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雨课堂教学设计

2024-04-11

运用雨课堂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运用雨课堂教学设计

运用思维导图的课例:《桂花雨》教学

设计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的独特感知为本,尊重学生正常的阅读思维及其阅读感受。小学生理解与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需要借助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将课文描述的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关注言语学习及学生学习言语的客观规律,促使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文章。学习目标:1.初步运用“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形式,对课文有自已的独特感知。2.结合关键词句表达自己的细腻感受。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花花瓣设计课时:一课时课前赏花聊花同学们,课前,我们来赏花。(课件出示花的图片)美吧?(课件停在荷花上)看到荷花,你想到了哪个词?(出淤泥而不染、你读懂了荷花的语言、荷花在告诉你她的自然脱俗)这是(梅花),你又想到了哪个词?它告诉你它具有这样的品性;能读懂它的这个语言,真了不起;你也懂梅花的品性。接着看,那桂花呢?(这是你心目中的桂花语;你了解桂花的这种语言;你传递着温馨的桂花语)每一种花都有它自已的语言(板书“花语”),每个人也有自已心中的花语。刚才我们在赏花中了解了不少花语,有收获!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上课)

一、独特感知刚才,我们聊到了桂花,聊到了你们心中的桂花的语言。(板书“桂”)那么,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女士心中的桂花语又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桂花雨》这篇课文,到课文里去读懂她心中的“桂花语”。一起读课文(手指课文,让学生读)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自由朗读,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自己的独特感知。(点击课件)2.学生读课文3.交流汇报同学们都读了课文,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说自已读出了什么,你会用哪个字?(指名交流)学生说——生1“乐”:摇花乐,乐无穷呀!生2“香”:香气迷人,读懂了它的香味!生3“美”:读出了姿态美!生4“情”:是呀,情在心中!生5“多”:纷纷扬扬,这么多的桂花,难怪作者摇起来那么快乐!生6“甜”: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留香啊!4.推荐并运用“思维导图”的读书笔记形式同学们读了课文,就能有这么多自已独特的感知,真了不起。我们可以归纳成这四个字“香、乐、美、情”。来,和我一起写下来吧。(先写字,再画大边框和圆圈、连线)同学们记笔记真是又快又好。你从课文中的哪个句子读出了“香”呢?同学们找到了表现香的句子,老师在你们的基础上提炼出表现香的关键词,请看,板书“浸”。(补充圈及连线)。我把这个关键词记录下来了,老师这就是在做读书笔记,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我们称为“思维导图”。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那其他的这几个独特感知,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提炼出关键词呢?现在,请你们浏览课文,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你们的“思维导图”。(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教师巡视了解,发现有学生先完成的,让他上来补充板书。)5.同学们都有了自已的阅读收获,现在我们请刚才上台板书的三位代表汇报他们的收获。从哪个句子读出了“乐”?(这是你读出来的乐)又是从哪读出了“美”呢?(同一段文字能读出不同的感知)还有这“情”你从哪读出来的呢?(从母亲的话中读出了情)6.小结:从大家完成的思维导图来看,同学们可以从文中读出这么多的内容:它香气迷人,摇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桂花纷纷扬扬落下来多美啊,难怪母亲总是说还是家乡的桂花好。【设计意图:第一个板块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既了解到一种新的读书笔记的形式,又能从中灵活运用到读懂课文的目的之中。“独特感知”就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自已与众不同之处。学生将自已从文中读到的不同感知能从相应的句子中提炼出关键词,引导同学们知道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清阅读思路,而且非常省时。并根据教师示范小组合作完成“思维导图”。这篇文章是琦君女士的一篇较有代表性的散文,其特点是“形散神聚”。通过这样的表现方式,将散文的“形散”恰当地展示在教学中,板书也有体现,让学生更直观体会。】

