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2024-04-28

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通用7篇)

篇1: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桂花雨》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

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

情。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在9到10岁之间,学生的语文成绩中等,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的。

2、学生能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会了默读,对课文

中不理解的地方能提出疑问;初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段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学生的能动性很好,能够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

4、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但是在思维想象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感情朗读的同时很难领悟文章要表达的感情。

5、学生平时对网络资源非常感兴趣,但我们农村地区的电脑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这样的课。

篇2: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春之雨学习感受----

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达成

一、观察主题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明白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明白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问题。学习目标是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依据。因此,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某种意义上,教学就是一个围绕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达成的过程。

(一)学习目标的预设需要考虑的问题:定位与方法

学习目标的预设定位,需要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学习目标的来源。学习目标来源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课堂学习目标,因此,如何将课程标准具体化为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就是一个问题。二是学习目标的类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关于“是什么”的维度,过程与方法是关于“如何获得是什么”的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如何获得是什么”的过程中或之后内化为自己的相对稳定的东西。因此,三维目标不是一个平面的,而是三位一体的。三是学习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期的学习目标只是预期的最低的学习结果,不是教学的全部。“过程大于结果”,就意味着如何处理学习目标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学习目标的预设方法,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将课程标准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一般来说,这种转化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如说出、分析、比较等。第三步,建立具体化的关联。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建立具体化的关联,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二是如何叙写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呈现因类型而

高三地理 陆静

异,相对来说,按“ABCD法”来叙写学习目标能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提供更明确的依据。

(二)学习目标的达成需要考虑的问题:评价与活动

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设计,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确保评价方案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这就要首先制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才能保证评价与目标的认知要求是一致的,方法是匹配的,为“教学即评价”提供可行性。二是评价方案设计先于学习活动设计,依据学习目标制定评价方案,依据评价方案制定学习活动。

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设计,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的依据,根据逆向教学设计的原理,活动设计的依据应来自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和学生特征,设计学习活动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三项因素。二是学习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习内容、学习素材、组织方式、主体行为与学习时问分配,这些因素也必须整体性地加以考虑。

可见,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关于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达成,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即学习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学习活动是否能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几年来,我校化学教研组通过课堂观察的途径与方法,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致力于操作化、情景化的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达成研究,取得了一些预期成果。本课例全程展示了一次以“学习目标的预设与达成”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教案: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

(一)学习目标设计

依据课标和学情,将+4价硫及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的知识概念图分析如下,据此设计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高三地理 陆静

2、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3、分析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评价目标标准设计

1、知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分别是: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航空。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的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三)教学流程设计

1、环节一:引出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得知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2、环节二: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得知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因素。

篇3:教育公平——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教育公平, 强调的是在教育面前受教育者享有公平接受知识的权利与机会, 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满足社会成员的个体需要, 为多数人提供着同等机会和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它基本包括以下四层涵义:

第一, 教育权利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机会。”第二, 教育机会平等, 即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实现自身平等的教育权利。第三, 教育过程公平, 即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与自身相适应的教育过程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机会, 它主要包含课程设置公平和课堂教学公平。第四, 教育质量公平, 即每一位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最终都能获得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 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体现的是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属于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 是教育公平的“制度基础”, 它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措施给予明确规定, 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则属于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 是宏观教育公平的具体化, 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为逐步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然而, 人们有了平等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 只说明人们在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有了较大程度的保障, 并不意味着人们获得了公平的教育过程和将取得公平的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还必须通过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来实现。如果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不公平, 那么, 宏观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教育公平, 而不可能取得实质上、内容上的教育公平。无疑, 在教育公平已成为一种“制度”的今天, 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公平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必然要承担起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

下面我们就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具体来看教育公平。

1 从宏观层面角度来看

1.1 教育起点:教育权利公平

教育权利公平即受教育权利的公平, 最早把受教育作为权利写进法律是1791年的法国宪法。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就有明确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地受教育的机会。”很明显, 教育权利作为人发展的最基本权利之一, 不单单被一个国家重视而是被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都重视, 教育权利应该公平的被每一个人所享有。

只有受教育者权利得到充分的保证, 才能从最本质的意义上实现教育发展的基本宗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 才能从最实效的意义上为教育健康发展确立起必要的条件。

