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2024-04-24

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共9篇)

篇1: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论普及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的重要性 引子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直接代表者一个国家的经济,教育与军事实力,而科技实力又是如何表现的呢?那就是创新能力,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性人才数量,所以培养创星型人才可以直接表现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可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经济增长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所以对于当今中国社会重中之重是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纵观国内外知名企业,为何如常青树般能屹立在其专业领域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不到呢?原因很简单,在这些企业的投资中很大一部分是用在了科学研究上,先进的实验设备,大量的专业书籍与社会试验调查,充足的实验资金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大量的专业领域人才。只有拥有大量的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才能开始大量的科学创新活动。所以,“创新人才“二字尤为重要。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与重要组成部分 1.1 何为高等教育创新性人才 创新是人们批判旧思想、旧事物,创造新思维、新事物的一项实践活动。创新来源干实践,检验于实践。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具备开拓性和创新性的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在能在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和专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 展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并在相关的实践中有一定的创新成果的人才群体。其内涵涉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引用于 科学与管理—山东省科学院研究所—余俊凤 赵艳清 王蕾--《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几点思考》)1.2 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中之重 创新能力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培养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拥有创新能力前提是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在原有的知识上进行加工处理。举一个简单而又通俗的例子,假如我想做一个水果蛋糕,只有我知道做蛋糕的方法与步骤我才可以在原有的制作蛋糕的方法上加以改进,制作出各式水果蛋糕,试问如果我连如何制作蛋糕都一窍不通,我何以做出水果蛋糕了?创新能力也是如此,倘若我没有一些知识储备,我又怎么有能力进行创新活动呢?因此培养大量创新性人才,必须先进行高等教育,使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方可着手培养创新能力。2 有了创新性人才可以更好的进行高等教育实施与普及 在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第13 卷第4 期上郑艳 李曙光两位教授在他们发表的论文《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探究》中明确的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1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 1.1创造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特征 1.2创新型人才特征迎合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价值取向 2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1 更新人才培养质量观念,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2.2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这篇论文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两位教授对于创新型人才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其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只有拥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加高效的进行高等教育的进行和

发展。1 高等教育的普及可以创新性人才培养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如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是高等教育,那么我们可以试者实验一下;如果我们增加高等教育人群的数量和对于受教育者的只是教育量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公式; 两倍受高等教育人群数量+两倍的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量必大于二倍的原受高等教育人群数量+受教育者的知识储备量

在我认为这是必定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人。人事会交流的,会合作,会竞争的。如果将这些受高等教育的“实验对象“ 放在一起的话,他们会相互合作,交流甚至竞争,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百家争鸣的积极现象,更利于人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如果高等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必定会使创新性人才培养加快速度和提高质量 2 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1 我过的高等教育普及 我国现在仍处于经济教育发展中国家,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量开展教育活动--北京7月27日电(崔清新、杨舟)27日,为期一周的2009第五届“优秀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周”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幕,但目前我们只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仅仅9830万人达到高等教育水平(2010年2月28日,人民网(记者 李婧))。我国的高等教育普及任重而道远。2 学历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作为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尤其强调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4】。注重能力培养是其本科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学历教育,即以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产生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教学模式。学生只要依靠记忆力大多就能完成高等教育学业,教师很少要求学生探索尚未有定论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薄弱,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长期偏重学历教育,造成了一个不良的循环模式。其一是我国的高等院校与企业联系不 密,实践环境以及实践教学条件主要靠高等院校自己来创造和承担,制约人才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其二由于招收的大学生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接触生产实际,实践知识非常贫乏。这些客观因素反过来使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面临非常大的困难,条件的限制使多数教育改革者把目光集中在学历教育的优点上,不顾社会对人才的需 盲目设置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知识进行传授,影响了学生创新求,能力培养。再者学海无涯,随着知识数量的增长以及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学校通过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即便再高的水平,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全部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校期问学得的知识很多,毕业后仍然面临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的问题,不能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用一辈子。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培养他们具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重点,要求高等教育教育重视知识背景、生产实践、实践创新。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高等教育重理论与分析、轻实践与综合的偏向。但依附于实践训练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专业知识的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和徒劳的。怎样在高等教育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训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引用于 科学与管理—山东省科学院研究所—余俊凤 赵艳清

