谈心、劝说和教育等来解决。而对于民族传统风俗与法律的冲突, 应当运用法社会学的方法, 在尊重民族传统的前提下, 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这一切都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讨论少数民族地区理想的法律模型与法律实施方案, 制定与当地实际、民族传统相符合的法律制度, 加大政府的责任, 明确控制辍学政策执行的责任主体, 提升家长素质, 同时对教育内容进行变革, 改变“读书无用”的观念, 只有全方位地对义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7年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已达99%[EB/OL].http://www.gov.cn/jrzg/2008-02/25/content_900845.htm.

篇4: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对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进行研究,为克服我国现今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辍学现象,盲目追求应试能力,义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开始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真正大发展始于1872年的《学制令》,它同以后的系列法令一起形成了日本近代学制。其中,小学教育共8年,前四年为义务教育阶段,到1909年义务教育延长到六年。国家要求所有的儿童都要接受六年的小学教育,学生入学率稳步上升,1872年底只有28%的适龄儿童入学,然而到1910年止,98%的儿童进入学校,几乎解决了文盲问题。从1947年颁布<<教育基本法>>时起,把义务教育由战前的六年延长到九年,仅用一年时间。1948年,近100%地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6~15岁共九年)。

一、日本普及义务教育中的一些措施和经验

1.严格执行不收费制度

不仅免学费,而且免收杂费、书费,免费提供医疗检查和教科书。有《免费提供教科书法》。义务教育阶段还不赢利提供午餐一一每天一顿营养午餐,只收工本费。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代表国家和政府的一片爱心。

2.举国上下重视教育,政府视教育为立国之本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举国上下,官民协力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发动的侵略战争失败,并宣告无条件投降,但就在当天晚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宣告:“我们虽然在痛苦的深渊,但是为了国家的百年,要嘶哑着喉咙疾呼不能忘记教育!”(摘自中曾根康弘1947年著的<<教育论>>)。战后,在一片废墟和经济。十分困难,而且国民衣食住行都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决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来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每年义务教育的经费约占全部教育经费的50%以上。

3.教育体制的立法化

立法化是日本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选择r一条富国强兵、教育立国的政策之后,立法始终伴随着日本教育的发展,更确切的说,日本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始终是以法律、法令为基本准绳的。日本最早颁布的教育法,是在明治5年(1872年)在全国制定统一“学制”后,发布的“教育令”和“改正教育令”。现在日本所实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结构,一般总称为“宪法、教育基本法体制”。“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依据法律的规定根据其能力,全部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国民依据法律的规定,承担其保护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是无偿的。”1947年公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1948年公布了“教育委员会法”,1949年公布了“教职员免许法”。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性”,日本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强制实现适龄儿童入学接受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为此,各地设专门负责本地孩子的入学问题。他们把区内的孩子一个不落的登记造册,并届时向家长发出通知,从而使得其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了保证。

4.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

明确日本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可以说是定得很低,正因为如此,教育表现出如下的特点:(1)校方教师从来不刺激学生。目的是不让一个学生逃离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从来不排名次,每个学生的成绩单都是单独存放,不让其他的同学及其家长看见。这种做法,无疑减少了学生的辍学、厌学现象。(2)教学内容非常简单。教师从来不留作业,如果留了很多作业,则被认为老师无能,这样老师就只好挖空心思地想在45分钟内教会所有的孩子。(3)日本的义务教育被称为是“生存教育”。日本中小学的每个孩子都要学会游泳;每年进行1-2次防震教育,每年进行1-2次防火演习,以使学生在震灾面前具有急救、自救、互救知识。

5.实力雄厚的教师养成与师资队伍

(1)学历主义社会。学历主义社会指学历(看一个人最后毕业于哪个学校,这个学校的学历即为他的学历)在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起着比其他的因素(家庭出身,门第,个人能力等)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是学历决定一切。这种体制,对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师寻求进修与提高的途径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2)采用教师许可证制研修制,保证了教师的质量。日本教师的培养是开放型的。学业合格之后不能马上就业,还要接受由各个地方教委组织的教师考试。考试合格后得到教师资格证书(叫免许状)。只有拿到证书的人,才可以去教书。日本还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岗的教师也并非一劳永逸。