二、细腻感受过渡: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同学们大概读懂了课文。不过,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还可以读出深藏在字里行间的桂花语,那就需要到文章里细细品味。胡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散文,我认真地读了好多遍,很多片段,我都能背诵下来了!想听吗?请看这一段文字——1.教师举例,出示课件:

(1)同学们猜猜,老师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就是这个“浸”。这个字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桂花的香味浓到深处。(于是,我在“浸”字这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几个字,读“香得浓,浸得透”。)(2)就这么简单的六个字的批注,你们满意吗?我想听听不满意的理由。生:不满意,香浓得怎么样?怎样的透?还不够形象。师:那么你对这个字有什么样的感受?你能具体地说说吗?——学生的表达已经将“浸”充分形象地表现出来。师:你的建议非常好,你的表达启发了我,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转化为更形象的表达。看来我得改写这个批注了。你们比我更会读书。——学生的表达只是触及到了形象具体性的内容。师:非常好,你的表达启发了我,我们的感受,还可以联系前后的句子,然后透过这个字去想象,把桂花的香转化为更形象的表达。来,联系前面的内容,带着想象,和我一起来重新好好地读这句话,先自已读。桂花的香味飘到了 ___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想象丰富,香得还不够浓呢。桂花的香味钻进了

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透得还不够深呢。桂花的香味 ________________,(怎么样啦)嗯,这下足可以说明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啦。和同学们细腻感受之后,看来,我得把批注改一改了,谁愿意读?(课件上重现具体形象的批注:从“浸”这个字可以感受到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小花、小草闻到了桂花香,翩翩起舞;小猫、小狗闻到了桂花香,四处撒欢。十几家邻居的房顶上、屋里面全都是香味,桂花的香气是无处不在的,它已经浸入了村里每一户人家的角角落落,也浸入了村里每一个人的心中。)难怪作者说,请你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桂花进入到家家户户,为人们酿造美好的生活,我们再一起读——“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真美啊!难怪作者在原文中这样写道: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学生读。)师:在同学们的启发下,让我的感受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桂花“香得浓、浸得透”就表达得更具体了。好,接下来,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找到自已最有感受的地方,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课件出示:【设计意图:示范的目的:其一,让学生学习批注的方式;其二,通过教师简单批注,鼓励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引导学生想象及联系前后的句子来表达感受,并及时进行补充;其三,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在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方法。】2.学生自学、批注

