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阶层调查报告

2024-04-11

社会新阶层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社会新阶层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关 于 社 会 新 阶 层 调 查 报 告

30多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社会阶层迅速出现。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做好这一阶层的工作,是新时期统战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我市一项急待提高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市的新社会阶层人员主要有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人员两部分。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其人员主要来自于工人、农民、干部以及复员转业军人等,尽管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劳动方式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与工农基本群众始终保持着天然的联系。

二、基本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市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市的新社会阶层大多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由择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逐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他们整体素质好,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有很强的事业心。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小,党外人士比例高,一部分代表人物懂法、懂经济、懂专业知识,是难得的综合型人才。其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爱党爱国,拥护改革,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基本确立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一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愿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参政议政等问题始终也是中介组织中专业人士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市场运行监督机构中的一员,由于长期职业和熏陶,使得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同情心、正义感和民主意识,就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意识。这些新社会阶层,尽管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不属于过去人们常说的“公家人”。他们大多数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以合法经营取得的财富,许多人都直接参与管理和劳动,有相当一部分财富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中,有的是下岗工人,有的原来是党员或者干部,构成的成分也是多样化的。

三、新社会阶层的积极影响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第四、加速了知识的升值,引起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更加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自由择业使许多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党外知识分子通过自由择业,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们日益受到各级党委特别是统战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也从另一角度为社会更好地认识知识分子的价值展示了一个窗口。

第五、推动了人们择业观念的更新。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突破了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摒弃了对工资、晋级、劳保、住房、户口等传统指标的满足,改变了过去单纯“靠分配、等安排”的就业模式,主动出击,走向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向讲实际、重实践、崇尚自我价值实现的择业观转变,适应了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新的择业观的社会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四、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认识不足。社会上许多人包括党政机关的一

些干部没有认识到新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往往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和旧的思维来认识和看待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更多地看到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的不足和问题,看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许多人对自由择业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他们要么是在原工作单位表现不好,无法再混下去;要么是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要么是原单位改革分流出来的,工作经验不丰富,没有靠山和背景,等等。各级党政机关和传媒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对这个群体的工作相对滞后,因而社会没有形成对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心。

2.组织管理松散和杂乱。这一问题在中介组织中尤为突出,对其执业人员的管理,层次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健全。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管得过严过死。调查中普遍反映,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目前基本处于转制单位不管、政府主管部门不管、党委相关部门不管的“三不管。”状态,档案寄放人才交流中心,党的组织关系没人接。政治上没人关心,职称无处申报,学习培训没人安排,遇到困难缺乏援助。工商、税务、环保、卫生、城管等管理部门对他们不按标准收费,随意性较大。对中介组织及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容易使他们产生对政府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

3.政策措施不配套。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自由择业者大量出现,与适应形势变化的政策配套工作滞后形成矛盾。关系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医疗及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又没有跟上来,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4,执业环境不好。一是竞争环境不公平。转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土地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形式上与政府部门剥离,实质上仍然有利益关系,有些还没有真正脱钩,他们凭借与原主管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其为自己承揽业务,甚至为实行某些垄断提供便利条件。有些政府部门或司法机关存在的容许非法中介组织存在、不尊重中介组织执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也妨碍了中介组织执业人员的公正执业和公平竞争。二是相关政府部门没有真正转变职能,对一些中介机构行政干预过多,应该放权的不能很好放权,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其依赖性仍然很大。部分政府部门向中介组织转移的多为无利益、少利益或工作难做的一些职能,并且对这部分转移到中介组织的职能又加以限制、干预,从而引起中介组织及其执业人员的不满,使他们对政府体制改革能否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心存疑虑。

5,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社会中介组织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与人员的频繁流动性造成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近几年来,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却没有一个组织安排他们参加必要的政治学习;他们希望反映意见和建议,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渠道。他们中要求加入中共党组织的也不乏其人,但不知道入党申请书向谁交。统战部门应成为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依托,但目前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情况掌握不多,特别是对新社会阶层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二是目前统战工作机制和方法,缺乏有效载体,而且由于统战部门自身条件的局限,协调工作难做,从而削弱了开展新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三是非公经济阶层依托的经济既有需要“放手”发展的一面,又有需要“健康”发展的一面。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对他们“尊重、鼓励、保护、表彰”,另一方面又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

6、新社会阶层特别是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比较多。一是受旧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自由择业的认识水平不够,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都愿意到财政拨款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去工作,怕担风险,思想不稳定。二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人员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丑恶现象。

五、措施和办法

一是党和政府要为新社会阶层制定良好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条款,为新社会阶层提供坚实的政策法律保护。二是全市各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新社会阶层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宣传他们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使全社会都能关心、支持、帮助新社会阶层,为他们的产生、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统战部要逐步将新社会阶层的党外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范围,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四是鼓励和支持新社会阶层积极投身知识、科技和专业创新,为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自由择业者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祖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做应有的贡献。六是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为自由择业者提供更宽更广的择业空间。七是加强联系,密切关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会会员等形式,为自由择业者实现参政议政的愿望广开渠道,鼓励他们献计献策,服务社会。