1.2 教育机会:入学机会公平

从入学机会公平来看, 主要是集中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2个方面。

1.2.1 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对于义务教育机会平等, 不管是专家还是学者都是一致认为这是一项人的基本权利, 并且在法律上得到保证, 并通过国家权力进行保障。但是, 我们要看到经过教育体制改革以后, 义务教育投入是由地方财政负担的, 由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就容易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再加上学校区域布局, 师资力量的不同等等造成更大不公平, 这就要求政府跟地方调整地区间的利益分布, 缩小差距, 才能实现公平。

1.2.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

现行的高等教育是属于“能力+金钱”。作为有偿教育, 首先, 经济收入差异, 导致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毕业后前途的不公平。其次, 教育政策和规则取向上的不公导致入学机会的不公平。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 形式上具备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而实际上录取学生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 各地录取定额并非按考生数量平均分配, 而是按各地高教资源的状况。因此出现各地之间录取率、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异, 加剧了不同省市和城乡之间原本已经存在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那么要符合社会公平的要求, 就应该对边远、贫困、教育基础欠发达的地区加以适当照顾。最后, 我们也要看到在当前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高校有了较多的自主权,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制约和规范, 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没有跟上, 社会监督机制尚不完善, 就会导致部分人破坏制度和规则谋取私利, 产生种种影响公平的情况。

2 从微观层面角度来看

2.1 课程设置公平

课程是关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蓝图,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课程, 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校课程设计。应保证课程的最大价值, 即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最有价值的课程。由此来看, 学校课程都蕴含着特定教育机会。科尔曼在他关于教育机会平等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机会寓于某种特定课程的接触之中。机会的多少视儿童学习的课程的水平高低而定。对某些儿童来说, 所达到的课程水平越高, 所获得的机会就越多。”课程所蕴含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是实质的、内在的。学生是否就学, 反映的只是形式上的, 外在的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问题。

所以从课程设置来看, 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学生, 由于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 他们能够享受到的教学条件和教育机会不一样, 这就使得他们在智力发展和对新生事物的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都是使用同样的课程, 就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因接受不了这些课程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因此, 课程设计应以一定的教育公平为尺度, 充分考虑发掘每一位学生潜力, 给予每一个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机会。

2.2 课堂教学公平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内的课堂中,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因此, 课 (下转第46页) (上接第70页) 堂教学的公平, 应该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公平。首先, 教师要明白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存在着差异, 要想使学生得到公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教, 避免忽视学生之间个性差异及其个体自身发展特点而进行统一的教学的模式。现代教育公平的理念是给每个人提供身心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发展、重现的机会和条件, 不埋没每一个人的天资才能。

其次, 教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跟学生的交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跟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能因为学生父母的政治、经济地位、宗教状况及学生生理状况、智力水平而区别对待, 学生受教师的关注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而不应该存在等级区别, 更不能对存在某些缺陷或者缺点的学生有厌恶之心。教师作为教育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抚慰者、学生的知心朋友更要为建立公平、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出努力。

2.3 教育评价公平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 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 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 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公平差异。

2.3.1 教育评价依据的价值观或教育目标的合理性

教育评价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评价机构或评价者所依据的价值不同, 人们进行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评价、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等所得出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价值观的不同, 所制定的教育评价标准就不同, 所得出的好与坏、优与劣、善与恶的评价结果就不同。

2.3.2 教育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的公平

教育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直接影响教育评价的结果, 它的科学性制约着教育评价的公平。比如:现在学校的考试都是以标准答案为准, 对那些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 而对那些思维敏捷、创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显得不公平了。现在的英语考试也是以笔试为主, 而口语考试却很少, 这对于善于口头表达者就难于体现其真实的能力。同样, 同一种教育评价的工具或手段, 对某种背景下的学生有利而对其他背景下的学生则不利, 也会影响评价的公平程度。此外, 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处理也存在公平问题。

总之, 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 关系着绝大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 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建设和谐社会只能成为一纸空谈。教育是统筹和谐的一个重要支柱, 而教育公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搭建起实现教育公平的桥梁, 应成为学校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S

【参考文献】

[1]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 1997 (5) .

[2]田正平, 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 .

[3]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4]吴宏超.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公平[J].教育与经济, 2003 (3) .[5]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3) .