过渡: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3.交流汇报(1)摇花乐第一层次:初步感受读一个学生汇报师:看来,作者的快乐感染到了你。同学们看,这位同学分享的是摇桂花这个片段,(课件出示),还有哪些同学在这部分也有自已的感受?举手。看来你有很多知已啊。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说什么?评价1:你从摇花的动作来感受作者的快乐。评价2:人逢喜事精神爽,你是从语言上来感受的。评价3:作者的快乐感染到了你。评价4:又摇又喊,兴奋激动,我也有同感。评价5:你也感受到了她的快乐。小结:带着这种快乐、高兴、愉悦的心情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第二层次:进入想象读是啊,摇花对作者来说是件大事,成为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孩子们,可以摇桂花啰。”我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桂花轻轻悄悄地飘落了下来。一朵,两朵,三朵……呀,桂花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有什么感觉?(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咦,桂花从你的脸上滑过了,感觉怎么样?(像亲吻我的脸颊。)哟,桂花落在你的脖子上,痒吗?你想说什么?(痒痒的、酥酥的感觉。)哈哈,好多桂花落在你的手上,你又想说什么?看哦,桂花从你的鼻子上滑下来了,闻到了什么?哇!桂花落得你们满身都是,你想说什么?你来读。(把桂花撒在小组四个学生之中,一个说,四个读)(我就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第三层次:化为现实喊同学们高兴吗,想摇吗?来,站起来,把手伸出来,抓住桂花树,一、二、三,摇!使劲、再使劲!(撒桂花)喊起来!(师开始撒桂花,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同学们太开心了,小心不要把桂花树摇断了。坐下来,看来同学们还不过瘾,带着你的理解、带着想象、带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把整段读读。第四层次:拓展升华师:哈哈,你们这些孩子,真是调皮!知道吗?作者摇桂花时,她的父亲也在场哦,看到此情此景,顿时诗性大发!请听——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看来同学都很喜欢,我们一起读。(真好听,你也在享受着这份乐、这份喜。)现在少看一眼,只看两眼,看你们能不能背下来。有些同学一眼都没看哦,好多同学快背下来。你们真了不起!师:不仅是儿童解得摇花乐,看来大人也乐在其中了。接着汇报。【设计意图:通过“初步感受读”、“ 进入想象读”、“ 化为现实喊”、“ 拓展升华读”四个层次的坡度设计,让学生将感受、想象化为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将摇花的快乐化为简单的动作与语言。】(2)“带桂花”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生汇报。看大屏幕,他找到的是这部分的内容。请他读感受。)还有哪些同学也是写了自已的感受。师评价:1.母亲这句朴素的话,看出桂花已充盈了她生活的全部空间。2.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3.桂花是没有区别的,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4.院子里的桂花树,浸透了她的心血和汗水,可见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5.道出了真正的原因。让我想起了李白这首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啊,母亲也在表达:此花唯有家乡好,何人不起故园情。孩子们你们说得多好啊,本来我还想用作者的一段散文启发大家的,看来现在只能将这段文字呈现,因为我们的情感已经与母亲的情感融为一体了。请一个同学读读。课件出示——我们从大陆移植来的,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情上又何能一日忘怀故乡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乡的甜,鸡鸭鱼肉是故乡的鲜……内心总像缺少一样什么,总像盼待一样什么。尤其是情怀落寞之时,那一缕乡愁,诚然难以排遣。师:读得真好啊!听你朗读,让我想起了杜甫写过的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其实作者也在告诉我们:桂花院中香,月是故乡明。思乡情是难以排遣的,浓浓的乡情就会变成乡愁。拿起笔来,在母亲的这句话中写上两个字“乡愁”。这就是琦君心中的桂花语。她在原文中这样写道:故乡,真叫我魂牵梦萦。(一起读。)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盛满了童年的回忆,还记得你们刚才陶醉在摇花的快乐中,这种童趣童乐,老师还想再感受一次,我们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如果,现在你就是作者,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你会怎样喊呢——“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是啊,这香,浸透了整个童年,浸透了琦君的心,浸透了你、我、每个人的心。【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课外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读懂母亲的话,并引出“乡愁”。将散文的“神”聚拢在此。通过两次对比朗读,升华思乡之情。】

三、好书上架你们很会读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感悟到了作者一个很高明的写作手法,表面上写的是这个雨,而实际上表达了这个语,借桂花这个物,抒发着浓浓的乡愁啊。这就是“借物抒情”的手法。在琦君的众多作品中,桂花雨只是我们走进她的一扇小窗,看,这些都是她借物抒情的代表作:《烟愁》《细雨灯花落》《粽子里的乡愁》《水是故乡甜》《红纱灯》。如果想了解琦君,就继续去读她的更多作品吧。【点评:琦君散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写作风格,语言质朴,每一处都在体现思乡之情。让学生初步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并推荐琦君其他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琦君,拓展课外阅读。】【设计意图:此板书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左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充分表达独特感知,将散文的“形散”表现出来,当学生有了这么多独特感知后,再通过细腻感受,聚齐到右边的“神聚”,这个神就是“乡愁”,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桂花语”。】

篇2:运用雨课堂教学设计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

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课堂小结

由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作小结,布置预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写自己喜欢的字或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4、在学习课文的过称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2、谁来说一说通过昨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大家一起讨论来解决的。

2、请学生自由畅谈对课文的了解:

(作者哪个自然段主要观察了瀑布?{3})

⑴ 请同学们再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来写梅雨潭的“瀑布”的。从哪些方面来写?

