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哲学论文

2022-04-15

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砖博物馆,坐落在青岛市崂山区,拥有12个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是著名军旅收藏家张新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哲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哲学论文 篇1:

作为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的哲学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林德宏领衔主编的《什么是哲学?》于2021年9月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世界观的学问”“哲学的历史”“哲学的现状与未来”“学哲学、用哲学”为主题,讨论了何谓哲学,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辉煌及其当代发展、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及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哲学家与哲学思潮,结合哲学的“无用之用”与我国高等教育建制中的哲学专业、哲学学科介绍了学习哲学的方法。该书对广大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哲学专业与哲学知识、对广大哲学爱好者与初学者进一步精准而规范地理解哲学,具有普及作用与启迪意义。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处处有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 。如何以平实易懂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文本,简明扼要地回答什么是哲学,阐发哲学的基本原理、核心概念,是对编者自身教育方法论的考验。林德宏教授系中国人民大学首届哲学本科毕业生,有着系统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育教学积累,长期从事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教学与研究。早在1994年,南京大学为深化文科教学改革,将《哲学概论》设为在文科院系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林德宏教授作为该课程负责人,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花费大量心血,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在哲学原理与哲学概论教育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林德宏教授关注文理科学生的科学思想史教育,主张通过再现科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阐发其内在理论结构,传授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离开教学科研一线后,林德宏教授仍笔耕不辍,撰写学术论文,思考儿童与青少年认知发生层面的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的部分编者,作为南京大学“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哲学通识教育教学团队”的骨干成员,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哲学通识课程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素质教育教学理念。这些都为该书的编写与顺利出版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从日常生活出发展现哲学魅力

在回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具体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管理学)是什么时,可以使用各个学科自身的历史演进来完成自我界定,抑或通过明晰这些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来明确自身的问题阈与核心关涉。“小到物质的基本结构,大到浩瀚无边的宇宙,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都在哲学的思索之中。”[2]前言 1从思想史看,这些学科都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中逐渐从哲学分化而来,以基本概念定义具体学科也会在方法层面牵涉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观等理論问题。

换言之,要回答哲学是什么,首先需要脱离哲学理论的语境,才能激发读者对身边日常生活的思考,引导读者逐渐进入哲学的专业化语境。“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也许非常普通,但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不难碰到哲学问题,发现其中的哲学道理。”[2] 2《什么是哲学?》开篇通过构建做梦、天气预报的准确性、预测天气、饥饿等常见的生活情景,带领读者思考意识、科学研究、经验归纳、心理生理作用等问题,在对具体情景的不断追问中,讨论哲学道理与哲学理论的差异,进而区分了“专家哲学”与“大众哲学”。前者是“哲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哲学论著的形式走入学界,载入史册”;后者“存在于公众的心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世代相传”。[2] 7编者以存在于“大众哲学”中的哲学道理作为切入点,在提炼抽象中逐步明晰了“专家哲学”的概念化特征,“哲学使我们超越认识的局限性,哲学使我们的品性不断升华”[2] 45。

总体而言,《什么是哲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当前,随着国家发展需要,“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3],以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对哲学的兴趣,进而吸引他们选择哲学专业、投身哲学研究为目的编写普及读物,必须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思维方法,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与中西方哲学对话。

二是对文本建构中理论语境的恰当处理。通俗读物不是哲学教科书,脱离哲学理论的语境有助于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读者从“大众哲学”走向“专家哲学”。但哲学概念通常是多义的,不同哲学理论又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具体的文本语境。这就要求在讨论哲学的历史与现状时回到不同“专家哲学”的语境,并使读者在思考与行动中掌握学哲学、用哲学的方法论内涵。

三是通俗的语言风格。这一点与第二点相辅相成,除了通过生动的生活情景引导读者进入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该书在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部分时,也力求语句简短、贴近生活,在保证内容规范的基础上尽量不使用专门术语。“专家哲学”理论而系统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逻辑论证,这些概念、范畴与命题又在思想史谱系中有着不同的理论内涵与现实外延。如果不对相关专业问题加以悬置,着重讨论专业哲学自身的知识论维度就掩盖了读物的通俗性。该书在介绍哲学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兼顾了对通俗内容的理论提升,如:编者区分了各种民间俗语与成语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明确它们蕴含着指认事实、批判纵欲主义、认识事物、生动表达辩证法的哲学智慧,展现了哲学智慧的形成未必需要经过哲学专业训练而又根植于大众的实践。