王蕾--《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几点思考》)3 学历教育的改革之个人见解 当今中国,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个人认为创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而我国的教育恰恰缺少这一点,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加入一些创新元素,在考试试卷中多加入一些创新

思考题才可以充分的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思路。小结 由此可见如要快速培养出一批高品质的创新性人才首先要提高教育的普及率和受教育者的只是储备量,回归我国现实来看,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这既是一个缺点,换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呢?如果我们国家可以在教育方面据需普及,提高,那么我们很快就可以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刁世龙

篇2: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呼唤免费 自教育的重要性被定为建设现代化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以后,教育便成为人人关心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以及“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精辟论述更是反映了国家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决心。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期间有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也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辛勤。

教育的发展是有法可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条: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10条: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读。第12条: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国家在师资、财政等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法在80年代中期颁布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社会所认同的。但之所以这个热门话题还难以降温,是因相当多的地区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教育的公平性等诸多方面有悖于《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条款,也不符合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从一些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看,存在的问题并不突出,而从民间的直观,及非官方的估计所反映的问题,其严重性是不可低估的。有的政协委员反映说,有的农村中小学的失学率达到30%,个别贫困乡村的初三学生缀学率高达50%,贫困正不断地吞噬农村教育,正葬送很多孩子的前程。有的政协委员说,西部地区文化水平相当低,许多地方小学还没能真正普及,义务教育的验收指标太低,与东部相比反差很大。有的委员说,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其引发的许多社会现象令人担忧,按说经济发展了教育应当办得更好才对,但大多数普通人反映,都感到了更大的经济压力。来自发达地区的委员说,义务教育普遍存在的不均衡性近几年来更有加剧。以至于有评论说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在中国,最差的学校也在中国。特别是一些地方兴办标志性学校占用了相当大部分的教育经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迫使小公民们过早地陷入智力竞争,多数学生无奈地承受不公正的教育待遇。由此造成的社会负面反应是多方面的,但可惜并不被一些领导人感悟。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立法至今已16年,其极不平衡的发展,缘由于教育思想上的问题外,最主要的还是教育经费短缺。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但“九五”期间从1995年的2.41经过五年仅增长到2.87%(来自《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另,2000年国家财政收入,比1995年增长了114.4%,而对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是102.9%,也即教育经费的增长没能与财政收入增长相同步,远不能体现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

在教育经费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各类教育投入结构方面违背了常规。“九五”期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对普通高校拨款增长最快,即从1995年的197亿元增至2000年的504亿元,增幅为155.8%;对普通高中的拨款从1995年的71亿元增至2000年的159亿元,增幅为123.9%;对义务教育的拨款数量由548亿元增至1085亿元,其增幅为98%,明显低于高中的增幅123.9%,更低于普通高校的增幅155.8%。我们各从渠道经费收入总和再作比较如下:“九五”与“八五”期末,普通高校和高中阶段各渠道经费收入总和的增长幅度为239.54%和156.88%,而义务教育的各种经费总和五年来增长为72.69%,其中农村义务教育增长为50.49%。由此可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当前的困难状况是与财政投入之不足和各类教育投入比例之颠倒密切相关的。

当我们呼吁财政应加大投入时,总会听到“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这句话的回声,并要求社会各界理解国家的困难,争取多方投入。1995年各级财政拨款给的拨款为548亿元,由其他渠道的经费收入(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杂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等等)为513.9亿元占总数的48.39%元,2000年,预算内拨款为1085.07亿元,由其他渠道的经费收入为748.76亿元,占总经费的40.83%。可见由非财政渠道投入的经费比例占总数的40—48%的比例,足以反映了政府对普及义务教育责任的弱化,这是不符合教育法中关于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及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的法律规定。

这里,提供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在早年兴办义务教育的情况以供借鉴。

德国在1919年实行8年义务教育,职业义务教育到18岁,18岁前全部免费,家庭困难的还可申请生活补贴;1973年起延长到10年,目前是12年义务教育。英国自1880年实施5-10岁免费义务教育,1918年延长到12岁,1944年延长到15岁,1972年普及了11年免费义务教育,对己结束了义务教育但未能升学的青年实行继续免费教育直到18岁。法国在1925年全国基本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36年延长到8年;1967年延长到16岁,除免费外还给交通、医疗补助费。日本在1900年开始实施4年免费义务教育,1907年实行6年免费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二战后,1947年实施9年免费义务教育。1963起对不论是国立、公立或私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免费提供一切教课书,一些地方还提供学习用品和交通补助费。