⑵ 读懂哪一处就说哪一处。并理解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来写对瀑布的印象。

⑶ 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再读读。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教学。)

三、巩固

1、出示朱自清的其他写景散文进行比较认识。

(根据学生的资料灵活进行。)

2、学生出示资料,并进行学习。

四、小结

作者用了比较,对比的手法描绘了梅雨潭的“瀑布”,赞美了“瀑布”的生机,“瀑布”的美丽,这一切的美都是作者观察出来的,我们来时要多观察,多体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2、学生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坐在亭边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复习本课生字,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梅雨潭的“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

教学难点:

了解梅雨潭的“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梅雨潭 低矮 呈现 双翼 薄片

一幅画 棱角 撞击 粉碎 锯齿

二、读一读,仔细品味加点的词。

1、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

2、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3、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这道题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流”对云的描写充满了动感,使读者感受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云的样子被活化了。教学时,不必说得太详细,只要通过读能体会作者的用法即可。)

三、比一比,说一说。

1、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2、像半个环儿拥着。

3、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4、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可以通过让学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词的妙处的方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添色不少。)

四、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绿,那就让我们去找找生活中的“绿”吧!

(这道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为表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3-2 梅雨潭

篇3:运用雨课堂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 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 喜欢它迷人的香气, 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 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 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课文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 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选编这篇课文, 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 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 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享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交流,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 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 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 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 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学流程:

1.谈话揭题, 了解作者

(1) 谈话:同学们, 你见过哪些雨?

(2) 揭示课题:桂花雨板书课题让学生介绍桂花雨, 教师补充。

(3) 课件出示资料, 简介作者:琦君 (1918—2006) 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 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 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4) 课件出示桂花树: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桂花雨》。

2.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为什么桂花给作者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呢?

(2) 简单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因为桂花很香, 而且摇花也很快乐, 所以作者很难忘。

3.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 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中描写桂花很香的句子, 用 () 标出。

(2) 读悟情:桂花香。

★重点理解句子:

句子一:“桂花盛开的时候, 不说香飘十里, 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句子二:“全年, 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 哪个词特别能说明桂花很香? (浸)

(2) 据词选义:A、泡, 使渗透;B、逐渐。根据第一种意思给“浸”组词:沉浸、浸泡

(3) 为什么说村子浸在香气里?

(4) 认真读句子二, 你有什么发现?

质疑:桂花只在中秋前后开放, 为什么会说“全年”很香?

(5) 句式:桂花一晒干, 妈妈____________;

当客人来到家里, 爸爸__________;

过年时, 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婆婆___________。

(6) 小结:一个“浸”字, 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 桂花不仅花开时香, 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 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 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 香甜了四季, 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7)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除了桂花香, 作者还很难忘什么?———摇花乐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1) 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 想一想作者有几种心情?找出具体句子说一说。

(2) 交流:

A.焦急句子:所以, 我总是缠着母亲……

师:作者具体是怎么缠的?从早到晚……

师:作者就是这么盼着摇花!

B.快乐句子:这下, 我可乐了, 帮大人抱着桂花树, 使劲地摇……

指导朗读

(3) 桂花纷纷落下来, 像什么呢?

(4) 此时, 桂花落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说?

句式:我 () 地喊着:“啊!真像下雨, 好香的雨啊!”

