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浅析

2023-02-22

毛泽东在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书中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⑴在改革开放时期, 赋予了这个问题更深层的思考, 就是要厘清社会成员的关系, 分清社会各阶级群体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形成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社会分工的程度和所有制性质紧密相关。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⑵一方面,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引起了共同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机构的出现, 另一方面, 在抢夺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利益的对立和竞争。在资本主义时代, 这种对立被简单地定义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上提到:“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几乎占有所有的生产资料, 既然占有就能支配生产资料, 而无产阶级为了换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 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产者。阶级又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概念和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阶级会随着国情的不同而又不同的界定, 也会随着国家的消失而消失。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划分阶级是学术界讨论过很久的问题。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 恩格斯划分的阶级至少包括: (1) 封建贵族; (2) 资产阶级; (3) 小资产阶级; (4) 富农和中农; (5) 小自由农; (6) 农奴; (7) 农业工人; (8) 工业工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的贺信》等著述中, 他们甚至还提到“织工阶级”“市民阶级”“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斯大林曾说:“苏联社会是由两个阶级, 即工人和农民组成的。”于是就有了改革开放前, 我国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阶层是知识分子阶层。后来把知识分子划归在工人阶级里面, 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我国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大转型, 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 一个阶层”转变为多元化的社会阶级层组织。既有经济层面的因素, 也有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因素。

按照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划分标准, 那近代中国可划分为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级、私营企业主阶级、农民阶级、小工商业者阶级普通劳动者阶级。这样的划分是比较接近近代中国的国情的, 也是综合了经济收入、社会分工、政治地位等因素, 而且可以看得出劳动分工在社会关系中起的决定作用。毛泽东在坚持以“生产资料所有”和“剥削”标准划分阶级的基础上, 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阶层划分思想。按照支配生产资料的数量或规模不同, 他把农民阶级划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按照行业标唯, 他将资产阶级分为商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将无产阶级划分为工业无产阶级、农村无产阶级。”另外, 他还按生活水平标准, 将小资产阶级划分为三个部分——“有余钱剩米的”“可以自给的”和“生活下降的”。他还按照职业标准, 将资产阶级划分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同时, 他指出,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层。他还按照与帝国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关系的不同, 将资产阶级分为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也是社会新阶层产生的过程。比如像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农民工这些都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新的群体, 也是随着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的改变, 在社会结构中形成的新的组织成分。

由此可见, 在同一历史时期, 依据的标准不同, 定义的阶级就不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的影响, 主张用财富、权力和声望三项标准综合起来进行社会分层。这样我们把各职业群体中的社会成员分为社会顶层、社会中层、社会底层。社会顶层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人, 他们掌握者大量的生产资料、社会资源、社会地位高、有政治话语权、生活富足。这个阶层只占少数, 包括国家和社会管理者、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少数专业技术人员。社会中层指处于社会利益格局的中间位置, 收入能满足正常的物质需求, 能有一技之长;在政治主权上既有一定的自由性, 也不强势地剥削其他阶级。这个阶层包括普通公务人员、中小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人员、个体经营者等。社会底层是真正的弱势群体, 他们生活保障处于刚好温饱的层次, 有的甚至没有生活来源, 要受到较高层次的控制和支配, 没有话语权。这个阶层包括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无职业人员。

社会阶层的比例可以用两种图形来描述, 一种是“橄榄型”, 一种是“金字塔型”。“橄榄型”是指整个社会中, 处于中间层次的人数居多, 高层和低层的少, 这种结构能稳定地维持整体的发展, 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等级规则的。另外一种似“金字塔型”的结构, 是处于社会顶层的人少, 越往下走人数越多, 最底层集聚了大量的人群。从这种结构我们可以想象, 当最高层很少部分人占有社会最优的资源, 而分摊到最底层的人均资源就非常有限, 而结构中底层的人非常多, 这就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很严重, 社会形态不公平不稳定, 很不利于社会总体的发展。未来朝着哪种类型发展取决于国家的制度和发展的目标, 如果领导者的政策更加公平合理, 劳动者的积极性更高, 社会资源利用率更高, 那整体的结构就更加优化, 即朝着“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进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中国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协调和平衡好个阶层利益关系, 结合新的实际, 优化社会结构。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的战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就是使社会结构朝着“橄榄型”的方向发展, 增大中间层次的比例,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的稳步前进, 防止两极分化, 使社会财富合理分配, 为底层人员创造往上流动的机会。

当然, 随着社会开放和包容程度增加, 制度更加合理公平, 市场机会增多, 人力资源流动速度加快, 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方式有不同, 劳动成果的分配就会出现差别, 于是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生活方式、社会地位、职业分工、价值取向上就会出现差异。各阶级作为社会力量的构成, 即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 又存在贫富差异和利益冲突。各种势力此消彼长, 正是这种阶级间的摩擦和矛盾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体制的变革。通过调查研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阶级关系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贪污腐败现象的存在, 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劳动者的利益受到侵害。根据统计数据, 从2007年到2012年, 财政收入从5.13万亿增长到11.72万亿, 增长率达到了128%, 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786元增到2456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140元仅增到7917元, 居民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增长率是下降的, 这说明城乡差距仍很大, 普通劳动者极希望实现社会公平。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 农村人口占了中国总数的六成以上, 201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 中国农村劳动力有4亿多人, “农业劳动者”即是一个独立的阶层, 又作为规模最大的一个阶层, 逐渐往第二、三产业渗透。但农民负担过重, 农民工劳动强度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 诉求得不到解决, 农民阶级仍然是弱势群体。所以“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后, 市场经济原则使人们追求经济利益, 价值观变的单一、狭窄、偏激, 影响社会的综合发展。

所以,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党中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建设目标, 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经济体制的变革来实现社会阶层的调整, 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合理的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通过税收、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等手段调节贫富悬殊;提升低收入阶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扶扶助社会弱势群体, 让各阶层共享改革的成果。

摘要: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曲折复杂, 社会是由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各种要素组成。各阶层群体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 也面临着地位差异、分配不公和利益失衡等现象。为此, 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划分理论为依据, 对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作了分析, 分析社会矛盾的缘由, 并提出正确处理阶层间的关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级,当代中国,经济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 陆学艺.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论的剖析[J].江苏社会科学, 2004 (6)

[4] 姜力, 李玉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流动轨迹及趋势[J].吉林大学学报, 2014 (5)

上一篇:我国县级财政支出问题研究下一篇:油田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建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