其他国家如韩国,1948年确定初等教育的免费原则。由于当时财政十分拮据,便以制定地方教育税法来确保顺利实施。7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便免费提供教课书。1983年起先从偏僻地区开始逐步推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据全球教育报告——2000年资料,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严峻情况:96年,国际上平均每个小学生由政府支出的教育经常费用与该国人均G.N.P相比所占比例,经统计的127个国家的平均值为12.75%。全世界127个国家中只有十个国家低于这个比例,我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这个比例为6%。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乡镇为主筹措教育经费的窘迫,从今年4月起,国务院作出了调整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规定。即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乡镇转到以县为主。由县统筹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并接受中央及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这对于贫困县来说,其所辖的乡镇多数是贫困的,穷帮穷仍难以摆脱该县义务教育经费的馈缺。我认为,即使把统筹的平台再上升到省(自治区)也仍然不能使财力拮据的省(区)依法治教。至于转移支付的钱款是个可变数,它也不能起到保证作用。那么几年后,仍然是教师工资被拖欠,部分优秀教师留不住,学校设施简陋依然,乱收费难以遏止,失学和辍学率还将上升。

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将会举国上下为之欢腾,亿万农家子弟更是欢呼雀跃。国民素质的提高将会提速,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就此获得了一条有力保证。我认为,如把免费九年义务教育这项制度立为与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相匹配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可能并不为过。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工作汇报

户 县 石 井 镇 中 心 学 校

篇3:论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10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率达到22.3%,(2)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无论是专利还是商标申请的数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一批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正在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创造价值,参与竞争,推动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促使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实现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正是通过法律的形式使创新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知识财富受到保护。(3)

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制定培训规划,广泛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文学艺术创作人员、教师等的知识产权培训”、“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推进计划》中进一步指出要“引导高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领域的辅修课程”。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普及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1 针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十多所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系),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教育部规定,知识产权法作为14门主干课程之一是法律本科生的必修课程。(4)美国等国家已经把知识产权纳入到国民教育的基础教育当中,而我国除了法学专业之外,高校其他专业,包括与知识产权联系紧密的理工科专业很少将知识产权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辽宁省政府统计显示:2009年,辽宁省28所高校中只有1所在本专科学生中普遍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有11所在本专科学生中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有5所高校在部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知识产权必修课。尽管近年陆续有华南理工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等高校意识到普及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知识产权相关选修课程,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对北京等地的12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这些学校选修过知识产权课程的学生不到所在学校学生总数的5%,知识产权教育普及程度远远达不到实际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加强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对大学生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强则会促进创新的蓬勃发展,会增强创新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否则会严重制约和阻碍创新的发展,会影响创新人才的成长。(5)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竞争的参与者、创新成果的生力军,是普及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对象。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大学生既是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又将是使用者,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大学生可以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了解创新者对创新成果拥有产权和获得回报的权利,从而激发持续创新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研究生来说,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在学业考核等方面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高,一些学校已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学位论文要求是“在国内外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或专利”,学位论文除一般的论文报告外,也可以是发明专利申请书(含附件)等形式,专利受重视的程度在逐渐提高。同时,在平时的研究工作中,除发表论文外,越来越多的导师往往也会要求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专利的形式来体现,因此大学生掌握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专利审查程序等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

同时,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在很多政策中都有所体现。在上海,专利成为居民落户加分因素,上海市出台的《2011年非上海生源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在导向要素第三项科研创新中做了以下规定:拥有发明专利证书加五分,拥有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加三分,拥有外观设计专利证书加三分,申请发明专利并拥有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的加一分。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让在校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和文学艺术创作成果,懂得通过驾驭知识产权实现知识的经济社会价值,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大学生自身都有诸多好处。