指导朗读

4.品读体会

(1) 八月桂花, 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 全是桂花树, 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 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 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 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 关注桂花, 收获桂花, 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 吃着桂花做的食品, 喝着桂花茶。桂花, 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 是唯我的, 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 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 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 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 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 “于是, 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 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 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 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 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 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5.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 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 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初捧这篇文章, 我便爱不释手地读起来, 如淋浴在一场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浓郁而迷人的香气中, 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 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 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 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三点小小的体会:

(1) 激发兴趣, 直奔主题。一开始上课, 我先让学生谈论对桂花雨的了解, 然后补充让大家明白桂花不仅香气袭人, 而且还会下雨。由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通读了全文, 做到读通、读顺、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直奔课文的主要内容———桂花香与摇花乐。

(2) 指导学生读出快乐。课文的第三节是重点段落, 在这节中, 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摇花乐”、父亲的“丰收乐”、母亲的“助人乐”以及母亲和全村人的浓浓乡情。因为这节是重点段落, 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 喊一喊摇花时的句子和缠着母亲要摇花的样子, 学生很放得开, 喊得入情, 做得自然, 效果很好, 连我也被感染了, 忍不住和学生一起喊, 一起读。

篇4:运用雨课堂教学设计

【关键词】生态文明 教学设计 雨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29-03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深化应用、融合创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成为评判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

2016年2月,清华大学联合研制出雨课堂信息化教学技术,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于2016年4月免费公开使用。2016年6月16日学堂在线在清华科技园召开发布会,宣布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该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重点教材,权威性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情感、技能等目标清晰,通俗易懂,紧密联系我国国情,统筹兼顾,为学生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我校14级教育技术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关注生态文明,注重环境保护,多次参加环保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他们对于具体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还欠缺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情感、能力、知识三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良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深刻领会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一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基本知识,并学会制定环保计划并应用到实践中;二是培养小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从自己做起。

(三)知识目标。一是理解与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二是认可并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三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关键在于:第一,要把握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的基本对策。其中,第二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家园的基本对策”也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设计方案

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惯,本教学设计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教学体系完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体现出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实现。

本课的信息化设计为一课时,本教学过程以导入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四个防治污染的计划为主线,从课前延伸到课中并拓展到课后提升。

课前,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两个作业。第一,通过雨课堂预习,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加强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同时,完成四个任务。小组分别制作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污染的防治计划。第二,可以通过校园易班网发布调查问卷,为制定防治污染计划提供基础数据。各小组制定好计划并将其发送到教师的QQ邮箱。教师将各小组的防治污染计划及时推送到雨课堂。每个同学都可以在雨课堂看到教师推送的所有学习内容。课中,小组汇报,教师点评,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讲话视频进行理论提升。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学生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自媒体宣传环保的防污染计划,教师将四个小组制定的计划通过邮箱发送到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最后,各小组制定防治污染的环保公益广告,上传到学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微信投票,通过系列综合评价和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在技术设计方面运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 雨课堂微信教学平台,课前远程指导学生预习情况,课中随时与学生沟通,实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掌握情况,可以记录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数据,教师可以通过各类详情页查看详情,还可将数据发送至邮箱保存,以便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微时代多媒体的运用,以及课后社会实践活动的系列开展,使本课的情感目标得以落实,学生思想得到升华和提高。此技术仅需要教师会使用微信和PowerPoint就可以完成教学。

本课的信息化应用手段主要有:雨课堂课程网站、微信、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等;使用的多媒体平台主要有雨课堂、易班、微信、微博、QQ及邮箱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讲话中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首先,教师在手机微信中开启雨课堂,学生打开手机微信,通过扫一扫二维码进入雨课堂,并回复课堂暗号进行课堂签到。

(二)教学组织过程与信息化技术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搜集的资料贯穿课堂,课堂上的学习设置有四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汇报总结。

1.资讯、计划。课程导入(2分钟):放生态文明危机的视频;提问:这些问题说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3分钟)。学生们结合课前预习了解的资料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并可通过雨课堂中的弹幕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学进入下一个环节。

【信息化技术应用分析】通过观看生态文明危机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决策、实施、检查。准备(2分钟);学生课堂展示任务成果(20分钟);检查基本知识的掌握(3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讲台展示收集的资料并汇报。其他学生也可在雨课堂平台查看其他组的污染防治计划。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观看展示成果并指点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应用分析】手机在课堂的充分利用,迎合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评估。综合评价(10分钟)(具体可见表1)。