二、从文化素质到思维方法

近年来,我国公民受教育状况持续改善。据最新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我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数翻了接近一倍。[4] 从开设哲学专业的高校占比、哲学专业在校生占比与具有哲学专业的高校数量看,哲学仍是规模较小的专业。高等教育建制中,以“双一流”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培养哲学等基础学科人才方面具有主力军作用。在哲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供需结构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既有知识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满足学生对哲学文化素质与专业知识的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的哲学教育由思想政治课程承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中学哲学教育的核心内容。2011年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本科新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状况似乎并不容乐观”,尽管学生对修习哲学通识课程、提升哲学素养有积极的兴趣,但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突破中学阶段的哲学教学模式来满足学生需要,进而引导学生自觉而坚定地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同时期,有中学教师指出,我国中学哲学教育存在“对哲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哲学史教学基本留白”“哲学教育考察方式的标准化模式导致哲学教学方式的公式化”的困境。[6]教育部2013年起根据20世纪以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总结普高教育的成功经验,面对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现实需要,编制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于2020年对课程方案与部分课程标准作进一步修订。为避免教学停留于知识、加强学科知识与育人功能的有机联系,思想政治课程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育人目标,具体凝练为内涵互融、逻辑互依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精神、公共参与4个学科核心素养。[7] 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哲学教育必须谋划大中学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什么是哲学?》在编写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大中学哲学教育的现实状况。

第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科学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制”“哲学与文化”四个必修模块。科目育人核心素养,在哲学层面主要体现为公民的科学精神培育,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8]。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要求我们用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真理,强调实践在认识、检验、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林德宏教授在哲学原理的大众化传播实践中,曾这样描述真理:

它就是它。没有包装,也无需打扮。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你可以认为它毫不起眼,你也可以认为它灿烂辉煌。

纯真是它的本性,朴素是它的模样。

你不认识它,它是如此;你同它亲近,它还是如此这般。

它是有限中的无限,暂时中的永恒,现象中的本质,主观中的客观。

它从不主动上门,全凭你去追求。你只能向它逼近,但不能完全把它占有。即使你牢牢地掌握了它,它仍然不是你的私人财产。

它不需要赞美,但需要真诚;它不需要吹捧,但需要宣传;它不需要迷信,但需要理想。[9]

《什么是哲学?》鼓励读者在认识事物本质时,关注真理的层次结构,通过不断思索实现由浅入深,“感性认识要全面,多观察,多接触,多体验,认识现象的多个方面,避免盲人摸象,以点代面”[2] 60。同时,面对人类知识体系的发展、学科分化的细致,编者鼓励读者培养跨学科思维、坚持方法论上的开放性。这些讨论既回答了何谓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又回答了如何践行科学精神,与当前所倡导的通过自我历练与自主思考感悟真理力量、投身社会发展相契合。

第二,积极回应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理论语境与日常语用中,“科学”一词具有双重内涵,一是作为自然科学内容的科学,二是作为理性思维方法的科学。在当前的高中教育中,自然科学科目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的互动,蕴含着自然科学知识论基础的发生学表达。“科学思想是自然科学成果和哲学之间的联系纽带。”[10]《什么是哲学?》通过区分“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共有的最一般发展规律”的元哲学与“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哲學”,结合中学自然科学教育中的思想史内涵,分析了哲学理论与科学理论间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并特别强调了“哲学与自然科学在人类知识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术业有专攻,地位无高下”[2] 24-29。加强哲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也有助于中学生理解初高中自然科学科目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加强不同学段衔接。例如:高中化学通过化学反应中是否发生了化合价的变化来界定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化学中,氧化反应则由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来定义。很长一段时间内,氧气在放电环境下形成臭氧的反应被视为初中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可该反应并不适用于高中化学中的氧化反应范畴。与其说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有悖科学,不如将不同学段的自然科学教育视为科学思想史的内折。18世纪,随着氧气的发现逐渐形成了科学共同体所公认的氧化反应概念;19世纪化学领域化合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氧化反应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迁。至于发现氧气的是拉瓦锡还是普利斯特里,则是学生所具备的科学史知识进一步丰富、思辨能力进一步提升后,才能回答的科学哲学经典问题。