六、工作对策

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在理论、政策和工作上开拓创新。

一、工作思路要创新。一是要充分认识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凝聚新力量的重要意义。二是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三是积极推动对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的统战工作,以此作为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切入点。

二、政策思想要创新。一是要注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市场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活动规律非常适应的特点,在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利益关系、团结社会力量的功能时,注重通过相关的程序和途径把政策转化为法律法规。二是要注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逐步提升政治参与要求的趋势,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社会各界的政治参与。三是要注意新社会阶层成员构成的广泛性和利益要求多样性的特点。

三、方式方法要创新。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要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加强工作网络和载体建设。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中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我国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且规模呈扩大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他们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由择业者中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把此项工作提到加强党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尽快把它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科学分析党外知识分子自由择业的形势和特点,准确把握其整体发展动态和内在规律,了解他们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确保这支日益扩大的队伍不偏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了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建议在党委统战部健全知识分子工作机构,并在政府设立社会工作机关,专门主管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各种协会和团体。

2.加强和完善立法,为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制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又有行业特色的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使党外知识分子自由择业和执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要增加依法办事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为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择业和执业环境。要建立统一的、有序的与政府部门真正脱钩的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组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取缔非法盈利性服务机构,打破部门行业垄断,鼓励公平竞争。要尽快建立起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执业保障机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他们在纳税、缴费、评职称、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3.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党外知识分子自由择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的事情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事实上,只有将行业性、社会性事务尽可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才能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降低交易成本、协调利益冲突的作用。只要法制健全,政策对头,就可以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调控,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地为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服务。

4.重视中介组织的党建工作,加强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步。他们固然有着文化层次高、思想较敏锐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思想容易浮动、集体观念或全局观念淡薄、过分崇尚自我等缺点或不足。特别是遇到一些困难难以解决或受到社会上不公正待遇与歧视时,他们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变成一种消极力量。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团结他们当中有较高声望和影响,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的代表人士,加强培训、教育和引导,并建议在人大、政协的知识分子界别中安排一定数额的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提高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地位,以充分发挥这些代表人士在联系团结新社会阶层方面的作用。

篇2:社会新阶层调查报告

优化载体加强服务积极引导社会新阶层人士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遂川县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内地山区县的遂川也涌现一大批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导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据统计,目前遂川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超过1000人。对社会新阶层人士,遂川县高度关注、积极支持、依法监管、有效引导。县委统战部敏锐地把握其态势,及时跟踪研究新情况,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开拓精神,主动介入新的社会阶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坚持“团结来自服务、服务增进团结”的指导思想,切实搞好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帮助服务工作;坚持“寓教育于引导之中”的方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予以积极引导。通过多措并举,我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深深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融入到社会事业的建设中。

近几年来,社会新阶层人士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钱捐物,积极参与扶贫活动,积极投身于“光彩事业”中,在抗洪抗旱救灾、助建希望小学、扶助弱势群体、助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遂川县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优化载体,主动贴近社会新阶层人士

一是为社会新阶层人士建立档案。组织人员对全县范围的社会新阶层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对一些具有代表性人士建立档案,目前,已为100多名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立了档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二是成立经济性组织,发挥“桥梁”作用。我县社会新阶层人士主要是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构成,因此,我县以各类经济组织为“桥梁”,主动介入社会新阶层人士,密切关系,掌握动态,加强沟通。根据我县社会新阶层人士的行业分面特点,重点成立了小水电经济协会、板鸭生产销售协会、流通协会、乡镇商会等经济性组织。工作中,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中的优势,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任工商联党组书记,开拓了联系渠道。

三是以社区为依托,拓宽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开展了“统战工作进社区”试点工作,以县城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较多的东路社区为试点,把统战工作纳入了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与组织部门协调,把统战工作列入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考核内容,县委统战部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定期组织召开社会新阶层人士座谈会,有重点地走访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密切相互关系。

四是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先后组织了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知识分子开展以“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四下乡”活动,为群众排忧释疑;组织社会新阶层人士到西部山区等经济欠发达乡镇调研,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以“十企联十村”工作为契机,引导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他们在资金、物资、文化等多方面给予乡村大力支持。今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分别在救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捐赠物资达30多万元。

(二)强化机制,全力帮促社会新阶层人士发展

1、建立定期座谈机制,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主人翁意识。定期组织社会新阶层人士召开座谈会,组织他们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听取他们对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向他们通报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工作计划及当前的一些新政策、新决议,在出台新的政策决议前,通过电话、问卷、座谈等方式征求社会新阶层人士意见,并梳理成材料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今年来,我县召开了5次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在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改造、林改等多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唐彩中学校长关于上学路段学生安全存在隐患、江南汽运公司老板关于停业期相关规费未能免除、小水电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电网改造,解决发电容易上网难的问题等多条建议在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后,立即责令相关单位给予了解决和解释,切实提高了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主人翁意识。