【学生活动】自我评价,包括团队协作能力等。大家根据雨课堂推送的评分标准,在雨课堂中进行投票互评。互评的结果在后台会自动生成。

【教师活动】对学生完成本次任务进行综合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能力目标顺利完成,教学难点步步化解。学生们结合自己讨论得出的结论和老师的点评进行对比与完善。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逐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至此,知识目标基本达成,教学重点得以解决。

为了检验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入雨课堂电子试题库进行自我检测。教师请同学们在雨课堂中做单选题、多选题简单测试。雨课堂系统自动显示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测试情况,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

【信息化技术应用分析】雨课堂习题库的使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也帮助教师进行过程性考核评价。

(三)内容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思想高度,课堂最后,在雨课堂中播放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的讲话视频,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政治觉悟、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四)拓展学习。课后,学生们可以将计划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进行宣传,发表心得。从学生们在微信、微博发表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本信息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各小组制作防治环境污染为主题的“生态小达人”公益广告传至学校微信公众平台,评选出我们的“环保小达人”计划组。

本课围绕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为依托,从公众关注的环保热点问题为入口,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前学生通过雨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合理分配时间;课中运用雨课堂进行学习、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课后,通过污染防治环保公益广告在学校微信平台中进行投票,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实现考核多样化。通过系列考核,教学目标得到体现。本课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个:第一,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第二,课中学生互助学习;第三,课后师生互动学习。学习手段大致有:学生通过雨课堂课程网站、国家环境保护网站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雨课堂网络平台进行弹幕交流互动,分享成果;课后师生通过微信、QQ群、雨课堂等进行交流互动。

以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和自主探索为主,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行多样化的教学,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学生们仅仅通过手机微信就可获得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雨课堂是集图、文、音、像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尤其适合高职大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发展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提供了基础。

微时代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学生们进一步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而课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使本课的情感目标得以实现。本课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教学融合在一起,雨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同时,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也使之逐渐成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高校组)重点资助项目A类“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广西为例”(20161A026);2015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建工作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一般A类“高职高专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J15YBA003);2015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微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简介】崔现花(1979— ),女,河南安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篇5:桂花雨教学设计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桂花香”“摇花乐”,体会“思乡情”。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3.在对文章优美词句的品析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潜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摇花乐”,品悟思乡情。

教学准备: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桂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九月到十月,校园里的桂花陆陆续续地开了,校园里弥漫着桂花那清雅恬静的香味。在桂花香中我们一齐来学习《桂花雨》这篇课文,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二、听写(书后第三题的词语)

要求写正确,写美观,注意写字姿势。

三、领略“桂花香”

1.文章的开头告诉我们——“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

学生读,突出“最”。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桂花呢?(香,乐,能够做各种东西)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桂花香的句子。(板书:桂花香)

3.交流:

①“桂花不与繁花争艳,但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指导读好“香气味儿”,突出“真是”)

②“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哪个字最能写出桂花香?体会“浸”的妙用。

读出自己“浸”在桂花香里的感觉。

③“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浸——沉浸

桂花在什么季节开放,为什么全年都沉浸在桂花香里呢开了一年吗?

4.第一自然直接写“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也很好,为什么要写中间两句呢?

(比较的手法,衬托桂花的香气味儿迷人。)

四、感受“摇花乐”

作者最喜欢桂花不仅仅因为桂花香气味儿真是迷人,还因为——。(板书:摇花乐)“摇花乐”乐在哪里呢?当阵阵桂花雨纷纷落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齐去摇桂花,一齐享受那落英缤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表现“摇花乐”的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样还不摇桂花嘛!”