令人欣喜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人士已逐渐意识到这点。教育部于2004年1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04]4号),其中强调“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知识产权素养。高等学校要在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中增加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并积极创造条件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单独开设知识产权课程。”2007年,来自60多所高校的近百名知识产权教师共同发出了《关于推进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公共必修课程的倡议书》。倡议书中倡议:请求教育部与有关部门将知识产权增列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全面开设必修的知识产权类公共课程。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2011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知识产权教育逐步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及高等教育体系”。

建议高校为各专业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内容要与针对知识产权专业或法学专业的课程有所区分,以普及性的为主,无需系统全面,具体内容安排上,本科生阶段宜比较浅显、系统地介绍知识产权各方面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产权意识;研究生阶段则应将教学内容放在专利制度与策略、专利申请实务、技术转移等专业性、操作性比较强的问题上。(6)

2 针对高校教师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作为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只有高校教师才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组织中丰富的财力、物力、信息及知识等资源,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的优势。突显高校教师知识产权是高校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7)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对教师的知识产权教育同样刻不容缓,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受我国高校重论文成果轻专利成果,重科研轻成果转化的风气影响,很多教师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后,不知道主动保护自己成果的知识产权,只是注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和申报奖项,殊不知一旦成果以论文等形式公布于众,就进入公知领域,丧失了新颖性而无法获得《专利法》保护,因此造成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流失。同时,对已经审批的专利缺乏专利转化和技术转让的意识,专利技术往往在“闲置”状态中耗费知识产权保护成本。(8)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知识产权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另一方面也警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对教师进行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培训应纳入入职培训和每学期的常规工作中去。

(2)不熟悉申请并取得知识产权的渠道和程序。很多教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往往不清楚知识产权的概念、申请程序,不会写专利申请文件或技术交底文件,对所在学校的知识产权政策也不够了解,导致虽有申请知识产权的愿望却因缺乏基本知识或认为程序繁琐而放弃。因此,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工作,以讲座、咨询、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培育校园知识产权文化,提高师生知识产权意识。

3 结语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在2020年把中国建设成知识产权运用水平较高的创新型国家,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首次纳入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表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支撑,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也必将在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中发挥支撑作用。”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源头,是培养人才、生产知识、孕育思想的地方,也是普及知识产权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专业广泛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同时面向广大师生员工定期举办讲座、培训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活动,普及知识产权教育,推动高校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今社会对知识产权教育普及化的紧迫需求,总结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分别从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两个群体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普及知识产权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产权教育,高校,创新意识

注释

1(2)以空前之力推动知识产权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 http://www.sipo. gov.cn/mtjj/2011/201112/t20111206_634946.html,2012-05-31.

2(3)江苏靠什么摘得创新能力的桂冠——国家知识产权局[EB/OL]. http://www.sipo.gov.cn/mtjj/2011/201201/t20120119_642090.html,,2012-05-31.

3(4)余燕,黄胜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1(29):118-119.

4(5)刘建明,蒋艳玲.理工类本科生知识产权教育的新思索[J].高教论坛,2010(6):124-126.

5(6)崔艳.论理工科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教育[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11):28-30.

篇4: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关键词】芭蕾舞蹈教育;现状分析;意义;对策;中小学

芭蕾舞是一门表演细腻、魅力无穷的艺术。芭蕾演员在舞台上优雅的旋转、跳跃,仿佛让观众置身于梦幻的艺术境界。如今,芭蕾舞蹈已经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普及,它不再是一门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在这个素质教育盛行的时代,芭蕾以它丰富的艺术价值逐渐成为提高学生审美和素养的重要举措。

一、中小学生普及芭蕾教育的现状

现在,芭蕾教育在中国普通教育学校中并不常见,但在社会学校中,舞蹈教育是比较发达的。在高等艺术学院中,芭蕾的教学课程系统又专业。很多大城市中也有少儿芭蕾舞培训班、芭蕾沙龙等等一应俱全。遍及各地的文化宫、少年宫、青年宫,县、乡、镇的群众艺术机构的创建,让芭蕾教育真正深入生活,深入人心,也证明了舞蹈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向上的发展。