第三,倡导在原著阅读中深化对哲学理论的理解。在高中教育中,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核心思想是思想政治课程选修模块“历史上的哲学家”的主要内容。这也导致许多以理科见长的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学习相关内容,哲学的时代价值及其在社会历史演进中的作用恰恰彰显于哲学史,《什么是哲学?》为这类学生提供了课外补充。该书以先秦到汉代、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代到清代为主要时间段,提供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以儒释道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脉络;从西方哲学史中选取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儿、休谟、康德等著名哲学家简介其思想,通过介绍分析哲学、欧陆哲学与实用主义三大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展现当前哲学研究中不同进路间对话、交流和融合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是高等教育阶段哲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哲学专业的有限规模、不同高校间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参差差异,使得哲学普及读物有必要突出理论的继承性、民族性,引导读者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的关系。《什么是哲学?》编者长期秉持“只靠书本来认识知识,认识的只是书本”[11] 60的理念,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学习哲学专业课程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哲学原著才能掌握哲学基本原理。当前,《共产党宣言》《实践论 矛盾论》《大众哲学》《论语译注》《老子今注今译》《科学革命的结构》等哲学经典著作已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列入《中小学阅读指导目录》。[12]《什么是哲学?》也为高中阶段的读者在课余生活中读好书、读经典,提供了必要的辅助。高等教育阶段的哲学学习者,只有较早地形成哲学问题意识、积累哲学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学制衔接,真正走近哲学、研究哲学。

三、物质精神二象限:走向创造与协调

林德宏教授基于人是物质与精神统一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物质精神二象性:“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人既创造主体,又是自己的创造物。人类的创造业绩来源于此,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也来源于此。善与恶都在这里找到各自的根源。”[13]就哲学理论而言,物质精神二象性是素朴的。对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关系问题的讨论,已在近几十年间发展出现象学、心灵哲学等不同进路的存在论、认识论讨论。但在哲学普及方面,这些理论因核心概念尚未进入日常语用、逻辑推论严密,未经长期思维训练的读者很难加以准确理解。《什么是哲学?》一书可谓“物质精神二象性”观点在哲学大众教育方面的实践。哲学是“学以成人”的学问,立足我们所处的时代,哲学研究者有必要在全球视野下阐明文化的共相,帮助公众理解哲学的非功利性功能,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理性的批判精神。这正是物质精神二象性视角下人类永恒而基本的任务,“在人们创造文明的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种种社会矛盾,这就需要不断的协调”[13]。哲学普及教育一方面需要在维系中学教科书中哲学基本问题的框架的同时强化大中学教育衔接,另一方面需要面向纷繁的哲学理论、面向科技迅猛发展与社会变革帮助读者提升思维素养、开阔理论视野、增强综合素质,物质精神二象性为当下哲学普及读物的文本构建提供了可行的理论进路。

“哲学是最一般的理,又是最深的情。”[11] 扉页林德宏教授在60多年哲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中,40余年高校哲学教育中,不断深化对哲学的认识、加深对所从事专业的情感,在坚定理想信念、潜心教书育人、传播优秀文化、积极奉献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示范作用,带领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成长。作为一名教授、博导,他注重理性,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作为一名终身学习者,他仍保留着几分童心,对世界充满好奇,沉浸于常无答案的哲学思索。林德宏教授对信仰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年轻人的关怀,使得集体编写的《什么是哲学?》一书,在展现哲学特殊魅力的同时,焕发出对读者的亲和力、对青年的感召力。“不管科学技术如何进步,不管人类未来走向何方,哲学是不会消亡的;但哲学同样需要与社会协同发展演进,只有如此,才会创造出更加有前景的未来。”[2] 140相信在该书的影响下,目标读者的哲学修养能得到较好提升,他们今后无论是否学习哲学专业、是否从事哲学研究,都能在工作、生活中以正确的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投身社会发展,展现青年作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0.

[2] 林德宏,刘鹏. 什么是哲学?[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

[3] 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N]. 人民日报,2021-09-29(01).

[4] 宁吉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J]. 中国统计,2021(5):4-5.

[5] 张亮. 对大学生哲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2):174-178.

[6] 段伟. 中学哲学教育的困境[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8):10-11.

[7] 韩震.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  细化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目标[J]. 基础教育参考,2018(3):9.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2020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9] 林德宏. 哲学随笔·五彩树[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1.

[10] 林德宏. 我所理解的科学思想史[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3):74-80.

[11] 林德宏. 哲理小语·双叶草[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EB/OL]. (2020-04-22)[2021-10-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4/t20200422_445605.html.

[13] 林德宏. 人:物质精神二象性[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9):4-7.