2、实施联系帮扶机制,解决社会新阶层人士困难。开展了“1+10”联系帮扶制度,每名机关干部负责联系10名社会新阶层人士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人物,不定期走访他们,收集各类意见和信息,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在部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帮助解决香港南益集团南丰纺织厂招收工人、金海洋光电公司租用临时厂房、荣昌五金厂资金短缺等问题。协同工商联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士进行宣传,先后对百姓福大药房总经理冯秋明、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诗伟、江西顺达摩托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康雄等人进行了宣传,并协同宣传部对身残志坚的遂川奔腾电脑培训中心老板朱坚进行了重点宣传,目前,朱坚已成为23名的首届感动吉安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政治待遇。认真筛选,建立了社会新阶层人士代表人物信息库,其中对110名具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立了个人档案,从中筛选了14名入选省人才库,推荐17人入选市人才库。在工商联和政协面临换届的情况下,对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优秀人员认真考察,向上推荐了3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拟推荐21人担任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高了社会新阶层人士的政治待遇。

(三)加强服务,切实提高部门凝聚力

一方面,以解决社会新阶层人士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提高部门形象。和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民营经济理论与实践”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为参加培训的企业主和管理人员授课,邀请县相关部门的领导针对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参训人员讲解,提高了社会新阶层人士的综合能力;协助新办企业做好证照办理、厂房建设、员工招收等工作,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重点是为香港南益集团和由返乡创业人士杨海创办的金海洋光电科技公司做好相关帮扶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发挥部门优势,为社会新阶层人士创办的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帮助县恒基碳酸钙有限公司申请了500万的扶贫贴息贷款,帮助荣昌五金厂向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申请了100万的贷款。

另一方面,以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政治待遇为抓手,切实增强部门凝聚力。对于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县委统战部重点培养,适时推荐,使社会新阶层人士的政治待遇得到显著提高。先后安排了3名优秀人士在工商联担任副会长,安排了21名人士在工商联担任常委和执委,推荐了5名代表人士担任了县人大代表,17名代表人士担任县政协委员,在今年的换届工作中,重点考察了几名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代表人士,并向上推荐到市人大、政协担任代表或委员。

二、我县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解决实际问题难,工作载体作用不显。虽然为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我县新成立了诸多各类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商会,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载体往往只能起到一定的沟通联络作用,对一些成员关心的问题无法解决,而且统战部也主要依靠与其它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帮助解决社会新阶层人士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在解决一些急难问题时成效不显,从而使得这些工作载体在社会新阶层人士心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载体应有作用未能发挥。

2、发挥部门作用小,工作对象沟通较难。我县新社会阶层人士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他们大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取得成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在我们主动贴进时,由于部门不是权力部门,对他们事业的.影响力和帮助都较小,且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因部门的特殊性无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统战部门的看法是“低人一等”,对统战部组织的各类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经济人士,作为一般的统战干部很难有机会联系沟通。

3、部门工作经费少,工作开展力度欠缺。统战部门本身就是一个集沟通与服务一体的部门,其它部门在工作中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力,而统战部门则只能在谈心交友中开展工作,部门经费本身较少,而随着新阶段新形势的变化,工作对象越来越广泛,这样一来,本身就紧缺的工作经费就更为短缺,在工作中没有能力组织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导致工作力度欠缺,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对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建议

1、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社会新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人员构成,他们大都具有学历高、经济头脑活、有一定经济实力等特征,因此,应把统战工作寓于人才工作、社会就业工作、工商联工作中,通过人才办、人事局、工商联这些载体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掌握情况,把握思想,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成效。

2、加强培养,提高政治待遇。帮助社会新阶层人士加快发展,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政治待遇,引导社会新阶层人士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统战部门在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工作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新阶层人士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因此,在工作中就针对社会新阶层希望提高政治待遇的迫切愿望,正确加以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和考察,把一批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经济上服从大局的优秀人士推荐到人大、政协担任代表或委员,从而增强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自觉性。

篇3:中国社会新阶层问题探讨

1 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现状

阶级划分及其相应的体制在中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阶层划分及其相应的体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已不再关心自己与他人阶级属性, 但却时刻关心并努力改变的提高自己的阶层位置, “XX层”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常用的耳熟能详的词汇, 领导和决策集团把主要精力用于调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关系, 角色地位, 这是社会平衡运行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层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结构, 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社会的, 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因此要认清中国新社会阶层的问题, 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角度分析和探讨。

2 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

社会学对社会分层研究有两大理论渊源, 从而形成两个理论传统:一个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马克思三位一体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2.1 马克思的阶级划分理论

马克思主要概括和阐述的是阶级理论。按马克思的观点, 阶级是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抗性力量, 他们是利益上完全对立的群体集团。因此, 社会成员在社会上不是剥削阶级就是被剥削阶级, 不是资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阶层则是指在同事阶级内部, 由于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分成的若干层次。例如农民阶级中可按富裕程度为贫困农民和富裕农民, 还可以按是否从事农业劳作而分为农民工人、农民商人、农民匠人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 阶级和阶层是一种隶属关系, 阶层隶属于阶级, 阶级是大概念, 阶层则是一些较小的具体的概念。