近几年来,不断有芭蕾演员积极开展芭蕾普及教育的工作,他们为打破“芭蕾是有门槛”的传统概念,让更多孩子和这门艺术相遇,创造了许多中小学生学习芭蕾的机会。中央芭蕾舞团与四所小学签署合作协议书,在一年级课程中开展每周一节的芭蕾基训的校本课程,并利用课外活动课程,在学校的社团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演出观摩以及参加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上给予学校支持和帮扶。

二、中小学普及芭蕾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芭蕾对中小学生的益处

在我们童年时代,动作是人的最基本的表达、交流手段,早在人类产生的奴隶社会阶段,人体的动作这些功能就被有意识的自然形成了。因此,儿时的学习将对以后的成长及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1)芭蕾舞的训练中包含了音乐、舞蹈动作、健身,三者合一才能塑造出人的形体美。芭蕾舞可以提高人的机体能力,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芭蕾舞系统的课程和训练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很重要,它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当学生走入社会,他们优雅的行为举止便成为了他们的标签,是一个人良好的素质所必不可少的。为了具备更高的修养,尤其是形体美的塑造,芭蕾舞的训练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2)芭蕾基础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都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学生们通过长期的芭蕾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他们身体的灵活性和耐力,并增强体质。动作协调的孩子还对他们大脑的发育有所帮助。福金说过“对舞蹈美的膜拜,是与人体的健康发育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芭蕾有利于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3)学习芭蕾的过程也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孩子们可以探索艺术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变化。有些自身条件最优异的孩子并不能够坚持最久,往往是那些自身条件并不突出的孩子,能够通过坚持看到自己身体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反过来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坚持和执着也是芭蕾艺术的精髓之一。

(二)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

在半个世纪以来,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发展,人类的需求越来越高,人总是从低层次需求转到高层次需求。高层次需求可以让我们更深地去了解人类的本质,也包括了自己的本质。现在,人对自我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审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我们通常需要以高标准来发展孩子们的形体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向社会普及并推广芭蕾舞教育非常重要。而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从小接触学习芭蕾舞,最为有效。小孩子正处生长期,他们的身体可塑性非常强。并且儿时塑造的优美的体型会成为以后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融入整体的气质中。

三、中小学普及芭蕾教育的策略

芭蕾教学早在西方两百年前就得到了普及,著名乌克兰芭蕾舞教育家娜塔莉亚曾说过西方人一直做的三件事情:第一:喝牛奶;第二:跳芭蕾;第三:给孩子充足的睡眠。这三件事是最具科学的,具有强大的功能。所以,芭蕾教育不但要推广、普及、还要倡导课堂-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学体系。

首先,各个中小学应积极开展、支持芭蕾教育的引入,并深入、持久地完善课程,确保学生享有优越的高雅艺术资源,让更多孩子受益于芭蕾教育,让孩子们在芭蕾学习中自信健康成长。

其次,启用专业的教师、随时规范教学内容也是普及芭蕾教育的重要工作。教师应该建立儿童对芭蕾舞蹈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芭蕾舞,并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此,芭蕾艺术才能普及于社会,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少年儿童。

芭蕾蕴含着高深博大的舞蹈艺术精华,在舞台上所展现出的唯美与脱俗的魅力使它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推崇。芭蕾舞的训练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好处,孩子们在跳跃、旋转、日复一日的磨练中能够拥有优美的姿态,健康的身体,他们也能在生活中变得更加自信。芭蕾教育对中小学生益处多多,我们应该积极地支持、推广及发展它,把它引入到各个中小学的日常课程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开始基础、规范的训练,就可以为中国孕育更多身心健康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慧慧著.《人体律动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2]肖苏华著.《芭蕾艺术欣赏》[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篇5:中英文作文 论网络教育的普及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网络的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都开设了网络课程,并且现在这种课程在许多大学生中大受欢迎。

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有很多的优点,首先,它使学生们的学习更加自由、方便。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甚至穿着睡衣学习都无妨。其次,这种学习方法成本低。 学生无须到校园里来,因此学校也就节省了电费、水费、看门人的报酬、停车场的.维护费用等等开支。但是,网络教育也有自身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付出必要的努力。

就我自己而言,我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能使我奋进。实际上,老师的直接指导和师生课堂互动使我获益匪浅。