(3)引人注目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日本的教师被尊称为“先生”,教师被看成是上等的绅士阶层。日本还很重视提高教师工资。1972年颁布《为维持和提高学校教育水平而确保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职员人才的特别措施发法》,简称《确保教育人才法》。,进而三次大幅度提高了教师工资:1974年提高9%,1975年提高了7%,1976又提高了5%。从而使教师工资比同年龄、同学历的国家公务员高出20%,教师行业成为青年人非常注目的职业,极大地吸引了社会的优秀人才,日本中小学教师一般具有大学学历,并专修过教育专业。就小学教师而言,日本47个府县中,有些府县的合格教师过剩,而另一些府县供需之间接近平衡,从而保证了质量。

6.受教育机会与条件的公平性

日本法律明文规定,每个小学生的人学条件要大体一致。如对每班学生人数的要求:班额标准一般分常规班级和复式班级处理。常规班级班额标准为40人,而复式班级又被细分为两种情形,小学复式班为16人,初级中学复式班为8人。对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班级法律也做了特别的规定。对于每人占多少平方米的教室、操场、图书、运动器械、游泳池、操作室等同样如此。为了保障学生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提高偏僻地区教育水平,日本1954年制定了《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该法规定,为振兴偏僻地区的教育,中央财政补助市町村下列项目所需经费的一半:完善学校的教材和教具,教员的进修;教职员的住宅建造及其他生活福利;体育和音乐教育设施的配置;师生的保健;为便利学生上学采取的措施。法律规定,对在偏僻地区学校工作的教职员,应发给地区津贴等。

日本为了促进校际均衡发展,在公立小学之间实行教师定期调换制度,平均每个教师约七年

更换一次学校。调换一般是在同一县或市内进行的,教师工资待遇不变。

日本为使适龄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对特殊需求的学生建立了扶助制度,包括三种类型: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障儿童和偏僻地区儿童。

挪用教育经费的事件,在日本曾有发生,重要原因是政府信息不公开。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等行政机关实行信息公开制度。日本民间也成立了一些教育经费的监督组织。

二、日本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1.必须在认识上转轨,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

日本之所以能在废墟上一跃而起,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重要原因在于教育的兴起。我国已经明确地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上,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抓。但仍有一些人习惯于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消费性活动;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对实施义务教育中碰到的际困难和问题实行绕着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是该国经济能否起飞、能否化贫为富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有没有后劲的高度来看待普及义务教育问题。

2.加大经费投入并合理加大义务教育方面经费投入的比例

从一些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经验来看,他们普遍把本国的教育投资大头用在基础教育上,并把加强学校的教学物资基础建设、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看做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而我国重高教、轻普教,教育投入大头在高教上,而普教投入重心又倾斜于城镇,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城乡差异明显、缺乏公平性的一大原因。

3.加大教育执法力度

义务教育的立法,是为了使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及具体实施获得法律上的保障,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相应的教育法规已经配套,关键在于如何将其真正的落实到位。各部门应当迅速行动起来,真正做守法卫士。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教育法律法规切实为义务教育的普及保驾护航。

4.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

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首先,要加快小学教师的学历专科化的步伐,努力实现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在此基础上,不断为在职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有些学校以分散精力,影响教学质量为由,阻碍教师学习进修,这是极其错误的。同时,各地(包括农村乡镇)必须真正保证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尤其是解决农村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一些部门是不是应该拿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教师”的精神来看待这个问题,否则,大幅度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将是一句空话。

5.要冲破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应试能力的传统教育思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有人说,东方国家与西方国家比,东方的学生活得太累。其实,中国在东方国家中,中小学生是活得更累的一群人。他们从六七岁开始就要承受过多的压力,接受过多的应试训练,心理健康受损,身体成长受损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在教育目标上向公民素质的培养倾斜,注重基本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养成,这种导向或许会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有一个质的变化。