2.2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对西方分层研究影响最大的理论源头之一当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他试图建构一种普适性阶层理论, 以此来分析各种社会形态的不平等现象。马克思承认在研究社会分层时, 把经济基础作为划分标准是必要的。但社会的分层结构是个多层面的统一体, 除了经济地位之外, 至少还有两种同样重要的分层属性, 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突出影响力量, 这就是声誉和权利。由此马克思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利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社会分层。这三个标准, 说得透彻些就是“名、权、利”, 马克思相信, 任何社会中这三种东西都是既有价值而稀缺的, 因此在各个社会活动领域中, 人们总是要求名、逐利、争权的, 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

2.3 关于社会分层理论之我见

马克思阶级划分理论和社会分层理论是针对不同问题所提出的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阶级划分理论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依据和策略基础, 是严谨的政治范畴。他强调在阶级与阶层之间事实上存在的阶梯结构, 他注重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别, 而忽视了阶级之间的对立、对抗和冲突。在他看来, 各阶级之间只存在数量上的差别, 不存在质的不同。因此马克思所讲的分层就是指社会成员的不同等级差别。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批判地借鉴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3 当前中国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社会当前的现状来看, 多元化的社会分层体制正在动态的变化发展中趋于成熟, 并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一些传统的概念, 例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等等, 尽管作为概念还会在人们印象中长期存在下去, 但已经开始淡化了。事实上, 近20年来, 严格意义上的, 也就是传统的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正在发生明显的分化和变化, 内部成分结构在变化, 外部边界正在模糊。

3.1 农民阶层的深刻变化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非农产业迅速崛起, 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原来的单一农业已经和正在形成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其它工业、运销流通等多种产业同时并举、相互依存的大产业格局, 这就必然引起农村传统的单一的职业结构的变化。从事农业产业的人口在逐渐减少, 而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人口在迅速增加。这样在传统的农民阶层内部, 出现了农民工人, 农民商人、农民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农民企业管理者等等, 传统的纯粹意义上的农民越来越少。这种情况是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开始, 逐步向内地扩展, 最终必将导致整个中国农民阶层的彻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分化。

3.2 城市工人社会分层的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我国的城市逐步由单一工业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的方向发展。计划体制下单一的国有和集体经济体制也变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竟相发展的伤口局,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使我国城市的社会格局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工人阶层虽然在城市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却再也不是人们观念中的那种传统的工人阶级形象了。由于城市经济向多元化、市场化发展, 传统的“国家工人”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工人———国家工人队伍中将逐渐分化出一批为外资企业、私人企业供职的雇佣工人, 从而形成雇佣工作与非雇佣工人的阶层差别。现代城市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日益增加, 成为城市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也不是知识阶层、管理阶层和权利阶层,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又需要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等。他们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可以与西方的白领工人相似。他们在社会的生产中起必不可少的作用。

3.3 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成熟

如果按知识水平的高低来划分阶层, 那无疑可将社会成员分为高级知识分子、中级知识分子、一般知识分子。但事实上知识在任何社会里都不能单独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 困此, 无论在哪一个层次上, 知识分子都不能构成一个严谨的社会分层概念。但又不能把知识分子简单的划分到工人阶层中去, 他们是与中国社会其他阶层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多元化的。按照不同的分层方法可以将知识分子归属到不同的社会阶层中去, 他们在不同的阶层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创造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对我国新阶层的研究不仅仅是纯粹理论问题, 而是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国情的前提下, 一方面在阶级理论基本立场上根据实践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 一方面积极借鉴西方分层研究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因此我们认为, 我国已总体上废除私有制确实绶解了社会不平等, 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大大缩小, 因此就社会结构基本性质来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等程度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在我国现阶段不平等现象仅仅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因素, 恰恰相反, 在阶级对立、阶级不平等得到缓解后, 其他形式的、以前不明显的差别开始凸现出来。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不平等仍然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从微观领域到宏观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了解社会结构的基本性质以及整个社会的运行状态,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社会结构的分层研究。

责任编辑:程鹏

摘要:探讨了中国社会新阶层问题。

篇4:新阶层与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正在转型,其标志之一就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它的出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新社会阶层从无到有,崭露头角。这一阶层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故称“新社会阶层”。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的划分,目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利益不同的十大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在此,除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五个阶层可以和原先的社会阶层基本对等之外,其余五个阶层似乎都有“新意”,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力量。经过近三十年的培育、发展,中国的“新社会阶层”正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轮廓由模糊变得清晰,定义由不确定到比较确定。不久前,从电视上收看了中共中央统战部等部门举办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后,自由职业者陈宗璞非常高兴,觉得自己找到了归属。目前,像陈宗璞这样的人在中国正越来越多,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称——新社会阶层。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首次使用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一提法,用以概括我国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群体。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的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身份职业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1〕2002年,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重新得到阐述,确认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006年7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发布了《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表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要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新力量”,“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这份文件的界定,新社会阶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人员: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2.科学技术人员;3.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4.个体户;5.私营企业主;6.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这些人员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集中分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按照《意见》的估算,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约有五千万人,相关从业人员约一亿五千万人,掌握或管理着十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税收,每年吸纳着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一般来说,“新社会阶层”具有如下特征:

1.许多人是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分离出来的。

2.他们中相当部分是知识分子。

3.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

4.该阶层聚集了中国大部分高收入者。

5.职业和身份具有较大不稳定性。

6.他们的政治诉求逐步增强。

7.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中共人士。

8.新社会阶层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无论怎样评价,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产生,并在逐渐进入、影响中国的社会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界普遍认为,新社会阶层既是一个社会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在当今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一种理论认为,新社会阶层越庞大,社会的稳定系数就越大。因为这一阶层成长壮大的直接结果,就是形成了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在上层和底层之间形成了一个辽阔的缓冲地带,可以缓解社会冲突,保证社会稳定。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大致存在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即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而受这三种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上行流动的进入渠道又分为三种,即行政型进入、市场型进入和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型进入。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新社会阶层的扩张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空间的开放,“市场型进入”是“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主导形式。在这三种上行流动的进入渠道中,“市场型进入”最为合理,社会进步含量最高,因为由“市场型进入”的新阶层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靠“后赋性”因素(个人后天所受教育及专业努力等因素)而非“先赋性因素”(家庭、血缘、身份背景)向上流动;二是依靠知识和诚实劳动去获得财富;三是自觉地服从游戏规则、社会准则和秩序,使契约社会成为可能。

除了这些思路之外,还可以有另外的视角。在上述“新社会阶层”的八大特征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即第三条: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和第七条: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中共人士。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即所谓“新社会阶层”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体制的社会力量。如果说新社会阶层是一个政治概念,其政治意义就在于:“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终于出现了一种体制外的异己社会力量,而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历来是社会变革的潜在动力和强大推助器。厉以宁先生在《资本主义的起源》中指出,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分为两种:“原生型资本主义”和“非原生型资本主义”,前者是从自身内部孕育而出,逐渐成熟发展而成,如西欧、北美、澳洲、新西兰,后者是受外来力量刺激,模仿他人而成,如日本、印度还有目前的中国。而一个社会能否形成“原生型资本主义”的关键在于,其内部能否形成一种体制外的异己权力中心和体制外的异己社会力量〔2〕。

与“体制外”相对应的是“体制内”。一个社会的“体制内”也会形成异己权力中心和异己社会力量,但无论这种“体制内”的异己中心和力量有多么强大,由于没有新阶层的出现,没有新的政治诉求,也不会带来根本性的社会变革。据厉以宁教授分析,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以前,欧洲封建社会内部也有异己权力中心和社会力量,主要有三:一是农民起义,二是封建割据势力或地方割据势力,三是封建统治者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这三种力量彼此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构成了历史画卷的主要内容。但这几种力量无论有多么强大,无论它们占据了历史多长的篇幅,都属于封建社会“体制内”的异己力量,它们占据了历史舞台,只能从事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另一个权力中心——城市,城市的主体是市民阶级,即由中小企业主、商人、小官员、司法人员组成的群体。所以,城市是西欧封建势力体制外的一个“异己权力中心”,而市民阶层则是封建势力体制外的一种“异己社会力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城市和市民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资产阶级,其利益和封建领主、王权等发生了冲突,最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取代了封建阶级而登上历史舞台。

试以尼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尼德兰一词原意是低地,指莱茵河、缪因河、些而德河下游和北海沿岸一带的低地地带,相当于目前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地区。十六世纪后半叶,尼德兰成为西班牙王国的领土,被分为十七个省。北方七省,以荷兰和西兰两省的工商业最为发达,经济发达的城市有阿姆斯特丹、密德尔堡、符利辛根等;南方十省,其中佛兰德和不拉奔两省工商业最为发达,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安特卫普、布鲁日、布鲁塞尔等。尼德兰全境内,城市多达三百余座。这些城市早在十三至十四世纪就出现了纺织业、造船业、冶金业的大作坊和手工工场,航海业、捕鱼业也十分发达。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统治尼德兰时,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力量已较为强大,其中的上层和富裕的工商业者从中分化出来成为资产阶级。其经济利益所带来的政治诉求,必然和封建统治发生冲突。由于封建统治的生产关系不能再容纳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于是必然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查理一世和菲利普二世派总督治理尼德兰,削弱城市的自治权,不断加重赋税,实施严厉的宗教统治,迫害新教徒和异端分子,这一切使得尼德兰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与西班牙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3〕。

可见,一个社会能否实现转型和根本性的变革,关键在于这个社会内部是否孕育出了新的阶层,这个阶层是否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它有无政治诉求,以及有无手段来实现这种诉求并引领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转型依赖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从西方社会的历史上看是如此,从现实上观察亦然。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左右,西方资本主义又在经历着一次转型,即从工业社会转向后工业社会。而这次转型,归根结底,还是与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有关。

1973年,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所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一书问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一次深刻转型。贝尔指出:

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如果从五个方面,或五个组成部分来说明这个术语,它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1.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2.职业分布:职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4.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5.制定政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4〕