篇6: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人的印象永远是朝气蓬勃,活泼可爱,积极向上的。即使存在犯罪现象也应该是极少数的那些“不知者无罪”型的。不过,通过这次细致的关注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状况,让我意识到学生们对于法律知识方面的薄弱和空白正是造成犯罪的根本原因。在我分析看来,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归根结底是无知,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这是一个我们必须重视的特殊社会群体。中小学生因为受到年龄偏小和经验不足的限制,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中小学是学习法律、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的关键时刻。通过普及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小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从而养成依法做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从各类青少年犯罪的新闻资料来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可以用数量之多、危害巨大来形容。根据我在网上查阅的资料显示,全国的青少年学生约有2 亿多,其中有不良犯罪记录的大概占学生总数的万分之六左右。其中大城市中的青少年犯罪更是达到每一万个学生中就有二十个左右。在全国每年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学生中犯罪的比例高达七成。从简单来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法律知识的普及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有效的普及法律,让学生学习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呢?

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我认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宪法》、《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由我来一一介绍原因。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对于学生自身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后自然就会懂得未成人严禁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和读物等有关法律知识,无需多说也就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离婚率不断走高的今天,离异单亲家庭的学生日渐增多,这些孩子有的被父母抛弃,没有人关心,没有了家庭的温暖和呵护,就已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这时候很容易误入歧途。但在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后,学生可以有效的自己约束自己,从而预防和减少一些犯罪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要学习《宪法》呢?其实只有通过对《宪法》的认识和学习,才能很好地催化青少年权利意识的形成。国家也提到普及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必须从小从娃娃抓起,而中小学生的权利意识则是必须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来实现的,从而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灌输宪法是每个公民权利的保障这一基本的观念。让学生意识到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地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而且它的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关于《民法》,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得出形成人人平等和遵守约定观念。民法起源于古罗马社会。从本质上讲,民法就是把一定社会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上升为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的中小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契约必须遵守”的平等、守信的思想和价值观。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是大致相同的,同样讲了基本的法律规范,可以用来帮助青少年树立守法观念和初步形成法律信仰。二者不同之处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对有轻微违法行为的人进行行政处理的行政性行为规范;《刑法》是对构成犯罪的人进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两者的共同点则是对违法犯罪的人追究责任,只不过《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刑法》所针对的行使处罚权的部门及程序、处罚对象、违法的轻重程度、处罚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已。中小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可以自我意识和分辨违法行为和合法行为,哪些是禁区不可以逾越;当然这里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些典型的经典案例分析,来方便学生认识。从而有效的教育学生和普及法律知识。

再接着就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我就不再细说,在预防学生犯罪之余不要忘了对学生自身权利和利益的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立法宗旨,就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后,就能懂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不能放任不管,甚至放弃监护职责等法律知识,使自己能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

在我个人看来,要想加强中小学生法律普及教育,我们应该做到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为什么说家庭也起到一定作用呢?是因为未成年人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染上一些社会上不良习惯,甚至容易受人怂恿教唆犯罪。所以父母也要担负起除了学校以外保护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的责任。

普及法律教育不应该只是走走形式。学校作为普及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当然不让的站出来,但目前看来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据我了解,现在很多学校虽然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法律普及教育,但并没有真正用心思花力气去抓,而是依旧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学习和升学率上,从而使法制教育工作变得出工不出力没有任何进展。正是因为这样,学校的形式主义也造就了普法教育处在只做表面的阶段,从而一直停滞不前没有任何进展。因此,身为老师的我们对于学生未能普及法律知识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就是一些学生虽然懂得了一些法律常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含义和使用的方式方法还无法掌握,这样学生就无法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用说让自己的健康成长了。虽然法律教育要有知识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但是也同样要有传授具体运用的方法,所以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武器是非常现实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就是未来的希望,一切要从娃娃抓起,我们一直灌输着“少年强则国家强”的思想理念,如今中小学生的普法教育正是关键所在。因此,学生作为公民中重要的一类群体,对其法律意识的普及培养是目前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让他们认识和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学生自己的法制观念,让学生真正做到懂法和守法甚至会用法。这样才能让青少年茁壮、健康、全面的成长。