6.应设法改变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学生的竞争处于同等条件之下

为此,一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坚持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二是应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各方面教育条件做以规定并严格执行,切实保证这些条件的一致性、公平性;教师要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合理流动,鼓励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去任教,等等。

篇5: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普及“两基”知识,帮助全校师生、全省各界人士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政府“两基”工作的有关政策,认真做好“两基”迎国检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两基”工作目标,我们依据国家、省、市政府有关文件和制度,选摘了有关“两基”迎国检知识问答,供全 校师生、各界人士学习。

1、什么叫“两基”?

答: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

2、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

答: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实施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九年义务 教育。

3、什么是“普九”对象?

答:指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

4、国家规定有关教育的法律主要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 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5、什么是“两免一补”?

“两免一补”是指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国家免除学杂费,免费教科书,对农村 寄宿制贫困生补助生活费。

“两基”迎国检工作

6、什么是“两基”国检?

国家教育督导团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有县全部验收完毕之后,对省级政府的“两 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是国家依法组织的对省级行政区域“两基”

水平的验收和认定,因此称为“两基”国检。

7、“两基”国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两基”国检的过程是检验政府行为是否到位、督促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的 过程。是各省(区、市)总结工作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继续前进的过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

8、“两基”国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篇6: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情况的调查

内容摘要: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

关键词:义务教育;普及;调查

一、调查过程

我们组六人在某镇进行了这次关于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情况的调查。我们随机抽选了三个村子及一所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走访3个村子几十户人家调查孩子的受教育问题,部分真实。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家庭里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的上学情况;家长跟孩子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认识;是否有辍学的孩子;孩子辍学的原因;孩子和家长对学校的看法;学校的师资及学校资源情况

三、调查情况

(一)普及程度(普及性:即全体适龄儿童、青少年,除依法律、法规规定办理缓学或免学手续的以外,都必须入学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入学率(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农村均达到98% 初中适龄少年的入学率: 82%以上),辍学率(小学在学生辍学率:农村控制在1%以下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农村在3%以下),完成率(13~14 岁小学生教育完成率:农村达到 90%以上,16~17 岁初中生教育完成率:农村达到 80%以上)(二)师资水平目前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向着年轻化方向发展,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低,大多数小学教师对教学工作不够积极。年轻教师面临的压力大, 待遇低,而且爱年轻教师的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待遇却相对老教师来说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初中的教学条件相对好,教学设施相对先进,初中教育比小学教育更得到重视,但老师们对薪资待遇还是不太满意,相当一部分老师有自己的副业,有些老师还开有自己的辅导班。

(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各中小学办公费用紧张,学校无法为学生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开展各种新颖的教学活动。一些学校还曾有过要求学生捐款用

来购置设备或者修建道路、教学楼等的情况。经费的不足及简陋的设备影响了孩子的上学积极性。

(四)农村义务教育法制观念谈薄。有少部分家长认为,送孩子读书完全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让适龄子女上学读书是家长的法定义务,不知道什么是“九年义务教育”,不知道有《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更没有认识到拒绝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加上现在每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有很多一部分不能顺利就业,特别是一些农村家长看到孩子读了大学之后仍然脱离不了农田,家长对孩子的前途产生重重疑虑,瞻前顾后,只要有机会就鼓动子女外出打工,让学生辍学“下海”跟家人做生意赚钱或外出打工。

四、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五、简谈解决方法

(一)招商引资

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引商,精细组织好小型招商推介会,突出小型“圆桌式”招商,提高招商项目的“对接率”和“成功率”。实现从全民招商转变为专业招商、从粗放招商转变为精细招商、从盲目招商转变为目标招商、从政策招商转变为环境招商,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样不仅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二)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

老师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新课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多加的磨课,听课,不断的充实自己,让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好课堂40分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掌握学生是否完成,主要在一节课短暂40分钟的有效利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孩子。

(三)改善社会学习氛围

上一篇:的设计策划下一篇:职业道德与法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