①这就应是个问句,却用了感叹号,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体会急切、迫不及待)

②理解“缠”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所有的“快乐”就从两个“帮着”里出来了。

齐读这两句。

(①小琦君你不累吗?②小琦君,不要你帮忙,你歇着去。)

这时不使劲儿,什么时候使劲儿啊。(学生使劲儿摇树)

3.“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呀!”

①创设情境:摇桂花啦。桂花刷刷落下来啦。像——桂花落在我的头上,香了我的每一根发丝。桂花落在我的小鼻子上,——桂花落在我的脖子里,——,桂花落在你的小手上,——咦,桂花还落在我的小臭脚丫上。瞧,一会儿,就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啦。这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喊起来——一

②这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我就——喊

想象表情、动作、情绪怎样。这一喊,你感受到什么呢?

请注意,那里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这份快乐已经不能全部用语言来表达了,标点符号来帮忙。让我们来读一读,把这语言不能表达的喜悦透过朗读表现出来。

其他同学也来喊一喊。(随机提问,什么感受?)

③这会儿,地上像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在这美妙的时刻,你最想做什么,最想说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所以说,这摇落的仅仅是桂花吗?还有——(快乐,幸福,享受,甜蜜)

④齐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4.小琦君陶醉了,那她的父母亲呢?

①引读:

“母亲洗净双手——,父亲点上檀香——,父亲的诗兴发了,及时口占一绝——”

人高兴了都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亲高兴了就吟诗作对。请同学们品读父亲的大作。从哪些字词能够感受到父亲心中难以掩盖的喜悦呢?

②摇花乐,入梦甜,这是一家人共同的感受啊。齐读这首诗。

5.再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花雨缤纷入梦甜。“读得真甜啊”小琦君会梦见什么?是啊,梦里的桂花是香的,梦里的桂花是甜的,梦中的自己和一家人是快乐的。难怪,作者每到桂花盛开的时节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话,体会小琦君发自内心的快乐。

五、体悟“思乡情”

1.这桂花雨香了整个宅院,香了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香了整个村子,香了我的童年,也香了父母的回忆。我们一家人是这样的喜爱桂花,所以我每次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但是母亲却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外地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这是为什么呢?

2.补充琦君的资料:小琦君12岁那年全家一齐离开了家乡浙江温州的瞿溪,来到了杭州。可在母亲的心中,这个家却不是家乡的那个家。之后琦君一家又去了台湾,这个家更加不是家乡的那个家。琦君带回的桂花也不是——看到了桂花,就想起了家乡的——

母亲哪里在想家乡的桂花,分明是在——(板书:思乡情)

3.只有母亲想家了吗?琦君也想家了。母亲用这句朴实的话表达自己的思乡情,琦君用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表达自己的思乡情。

(出示琦君作品《烟愁》中的一段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

写这篇文章时,琦君已经六十多岁了,不再是小琦君,而是琦君奶奶了,这时的她从台湾又到了美国。

看到了桂花,闻到了桂花香,

她必须想起了童年的摇花乐,在心里大声地喊——

她也会想起母亲说过的那句话————

当然也会想起父亲吟诵的那首诗——

4.小结:桂花雨是美的,桂花雨是香的,小时候,它带给我的是无穷的(快乐),而如今我远离故乡,带给我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篇6:《桂花雨》教学设计

课题:《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课文。教材简解: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给人以芬芳的印象,令人神往,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深处关于故乡最美好的印记。“桂花香”是全文的线索,浓郁的桂花香气仿佛就萦绕在鼻翼唇齿间,字里行间弥漫着桂花那迷人的香气,牵绕出作者的那股思乡情怀。同时,通过写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更为真切地表达了作者怀念家乡的纯朴感情,留恋童年的纯真童趣。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情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留恋童年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略读课文,粗知课文大意,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语句,再现“摇桂花”的情景,感受“摇花乐”,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的金桂”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设计理念: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参与式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进行想象,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个性的阅读中感悟课文情感,可以采用“以读促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通过合作探究,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营造充满灵性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设计思路:

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学习生字词,自由读课文,交流感受,了解课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其次,通过多样化朗读,与文本绿色对话,体验“摇花乐”,体会作者对童年和家乡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回想你的童年,有什么有趣、好玩,让你至今难忘的事情吗?