[6]陈云奔.近10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4) .[7]黎永莲.从教育公平说教学改革[J].焦作大学学报, 2005 (1) .

摘要:教育公平是当今世界教育民主化的核心内容, 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公平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应承担起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任。教育公平既包含了外在的、宏观层面的教育公平, 同时也存在着内在的, 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公平,教育公平,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章毛平.论教育公平与公平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 1997 (5) .

[2]田正平, 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1) .

[3]朱超华.教育公平的本质及其社会价值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7) .

[4]吴宏超.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与教育公平[J].教育与经济, 2003 (3) .

[5]翁文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1 (3) .

[6]陈云奔.近10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 2004 (4) .

篇4: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目标 路径

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凡事都应该有个目的,教学改革更是如此,只有明确具体的方向,才能将改革推进下去。而这个方向,或者说目标,对于教改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种价值取向的确立。

(一)以学生为本是改革的核心目标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反复强调的是“教育的重心在于智力的教育”,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普通教育如此,职业教育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并没有收到好的成效,职业教育的老师也没有真正从旧的教学范式中脱胎换骨。根本原因,就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树立,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没有改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

(二)以技术为载体是改革的行动目标

高职教育的教学有着自己的特色,技术化的专业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领域。社会学家把现代社会贴上“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标签,这足以说明,“工业时代强调纪律和勤奋的价值,遵循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注重金融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私有财产关系的意识正逐步淡去,(当今时代)合作时代则更多地看重创造、互动、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共享以及加入全球网络。”

在这一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为某个特定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而开始重视从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发现提炼开发典型的技术,开始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如何建构知识的能力。正如“一种全新理念开始浮现,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无边界职业生涯教育。所谓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跨越单一的组织边界来持续获取工作机会,个体将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角色之间流动。”而要适应这些新变化,万变中的不变便是紧紧抓住专业中的技术要素。通过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跨学科的典型技术,以实现培养人的跨职业的综合工作能力。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便是朝着这个方向的一种努力。总之,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职业教育,没有专业技术为载体,职业技能就无从谈起。

(三)构建双元概念下的教学范式是改革的制度目标

改革成功与否,要看它的持久性,也就是是否可以形成制度(范式)。改革不仅仅是破“旧”,更要把“新”真正树立起来。德国的双元制蜚声世界,历经百年,依然生命力旺盛。诚然,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与它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分不开。这注定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不可能在中国简单复制,但是双元制里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却可以成为建立中国自己的职业教育范式的基础。

双元制一般被解读为“校企合作”模式,通过逼真的工作情境达到学习的目的。其实不尽然,“双元”的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是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在犬牙交错中紧密咬合,并不在意工厂、学校双主体的教育形式。双元制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学到东西为中心。因此,如果中国的校企合作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就要另辟蹊径。与其一味地追求校企共同育人的形式,倒不如潜心开发符合国情校情的教学方法、治学制度。如果真正实现了“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学到东西为中心”,那么就等同于构建了双元制概念下的教学范式,实现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目标。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如何去实现,这就涉及改革的路径问题。下面对应前文的三个目标,进行路径分析探讨,从师生关系、典型技术开发和通识教育配合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建立双向学习的和谐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体现在很多方面。与教材、教学(过程)、教具改革相比,师生关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改革要素。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进入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引领的“信息革命”打破了这种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范式。苏格拉底式教育悄然回归,“在新范式下,大学(高校)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真正让每一位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学到东西。大学(高校)的角色从提供教学转向为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学问创造环境,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成员,理所应当践行符合历史潮流的新教学范式。这不仅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内在的规律使然。

(二)建立典型技术的专业教学范式

如何通过技术学习去覆盖不同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呢?典型技术的开发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可能。

典型技术是指可以锤炼多种技能的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它来源于生产生活却不局限于此。其本质不是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而是通过这种代表性的技术(项目)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运用,方便学习者掌握(跨)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由此可见,典型技术的挖掘和开发,是以教学为目的的,对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建立典型技术的专业教学范式是兴旺职业教育的法宝。

(三)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机制

德国的“双元制”把人的可持续发展深深地嵌入到技术的学习过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配合天衣无缝。在德国,通识教育的比重很轻,却没有影响到其毕业生的人文素养。究其原因,每门专业课程都会有一个专业团队,这个教学团队不仅仅是专业课教师,也包含通识教育的教师。他们相互影响,相互配合。比如,教语言的老师在团队中了解了技术并把其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去。当然,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些通识教育的课程无法与专业教学融合,又不能简单删减。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调机制,成为实现双元制概念下的教学范式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制度目标的关键。