贝尔认为这五点变化是后工业社会来临的主要标志,而其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出现了一个掌握技术、知识、理论的阶层,并逐步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这同工业社会中的资本家或企业家占据主导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恰如贝尔所说:“技术已经产生了一个过去社会上从未有过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新阶级,他们不在工作场所,但是他们是工作活动的‘参谋部’。”〔5〕贝尔认为,知识阶层之所以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力量的重要依据在于,是理论思维能力而不是经验知识上升到首要地位。他指出:“当然,知识现在对于任何社会的运转都是必不可少的,后工业社会所不同的是知识本身性质的变化。对于组织决策和指导变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那就是:理论与经验相比占首位,而且在知识编纂成抽象符号的系统以后,可以同任何规律体系一样用来说明许多不同领域内的经验。”〔6〕

可见,贝尔之所以提出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根本依据是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主要以创造和掌握知识、技术、理论为主,不同于以往的资本家阶级以掌握资本、资源、企业为主。换言之,在工业社会中,主导社会的是资本家阶级;而在后工业社会,主导社会的是知识和科学家集团。这一新的阶层是从资本家阶级中产生、分化出来的,但又与其有明显的区别。而同工业社会的知识系统相比,后工业社会知识系统的最大特点是理论知识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决定、作用于其他社会层面的中轴。

具体而言,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中)已经展现出三个阶级:有创造性的杰出科学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工程师和具有教授地位的中产阶级;以及由技术人员、低级教职员和教育助理人员组成的无产阶级。”〔7〕通过统计分析,贝尔发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构成知识阶级的几个群体(科学家、高级管理人员、工程师、教授、技术人员等)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科学家是知识阶层中增长最快的群体,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是理论知识的创造者,而且还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控制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权力,其中包括对知识阶层中的其他群体的控制。随着技术和知识阶层在就业和社会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权力也悄然发生了转移,其结果就是这一新的阶层最终控制了支配社会运行变化的所有方面的权力。

而细究这种转型的内在深刻原因,也是因为资本主义内部孕育出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即以占有知识、技术、理论为主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和管理阶层。

从世界范围内看是如此,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观察,我们也可以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即:中国社会的根本转型有赖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中国社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千回百转,可以有许多解释的思路。但若是从社会转型与新阶层的出现来分析,可以说,能否形成一种体制外的“异己力量”或“异己阶层”是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近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种延续。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为各自的利益形成了与正统封建统治中心对立的异己权力中心和异己社会力量。综观中国历史,这种能够与封建统治中心抗衡的“异己”力量主要有四种:一是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如从陈胜、吴广到宋江,再到李自成、太平天国;二是封建割据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如三国时期形成的魏、蜀、吴三国;三是封建统治者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也会在历史上绵延不绝,如吕后、武则天等;四是异族的入侵,如辽、金、元之代宋,清之代明。但正如厉以宁教授所分析的,无论这几种力量多么强大,无论其表演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有声有色,它们都属于封建社会“体制内”的异己力量,都不会带来根本的社会变革。这是因为,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戏剧的背后,所进行表演的阶级角色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无论有多么激烈,它们占据历史舞台的时间无论有多长,由于没有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它们也只能从事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例如李自成进北京及洪秀全进南京之后的所作所为,只是从农民阶级转向地主阶级,而不会带来新的社会转型。在西欧,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最终成为体制外的异己力量;在中国,由于社会内部难以生长出新的阶层和异己力量,所以中国近代的变革是由于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这种体制外的“异己力量”的冲击而缓缓拉开序幕的。此后,各种意识形态经过较量,“北方吹来十月的风”,马克思主义占据主导地位。正是在这些与中国传统社会“体制内因素”完全不同的“异己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社会才开始了缓慢而艰难的变化。

1949年,“土地革命”成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文化大革命”导致中国社会停滞不前,国民经济已濒崩溃边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土地革命所依靠的阶级是农民,这一阶级的代表人物所憧憬的平均主义、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不能推动中国实现全面的、根本性的社会转型。所以,尽管从现象层面上看,“土地革命”所运用的是一种体制外的“异己”的思想意识形态,它产生于大机器时代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这种革命的主体是农民阶级,其目标是推翻旧政权,获得土地,等贵贱,均贫富。这些,都是社会转型的必要的、充分的条件,但却不会带来根本性的社会转型,因为还没有出现实现这种转型的新的社会力量或阶层。而“文化大革命”中所谓的“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并未带来社会进步,而是最后化为一场闹剧,也与没有找到一个能够完成中国社会转型、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阶层有关。换言之,实现社会转型、推助中国进步,不能仅仅依赖某种政治空想和一些政治教条,而是要切实地培养出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阶级或阶层。否则,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理想如何远大,情怀如何浪漫,也无济于事。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目前正在崛起的新社会阶层,就会愈发感觉到这一阶层对于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价值。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阶层。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近三十年,这段期间取得的成就,举世有目共睹,2008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将排名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新社会阶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社会阶层在中国的政治、管理层面十分活跃,其中的精英分子正在进入国家高层。北京市委统战部工商经济处处长谭林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北京市统战部门时常联络的新阶层人士,数量在五百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将被安排进工商联、人大、政协”。这正是七月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那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而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的新社会阶层,则无疑是要培养和造就的重点。新社会阶层中的精英分子正在进入国家领导高层。2007年4月,中共党外人士万钢被任命为科技部部长,他是1972年傅作义辞任水利电力部长后三十五年来,首位民主党派人士出任政府部长。6月29日,无党派人士陈竺被任命为卫生部部长。这是改革开放二十九年来,中国第一位出任国务院组成部门正职的无党派人士。7月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头版刊载署名文章称,重用党外人士,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日益丰富和成熟,反映出执政党的一种大视野。实际上,早在2005年3月,中共中央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国家和政府领导职务,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内容。在地方,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数逐年上升,担任正职的也不乏其例。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步伐,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新社会阶层力量在不断壮大。