2、是呀,童年似一杯暖暖的茶水,让你回味无穷;童年似横跨天际的彩虹,绚丽多彩,叫人难忘。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首先,我们来认识作者。(多媒体展示琦君的照片、作品封面和介绍文字)

3、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认识了作者,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呢?(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提问,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能动

性,增强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解答吧!请同学们用心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用笔标出有几个自然段,并把你喜欢的那一段再读一读。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2)分析字形、拼音,理解词语。(3)齐读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4、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通过刚才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老师看出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很认真。桂花雨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完后同桌相互交流。(学生默读课文,自行交流)

(2)点名回答,师生共同帮助总结。(本文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桂花时的情景,表达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恋与向往。)

三、精读感悟,感受桂花“香”

(一)对比桂花与繁花

1、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些分别是什么花?(出示姿态高雅的梅花图、雍容华贵的牡丹图等,引发学生的惊叹)

2、(出示桂花图)这是桂花,说说你的感受吧。(学生自由说话)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桂花与繁花的图片对比,引导学生挖掘桂花的“香”,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领之下,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去发现,这样便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过渡:是啊,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中找细花。如此平凡而又朴素的桂花,却是作者的最爱,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原因,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4、根据回答出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吗?

(1)原因一:“不与繁花斗艳”,作者喜爱桂花的朴实。(2)原因二:“香气味儿真是迷人”,作者喜爱桂花的香味。(板书:桂花香)

5、让我们在读中领会,在读中感悟作者对桂花的喜爱吧!(指名读,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感受桂花“香”

过渡:桂花的香气味儿是如何吸引作者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描写桂花香的语句,读一读。(学生默读课文)

1、师生交流描写“桂花香”的语句:(1)“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出示句子)

①(指名朗读)用你朗读,让同学们感受到桂花的香气味儿。

②老师注意到,你把“香飘十里”这个词语读得很重,为什么?(交流体会:“香飘十里”,桂花的香味能飘很远很远,形容桂花香味很浓烈。)

③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桂花香的“浓烈”?(板书:“浸”。交流体会:桂花香扑鼻而来,形容桂花香无处不在,无处不存。)

④多么浓郁的桂花香呀,每当桂花盛开的季节,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荡,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之中。让我们用朗读将这浓烈的香味儿读出来吧!(指名读,分组读)

(2)“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用朗读,读出你对“桂花香”的感受吧!(指名读,读出三个“!”所表达的情感)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①指导朗读:是呀,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品上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呀!谁来感受这样的香?(指名朗读)吃着美味可口的桂花卤,过年时尝一口甜糯的桂花糕,这花香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指名再读)

②桂花香可真令人魂牵梦萦呀,让我们一同沉浸到这桂花香中吧!(齐读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采取默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运用语言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感悟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读。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有所感悟。】

(三)难忘故乡“香”

1、读着读着,这香味将我们陶醉,难怪作者会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学生一起说出作者的心声,出示句子。)

2、是呀!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但是,在作者的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气味儿吗?(不是,难忘的还有童年时代的“摇桂花”和那阵阵桂花雨。)

下节课,我们再去感受作者的摇花之乐吧!

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出示生字:吩 帮

2、指导写法。“吩”:左右结构。“口”字旁要写小,在中线左上方。“帮”:上下结构,上半部分宽,下半部分“巾”要写窄一些。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书后第二题)。

五、完成作业,迁移运用

1、比一比,再组词。

拣()吩()左()茁()

练()纷()右()拙()

2、在本子上摘抄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板书设计:

12.桂花雨

桂花香 浸

上一篇:石油公司党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员工健康检查办法