(责任编辑   朱   凱)

作者:刘兆晖

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哲学论文 篇2:

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

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砖博物馆,坐落在青岛市崂山区,拥有12个展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

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是著名军旅收藏家张新宽。张新宽系济南军区某部原副师长,上世纪80年代初,当他带领部队帮地方修公路时,发现散落在民间的汉画像砖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珍贵的汉画像砖被农民用在牛棚上、猪圈上、茅坑上,甚至砸了填坑修路,从那时起,张新宽就开始抢救和保护汉画像砖,经过30多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做到了全国三个“第一”:一是数量多,为全国第一;二是精品砖成规模、成系列,为全国第一;三是收藏的地域范围之广,为全国第一。为了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于2007年自费建立了青岛崇汉轩汉画像艺术博物馆。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强盛的起点,因为有了汉代,才有了我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尤其是在汉武大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仁爱、礼仪、德治”为核心的主体文化,使两汉成为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后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

从古至今,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大都局限在书本上或史料中,古人早就有将书变成左图右史的愿望,但未能实现,今天因为军旅收藏家张新宽的努力,使人们在崇汉轩看到了一部用图像记载的中国汉代史、汉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充分展现了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科技、民俗民风、生活方式和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思想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建馆8年来,张新宽始终以“让文物说话,讲中国故事”为己任,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接待中外参观者30多万人,其中多数为大、中、小学生,专家学者、书画家、艺术家等上千人,他们大都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震撼!此馆还被评为“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被市文明办定点为未成年人“社会课堂”。

该馆于2009年6月应中国金石碑帖协会的邀请,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歌颂祖国、弘扬文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展。2009年11月1日,中国汉画学会、中国金石碑帖协会依托该馆,在青岛举办了首届中国汉画像砖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汉画爱好者200多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中国汉画学会于2010年4月在此馆举办了中国汉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第六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位汉画专家出席。2011年7月应邀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举办了汉画像砖拓片展,开幕式当天,上海《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时代周刊》和上海电视新闻均予以报道。2012年1月再次受上海虹口区的邀请,参加了在上海多伦美术馆举办的“中外美术精品大展”,汉画像砖拓片作为中国目前存留最早的中国画参展。2012年4月参加了在台湾台北长流美术馆举办的“大汉文化”展,2013年4月在上海三民博物馆举办了“青岛崇汉轩汉画拓片精品展”,成为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重要版块。2014年11月在美国纽约举办了“中国崇汉轩汉画拓片精品展”,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对外影响力作出了积极努力。2015年6月,受邀在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了“崇汉轩藏中国汉画像砖拓片精品展”,使更多的人接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哲学论文 篇3: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项目来源: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学生发展指导专业委员会

项目编号:XSFZZD2021229

立项时间:2021.01.05

结项时间:2021.12.15

成员单位关系:

林素华:浙江省衢州市巨化第一小学

项目负责人:林素华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简介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是由人生科学相关的科研院所、院校及致力于人生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工作者志愿组成,是民政部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学术类社会团体,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成立于1993年。首任会长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邢贲思先生。

人生科学是通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人生现象,揭示人生规律、探索人生理论、指导人生实践。通过人的心理、生理研究,帮助每个人正确认识和设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地创造和奉献人生,挖掘人生潜能、造就人生辉煌。

人生科学是融合古今中外优秀的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形成的人生理论和做人科学,是古今人们常做常新,与时俱进,永无终结的一门显学。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自成立以来,坚持致力于人生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工作,通过搭建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通过研究实践及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推动了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的学生应知应会的人生科学知识研究与普及工作,推动了中等职业院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及职业素养的研究与普及工作,推动了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领域的廉洁人生、幸福人生为主线的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通过推动人生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工作,在社会科学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及人的心理、生理研究领域发现并邀请了一批专家和兼职研究队伍。并通过人生科学研究与实验基地(实验学校)共建等方式,邀请了一批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职业教育工作专家和实践工作者,形成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社团。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的职能是人生科学工作者,研究人生問题和做人理论,推广和普及科学人生和高尚做人知识,实现人生观念的现代化,人生方式的科学化,做人目标的高尚化。为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通过专兼职研究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及指导队伍建设,围绕自主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通过指导、培训等多种形式,推动会员单位开展与人生科学相关的科研工作。

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发展成为会员覆盖面广、研究与实践能力强的学术类社会团体。本着“民主、创新、服务、高效”的理念,坚持服务于人生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工作。

摘自“中国人生科学学会”

上一篇:当代科学方法论研究论文下一篇:广告营销的市场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