当然,普法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尝试才能找出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在这里,中小学生法律知识的普及,不仅是家庭、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需要我们共同担负起责任为学生保驾护航,为学生成为国家的主人打下基础。

仲 阳

金山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篇7:论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

儿童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帮助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他(她)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对孩子展示裸体和生殖器不采取简单斥责或欺骗的态度,既要教之以丑耻感,又不民为怪和隐瞒。对男女儿童性器官的差别和“我是从哪里来的”提问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讳如深。要让孩子与同龄的同性和异性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培养孩子与同龄人相处的自然而健康的态度,建构健康的人格。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撞见爸妈“嘿咻”,一般的孩子会认为那是爸爸在欺负妈妈,于是直接表现出对爸爸的排斥感;而部分孩子目睹了父母房事后会很好奇,甚至形成疑问,甚至会伺机偷看。久而久之,从无意变成有意;稍年长一些的孩子,一有机会会加以模仿,在伙伴中玩起“性游戏”。若孩子再大一些,他们的想法就会更复杂,甚至难以接受这种“丑事”。如果疏导得不好,会造成孩子心态和行为上的扭曲,影响到他今后跟异性朋友交往的性心理,甚至会觉得性生活很不洁。儿童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

篇8: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就是想让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能将自己的才华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给世人, 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我们的价值也就在于此。所以, 高校学生从一个紧张高压力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受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 很容易走向歧途。因此, 高校学生应培养欣赏古典音乐, 并不是说去专业的学习, 哪怕当作一种爱好,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青春的烦恼。所以对古典音乐欣赏兴趣的培养, 不仅是我们消遣娱乐的一种方式, 也能弥补大学生的更多的空虚的时间, 当我们处在优美的音乐当中, 能够使我们忘记烦恼, 忘记空虚, 进而得到情绪的释放。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交往能里, 大学生可以多参加学校里面成立的音乐社团, 特别是和古典音乐有关的。还可以去社会上多参加一些音乐的活动,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进而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激发大学生的活力。

二、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感受美和识别美的能力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受到当前社会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影响, 会变的失去自我, 不再去学习, 更多的想着如何去玩。美的代表的其中之一就是古典音乐, 他能够使我们起伏的心情得到平复, 深入我们的灵魂, 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

三、学生长时间的大学生活, 使我们看待世界和认知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少, 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 不能够扛起来解决挫折, 进而使挫折不断的扩大化, 以至于到最后抗压能力逐渐消失, 遇到挫折就退后, 不能够勇敢的去面对,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都是“蜜糖罐”中长大的, 不知道苦是什么滋味, 不能勇于的去尝试, 不敢去品“苦”。古典音乐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和艺术领域学习更多的知识, 包括人文的、历史的、艺术等等方面的知识, 还能够使学生通过音乐背后的故事, 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果贝多芬没有不行的遭遇, 或许你就会听不到那些名曲, 当一个人处于绝境的时候, 或许就会绝境逢生, 于是就有贝多芬那么的名曲流传于后。通过欣赏贝多芬的音乐, 我们便能体会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很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里问题。

四、普及古典音乐教育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这条路也要一直的走下去, 而且还要走的更好、更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 更多的音乐人才将被培养出来, 他们也会得到更多的教育机会。随着国家的大门不断开放, 西方文化不断的进入到国内, 中国的文化也不断的走出去, 被更多的外国友人所认知。

中国古代哲学家就说到“和而不同”的思想 , 老一辈领导人也提出“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的艺术方针 , 目的都是一个 , 希望艺术文化能多样化、多元化、更加丰富多彩 , 然而在如今的商业化大背景下 , 如何普及古典音乐的教育 ,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陈林庆, 石洲宝, 彭晓明, 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学术探讨, 2003, (21) .

[2]吴琛.古典音乐欣赏探析[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5) .