这里面涉及一些原则,例如迫使通识教育的知识与专业学习和实践教学紧密咬合;通过通识教育的课堂树立每一个人都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得到提高,拥有未来的信念;产生一些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范本和教材;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评定。■

篇5: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推行姜屯镇教委“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学校教育工作皆为教学的全员育人新模式,遵循省、市课改精神,结合我校中小学教学工作实际,立足我校开展新课程的基础,借鉴乐陵实小成功的课改经验,我校提出语文课外拓展和向善礼仪教育“周目标、大课堂”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为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全面提高我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特制定本方案。

一、大课堂教学改革机制: 组织机构:

㈠、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 长:刘德清

副组长: 狄 宏 赵曰伦 薛 锋 成 员: 朱述杭 王君毅 张士固

仇裕宏 王 雨 王 斌

㈡、教学改革课题组 组 长: 狄 宏 副组长:朱述杭

成 员:王君毅 张士固 仇裕宏

王 雨 王 斌 鲁 鹏 邱桂芳 黄翠玲 张 坤 孙艳丽 孟祥平周艳华 张 敬 张宗玲 聂洪梅

职责分工:

领导小组做好规划、方案的制订。

课题小组做好课改的宣传、氛围营造;做好教师的培训;做好课改过程中的调研;做好课改档案资料的整理、完善。

各班级做好课改措施的落实,课改进程的推进。

二、大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阶段的划分:

(一)启动阶段:2012年8月27日——9月3日

主要做好宣传、学习,组织教师备课,向学生发放周目标。

(二)典型引路,逐步推进阶段: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主要做好语文课外拓展和向善礼仪大教育两个方面的“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三)全面推行阶段: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除做好语文课外拓展和向善礼仪大教育两个方面的“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施外,各种常规课均推行“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模式。

三、大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课标为依据,以大纲为主线,立足教材,实现教学过程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自主型组织和课堂展示教学,教学效果达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的主动学习模式。

3、实现老师教学角色的转变,使老师从过去传统教学的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开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建设者。

四、“周目标、大课堂”教学流程 ㈠、周目标导航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把课外知识拓展和向善礼仪大教育纳入教 材体系,将学期教学内容科学、具体、系统地分解到周。

每学期开始,学校将制定好的周目标发给学生,人手一册。然后,由学生自觉地按周目标开展自学。教师也要按照周目标的内容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督促和保证学生周目标学习的效果,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测和评价。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可实行多重过关制:家长过关、小组过关、教师抽测、课堂过关、学期末考核。阅读性内容则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合格后才能获得展示的机会。课堂上的展示对抗也是对学生前置性学习很好的督促。实践性课程则是通过课堂展示和特色作业来进行评价。

㈡、前置性学习

要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之前,按照周目标进行目标明确的自主学习。前置性学习与预习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少两者目标不同。预习的目的是提前了解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准备,学习过程服务于课堂上教师的教。它自身缺少生成性目标,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性环节。前置性学习的目标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习运用各种方法,培养生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成性要求。

其次,在内容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预习的内容局限于对某一篇文章的学习,仅是现在前置性学习内容涉及的极小的一部分。前置性学习指向的是周目标的所有内容,既有识字、写字、成语、诗词、经典等积累性内容,也包括文本阅读、文学鉴赏等阅读性内容,还涉及观察、时政、家政、地理、体能等实践性内容。

再次,前置性学习与预习在性质上也有所不同。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基本上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前置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教学结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我们要求必须在这个环节完成,后面的课堂教学基本不再涉及,教学过程相对前移,为后面的课堂展示留下了充足的时间。

另外,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传统的预习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前置性学习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阵地。教师必须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习内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学习规范和要求,做到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就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规范。“规范”是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在前置性学习之前,老师先把各种规范告知学生,并指导学生依范而行。学校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进行抽查,对不进行前置性学习的班级实行一票否决制。