当然,有学者认为,新社会阶层远没有形成整体意义上的共同阶层意识,政治上的追求也缺乏系统。如王长江就指出,新社会阶层不同于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分类,其身份角色相互交叉重叠。而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陈光金的研究则表明,新社会阶层远没有形成整体意义上的共同阶层意识,政治上的追求也缺乏系统。“他们只是在主观和客观上被逐渐建构起来,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倾向性非常明显,还不是作为一个阶层的集体意识出现”〔8〕。但即使在学理上、概念上还有待厘清,这个群体的存在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它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进一步分化的结果。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中国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更多是一种政治身份的划分,而市场经济在中国的逐步推进使契约社会成为可能,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日渐走上时代舞台并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社会阶层在逐步确定了自身的经济地位后,必然会开始寻找自己在政治上和国家管理层面上的位置,以及相应的政治诉求。而这些寻找和诉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巨大的。

注释: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

〔2〕〔3〕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3、337页。

〔4〕〔5〕〔6〕〔7〕(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208、21、236页。

篇5:社会新阶层调查报告

积极引导社会新阶层人士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XX县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内地山区县的XX也涌现一大批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导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据统计,目前XX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超过1000人。对社会新阶层人士,XX县高度关注、积极支持、依法监管、有效引导。县委统战部敏锐地把握其态势,及时跟踪研究新情况,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开拓精神,主动介入新的社会阶层,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坚持“团结来自服务、服务增进团结”的指导思想,切实搞好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帮助服务工作;坚持“寓教育于引导之中”的方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予以积极引导。通过多措并举,我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深深融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融入到社会事业的建设中。近几年来,社会新阶层人士积极为社会公益事业捐钱捐物,积极参与扶贫活动,积极投身于“光彩事业”中,在抗洪抗旱救灾、助建希望小学、扶助弱势群体、助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XX县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优化载体,主动贴近社会新阶层人士

一是为社会新阶层人士建立档案。组织人员对全县范围的社会新阶层人士进行调查摸底,对一些具有代表性人士建立档案,目前,已为100多名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立了档案,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二是成立经济性组织,发挥“桥梁”作用。我县社会新阶层人士主要是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构成,因此,我县以各类经济组织为“桥梁”,主动介入社会新阶层人士,密切关系,掌握动态,加强沟通。根据我县社会新阶层人士的行业分面特点,重点成立了小水电经济协会、板鸭生产销售协会、流通协会、乡镇商会等经济性组织。工作中,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中的优势,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任工商联党组书记,开拓了联系渠道。三是以社区为依托,拓宽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开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中的作用,开展了“统战工作进社区”试点工作,以县城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较多的东路社区为试点,把统战工作纳入了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与组织部门协调,把统战工作列入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考核内容,县委统战部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定期组织召开社会新阶层人士座谈会,有重点地走访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密切相互关系。四是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先后组织了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知识分子开展以“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法律法规、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四下乡”活动,为群众排忧释疑;组织社会新阶层人士到西部山区等经济欠发达乡镇调研,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活动;以“十企联十村”工作为契机,引导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非公有制企业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他们在资金、物资、文化等多方面给予乡村大力支持。今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分别在救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中捐赠物资达30多万元。

(二)强化机制,全力帮促社会新阶层人士发展

1、建立定期座谈机制,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主人翁意识。定期组织社会新阶层人士召开座谈会,组织他们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听取他们对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向他们通报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工作计划及当前的一些新政策、新决议,在出台新的政策决议前,通过电话、问卷、座谈等方式征求社会新阶层人士意见,并梳理成材料向县委、县政府汇报。今年来,我县召开了5次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在工业园区建设、城市改造、林改等多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其中唐彩中学校长关于上学路段学生安全存在隐患、江南汽运公司老板关于停业期相关规费未能免除、小水电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电网改造,解决发电容易上网难的问题等多条建议在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后,立即责令相关单位给予了解决和解释,切实提高了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主人翁意识。

2、实施联系帮扶机制,解决社会新阶层人士困难。开展了“1+10”联系帮扶制度,每名机关干部负责联系10名社会新阶层人士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人物,不定期走访他们,收集各类意见和信息,帮助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在部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帮助解决香港南益集团南丰纺织厂招收工人、金海洋光电公司租用临时厂房、荣昌五金厂资金短缺等问题。协同工商联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士进行宣传,先后对百姓福大药房总经理冯秋明、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诗伟、江西顺达摩托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康雄等人进行了宣传,并协同宣传部对身残志坚的XX奔腾电脑培训中心老板朱坚进行了重点宣传,目前,朱坚已成为23名的首届感动吉安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