篇9:论性教育普及的重要性

【关键词】档案工作;普及教育

【中图分类号】G270-4

中职卫校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医学职业教育,大部分教师对行政工作和档案知识不太了解,档案管理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学档案、科技档案等与各位教师联系密切。因此,在中职卫校有必要在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

1 在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的必要性

1.1学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 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和医疗体制改革,对中等医学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专卫校要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在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有利于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为提高办学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1.2落实教学任务的需要。在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要按照学期计划的安排,制定相应的计划、总结、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教案等,形成的教学资料最后纳入教学档案的管理。新入职教师如果不接受岗前培训,是很难做好工作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整体进度。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教学档案的普及教育,提高教学档案的质量。

1.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由于大多数医学专业的教师以前没接触过行政管理知识,而学校的工作需要很多老师兼职行政管理工作。同时,科研工作也需要对科技档案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中专卫校迫切需要开展档案普及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质量和科研工作水平。

1.4 提高校档案收集和保管水平的需要。作為有一定办学规模的中专卫校,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多,相关管理科室也多,形成的档案门类也多,在档案的收集和保管利用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在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提高教师的档案意识,树立起“收集档案,人人有责”的主人翁精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 在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的内容

2.1 教学档案知识。教学档案是指学校及教师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时期的历史记录。教学档案是伴随教师全程授课任务的教学资料,从使用主体上分可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管理过程产生的资料,如教学计划、总结、制度、教学大纲、评教督导材料等,第二类是教师个人产生的资料,如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总结、学术成果等。普及教学档案知识,要重点介绍教学档案的种类、标准、格式和时间节点。

2.2文书档案基础知识。文书档案是反映党务、行政管理等活动的档案。普及教学档案知识,要重点介绍学校文书档案的收集范围、各科室文书档案的内容、公文处理知识、公文写作知识等。

2.3科技文件和科技档案基础知识。科技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生产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并已经归档保存的科研文件材料。一般分为生产技术档案、基建档案、设备仪器档案、科技研究档案、专门业务档案。[2]开展科技档案普及教育,重点要介绍学校设备仪器、科研文件的内容、种类、课题申报程序以及应归档的科技文件资料等。

2.4 电子档案管理知识。在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的载体,教师的教案已实现全部打印,电脑知识、文字输入、制作课件已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电子文件归档已成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加强对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2.5各门类档案知识简介。围绕与教师工作联系比较紧密的档案知识,如实物档案、声像档案、人事档案、学生档案、继续教育档案等,重点介绍档案的基本知识、归档范围、收集与保管的相关知识。

3如何在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

3.1纳入新员工上岗培训体系。新员工上岗培训以往总是偏重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实用知识较少。应把档案基础知识纳入新员工上岗培训体系,通过培训能让教师在入岗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和实用操作知识,可以缩短教师适应期,较快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3.2档案部门专题讲座。每年应该至少举办一次全体教职工参加的档案专题知识讲座。一是邀请上级档案部门或典型单位到学校授课,介绍当前国家的档案工作动态和档案管理知识。二是组织学校理论知识和实用操作知识较强的档案管理员授课,结合学校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3.3兼职档案员业务培训。每科室确定一到两名专职档案员,由校办公室和档案管理部门组织,定期进行档案专题培训,宣传档案工作的新政策、新做法和档案管理知识,同时进行现场操作和观摩,进一步提高兼职档案员的理论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4开展档案普及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4.1实用性原则。开展档案普及教育的宗旨就是推动教师尽快熟悉学校业务,提高业务能力。因此,开展档案普及教育不能灌输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的知识,应突出实用性。要根据广大教师的工作需要、岗位需要进行培训,有针对性、操作性、实践性地培训,才能激发教师们的兴趣,更好的消化吸收,提高教师们的实践能力。

4.2 系统性原则。开展档案普及教育要有系统性,要结合学校情况制定培训方案,有目的、有措施、有步骤的开展培训,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落实培训目标、培训人员、日程、师资、课程、教材准备等,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将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责任目标,将培训结果纳入教职工的继续教育档案,确保达到良好的效果。

4.3 普及性原则。开展档案普及教育重点在普及,不仅仅是对新入职教师,应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档案普及教育。要针对不同受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进一步加强广大教师的实践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校整体工作水平。

4.4 长期性原则。对教师开展档案普及教育应具有长期性,只有长期性的培训才能使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持续提高。应建立档案普及教育的长效机制,每年培训1-2次,要及时更新培训知识,努力培养更多的档案管理人员,培养更多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更好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实施办法[S].河南省卫生厅2002(20 号)

上一篇:三国志魏志杨俊传的阅读附答案下一篇:在河海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