㈢、自主型学习组织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建立以小队为单位的自主型学习组织,形成实力相近、竞争公平的团队。自主型学习组织成立后,因为学生更多的时间都处在合作交流学习的状态,应采用是围坐式的座位安排。对于学生的坐向必须有一个规范。上课前,学生们面对面。上课时,学生起立后坐下自动转为朝前坐向,静听教师讲话。然后,需要写字或读书时在老师统一的口令和手势的指挥下再转向面对面坐着。对于坐姿要严格的规范。面向老师时,要做到抬头、挺胸、收腹,双脚放平,一手放于腿上,一手平放于桌上。写字时必须做到“三个一”。每天中午10分钟的配乐练字,练字注重质而不注重量,学校专门组织检查,并做好记录。读书时,将书端起45度,身坐正,脚放平。每天的早晨来到有秩序的读书,可以领读、抽测等多种形式,学校组织每天检查,并做好记录。组内交流时,声音要清楚适中。发言者必须坐端正,倾听者如有需要,可以略微向前欠身。

自主型学习组织要选拔小组长,明确小组长职责,负责与老师沟通配合,与同学协调关系。小组内的每个成员也必须有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如一号负责学习,二号负责纪律,三号负责卫生,四号负责路队(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活动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职责,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各项工作。在小组成型后,各项职责可以轮流担任,在组长的指导下,负责组内事务,每个人都要学会当组长。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和锻炼学生,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参与小组内具体事务。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有利于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㈣、展示型课堂教学

展示型课堂教学以前置性学习为基础,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充分体现“游戏的课堂、快乐的课堂、展示的课堂”等教学理念,尽量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教师组织环节。让学 生做了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后,来到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享受课堂,进入情境,合作探究、积极讨论、大胆展示、多元评价、知识内化。

五、教学巩固、提升与评价

㈠、基本要求:切实做实“四清一测”。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单元)清。强化课堂反馈矫正环节,要求师生向每节课要质量,探索实施学生“日反思课”或学习反思日记措施,确保每一天的学习质量。一测,即阶段性监测,培养学生建构“知识树”的习惯和能力,努力做到学习内容自查自纠自清。

㈡、具体措施:

1、堂堂清:所谓“堂堂清”,是建立在周目标课改理念的基础上,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各任课教师应根据所任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认真备课、备教材、重点备所教学生的特点,教师当堂课内容应让本班80%的学生听懂、领会,对当堂“双基”要点、当堂训练题进行检测。

“堂堂清”教师的责任和要求:

备清: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明晰并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选择适当的教法,精心设计练习与当堂检测的作业。

教清: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效益,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练清:组织适当适中的练习,当堂完成所设计的作业,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补清:对当堂课个别未达标的学生,及时辅导,并于当天适当时段对达标情况予以落实。

记清:每上完一堂课都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讲清的,需要以后注意的地方等,未达标的学生名单要记录在课时教案的“教学反思”一栏中体现。

2、日日清:所谓“日日清”,就是追求今日事今日毕。即各科当天的问题都不拖到第二天去。教师要在“堂堂清”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作业或其它学习形式加强对当天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并对下次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预习。

3、周周清:所谓“周周清”,就是追求每周末所有同学,都能将本周所学的内容一一过关。

各任课教师应对一周以来自己教学进行反思,对所教内容有所验证。根据各学科特点进行一周所教内容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点进行清障检查。周课时在4节以上的学科可以以卷面梳理的形式进行;周课时小于4节可以采取其它方式,但至少两周进行一次卷面验收,全面验收的量不要太大,只针对本周(两周)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点知识进行典型的检查验收,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指明方向。

4、月月(单元)清:所谓“月月(单元)清”,就是追求每月末(单元)所有同学,都能将本月(单元)所学的内容总体过关,做到“温故知新,巩固提高”。

由学校教导处根据“日清、周清、月(单元)清”情况进行抽查,对少数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方式,鼓励关心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篇6: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大学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各院校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同专业同一性的现象, 课程设置普遍雷同。现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与培养环节的设置为例, 仅限对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的探讨。

表1中各模块课程的设置及分配情况如下。

1. 公共基础模块:

理论部分57学分, 占总学分的31.32%;实践部分3学分, 占总学分的1.65%。具体课程安排见表2。

公共基础模块共开设19门课程, 分为:

(1) 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

(2)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等。

(3)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A。

上述课程均为学校规定的必修课程。

2. 专业基础模块:

理论部分37.375学分, 占总学分的20.54%;实践部分5.625学分, 占总学分的3.09%。具体课程安排见表3。

专业基础模块共开设12门课程, 内容为机械大类核心课程: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 测试与信号处理, 工程材料, 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 等等。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基础模块

大学课程模式基本是:头两年实施“普通教育”, 很多大学叫“通识教育”, 但能纳入“通识教育”课程 (公共基础模块) 的仅十几门, 大量的其实是公共课, 例如思想政治课和数学。通识教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问题。根据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和各大学的实践经验, 大学的通识教育并非是一个与专门 (专业) 教育泾渭分明的教育形式或途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这恰恰是我们未来创新所需要的。也有学者指出, 在专门教育中也要实施通识教育, 而在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时, 专门教育也担负着重要使命, 而且有很多目标是两种教育都应该达到的。例如, 信息交流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职业道德、领导能力、继续学习的愿望等, 既是通识教育追求的目标, 又是专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所以, 无论在时间安排上还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 只有形成相互联系的格局, 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美国有很多大学的普通教育课程 (即通识教育课程) 是在大学四年中都开设的, 而不同的课程又可以分别达到不同的目标。鉴于此,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刻板僵化, 而必须达到多重组合、左右匹配、全面覆盖、相互渗透。

2. 专业和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和专业基础模块的问题是专业课主修的量太大, 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 学习的内容尽管比在学年制情况下有所拓展, 但转换专业 (主修) 、自主学习的环境还远未形成, 课程组或专业主修领域课程门数太多, 每门课程的分量都太大。门数多、分量大的结果是使学生没有时间和余力来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组, 这是造成我国多数大学生无法比较自由地进行双主修和转换专业的主要问题所在。这与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培养创造性人才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对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大学教育是培养人的个性, 培养人的独立精神, 同时增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 提高知识技能, 以积蓄培育人力资本, 服务社会, 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因此, 大学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元化, 尽可能满足不同志趣学生的要求, 同时提高和促进教师队伍的培养。本文有如下几点建议。

1.

增加人文社科通识教育课程中的选修课, 包括外语、管理类选修课。

2.

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的选修课, 例如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 实用软件技术基础, 电工和电子技术, 信号与系统, 等等。

3.

增加专业限选及选修课程中的选修课, 例如, 材料加工基础类课程 (包括概论、原理、工艺) , 机械系统微机控制, 复合材料, 机器人工程基础及应用, 信号处理, 功率电子技术及应用, 快速成型技术, 生物材料工程与器件, 激光加工技术基础, 特种加工工艺, 有限元分析, 工艺过程仿真, 现代设计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 机械系统课程设计, 光学工程基础, 产品数据管理 (PDM) 技术,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机械创新设计, 精密与特种制造, 绿色制造概论, 制造系统, 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 液压传动与控制, 数字控制技术,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光电检测技术, 微机电系统技术分, 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工程学, 质量管理学, 机械系统计算机仿真, 现代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技术类新生研讨课, 固体光电子技术导论专业研讨课, 以及跨学科、跨系统、跨专业的“实验室科研探究”, 等等。

4.

大学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进行, 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创造性培养需要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和实践系统五大保障系统。因此, 课程的设置应充分反映和五大保障系统的关系。

摘要:课程是大学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单元, 也是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 基于课程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队伍的建设、科研工作的开展, 都具有重要的、易操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宾.研究性学习[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伟廉.中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2) .

[3]张红.发达国家高校课程改革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 1996, (11) .

[4]胡东芳.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6) .

篇7:雨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目标达成学习法,就是“让学生清清楚楚地学,让教师明明白白地教”,实现学做教合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

目标达成学习法,围绕学习目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预学、课中主学、课后补学,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课前预学就是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先把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学一遍,完成对知识和文本的全面独立的学习,结合预学作业定向完成预学任务,然后在预学过程中将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记录下来,以便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而彻底地解决。

2.课中主学又分为三个阶段:交流展示释疑解惑(20分钟)、概括归纳巩固提高(15分钟)、达标检测反馈小结(10分钟)。设计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展示学习成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时点拨,有效调控,根据学生的展示状况,师生共同释疑解惑。梳理和挖掘知识的内涵及外延,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适当进行拓展,切实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精心设计梯度性训练,及时反馈,当堂达标,实现“堂堂清”。