3、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政治待遇。认真筛选,建立了社会新阶层人士代表人物信息库,其中对110名具有代表性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建立了个人档案,从中筛选了14名入选省人才库,推荐17人入选市人才库。在工商联和政协面临换届的情况下,对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优秀人员认真考察,向上推荐了3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担任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拟推荐21人担任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高了社会新阶层人士的政治待遇。

(三)加强服务,切实提高部门凝聚力

一方面,以解决社会新阶层人士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提高部门形象。和工商联联合举办了“民营经济理论与实践”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为参加培训的企业主和管理人员授课,邀请县相关部门的领导针对本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参训人员讲解,提高了社会新阶层人士的综合能力;协助新办企业做好证照办理、厂房建设、员工招收等工作,解决企业的实际困难,重点是为香港南益集团和由返乡创业人士杨海创办的金海洋光电科技公司做好相关帮扶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发挥部门优势,为社会新阶层人士创办的企业解决资金难的问题,帮助县恒基碳酸钙有限公司申请了500万的扶贫贴息贷款,帮助荣昌五金厂向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申请了100万的贷款。另一方面,以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政治待遇为抓手,切实增强部门凝聚力。对于社会新阶层人士中的代表人物,县委统战部重点培养,适时推荐,使社会新阶层人士的政治待遇得到显著提高。先后安排了3名优秀人士在工商联担任副会长,安排了21名人士在工商联担任常委和执委,推荐了5名代表人士担任了县人大代表,17名代表人士担任县政协委员,在今年的换届工作中,重点考察了几名社会新阶层人士的代表人士,并向上推荐到市人大、政协担任代表或委员。

二、我县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1、解决实际问题难,工作载体作用不显。虽然为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我县新成立了诸多各类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商会,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载体往往只能起到一定的沟通联络作用,对一些成员关心的问题无法解决,而且统战部也主要依靠与其它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帮助解决社会新阶层人士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在解决一些急难问题时成效不显,从而使得这些工作载体在社会新阶层人士心中的地位比较低下,载体应有作用未能发挥。

2、发挥部门作用小,工作对象沟通较难。我县新社会阶层人士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他们大都在一个或多个行业取得成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在我们主动贴进时,由于部门不是权力部门,对他们事业的影响力和帮助都较小,且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因部门的特殊性无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统战部门的看法是“低人一等”,对统战部组织的各类活动参与热情不高,特别是一些实力较强的经济人士,作为一般的统战干部很难有机会联系沟通。

3、部门工作经费少,工作开展力度欠缺。统战部门本身就是一个集沟通与服务一体的部门,其它部门在工作中可以行使一定的权力,而统战部门则只能在谈心交友中开展工作,部门经费本身较少,而随着新阶段新形势的变化,工作对象越来越广泛,这样一来,本身就紧缺的工作经费就更为短缺,在工作中没有能力组织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导致工作力度欠缺,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对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建议

1、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社会新阶层人士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人员构成,他们大都具有学历高、经济头脑活、有一定经济实力等特征,因此,应把统战工作寓于人才工作、社会就业工作、工商联工作中,通过人才办、人事局、工商联这些载体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掌握情况,把握思想,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成效。

2、加强培养,提高政治待遇。帮助社会新阶层人士加快发展,提高社会新阶层人士政治待遇,引导社会新阶层人士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统战部门在开展社会新阶层人士工作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新阶层人士往往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因此,在工作中就针对社会新阶层希望提高政治待遇的迫切愿望,正确加以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和考察,把一批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经济上服从大局的优秀人士推荐到人大、政协担任代表或委员,从而增强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自觉性。

篇6:农村社会阶层调查问卷.

尊敬的村民朋友: 您好!我们是嘉兴学院的学生,想和您一起探讨农村社会阶级的有关问题,请您在最合适的选项序号前打“√”,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1、您现在的户口是农村户口还是非农户口?

A、农村户口 B、非农户口

2、你们家有几个农业户口?()几个非农户口?()

B、A、1个B、2个 C、3个 D、三个以上

3、您的学历是

A、小学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中专 D、大专以上

4、您目前是否从事农业?

A、从事农业 B、不从事农业

5、您有外出经营的经历吗?

A、有 B、没有

6、您知道旧中国的公共土地,大部分掌握在谁的手中吗?那现在呢?()

A、地主B、富农C、政府 D、贫农

7、(1)您家里还有田地吗?()

A、有B、没有

(2)如果您家里有田地,是做什么用呢?()

A、建房 B、种植 C、出租 D、变卖

8、您觉得自己现在处在哪个社会阶层?

A、上层 B、中上层 C、中层 D、中下层 E、下层

9、您觉得政府有必要增加农业补贴吗?

A、很有必要 B、没必要

10、您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吗?

A、很满意 B、一般 C、无所谓 D、不满意

11、您觉得村里的社会保障完善吗?

A、很完善 B、一般 C、不完善 D、不清楚

12、村里有为村民组织过一些公共课堂或是专业技能的培训吗?

A、一次都没有 B、偶尔有 C、经常有

上一篇:moustache的意思用法总结下一篇:感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