3.课后补学就是根据课堂的检测反馈情况,进行适当的查漏补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的作业。

二、英语“目标达成”课堂的初期流程

在“目标达成学习法”总框架下,自己尝试着探索英语“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步骤。雏形出来后,在组内磨课,去掉无效、低效环节,力争高效课堂。以下是英语“目标达成”课堂的初期流程:

1.明确目标

展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所学内容要求及重难点。

2.预习质疑

①课代表在课前把各个小组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汇总在一张纸片上(每个课代表分别配有统一规格的书写纸)。

②课上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呈现“汇总的问题”。

③个别小组的问题,由其他小组进行解答。普遍问题大多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新课讲授到相应部分时解答。还有未涉及的问题,在下课前的“归纳总结”板块再进行释疑。

在本阶段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学生预习作业批改后反馈过来的信息,增加一个“预习检测”板块,从教师的角度对学生的预习质量进行检测。

3.新课呈现

在这一板块,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学生的学情,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魅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①体现“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讲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

②教学形式多样化,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组内互帮互助;亦或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进行新课讲解等。

③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拓宽其思维的广度,挖掘其思维的深度。

④融入子板块促成新知的巩固,如“知识提炼”板块为及时归纳总结知识语言点;“巩固练习”板块为及时解题训练;“中考链接”板块为真题演练,传授解题方法。

⑤整个过程中讲究高效,注意学生中错题以及错误解题思路的反馈,关注课堂中、小组活动中较沉默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思维活跃,分层提高。

4.达标检测

利用导学案上的题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进行检测。题量控制在5~10分钟,题型可以多样化,可选择笔头作业的方式(考试题型的训练题),也可选择口头汇报的方式(dialogue/report等展示)。

①根据学生学情的层次,可以设计分层达标作业。学困生以掌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基础知识为主,其他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能力提高。

②检测后,可以进行当堂展示、当堂评价。通过自评、组内互评、自我展示,激发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心态,并提高学生对知识正误的判别力。

5.归纳总结

①回顾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

②学生在“预习质疑”板块中如还有未解答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进行释疑。

6.课堂延伸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以及课堂表现,分层布置课堂作业。

三、英语“目标达成”导学案编写方案

英语“目标达成”的课堂教学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以及学生“导学案”中“预习”的完成质量对高效的课堂有着很直接的影响。每周一次的课改会议有很多次都是专门谈“导学案”的编写,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往往是非常激烈的。英语“导学案”的编写在运用了一个单元以后,从第二个单元开始,“导学案”基本稳定了下来。以下是英语“目标达成”导学案编写方案:

1.明确目标

包括:①知识目标;②技能目标;③情感目标。其中关于目标的描述应细化,忌空泛,要明确告诉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如能熟读课文、会运用词汇……

2.前置学习

包括:①预习导航、背景知识;②预习成果。

在本阶段中,要求学生熟读并能拼写本节课的新单词,用铅笔画出重要的词组短语;完成书上相应练习;完成配套预习作业。

3.合作探究

包括:①在小组内交流预习作业答案;②在小组内探讨预习中的收获和困惑,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由学生在组内以“互帮互助”的方式进行讲解、授新。

在“前置学习”“合作探究”两个阶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预习新课单词和重点短语,把这些单词和重点短语与课本链接,在教材中让学生找出来,必要时在课本上加注音标、标出中文等,为学生的读做好准备。

②检查导学案上的核心句型,可采用学习小组的讨论、翻译,教师或学习小组内提问等形式检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阅读材料。

③检查导学案上的预习题目,可采用小组合作、汇总疑难、教师点拨、及时修改的方式进行,达到对新课的热身、激活的目的,为新课导入做好准备。

nlc202309081411

④查询搜集新课有关的背景资料,小组内讨论。

教师提前(课前一至两天)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把导学案上的前三项,即明确目标、前置学习、合作探究作为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好标记。教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全批全改,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前小组合作交流,研讨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让学生用红笔修改填补。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长进行汇总,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批改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增补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过程和活动设计。

4.展示提升

将前置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存在的预习问题记录下来并反馈给组长。

5.达标检测

选择切合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的题目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度进行检测。题量控制在5~10分钟,题型可以多样化,可选择笔头作业的方式(考试题型的训练题),也可选择口头汇报的方式(dialogue/report等展示)。

6.中考链接

选择切合本堂课教学目标的中考考题供学生习题演练。

7.课堂延伸

设置有难度梯度的题目分层让学生完成。

8.学习反思

四、“目标达成”主要教学形式: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目标达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期中考试前,主要进行了“一对一”的互助模式,产生了周啸、贾梓力等优秀师徒的典型。期中考试后,学校召开了课改会议,会议后,完善合作教学模式,逐步推进“四人合作”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各科学习的情况,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在三次调整的基础上,确立小组分组的名单。设计了“栀子二班小组合作周周记”的表格,加入了日常考评和反馈栏。从第15周开始,正式实行“四人小组教学模式”。课堂改革的魅力逐步体现。以下列举“小组合作”后教师、学生、家长的收获和感受。

教师:各个任课教师也开始投入到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中。这个星期,文科(语文、英语)侧重评价机制中的激励因子。课堂举手发言、作业质量的提高、默写满分的加分促使学生积极心态的发展。理科(数学、物理)侧重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课堂上,课堂外,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及时跟进、检查辅导结果,并给予后续的完善和引导。(第16周)

研究这几次的周周记,发现反馈详细、互动好的学生、家长的人数有所增加,但相对而言比较集中。观察班内10个小组,有的小组适应得很快,而有的小组合作意识是有,但实际操作一直较欠缺。态度在这个课堂模式改革中非常关键。教师的投入也是如此:持续不断的关注,因势利导的教育和激发。关于家长,有的家长用心用智,积极为改革出谋划策,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体现出大度和智慧。例如,浦啸翀家长:“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会制定一个或者一系列合理的目标。既基于团队中每个人的实际又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继而每个人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紧密结合,落实到每个人的每个行动中。就像这表格中罗列的八个类别,争取在每个项目中都有优秀的表现。积跬步至千里。希望浦啸翀同学在严于律己的同时能带动好自己的小组,甚至为班集体的奋进贡献力量。”家长的配合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关于周周记,因为每个星期要写,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要避免任务观点,要把这种活动内化成一种主观愿望和习惯。(第17、18周)

学生:本周是四人小组合作的第一周,诸多方面还处于磨合期。需要每个小组组员的互相配合和帮助。在这一周内,我觉得我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以前,我总是习惯于独立学习,对一些题目懒得讲解给别人听。但这次是四人小组,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会改进。(高永山)

小组整体要进步,需要每个人努力提高,尤其要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要耐心帮助他们,要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不要总是孤军奋战,要团结一致,这样栀子二班才会更加进步!(浦啸翀)

家长:小组合作周中各种新的同伴互助的举措、自我评价、表现优秀的记录以及自主学习课堂等让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初中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愿望和成功意愿,更激发了孩子们之间的情谊。通过这些有益的措施,我们发现孩子有了更积极的心态,有了自律意识和能力,有了责任感,还凝聚了团队的力量。继续努力吧!孩子们!看好你们哦!栀子二班!(浦啸翀家长)

上周,我将四人小组这个学习模式想了一下,认为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本周孩子回来,我感觉到她能自主学习,还能和我谈学习心得。交谈中听到了好的方面:比以前更爱问问题了(课内、课外),爱动脑筋。有些问题连我都答不上来,得上网查一查。不过我也感到有些不足:趁机讲话,不会做不思考,更好地抄答案。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在不足之处加强合作,让大家共赢。(薄哲乐家长)

五、小结反思

教学没有模式,我们现在探索的“目标达成”教学,只是初期,一切的“有形”是为了成熟阶段的“无形”。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专家韩立福博士说,使用导学案是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中级阶段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也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来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

下一阶段我们应继续探索:①优化目标达成课堂教学的框架、流程。②合理使用导学案,提高导学案的编写质量。③深入教学内核,提高教学质量。④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但凡改革,难免是一路荆棘一路质疑,要珍视在这种复杂环境下的宝贵机遇,高压下的打磨才能滤尽杂质。相信每前进一小步都是质的转变。我们的“目标达成”课堂教学改革尚在初期,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我们会不断努力,反思,总结,实践,让一切趋于合理、有效、有益!

上一篇:校家委会工作计划下一篇:应用于陕西建行324个网点 3600个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